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仿盛大传奇2.0地图:德国海德堡大学讲演稿陈云君谈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20:24
香韵禅趣 ____人生乐园中的一种精致
    (此稿是笔者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的讲演稿,当我今年十月十九日由法兰克福飞抵北京之日,正逢中国首届香文化高峰论坛开幕,我在会上有个总结发言,因为即兴而论,并无讲稿,其内容与此稿共通之处很多,于是将此稿交《吃茶去》)                                       
一、 概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活情趣是有所谓"次第"的。要而言之大约可分为:一、美化。二、诗化。三、禅化。而"三化"又各有内涵,这就是"净、静、敬"的三境界。文化人可以在"三化"、"三境界"中进入自己内心的乐园,而且在这个乐园当中享受无比的乐趣。
    美化:以形式为表现,但内存"净"当生活进入美化层面,首先是要环境、思想两洁净,环境洁净整齐、思想平和无杂染,这一美化使文化人心中的乐园达到理想世界的初步要求。        
    诗化:在美化的基础上,身心两通泰,周围环境、思想境界都自然生起诗情画意,在生活的贯常之中愉悦时时相伴,使文化人在美化构建的乐园之中,心身修养都能"自我感动"一切归于"默照"也就是进入真正的"静"要知安静是一切美好的基本点,人在真正的乐园,而且只有在真正的静中,诗的真谛才能自感、感他,这是文化人在自己的乐园之中生活能进入诗化的境界的保证。
    禅化:生活诗化其实是诗化的深化,何为"禅"?其实就是人生泯灭了一切矛盾,在心中的乐园里,把一切的存在都过滤得清澄透明,在这个乐园中,快乐、从容产生无比大自在,对世上一切都"心存感激"这就是"敬"___敬世上一切无情有情,最后达到平等众生。自我也得大解脱。佛说的"得大自在"即在这个乐园里实现,人能在自心的乐园里,如生翅的天使,自由自在地翱翔。
    文化人在内心乐园之中"三化"生活情趣,实际上就是一种精致人生,而精致又有其具象性。一般的平庸人生是"生活生存化"在他们的内心不会构建出美好的乐园,而在不远的过去___六十年前文人们的乐园,情趣之一即是焚香____香文化,而诗、书、画、茶这些文人基本情趣大多与香文化有关。至于参禅、谈禅、学禅更与香文化有着难解之缘。
    香文化历史很悠久,不算饮食香料的使用,几千年前先民使用材薪见烟气直上云端,认为烟气可与神祗交通,礼拜神祗便燃烧材薪,初无,香气之选,此中文之"燎"字之用。久之,觉材薪有好恶之味,于是礼拜神祗选用好味之物。渐次以"焚香"取代"燎烟"。后宗教大兴,无论中西皆以焚香为必用。在中国,自中古文人在日常生活中以用香为精致、高雅。中东及欧亚各国无不如此,香文化随着人们生活的精致、富裕至今不衰。
二、各论:      
    在理想世界中,环境氛围的营造,如果懂得香文化之运用,一阵妙香、一缕清烟真能超越一切俗化的表象,而能使嗅觉舒服之气息入于内心,进而能在有佳香氛围的乐园之中生起"觉性"___开悟也罢,悟道也罢,总之,有一阵佳香、一缕清烟的"伊甸园"是更加美好的人间乐园!东方传统的香文化所用的香品首重沉香次及檀香,当然其他如降香,、丁香、龙涎香、龙脑香、麝香以及许多花卉如玫瑰、茉莉、玉兰等等也都是常用之香料,不过这些香料多用作做香品的配香和定香,沉香和檀香最多时则是独用,而且沉香、檀香之香气无人不喜爱。所以选出沉、檀来专讲,其他的香料和香品,以及香品、香药的配制待有机会再讲。(拙作<燕居香语>有详细论述可资参考)。
   (一) 檀香及沉香的本体:     
    1 、 因檀香较易谈所以先说檀香,檀香就是檀香树的树木,由于檀香树内分泌油脂较多,其树木久被侵润,所以檀香树的木材本身即是香料,檀香木可直接点燃使之香气随烟而散发,亦可研磨成粉参入其他香料制成线、盘、塔等各种形式的香品。更多是将檀香木内的油脂压出,而参入水中蒸薰或直接置于空气之中使之自然散发。
    2、檀香之香气凛冽而走窜,在诸香之中最俱阳刚之气,所以佛门用香多用檀香。檀香产地以印度为最佳,称为"老山檀"。
    3、沉香在千年香文化中独占鳌头,至今谈香文化、香道者大抵皆以沉香为主要内容。谈及沉香之本体正应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说法。( 另有"龙涎香"、"麝香"也同沉香一样是"化腐朽为神奇"之物,不过此两种香品是动物体内所生成的)原来世上并无沉香其物,沉香是自然界的"天然化合物"。植物学树种类中,有四科树种:瑞香科、樟香科、橄榄科、大戟科的树是"生成"沉香的"本木"特别是瑞香科的白木香树所生成的沉香最佳___树木本身本无沉香,但此类树木一旦被兽咬、物损有了伤口,便分泌出树液或树脂来保护伤口,其气息引来一些微生物或蚊虫,这些东西附着伤口之上又使树脂分泌更多,渐变一层油脂痂,成了富含油脂的腐朽之木,这块腐朽之木有渐次扩张之性,在树上经过多年风吹雨洗、曰晒月影,一旦被人获得便是香中魁首____沉香!如果树经百年,或树倒埋入土中,此香则更加宝贵。东方人称之沉香、奇南香、伽罗香、沉水香(因有的沉香油脂饱和比重大入水即沉故称为沉水香)。
    4、沉香产地以中国海南、香港、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为佳,而南美洲等地所产大戟、橄榄二科之沉香则多不可为品赏之物,多用于轧制沉香油。  
    5、沉香可以直接点燃取其香气,但以其珍贵直燃者少,多以"煎香"____以隔火烤炙出香气为主。也可轧成粉以香灰(香灰有用桐木研磨之细末制作,有各种香品燃后之灰烬)为底进行"埋烧"而散发香气,更有把沉香研粉制成极细的线香、盘香燃烧使香气随烟散发。沉香的香气极其优雅,这种香气无人不适应,而且能去身体、房间、衣物的各种异味,沉香同时具有医疗效益,对诸如心血管、肠胃、 皮肤、特别是精神等各方面都有较高保养和治疗作用。
 (二) 香品的制作   
    1、香品除了沉香、檀香可以直接使用之外,还有大量的制作香品称"制香"但好的"制香"都是以自然物质制成,不得用化学制品。如果制作上等"制香"还需要加入麝香、龙涎香,因麝香能提高制香的散发性,而龙涎香能稳定制香的香气。下面例举几种香品的制作:。
    线香:A 、用沉香打成细粉,加入少量麝香(把麝香溶于水,使用麝香溶液)以蜂蜜或白芨汁为粘合剂,搅拌均匀,用机械挤出细条,均等切段干燥后即成上等沉香线香。B 、用檀香(最好使用印度老山檀香)打成细粉,加入少量龙涎香液(制法如麝香)以一种富含粘液的樟树皮 制的添加剂合成泥状,用机械挤出细条,均等切段干燥后即为檀香线香。
    盘香:制法如线香,只是挤出长细条后以转盘转成同等大小的螺旋型号称盘香,特点是燃烧时间较长。但盘香的柔性要求高,所以除了沉、檀香粉外要多加粘合剂(如粘性的楠仔粉之类)。
    药香:这种香品是多种香料及中药材混合轧粉,以蜂蜜或白芨粘合成丸状或压成片,这种药香有保健、驱虫、净化空气等作用。
(三)香品的应用
    1、沉香之用,若直接燃烧、或煎香沉香原香___这是最高级沉香使用法,这种方法使用沉香最能得沉香香气之美,不但能愉悦神志而且有益健康。再有用古香炉点燃上等沉香线香,不但香气宜人而且香烟可观,能嗅觉、视觉同时享受。沉香香气比重在诸香之中较高,故能下人体内之浊气;沉香又能活血行气,故能疏通人之血管;沉香还有行淤化滞之效,故能开胃解呃;沉香既能清脏腑之污,固可使人皮肤滑腻,头发润泽,颇有美容之效。
    2、檀香之用除了佛教"拈香"时用檀香木条之外,多以香炉燃线香、盘香者为主,檀香香气较沉香猛烈,欠缺一种"中和"之美,但其醒脑、振奋之作用较大,人在久闻一种气息之后以檀香"洗鼻"最为适宜,檀香在清除异味的诸香之中功效最著。
    3、药香之用除了取香气宜人之外,最重要是保健,在中医治疗中自古便有"香疗"一种,香气入于鼻通过脑后之"嗅球"可直通脑干区,所以一些呼吸疾病及精神疾病可以通过香疗治愈。  
 (四)用香典故        
    1、"含香":汉恒帝时,侍中刁存年老有口气,奏对时上难与近,于是赐鸡舌香(丁香)命含口中,刁存不知为何物,不敢咀嚼,疑有罪,上以毒药赐死。回家与家人诀别,家人求看口中毒药,吐出后家人告之是去口臭的鸡舌香,于是刁存每次奏对则含鸡舌香。此为"含香"典源,作诗多以为作大官之隐喻。
    2、"鼻观先参":<楞严经>载,香严童子对佛祖说,众比丘烧沉香时,我感到有奇香潜入鼻中,不觉是木,不觉是烟,不觉是空,不觉是火,来去无踪影。从此香得到开悟"无明漏"而证得阿罗汉果位。苏东坡的"鼻观先参"即用此典。
    3、"偷香":晋代司空贾充,得帝赐奇香用之一月不散。贾充之女爱上司空府的属官韩寿,在幽会时贾女送了一包奇香给韩。后来韩寿与贾充一同饮酒,贾充闻到韩寿身上有奇香,便知道女儿跟韩寿有私,不声张还把女儿许配韩寿为妻。作诗往往用"偷香"、"窃香"为男女私情之典。
    4"分香"、曹操临终最念平生所藏之香,殁前将所藏之佳香尽分赠姬妾。后来以"分香"作临终馈赠之隐语。
    5、佛教礼佛上香法:依次:先点燃三支香(如有火焰用手扇灭,不可以口吹灭)用两手中指和食指夹住双手姆指顶住香尾,然后走向香炉将三支香齐眉平举,躬身问讯,然后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于香炉正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右侧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左侧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6、禅宗《六祖法宝坛经》有"自性法身五分香"之说:六祖说,戒香:心中无事非、善恶,无妒心、贪心等。定香:观一切善恶相本心不动。慧香:心无障碍,观照自性,虽行善绝恶但不起功德心。解脱香:至此已无所挂碍。解脱知见香:不执著于顽空枯寂,行中道而得大自在。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关于香文化的演讲只能就此结束,有机会再和各位共同学习。 谢谢各位!。
  
                                             2010年10月18日于海德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