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黑石铸造厂几级本: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0:09:05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五)]的字幕:
  • 真正的王权是邦国中强制性的权力经过一个发展过程后,进一步集中的体现,只有真正的王权的出现才使得权力系统真正呈金字塔式结构。在王国中,君王位于权力的顶端,王与臣下的差别是结构性的、制度化的,
  • 在我们刚刚看到的良渚文化反山墓地和瑶山墓地里都是看不到的。
  • 我觉得这是可试的。根据夏商周诸王朝的情况看,这种王权还是在家族或宗族的范围内世袭的。由于王权的世袭性、结构性和制度化,
  • 才形成了王朝或王权的“正统”意识和“正统”观。夏商周产生了王朝,就有了“正统”观。
  • 对于这种中原王朝和王权正统观的起源、历史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它对诸侯国的影响,都是很值得研究的。其基础就是进入了王国阶段,在之前的邦国阶段的时候,
  • 这个特征是不明显的,所以还谈不到正统观的问题。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当时文化发展的阶段,它是当时文明化进程中的龙头。
  • 龙山时代之后是二里头文化时期,亦即夏王朝时期。自夏朝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了国家形态中的王权、王制、王国阶段,历经夏商周春秋,到战国时则属于由王制向帝制、
  • 由王国向帝国的转变时期,从秦汉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帝制帝国时代。这是我对中国早期形态大的三个阶段的划分。第一就是邦国阶段,初始国家阶段;
  • 第二个王国阶段,是邦国的发展;第三是帝国阶段,秦汉到明清时期。
  • 夏王国诞生之后,天下就出现了多元一体的格局,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 用在夏代以后的中国格局是比较合适的。多元是指夏之前的邦国林立,
  • 夏出现以后才有一个政治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一体。虽然是多元一体,但其政治实体也是多个层次并存,既有位于中原的王国,
  • 也有各地的邦国,还有尚未发展为邦国的史前不平等的“复杂社会”即“分层社会”乃至平等的氏族部落社会。
  • 夏王朝为顶层,还有一些邦国,甚至还有一些平等的氏族。由于王国与邦国相比,在政治实体发展的程度上,王国位于更高的层次,
  • 在当时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中原作为一个政治中心已经形成,处于社会发展的最高的顶点,所以,此时中原地区的王国,其文明化程度远较邦国和尚未进入邦国的族落高得多。在考古学上,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的文明发展程度也确实比同时期周围其他类型的文化更发达、更先进,是当时文明化进程中的龙头。
  • 作为王都的二里头遗址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发现的宫城面积逾10万平方米,这是二里头遗址的示意图,黑的部分是村子的占地,
  • 最中心的部位是一个宫城,宫城的城墙是近两年才发现的,宫城里有多座宫殿,以前只发现两座宫殿,
  • 1号位于东南角,
  • 这是根据示意图后的复原图。这是二里头发掘出来的有代表的器物,这说明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 已经可以做青铜的武器了,还有青铜的容器,这是个酒器。这个比较扁的,像斧头的,
  • 这是带有君权象征的一种斧头。接着是陶器,这个陶器有两条蛇纹,
  • 二里头的面积达300万平方米,里面又发现了诸多的宫殿,被城墙围起又叫宫城。后来又发现了二期到四期(遗址分为四期),
  • 出现的青铜器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平。不独夏王朝如此,商周时期也是这样。商王国、周王国都比同时期的周边诸方国的文明发展程度高的多。
  • 这方面,我们不论从都邑的建设、青铜器的铸造,还是文字的使用程度等等,都可以将商、周王国与其周边的方国加以对比,来说明各自的文明化发展程度。现在我们来看商的遗址。
  • 在河南偃师发现的商城,外面的框称之为大城,里面称为小城,也叫内城,中间是宫城,旁边有两条水渠,这是一个供水系统。
  • 在这个部位也有一群建筑遗址。这也是商城里宫殿的分布图,
  • 后期的把前期的破坏了,所以表现得也不是很完整。然后还可以看到郑州商城,
  • 在这里发现了好多宫殿遗址。这几年还发现一个外郭城,外郭城三面由城墙组起来,另外一面连接湖泊,好像一个防御体系。
  • 它的规模也非常的大。
  • 中原地区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的早期王朝王国只会也必然会出现在中原地区。下面我们进入本讲第三个方面:何以最早的王朝王国出现在中原地区?
  • 我们想对它的原因作一点分析。中国最早出现在黄河长江流域的邦国文明处于多元多中心的格局,而最早的王朝夏王朝却只出现在中原地区,
  •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以为这主要是由邦国走向王国的机制问题。在我看来,邦国经过某种程度、某个时期的发展,就有走向王国的趋势和可能,但将这种趋势和可能变为现实,
  • 又是有条件的。我曾指出,王权有三个来源和组成,即王权来源于族权,来源于宗教祭祀权,来源于军事指挥权。
  • 但是,宗教祭祀和战争在邦国形成的过程中就起过重要的作用,是国家起源中的两个重要的机制,在由邦国到王国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机制依然发挥着作用,
  • 特别是其中的战争的作用此时尤为重要。而中原地区的地理条件决定了这一地域为四方会聚之地,也是诸族落邦国冲撞最激烈之地,
  • 这一方面使中原地区容易吸收四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因素,同时也使中原成为战争和冲突最显著的地区。在古史传说中,
  • 无论是炎黄与蚩尤的涿鹿之战,还是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或者是共工与颛頊、高辛氏的争帝之战等等,都发生在中原地区;即使尧舜禹对于三苗之战,也是中原对于长江中游的战争。为此,我认为,中原地区在各地诸多的邦国中率先走向王国是由其地理条件决定的,
  • 中原的地理条件决定了这一地域的对外战争远较其他地区激烈和持久,战争使得邦国中萌发状态的王权获得了发展,促使了由邦国走向王国,这就是作为第一个王国亦即原生形态的王国诞生时的环境与机制。夏王国诞生之后,天下就出现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 其政治实体是多个层次并存,既有位于中原的王国,也有各地的邦国,还有尚未发展为邦国的史前不平等的“复杂社会”和平等的氏族部落社会。但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王国位于最高的顶点,
  • 所以,此时再用邦国或族邦、城邦、城市国家等来代表这一阶段的国家形态,就不如用王国更为合适。位于中原的夏王国是在与周围的诸邦国的冲撞与竞争中崛起的,而夏王朝的建立又对诸邦国走向王国的发展速度有某种程度的抑制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
  • 因为夏王朝的建立,也就在天下建立了一种新的秩序,这就是《礼记·礼运》所说的“家天下”,它一方面要求王权在王族中世袭,同时也把夏王国与诸邦国之间的不平等纳入了礼制的范畴,
  • 夏王国为了维持自己政治中心的地位,也为了维护天下的安宁和秩序,并不希望各地的方国即邦国的实力和其政治权力结构获得太大的发展。这种对以夏王朝为中心的“家天下”新秩序的维持,就客观上是对诸方国迈向王国步伐的抑制。
  • 然而,抑制只能减缓发展的速度,并不能完全阻止诸方国由邦国走向王国。
  • 在夏代后期,作为方国的商,不但逐渐走向了王国,而且在成汤时还推翻了夏,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中央王国。在商朝晚期,周的情况也是这样。
  • 需要指出的是,夏朝晚期时,在诸方国中由邦国发展为王国政体的也许不只是商国一个,但成汤的商国肯定是其实力最为强大者。在灭商之前的周文王、武王时期,作为小的王国而存在的也不会仅仅是周一国,
  • 但此时的周在诸方国中最为强大,也是不争的事实。此外,中央王国对各地方国的发展有抑制意图,但与中央王国有关系、有交往的诸方国乃至部落,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可能不受中央王国、中原地区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讲,
  • 商王国的出现,商取代夏;周王国的出现,周取代夏,都分别是在夏王朝和商王朝的影响下进行的。
  • 由于神权和习惯礼法等其他力量的约束,中国早期王国虽为君主制但绝非专制主义。下面我们来讲第四个问题:王国虽为君主制但并非专制主义。
  • 以王权为特征的王国,在政治体制上属于君主制政体。这种君主制政体的权力结构虽然以王权为顶点有相对集中的一面,然而,在早期历史的条件的限制下,早期的王权是不能和后来的专制君主所拥有绝对和无限的权力相比拟的。
  • 首先,早期王权是通过神权来表现的,在商代,商王是通过卜问祖先神和上帝、自然神来行事的。这就是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的“祀”。
  • 所以,无论是殷墟遗迹中的人殉与人牲,还是甲骨文中的人牲,都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专制君主的残暴,而是一种宗教行为,是其所谓宗教祭祀的需要。其次,早期王权受习惯法和传统礼制的约束,也就是说,君王必须遵循祖先留传下来的
  • 传统习惯和逐渐形成的礼制进行统治和支配民众。如若违反礼俗制度而自行其事,独断专行,便被视为不合法度,是暴君所为。第三,早期王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
  • 如商代初年“伊尹放太甲”于桐宫,而在殷墟甲骨文中对伊尹有很高的祭祀,说明了伊尹的地位。伊尹原为有莘氏陪嫁来的媵臣,
  • 因商汤与有莘氏联姻,伊尹得以入商为相,协助成汤处理军政大事。
  • 所以“伊尹放太甲”足以说明商初“母党”和辅政大臣力量之强大。从盘庚迁殷的《盘庚篇》中也可以看到贵族对君王的牵制力量。《盘庚下》的讲话对象是“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盘庚上》的对象是“在位”者,与《盘庚下》的对象同属贵族之列。
  • 这两篇的要旨都是劝贵族们不要助长以至煽动众民对于迁殷的不满情绪。在《盘庚上》的最后,盘庚要求贵族们做好各自的一方之长,努力工作,听他一人的命令。他重申赏善罚恶,要求贵族们认真办事,
  • 恪守职责,说话适当,否则就要受罚。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君权即王权是在贵族之上的。但《盘庚篇》中也说到“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就是说,商王一向有与“旧人”即旧臣、世袭贵族共政的传统。
  • 在殷墟卜辞中,既有商的先王与旧臣“合祀”的情形,也有单独祭祀旧臣的情况。这是因为能够作祟为灾于商王的,不仅有商的先公先王,
  • 还有与先公先王一起共政的旧臣。这些旧臣是有力量的。总之,我们既不能把早期王权下的君主制政体理解为后世的专制主义,也不必把对王权的某些制约因素的存在,生硬地解释成国家的民主政体。王权王国之后是帝制帝国,
  • 中国古代帝国阶段始于战国之后的秦王朝。帝国时期的政体实行的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这种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成因,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探讨,我以为至少战国时期郡县制的推行和以授田制为特色的土地国有制的实行,以及先秦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理念的作用,都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得以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以上就是我关于中国早期形态与王权所做的一个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