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影踪禅院入口:2009届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讲座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49:00
2009届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讲座稿   作者:周流清
前 言
一、聚焦高考
(一)走进考纲(09、08考纲解读,括号内内容为08高考考纲要求)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表现力”重在艺术性)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研究。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走进权威,专家解读
吴锦教授对《考试说明》的解读:
一、高考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选文则重在选择能体现人文性的材料,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具体说就是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读写能力(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一定的探究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在现代文阅读中体现。
二、关于09考试说明的修订
1.说明中增加的民族心理及人文精神,并非所有文本都有,高考选文不一定就能体现。
2.个性化解读不能过分强调,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应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某些问题作个性化的解读,但强调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进行合理化的分析答题。
3.考纲修订仅仅是做了一些文字的润饰,试卷顺序大致与08高考相同,典型例题的安排体现江苏高考的特点
4.结构和考试分值的变化
文学类文本阅读由20分增加到23分,加强现代文阅读,具体分值是6+6+6+5
5.具体说明: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小说并重。注意两大倾向:写实、象征。要求学生看问题要全面仔细,不能只看一半便答题;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重点词语回归文本理解,不能凭空瞎说;回答问题包括探究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生发、自我发挥。

(三)考点预测
1.纵观08、09江苏考纲,我们发现江苏高考现代文考查稳中有变。
①从2009考试说明来看,考点变化不大,还是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每一考点几乎是稳定的。
②鉴赏评价部分由原来的“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变为“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只是更强调了现代文考查重在考查艺术性,实际看来并无什么实质变化。
③探究部分的变化比较大。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原来的一、二两点和为一点,在此基础上又重新提出一点,即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2.现代文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探究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鉴赏评价能力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二、选材初探
2006-20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材一览表
年份
试卷 内容
序号 2008年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选材情况 2007年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选材情况 2006年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选材情况
1 全国卷Ⅰ 《阳关古道苍凉美》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总想为你唱支歌》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阳光的香味》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2 全国卷Ⅱ 《马缨花》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海南杂忆》
抒情散文(记事散文) 《绵绵土》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3 北京卷 《碧云寺的秋色》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湿湿的怀念》
抒情散文(记人叙事) 《给“书虫”当夫人》
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4 天津卷 《敦 煌》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雪野里的精灵》
哲理散文 《造心》
哲理散文
5 重庆卷 《时间怎样地行走》
哲理散文 《告别三峡》
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说村落》
哲理散文
6 江苏卷 《侯银匠》
小 说 《麦天》
平实散文 《一幅烟雨牛鹭图》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7 江西卷 《朦胧的敬慕》
抒情散文(记人叙事) 《泰山很大》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秋光里的黄金树》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8 浙江卷 《乌米》(俄)
小 说 《泰山之恩》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平面的生活》(法)
哲理散文
9 福建卷 《吟 风》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抒情散文 《泪与笑》
哲理散文
10 广东卷 《河的第三条岸》
小 说 《泥泞》
哲理散文 《夕阳透入书房》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11 四川卷 《我爱水》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焰火的变奏》
抒情散文 《乡村的瓦》
抒情散文
12 湖南卷 《谈 静》
哲理散文 《忆刘半农君》
抒情散文(记人叙事) 《在山阴道上》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13 湖北卷 《雾》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日月行色》
小 说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14 辽宁卷 《雨韵》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炉火》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杨柳》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15 海南宁夏卷 《二十年以后》
小 说 《林冲见差抜》
小 说
16 安徽卷 《我与地坛》
哲理散文 《乡村的风》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行吟阁遐想》
抒情散文(记人叙事)
17 山东卷 《歌德之勺》
抒情散文(记人叙事) 《灯火的温情》
哲理散文 《文赤壁》
抒情散文(记人叙事)
2004-2008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材表解
年 份 文学作品
2004年江苏卷 《草堂• 诗魂》 抒情散文
2005年江苏卷 周国平的《波兹曼的诅咒》 哲理散文
2006年江苏卷 唐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22分)抒情散文
2007年江苏卷 雷抒雁的《麦天》(22分) 抒情散文
2008年江苏卷 《侯银匠》(20分)小说

选材解读
考试说明中指出高考现代文选材多为小说、散文,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的选材上我们可以看出:
1.阅读材料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通常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考生要注意对美进行鉴赏与评价)如07高考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06高考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08高考辽宁卷《雨韵》等07湖北卷《日月行色》中所体现的人性的美常常引起考生的情感共鸣,这也体现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2.阅读材料贴近教学和考生阅读的实际。这就要求我们的考生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无论是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还是小说,都与考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如07高考江苏卷《麦天》。
3.选材方面内容广泛,重视经典,重视名家名作,重视传统文化积淀。
散文一向被看作是最理想的现代文材料,而近两年来,小说有被看好的趋势,由06年的未曾考到,到07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抜》、07湖北卷的《日月行色》,08年大家对小说这一题材更为重视,有四个省份考到小说这一题材。08海南宁夏卷《二十年以后》、08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08浙江卷《乌米》,还有08江苏卷《侯银匠》,可见我们的命题者也在逐渐的挖掘古今中外文学宝库中的小说精品,也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小说这一体裁有足够的重视。
4.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5.考查内容方面注重检测考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阅读体验,即所要考查的是对阅读材料的全局把握和整体感受。注重学生个体阅历在阅读中的作用,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开放性试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三、考点探幽
2008高考现代文赋分及考点设置情况

试卷 内容
序号
2008年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选材情况
赋分情况
考点设置情况
1 全国卷Ⅰ 《阳关古道苍凉美》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22分 4个主观题
(4+6+6+6) 归纳概括+句子含意+词语含义+情感、作用
2 全国卷Ⅱ 《马缨花》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22分 4个主观题
(4+4+6+8) 归纳概括+句子含意+手法+形象
3 北京卷 《碧云寺的秋色》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18分 三个主观题
(5+5+4) 结构+词语好处+主旨、艺术效果+句子含意
4 天津卷 《敦 煌》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18分 1客+3主
(4+4+6+4) 概括形象+句子含意+赏析
5 重庆卷 《时间怎样地行走》
哲理散文 22分 4个主观题
(4+6+6+6) 句子含意+思路+概括+观点态度
6 江苏卷 《侯银匠》
小 说 20分 4个主观题
(4+4+6+6) 结构+句子含意、情感+形象+探究
7 江西卷 《朦胧的敬慕》
抒情散文(记人叙事) 21分 1客+3主
(5+6+6+4) 标题含义+概括+结构+手法
8 浙江卷 《乌米》(俄)
小 说 18分 4个主观题
(2+5+5+6) 形象特征+景物描写手法、作用+形象作用
9 福建卷 《吟 风》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17分 3个主观题
(3+6+8) 结构+句子含意+感情+手法
10 广东卷 《河的第三条岸》
小 说 15分 3个主观题
(4+5+6) 概括+人物形象+评价
11 四川卷 《我爱水》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22分 4个主观题
(4+6+4+8) 词语含义+概括+景物作用+句子含意+结构
12 湖南卷 《谈 静》
哲理散文 17分 4个主观题
(4+4+5+4) 概括+概括+结构
13 湖北卷 《雾》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18分 4个主观题
(4+3+5+6) 形象特点+手法作用+概括+归纳概括+思路
14 辽宁卷 《雨韵》
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22分 4个主观题
(4+4+6+8) 归纳概括+句子含意+标题内涵+手法
15 海南宁夏卷 《二十年以后》
小 说 25分 1客+3主
(5+6+6+8) 环境作用+人物性格+探究
16 安徽卷 《我与地坛》
哲理散文 22分 4个主观题
(6+6+4+6) 归纳概括+词语理解+赏析句子+感悟
17 山东卷 《歌德之勺》
抒情散文(记人叙事) 18分 4个主观题
(4+4+4+6) 句子含意、结构作用+手法+观点态度+取材

考点解读
1.2008高考只有三个省份考到客观题,从近几年考试形式及2009高考赋分情况看,09高考现代文仍为4个主观题。
2.2008高考17套试题有14处考查语句含意,10处考查归纳概括,8处考查结构,8处考查主旨,7处考查手法,5处考查形象。由此可以看出,重要语句的含意、归纳概括、结构、主旨、手法等是现代文考查的重点,这些方面也恰恰是江苏考纲要求掌握的部分。

第一章 分析综合

此考点能力要求为C级,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主要分两个方面: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第一节 作品的结构
作品的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具体表现,指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文章的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标题。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的手段,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技巧的重要一环。

一、高考回眸
近几年高考考点总结
06高考 07高考 08高考
文章的结构方式
布局谋篇 07湖北卷17
07四川卷16 08江西卷17
08辽宁卷17
文章的行文思路 06海南卷17
06江西卷19
06天津卷18
06重庆卷16 08湖南卷20
08湖北卷19
08重庆卷15
标题的含义 06湖南卷19
06重庆卷17 07福建卷14 08江西卷16
08辽宁卷17
结构作用 06全国Ⅰ15(过渡)
06山东卷16(过渡)
06四川卷17(结尾) 07山东卷19(开头)
07宁夏、海南卷12
07四川卷17(开头)
07广东卷16(开头)
07辽宁卷17(开头)
07湖北卷16(开头)
07江西卷17(过渡)
07江苏卷16(过渡)
07重庆卷16(过渡) 08福建卷11(开头)
08四川卷17(开头)
08江苏卷12(过渡)
08北京卷18(过渡)
08全国卷Ⅰ17(结尾)
材料安排 07重卷庆16 08重庆卷15
立意 06福建卷15

二、高考聚焦
(一)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1.考点解析
这类题型通常是直接要求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如08江西卷17、08辽宁卷17。
2.知识储备
文章结构层次的三种表现形式,即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层进式等;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3.走进高考
典型例题
08江西卷17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总分总式;由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答案解析 先指出是总分总方式,再解析。
4.答题步骤
先指出结构方式,再对文章体现的这种结构形式进行解析。(结构方式+解析)
(二)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1.考点解析
这类题型通常有几种提问方式:
①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08湖北卷19、08重庆15)
②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08湖南卷20)
2.知识储备 划分层次就是进行分类,把相同的内容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内容分开来。
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构特点是不同的。
记叙文(包括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抓住时空变化划分。时间、地点是记叙文的主要因素,许多记叙文都是按时空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②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③按照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④按逻辑关系划分。
⑤还可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方式来划分。
清理文思的题型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此目的,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
3.走进高考
经典例题
08湖北卷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答案解析本题是对文章行文思路考查,文章的行文思路是以作者对雾的情感为线索的,所以,我们要注意抓能够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注意分析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4.答题步骤:这一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一定要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三)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等部分的结构作用
1.考点解析
这一类型题目通常的提问方式为:
结尾的写法有什么作用?(08全国一17)
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08北京卷18)
某一段对全文情节开展有什么作用?(08江苏卷12)
文章开头为什么写某某?(08福建11、08四川卷17)
2.知识储备:根据内容所处的位置的不同通常有如下结构作用
开 头: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欲扬先抑;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总领下文。
过 渡: 承上启下;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由……到……;层层深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结 尾:卒章显志;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戛然而止;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
布局谋篇: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悬念、曲折有致、一波三折、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主次得当。
文章标题:通常起文章线索的作用。
3.走进高考:
例题一
08全国卷Ⅰ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用?(6分)
第一问 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 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答案解析 通常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步是答的内容,第二步答形式,句子处于文章的结尾处,是否有总结的作用,有前后照应的作用,对作者观点的指出有何作用?
例题二
08北京卷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
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答案解析 结构上的作用,看其在文中的位置,在文章第三段,承上启下作用,启下文对秋色的集中描写。
例题三
08江苏卷 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4分)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答案解析 文章第二段主要写父女相依为命和侯菊的精明能干,那么显然相依为命与后面的侯银匠孤独铺垫,侯菊能干与后文的成为当家媳妇有密切关系,通常是其铺垫作用,关键是要说清楚为什么做铺垫。
4.答题步骤:内容+形式(手法、结构)+解析
(四)安排材料,取材知识储备
结构特点 安排材料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08重庆15、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06全国Ⅱ 16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⑦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如:07重庆卷16
⑧先扬后抑 07海南卷
线索 以情为线索,如05江西卷20
以理为线索
以物、人为线索07福建卷14 08湖北卷19 08浙江卷21
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取材 取材的作用 凸现主题
丰富、拓展主题,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
典型性、代表性
取材的特点 以小见大07全国1总想为你唱之歌 17 08山东22
时空顺序
由上到下
由远及近
由点到面
由实(形象)到虚(抽象)
由表及里

三、经典考题
2008年高考四川卷现代文阅读(22分)
我爱水 张秀亚
1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净琼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2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3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送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倘佯,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4 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
在柳荫里静听那捆捆的水响。
诗,遗忘了;花,失落了,
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先。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
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
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
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5 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6 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关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源脱水雾,以及激伦清光里,引人系恋。
7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过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8 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夏天)
9 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成了,堤边水位低了,水寥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
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过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10 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碗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
14.“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第一问(2分):“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
第二问(2分): 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
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概括(2分): 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作用(4分):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1)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
(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2)指夜晚的什刹海很美,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
①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②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③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

第二节 作品的主题

主题指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图在文中的表现。概括作品主题,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等。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 高考回眸
近三年考点分布情况
06 07 08
本文某种手法与主旨的关系 08北京卷19
作者对某事的感悟 08安徽卷17
概括主旨 06全国卷Ⅰ17
06辽宁卷21 07辽宁卷21
作者的情感 06全国卷Ⅱ17、
06湖南卷18、
06重庆卷19 07重庆卷17、07辽宁卷18、07安徽卷16、07湖南卷16 08全国卷Ⅰ
作者观点态度 06江苏卷16 07湖南卷18
08重庆卷17

二、高考聚焦
1.考点解析
常见考试题型:
①本文某种手法与主旨的关系。(08北京卷19)
②作者对某事的感悟是什么?(08安徽卷17)
③分析作者对某事的观点态度。(08重庆卷17)
④某部分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08全国卷Ⅰ17)
2.走进高考
例题一
08安徽卷17.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答案解析 本文为哲理散文,通过文章前九段作者的感悟,可以看出“宇宙将歌舞炼为永恒”,第六段的那个孩子,第七段第八段的“那不是我”“那不是我吗”,可以看出,生命生生不息,成为永恒。
例题二
08北京卷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答案解析 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注意文章的艺术效果
3.答题步骤:本文通过写什么,表现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三、方法指导:
1.整体把握,脉络清晰。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例如08高考湖北卷《雾》,作者的行文思路是这样的:开篇说“不喜欢”雾。第二段开始说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第五段和第六段阐述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文章左后说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掌握了这些思路后,我们就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也有助于我们分析作品的主旨。
2、局部把握,紧抓关键。局部把握,把握那些内容呢?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注意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
还拿08高考湖北卷《雾》为例,第一段作者说“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第二段说到“喜悦”、“笑”,第三段说到“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第四段说到“喜欢”、“大唱赞歌”。
有了这些词语的把握,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作者情感的脉络。
其中,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这些都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文中的关键句具有极大的概括力,包括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哲理句等,我们对这些语句也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四、经典考题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炉火 臧克家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17、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18、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3分)
  感伤(感伤之情)→ 感动(温馨之情)→ 感奋(激昂之情)
  19、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5分)
  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20、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5分)
  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2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
  不是。文章有怀旧情感,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 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三节 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可以通常从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现手法考查。从内容上来看,描写、修辞以及其他表现手法通常都是有一定的对象,或者为人,或者为景物。

一、叙述人称、叙述方式:(表达方式)
1.考点解析
近年来对叙述人称和叙述方式的考查较少,对于这一考点,我们只要有最基本的了解就可以。近三年考题中只涉及到两题,一是06辽宁卷,一是06四川卷,辽宁卷的问法直接一些,四川卷问法略拐小弯,这就要求学生要会变通。
2.知识储备
叙述
作用 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3.走进高考
例题一
06辽宁卷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答案解析 考查人称,答第二人称本身的作用,并结合文本进行解析。
例题二
06四川卷17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4.答题步骤:先点明这一人称较普遍的作用,然后在根据文章的内容具体解析。
(基本作用+解析)

二、描写
描写指用语言文字等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具体来说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把表述对象的状态,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按照描写对象不同,描写主要有对人的描写和对景物的描写。
(一)人物描写
1.考点解析
历来对人物的描写的考查,通常情况下能考查的是人物描写手法,以及这样写的作用。
2.知识储备
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详写(细节描写、白描)、
略写
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如对比,衬托等。
侧面描写 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作用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白 描 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3.走进高考
例题一
07海南卷: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语言描写,那么我们在进行解题的时候就要既说出是语言描写,同时又要写出文中那些地方用了语言描写。
4.答题步骤:先写出什么方法,然后再具体解析。(方法+解析)
(二)景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1.考点解析
我们讲的描写是狭义的描写,近年来单纯考查描写的并不多,描写景物,主要考查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等。
2.知识储备
景物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虑观察的角度、顺序等,如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等。或者从时间的顺序。
景物描写手法 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例如《 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 的描写就是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猫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 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写景衬托人物心情;写景点明时令、地点;写景表现人物关系;写景表现人物性格;写景渲染气氛。
环境描写作用 自然景物描写
环境、场面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走进高考
例题一
08北京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答案解析 本文主要运用了大量的描写色彩的词语,这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一种方法。色彩多,自然有绚丽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题二
08四川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概括(2分): 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作用(4分)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答案解析作用题目回答通常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来考虑。
例题三
08宁夏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答案解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烘托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同时又对情节的发展有帮助。第一处是在文章的开头所以是展开情节,第二处是在情节的转换中 所以是转换情节
3.答题步骤:
①概括景物描写特点,通常要注意文章中的形容词。
②景物描写的手法要注意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特殊的方法,再说作用。(特点+角度+手法+作用)
③景物描写作用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内容+形式)
三.修辞手法和其他表现手法
1.考点解析
修辞手法和其他表现手法一直是放在一起考查的,因而我们把它们放到一起。从提问的方式来看,有时是直接问某部分或全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并顺带考查这种手法的作用,有时是让你鉴赏(赏析)。
2.高考回眸
近三年修辞手法考查情况
比 喻(10) 08天津20 08福建 07全国卷一16 07安徽17 07福建12 07全国二15
06福建12 06江西17 06天津19 06江苏14
比 拟(10) 08四川16 08福建 07辽宁19 07全国一16 07天津19 07安徽17
07江苏15 06湖北19 06江苏14 06江西17
借 代
夸 张(2) 06天津19 07浙江20
对 偶(1) 07安徽17
排 比(4) 08福建 08天津 07安徽17 07浙江20
反 复
对 比(9) 08四川16 08安徽16 07全国Ⅱ17 07全国Ⅰ16 07海南13 07辽宁19 07浙江20 06江西17 06重庆18
设 问
反 问
双 关(1) 07北京20


近三年高考现代文表现手法考查情况
表现手法
象 征  08广东 08辽宁 06全国Ⅰ
衬 托  07广东 16 08全国Ⅱ 16 08江西18 08浙江19 08宁夏12
先抑后扬  07湖北17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动静相衬  08天津20 08浙江19
以小见大  07全国Ⅰ17 08山东22
渲染烘托  08宁夏12
联想想象
引 用 08江苏18 08山东21 08全国Ⅰ 17 08湖南19 

3.知识储备
常见修辞手法作用答题格式
手 法 答题格式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 比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 问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对 比 强调了……突出了……
反 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常见修辞手法本身作用
比 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比 拟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 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 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 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 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加强语气、一气呵成
反 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对 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 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 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双 关 (1)在古诗词,特别是民歌之中,运用谐音双关来,贴切地表达男女间的爱情,既生动又活泼,形成一种特殊风格。
(2)通过谐音能起一种隐语的作用。
(3)利用谐音达到讽刺和幽默的效果。

常见表现手法解析
象 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 托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 扬 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托物言 志 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 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 合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相 衬 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 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染烘 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联想想 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引 用 引用名言

4.走进高考:
近三年高考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考查形式
文中为何写某某 06湖北卷18、07辽宁卷、2008全国Ⅱ16、08江西卷18、08浙江卷20、08山东卷20、07安徽卷15、07四川卷14、06湖南卷18、06江苏卷15、06四川卷16
表达技巧 08湖北卷、07全国卷Ⅱ17、07辽宁卷19、07湖北卷17、07浙江卷20、06湖北卷19、06江西卷16、06重庆卷18
赏 析 08安徽卷16、08天津卷20、07天津卷19、07安徽卷17、07浙江卷21、07四川卷17、06江西卷17、06天津卷18
★手法赏析类题目
例题一
08天津卷20. 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
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答案解析内容、手法
例题二
08福建卷13.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
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闻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答案解析手法、解析、效果
例题三
07全国Ⅰ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解析:本题需熟悉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达及作用。
例题四
07安徽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6分)
答案: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答案解析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写出手法,在文中解析,作用。
例题六
07湖北卷 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
(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现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答题步骤:
①题目直接问表现技巧的情况下,就要直接答出表达技巧,并且要对该技巧进行解析。
(技巧+解析)
②题目问到赏析的情况下,要从内容、技巧、语言三方面考虑,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要求答语言,但我们必须要考虑。(内容+技巧+语言)
③题目问到好处,作用类的,我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内容+形式)
★特别提出文中为何写某某一类题目
1.走进高考:
例题一
08全国卷Ⅱ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
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答案解析反衬的手法,解析。
例题二
08高考江西卷18.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衬托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答案解析与上题思路一样,同样是衬托作用,就要写清楚用什么衬什么。次要为主要服务。
2.答题步骤:衬托+解析(次要为主要服务)
3.知识储备
我们发现,很多文章作者在进行构思时常常选择一些与文章主要内容看似无关的内容,实际上又与主要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内容常常被出题者关注,因而就有了为何写某物的一类题。既然它与主要内容有联系,那么通常情况下它的一个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主要内容,次要为主要服务,起衬托作用。


注意:
无论是修辞手法,还是表达方式,还是表现手法,这几种表达技巧的考查,通常都是融会贯通的,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要割裂开来。

四、经典试题(2008高考浙江卷)
乌   米〔俄〕
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确”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⑾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⑿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⒀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⒁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8.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分)⑴坚忍(执着)⑵乐观
19.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20.(5分)⑴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
⑴忧怨中充满希望
⑵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
⑵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第二章 鉴赏评价
第一节 含意丰富的语句
一、 重要词语、句子考点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表现力”重在艺术性)
重要词语:考纲所说的重要词语主要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区别于词语本义的一些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等有着某种特殊的目的和用途的具有新含义的词语。它们通常情况下或者本身有深层次含义,或者随情而作别种义项,或者表现行文的思路与脉络,或者表现文章主题思想。这些词语一般都与文章的写作原因、主题、结构、情感、语言修辞、表达技巧相关。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词语是命题者的首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是高考每年必考的知识点。
重要句子: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它们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词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 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2. 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
3. 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二、高考回眸
近三年重要词语句子考点考查情况
词语含义 08全国卷Ⅰ16 、08安徽卷15、08江西卷16、08辽宁卷17、08四川卷14、07北京卷19、07天津卷20、
07山东卷20、07江苏卷17、07湖南卷17、06湖南卷19、06重庆17、06北京19
词语作用 08北京18、06全国卷Ⅰ14
句子
含意 丰富含义 08天津19、08福建12、08辽宁15
08四川16(1)、07全国Ⅰ15(2)、07北京卷21、07湖南20、06湖北17、06辽宁19
特殊手法 08全国卷Ⅰ15、08四川16(2)、08重庆14、07山东21、07江西18、07福建12、06福建13、06江西18、06四川14
结构复杂 08全国卷Ⅱ15、08北京卷20、07全国卷Ⅰ15(1)、08全国卷Ⅰ15、08江苏13、06辽宁卷19、06重庆15、07重庆15、07福建13、07广东18、06全国卷Ⅰ16


三、高考聚焦
(一)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
1.考点解析
通过对高考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对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考查通常情况下是考查句子中某个或某几个词语有丰富的内涵。
2.走进高考
例题一
08辽宁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词语丰富含义)
(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是指在雨中回眸人生,用“雨”打开记忆之门,同时也为记忆染上“雨”的色彩。
答案解析本句话最重要的地方是“燃烧”这个词语的重要含义,从上文可以看出,燃烧指是看到少年,中年,老年的记忆在雨中回忆;从下文可以看出,雨可以为记忆染上色彩。
(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词语丰富含义)
(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是指小男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是并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解析 这句话考查的很简单,主要考查“梦幻”这个词语的重要含义。从本段可以看出,上面的小狗在雨中欢快的表现,然后一个“但是”的词语,可以看出小男孩正好与小狗相反。
例题二
08四川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词语丰富含义)
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
答案解析本句话最重要的地方是“浸透”这个词语的重要含义,这个词语很简单,就是“到处都有”,那么把什刹海的灵魂浸透,就说明了春意的无处不在,题目难度不大。
3.答题步骤
通过对高考题目的考查,我们发现对重要句子的考查多数考查的是内涵比较丰富的句子,因而,在对句子进行理解时一定注意把握重要句子的关键之处,找到句子的关键之处也就意味着把重要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这在重要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找关键+巧分析+建答案)
(二) 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
1.考点解析
有的重要句子,重要在它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所以我们在分析句子的时候,就要抓住它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走进高考
例题一
08高考全国Ⅰ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比喻)
⑴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答案解析 本句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那就要从修辞的角度解决。还原修辞本体,并找出修辞的作用, 并答出作者的情感。
例题二
07北京卷20.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6分)(双关)
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洞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答案解析 本题最关键的地方是“湿”这个字的双关手法的考查。还原湿在文中的含义。
例题三
07北京卷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 ”这句话。(4分)(拟人)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答案解析本句话最重要的是运用了拟人手法,找出拟人的作用,并答出作者的情感。
例题四
07山东卷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苦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新年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答案解析要抓住关键词“冷”“灯”,它们在文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找出象征的内容及作用,并答出作者的情感。
3.答题步骤:(特殊表现手法)高考现代文重要句子考查很多时候句子是带有特殊的表现手法的,我们要从表现手法入手,抓住特殊表现本来面目作答。
先是对手法进行还原,然后再说这种手法的作用,最后说作者的情感。
(还原手法+作用+情感)
(三)结构复杂的句子
1.考点解析
句子本身有时结构比较复杂,我们需要对这类句子给以足够的重视。句子的结构可能是并列、转折、条件、因果等,不同结构的句子强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注意的是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注意给以解释。
2.走进高考
例题一
08全国Ⅱ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结构复杂)
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 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答案解析 条件关系句子,前面句子是后面的条件,强调了我住的地方的特别之处。那就要把这个条件句解释清楚,这句话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空谷足音”这个成语的运用,可以注意挖掘它的作用。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结构复杂)
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
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答案解析假设关系句子,作用是强调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马缨花同样有生机。还要答出作者的情感。
例题二
07重庆卷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
(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答案解析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句子,那就要求我们前后两个部分都要给一解析,前一部分最关键的地方是“概念”“情节”“诗情”的解释,后一部分最关键的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的解释。
3.答题步骤:化简单。(结构复杂)有的句子在结构上比较复杂,越是复杂的句子越是容易搞混学生的眼球,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这类题目进行处理时要化复杂为简单,只有这样才能容易在简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找出答案。
(复杂句子简单化+找关键解析+作用+情感)

四、注意事项
1.整体意识: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手法割裂开来,可能同一个句子之所以含意丰富,就是因为它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结构复杂的句子也可能是化为简单的句子之后还有关键的地方,或者是用了表现手法,或者是词语本身含义丰富,因为我们要拥有整体意识,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
2.中心意识:任何形式都为内容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在对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这样写在作用上可能会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转换意识:结构复杂的句子中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类考题:“留白”型,即作者不直接说出他想要什么,而是转了一个圈子,让我们自己去补充,比如07高考全国卷Ⅰ15.(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实际上就是在问我们“为什么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还有07高考福建卷(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实际上作者给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那就是“能留住人的是什么,能带走人的又是什么,因而,我们在做这一类考题时要注意转换补充。

五、经典考题
2008年福建高考现代文(17分)
吟 风
张绪佑
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忽然间只剩秃骨临风了。季风就这样将冰清玉洁的冬姑送临。
日复一日,当我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慢慢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丰盈的硕果。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适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
风是什么?风是大气的精灵。集日月精气于心,集天地灵气于表,集山川海洋豪气于怀,化作流畅的血脉,灵动的气韵,去感受世界,去催生万物。人间万象,山川陡变,唯有风最敏感。
风是人间的使者。风既带给人们高山的伟岸气质,又带给人们大海的宽广胸怀;既可给人们带来心高气爽的愉悦,又可给人们带来秋尽叶落的悲怜;既带来春燕的呢喃,又带来秋雁的长吟……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教人识时应世,临风应对四时的变换,保持生命之树不衰。
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风刀犀利,岁月无涯,数万年雕塑了无数沟壑、奇山异水,雕塑了古道,雕塑了枯树,雕塑了瘦洞,雕塑了自然界这个大盆景。塑了霜,塑了雪,塑了云,塑了雾,塑造了有形和无形的自然境界,留下了万年不衰的艺术创意。
风还是忠实的史学家。它用如椽巨笔席卷千年,纵横天下,翻江倒海,将历史记在了悬崖,记在了洞穴,记在了无数次山川巨变之中,记在了无数个破败的村落、庭院和宫殿里。伴随着多少次战火烽烟,多少回山崩海啸,多少代历史变迁,它记下了千里大漠,记下了秃岭荒原,记下了古罗马斗兽场、古楼兰王国、圆明园废墟、深埋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它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记下了人生,记下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的印痕、岁月的磨难。将这一切刻写在每一个人的额头上、须发间。
疾风知劲草,识忠奸,辨善恶,磊落坦荡。既满怀爱心,将春意遍布人间,又疾恶如仇,将丑恶揭露得淋漓尽致。它心高气豪,敢爱敢怒,颇具英雄气度。有时狂飙怒号,摧枯拉朽;有时暴性陡起,肆虐山河;有时和煦可掬,遍布抚爱。风有怀柔、有激越、有狂放、有悲壮。古来多少英雄把酒临风,抒发豪情,畅怀壮志。刘邦雄踞天下,重返故里,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大风歌》。荆轲满怀壮志,临风唱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绝命悲壮。血战沙场的勇猛将士,面对死亡唱起了“风雪满弓刀”的豪情。风是有情的,风是有骨的。英雄所爱的是大风的一泻千里的豪迈,是义无反顾的铮铮风骨。在临风之时,那些随风而倒的墙头小草缺少的正是这种风骨。
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日月经天,乾坤朗朗,是季风万年不衰的永久风源。愿清丽的风荡涤世俗尘埃,将世界催化得更清纯、更壮丽! (文章的个别文字有作改动)
1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
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1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6分) 12.风从外在看,有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时时在重新雕塑着一个新的世界。风从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顾,颇有英雄气度。
13.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
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闻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第二节 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一、考点解析
近年来对高考考点的修订可以看出,高考现代文越来越关注学生对美的体验的考查。高考通常的考查形式是或者直接问有什么艺术效果,或者让你赏析某段或某句话。有一定的难度。

二、高考回眸
近三年语言表达艺术考查情况
艺术效果 08北京卷18、08湖北卷16、
语言风格 06北京19、08上海11、
赏析 08安徽卷16、08天津20、07天津卷19、07安徽卷17、07浙江卷21、07四川卷17、06江西卷17、06天津卷19

三、知识储备
1.文学作品语言的特点:
⑴形象化:文学作品要求作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图景,使读者进入一个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直接地感知或想象出作家所描绘的一切。
⑵凝练含蓄:这是文学作品要哟个尽可能经济的笔墨去描绘和概括丰富的生活和思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
⑶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总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总是熔铸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鲜明地表现在作品语言上。
⑷具有音乐美:知识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总是借助语言本身的音韵、节奏、抑扬顿挫来传达生活的真情图景,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2.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
小说语言:讲究形象、生动,多用描写,如人物的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等,细描、白描或侧面、正面描写,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
戏剧语言:侧重对话的机智、韵味、内涵、幽默等。
诗歌语言:含蓄、简洁、丰富、形象。借助比喻、拟人、夸张、想象等手法让人领悟。
散文语言:散中见韵,语外悟神,多用比喻、排比、拟人、类比的手法。
3.鉴赏语言的角度
鉴赏语言角度 词语的锤炼 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的选择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辞格的选用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
整体的语言风格 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

四、走进高考:
例题一
08湖北卷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
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答案解析本题艺术表达效果的考查主要是从语言整体风格角度
例题二
08安徽卷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答案解析本题艺术效果的考查主要是从句式的角度
五、注意:语言的艺术效果通常是与作品写作技巧放在一起考查,我们在这里要对其有一个粗略的把握。

第三节 作品的形象
一.考点分析: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它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甚至可以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象征。它需要读者透过字里行间,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体味这种形象是否底蕴深厚,是否具体丰满。
高考对作品形象的考查,通常是或者考查形象的性格特点,或者考查塑造形象的方法,塑造形象的方法在上一章做了详细的介绍。本节主要阐述形象的特点。

二、高考回眸
人物形象 性格 08宁夏卷13、08江苏卷14、08浙江卷18、08广东卷17、07宁夏卷13、07湖北卷19
手法 07宁夏卷13
物象 特征 08全国卷Ⅱ17、07全国卷Ⅰ14、07全国卷Ⅱ15、07天津卷18、07浙江卷18、06全国卷Ⅱ14

三.走进高考:
(一)分析形象的特征,性格(小说形象)
1.考点分析
人物形象考查通常有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考查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而是考查塑造人物使用的方法,其中塑造人物的方法在前一章做了详细的解说,在此不再赘述。
例题一
08宁夏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重视友情,信守诺言;○2乐观开朗,心直口快;○3企图逃避法律。
答案解析通过人物的描写可以分析,人物描写通常为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里描写、外貌描写等。
例题二
07海南宁夏卷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①对比法。②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答案解析通过差抜前后的语言对比,可以看出差抜的性格特点。通过手法分析性格特征。


(散文形象):
例题一
07全国卷Ⅰ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解析: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察对所举事例的理解。
例题二
07全国卷Ⅱ 15.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4分)
“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古代名臣。
例题三
07 天津卷 18.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
例题四
07浙江卷18.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1) 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2)卑怯(答自卑也可)

三.知识储备:
形象特征分析方法:
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一般抓住五点来分析,如下:
ⅰ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ⅱ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认识人物性格;
ⅲ从描写手法(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入手来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
ⅳ从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认识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ⅴ从作者在人物身上寄托的感情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
⑵散文中的形象
要把握作品的意境情调,散文往往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思和意绪,并追求意境。
明确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散文中的景、物往往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四、经典试题
2008高考宁夏卷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重视友情,信守诺言;○2乐观开朗,心直口快;○3企图逃避法律。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第三章 探究 F
一、考纲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研究。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目的)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多方面)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专家强调:
回答问题包括探究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生发、自我发挥。
二、考点解析:
所谓的探究实际上就是要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
这类题目通常有如下特点:
1.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综合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
3.辐射性——问题可拓展至阅读的文本以外的内容。
4.难度大——从考纲规定的层级(F级)可知其难度比其他题目(作文除外)要高。
三、高考聚焦
例题一
08广东卷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我对父亲的行为持支持的态度,但也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父亲的行为。在其他人都猜想父亲疯了,家人也远离父亲的时候,我仍然坚持“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并且一直陪伴着父亲,直到老。但对于我而言,父亲只是一个存在,一个符号而已,所以当有一天父亲突然向我靠近,我却害怕地逃离了。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的观点态度,结合文本先指出态度,在做具体解析。
例题二
08江苏卷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 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
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手法,主旨,形象。结合文本作答。
例题三
08海南宁夏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青守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吉米终于之手,因为他不徇私情;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答案解析 本题的考查探究特点要强一些,主要考查我们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为同是华夏民族,民族心理还是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的。各种说法都成立的,只要你能自圆其说。
例题三
08宁夏海南卷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
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探究人物性格
例题四
07福建卷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探究民族心理,也就是观点态度。
四、解题指导
1.探究题之所以还是现代文题,是因其不能脱离现代文的文本而独立存在,否则就不叫现代文探究题了,那也就意味着,我们在作答时要以文本为基础,万变不离其宗。
2.任何一篇文章之所以存在无外乎有那么及部分做支撑,内容、形式等,考纲分析综合部分,鉴赏评价部分的内容可以随意的放入探究题中,作为考查的对象,因此我们大体可以把探究题归入前面几类试题中。这样我们在答题时就有一定的抓手作答。
比如08高考江苏卷《侯银匠》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从题目要求来看是探究题,探究的侧重点在手法,手法使用的理由在很大层面上可以为内容服务。这种思路完全符合做现代文手法题目的考查,所以在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如下内容:衬托,侯菊衬托侯银匠。至于具体衬托什么那就要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做具体分析。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 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3.探究题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综合性比较强,就是这种超强的综合性使得探究题难度明显大。所以,考生在做探究类题目时一定要有整体意识。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法,都不能割裂开来。


第四章 现代文阅读整体步骤


学生做现代文题目大体要闯过三关:阅读关、思考关、答题关。
一、阅读关:养成良好的圈画习惯
拿过来一篇现代文,在学生读第一遍的时候就养成他们良好的圈画习惯,文章中重要的部分首遍阅读一定要圈画。比如,《朦胧的敬慕》这一篇,我们读第一遍时,对文章中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还有体现作者行文思路的词语和句子都要有一定的标记。同时我们要把文章中的议论、抒情的语句圈画出来。
第一遍阅读中的圈点批画,是为了记录思维,让思考留下痕迹,避免初读印象的模糊。其后只要根据标出部分稍一整理,就可得到文章思路,在段意、思路、主旨较为清晰的情况下再去答题,成功的把握自然会大。
在对文章进行首遍阅读后还要对文章进行二次阅读,在进行二次阅读前要对提出的问题做以简单的了解,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努力通过这两遍阅读把文章读懂。
圈画不必要十分准确,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就可以了。
《朦胧的敬慕》大体圈画以下内容: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加快。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二、思考关: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考场时间短,功利性比较强。但是我们为了更好的,更行之有效的阅读,好多问题还是要思考的,比如读到《朦胧的敬慕》,读过首遍与二遍后,有的东西就很显然了。
1.它是一篇记人叙事的抒情散文,文章标题“朦胧的敬慕”是文章的线索,而且这一内容贯穿全文。
2.标题下的副标题为悼念鲁迅先生,那么文章是如何来写悼念鲁迅先生的呢?在文中作者主要写了几件事,一是悼念鲁迅先生,一是作者回忆十多年前悼念孙中山先生,一是我珍藏孙中山先生的资料。(解决了文章结构的问题)
3.既然是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纪念孙中山先生呢?这不是偏离主题了吗?(解决了文章的手法问题)
4.朦胧的敬慕在文章中究竟是如何体现的?究竟什么是朦胧的敬慕?(解决了文章主旨的问题)
当然,我们在考场上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思考的这样详尽,但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完全可以有这种要求,熟能生巧。

三、答题关: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1.认真审题。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全面,比如《朦胧的敬慕》第16题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第一问考查“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问考查文中体现“朦胧的敬慕”的几个事例。那么我们就要注意了,比如,是几个事例,而不是一个事例。还有这一题目的分值为5分,那么5分的题目可能要答出多少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审到的。
2.确定考点。
学生在审题后要快速的把考题划归考点,比如“朦胧的敬慕”的含义,考查的是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那么这个题目就符合重要词句含意的做法。同时,“朦胧的敬慕”这个词语在文中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它是文章的标题,那么文章的标题在文章中起到线索的作用,意识到这一点有助于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再比如17题,要求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这一题考查的是文章的结构安排,文章的结构也有相应的答题方法,所以,这样确定了考点后,才更有助于学生答题。
3.确定答题区间。
这是做现代文题目必不可少的一步。任何现代文题目,在作答时都不得离开文本,否则那就不能称之为“现代文阅读题”。还说朦胧的敬慕词语含义,我们说了这是文章的标题,在文中起线索的作用,那也就意味着文中自始至终可能都在隐隐约约的说“朦胧的敬慕”,从文章看这种“朦胧”是指“不清晰的”“模糊的”,而文章说这种“不清晰性”用了几个事例,一是跛脚小孩悼念鲁迅先生,一是我十几年前悼念孙中山先生,还有就是我糊涂的收藏孙先生的资料,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有一种模糊性,这也正是作者想表达的“朦胧”,而且主体很明确,那就是“孩子”,所以答案可以大体确定为“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指孩子对伟人模糊的敬慕。
4.规范答题。结合上面几点,规范答题。
比如18题“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由审题我们知道这是问我们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通过分析划归,我们知道,这是在考查我们文章的表现手法。再然后,我们就可以知道,手法的题目通常是先答手法,然后解析这种手法,比如,本文很显然用的是衬托的手法,那么立即跟上的就是,用什么来衬托什么,这种衬托目的是什么?那么答案就可以推出:“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第五章 现代文阅读训练注意培养学生意识与能力

一、学生在现代文训练过程中常犯错误
1.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主旨
例如:16“朦胧的敬慕”的含义学生的答案有这种情况
错误答案:朦胧是模糊不清的意思,因为作者小学时代瞻仰孙中山时并不懂得为何去看,只是觉得“伟大”尊敬也不知死的是什么人,不知“伟人”的人生价值是什么,所以感觉很模糊,是朦胧的敬慕。
这种答案就是没有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不归纳,找到区间全部照抄,或是即使归纳也概括不全面
例如16题,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错误答案:小学时代瞻仰孙中山的遗体,为鲁迅守灵,小学生对鲁迅先生吊唁的过程。
这种答案概括分析不全面,漏点
3.答题不能够使用应该使用的术语
例如:17.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错误答案:文章以悼念鲁迅笑声为线索,展开记叙,小孩大人对伟人的悼念对伟大的敬意,他们的人格被人们所钦仰。
这种答案就是不清楚文章的结构究竟是什么。
4.胡乱答一堆,答题没有条理性
例如: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微跛的孩子在鲁迅遗体面前,鞠躬红涨着脸和眼睛离开了,鞠了七个躬,表示尊敬。作者小时候来到孙中山遗体前,他并不知道死的是什么人,只有那尊敬的感觉,在心里涌动。
这样的答案给阅卷老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就是要在那么多内容中挖掘出正确答案,那就会存在阅卷老师批阅漏点情况。
5 . 答题步骤不熟悉,缺胳膊少腿
例如:17.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衬托 十多年前“我”去瞻仰孙中山遗体,怀有敬仰,但充斥着恐惧,现在小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吊唁特别是微跛男孩的行为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茫然无知的小孩的心灵,对伟人敬仰更深刻,更久远。
这种答案就是不了解手法类的题目在答出手法后要有相应的解析才行,而且解析都是有一定的套路。
二、学生现代文训练中注意培养的几种意识
学生答题中出现的这些情况,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几种意识的培养。
1.现代文阅读的结构意识。
学生做现代文题目,最关键的也是最根本的地方就是要对文章有足够的理解。而恰恰是这一步是比较难办到的,如何更好的理解,我想抓住文中的有效信息进行阅读是非常关键的。从文章的标题到文章的开头、过渡、结尾,到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我们都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比如,“朦胧的敬慕”这个标题,在文章中起到线索作用,那么,这种作用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还有在标题下有一个副标题是悼念鲁迅先生,既然是悼念鲁迅先生,那么在文章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每一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读完后能不能理解“朦胧的敬慕”的含义,如果能够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想文章也就真正的理解透了。话题意识(不仅是全文话题,更要注意段落话题)、段旨意识、相关层次意识(围绕一个话题谈的几个层次或几个段落)、思路意识、主题意识。即边看文本,边先后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文或段说的是什么话题?每段的意思是什么?哪几段讲的是同一个话题?全文思路是怎么发展的?主要表达了一个什么主旨?
2.现代文阅读答题规范意识。
这里所说的答题规范有书写过程的规范性,比如按点答题,按步骤答题等。而且要做到语序流畅,语言通顺。一般而言,高考语文题目的设置与语段的次序是一致的,答题的要点也是有一定顺序的。阅卷老师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批阅一定数量的试卷,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速度。学生的答案(要点)若语序流畅、语言通顺,老师批改起来就省力快速,若答案前后颠倒,语言累赘不通,老师费力不说,万一批卷老师因找不到答案而扣分,实在是不合算了。
3.现代文阅读答题分值意识。
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分值设置,比如6分的题目,那么在赋分的时候会有几种情况,可能是3点、4点或6点,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尽量答的翔实,不要有遗漏。其他的答案大部分是有两点、三点、甚至四点以上的内容。这就要求考生在回答问题时,答案应全面、完整。一般而言,简答题的分值如果是3分的,它的内容相对应的可能是三点,若是4分的,那么可能是四点或两点。
4.现代文阅读答题整体意识。
所谓现代文答题的整体意识是指现代文题目不是割裂的,比如手法和主旨类的题目,一直要有一种观点就是手法为主旨服务,还有比如说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可能很多时候一句话考查到句子含意理解的几种类型,所以,我们也不要割裂开来。还有比如手法的考查,一段文字考查手法时往往不止考查一种手法,有了这种意识之后,学生在答题时就会尽量的找全题目所要考查的内容,不至于漏点。
5.现代文阅读答题的主旨意识。
考生要一直有一种观念就是一切形式为内容服务,无论是句子含意的理解,还是手法的赏析,以及结构的安排都这样或那样的与主旨或作者的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答题也要常常关注作者形式的安排在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样的作用。
6.现代文阅读答题的文本意识。
文本是我们做任何一篇现代文题目不可脱离的,任何题目离开了文本也就不能够存活,因而,我们忌讳学生答题异想天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现代文题目或多或少的都会在文中找到答案。所以学生切忌脱离文本答题。

三、现代文训练注重能力培养
1、整体把握能力
现代文阅读,首先要从整体阅读上下功夫,即从整体上快速把握文章主旨。不要要求学生对文章的背景、细节、段落层次等等做全盘把握,考试时时间很紧,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对文章的大体走向有个基本的定向性认知,就可以了。
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筛选、整合和转换能力
答题的过程,就是从原文筛选信息、加以整合,并进行表述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所有现代文阅读试题,都体现了对这种能力的要求。所以,在平时的现代文训练中,我们既要给学生增强这种能力的方法,又要切实的让学生把这种方法消化吸收掉。
3.答题规范性能力
⑴多角度:条分缕析。
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⑵用术语:
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诚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难有作为,但从应试的角度看,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该拿的分拿到,应该是有可能的,这里做一些简单的交流,希望大家能够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