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破冰护手:理顺课堂流程 建构课堂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56:33
理顺课堂流程 建构课堂文化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添加时间:2011-2-22 13:57:00

   教师:孟敏
   学校: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房村镇郝湾小学

    所谓“课堂文化”,是一种课堂教学形态,指课堂教学诸因素所共同构成的一种课堂气象。或者说,通过数学课堂上的数学活动与师生互动,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与行为。综观当下的数学课堂,由于对知识与技能的过度追逐,数学原本具有的丰富意蕴日益被单调、枯燥的数学符号所替代,并几乎成了数学的全部,这使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被一点点剥落,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如何留住数学课堂文化的根,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让数学教学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呢?本文以“圆的认识”为案例,从圆的“画法”、“概念”、“特征”三个课堂细节的教学片断,诠释对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文化”重构的积极探索。
    融入文化内涵的现实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在新课程理念的支撑下,追求富有课堂文化的数学知识,就应该融入文化内涵的现实内容。具体到本课设计中,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圆是一种社会文化。圆的“画法”教学中,我提问:“生活中,你画过圆或见过别人画圆吗?”把圆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下,让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原型,激活已有经验。结果学生说出画圆的各种方法:用圆形物体描圆,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充分体现了“生活数学”向“课堂数学”的过渡,彰显了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其次圆是一种历史文化。圆的“特征”教学中,在学生发现圆的特征后,我适时引入古人相关的研究成果,如: 24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特征的精确记载:“圆,一中同长也!”古人研究成果的适时介入,进一步拓宽了数学知识的背景跨度,强化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同时又如点睛之笔,给现实严密的探究过程增添了几分经典的历史韵味。也正是因为教师把圆“特征生成”的环节放置在了“知识重构”的人性层面和“历史链接”的文化背景之上,所以,数学课堂才能充盈浓郁厚重的人文底色。
彰显主体探究的知识建构
    课堂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需要真实丰满的课堂活动来支撑。数学课堂要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应用过程,在开放的数学探究中绽放理性之美。
    圆的概念教学,教师让学生经历了组建材料、自主描述、阅读完善的过程。教学圆的概念时,我未让学生停留于对概念的被动认识、理解和传递上,而是激发学生触及概念内涵背后蕴藏着的思考,在头脑的再创造中还原概念的生命活力,让数学概念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现实文化力量。例如:在自主描述环节,学生交流自己对于直径的认识,学生甲说:“ 从圆上出发经过圆心再到圆上的线就是直径。”学生乙立刻反驳说:“我不同意。假如是从圆上出发经过圆心,然后转个弯再到圆上,就不是直径了,直径应该是笔直的。”我及时诱导:“有道理!那么,你认为怎样的线才叫直径呢?”学生乙接着说:“经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学生在“论坛式”的争辩中,逐步澄清了概念的本质内涵,构建了概念的抽象模型,让概念的建立在学生的认识中“活”了起来。
    圆的“特征”教学,学生的开放探索、例证互补和教师的导向指引、反问提携,通融依存,和谐共生,合成了知识建构的良性动态生态文化。例如:当有一位学生揭示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这一特征时,请看师生之间的一段精彩对话:
    师:是吗?请亮出你的证据。
    生1:我测量过直径是6厘米,半径恰好是3厘米,所以得到这个结论。
    生2:眼睛看看也够了,半径是从圆心向一边画,而直径是从圆心向两边画的。
    生3:采用对折的办法,也能发现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师:对这个发现,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
    师:(教师在黑板上画圆)那么,黑板上这个圆的直径也是你们所画的圆的半径的2倍吗?
    生1:当然不是。我觉得这个规律应加上“在同一个圆里”的前提条件。
    生2:不在同一个圆里也行。只要几个圆大小相等,那么这条规律仍旧是符合的。
    上述探究过程,体现了“自由体验”与“知识落实”的融合,张扬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意识,有效拓宽了学生策略生成的信息渠道。在本课教学中,所有知识点的建构,都体现了在自主性、人文性的探究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特点,充分印证了“课堂文化”师生动态互动的本质内涵,鲜明地勾勒出了动态课堂文化的构建过程。
蕴含生命关爱的激励评价
    积极的课堂评价作为维系师生情感互动、推进探究发展进程的有效中介,是营造人文性“课堂文化”的重要支点。本课中,当学生用绳子画圆遭受挫折,神情沮丧时,我说:“尽管你画圆的过程困难重重,但你的勇气却是令人钦佩的,我们应该向你这种敢于尝试的精神学习。”这样的评价信息给予了学生莫大的鼓舞。当学生补充说理、完善表述半径的概念时,我说,“你说得真好”,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激励。当学生探究发现圆内的丰富特征时,我说,“真棒!时间虽短,但我们的发现却如此丰富!”则更多地让学生品味到自主探究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教师充满关爱生命成长、蕴含教育智慧的评价,真正实现了与学生心灵的互动沟通,让课堂文化呈现出温情的人文魅力。

教师:韩道怀
学校: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

    铜都双语学校首创的“自研自探环节”、“互动合作环节”、“质疑评价环节”、“展示提升环节”、“总结归纳环节”,是我们多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探索新课程改革经验的成功总结。
    何谓文化?我们说,文化的本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里是指在同一时期采用同样的流程在课堂上形成的同一种文化特征。
    实践已经并且正在证明:铜都双语学校师生共用的导学稿将新课堂理念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研自探”、“互动合作”、“质疑评价”、“展示提升”、“总结归纳”五大环节的固定模式,引导学生尽情感受“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的惬意。   
    我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三册《血肉筑长城》这篇课文时,根据文中“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几个框题知识,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背景和抗日战争斗争的惨烈,按照文后“活动与探究”提示,有意识地事先组织学生观看了《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一寸山河一寸血》等抗日战争方面的影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在链接前面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阶段。
    在学习课文中,我按照“五环大课堂”的流程设计教学过程,借助师生公用的导学稿,在“自研自探环节”设计中,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式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与日伪军交战的地点、双方各自投入的兵力和伤亡的数字、这些战役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意义等自学成果一一呈现出来。
    在“互动合作环节”中,同学们通过“对学”、“群学”互相质疑、纠正、补充,不仅完善了“自研自探环节”表格中的答案,而且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使中国军队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形成了使日军受到腹背夹击的攻势,有力地遏制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涨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志气。
    在“展示提升环节”、“质疑评价环节”中,各组同学或口述,或表演,或讲故事,或画画,生动活泼地再现了当时抗日战场的一个个壮烈画面,这些展示形式犹如电影“蒙太奇”,将课文的内容联结成一个整体,剖析得精妙入微,从而让同学们在“总结归纳环节”中顺利得出结论:以“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为代表的抗日战场,集中地表现了中国人民顽强抗日的精神,用血肉之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筑起了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写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反抗外国入侵屡战屡败的历史。
    从上述课堂的五大环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直发挥着的主体作用,已经让我们的课堂明显地呈现出了一种活泼灵动的文化,这就是我们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的魅力所在。而这种文化的呈现颠覆了传统课堂意义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五环大课堂”的模式所精心经营的课堂文化,积极地引导同学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郭瑞编后

    本期“课堂的流程与文化”,探讨课堂文化需求和流程再造的问题。“问道”和“课堂现场”两个栏目中,涉及到了多种教学流程,无论学校践行哪种流程,都在遵循以人为本、学生主体、以学定教、开放课堂、启迪智慧、呵护生命、关照成长的原则。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未来的深入思考和长远谋划要以“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为核心理念,所以,在高效课堂中,追求的是让学生带得走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对于刚到美国留学,习惯了传授式教育方式的中国学生而言,讨论课,对他们具有很大挑战。讨论开始,中国学生总习惯保持沉默,而美国学生气势不同,人人争当first。
    这就是课堂文化的差异。课堂文化宛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缺陷”,更照出了传统“一言堂”教学方式的弊端。
    高效课堂的文化,要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自我,在自主学习中发展自我。现在已经到了“研究性”学习阶段,我们的课堂文化也要符合“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课堂文化需要流程吗?
    如同企业一样,课堂作为一个活动组织,也是“方向决定结构”、“结构决定流程”的结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战略”变了,结构和流程必然要变。
    流程生能力。流程融入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目的是规范学习“动作”,以达到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文化。
    让课堂文化在流程的律动中彰显教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