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剑之刃什么时候开服:晏子不死君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18:42
晏子不死君难”这段文字,记叙了晏子追悼齐庄公的前后言行举止。
齐庄公因为与崔武子的妻子棠姜私通,被崔武子杀了。齐庄公因为乱搞两性关系,羞辱了权倾朝野的齐国重臣崔杼,崔杼不满杀了庄公。齐庄公也是死得其所了,但是崔武子杀自己的君王,也是防卫过度,得了个弑君的罪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晏子来到崔武子的家门口,要去哭齐庄公。有了与自己随从人员的一番对话,之后又有了哭庄公的表演。
晏子与随从的对话是三问三答。
他的随从人员说:齐庄公死了,您也“死吗?”晏子说:“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去死?”晏子巧妙地换到一个理由,齐庄公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国君,是齐国全体人民的国君,大家都不会因为齐庄公死了都去殉葬,我为什么要因为齐庄公死了,我晏子也去死?这就是说,因为国君死了,人们就要去殉葬是没有道理的。更何况齐庄公是因为桃色事件而丢的命,跟着这样的国君去死是毫无意义的
晏子的随从人员知道晏子不会为齐庄公死而去死就问:您:“逃走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逃走?”晏子晓得随从说这话的意思。崔武子弑君,我晏子上门,这不是兴师问罪吗,岂不是自投内径武子的罗网吗?我为什么不逃走,反而要来送死?晏子说,齐庄王又不是我晏子杀的,我为什么要逃走?告诉我们,怨有头,责有主,不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坦荡的胸怀令人钦佩!
既然不死君难,又不逃走,那您是不是:“回去呢?”这时晏子说了一通道理,把君臣的责任和臣子的大义说了个透彻:
君主是百姓的君主,但是他不能凌驾于百姓之上。君主应当主持国政。臣子是君主的子,但是臣子不是为了他的俸禄,臣子应当保护国家。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臣子也应该是为他而死,君主为国家而逃亡,那么臣子也应该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他自己宠爱的人可以为他而死,为他而逃亡,臣子就不承担这个责任。作为君主,被别人杀死了,我哪能为这样的君主而死?哪里能为这样的君主而逃亡。这几句话,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崔子的不满更让人受到启发的是:明确了明君与昏君的界限,明确了臣子忠君的尺度。当然,晏子高超的说话技巧,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也达到了明哲保身的效果。
晏子面对一个是否忠于因为淫乱而死的国君,是支持还是反对一个杀掉自己错君的臣子的两难处境的时候,巧妙地周旋,既哭了君王,又遣责了君王,既遣责了崔武子,又不与崔武子决裂。。
所以在晏子哭齐庄公以后,在有人建议杀掉晏子的时候,崔武子知道晏子的言行,是合乎民意的,为了自己的根本利益,他说“民之望也。舍之得民。”放了晏子一条生路。
12/5/2008
【原文】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晏子不死君难》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译文】
崔武子看到棠姜很美,便很喜爱她。于是崔武子就娶了棠姜。齐庄公和棠姜私通,崔武子就把齐庄公杀了。
晏子立在崔氏的门外边,他的手下人说:“死吗?”晏子说:“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去死?”手下人说:“逃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逃走?”手上人说:“回去吗?”晏子说:“国君死了,回到哪儿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用他的地位,来凌驾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是为了他的俸禄?应当保护国家。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也就是为他而死,为国家而逃亡,那么也就是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不是他个人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这个责任?而且别人有了君主反而杀死了他,我哪能为他而死?哪里能为他而逃亡?但是又能回到哪里去呢?”
开了大门,晏子进去,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号哭,起来,往上跳三次以后才出去。有人对崔武子说:“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他是百姓所向往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文章来自: 百家手摘录(www.posopo.com.cn) 详文参考:http://www.posopo.com.cn/html/talk_culture/20090513/41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