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3冰封王座天龙八部:辛亥革命,现代化道路上永远的丰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3:52:55
辛亥革命,现代化道路上永远的丰碑中华民族现代化道路上永远的丰碑——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作者:陈季冰  来源:作者博客来源日期:2011-10-11本站发布时间:2011-10-11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百年前宁静的这个夜里,武昌城内“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仓促间打响的第一枪,异常尖利地划破了黑暗中的神州上空。在之后短短几个月内,随着各地风起云涌的响应,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满清王朝土崩瓦解,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大一统皇权专制制度也随之寿终正寝,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这个意义上,正如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昨天举行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所作出的评价:“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尽管一百年后的今天关于辛亥革命的学术研究仍然不断有新的史实和不同的见解问世,而且,作为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在政治上的继承者,海峡两岸的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它的解读也有重大分歧,但有一些基本共识是不容置疑的——

  辛亥革命之所以爆发,根源乃是旧有的政治体制无法应对来自西方的全方位挑战及由此激发出来中国社会内部的现代化吁求。满清统治者虽然也试图作出、甚至已经作出过一些重大的经济、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但总的来看,所有这些改革都一再远远地落后于社会民意的呼声。因此,清廷的每一次勉强让步,客观上总是触发社会舆论更高的胃口和更大的不满,终致和平改良之路越走越窄,革命洪流不可阻挡地席卷而来。此外,清廷于1911年春天开始强行推动的铁路国有化——这一致命的政策错误以“保路运动”这个历史概念而为后人所牢记——被认为是点燃这场永载史册的共和革命的导火索。或者亦可以说,它是压垮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由此可见,正是统治者的一味自私和短视,导致了其自身的满盘皆输。

  可以肯定地说,“武昌首义”的爆发和后来的成功是极其偶然的,但从它引发的一呼百应的全国性燎原之势来看,革命的条件在彼时已经成熟,则也是十分肯定的。由于在武昌起义之前10多年里,以孙中山先生为领袖的海外革命党人已经先后发动过数10次大大小小的武装革命,其中最为惨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距武昌起义仅半年不到,因此,“武昌首义”之后,革命的方向盘及大部分实际领导权顺理成章地落到了孙文领导的同盟会身上。而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要在革命后建立一个主要以美国体制为蓝本的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

  单纯从形式而言,辛亥革命的巨大历史成就是有目共睹的:1912年1月1日宣告成立的中华民国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其后虽有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及逊清皇帝溥仪的两次可笑尝试,但复辟帝制的努力无一不以身败名裂告终,共和体制从此在中国扎根。不过,究其实质,孙中山先生及中国第一代现代化先驱们追求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理想,即使到了百年后的今天,也不得不说才刚刚开了个头,距离它们的实现还有太长的路要走。但不管怎么说,正是由于辛亥革命及其打开的之后一连串“革命叙事”,这些从外部世界引入的全新理念才能够如此深入中国人心,哪怕是在它们看起来日渐遥远的黑暗年代。

  从今日之社会政治现实出发,我们在整整一个世纪后纪念辛亥革命,正是为了从这一中国近现代伟大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获得进一步推动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大业的精神力量。

  有关辛亥革命的另一个共识是:百年前新生的中华民国之所以未能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实质性地建立起民主法治的现代政治新秩序,实乃因为受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民众的普遍思想水平所制约。此外,当时的国际环境、尤其是稍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也是重要因素。

  而在百年后的当下,伴随着30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积淀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今天,不仅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早已不是一个问题,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紧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同时,随着教育的普及,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体国民对于现代政治的认识和理解也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高度。在此种新的前提条件之下,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先贤的未尽之使命有什么理由不在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手中完成?!

  在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两个世纪的苦难曲折的现代化征程上,像辛亥革命这样的革命事业,应当、也只能是一个阶段性任务,但民族进步与文明复兴的事业,却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跋涉之路,更何况,恰如我们刚才所指出的,辛亥革命所承载的理想至今仍然远未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落实。正像孙中山临终时留下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于今而言,我们认为,下述三个方向上的努力当是中国未来进一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那就是:进一步推进并基本完成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启动以民主法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推动落实包括传统文化复兴在内的思想文化自由与多元化局面。

  写于2011年10月9日,本文系我应约为《新京报》撰写的2011年10月10日社论,有删改。见报标题:从辛亥百年的历史节点继续出发;链接: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10/10/content_28316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