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3冰封王座辅助:官员调任该不该带走公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23:44

官员上调,人走了,单位的车也带走?据媒体报道,在湖北广水市,这一不正之风已沿续了十多年,令当地官员民众和人大代表强烈不满。2009年底马国庆等5名广水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联名提案,要求政府追回公车,并追究当事官员的责任。但两年过去,只有8辆公车被追回,其他20辆车仍被调离广水的官员占用,也无一人被追责。…[详细]
官员调任带走公车该不该追责?
这样带车走不是没有意见。相反,意见大得很。2007年,时任广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的肖诗兵调往随州任职。临走前,他透出风说,会把乘坐的小车带走。一些民警拦在车前,要求司机将车开回公安局大院,不得离开。随后,为防止这辆车逃离,几个人专门将车胎气当众放掉。不过,这辆车最后还是被带走了。一位原广水市检察院检察长准备带车走时,也遇到了类似情况。检察院职工将大门锁住,不让车走。最后经过调解,车还是被开走了。带车走容易,拦下车何其难哪!到底难在何处?追了数月,28辆车只追回8辆,剩下的20辆没法追了。因为这些“车主”高升了,找上级领导追车,“会得罪很多人”。到底难在何处?难在上面的压力,难在政府官员的说情。被调到随州的前广水纪委书记邓凯对记者表示,从没有人找他要车,“如果找我要我不还,那是我耍无赖,关键是根本没人找我要过车。”纪委书记都是这种觉悟,其他人可想而知,向这些上级领导追车的难度也就不难想象了。难在上面的压力,难在政府官员的说情。…[详细]
官员上调带走公车之所以在广水成为惯例,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官员超范围超标准配公车普遍至极;二是长期性的公车私用已被官员视为天经地义。广水官员上调带走公车,放大了并不少见的“公车私有”乱象:现在有些公车其实不是“公车”,而成了财政出钱给官员买的私车,官员个人享有绝对支配权。当官员需要为公车腐败付出的代价始终趋于零,当滥配专车还不算“腐败”,违规必然成为违规者的通行证。…[详细]
除了追讨,还能做些什么?
湖北广水离任官员带走公车之所以引发质疑,是因为有着两个“非同寻常”的新闻点:一者当事者是离任官员,且被带走的公车数量众多,10年间累积达到了28辆。再者是该市数名人大常委会委员联名提出议案,要求当地追查此事。在此语境下,出现广水上级政府随州市表态、要求追讨公车,并不奇怪。我真正疑虑的是:由政府出面的公车追讨行为,一定能够奏效吗?…[详细]
公车改革喊了20多年,各地改革试点层出不穷,可就是有一点,改革必须建立在“确保既得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之下,于是无论是“茴字”的哪种写法,就是没能省下公帑。要搞真正意义上的公车改革,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获得公车并非官员天经地义的福利,单位公车必须只能用于公务,而不能长期被固定官员霸占成为私车。“车随官走”放大了一个公车私有化乱象:现在有的公车其实不是公车,而是财政出钱给官员买的私车,官员享有绝对支配权。不仅官员上调带走公车需要问责,公车事实上的私有化同样需要问责,这是保证公车改革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当官员需要为公车腐败付出的代价始终趋于零,违规必然成为违规者的通行证。…[详细]
公车改革何其难!
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公车消费如此惊人,其中有多少专车不难想象。从广水离任官员带走公车的现实来看,有的没有资格配备专车的官员仍可能把单位公车“据为己有”,变成事实上的专车甚至私家车。…[详细]
从公车私用现实与一些地方封存公车的经验看,减少部分公车完全可以满足工作需要。审批部门可以参照“每周少开一天车”的比例,削减公车采购计划,避免公车浪费,引导公车改革潮流。同时,通过健全问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监督政府采购,严把新车审批关,削减公车数量,由公众舆论监督公车私用。如果公车真正姓“公”,不被某些领导霸占为“专车”,离任官员还拿什么“顺手牵车”?…[详细]
投票与调查
http://forum.home.news.cn/vote_dc_world.jsp?voteid=9346
扩展阅读
·调任带走车,留下了什么
·离任官员顺手牵"车" 公车如何"瘦身"

“车随官走”算不算贪腐

人走车不留是“绝版公车私用”
话中音
“官员的情绪要照顾,那谁来照顾民众的情绪呢?他们不会意识到,他们带走了车,却留下了浑浊的“官声”。 ”
——钱江晚报 董碧辉
“难得的是马国庆等五名广水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有强烈的公共利益意识,2009年底联名提出议案,要求广水市政府追回被带走的公车,并追究当事官员责任。 ”
——新华网 邓海建
“而要从制度上杜绝此类现象,还得从实质性的公车改革入手,让官员不能也不敢再视公车同私车。 ”
——新京报 舒圣祥

从随州市要求追讨公车的表态来看,对于公车乱象,政府部门更倾向于一种内部监督与解决的模式。在此情况下,即便最终收回了全部公车,由于缺失了外部监督以及公开透明,恐怕最终结果也很难被公众所认可。只有有关公车的消息更透明,从程序上赋予公众问责的权利,建立公众监督体系,公车治理才会立竿见影。否则,即便此次公车可以被追回,下一次有关公车的新闻还会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