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心漫画排行榜前十名:课堂回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3:15:47
课堂回放

  【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和我一起上过课么?

  生(齐):没有。

  师:同学们的眼睛告诉我,你们都很聪明。是么?

  生(齐):是!(很兴奋的)

  师: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有很多标准,其中一个是记忆力。我想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可以么?

  生(齐):可以。(跃跃欲试地)

  师:我说一个句子,只说一遍,看看谁能够记住。

  (教室里很安静,学生都睁大眼睛看着老师。)

  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弯弯的月儿像一条明亮的小船。

  (这几句话比较简单,学生很踊跃。)

  师:窗外的月儿,像盛开在蓝色夜空的菊花瓣。

  师:把细菌撒在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

  师:水藻一旦放在月球的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后两句是教材中的句子,所以,举手不怎么踊跃。)

  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学生哈哈大笑,说太简单了。)

  师:看来同学们的记忆力真的很了不起,聪明得很啊!好了,聪明的同学们,准备上课吧!

  【教学过程】

  一

  师:同学们,这里有几个词,谁会读?

  (出示:嫦娥)

  师:知道嫦娥么?

  生:嫦娥是月亮上的人。

  生:不对,嫦娥是神话故事中住在月亮上的人。

  (出示:银台 夜光 玉兔)

  (生读)

  师:玉兔和嫦娥有关系么?

  生:有,嫦娥经常抱着玉兔。

  生:玉兔是嫦娥的宠物。

  师:这都是传说。继续读。(出示:冰轮 婵娟)

  师:婵娟一般用来形容什么人?

  生:形容女人,因为这两个字都有女字旁。

  (继续出示:玉盘 冰镜 金波银钩 团扇 广寒宫)

  师:齐读一遍。

  师:这些词语同时还代表着一种事物,是什么呢?(学生茫然,教师点击图片,一轮圆圆的明月缓缓升起。)

  生(齐):月亮。

  师:月亮不仅名字多,在它身上还有很多难解之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球之谜》。“谜”有两种解释:

  (出示:)

  1.单指谜语。

  2.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师:在题目中,“谜”应该选择第几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解释。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师:那么,课文中都讲了哪些月球之谜呢?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愿意读给大家听么?

  二

  (学生分段读课文。一学生读完第一段。)

  师:真的很不错,声音这么清亮,我很喜欢。而且这一段中加注了拼音的生字也很多,也都读对了。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把本段中带拼音的词语齐读一遍。

  (学生声音响亮,整齐、正确。读后继续分段读课文。)

  师:课文中写了哪些月球难解之谜呢?

  生:“把细菌撒在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么?”月球的尘土能杀菌么?这是一个谜。

  生:“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里,跟种在地球的土壤里没有明显的区别。可是,水藻一旦放在月球的尘土里,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在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这又是一个谜。

  生:从月球采回来的岩石估计年龄已经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的年龄比地球还大?这又是一个谜。

  三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月球的这三个谜。这些谜连我们的爸爸妈妈还不知道呢,更别说我们身边的小朋友们了,所以,我有个建议,下课以后我们把这些谜讲给他们听,好不好?

  那么,我们讲得怎么样才能吸引他们呢?

  生:讲得要熟练。

  师:对。只有讲得熟练别人才能听明白。如果我们讲得磕磕绊绊,让人听着会很不舒服的。除了熟练以外,还有其他的要求么?

  生:应该讲得有感情。

  师:是啊,但是怎么才是有感情呢?

  (学生沉默。)

  师:有感情表现在声音上就是响亮清楚,表现在语气上呢?

  生:语气要有快有慢。

  生:要抑扬顿挫。

  师:对!能够说明月亮之谜的词语要说得突出一点,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重音。

  生:还要注意讲的时候的表情。

  师:对呀,表情和语气结合起来,更能够吸引人。

  好了,同学们,就按照你们自己说的要求,从课文讲述的第一、二个谜中选择一个试着讲讲吧。先读几遍,然后合上书本讲讲。

  (学生试着讲述,教室里很热闹,教师巡视,看学生讲述的情况。)

  师:谁来讲?

  生:我讲的是第一个谜。“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么?”

  师:我很欣赏他的讲述,他强调了两个词,让我们感觉细菌在月球的尘土上死得又干净又彻底。那两个词?

  生(齐):一下子,都。

  师:对!就是这两个词语。(课件上这两个词语颜色变红。)

  还有一个地方讲得很好,让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生:最后一句,他讲的时候疑问的语气很清楚。

  师:听得真准确!不过,发生这么奇妙的变化主要是把细菌撒在哪里的尘土上呢?

  生:月球。

  师:对,这个词语在讲的时候也要注意突出。(月球一词颜色变红)

  好了,来,我们把这段话一起念一遍,注意刚才我们谈到的这几个关键词语,把他们读得突出一点。

  (学生齐读。)

  师:谁再来讲讲这个谜,我相信,你会讲得更好。

  (学生举手,讲述得通顺流畅,老师表扬他。)

  师:月球尘土是否能杀菌这个谜同学们讲得很好,那第二个谜会讲么?这个谜可是比第一个要长一点,难度也要大一些啊!

  (同学们悄悄翻看书本)

  (教师很体谅的)要不要准备一下啊?

  生(齐):要!

  师:好的,时间两分钟,抓紧时间先读再合上书本试着讲。

  (教师话音还没有落,教室里一片读书声,自己准备好以后,让小组之间互相讲讲。)

  生: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土壤里,和在地球土壤里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土壤,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生:他把这一段中两个“月球尘土”,都说成是“月球土壤”了。

  师:对,文中是有区别的,月球后面跟的是“尘土”,地球后面跟的词语是“土壤”。

  这位同学在讲得时候还丢掉了一个词语,你们发现了么?

  生:“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变得特别鲜嫩青绿。”一共两个“水藻”,他把第二个丢掉了。

  师:打开书,我们读读这个句子,看看第二个“水藻”用在这句话中是不是很必须。

  (学生读,举手。)

  生:可以去掉,因为一句话中有两个水藻,读起来感觉重复了。

  生:可以去掉,去掉以后我们听得清楚明白,语言也简洁了很多。

  师:既然同学们都同意把第二个水藻去掉,那我们就把它去掉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师:感觉很舒服了。谁再来试着讲讲这个谜?

  生: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的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师:我特别欣赏他讲的最后一句,让我们一听就知道了水藻在月球尘土的生长状况很特别。请这位同学再给大家讲讲吧。

  (学生讲最后一句,然后大家一起背诵这一段。)

  师:在这篇文章里,最难讲的是最后一个谜。因为他的语言最多,还有点拗口。

  这样,我和同学们来比赛一下,看看谁记得快,讲得好,好不好?

  (学生很兴奋,师生各自准备。)

  师:好了?谁愿意和我比赛?

  (两个男同学举手。)

  生: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上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带回来的一块岩石,估计他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学生讲得不怎么熟练,还有个别地方丢字、改词。)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讲得这样熟练,真了不起,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我来试试。同学们不看书,认真听,看看我讲得怎么样。

  师:“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上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带回的……”

  生:(纷纷说)不是“带回”,是“采回”。

  师:哦,这么微小的改变你们都能听出来,了不起!听我继续续讲:

  “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它的年龄已经有46亿年……”

  生:(纷纷说)不对不对,丢了一个“估计”。

  师:丢就丢了吧,反正只是一个词语。没关系。

  生:不行,这个词语不能丢,估计是不确定的,如果不加这个词,就是一定的了。

  生:不加“估计”就说明月球上采回的石头一定是46亿年了,加上就不确定了,或者是47亿年,或者是43亿年。

  师:看来,这个词语很关键啊,那我讲的时候把它突出一点。

  “估计它的年龄已经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的石块。”

  生:(特兴奋的)又错了。丢了一个“前”,是“40亿年前”。

  师:犯了和“估计”一样的错误。马上改正。“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的年龄比地球还大?或者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同学们,在你们的指导帮助下我终于把这个谜讲完了。哪位同学再来试试?

  (学生讲。讲得还不错。)

  四

  师: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月球的三个谜,是不是月球的难解之谜只有这样三个呢?

  生:不是,文章中在三个谜语之后用了省略号,说明还有其他难解之谜。

  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查查资料,你找到了月球的其他什么谜吗?

  (学生交流,都比较简短,有的是科学已经解决,但孩子们不知道的问题。)

  师:是的,月球上还有许多难解之谜,我也搜索了几个,同学们来看。

  ……

  师:这么多难解之谜!同学们,我就不明白了,作者怎么不把这些谜都写在文章中呢?

  生:如果写得太多了,文章就太长了。

  生:写得太多,人们就看不下去了。

  生:有些谜很深奥,我们看不懂。

  师:哦,我明白了,这篇文章是给小学生看的,所以,要选择简单一点的来写。如果这篇文章是要到世界科学家大会上发言呢?

  生:那要把深奥一点的谜写出来。

  师:看来,写说明文选材的时候还要看读者是谁,要根据读者选择材料。

  五

  师:同学们正是因为月球有这么多难解之谜,所以,每当夜幕降 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经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啊……

  (出示: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么?)

  (学生齐读。)

  师:这是遐想,所以,读的时候要轻一点,虚无缥缈一点,把人们带入遐想。再来一遍。

  (学生读。)

  师:看到这美丽的明月,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里面真的有桂花树么?住在里面的嫦娥姐姐是不是很美丽?

  生:我想到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是啊,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把月亮写在自己的诗词文章中,表达自己的一种情感。

  同学们,遥望夜空,月亮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月亮上真的有桂花树么?真的有嫦娥么?对,什么都没有。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他们第一眼看到的是十分奇异的景色:

  (出示: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学生齐读。)

  师: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的世界。不仅景色奇异,而且在月球上还会发生一些奇妙的事情。

  (出示:月球是绕地球旋转的星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地球上重六公斤的东西,到月球上就只有一公斤了。在月球上,人只要稍微用力一蹬,就能窜起很高,如果在那里跳远或跳高,可以取得比地球上好得多的成绩。)

  (学生读。)

  师:从这一则资料中,你又了解了什么?

  (学生交流。)

  生:我了解了,在地球上重6公斤的东西到月球上就只有1公斤了。

  师:对呀!你的体重是多少?

  生:35公斤。

  师:如果到月球上你还不到6公斤重,跟一个周岁的婴儿差不多。

  (学生笑。)

  生:我还知道,在月球上跳高或者跳远能取得好成绩。

  师:是的,如果拿在月球上跳高或者跳远的成绩参加地球上的奥运会,那世界冠军非你莫属。

  生:我知道在月球上走路也和地球上不一样,人都是一蹦一蹦的。

  师:就是,像幽灵。

  (学生笑。)

  师:好了,同学们,这么美的月亮,这么奇异的景色,这么有趣的月球现象,这么多难解之谜。让月亮充满着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探索。我相信随着探索的深入,人类还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引读)月球之谜。

  六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一开始,我们就认识了月亮的很多名字,还记得吗?

  (学生说,然后读。)

  师:相比之下,这些名字哪一个都比月球这个名字时髦,那课文的题目换成“嫦娥之谜”“玉兔之谜”“冰轮之谜”“婵娟之谜”“银钩之谜”可以吗?

  生:不可以。如果换成嫦娥之谜,让人们读了以后首先想到的是传说中的那个叫嫦娥的仙女,而不是月亮。

  ……

  师:我明白了,看来文章题目不能只追求时髦、与众不同,还必须让人们一看就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这很重要。谢谢同学们带给我的启示。就让我们带着这节课收获的月球之谜,和选材与拟定题目的启示和这个美丽的星球说再见吧。

  专家点评

  笔者有幸观摩了《月球之谜》这一课的教学,油然而生耳目一新之感。细而察之,课中有“三独”;细而品之,课中有“三味”。体察“三独”,品味“三味”,对于教好常识性课文具有可直接借鉴的意义,对于教好其他类型的课文也会有所启发。

  一、“三独”的追求

  所谓“独”是独到、独特,是与众不同,是别具一格,即令人耳目一新之所在。这堂课的“三独”是:

  (一)形式教学独一无二

  概而言之,阅读教学无非包括内容教学和形式教学两个方面。内容教学即让学生认识课文写什么,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或了解课文负载的各类知识;形式教学即让学生理解课文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内化语言,学习表达技巧,积累语文经验。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人们一向都以前者为主,虽然间或也注意结合形式教学。在《月球之谜》的教学中,武凤霞老师将形式教学置于首要的地位。

  在多数环节中,武老师都将形式教学作为着力点。课前活动看似随意,实则精心,与课似断实连,让学生诵读积累与“月”有关的诗句,巧妙地指导学生读顺课文中两个最难读的句子,不但消除了学生紧张的情绪,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这也是形式的学习和教学。课中安排了六个环节,第二、第五两个环节以内容教学为主,与其他老师的教学差异不大,但其他环节则环环突出了形式教学,实在是难得一见:第一个环节,以读记有关“月亮”的别称导入新课,有助于学生积累和丰富词汇,也是文化渗透。第三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核心环节,是高强度的形式教学。武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讲述三个谜,将语言的品味、内化和运用有机结合,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同时,也比较深刻地认识了三个谜,从而高效地实现意与文的 兼得。第四个环节,从理解省略号入手,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认识月球还有哪些谜。这是基于课文内容的拓展,本不容易进行形式教学,但武老师在内容拓展的基础上组织讨论课文为什么只写三个谜,将内容教学转换为形式教学。至此,形式教学还未止步,第六个环节与第一个环节遥相呼应,指导学生认识课题遣用“月球”一词的准确性,使形式教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纵观全课,形式教学包括用词、句式的准确、简明和写作材料的选择等,密度如此之高,强度如此之大,不但在现有的《月球之谜》教学案例中所仅有,在其他阅读教学案例中也很罕见。不能不说这是一道独一无二的别样风景。

  (二)内容取舍独具慧眼

  总体上看,《月球之谜》属于比较典型的科普文章,主体部分写得比较平实,但由于“月”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课文首段便从人们望月遐想写起,极富诗情画意。从写作本意看,无非是要减少科普文章常有的理性、干瘪和乏味,注入形象性、亲切感和可读性。这是该文有别于一般常识性课文的独特之处。再加上编者在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一个引导性的问题——“人们都有哪些遐想呢”,以及在课后安排了诵读、积累与“月”有关的诗句的习题,它们无意地方同引导着老师们在选择和取舍教学内容时把目光和精力过多地投放于首段——月的诗情画意和引起的种种幻想上。网络上查阅该文的教学设计或实录,几乎都如此。武老师则不然,她对文本有着高屋建瓴的把握,教学时将三个谜作为教学重点,重锤猛敲,精雕细刻,不仅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这三个谜,更让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课文表达谜的语言形式。对于在内容或形式方面都更能引人注目的课文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武老师都做了略处理。顾名思义,《月球之谜》的写作无非是想让读者了解月球的未解之谜,课题就揭示了课文的重点所在。武老师以其独具的慧眼,排除了种种表面现象的迷惑和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直奔课文的要害和核心,因此,她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的详略安排,才取舍得当、轻重得宜。

  (三)方法运用独出心裁

  课文有关月球的三个谜,知识简明,语言平实。这样的内容,似未留给老师们多少施展教艺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实践中不少老师往往束手无策。从现有的教学案例来看,大多简单运用朗读法和比较法,意在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同时,理解语言运用的精确性。理性的科普知识和平实的语言,无法读出声情并茂的效果,不适宜主要采用朗读法。而大面积地运用删比、换比等比较法推敲和品味语言,也不免有单调之嫌。武老师的教学取向与多数老师大致相近,但教学方法却独出心裁:一是创设了讲述月球之谜的情境,以讲代读,将知识和语言的学习置于语言实践中进行。二是将语言品味交融于讲述月球之谜之中,讲中品味,讲中内化和运用语言,但方式力求多样,特别师生比赛方式的运用更匠心独具。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课中六个教学环节连缀得天衣无缝,表现出武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课始,让学生读有关月亮的别称后,老师说:“月亮不仅名字多,在它身上还有很多难解之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球之谜》。”不露痕迹地导入新课。接着出示“谜”的两种解释,让学生从中选择一种理解课题,学生选择的是“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老师再来一句连接语:“那么,课文中都讲了哪些月球之谜呢?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愿意读给大家听么?”自然地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三个谜,衔接无缝。随后,老师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对,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月球的这三个谜。这些谜连我们的爸爸妈妈还不知道呢,更别说我们身边的小朋友们了,所以,我有个建议,下课以后我们把这些谜讲给他们听,好不好?”以此创设了讲述月球之谜的情境,直奔重点,变序学习,进入本课的核心环节。第四环节围绕“谜”进行拓展,结束时说:“同学们正是因为月球有这么多难解之谜,所以,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经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啊……”,若非具有娴熟的教学技艺,焉能在变序之后如此自然地回到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本环节结束,老师小结:“同学们,这么美的月亮,这么奇异的景色,这么有趣的月球现象。这么多难解之谜,让月亮充满着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探索。我相信随着探索的深入,人类还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引读)月球之谜。”这是本环节的小结,也是前五个环节的小结,在多个回合的峰回路转之后,居然与第一环节引入课题遥相呼应,不能不让人叹服。在六个环节之间,武老师巧妙地穿针引线,起承转合自然妥帖,行云流水。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用心良苦;分明是精心设计,却无一丝斧痕。但课还没有结束。课始环节,武老师让学生读记那些月亮的别称,虽然由此导入了课题,也让学生积累了词语,但你或许还隐隐觉得在月亮别称这一资源上老师可能会再做些文章,以发挥其更大的价值。但能再做些什么文章呢?正当你充满期待时,只听老师说:“同学们,在这节课一开始, 我们就认识了月亮的很多名字,还记得吗?”再次出示并朗读这些别称后,老师说:“相比之下,这些名字哪一个都比月球这个名字时髦,那课文的题目换成‘嫦娥之谜’‘玉兔之谜’‘冰轮之谜’‘婵娟之谜’‘银沟之谜’可以吗?”至此,引进月亮别称的意图一一揭晓,所有的悬念顿然冰释,同时全课首尾呼应,教学结构之美扑面而来。看到这,你不会心而笑、颔首称妙吗?

  二、“三味”的营造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学艺术当不例外。高水平的教学绝不为现有教材、教参、教法所囿,绝不因袭固有的教学模式,敢破敢立,善于创新,赋教学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三独”彰显了武老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突显其教学艺术之高妙。但教学是艺术,更是科学。艺术求美,追求个性;科学求真,追求普遍性。因而,高水平的教学总是在遵循教学普遍规律基础上求创新,而不仅仅为了标新立异。《月球之谜》是常识性课文,基于文体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此类课文教学必须突出“三味”——原味、趣味、语文味,这就是小学常识性课文教学应追求的普遍性。武老师的教学,正弥漫着这“三味”。

  (一)不失原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实际上,不独教学策略如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何尝不因文体而异?常识性课文,也叫说明文,或解说实体知识,或阐明抽象事理,都以介绍知识为旨归。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不同的文体就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常识性课文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不同的常识性课文亦有各自的特点,它对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同样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因此,不同课文应有不同的教学个性,但了解课文介绍的知识,有时还要了解说明知识的方法,这是教学必须保有的底线,也就常识性课文教学的共性之一,即原味。《月球之谜》虽然特点比较鲜明,但无论如何,介绍月球未解之谜的知识才是核心,若过多地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在月的诗情画意和引发的种种幻想上,与写作意图相悖,与常识性课文特点相悖,也就消除了常识性课文教学之原味。不少老师甚至将课文的三个谜轻轻带过——这更是本末倒置,买椟还珠,原味便丧失殆尽。武老师力排干扰,直奔课文的要害部分——月球的三个谜,并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真正让现场观摩的老师们品尝到此类课文教学的原汁原味。若非透彻地领会和把握常识性课文的特点和教学要领,断难做到这一点。

  (二)注入趣味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其更易于为形象性、情感性、趣味性强的课文所吸引,中低年级学生尤甚。而以介绍知识为己任的常识性课文,则大多科学理性有余,情感性、趣味性不足,往往让学生兴味索然,难以对此产生学习热情。因此,常识性课文教学,除了尽量挖掘、放大课文的趣味因素外,老师们更应充分施展智慧,在教学方式上开动脑筋,灵活运用或创新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为教学注入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鲜感、新奇感往往是兴趣的直接源泉,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其兴趣更容易与新鲜感、新奇感相伴相随。因此,教学方式、手段的丰富和新颖,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显而易见的意义。对于《月球之谜》写得平实、理性色彩浓的重点部分,武老师一改常见的做法,心裁独出采用讲述月球之谜和师生比赛的方式,新颖的方式引发了学生的新鲜感和新奇感,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让观课者耳目一新。

  (三)突出语文味

  何谓语文味?简而言之,就是语文的个性。绝大多数课程的内容都是以文字为主要载体,教材也主要以一篇篇文章的组合为出现方式,只要经历披文得意的过程即理解了课文内容的过程,便完成了教学的过程。而语文阅读教学则必须经历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即必须兼顾课文的内容与形式,否则只是半程的阅读教学。这就是语文的个性,但长期以来,或因对语文性质和个性认识模糊,或因由来已久的惯性作用等,实践操作中一向偏于披文得意,这是不争的事实。课改之后,在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大背景下,在教材以人文主题组元的现实制约下,阅读教学偏向内容的现象有增无减,常识性课文教学尤甚,一不小心就会将常识性课文上成物理课、地理课、生物课,等等。而武老师《月球之谜》的教学,则完全不同,她牢牢抓住课文形式不放,使教学真正经历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从而不仅保证其为实实在在的常识性课文的教学,也保证其为货真价实的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没有“三独”的教学,可能失之于平庸;没有“三味”的教学,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三独”成就了教学的高水平;“三味”使之具有可借鉴、可推广的普遍意义。

我不做珍珠,所以我不会痛苦。我愿意做一堆泥土,只要有人踏过去,我就成了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