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宝贝火焰舞者:我心中的理想教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58:04

教育专家朱永新谈教育

默认分类 2011-01-31 23:35:42 阅读4 评论0   字号: 订阅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

朱永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国际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时代。这个时代又是充满各种诱惑、矛盾和机遇的时代。新的时代必然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跨世纪的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师范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优秀的、出色的,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具有哪些优秀的素质呢?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有高的理想。国外有实验专门研究过人的抱负层次和成就的关系,结论是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越大。作为教师,走上教育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设置这样一个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否则会走弯路,会荒废时间及精力。

教育和其他职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其他事业所不具备的,它要求教师富有更高的灵性与悟性。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与内涵。教育家读懂这首诗的前提是什么?是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我要读懂它。如果没有解读这首诗的愿望与冲动,你永远不会读懂,也不会写出精彩的诗篇。马卡连柯曾经把他的著作称之为“教育的诗篇”,我觉得很有道理。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写诗是要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冲动停止,教育就会终结。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平静的思考是需要的,但更要富有激情。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爱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教,但是他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我在大学教书的时候,我们的师范生在离校时请我给他们留言,我写得最多的一句是:挖掘你生活中、你职业中的内在魅力。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东西是他的职业。你是厌倦它还是喜欢它,对整个心理的发展,对你的幸福感、成就感的获得,都是至关重要的。你不爱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不会爱你。你不爱教师这个职业,你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

我们过去经常说:“家有二斗粮,不做孩子王”。和孩子打交道确实是一件非常烦心的事,每天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境,每天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烦恼。但是我说,大烦恼才能有大乐趣,大问题才能有大成就。你仔细去挖掘教师这个职业,就会发现它实在是美,可以说,世界上没有比教师职业更美的东西。

教育家要有梦,连梦都没有你还能做什么教育家?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的乐趣,因为我们每天拥抱的是一个新的太阳,我们每天面对着的都是一些个性迥异的孩子,都是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他们当中可能会有今后的政治领袖,可能会有今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只要你精心地去照料他们,哺育他们,只要你帮助他们去找回自信,只要你帮助他们去挖掘潜力,他们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是会远远超出你所能想象的。一份耕耘会给你多少倍的回报!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这还不值得去爱吗?

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教师职业还有很多的美,比如说一年有几个月的假期,你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恩格斯曾经讲过,一个人最大的发展境界,是能够有最多的闲暇时间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作为一个教师,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成功,享受人生。这方面,没有什么职业能够超过教师。只要你能够发现、挖掘教育职业中弥漫着的那种美,你就会每天都产生冲动,你就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美丽的花朵。是的,教师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这样,你才会爱它,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还缺少一些民主,可是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谈不上社会的民主。民主精神的培养,要从小开始。民主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教师与学生讲话、交流的方式,似乎是小事,但都体现着一种民主。中国的学生上课都是正襟危坐,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学生都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在外国教育家看来,这些是不可思议的-- 一个问题怎么可以齐声回答?

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孩子们非常正常、非常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因此,我觉得我们很多教师扮演的就是一个“刽子手”的角色。在我们教师的手上,不知道失去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知道失去多少鲁迅、郭沫若,不知道失去多少非常优秀的人才。我始终认为,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很多家长,在为孩子挑教师、挑班级的时候,都喜欢挑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富有经验”的教师。我对他们说,你们不要这样,教育家不分年龄。今年全国十大杰出教师候选人,绝大多数人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很多都非常优秀同时又非常年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他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

所以我说,如果你不信,你从今天开始,你就写教育日记,就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今天发生了一个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今天产生了一个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把这些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五年以后将那些最精彩的东西选编出来就是最精彩的书。那些“火花”的东西,对读者会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多人,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没有付诸笔端,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做一个有心人,什么都能做学问。在有心的前提下,才能把各种碎片串成最美丽的服装。本来那碎片的东西,单独看好像没有价值,那不是因为它们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利用。如果你把它们加以组合,它们就会光彩夺目。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心人。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这样的教育科研应该鼓励。当然这并不排斥我们的教师和专家合作,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但毕竟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大学老师的研究是不一样的。我非常赞赏教师记教育日记,让教师将自己的体会都记在本子上,就拿这个本子,可以在中国出版“中国教师日记丛书。”

我们的教师,还应该创造与众不同的品牌,打出自己的旗帜。实事求是地讲,现在我们有很多教师,包括评选出的许多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都没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现在评选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时,往往是看他发表的论著多少,而实际上很少探究他独特的一面。我认为只有真正建立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才能成为一个教育家。“风格即人”,只有形成风格、体系,才能成为大家。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

不要把教育家看得多么神秘,每个教师都可能成为在中国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关键在于是否做一个有心人,是否执著,是否有恒心。当然,我们知道,教育家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工艺素养等。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可是我们一直主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中国教育传统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本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我们经常埋怨社会,但是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所诅咒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所塑造的,所以教师不要逃避责任。

作为一个教育家,作为一个理想教师,他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孩子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如果教师们整天关心的是名次、分数,孩子们的心胸怎么能开阔?学校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应该是息息相通的,而现在却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校的生活很无奈。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生活,要使今后的社会更加理想、更加完美,首先要净化我们的校园,并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人文关怀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我们理想的教师,应该这样去做。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教育,是着眼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说,校长的社会责任感、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园的民主方式、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我希望我们的教师,应该就这样。

 

朱永新炮轰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症”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深圳讯(记者刘启达、廖嘉明)由国家外国专家局等主办的“国际人才高峰论坛”昨日在深圳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坛上作了“人才培育与教育创新”的演讲,炮轰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症”。

文理分家导致人文情怀缺失

朱永新指出,诺贝尔奖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心痛,我们呼唤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呼唤不到?这涉及到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

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因为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后,理科的学习不再学历史、学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那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就有问题,对中国问题、对人类问题、对民族文化的关系、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就会很少关注。

因此,朱永新建议:教育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

教育行政化使知识分子无心学问

朱永新称,中国的教育行政化趋势非常突出,现在整个大学是行政化的,所有大学都是行政级别。好的教授最想做的就是当校长、当处长,他不是想做学问,这个就导致了我们一些优秀科学家过早丧失对学问的兴趣,这是导致我们人才数量少的重要原因。

所以,他建议要取消大学行政级别,修改高等教育法,建立起大学的职员制。

阅读能力下降导致国民素质降低

朱永新在论坛上指出,阅读太重要了,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我们国家的阅读力长期以来一直走低,导致国民素质降低。我国每年出版图书不下30万种,但是每一户家庭的消费图书数量不到1.75本,人均阅读量太小,这是很危险的。

朱永新举几个大学的例子,现在连大学生基本上都不读书了,大学生阅读有了快餐化的倾向,这是广东的例子,广州某个大学校园里面借阅最高的是《名侦探柯南》。

在阅读缺失的情况下,满堂灌的教学体系出现了,它让学生失去了思考能力,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成为大学教育的典型写照,中小学也是如此。

 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在江苏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话
                         朱永新

语文教育有很多功能,但究其本义而言,我认为首先是一种工具功能,当然不排斥其他功能。如果我们基本工具功能没有解决,那么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没有完成。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缺陷,这方面学校最大的缺陷就是往往把语文作为交际的工具性功能把它变相成为一种考试工具性功能、应试工具性功能。所以,我主张还语文的本来面目,把听说读写这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方面做好。我们分析一下这四个要素在我们的教育中完成的怎样?

听:大家都以为,好象只有外语才能听力问题,语文教育很少考考听力。可能在小学阶段搞些听写等等,事实上,听同时在交际功能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在人们交际的过程中,听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说的时间,听的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说的能力。比如我们在交流,大会会不会听,不仅仅在于能不能听清楚,现在我们往往比较注重的只知道意思就行了。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我在这儿说话,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是不是都会听,你在听,但你不一定会“听”。因为听意味着心灵的沟通,意味着眼睛的交流,意味着能够对讲者进行及时的反馈。我赞同我的观点还是否定我的观点,你赞同你可能会微笑,会轻轻地点头,会插话来附和我的观点,但是我们很多学生根本就不会。我觉得这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本领。你怎么让大家觉得,让长者觉得,你很尊重人,西方有位心理学家在他的教科书里讲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当你在倾听一个人的意见的时候,你要让他觉得此时此刻,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物。如果说我在这儿讲话,你们都会这样来接受我的意见,我当然很得意,我当然很开心,同时我对大家的印象也非常好,因为你们非常地尊重我。但你看看我们的学生会不会这样呢?不会。我们的很多老师会不会这样呢?也不会。我们的社会大众会不会这样呢?也不会。语文教育没有教,没有人教我们,但也有教师认为这不是语文老师教的,好象应该是心理教育,是应该其他的学科教去完成的。但是我觉得,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把这种最基本的本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一辈子都爱益。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通过朗读,通过把握要点,通过辩论,通过讨论,去训练大家及时捕捉在讲课的过程中重要的信息,这是一种非常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我们目前好象还没有感觉到在语文教育这方面下了多大功夫。

说:语文教育上,说比写还要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和一个人交往,对一个的印象,对一个人能力的评判,很大程度上看这个人会不会说,而后看他会不会写,写当然很重要。因为人效往的时候80%以上都是口语,现在的人信都不写了,都打电话,通过E-mail,E-mail也是一种书写,怎么样让孩子去说,我觉得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的语文教育对孩子的说的工作远远重视不够。我注意到我们的电视台,电视节目里观众的表达能力,我们大陆的观众远不及台湾的观众的表达能力,大家可以看一下台湾一个名为“非常男女”的娱乐节目,青年男女各人的自我评价,对各种人的评价,往往都是温温而雅,出口成章,成语用得非常恰当。但是在我们大陆的青年男女的表达能力,我觉得跌了一个层次。我们大陆的企业家跟台湾,香港的企业业家比,也显得不太会说。2002年三八妇女节我参加了在苏州投资的台商夫人联谊会,一个个能说会道,温温而雅,表现的欲望都很强。其次,人的表现的欲望、人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讲话能力,他会讲话,他在各种场合他就有自信心,他就可以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他就有可能吸引人的注意。这就是我们必须去教孩子的。

但是你想,我们的孩子有机会讲话,没有机会讲话?生下来开始接受幼儿园的教育,幼儿园的教育就是不许乱说,老师在讲课,你别插话;到了家里,父母亲跟孩子之间没有交流,孩子之间也没有游戏,没有交流,都是用防盗门把孩子隔开了。作为学校,在课堂里也基本是老师的天下,学习只不过是老师的配角,学生在作为配角而存在,是为配合老师而存在,是为配合老师的灌输而存在,没有机会表达学生自己的意见。下了课他还是没有时间讲话,为什么?因为他要做作业,中午吃完饭赶快做上午的作业,晚上回家赶快做下午的作业,准备明天的课程,没有机会讲话。有人说,我们的学生患了集体失语症,不会说话,这个说法虽夸张一点,但是这从另一方面反映我们的语文教育对说的不重视。

说的能力完全是培养起来的。有人说,真佩服你的口才,我说,不瞒你说,我进大学的时候根本就不会说话,我甚至曾经结巴过,而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到了大学以后,我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就想自己救自己,就跟小组商量,给我一个机会,今后所有的发言我都包了,你们就不要担心,不要每次大家都推让,不肯发言。代表小组,代表班级去讲话,去发言。当然做了行政职务以后,讲话的机会就更多了。这样慢慢地我就锻炼了起来。所以我觉得讲话完全是可以锻炼起来的,是可以训练起来的。很多关于雄辩家的成长的案例大家都不陌生,因此我觉得讲话能力很重要。96年我曾经作为苏州大学辩论队的总教练,参加全国的大学生辩论大赛,那次苏州大学很风光,拿了全国的第二名,应该说我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第一我是总教练,所有的策划、认点、论据,都是我亲手包办,第二个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辩论之前有十分钟教练陈述。教练陈述不仅自己要讲十分钟,而且要交出整个备战图,如何备战的一个构思。之所以能够战胜很多名牌大学,我还是起了很大作用。我们辩论的成员一个个毕业后,身价都很高,很多人到电视台,做律师的等等。在课堂里怎样让孩子多开口,让孩子多辩论,培养他们的辩才,这都是口语训练的内容,但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没有加以特别的关注。

读:读在本质上是语文教育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过去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关于读的功能,大家很容易理解,但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究竟做得如何?孩子的阅读是停留在课本上,停留在参考资料局限范围内,还是放在人类文明最经典的东西上面?现在我们的语文教育功利性越来越多,比如很多出版社也在推动所谓的阅读,但事实上它是把阅读与出版社的利润挂起钩来。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搞的中学生阅读书目及大学生阅读书目,不怎样,不知各位学员的意见的怎样?我觉得它的选书有问题。第一,它选择的是基本上它有版权的书,其它好的出版社有版权的书它没有选进去,第二,它的文学方面的著作几乎是百之一百,而对于文学以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一些优秀的论著就选得太少。孩子们没有机会去突破这个范围以外的东西。有些部门也是稀里糊涂地跟着它走。其实这个不能跟着它走,所以我现在做一套《新世纪教育文库》,不知你们有没有看过?我的理想是为小学生选一百本书,为中学生选一百本书,为大学生选一百本书,为教师选一百本书。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完成这个工作。这一百本书应该是一套开放式的营养餐,这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重要的营业餐,在这一百本书中有二十种左右是最基本的读物,这二十本书所有的小学生都应该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致小读者》、《爱的教育》、《稻草人》,我们能不能找出这二十本书,这二十本中我希望有一本最最基本的,一定要背诵的。如我国邀请张中行先生审定的《中华经典诵读本》,就要求小学生基本上要会诵80%,这些读物很多应该是在小学阶段完成的。有许多小学生基本上没有读过,读过的学生往往跟家长受过高等教育有很大关系,家长会选一些书指导自己的孩子去阅读,绝大部分并没有向孩子灌输这些东西。中学生也要精选一百本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人物传记及拓宽他视野的东西。中学有一本必须要读的叫《英文名篇诵读本》。在学习外语过程中跟中国文化一样,必须去诵读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我现在虽然能说英文,但是要象写中文一样写一篇漂亮的文章,我想一辈子也写不出来。为什么?脑袋里面没有东西,培根讲:知识就是力量,但是英文原话是怎么说的?我没法把它写出来。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剧,中文知道,但英文不知道,它到底应该怎么说?如果不背诵大量的名人名言、演讲、谚语、诗歌、散文等最精彩的段落,我相信你英文的写作能力永远不可能提高,而且英语的交际能力,对西方文明的把握程度也会发生偏差。

没有广泛的阅读,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文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比学生还重要,学生为什么不阅读,为什么阅读会急功近利,我觉得和教师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的急功近利有很大关系。不知大家同意不同意这人观点。我经常说读书太重要太重要了,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如果离开读书,我想他离开读书,他就走不了多远。

写作:写作也有问题。第一,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写作的量太少,一般的学校一个星期写一篇作文,如果没有写作的训练,要想写得一篇很漂亮的作文是不可能的,没有一定的量是不可能的。第二,写作的规矩太多。首先是命题作文太多。我不主张命题作文,尽管学生要面对作文考试的压力,让孩子们面对根本没有体验的情况,根本没有感受、没有激情的情况下让他去写,我想他永远写不出来。命题作文是一种应试的产物,每个孩子的生活不一样,对人生的体验不一样,过多的命题作文只会让孩子养成跟随老师的思路,跟随老师的形式。第三,大部分作文写作指导书都是误人子弟,我们的很多老师也在编,出版社也靠它赚钱,如典石、山西教育,一大堆语文教育的东西,还有一些图表。当然绝对不是一点都不管用,有可能会让孩子得到一个最最基本的一个分数,你要让学生再做得优秀一点那是不可能的。

真正好的作文应该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应该是连评价的人也没有想到这个学生会写出如此精彩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他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反映了作者的视野,作者的体验,作者的情感。如果非要用不同的命题去束缚他,又很少让他写作,然后用教学的陈式去规范他,那么再聪明、有灵气的孩子也会慢慢地迟钝。在这方面我还稍微有一点点发言权,因为我根据我的想法,我的思路在教育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叫朱墨,他小学阶段出一本小书叫《老虎拉车我敢坐――一个小学生眼中的缤纷世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毕业时又出一本书叫《我和老爸是哥们――一个初中生的情感生活写真》,他在《文学报》、《文汇报》、《中华散文》等全国许多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人家问我他为什么写作,这么出色,我说无非就这么三条:第一,不许看任何作文书,第二,不讲作文应该怎么写,第三,小学开始每天写日记,他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写日记。到四年级开始减少,但是每周必须写三-四篇文章,现在高中阶段稍微减少一点,几百篇日记锻炼下来,不会写的也会写了。刚开始每天写他觉得不知道该写什么,我就说每天写一个同学,因为你不可能每天去研究每个同学的鼻子、眼睛,那就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去描绘。然后对着家里种养的每一种花写一篇,花写完了,写家里的摆设,笔筒,书架,布置。再写完了就去玩,写无的经历或感受,让他丰富生活,让他到英国去旅游,回来后写出了30余篇《英伦游江》。如果就在课堂里,没有丰富的体验,丰富的经历,他是写不出东西的。除非你进行大量的阅读。所以我觉得写作没有什么诀窃。

总而言之,听说读写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四个字。这四个字做到了,事实孩子们的语文就会得到发展。错一字罚十遍,没有很必要。为什么?字词重要还是意境重要?我觉得写文章最重要的是意境,应该是一个情感的东西,包括我们的高考对错词、错句看得太重,完全没有必要。错字、错词把关的人多的是,首先电脑软件就会自动纠正你的错字,编辑会把关。即使不改,错个把字我觉得也没有什么,老师你能保证不错一个字吗?很多老师经常会说我会为这个付出代价的,学生考试考不好,我怎么办?其实没有问题,你这四个字要求这生做到,学生自己考不好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很多事情,只要我们去努力,用去用心,去思考,我相信你的语文教育是能够出成绩的。否则你永远走不出老师教你的那一套。真正好的东西不是教出来,是靠你用心去体会出来的,是在人家教你的基础上思考出来的。

所以,我还是呼吁: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还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

将阅读进行到底

朱永新

2004 年, 我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了一份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 有关部门的答复是“原则上国家不再设立什么节了”。然而, 2005 年, 国家设立了航海节, 前不久, 国务院又决定从2006 年起, 将每年6 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航海与保护文化遗产固然重要,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 读书更重要。因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不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 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 一个创造力贫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 我再次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

一是出于对国民读书现状的忧虑。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表明, 我国国民阅读( 图书) 率呈下降态势。以识字者总体样本为基数计算, 2003 年比1998 年下降了8.7 个百分点, 全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而在某大学的调查更令人吃惊: 部分学生大学四年未读一本书!

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读书传统的民族,“积财千万, 无过读书”是中国传统家庭千百年来恪守的信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许多读书人追求的人生理想,“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也成为历代传颂的苦读勤学的佳话。正是这种读书之风才使中华文明传承至今, 并成为世界文明中未曾间断、完整传承的文明。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读书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因为民主政治的推进、公平正义的实现、诚信社会的建立等都有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通过全民读书活动, 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 使人们在社会转型期,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四是营造素质教育良好外部环境的需要。营造“书香校园”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通过“阅读节”的设立, 将“书香校园”扩展为“书香社会”, 让我们的民族成为读书的民族, 用书籍来改善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 摒弃日益泛滥的麻将文化、网聊文化、卡拉OK 文化的影响, 从而保存一个更坚实的民族灵魂, 营建出一种民族文化。

我认为, 中国的“国家阅读节”可选定在9 月25 日,因为这一天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巨匠, 享誉中外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诞辰日。以鲁迅之生日作为“国家阅读节”的时间是最恰当不过的。第一, 鲁迅是中国近代新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第二, 鲁迅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五四”以来大多数知识分子深受其影响; 第三, 鲁迅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 他读书不辍, 因而他的著作也是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同时, 9 月25 日是新学期开学不久, 倡导读书之风, 有利于学校营造“书香校园”。当然, 也可以考虑把孔子的诞辰日(9 月28 日) 作为阅读节。

通过设立“国家阅读节”, 可以积极推动全民读书活动。在设立“国家阅读节”后, 政府要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宣传, 使大家深刻理解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意义, 从而真正行动起来, 将读书融入自己的血液,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与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而读书。国家应该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 对图书馆的建筑面积、环境设施、图书数量、服务质量等作相应的规定。同时做好优秀图书的推介工作, 让全体国民尽快了解优秀图书的出版信息。要注意推介工作的多样性( 运用多种媒体) 、层次性( 不同读者群) 、艺术性( 吸引读者眼球) , 从而激发读者阅读的愿望与激情。最关键的是, 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如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或读书征文, 评选“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学校”等, 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推动全民读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期待, 通过设立“国家阅读节”, 让全国人民树立这样的理念—— 阅读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阅读的人生是幸福、快乐、精彩和高尚的, 阅读使工作生活成为阅读学习的过程, 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成为全体国民的一种习惯和风尚,成为每个城市与乡村的风景和文化。

(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 苏州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要从学校开始

朱永新

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文明社会风尚。特别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问题在报告中虽然是在文化建设部分讲到的,但是我认为,这同时是教育要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因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核心的价值体系与共同的思想基础,将会面临真正的社会危机。而建立“核心的价值体系与共同的思想基础”,必须从学校开始,从教育开始。

目前,在我们的学校里,这个本来应该最温馨最纯真的地方,这个寄托着未来社会的美好希望的地方,同样存在着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和共同道德崩溃的危机。

这绝非危言耸听。我们无需粉饰,正像整个社会正陷于拜金主义的风潮侵蚀中一样,我们的学校目前正深陷于“拜分主义”和市场主义的陷阱中,甚至我们不能不怀疑,现在是不是只有分数才是我们学校师生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校长和教职员工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共同语言。机械的应试教育既毒害了一批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又严重违背了国家和政府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更不能为未来的社会造就有创新能力、有公民素养的新人。由于教育的不到位,由于科举文化与应试教育的惯性,由于没有终极价值的引领,由于长久以来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无力感,整个社会和绝大多数学校依然沉溺于其间而无力自拔——这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一个潜在危机。所以,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与共同思想基础的形成,必须从学校开始。

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我们亟须重建共同的语言,我们亟须拥有共同的价值,我们同样亟须用真诚的共同行动,来创造共同的未来。为此,我们首先需要拥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英雄、共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心灵密码。也就是说,我们亟须通过共同的阅读,通过与那些伟大的思想的对话和相互用文字交流(共写),来实现真正的共同生活。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她)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为了寻找到我们自身,我们需要共读我们的神话与历史。通过共同阅读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和夸父追日,炎帝与黄帝的战争与结盟,我们将真正地成为同一个中华民族祖先的文化后裔。然后,通过阅读希腊神话和希伯来神话,通过阅读世界历史,通过阅读美洲的发现和南北战争解放黑奴的历史,我们了解其他民族所拥有的历史与传说,让我们和整个人类的文明在更大的生物圈里融为一体。

我们曾经有过伟大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传统,千百年来,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曾经把我们的祖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们拥有完全相同的语言,而这些语言也有着相似的解释:礼、仁、智、义、勇、孝、悌……在对于这些共同经典的解读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体系与思想基础。而在数十年前,我们还曾有过一个短暂的共读历史,通过共同阅读马克思主义学说,一个民族又一次拥有新的共同语言。

我们提起这些,并不是缅怀失落的过去,更不是提倡大家把四书五经或者某部哲学经典当成是我们这个时代共同语言的惟一来源。只是从历史身上我们不得不看到事实本身:只有拥有共同语言、共同经典的民族才是一个民族共同体,而不是仅仅聚集在一起、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人群;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  

因此,通过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把社会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融进我们的教育中,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文见《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第4期)

 读书应该是一种民族“信仰”

朱永新

很多年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看到这样一段话,它使我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作为犹太人聚居地的以色列,它的人文发展指数(将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衡量人生三大要素的指标合成一个复合指数)居全世界第21位,是中东地区最高的国家。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亡国两千年之后,又能重新复国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复国之后,能迅速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流离失所中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门德尔松等无数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惊人比例的重要原因。一句话,酷爱读书使犹太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热爱读书的国家,必定是不断向上的国度。

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热爱读书的民族。只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读书人的阅读视野渐渐狭窄化了。现在的应试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兑了学生读书的空间,学校中无书可读的现象远未销声匿迹,学生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也不少见。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不再有也不再读其他书。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黯淡。这是令人痛心、发人深省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强调“营造书香校园”,希望学生与老师一起读书,一起成长。书香社会的建设首先从书香校园开始,只有从中小学学校的读书活动开始,才能培养人的读书习惯,才能逐步让读书成为我们真正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