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7.0营救奥蕾莉亚:听不懂的语言(多图) ----解读动物的通讯手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9:25:41

听不懂的语言 解读动物的通讯手段

听觉通讯是人类采取的最主要通讯方式,而在动物之间,声音最重要的功效在于吸引异性前来。蛙类的聒噪鸣叫,其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交配、产卵、繁育后代。
听觉通讯是人类采取的最主要通讯方式,而在动物之间,声音最重要的功效在于吸引异性前来。蛙类的聒噪鸣叫,其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交配、产卵、繁育后代(供图/全景)。
鸟类的叫声包含报警、确认领地、呼唤同伴等多种含义。摄影/钱斌

  所谓“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如果将语言视为一种交流工具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动物之间也存在着“语言”,而且这些“语言”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只不过有些动物在相互沟通时,并非和人类一样采取声音或者手势作为通讯方式。正因为动物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远远超出了“语言”所能涵盖的范围,所以动物学家更乐意使用“通讯行为”这一词汇。

  听觉通讯 最直接的语言是声音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或蟾蜍的鸣叫,在夏夜的池塘边,怎一个喧闹了得!声音作为最普通、最直接也最为广泛应用的通讯手段,所表达的含义主要在于吸引雌性,以及保卫领域。以牛蛙为例,雌雄牛蛙各有特殊的鸣声,可以相互唱和;而当雄蛙的领地被其他雄蛙占据时,它们会发出另外一种声音加以警告,如果侵犯者仍不退却,一场厮杀在所难免。

  利用声音作为通讯手段,大多出现在较为高等的动物中,其中人类关注最多、研究最为深入的是鸟类利用声音进行的沟通。世界上约有1.2万种鸟类,其中哑巴鸟极其罕见。不同于蛙类单调而吵闹的声音,鸟鸣包含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它们在与同伴、配偶、子女等不同对象交流时,所发出的声音也有区别,甚至不同种鸟类有时也可互通“语言”—在一个区域内生活的几种鸟类,所发出的报警信号常常会趋于相似,比如大山雀、蓝山雀、燕雀、乌鸫、芦就可“听懂”相互之间发出的警报。

  我们或许为了英语考试而头疼,为了听不懂原版动画片中的日语而遗憾,甚至同在中国,一些地方的方言也并不容易理解——因为方言造成沟通隔阂,并非仅仅困扰着人类,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种鸟类,也会因为方言不同而无法沟通。北美松雀的北部亚种和西部亚种,分别生活在北美不同地区,由于地理上的隔绝,经过长期演化,属于同一物种的北美松雀在“语言”上也产生了隔阂。动物学家甚至利用鸟类的方言,重新划归它们的分类地位:直嘴夏威夷管舌鸟曾被认为是单一种,生活在夏威夷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后来人们发现,不同岛屿上的鸟彼此之间互不往来,而且各有各的土语,于是原先的1个物种被划分出了5个新种来。

视觉通讯 用光和色彩说话

 园丁鸟用以装饰鸟巢的收集品,向异性传达情感(供图/全景)。
在遭遇危机时,视觉通讯也大有用场:瞪羚臀部的白斑可将危险告知同伴(供图/全景)。

 

  视觉通讯 用光和色彩说话

  宁静的夏夜,我们散步在林阴小道,常会见到星星点点飞舞的亮光。“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它们就是动物之中利用光进行通讯的代表—萤火虫。

  分布于北美洲东部和中部的一种萤火虫,利用光线进行的对话极其严格而标准:其雄虫在低空飞舞,每隔5.8秒发光一次,雌虫与之呼应,在雄虫发光之后的2秒发光,发光的时间长短,和呼应所空的间隔,每次都准确无误。雄虫一旦获得雌虫的应答,便知道对方在说:“来接近我吧,你是受欢迎的”;随后只要雌虫不断发出应答的信号,雄虫就会不断靠近,直到与之交配。光信号的长短,有助于不同种类的萤火虫之间相互区分,以免造成找错对象的尴尬。

  生活在大洋洲的园丁鸟,也是利用光线和色彩进行通讯的高手。雄鸟利用树枝、草梗建造如亭子般的“建筑物”,并在其中装饰各类物品—这些装饰品大都色彩鲜亮,带有光泽,材料从植物到人类丢弃的垃圾,不一而足。光鲜耀眼的装饰品,就是雄鸟所发出的信号:“快来我的家里产卵吧!”雌鸟带着挑剔的眼光,逐一审视雄鸟的“杰作”,装饰品的数量和美观程度,直接关乎雌鸟的择偶结果。

  视觉通讯除了吸引异性之外,还具有示警的效果。我国特有的普氏原羚、藏原羚,非洲草原的瞪羚,北美洲的叉角羚,统一特征就是它们的臀部都有显眼的一大块白斑。当这些怯弱的羚羊们发现捕食者的时候,就会竖起尾部展示这块白斑,一来告诫同伴敌害临近,二来在疾速奔跑中利用白斑的晃动迷惑敌人。

 

化学通讯 气味相投

化学通讯与动物的分泌物密切相关,无论是排泄的尿液和粪便,还是腺体分泌的信息素,都可归为化学通讯的范畴。生活在野外的大熊猫(供图/全景),主要通讯方式之一就是利用肛周腺的分泌物。
人工养殖的大熊猫依然保持蹭屁股的习性。

  化学通讯 气味相投

  若说到动物之间的沟通,有人难免会想到宠物狗的“恶习”—牵着小狗出门散步,它们四处闻来闻去,寻找各种电线杆、树坑和墙角,抬腿撒尿。这当然怨不得小狗主人的调教无方,因为包括狗在内的所有犬科动物都有这个“毛病”。

  哺乳动物使用尿液和粪便来“说话”是最普遍的现象了:狗用尿液彰显自己的存在,其他同伴嗅一嗅就会知道,留下标记的狗的性别、年龄、体型、“到此一游”的时间、下次见面的可能性;猫科动物会喷尿到岩石、树干上;獾可以用粪便标记自己的地盘。

  利用排泄物进行通讯,可以归为“化学通讯”的领域之中,除排泄物之外,以腺体分泌物来传递信息,在动物之中也比较普遍:大熊猫抬起屁股,后肢使劲扒着树干,将肛周腺分泌物蹭在树上;羚羊将眶前腺分泌物涂抹在灌丛或草丛之上;靠蹭身体来分散胁腺散发的气味事实上,尿液的作用也可看作是利用腺体分泌物的一个特例而已。

  动物用于进行化学通讯的分泌物,被统称为信息素,除了吸引异性和标注领地之外,也可起到示警、号召同类聚集等作用。昆虫是信息素的使用大户—雌性舞毒蛾靠信息素,可以把400米以外的雄性吸引过来;一只雌松叶蜂关在田间笼中,甚至可以招引11000多只雄松叶蜂。在昆虫之中,如蝉或蟋蟀一般利用声音通讯的毕竟是少数,更多昆虫使用信息素进行化学通讯—对于体型小巧的昆虫,化学通讯可以传递到更远处,也可以在种类繁多的近亲之中,区分出与自己种类完全相同的异性。

接触通讯 身体触碰的交流

接触通讯在较为高级的动物中可谓相当普遍:灵长类动物相互理毛的行为(供图/全景),人对于宠物的抚摸,都是接触通讯的典型代表。
除了哺乳动物之外,鸟类之间也有相互梳理羽毛的习性(供图/全景),以表达彼此的亲密。

  接触通讯 身体触碰的交流

  猴子之间互相“挑虱子”的情形,在动物园或者科普影视中,都是十分常见的吧!这种理毛行为就是接触通讯—靠身体接触说话!灵长类都有理毛行为,包括我们自己,有时也很乐意为好友梳头。梳理毛发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找虱子或是吃盐粒儿,而是一种超越语言形式的交流,传达彼此接受、友好或者顺从的信息。灵长类间的肢体语言最多,它们互相倚靠、接吻、舔舌、拥抱、轻轻抚摸或拍打,达到彼此间的交流和互通。

  饲养在笼子中的虎皮鹦鹉,经常向人展现彼此之间的“恩爱”:雌雄一对虎皮鹦鹉经常相互倚靠在一起,时不时地总在接吻,好不甜蜜!其实鸟与鸟之间的接吻、用喙梳理羽毛等接触,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善意和友好。有些养鸟人为了“讨好”宠物鸟,也会特意去挠鸟的头部,这时鸟大多会表现出惬意的模样—挠、梳理或者抚摸,是人类和宠物们沟通的常用方式之一。

  低等动物中也有接触通讯的例子:雄螳螂被雌螳螂咬断了头,却反而刺激和加快它们之间的交配;与螳螂近似,雌狼蛛在交配时也有吃掉雄性的习惯,因此当雄性狼蛛在接近雌性时,会格外小心地进行试探,以接触通讯的方式告诉对方:“我是来讨你欢心的,不要吃掉我啊!”

电通讯 以电流为语言

 利用电通讯的动物,首先当然要掌握放电的本事啦。对于蝠鲼,电流不但可以作为捕猎工具,同时也可作为相互沟通的手段,放电频率、间隔时间甚至电流强度不同,即可代表不同的含义。(供图/全景)

 

  电通讯 以电流为语言

  “你电到我了!”这一逐渐流行开来的语言,实际表述的是对方的眼神或者气质,令自己有所触动—若是归类,这里说的“电”应当算作视觉通讯。而动物之间的电通讯,用的可是实实在在的电流!这种通讯方式,只有一些特殊的动物才会选用,比如电鳗。

  用电流进行沟通,自然要有放电器官。电鳗的放电器官在尾部,可输出高达800伏特的电压,它们能够在身体周围制造电场,感知附近的事物,并与同类进行交流。电鳗放电频率、放电时间、放电间隔、电场强度等等的不同,都暗示着不同的“说话”内容。在谈情说爱的季节,雄性电鳗的放电频率明显增加,放电间隔变短,似乎在告诉异性:“我太兴奋了,来找我吧,我为你而尽情放电!”捕猎的时候,电鳗会改变电量输出,以极高的频率和极大的电量放电,通知同伴前来聚餐。(文/张劲硕 选自《博物》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