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闪光飞鹰:贵学·尚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41:00

贵学·尚识

精彩收藏 2007-12-28 19:57:02 阅读10 评论0   字号: 订阅

 

●日就朋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诗经·周颂·敬之》缉熙:积渐广大。长期不懈地坚持学习,就能达到无比光明的境界。

●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旬子·性恶》圣:指最高的道德和智慧。积:积累。致:达到。途之人:指平凡的人。禹:夏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花流水联盟的领袖。喻品德崇高的人。只要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为高尚的人。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圣:道德智能极高。勤于学习才能成为德智极高的人。

●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汉·王充《论衡·实知》学而不厌,才可达圣哲之镜。

●骐骥虽冼,不遇伯乐不致千里棗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汉·刘向《说苑·建本》骐骥:骏马。疾:快。伯乐:相传古之善相马者。骐骥虽跑得快,但如果不被子伯乐发现就不会成为千里马;人的才能虽高,但如果不研究学问就不会成圣人。

●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能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犹:还。待:需要。即使是最有道德学问的人,还需要继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更渊博。

●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想要建功立业,把美德壮举发扬光大,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汉·王充《论衡·效力》有知识就有力量。

●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

    汉·王充《潜夫论·赞学》聪明的人所孜孜以求的就是学问。

●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汉·荀悦《申鉴·杂言》不知道大道理,就不会有伟大的志向;不听深切中肯的言论,就不会有坚定的意志。

●学则正,否则邪。

    汉·扬雄《法言·学行》读书学习就会走上正路,否则就会走入邪道。

●学则治,不学则乱。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有学识就能治理事物,无学识就会把事理搞乱。

●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

    汉·扬雄《法言·学行》学习是为了使自己成为君子,学了也许未必成功,但从来没有不学习而成为君子的。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道:道理。不学习就不懂道理。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吕氏春秋·劝学》生:由于。不懂道理的人,是由于不学习。

●学以治性,虑以变情。

    汉·班固《白虎通义·避雍》学习和思考,可以陶冶性格和感情。

●士必学问,然后成君子。

    汉·韩婴《韩诗外传》人要有学问,才能成为有道德才能的人。

●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不学习而能安定国家保护人民的,没有那种事。

●人之立身,不可以无学。

    《旧唐书·褚遂良传》立身:在世上有所建树,要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不可以没有学问。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语》没有才,大志就不能实现;不学习就不能成大才。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清·袁枚《续诗品注·尚识》鹄gu3:箭靶子。学问就象弓弩,资质就如箭头,资质有知识的指导,就能射中目标。

●品卑由于 无志,无志由于识低。

    清·申居郧《西岩敖语》品格低在于无大志,无大志在于知识浅。

●才饱身自贵,巷荒门岂贫。

    唐·孟郊《题韦承总吴王故城下幽居》富有才学的人本身是高贵的,即使身居陋室也不算贫贱。

●巍峨岩岫者,山岳之本也;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莫或无本能而能立焉!

    晋·葛沤《抱朴子·缩本》巍峨:高大雄伟。岫xiu1:山穴。岳:高山。高山以岩石为根基,有道德的人以德行学问为根基。没有根基不牢固而能自立于世的。

●文学也者,人伦之首,大教之本也。

    《太平御览·叙学》文学:古时贵族教子弟的学科。人伦:处世的准则。教:政教。学习知识是人们首要的处世准则,国家施行政教的根本。

●质以忠信为美,德行以好学为极。

    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质:本质。美:好。极:高。好学是人的最高品德。

●读书即冒进是立德。

    清·王晫《今世说》记忆就是立德之道。

●书为晓者传,事为识者贵。

    晋·葛沤《抱朴子·内篇》事:事理经验。书为明理者所传诵,经验为有卓识者所珍惜。

●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唐·韩愈《谢自然诗》处万类:处于万种物类之中。贤:高尚。人最高尚的东西是知识。

●从来圣贤之道,行先以知,而知在于学。

    清·李塨《大学辨业》行动要以知识为指导,而要有知识就要学习。

●临大难,当大事,不可无学术。

    清·冯班《钝吟杂录·家戒》应付艰险,担当重任,都有要靠学问。

●干国家事,读圣贤书。

    明·海瑞《自勉》

●国待人而治,人待学而成。

    清·张謇《变法平议》国家靠人而得治,人靠学而成器。

●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也。

    明·朱之瑜《送林道荣之东武序》患:怕。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以救世也。

    清·顾炎武《与人书》明道:阐明规律。

●君子慎习而贵学。

    清·戴震《原善》君子:有德之人。慎:谨慎。贵:崇尚。君子崇尚学问,认真学习。

●学问人才之本也。

    清·颜元《习斋余记》人才:人的才能。本:根基。学问是人才的根本。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基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明·洪自诚《菜根谭》量:胸襟气度。弘hong2:扩大。要有高尚品德,就要扩大胸怀,要有宽大胸怀,就要增长才识。

●书以明理,德以立名。

    近代·毛书贤《白帝城武侯祠联》文章阐明妙理,美德树立威名。

●人不患无才,识进则才进;不患无量,见大则量大,皆得之于学也。

    明·高攀龙《语录》不患:不用担忧。识:知识。见:见识。量:胸怀气量。学习使人增长才识,拓展胸怀。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类》名:名声和地位。读书即使不能成名,毕竟有高雅的人品。

●好学为福也,犹飞鸟之有羽翼也。

    《太平御览·叙学》福fu4:同“副”,辅助。好学使人有所依凭,正如飞鸟有翅膀。

●学问之于身心,犹饥寒之于衣食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假年》人之需要学问,正如饥寒之需要衣食。

●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

    汉·刘向《说苑·建本》愈:痊愈,引申为治愈。都知道以食物充饥,却忘了以学习避免愚劣。

●人而无学,则不能烛理;不以烛理,则固执而不通。

    宋·邵雍《观物外篇》烛理:明白事理。人不学习,就不能明白事理;不明白事理,就会固执而不知变通。

●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三天不读书,举止言谈便可憎可厌。

●人一日无米则饥,一日无字则瞽。

    清·王有光《吴下谚联》瞽:瞎。人一天不吃就要饥饿;一天下读书就要变成瞎子。

●若不学,比如无目而视,无胫而走,无翅而飞,无口而语,不可得也。

    唐·马总《意林·正部》胫jìng:小腿。

●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断:判断。义:义理。练:熟练。没有知识不能判断义理,没有才华写不好文章,没有学问就不能熟练地处理事务。

●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荀子·儒效》隆:尊荣,高贵。不学习,无正义感受,只追求财富,这是平庸的人。

●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

    汉·扬雄《法言·学行》忧:忧患。不学习,虽无大患,但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谓之行尸走肉耳。

    五代·前秦·王嘉《拾遗记》行尸走肉:比喻庸碌无能的活死人。

●谷未舂蒸曰粟,铀未铸铄曰积石,人未学问曰朦。

    汉·王充《论衡·量知》铸铄:烧炼。积厂:矿石。朦:无知。未经加工做成食品的谷子只是粟,未经冶炼提取的铜只是矿石,未经学习的人是糊涂虫。

●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为饭也。

    汉·王充《论衡·量知》谷:谷苗。

●人之心不学则懵也。

    宋·李觏《礼论第一》懵méng:糊涂,不明事理。

●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

    宋·张载《语录》穷理:探究事理。人不学习求知,他的一生就会糊糊涂涂地过去。

●有田不耕仓库虚,有书不教子孙愚。

    唐·白居易《劝学文》不种田地仓库就会空虚,不教读书,子孙就会愚蠢。

●学则知,不守则愚。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知:同“智”聪明。

●耳有所闻,不学而不如聋;目有所见,不学而不如盲。

    唐·马总《意林》卷二   有耳能听,有目能见,如果不学习,那么还比不上聋子和盲人。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嘉肴:美味的荤菜。弗:不。旨:美味。善:奥妙。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食就不知道它滋味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妙用。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匪:通“斐”,有文采的样子。磋cūo:磨光。有文采的君子,在进修学业上就象切断骨角制成器皿一样,要不断磨光、雕琢。(后来有“切磋琢磨”成语。比喻在学习进修上互相研究。)

●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汉·王充《论衡·量知》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牙、玉、石四种原始材料的加工工艺。做学问得下一番象切磋琢磨那样的工夫,才能有此成就。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汉书·董仲舒传》常玉:普通的玉。文章:华美的文采。普通的玉石不经雕琢,就显不出其文采;不学习就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汉·韩婴《韩诗外传》厉:即“砺”,磨。材:天赋。剑虽然锐利,但不磨就不能砍断东西;天赋虽好,但不学习就不能提高。

●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战国·鲁·尸佼《尸子·劝学》砺砥:磨刀石。现在人们只知道磨剑,不知修身。学习是自我修养的磨刀石。

●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

    宋·欧阳修《赠学者》砺:磨。坚硬的刀剑要磨才锋利,玉石要雕琢方能成器物。比喻人不学习就不能成才。

●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汉·徐干《中论·治学》懿:美好。器具不修饰就不美观,人不学习就不会有美德。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到用。

    汉·刘向《说苑》即使天赋高,但不致力于学习,就不能发挥作用。

●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

    唐·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堪:胜任。臣子若不学无术,不懂得前人的言行,怎能担负重任。

●击石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唐·孟效《劝学》元:同“原”。道:道理。石被击然后有火,不击便不会生烟。人不学习,不会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

●不食八珍,何以知味之奇?不为文学,何以知世之资?

    《太平御览·叙学》八珍:古代八种烹调法,泛指珍贵食物。知世:认识世界。资:凭借。指世界万物变化之依据。不食八珍,怎会知道滋味的奇美?不学习,凭什么去认识世界?

●学者,心之白日也。

    汉·徐干《中论·治学》学问是人心中的太阳。

●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引耳。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读书学习,根本目的在于开通心窍耳目,利于处世行事。

●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

    《淮南子·修务训》知人:聪明人。无务:不学习。聪明而不学习,不如愚笨而好学。

●学果可以致明而致知,则好学者可不谡之近智乎?

    宋·陆九渊《好学近乎知》致明而致知:达到明理而又有丰富知识。

●解蔽莫如学。

    清·戴震《原善》卷下蔽:闭塞。消除愚谬,最好是学习。

●惟学可以增益其不足而进于智。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惟:只有。只有学习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智者。

●多财只益愚,读书可希贤。

    元·王恽《元日示孙阿革建六十韵》积累钱财只能增加人的愚昧,读书则有希望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

    汉·刘向《说苑·建本》可以和别人谈论一天而不厌倦,恐怕只有学问吧。

●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汉·扬雄《法言·君子》道德高尚的人生存于世上,以不知不耻。

●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

    隋·王通《中说·礼乐》惟:只有。

●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太平御览·历学》染人:指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对人的教育,比丹砂青靛染物的效果还要明显。

●所谓有知识,须知穷物理。

    宋·朱熹《上蔡先生语录》穷:探究。物理: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宋·朱熹《性理精义》做学问工夫,首先要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为此必须读书。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清·张维屏《读书二首》读书所追求的是什么?目的是通达事理。

●有学问者必能辨事非。

    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有学问的人必能分辨正确和错误。

●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

    清·纪昀《四部总叙》经:经曲。正:通“证”,证验。征:征引。研究经典,可以证难天下的是非,征引史实,可以明白古今成败之由。

●得知千载事,正赖古人书。

    晋·陶渊明《赠羊长吏》凭古人的菱而知道千年以前的事。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要通晓世间万事,就要读古人的书。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读书人不必出门,却能了解世间万事。

●列圣诸经,千言万语,必有大体,必有要妙。

    宋·胡宏《胡子知言·大学》大体:要点,体系。要妙:精妙的道理。

●未读尽天下之书,不敢轻议古人。

    明·陈继儒《读书镜》没有把世间的书读完,不敢随便议论古人的得失。

●读经传则根柢厚,看书鉴则事理通。

    清·金缨《格言联璧》经传:儒家的代表作和儒家的祖述典籍为经,解释经文的书为传。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宋·陆九渊《语录》游:飘浮。不读书,只能发虚泛之论。

●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鱼离开了水就会鳞甲枯死,人离开了书就会才气凋丧。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仕:做官。优:前者指有余力;后者指品德优异。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荀子·大略》如:去。读书人不一定做官,而做官的必须去学习。

●行为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做完必须做的事情之后还有剩余工夫的,就去学文。

●做到老,学到老。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人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

    汉·扬雄《法言·学行》道:真理。大人:有道德的人。大从学习的目的是寻求真理,小人学习则为了求利。

●非因报应方行善,岂为功名始读书。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报应:佛教用语,指种善因得善果。功名: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清·曾国藩《家书·谕纪鸿》读书不为做官,而为明理。

●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礼记·儒行》不祈求多积财富,以知识多为富有。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积财纵然千万,不如读书为好。

●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

    宋·朱熹《白鹿洞书院联》天地因日月得光,人靠读书致圣。

●圣人之说,博大而闳深,要当不遗余力以求之。

    宋·王安石《答陈柅书》闳hóng:宏大。

 

●日就朋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诗经·周颂·敬之》缉熙:积渐广大。长期不懈地坚持学习,就能达到无比光明的境界。

●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旬子·性恶》圣:指最高的道德和智慧。积:积累。致:达到。途之人:指平凡的人。禹:夏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花流水联盟的领袖。喻品德崇高的人。只要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为高尚的人。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圣:道德智能极高。勤于学习才能成为德智极高的人。

●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汉·王充《论衡·实知》学而不厌,才可达圣哲之镜。

●骐骥虽冼,不遇伯乐不致千里棗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汉·刘向《说苑·建本》骐骥:骏马。疾:快。伯乐:相传古之善相马者。骐骥虽跑得快,但如果不被子伯乐发现就不会成为千里马;人的才能虽高,但如果不研究学问就不会成圣人。

●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能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犹:还。待:需要。即使是最有道德学问的人,还需要继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更渊博。

●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想要建功立业,把美德壮举发扬光大,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汉·王充《论衡·效力》有知识就有力量。

●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

    汉·王充《潜夫论·赞学》聪明的人所孜孜以求的就是学问。

●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汉·荀悦《申鉴·杂言》不知道大道理,就不会有伟大的志向;不听深切中肯的言论,就不会有坚定的意志。

●学则正,否则邪。

    汉·扬雄《法言·学行》读书学习就会走上正路,否则就会走入邪道。

●学则治,不学则乱。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有学识就能治理事物,无学识就会把事理搞乱。

●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

    汉·扬雄《法言·学行》学习是为了使自己成为君子,学了也许未必成功,但从来没有不学习而成为君子的。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道:道理。不学习就不懂道理。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吕氏春秋·劝学》生:由于。不懂道理的人,是由于不学习。

●学以治性,虑以变情。

    汉·班固《白虎通义·避雍》学习和思考,可以陶冶性格和感情。

●士必学问,然后成君子。

    汉·韩婴《韩诗外传》人要有学问,才能成为有道德才能的人。

●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不学习而能安定国家保护人民的,没有那种事。

●人之立身,不可以无学。

    《旧唐书·褚遂良传》立身:在世上有所建树,要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不可以没有学问。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语》没有才,大志就不能实现;不学习就不能成大才。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清·袁枚《续诗品注·尚识》鹄gu3:箭靶子。学问就象弓弩,资质就如箭头,资质有知识的指导,就能射中目标。

●品卑由于 无志,无志由于识低。

    清·申居郧《西岩敖语》品格低在于无大志,无大志在于知识浅。

●才饱身自贵,巷荒门岂贫。

    唐·孟郊《题韦承总吴王故城下幽居》富有才学的人本身是高贵的,即使身居陋室也不算贫贱。

●巍峨岩岫者,山岳之本也;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莫或无本能而能立焉!

    晋·葛沤《抱朴子·缩本》巍峨:高大雄伟。岫xiu1:山穴。岳:高山。高山以岩石为根基,有道德的人以德行学问为根基。没有根基不牢固而能自立于世的。

●文学也者,人伦之首,大教之本也。

    《太平御览·叙学》文学:古时贵族教子弟的学科。人伦:处世的准则。教:政教。学习知识是人们首要的处世准则,国家施行政教的根本。

●质以忠信为美,德行以好学为极。

    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质:本质。美:好。极:高。好学是人的最高品德。

●读书即冒进是立德。

    清·王晫《今世说》记忆就是立德之道。

●书为晓者传,事为识者贵。

    晋·葛沤《抱朴子·内篇》事:事理经验。书为明理者所传诵,经验为有卓识者所珍惜。

●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唐·韩愈《谢自然诗》处万类:处于万种物类之中。贤:高尚。人最高尚的东西是知识。

●从来圣贤之道,行先以知,而知在于学。

    清·李塨《大学辨业》行动要以知识为指导,而要有知识就要学习。

●临大难,当大事,不可无学术。

    清·冯班《钝吟杂录·家戒》应付艰险,担当重任,都有要靠学问。

●干国家事,读圣贤书。

    明·海瑞《自勉》

●国待人而治,人待学而成。

    清·张謇《变法平议》国家靠人而得治,人靠学而成器。

●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也。

    明·朱之瑜《送林道荣之东武序》患:怕。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以救世也。

    清·顾炎武《与人书》明道:阐明规律。

●君子慎习而贵学。

    清·戴震《原善》君子:有德之人。慎:谨慎。贵:崇尚。君子崇尚学问,认真学习。

●学问人才之本也。

    清·颜元《习斋余记》人才:人的才能。本:根基。学问是人才的根本。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基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明·洪自诚《菜根谭》量:胸襟气度。弘hong2:扩大。要有高尚品德,就要扩大胸怀,要有宽大胸怀,就要增长才识。

●书以明理,德以立名。

    近代·毛书贤《白帝城武侯祠联》文章阐明妙理,美德树立威名。

●人不患无才,识进则才进;不患无量,见大则量大,皆得之于学也。

    明·高攀龙《语录》不患:不用担忧。识:知识。见:见识。量:胸怀气量。学习使人增长才识,拓展胸怀。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类》名:名声和地位。读书即使不能成名,毕竟有高雅的人品。

●好学为福也,犹飞鸟之有羽翼也。

    《太平御览·叙学》福fu4:同“副”,辅助。好学使人有所依凭,正如飞鸟有翅膀。

●学问之于身心,犹饥寒之于衣食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假年》人之需要学问,正如饥寒之需要衣食。

●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

    汉·刘向《说苑·建本》愈:痊愈,引申为治愈。都知道以食物充饥,却忘了以学习避免愚劣。

●人而无学,则不能烛理;不以烛理,则固执而不通。

    宋·邵雍《观物外篇》烛理:明白事理。人不学习,就不能明白事理;不明白事理,就会固执而不知变通。

●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三天不读书,举止言谈便可憎可厌。

●人一日无米则饥,一日无字则瞽。

    清·王有光《吴下谚联》瞽:瞎。人一天不吃就要饥饿;一天下读书就要变成瞎子。

●若不学,比如无目而视,无胫而走,无翅而飞,无口而语,不可得也。

    唐·马总《意林·正部》胫jìng:小腿。

●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断:判断。义:义理。练:熟练。没有知识不能判断义理,没有才华写不好文章,没有学问就不能熟练地处理事务。

●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荀子·儒效》隆:尊荣,高贵。不学习,无正义感受,只追求财富,这是平庸的人。

●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

    汉·扬雄《法言·学行》忧:忧患。不学习,虽无大患,但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谓之行尸走肉耳。

    五代·前秦·王嘉《拾遗记》行尸走肉:比喻庸碌无能的活死人。

●谷未舂蒸曰粟,铀未铸铄曰积石,人未学问曰朦。

    汉·王充《论衡·量知》铸铄:烧炼。积厂:矿石。朦:无知。未经加工做成食品的谷子只是粟,未经冶炼提取的铜只是矿石,未经学习的人是糊涂虫。

●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为饭也。

    汉·王充《论衡·量知》谷:谷苗。

●人之心不学则懵也。

    宋·李觏《礼论第一》懵méng:糊涂,不明事理。

●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

    宋·张载《语录》穷理:探究事理。人不学习求知,他的一生就会糊糊涂涂地过去。

●有田不耕仓库虚,有书不教子孙愚。

    唐·白居易《劝学文》不种田地仓库就会空虚,不教读书,子孙就会愚蠢。

●学则知,不守则愚。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知:同“智”聪明。

●耳有所闻,不学而不如聋;目有所见,不学而不如盲。

    唐·马总《意林》卷二   有耳能听,有目能见,如果不学习,那么还比不上聋子和盲人。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嘉肴:美味的荤菜。弗:不。旨:美味。善:奥妙。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食就不知道它滋味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妙用。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匪:通“斐”,有文采的样子。磋cūo:磨光。有文采的君子,在进修学业上就象切断骨角制成器皿一样,要不断磨光、雕琢。(后来有“切磋琢磨”成语。比喻在学习进修上互相研究。)

●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汉·王充《论衡·量知》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牙、玉、石四种原始材料的加工工艺。做学问得下一番象切磋琢磨那样的工夫,才能有此成就。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汉书·董仲舒传》常玉:普通的玉。文章:华美的文采。普通的玉石不经雕琢,就显不出其文采;不学习就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汉·韩婴《韩诗外传》厉:即“砺”,磨。材:天赋。剑虽然锐利,但不磨就不能砍断东西;天赋虽好,但不学习就不能提高。

●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战国·鲁·尸佼《尸子·劝学》砺砥:磨刀石。现在人们只知道磨剑,不知修身。学习是自我修养的磨刀石。

●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

    宋·欧阳修《赠学者》砺:磨。坚硬的刀剑要磨才锋利,玉石要雕琢方能成器物。比喻人不学习就不能成才。

●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汉·徐干《中论·治学》懿:美好。器具不修饰就不美观,人不学习就不会有美德。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到用。

    汉·刘向《说苑》即使天赋高,但不致力于学习,就不能发挥作用。

●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

    唐·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堪:胜任。臣子若不学无术,不懂得前人的言行,怎能担负重任。

●击石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唐·孟效《劝学》元:同“原”。道:道理。石被击然后有火,不击便不会生烟。人不学习,不会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

●不食八珍,何以知味之奇?不为文学,何以知世之资?

    《太平御览·叙学》八珍:古代八种烹调法,泛指珍贵食物。知世:认识世界。资:凭借。指世界万物变化之依据。不食八珍,怎会知道滋味的奇美?不学习,凭什么去认识世界?

●学者,心之白日也。

    汉·徐干《中论·治学》学问是人心中的太阳。

●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引耳。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读书学习,根本目的在于开通心窍耳目,利于处世行事。

●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

    《淮南子·修务训》知人:聪明人。无务:不学习。聪明而不学习,不如愚笨而好学。

●学果可以致明而致知,则好学者可不谡之近智乎?

    宋·陆九渊《好学近乎知》致明而致知:达到明理而又有丰富知识。

●解蔽莫如学。

    清·戴震《原善》卷下蔽:闭塞。消除愚谬,最好是学习。

●惟学可以增益其不足而进于智。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惟:只有。只有学习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智者。

●多财只益愚,读书可希贤。

    元·王恽《元日示孙阿革建六十韵》积累钱财只能增加人的愚昧,读书则有希望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

    汉·刘向《说苑·建本》可以和别人谈论一天而不厌倦,恐怕只有学问吧。

●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汉·扬雄《法言·君子》道德高尚的人生存于世上,以不知不耻。

●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

    隋·王通《中说·礼乐》惟:只有。

●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太平御览·历学》染人:指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对人的教育,比丹砂青靛染物的效果还要明显。

●所谓有知识,须知穷物理。

    宋·朱熹《上蔡先生语录》穷:探究。物理: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宋·朱熹《性理精义》做学问工夫,首先要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为此必须读书。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清·张维屏《读书二首》读书所追求的是什么?目的是通达事理。

●有学问者必能辨事非。

    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有学问的人必能分辨正确和错误。

●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

    清·纪昀《四部总叙》经:经曲。正:通“证”,证验。征:征引。研究经典,可以证难天下的是非,征引史实,可以明白古今成败之由。

●得知千载事,正赖古人书。

    晋·陶渊明《赠羊长吏》凭古人的菱而知道千年以前的事。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要通晓世间万事,就要读古人的书。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读书人不必出门,却能了解世间万事。

●列圣诸经,千言万语,必有大体,必有要妙。

    宋·胡宏《胡子知言·大学》大体:要点,体系。要妙:精妙的道理。

●未读尽天下之书,不敢轻议古人。

    明·陈继儒《读书镜》没有把世间的书读完,不敢随便议论古人的得失。

●读经传则根柢厚,看书鉴则事理通。

    清·金缨《格言联璧》经传:儒家的代表作和儒家的祖述典籍为经,解释经文的书为传。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宋·陆九渊《语录》游:飘浮。不读书,只能发虚泛之论。

●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鱼离开了水就会鳞甲枯死,人离开了书就会才气凋丧。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仕:做官。优:前者指有余力;后者指品德优异。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荀子·大略》如:去。读书人不一定做官,而做官的必须去学习。

●行为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做完必须做的事情之后还有剩余工夫的,就去学文。

●做到老,学到老。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人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

    汉·扬雄《法言·学行》道:真理。大人:有道德的人。大从学习的目的是寻求真理,小人学习则为了求利。

●非因报应方行善,岂为功名始读书。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报应:佛教用语,指种善因得善果。功名: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清·曾国藩《家书·谕纪鸿》读书不为做官,而为明理。

●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礼记·儒行》不祈求多积财富,以知识多为富有。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积财纵然千万,不如读书为好。

●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

    宋·朱熹《白鹿洞书院联》天地因日月得光,人靠读书致圣。

●圣人之说,博大而闳深,要当不遗余力以求之。

    宋·王安石《答陈柅书》闳hóng: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