魔卡幻想x:易经 入门必看 看不懂则一辈子也不懂(2) 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00:01

易经 入门必看 看不懂则一辈子也不懂(2) 完

运动, 一元论, 现代, 易经, 科学家从易理的观察点而推及的乾坤观念上,从其所分化的观察上并与其相适应的数理原则上,它根本上还是一元论。即从光的属性表现去反馈物理的根本属性,而衍承其数理关系再去解析物性。
易理在河图的观察点上而设数以解其运动机制,谓以象而设数,并以数而述成象之因,此谓观象而设卦。并以设卦而观象,而后以之象则是天地自然与人世自然社会之象。易经之理皆涉及到事物之根本的道理,即事物的原理。而这些原理,则是现代科学家也未必能通晓的,因为这些所述的原理化成了万物关系的背后之理,以其机制的发展而应承万物的现象。同时,所有的理论的作出,皆是基于对事物的现象与观察与实验等等方式, 但在理论作出之后,是否可以运用理论去推理现象与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根源呢? 这在物理学领域,定律定理与原理等等并不能推理出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而是以应承于现象表现的规则与属性而言,这类比比皆是。而易理的不同原因是,易理是基于现象而作出理论与数理, 并以理论与数理去推理现象。形成它的原始反终。同时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所有的原理与定理在其本身上再追问为什么之时,许多方面皆变得无从解答。
那么,作易者之后人是以秉承其相承的环境与衍承的文化去理解易理的,则也以其所承的环境与历史因素而左右自身的认识,则未必能通晓其原理,当后人再作解释之时,则越说越乱。而对事物的原理的透析,却皆以事物的现象而再之溯源而通其理,谓之形而上。而对事物之理,则因其人所感与所悟则必有不同。这也是述易之书异常繁杂与混乱之所在。而河洛原理则是易理之关键,是以河洛之理不通,则易理也难通。这是一个本末的问题。即析乾坤两卦的意义,则易思之过半矣。而河洛之理是什么,它是许多述<<易经>>上画的那幅河图与洛书吗?
本人的答案是:非也.在宋朝时,有许多人都对这一幅河图与洛书提出质疑,其中包括欧阳修等等.不能说他们错了,他们这种质疑也是对的,那么本人在此强调河图洛书其意又何在呢?
其实只要知道河图立意对象之所指,你根本就不必去在意那幅图上的几个白黑之点的意义,你完全可以不用管它。
河图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像。它是以光的承载而传输过来的像。而我们的眼睛瞳孔却并不大,也就是绿豆子点般那样。在这一点空间里,它接受的是对应反射光那一面所有的光载信息。就算眼睛再小,或者再大,我们看到的皆是一幅相同的像。即大像中含小像,小像中还有像,这些小像相对应运行成一幅相同的像。这就是河图,一幅象河一样,因水的汇集并承载着水,并以水的汇集与承载而推动着水,并以此而传输而来的图。这也是自然界最普遍而又最不经意的物理反应。那么河图成因与其数理关系与解析的对象,它只能是光。这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并且也是这自然界最普遍性的观察源,而自然界中自身在相对互动转化的相承运动中演绎无穷小与无穷无尽的也是光,原因是对此我们太习以为常了,以至于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皆未能注意与感触到这一点。但这并不能证明作易者与孔子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易理在设置数理规则的同时,运用其数理规则即可推理出无穷的数理关系。而每一个片段的皆同性,那么数学关系所承的组织规程也就在意识中明析了。而自然界中演化无穷的关系表现它普遍的反应也只是光。
据史书记载孔子也是作过小孔成像实验的,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他肯定也会去追索其中的原因。同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论当时在孔子手上的易,捌开十翼的文言象彖序杂传。其并不需要多长的时间就能达到背诵。韦编三绝的背后,也就是说所有的卦象与爻词皆是相关与互通。并皆与卦理与数理皆发生关系。而卦理却承于数理的发展与分解相应的原则。并且孔子十翼的思想也是承于对卦义爻词的意义而发展出的十翼。同时:以上下相承并转化于上下协同的相维而发展分化与应同的发散与递归关系,则必然对基础概念的认知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否定与重新认知。这也许就是造就孔子习易韦编三绝的因素吧。
古人从光的运动机制上去透析物质的根本运动规律,从这一根本运动规律上去透析物质的由来。而成就了这一千古的周易。以此作物质生成的根本解析方法。在推及其运动的过程中,并与所设立的数理模式之手法的解析认知,其每一点的结构相承则皆能在数理上去明析其关系。以现时的物理理论谓之波粒二象性,并且八卦图也表述得非常形象化。而除了这一手法,作用其它任何手法皆不能对其进行尽性的描绘与探究根源。是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而谓王者乘时,而圣人乘易。
它的述词是: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扌力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扌力而后挂。
将这一手法予以反演,在知其数理的对象之时,就可知大衍之数五十的由来。其必然作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
即先假设这一所观察的河图中皆以一个个点相对运动,相对应于应同于互动之间的数理概念即为二。三个点之间的相对应运动,其运行结构的象形笔画处理为女字形,也可理解为三叶结的象形。形成结构负载相承的互动相应。以应同于所系的基础的皆同性。在其整体相承的运动状态下,以其负载的往复关系形成其不对外在构成交互的对应。即所承范围以内在关系的反馈与应承互动的反馈,而成为这一结构相承的负载,并以此而作用于负载相应的关系。在与外在对应时, 这一结构反而被外在的应同以相合而形成一体之系,此则发展四系的组织范围而作用于各基础应同于分化的上下相承,而构成基础的组织应同而发展互动相应的关系,这也就是后继发展的四。
四个点相对运动,其必然会形成两两相对而绞结成一体之系旋转翻滚状态,形成一个外象如自旋的现象。空间将被其两两相对的分化与应同与协同相维的往复相应下,而压抑至无穷小。并驱动自身相承分化而发展的上下往复的协同相维。以这一个运行结构的自身相对运动,即合而分之,成为五,即对应其度量相承于协同的互动平衡。形成五这一个概念。 五在<<说文>>上有这样的解释:从二从爻,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那么作为每一个点的应承基础,则皆以五这样的结构为所承其基础而相承于相互的相对应,再以三承,四维之合,自身所维整体相承之系而四对分,在分化相维于互动相应的过程中,所分化的五,每一个基础数皆是一个相承相系并相合分化之数,即以五为基础,分化的每一个点皆是五五相合的数,我们就能分析到,在它每一个相承相应并相合而分的过程中,每一个小结构与周围的大结构,再与更大程度上的结构,皆保持着一个相同的运行机制。在其中每一个小结构或者是每一个点上,它皆包藏了与整体与部分相承所应的皆相同的信息。即从这一河图所承的数理法则的观察对象,它只能是光。
在与其相应推理的数理发展关系上,即:它们皆以天数五这样的基本设立结构相对,并发展互动分化的相对应。在相合之后再自身上下相承的四对分。发展皆以三维四系而应承于其组织范围的往复与扩展,并以组织之系的分化而发展基础重重互动相合与分化的相应,并再度连续演绎组织应同于互动相维的相应。而演化其发展基础再行连续相应的往复机制。即以五之数在四维之合后自身的相对成二十五之合数,以(2+3)Х2+(2+3)Х3 在分化与相合的连续下,此构成五的皆同性构成二四于地数十的平衡,与天数十五的相合,又以其再相对应的总量分成五十,它分的不是五分之一这一概念,而是分的是自身相合之后以应承所系而分的相应相合,以二作用于四分与四系的皆同性,构成地数五与外在往复的平衡,那么发展的皆是三系构成内外的皆同的往复相应。在对应运行的度量转承于互动之应的过程中,以互动相应并应同转承的等量相承一直在分与合的运行机制下而发展的相承相应的转化中,其形成度量的对应与结构负载相合分化下以应同循环转化的基础应同关系,即分化相维并相承之合,其量度在相承转化所承下的应承转化于互动所承,在于相互之间基础的对应等同下,其所维于相互应同相维量度关系的不变化,即水涨船高的关系。这是将五十之数抽其一表示天地未分的结构维系之法,再将其余之数以相同的设定的手法,并运用相同的手法予以分解。即在四十九之数以分而为二后。以三系揲四之后,即有十二个相同的结构与余数的互通应同相承于组织关系之数。而十二又合三个相同的四系于一的结构。与余一之数以度量等同相应而相处,再与所抽的一之数合一个天数五,而天数五又是四合之数并自身对分与协同往复的平衡。这样运用相同的手法而设数,并运用相同的手法进行整合,它又归完了。即以其设置之理而发散,并以发展的发散相承关系而运用相同的组织规则而递归。每一个片段的皆同性与组织体系应同相维的皆同性,而理于数理关系并发展数理关系,又以所承的规则关系去理解事物。
当理论与方程形成之后,我们就以方程与理论去推理所应事物的关系,而不再去解析方程与设置手法的由来。它也就转化成了退藏于密。我们在现代接受科学理论与方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皆不会再去理论这一组方程的由来,因为发展的方程,必然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所完备与被所发展的人去弥补于所应关系下的不足,同时所成立的方程背后也不知废弃了多少个与其相关的应承造就而不完备的发展与整改因素。也正是对这一数学领域基础的再审,造就了伟大的哥德尔。
如再去看大衍之数五十的由来, 由于这一数的基础是四合而分化成为协同于上下相维的皆同性并作用于基础平衡量的五这一概念, 它也就必须以其分化的每一个点皆是相承对应并与之相合发展所应平衡的载体,并以此再与自身结构之对应而发展往复的相维。 即原设立的这一运动载体的结构, 它的每一个所分化的分枝,皆应是相合相承之系下整体相应的四分。 即每一个点皆是五五相合。其整体之系与其基数的相承关系之应, 这也就是大衍之数五十。 即在后以的演算规则下。 这五十之数是基础应承于互动下所承的关系结构相应而承的概念量。在对应相承的转化与分化后以的互动对应过程中, 其中所有点的相互关系始终是在对应分化并之与作用于互通的应同相维而发展互动相应上, 其度量关系与所承环节其度量之量是应同的关系。即以发展后以对应等同的关系而言,其并不发生变化,变的是数下之量。以等同相应并与之相系于互动的互通相应。其度量关系以应同于相互相应发展其往复相维的机制不变。皆发生其应同于组织序列互动相维的转化关系,这也是抽其一表示天地未分时太极的道理。以这一数理基础皆以相合下的四分, 并发展以三系结构负载其应同与协同相承的重重分化与组织序列协同于互动下叠加的往复分合之系而往复相应与相维下的再行互动相应转化, 以合四为组织协同相应。在以所合之数再之以四合之应的反承相应下,最终它又归完。
在这一数理法则的推演之下,每一个分化与维系的结构皆保持一个相同的运行机制,并以这种机制所演绎的每一个其基础与整体的分化相承的演绎下,每一个小结构的片段皆分化并包藏了相同的信息与皆同的规则。并以这一小结构在对应成大结构负载转化之维的系统下,也是一个相同而发展其负载相维而应同于互动的运行机制。也即每一个小片段皆包藏了传承分化体的整个信息。即河洛数理关系的设定对象它只能是从对光的运动机制上的解析。即以像而释光。像是光承载传输过来的像。在它反射面皆是物质反射面的像,大像中含小像,小像中还有像,这些小像相对运动形成一幅相同的像。 只要清楚了这一点,八卦所指的具体意义它也就清楚了,而不会被众多的述易之书所言与众多的释言所左右我们对易理基础的认知。也才能发现易理的根本与数理相承的关系皆在这一方面上而作出。 在形成天数五这一基础概念之后,大衍之数五十的由来与设定的目的与关系也就明析了。 这是河洛规则的根本之所在。它不仅仅能了解易理理论与数理基础,并包括这部书的设象与立意对象,它的创作手法,卦爻词所述的对象关系与所承于相应基础转承下的意义。即卦爻词的创作不是无序的,而是整然有序的,并且每一个爻词皆是承其数理关系的规则而创作,并且与整体周易的规则与发展意义密切相关的。 这也是孔子所述的,知乾坤之道,则易思之过半。即乾坤两卦的关系,与后以的六十二卦的卦义皆互理与互通。同时,每一个卦爻词之理,皆可以在所承基础上进行穷理尽性而上推所承的数理规则关系而复原整部易理象数基础的关系。同时,所有的物理性质与现象,皆与物质所承的本质,并相应衍承于发展的组织效应相关。并以此而理于思维意识于组织负载下的相维关系,并又相继于互动相应而作用于内涵,而发展其负载下的组织效应,以此又相维于组织效应的关系。
在这一解析手法上面,形成以互动分化与分化于相对应于互动应同而构成四系的基础,以四系分化与协同构成序列整合的上下相维,而形成事物的初始状态。并以此去反承乾卦初九为何运用潜龙勿用的述语之义。为何孔子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之言。在与结构维系相承序列相应下的整体与结构与所承基础互动相承下的关系而言。这就是震的概念的形成。这一两两相对,在运动状态上形成并船的旋转运动方式,这也就是方的概念的成因。其相承的维系结构被其自身动力所维的相应而压抑成无穷小。其除了自身的系统之维,外界皆不能感触,也无动力应对与互动转化的感触效应表现。这也就是无极。以现时谓之宇宙开源与无穷塌陷下的奇点。其自身的相承关系,形成自身应承于相维的负载关系,并以相同的运行方式而负载往复的对应,形成的是四分五裂并再对应皆同性上下相承与分化相维的运行状态。这就是易数的天数五。用一个文字对其的表述与描绘,就是田字。 对乾系分合往复的重重转化表现,谓之见龙在田。此则可见可现也。以其结构相承的整合而发展基础往复相维的过程,则谓终日乾乾。 再行之于协同的四重相对而形成系统组织应同与协同的上下相承,而构成往复与序列压缩的束缚效应,此即或跃在渊。此时动力载体不再是一个维系体了,而是在分化与驱动相应的重重三系叠加与往复协同的上下相承的互动相应于转化与发展下,皆有对应与相承转化并相应的动力载体的遍布,以此发展成为天下雷行。其自身的束缚与压抑与驱动束缚相维也就被外界的互动所制约与牵涉,并形成与外界的动力相维相应并相互转承再相应的连续状态。形成整合之维的对应状态。此者飞龙在天。这互动相应与负载相承构成往复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断地构成反复与束缚转化的过程,这也就是乾卦上九的意义之所在。 乾系分化与相维也就像拉拉面一样的越拉越细。形成无穷无尽的量,这些无穷无尽的量以互动相维而发展互动相应的连续,这就是宇宙。在根本上皆是一个相同的运行机制所造就。在发展中包藏与反应其运行机制。光是物质所生成,并反应物质运动的内涵。而应承于物质基础发展的表现,它自身就透析出极限之维。易理是基于此理,谓之能弥纶天地之道之所在。
从易理上去透析物质的静止状态,即动力相系负载的应承转化作用于互动下的平衡之时, 其基础系统内皆构成万国咸宁的状态。 并且形成物质的基本结构它皆是以三系结构层层相应,并负载于震系组织序列的往复协同相维而构成。四维,则是以整体与其所承环节的序列应同于束缚与分化,又作用于其最基础关系而发展结构上下协同于互动相维下的再行作用于组织间的转化,构成组织序列关系。那么在这一机制下,必然出现出永恒的变动,与永恒的互动相应的变化关系。以组织体震系序列的上下相维谓之自疆不息。以其组织序列应承于互动相维与组织范围作用基础结构负载往复的转化关系。这就是时间与空间的原始概念。也即以最基础的束缚分化而发展其所承结构负载体系的组织范围作用于基础的负载转化效应而谓时。那么易经上的时的概念,也就不是现时的时间概念, 而是一种其数理集合作用于基础往复支撑与反馈的效应关系而言。即能量的交换效应形成时间。 在以四系整体并递进其结构负载相承的转化,而发展其组织体系协同相维的过程中,年则是表示一个作用于发展基础相维平衡的过程。 此即五岁再闰的原始意义。闰则是表示在体系结构应承于内在协同的负载相应。 从这一点上,易经中的每一个卦皆表示的是发展相维的过程,其也就不会越过十轮这一易理特别的数理时年的概念。
从河洛之源上而析其数理的规则与机制,则可知八卦其实就是运动关系的解析方法。并对应于其发展的负载结构上下相承的体系之维状态――结构维系载体的相对应状态――负载结构之维的状态――促成协同于体系之维的状态――再继之以基础对应转化的状态上而立爻词所述。此是质.也为彖词所言的本义之所在,在彖辞上,它几乎皆涉及到物理本质与其本质与现象形成的原因。在易理上,作者皆强调一个穷理尽性之说。即极端与穷极的道理,也谓之原道。在所有的现象与道理在还未能解析其根源时,它皆不能涉及到易理之道的根本关系。以文字所承载的表述意义,由于文字是后来的,并作用于思维观感的东西,它在易理上要穷述至表述对象的背后因素。即维系机制的反应.并再作用于象。正因为对此理解的混乱,才产生象数与义理几千年来的争论。在以物质本身所承的规则而发展其规则的表现,以此而用来作出说明的原因,也就有一个有所交待的问题。所以以乾命名物质基础的往复关系而解析其义,其根本所述之义皆在初九至上九,初六至上六上面。在此关系上,孔子述其发展与往复的规则,以此以应承于理解与发展其关系而理于其义,即初辞拟之,卒成之终。在这一点说明与数理关系并与其所承的概念在作用于后以的理解上,才能深切感受到:古人造字以纪数的概念与对象。即表象后的数理机制而形成观感,以观感的概念而应用并再处理其对应关系,而反承于其基础所维与应承相维,以此而形成理解与作用于文化传承又发展文化概念。在形成文字系统化后,又清理不适当的文字。此又涉及到文字的使用与传承,以及在应用效应下的再度改变。  有趣的是,这一演绎法则,它也可以反应河洛之理的机制。如简单的笔画,以分解组合与相应相合,并再重整又表现涵义不同,并形成文字与文字,笔画与笔画,结构与结构的组合,它又可以作用于思维而述尽天下。形成思维观感的载体并以载体作用而起到认识的应同与协同相维发展的认识体系。则在应用过程中,体现其文化与社会组织效应也就分不开了。同样所有的道理与对生命社会的理解,它皆必然作用于社会与思维意识与其维系法则中去,由此而演绎的传统文明它在深层次上,无不与易理的应用与发展有关,如官制象天,明堂位,井田制,包括牌九等等。皆以易理的数理关系而设置,以所设置的形式促成后以文化与社会应用的发展,而我们恰恰以所设置的规则去理解发展的事物,这也就起了一个本末倒置的现象(如周礼等等)。即人们以此来理解传统文明的设置,而不知其设置之因。它包括文字也是一样,文字的设立与构造之因,是以纪数而造字,并以此形成文字的规范化,而所造字来应用于生命与社会之维,它产生的是与实际的文字应用而相关,而应用的意义则又左右我们对文字的理解与认知。并在历史的应用过程中构成文字意义作用于应用的改变与传承。这里也在演绎自然机制与易理发展关系的变化。在应用易理的过程中,它一样的也要演化其所述的机制,导致后来者也必然与自然去应承事物的发展机制。即事物所遵循的道理,则自身也必然遵循与反应这些道理,并也演绎这些道理,不然这些道理就是虚的。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以河洛机制而析其自然关系而述易,这一套手法它也在体现这一机制。在纵观整部周易的手法与其理的表述关系上,其背后也在体现这一关系。而我们的思维也是应承于自然而发展其相互的促成关系。
易理在昭示这样一种现象,即宇宙之内所有的现象皆可推及它的本源。即所有的物质皆是在其演绎互动的过程中所造就,而造就之因它也就就化了其运行机制的衍承效应,而演绎于事物的状态。思维与意识它也是一个互动的产物,它与其维系相承的环境与历程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其所述中,设卦观象,是以万物之象,或者是以像观象,它又皆不虚。因为按照这个道理,所有的文字皆可作它的表述意义。原因是,所有事物皆是承于自然关系而发展,其中皆包涵事物发展与过程因素。并在发展过程中体现自然机制。而乾坤又是从机制的本原对象上而设立。用以解析万物,而万物又皆可表示乾坤。
易理虽作用于生命以解万物之理,但它毕竟是思维意识的产物。当然所有的文化与科学它皆脱不了这一层关系。在作用于生命的维系与思维观感上,它也一样地演承于生命的维系状态上去,并也反应它所述的维系机制的体现。此者易谓人之始终也。
从河洛数理的推演上,是很容易推导出物质不灭这一观感的形成的。在传统文化与意识中,就有天不长,地不灭的说法,而这一说法的由来,却并非是空穴来风,它与传统的文化根基有关。才有这一意识与说法的流承。但在易理上,物质它还是有一个灭的过程,这就是以整体动力协同而应承于震系发展的协同相维,构成恒卦所述的内容。即从巽下到震上并再以震上而作用于巽下之系的卦义,并又以震系驱动而系于巽之协同相维转化的关系上。它就描述了宇宙的终极。即形成一体之系的震系空间。整个系统皆形成一个震系的状态。空间又归复于原始之震的状态。即空间形成一个震系的旋窝而被压抑至无穷小,外界皆不能感触的状态。在恒卦上,彖词这样述道: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它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对宇宙中黑洞与奇点状态的解释。只是古人不把这个状态叫做黑洞。叫做恒态,这也就是太极之初。并极其限又叫无极。即以相应于整体结构负载协同相承下的四维之系,并维之于四系之体的状态。在八卦上谓始震。谓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此则又谓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因洛书所设立的解析之理而运用其关系去透析其物质的衍承由来。 则它必然有一个以一体之系下分化并转承之系的重重转化过程。 这就是先天八卦。 即衍承转化并作用于基础相维与发展相承相维的关系。这也就是周易上经所述的规则。
当物质以形成之后,构成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互动相应,这也就是周易下经所述的关系, 谓后天八卦。 上经以生衍于互动的转化。下经以生衍关系下发展于互动的相应而言。即表现其在发展的过程中, 以下卦与上卦关系而理于事物发展的关系。而周易上经是有其序列的, 但下经其实是并没有序列的,上经以一个基础与一个基础而发展其转化关系。
而下经是以所有事物的互动关系,而发展其机制的表现. 此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即上经是洛书所述的生衍关系。而下经则是河图之理的互动关系。每一组相反的符号卦义皆表示其上下经的关系。如乾卦是上经关系,坤卦是下经关系。屯蒙,需讼至既济与未济,在每一组二个卦上,前一卦皆是上经关系,后一个卦皆是下经关系。并以其发展的过程而表述其对应互动的相承关系以谓二,以结构负载的互动相承以谓三, 以作用于组织协同之系的上下相承以谓四,以构成皆同性的基础与组织协同的上下相承关系以谓五。此者二三四五以生数之义而述其所承基础相应下转化过程。 初谓其往复关系作用于基础关系的表述。上为再之发展其互动相应而理于组织关系的必然表现。以此构成生数以二三四五为解析方式,形成后以数的规则关系而谓六七八九,此形成生数成数的原因。本主题由 国学网 于 2011-10-9 08:27 审核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