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人社全部里番:《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13:39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引言
引言主要从以下三方面阐述:(1)科学与技术的作用(科学和技术与人、社会的关系);(2)科学课程对培养儿童科学素质的作用;(3)科学课程标准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技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主要讲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它与其他课程的关联。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的基本理念简要阐述本课程的使用对象、包含的内容、主要学习方式和特性等。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科学课程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主要是从课程设计角度阐述。
1.依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科学课程的现状,确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小学科学课程从1年级至6年级开设。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科目的联系,也要考虑与7~9年级相关科目的衔接。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4.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核心概念螺旋建构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分级设计,即将每一个核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具体概念,并对具体概念进行分级。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能力培养和科学态度教育的载体。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总目标
具体目标(方案一)
具体目标(方案二)
具体目标(方案三)
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动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具体目标(方案一)
1.理解科学知识
2.掌握科学方法
3.弘扬科学精神
1.理解科学知识
(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事物和现象;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以及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5)通过设计和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的技能;能够运用一些简单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科学方法
能否从科学方法的角度考虑?探究是一个过程,其中一定有思维过程,探究和思维能力似难以分开写。
(1)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
(2)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能够对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陈述。(进行观察和实验)
(3)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假设,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科学解释)
(4)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科学验证或检验)
3.弘扬科学精神
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理性、实证、分析、开放、民主、批判、革命等方面选点。
(1)敢于坚持真理,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理性精神)
(2)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愿意为探索自然的奥秘付出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实证精神)
(3)善于思考和分析,追求准确和精细;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
(4)敢于大胆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批判精神)
具体目标(方案二)
(一)科学知识
(二)科学能力
(三)科学态度
(一)科学知识
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理科学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形成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5、通过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初步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二)科学能力
1、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比较、判断、归纳、分类、想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的等科学活动。
2、有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而且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
3、有将自己的意见公开并与别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对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并能理解别人的观点。
4、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方案三)
(一)科学知识
(二)科学能力
(三)科学态度
(一)科学知识
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尝试解释各种各样跟科学有关的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的问题及现象。
1. 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和力,了解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且能够相互转换。
2.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多种生物及它们的种类,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人具有高级的脑,使得人成为能够劳动、进行发明和创造的高等动物。
3. 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上可以分为不同的圈层,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了解太阳与地球、月球的相对运动关系,知道太阳是地球能源的主要供给者,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4. 通过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学习,知道不同的技术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5.初步认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认识世界的好奇心而不断地探索着我们生存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世界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因而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了解科学应用到技术中后,由于技术的运用不当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二)科学能力
1. 能够识别科学性问题,辨识由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技术问题,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考虑收集证据。
2. 能够大胆猜想,有根据地进行假设,根据已有知识与条件进行实验设计,以便能够验证假设。
3.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阅读等多种方式收集可观察和测量的资料。
4. 能够运用表格、统计图表等形式分析整理数据资料。
5. 能够在基于证据的基础上回答关于物体、事件或系统的特性和规律的问题,从自然现象中发现因果关系。
6. 能够调动思维进行理性的思考,参与讨论和辩论。
7. 了解科学探究是人们认识自然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之一。
8. 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包括科学研究中需要的工具、仪器,也包括技术工具,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态度
1. 保持对科学以及与科学有关事件的好奇心,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敢于创新。
2. 对科学与技术感兴趣,有参与科学和技术事务的愿望,关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3. 能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和进行质疑。
4. 能够与人合作,形成良好的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参与到科学小组中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5. 能够开放地接纳他人的观点,认识到考虑不同科学视角和论点的重要性。
6. 具有对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心,对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表现出责任感对个人行为产生的环境后果有意识表现出采取行动保护自然资源的意愿。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一、 物质和物理学科领域内容的概念分解
·  二、 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概念分解
·  三、 地球科学领域内容的概念分解
·  四、 设计领域内容的分解
·  五、 科学探究
引言
科学内容标准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技术四大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技术领域,对学生进行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教育,是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希望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对所列内容进行学习,能逐步领悟到一些普适的科学规律和主题,同时在总体上对科学和技术是人类进行的创新活动有所体验。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对技术方面的学习,初步学会能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并能亲历以设计为特色的技术同以探究为特点的科学相并存的过程,发展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领域的内容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是构成领域内容的核心概念,用黑体字表示;第二层次是核心概念内容的分解,用具体概念表示;第三层次是体现具体概念内容的现象和实例,用举例表示。这是本内容标准的分层分解呈现方式。
教师和教材编者要自上而下地对核心概念逐级分解和领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下而上的,从贴近生活,贴近兴趣,贴近儿童的浅而寓意深的举例着手,自然地进入各具体概念细目,并由此逐渐理解、掌握核心概念。
内容标准规定的是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其中,核心概念是必须达到的教学要求,且必须要有探究活动构建;具体概念是通过探究或传授的方法来实现,其条目数可以按水平分级有目的地选择;现象与实例的举例,根据各地域的环境和教学条件,合理选择适合于儿童探究和学习活动的例子,由现象出发构建一条上佳的教学主线,到达核心概念的建立。
领域和主要概念
领域
主要概念
主要概念的说明
物质科学
Material Science
物质
物质具有不同的特性、结构和功能,物质的特性取决于它的结构和成分。
可以按不同特性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分离。
物质可以以不同形态存在,但是物质不会消失。
能量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转换并保持总量的不变性。
能量可以通过物质以不同的形式传递。
能量是维持我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避免浪费能量,并把能量保持在人类可用的形式上。
力的作用
和运动
物体总以不同形式在运动。
运动表现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修改了两者的顺序)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力的作用需要能量。
生命科学
Life Science
生命的主要特征:
1、个体的维持
2、生命的延续
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适应环境以维持生存。
生命有周期,有生有死,通过繁殖延续后代。
动物、植物
与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
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供给养分。
植物能自己养活自己外,还提供人和动物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微生物不能用肉眼观察到。
生物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人类
人与其他动物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有语言、思想、复杂情感和意志。
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卫生和健康。
地球科学
Earth Science
地球
与太阳系
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太阳系中的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运动,因此形成了白昼和季节。
太阳是地球上能源的主要供给者。
1、 人与自然
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地球独特的圈层构造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们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大系统。
1、大气圈:大气、风、氧气、二氧化碳、大气污染。
2、生物圈: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生物多样性。
3、水圈和土壤圈:水的循环、水的污染、土壤的形成和作用、可耕地。
4、岩石圈:矿石、化石、火山、地震、海啸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传递,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类活动
与环境
自然资源有限,人口快速增长,环境与灾害,环境与健康,我们需要保护环境。
技术
Technology
发展技术是为了解决实用问题
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附:统计数据
领域
核心概念
具体概念
百分比
总数
<一>
物质科学领域
一、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7
10﹪
69
49%
二、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9
13﹪
三、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物质
7
10﹪
四、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 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4
6﹪
五、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3﹪
六、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0
14﹪
七、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8
12﹪
八、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8
12﹪
九、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9
13﹪
十、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5
7﹪
<二>
生命科学领域
一、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7
21﹪
32
23%
二、植物能够制造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4
13﹪
三、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4
13﹪
四、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
3
9﹪
五、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各自的物种得以延续
6
18﹪
六、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4
13﹪
七、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
4
13﹪
<三>
地球科学领域
一、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5
23﹪
22
15%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
9
41﹪
三、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5
23﹪
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
3
13﹪
<四>
技术领域
一、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
4
21﹪
19
13%
二、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
7
37﹪
三、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8
42﹪
总数
142
注:若将“物质科学”中的“水和空气” 内容归入“地球科学”,则知识概念分布结构为:
科学领域
具体概念条目数
百分比
物质科学
52
37%
生命科学
32
23%
地球科学
38
27%
技术科学
19
13%
一、物质和物理学科领域内容的概念分解
一、 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二、 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三、 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物质
四、 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 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七、 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八、 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九、 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十、 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一、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1.1.1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颜色、形状大小、重量、气味、厚薄、表面粗糙的程度、软硬等

1.1.2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硬度、柔软程度、可渗透性、透明程度、导电性、磁性、漂浮的能力(密度)、强度等

1.1.3  物质一般有三种形态:固态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重量;液态有确定的体积和重量,液态的表面总会保持水平;气态没有明确的形状和体积,只有确定的重量
冰,液态水,水蒸气;
钢材,酒精,空气

1.1.4  有的物质在一定环境中容易腐烂,而有的物质不容易腐烂
不再存活的动物和植物容易腐烂、石头不容易腐烂

1.1.5  可以利用物质的一些特性把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分开
沙和糖、油和水、铁砂和木屑

1.1.6  有些材料的形状改变以后,它的特性可以不变
水果切成小块、木头锯成木板、木屑压成木板

1.1.7  有些物质改变以后,它就不能复原了;它变成了另外的物质,但是没有消失
煮熟的水果、烧掉的纸、生锈的铁

二、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1.2.1  水在常态下有三种存在的状态
液态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像其他液体一样,会流动,有一定体积,形状随容器而变化;
固态水(冰)像其他固体一样有固定的形状;
气态水(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会到处扩散

1.2.2  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存在水,水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
人体内血液的含水量占83%,肌肉的含水量占71%,骨骼的含水量占22%

1.2.3  液态水覆盖了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面积
江、河、湖、海、极地

1.2.4  水在任意温度和压力下都会变成气体(水蒸气)—蒸发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雾就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
晒衣服、蒸馏水

1.2.5  水凝结成冰的温度是零摄氏度;温度高于零摄氏度时,冰融化成水
冬天,室外温度降低,水结冰;阳光下温度升高,冰化成水

1.2.6  一定量的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形成不同的溶液;有的物质在水里不会溶解
盐、糖、气体;沙

1.2.7  有的物质遇到水会发生作用而变成了其他的物质
铁、小苏打

1.2.8  有的物质和水不能混合;有的物质和水可以混合
油、蛋白;酒精

1.2.9  水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循环,形成了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各种重要因素
水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雾、露、霜,导致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

三、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物质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1.3.1  空气和水一样,形状随容器而变,但没有固定的体积
空气会充满或被压入不同的容器

1.3.2  空气有重量,会产生压力;能挤压或推动东西
气球、轮胎、皮球

1.3.3  空气流动形成风
扇扇子、台风

1.3.4  风具有能量,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帆船、风力发电、风车提水、风吹起浪、走马灯

1.3.5  一些微小的颗粒可以在空气(风)中漂浮
沙尘、花粉、炊烟

1.3.6  风可以把一些物体托起来
风筝、滑翔机、热气球

1.3.7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是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
按体积计算,氧气占五分之一,氮气占五分之四

四、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1.4.1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上下、左右、前后,家距离学校多少米

1.4.2  国际上共同用一些基本的量和单位来描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
时间(秒);长度(米);质量(千克)

1.4.3  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的长短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速度值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900千米/小时;汽车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人在地面上行走的速度是4-5千米/小时

1.4.4  物体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地上跑的汽车(平动);电风扇扇页的运动(转动);鼓上跳动的米粒(振动)

五、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1.5.1  力直接或者间接施加在物体上
拉力、推力、摩擦力、弹力、浮力、重力、磁力

1.5.2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多少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
球沿着不同斜面的运动、拔河时两队的平衡和移动

六、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1.6.1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铃声、口哨声

1.6.2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空气、金属、木头、水、医生用的听诊器、皮层(耳的鼓膜)、骨头(听小骨)、体液

1.6.3  声音通过物质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泡沫塑料、棉花

1.6.4  声音传播到某些物体的界面处,会反射回来
回声、天坛回音壁

1.6.5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击鼓、吹哨、弹弦

1.6.6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越高;振动的次数越少,音调越低
尺子的振动,琴弦的振动

1.6.7  声音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轻
敲鼓、拨动琴弦

1.6.8  声音携带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成声能
话筒(麦克风)、扬声器(喇叭)、声控开关

1.6.9  声音传至我们内耳的神经处,使我们听见了声音
我们只能听见在一定时间间隔里,振动次数在一定范围内,振动幅度超过一定大小的声音

1.6.10 过强的声音会损坏我们耳朵的鼓膜
耳机

七、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1.7.1  光(如在空气中)沿着直线行进
手电筒的光照、探照灯光、阳光的照射

1.7.2  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遮阳板、阳伞、皮影戏、手势造影

1.7.3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原始光源;
有的光来自物体反射原始光源的光
太阳光、电灯泡发出的光;
我们看见楼房、树木、汽车等物体

1.7.4  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传输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反射,或被吸收
镜子、滤色镜、玻璃窗

1.7.5  光通过玻璃或水时,光的传输方向会改变
眼镜、放大镜、望远镜、插入水中的筷子、海市蜃楼

1.7.6  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三棱镜、雨后彩虹

1.7.7  光能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感光底片、绿色植物

1.7.8  光可以由其他形式的能量产生
电灯泡、燃烧、萤火虫

八、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1.8.1  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是温度的一种单位
一个大气压下,水在零摄氏度结冰,一百摄氏度沸腾

1.8.2  热可以三种方式进行传递-传导、对流、辐射,通常热从热的物体传向冷的物体
热水袋、暖气片、火炉

1.8.3  可以用某些物质减缓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
手套、双层玻璃窗、屋顶的隔层、热水瓶、消防服

1.8.4  加热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使冰融化、使水沸腾、使铁水熔化

1.8.5  冷却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雾、露水、霜、雪、冰雹、结冰

2.8.6  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变化
一般的物体是热的时候膨胀,冷的时候收缩,但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1.8.7  太阳是地球热能的主要供给来源
地球每天接受的太阳能相当于全世界一年所消耗的总能量的两百倍

2.8.8  热能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成热能
热能与光能、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摩擦生热、蒸汽机

九、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1.9.1  带有不同电荷的两个物体靠近时,会放电,产生电流
北方冬天人们衣服之间放电、雷电

1.9.2  流动的电荷被称为电流,形成恒定电流要有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
电路中接入电阻会改变电流的大小、电阻接入电路中有并联和串联两种形式
装有电池的手电筒

1.9.3  电流流过不同物质的情况是不同的
电流通过衰减很小的物体是导体(金属等);
电流不能通过的物体是绝缘体(木材、塑料、橡胶等)

1.9.4  电流方向不变的是直流电
电池

1.9.5  电流方向改变的是交流电
家用电

1.9.6  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开关、电闸、保险丝(空气开关)

1.9.7  电流携带的能量大时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雷电、家用电、高压电、安全用电

1.9.8  电能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光能(灯泡);热能(电炉);声能(喇叭);机械能(马达)

1.9.9 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为电能
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沼气发电)、声能(麦克风)

十、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1.10.1  某些物质具有磁性
天然磁铁、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

1.10.2  磁的作用力可以对物体产生作用
磁铁可以吸铁屑、指南针的转动

1.10.3  磁体总同时存在着两个磁极,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磁铁的南极和北极;地球的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

1.10.4  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
电磁铁

1.10.5  磁能也可以转换成电能
发电机

二、 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概念分解
一、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二、植物能够制造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三、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四、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
五、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各自的物种得以延续
六、动植物之间有相互依存关系
七、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
一、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2.1.1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成人体内的水量约占体重的70%;生物体内都有水的运输系统

2.1.2 绝大部分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
绿色植物靠太阳合成养分而生长

2.1.3大部分生物的生存需要空气
人需要空气中的氧气;绿色植物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1.4动物有呼吸空气、吸入养分和排泄废料的器官
肺、胃、肠、皮肤

2.1.5生物体会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产生反应
感觉器官会对光、声、热、化学物质(嗅、味)、力等产生反应

2.1.6 生物体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育阶段
蚕的一生、青蛙的一生

2.1.7 生物体用不同的方式繁殖后代
枝条、根、种子、块茎、卵生、胎生

二、植物能够制造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2.2.1 植物具有获取养分的结构
根吸收水分;
茎输运水和养分,并起支撑作用;
叶片利用阳光生成养分,释放氧气;
根和果实可以储存养分

2.2.2 植物的形态可以随季节变化
种子处于休眠状态或发芽状态、叶片变化

2.2.3 不同的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
沙漠中的植物、盐碱地上的植物

2.2.4 植物可以对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
向日葵、含羞草

三、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2.3.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与环境接触
眼-光线-观察世界;
耳-声波-收集声音;
鼻、鳃-空气-进行呼吸;
嘴、喙-养分-摄入食物;
毛皮、羽毛、鳞片-机械力、温度-保护躯体;
翼、下肢、鳍-机械力-运动、支撑身体;
爪子、上肢-机械力-取物

2.3.2动物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统,以维持生命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运动系统

2.3.3 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迁徙、筑巢、改变生活规律、交配、冬眠、改变颜色和毛皮、储存食物

2.3.4 动物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气候的变化、食物和水源的变化、天敌的情况、繁殖后代的多少

四、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2.4.1 人是进化的产物
地球的历史有45亿年,恐龙曾存在过1.6亿年;
25万年前智人出现,现代人出现在5万年前;
进化使人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独特的语言能力最早出现在20万年前,在语言基础上发展的人类文明史大约有一万年。

2.4.2人脑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复杂情感、决策
运动、学习和记忆、快乐和悲伤、意志和决心

2.4.3脑和其他器官一样需要保护
人需要充足的睡眠、应该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人需要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世界睡眠日

五、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各自的物种得以延续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2.5.1 植物会产生足够的种子,以延续它们的物种
西瓜籽、稻谷

2.5.2 种子植物从种子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过程,重新产生种子,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桃树、蚕豆、凤仙花

2.5.3植物的后代与原来的植物可以十分相像,也可以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花的颜色、叶子的颜色、大小

2.5.4动物的后代与原来的动物可以十分相像,也可以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

2.5.5动物有多种繁殖方式,产生足够多的后代,以延续自身的物种
鸡、猪、牛、蚕、鱼

2.5.6动物从幼体开始经过一系列变化,到新的幼体生成,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蚕、鸟、鱼、爬行动物

六、动植物之间有相互依存关系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2.6.1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
食物、衣服、氧气、药用植物、建筑材料、燃料

2.6.2 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好处或坏处
传播种子、来自动物的肥料、虫害

2.6.3 有的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的动物来生存,有的会被其他的生物所伤害
食物、抚养、家畜、细菌、病毒

2.6.4 植物可以利用太阳能生产所需要的养分,动物利用植物生产的养分而生存
生态系统、食物链

七、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2.7.1 植物和动物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
气候、水源、土壤、阳光

2.7.2 不同种类植物和动物的数量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火灾、水灾、自然灾害、食物链

2.7.3 不同的动物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毛皮、四肢、运动特性、食物、体温

2.7.4 不同的植物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果实、叶子、随四季的变化、对生长环境的适应

三、 地球科学领域内容的概念分解
一、 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二、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
三、 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四、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
一、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3.1.1  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自然界中一些事件规律性地出现
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昼夜长短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的改变、四季的更替、行星围绕太阳的公转、月相、月食和日食

3.1.2  在一年中,每天太阳光照射形成的物体阴影的位置和形状在有规律地改变
日晷、建筑物的阴影、树影、竹竿的影子、圭表

3.1.3  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以及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而形成了四季
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会观察到不同星座的图像、日照时间不同

3.1.4  太阳系只是我们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
太阳系是拥有两千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天体系统,而银河系又是数以百亿计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

3.1.5  宇宙中有的星球能够自己发光,有的不能够自己发光,而是靠反射其他星球的光而发光
太阳自己发光、地球和月球反射太阳发出的光而发光、彗星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3.2.1  地球由一层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圈包围着
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圈包含着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氩气、水蒸气和微粒等

3.2.2  地球的外壳是一层固体的硬壳,称为地壳。地壳至今还在缓慢地运动;在缓慢运动的地壳中,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地震、火山爆发
地球和火星的外壳是固体,木星的外层是气体
地球的板块模型、大陆漂移

3.2.3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有一颗卫星——月球
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3.2.4  地壳主要由三大类岩石构成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2.5  地壳中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过程
挤压、加热和冷却(火山岩)

3.2.6  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特性
颜色、纹理、矿物的硬度、成分、磁性

3.2.7  岩石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破碎
物理风化、水溶解、化学侵蚀、机械、爆炸等

3.2.8  岩石破碎以后形成了碎石和土壤
砂、小鹅卵石、土壤

3.2.9  不同的土质含有不同比例的黏土、沙和腐殖质
肥土、可耕地、砂土(多孔)、盐碱地

三、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3.3.1  人们用燃料或用电煮熟食物、取暖和运输
煤炭、石油、木材、天然气、电

3.3.2  太阳是地球主要的能量供给者
石油、煤、天然气的形成都与太阳有关、太阳能电池

3.3.3  运动的空气和水可以推动机械运转
风车、风力发电、水车、水力发电

3.3.4  许多设备的运转都需要电能
电暖器、洗衣机、电视、电灯、机器、微波炉

3.3.5  中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我们需要尽可能避免浪费能源,并把能量保持在可用的形态上
我国人均占有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

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3.4.1  人口的过度增加会影响生态平衡
人口的过度增加,会导致粮食和安全饮用水短缺,贫穷与环境污染,矿藏、原始森林和土地等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世界环境保护日

3.4.2人类的活动会引起全球性的环境变化
全球气候异常、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污染、沙尘暴、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龙卷风、霾、全球气候变暖、保护水资源、世界水日

3.4.3  人类需要为保护环境做出正确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
不浪费资源和能源,实行清洁生产和循环使用材料,发展绿色产业,建立自然保护区,骑车上学、少用包装袋、垃圾分类、少用餐巾纸等一次性餐具

四、 设计领域内容的分解
一、 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
二、 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
三、 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一、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4.1.1  有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加工物品
锤子、刀子、锯子、钻头、刨子、机床、切割机

4.1.2  人们设计工具时需要选用特定的材料
钢铁、木材、塑料等

4.1.3  测量仪器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的物体和现象进行比较
米尺、钟表、温度计、气压表、风速表、电表、煤气表、水表、音强表、日晷等

4.1.4  有些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观察的能力
放大镜、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

二、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4.2.1  移动任何物体都需要力的作用:拉力、推力或扭力
风力、水力、机械力、重力、磁力等

4.2.2  力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递
皮带、链条、杠杆、轮子、滑轮、齿轮等

4.2.3  要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需要力的作用
摩擦力、刹车装置等

4.2.4  人们可以用一些装置来控制力
刹车-机械力、改变形状-扭力、起重机、水压机

4.2.5  一些装置中有运动部分和不动的部分。运动的部分需要能自由地移动和旋转,而不动的部分必须牢牢地固定住。
搅拌机、起重机

4.2.6  有的装置可以储能,有的装置可以用于转换能量
橡皮筋、弹簧、可压缩的螺旋、马达、打桩机

4.2.7  运动的形式是可以转换的
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圆周运动-直线运动

三、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具体概念描述
举例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4.3.1  根据建造结构的用途来选择材料
强度、柔软性、隔音、隔热、防水、绝缘、是否容易获得、价格、外观、耗能、安全和卫生等

4.3.2  设计结构时要考虑它的用途和条件的限制
材料的价格、废料的处理、是否容易获得、价格、对环境的影响、环保

4.3.3  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加固和连接部位的方法
接头、槽口、编织、焊接等

4.3.4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加固材料
折叠、支撑、覆盖、三角形加固、增加单元等

4.3.5  材料的外部特性是可以改变的
涂油漆、涂防水层、电镀等

4.3.6  结构的稳固性与设计(如形状)有关
对称、有稳定的基座、低重心、加固接头、外部加固等

4.3.7  物体的形状和材料会影响它的移动特性
潜水艇、滑翔机、赛车、袋鼠、鱼、飞盘、赛艇、游泳衣等

4.3.8  在人的骨骼系统中可以找到许多可运动的结构
关节、骨架等

五、 科学探究
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能够
·     对周围的物体、生物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提出问题
·     提出可能找到问题答案的观察或实验方法
·     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来收集数据
·     分析数据得到结果.
·     对探究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
活动
不同活动中学生的探究内容
在设置的情境中,学生参与提出科学问题
学生对问题进行选择,提出自己要探究的问题
学生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考虑收集证据
学生确定数据应由什么构成,并进行收集
教师给学生提供数据,请他们进行分析
教师给学生提供数据,告诉他们如何进行分析
学生根据证据形成解释
在根据证据形成解释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只需进行引导
教师告诉学生可以利用证据形成解释的方法。
教师给学生提供证据。
学生对经证实后得到的解释进行交流,并提供理由。
学生进行合理的争论来交流自己得到的解释
教师给学生提供较明确的指导以使他们的交流能够深入
教师为学生指出交流的步骤和程序。
更多   <----------- 学生独立探究的程度------------->  更少
更少 <--------------- 教师指导的程度 ---------------->更多
观察和实验能力
年级
观察、测量、特性的鉴别和分类
寻求实证,认识模式和变化周期
确定原因和效应,扩展到非直接的感知
设计和进行可以控制的实验
幼儿园

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表达能力
年  级
口头
表达
画图
表达
概念
图表达
图表
表达
文字
表达
幼儿园


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一、教学建议
·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三、教材编写建议
引言
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校长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核心课程,在政策支撑、教研指导、经费提供、师资配备、教师培养和培训、校内资源开发和完善、社会资源协调等方面加强管理和支持。
教学研究机构应加强科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及时总结经验、组织交流,尽力解决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师不断提高科学课程教学的专业水平。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方法和理念,注意积累经验、加强交流,通过校本教研、短期培训和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科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等,获得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活动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有些探究活动只包含了探究的部分要素和特征。通过活动,学生还能很好地认识科学探究需要理论的支持。完整的探究活动基本上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和基本特征,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高年级段也需要参与完整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的指导与开放程度可以不同。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科学探究中每一个要素的目标和整体的目标都是分层次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目标和层次应该由低向高发展。如提出问题,按照问题的来源,我们可以把它分为由低到高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他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新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目标和层次不同,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同。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教师应当根据多种因素来把握指导与开放的程度。这些因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资源的情况等。随着学习的深入应使探究教学的开放程度逐渐提高。
(二)注重多种形式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只有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与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在科学课程中加强探究教学有利于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科学教学中的唯一方式,它应该与其它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问题:是否明确提出其他的教学方法。例如,)例如,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但获取证据的方式是多样的。某些问题和证据可以来自于教材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从其他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讨论,这样做的结果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中应当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学生等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以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
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做法和措施。例如,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可以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营造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使学生对他人的看法和观点进行思考、提出质疑。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在探究中各有所长、可以互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在学生参加科学学习和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四)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由于各地区的差异、课程资源的差异、教师和学生的差异等,使得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首先,教师在使用科学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分析和处理教材。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呈现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可以根据本地区生物生长的特点,调整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
其次,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讨论。如果学生对某次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或者探究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外继续进行研究。有时在某个概念或原理的教学中,个别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可以在课外增加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肯定,使他们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
(五)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
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开展科学技术小组活动和参观博物馆、科学技术馆、动植物园、农业生产基地、工厂等。
应当重视充分利用校外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中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引起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意识。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于学生难以亲身经历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科学探究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教育技术手段提供必要的展示。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应适当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包括人才资源、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
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校长、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人才是科学课程中最关键的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应把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放在课程资源建设的首位。对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方面,还应尽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善于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一)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既应注重人才资源也要注重实物资源、信息资源和交流渠道。
实物资源包括科学教室、实验仪器、教学设备、标本、模型、光盘、挂图、网络设施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设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景。
信息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它的获取主要来自教科书、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是信息源。建立稳定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交流的机会,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方面。教学研究机构应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培训和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和优化。
为有效地发挥科学课程校内资源的作用,应加强对它的管理和合理使用,具体要求如下。
1、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有责任逐步建立、完善科学教室和实践园地等活动场所,配置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2、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种植、养殖场所,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进行种植、养殖活动。为了保证种植、养殖的安全性,必须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并应配有专人管理。
3、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教学素材,丰富学校科学教育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材料、实验方案、教学论文、CAI课件、图片、录像带、幻灯片、学生优秀作业和小论文等,形成资源库,在一定条件下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4、发挥师生的信息源作用,建立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如科学讨论会、校园墙报、广播站、学生科学刊物等。
5、建立资源的维护和管理系统,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不断发展。
6、分门别类建立科学课程资源档案,逐步建立科学课程资源库。
7、提倡学校之间和地区之间科学课程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校外资源
科学课程的校外资源包括社会其他部门的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人才资源。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
1、科学是针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探索。在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还存在很多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教育资源,如家庭、社区、街道、商店、工矿企业、星空、田野、森林、河流、各种动植物等都可以为科学教育所利用。
2、与青少年活动场所、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包括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气象站(台)、天文馆(台)、地质馆等建立稳定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学习。
3、参观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场、工厂、农村等;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做科学技术报告;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在那里参观、劳动和服务,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为公众服务的意识。
4、利用社会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利用电教馆、互连网等进行科学教育。
5、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利用学校所在社区的环境,采取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与地区共建方式,因地制宜设立定点、定时、定人的科学教育基地。
三、教材编写建议
科学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科学课程目标、实施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科学教材的编写应以《标准》为依据。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相联系,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科学理解。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体现科学知识的整体性,体现重要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应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材的编写还要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内容标准是按照学段制订的,并未规定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因此,教材可以在不违背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科学学习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形成自己的编排体系。
(一)教材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1、全面体现《标准》提出的理念和目标。
教材的编写应以《标准》为依据,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全面地体现和落实《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各项目标。
2、体现课程内容。
教材中学习素材的选择,图片、情境、案例与栏目等的设置,拓展内容的编写,以及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都应当与所安排的科学内容有实质性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
3、准确把握内容标准要求。
《标准》对于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内容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要求,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地把握各分目标要求的程度。
4、教材的编写要有一定的实践依据。
教材内容、活动设计等,要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特别是新增的内容要经过较大范围的实践,根据实践的结果推敲可行性,并不断改进与完善。
(二)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
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而作为教育任务的科学知识内容在反映这一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还应当体现作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
1、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
教材的整体设计要体现内容标准的核心。《标准》中设计了核心概念:(待补充)。它们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内容的核心,也是教材的主线。因此,教材应当围绕这些核心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和编排。
2、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材的整体设计要呈现不同科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一些科学知识之间存在逻辑顺序,教材编写应有利于学生感悟这种顺序。一些知识之间存在着非本质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相同的内容领域,也体现在不同的内容领域。
帮助学生理解类似的实质性联系,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教材在内容的素材选取、问题设计和编排体系等方面应体现这些实质性联系,展示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科学方法的一般性。
3、重要的科学概念与科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科学中有一些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如等。因此,教材在呈现相应的科学内容与思想方法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螺旋上升是指在深度、广度等方面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要求。
教材内容的呈现既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又要使整套教材的编写体例、风格协调一致。
科学、技术、社会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科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科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科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科学的优美。例如,指南针的发明、日晷的应用,等等。
(三) 教材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性
教材编写不是单纯的知识介绍,学生学习也不是单纯地记忆。因此,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科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恰当地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他们理解科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 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
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科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科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学生的现实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生活现实。
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课程中,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
第一学段,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体会到科学的作用。
第二学段、第三学段,学生的活动空间有了较大的扩展,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广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他们逐渐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因此,教材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如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图片、图形(照片、简单的模型图、平面图、地图等),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价值和趣味.
2、科学现实。
随着科学学习的深入,学生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就成为学生的“科学现实”,这些现实应当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素材。选用这些素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揭示相关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科学,构建科学认知结构。
3、其他学科现实。
科学的许多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就成为学生的“现实”,教材在选择科学学习素材时应当予以关注。
(五) 教学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创造性。
(六)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
教材应具备可读性,应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教材可读与否,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标准。因此,教材的呈现应当在准确表达科学知识的前提下,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从而有助于他们理解科学。
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可以采用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由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所以教材的呈现应在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文字等形式的同时,逐渐增加科学语言的比重。
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随着科学学习、语言学习的深入,他们使用文字和科学符号的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教材的呈现可以将实物照片、图形、图表、文字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
第五部分 评价建议
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为依据,体现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评价所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一)评价主体
对学生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等。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强调学生自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交互性。通过评价使学生成为科学课程学习的成功者、积极参与者和自我反思者。
(二)评价内容
1.对科学知识的评价
对科学知识的评价依据是内容标准中提出的物理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和环境科学三个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
学习科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对自然和科学本质的理解。要注重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而不是单纯记忆;要注重从整体上对科学的认识以及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对科学知识的评价要尽量融合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
2.对科学探究的评价
科学探究的重要目标是体验科学过程,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具体的评价目标主要包括:提出科学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等几个方面。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全部或有重点地选择其中几项,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
3.对科学态度评价
要按照科学课程目标提出的关于科学态度的要求进行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对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程度和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状况;是否初步形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是否能尊重科学,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是否在探究活动中热情关注、认真探索,记录实验数据实事求是;是否初步养成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初步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等来评价学生在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多元地进行。
(三)评价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关注课内与课外的学生学习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表现和发展水平。对学生学习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1、行为表现评价
行为表现评价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辨别,有多种方法。
教师观察 课堂上教师敏税的观察是行为表现评价的关键。教学目标、学习要素可以指导教师的观察,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敏税地观察学生的思维深度、操作技能水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要素制定评定量表,量表往往分为3~4个水平程度,分别描述各个水平程度。
在课堂上,教师还能够观察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情绪表现。课堂教学具有社会性,课堂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往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情绪表现反应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才能高效地学习。如果学生发言积极到位、活动操作符合规则、实验效果明显,说明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教学。如果有学生扰乱课堂秩序或者精神不集中,就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了。
教师在观察中,除了用量表进行评价记录外,还可以将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逸事记录下来。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学生的进步或者违纪行为等。这些信息可以作为学期或学年结束时综合评价的参考。
学生谈话 在教学前需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时,可以问一些学生问题,根据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分析学生的原始观点,发现的模糊或错误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随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概念发展情况。
其他评价主体,如教育管理者、家长等与学生在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作业 学生的科学记录、研究报告、作品以及成长记录袋等属于学生的科学作业。对这些作业进行评价需要进行综合评定。这时,我们往往根据一个班学生的整体情况将它们分为3~4个等级。
学生科学记录本中常常记录观察现象、实验数据、科学笔记、科学概念图等。表现要素有:作业完成率、记录项目的完整性、记录的准确性与创造性、整洁程度。
学生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表现要素有:格式——各项是否齐全、过程——是否清晰明白、资料分析与结论是否合理。
学生作品有手工制作、手抄报、科学图画等。评价要素根据作品性质而异,如用橡皮泥制作地球模型的表现要素有:三层比例的准确性、模型分层的清晰程度、圆或半圆的整齐程度。
成长记录袋有多种类型。基本的要素有:内容目录——目录包含了哪些内容、各个项目——装入记录袋中各项目的水平、评价量表——不同评价主体对各个项目的评价情况、整齐程度等。
2、纸笔测验评价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试题进行详细分类,有利于引导教师在出题时,既考虑测试学生对哪些科学概念的理解,又可以考虑测试学生的哪一项或几项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在测试结果出来后,引导教师逐一分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水平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将纸笔测验试题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科学知识题、科学方法题、解决问题的题。接着,在对学习要素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将几种类型的题又分为更细的题型。举例如下。
科学知识题
回忆与识记  如:写出降水的各种形式。
排序  如:按照从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将图片进行排序。
分析  如:下面是解剖种子的活动步骤,你可以将它们分为几个大步骤?
比较  如:杨树叶与柳树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分类  如:一个小组同学将动物分成为三类。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给这些动物分类的?
判断  如:根据营养金字塔的图,你认为哪一类食物应该吃得最少?
推理或预测  如:地板之间的缝隙到了冬天是会变大还是变小?为什么?
建立模型  如:在用番茄酱和土豆泥做火山模拟喷发的实验中,你认为的哪些与真实的火山相似的地方?
探究技能题
观察  如:有五种可食用的液体,要鉴别它们需要用到的感觉器官有哪些?
测量  如:请你读取温度计上的读数。
控制变量  如:画出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的实验设计,写出实验中有哪些相同条件。
绘制图表  如:根据表格中记录的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温度数据,绘制一天中温度变化折线图。
数据整理与分析  如:根据烧开水的过程中水温变化曲线图,说一说,水温变化的规律。
解决问题的题
发现问题  如:关于电磁铁,你还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
制订计划  如:有给定长度的导线2根、铁芯1个,制作一个磁力较大的电磁铁,你打算怎样做?写出你的计划和理由。
实验操作  如:在研究蜗牛喜欢吃哪些食物时,你是怎样做的?
结论与理由陈述  如:利用这个实验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夏天愿意穿白衣服。
根据这样有分类进行试题设计,可以避免回忆与识记的试题量过多,既可以评价学生科学概念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评价相应的思维水平。
3、 综合评价
问题解决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记录单、报告单等。
项目研究  给学生一个研究项目,学生需要经历探究的过程,需要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最后,完成项目研究报告。
标准草案解读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和召开专门的国际会议和各种形式的研讨会,认真地听取了部分院士、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并根据需要组织了一些专题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有关的国家文件、主要的国内外的小学科学教育标准、编写标准涉及的有关理论和表现形式等问题,特别是认真研究了国内已经使用过的,有相当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的《自然教学大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和《“做中学”内容标准》三个标准,及有关的资料和文献,经第三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会议同意,现将“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稿草案”(以下简称“标准草案”)公布于网上,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在教师、家长、科技工作者、教育研究工作者以及关心儿童科学教育的各界人士的共同帮助下,能够更好地完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任务。
“标准草案”的内容经过修订组全体成员认真讨论后,分成两部分,分别请人民教育出版社、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江苏汉博教育培训中心组织人员编写。拟在公开征集意见以后,再递交预定在今年10月底召开的第四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会议讨论,最后形成统一的初稿。
我们认为,作为课程标准需要在标准中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目标;
2、在这门课里学生应该学什么?
3、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应该怎么学?
4、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怎么教?
5、为保证教学达到预定的目标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提供哪些环境和条件,以保证实现教学目标;
6、评价建议;
7、示范案例
除示范案例拟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再补充以外,其他涉及的内容包括在现在公布的草案中。“标准草案”按原国家标准框架不变,字数约在三万字左右。为了便于交流和修改,暂时仍分成几部分发表,即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和其他四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分开发表。内容部分约一万字,其他四部分约一万五千字。
真诚欢迎提出批评和建议,谢谢大家!
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
2008.5
另附:关于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的导读
为便于各位老师的阅读和讨论,以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此,对“讨论稿”略作说明:
一、关于内容标准科学领域的选择
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技术,作为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这是基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学科;是与儿童和人们联系最密切的、周围世界的科学;也是最适合于儿童学习的科学内容,将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把技术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技术教育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实验创新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标准科学概念的确定和表述
1、内容标准确定了24个核心概念,并确立了围绕核心概念,构建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学习内容和思路。24个核心概念是集合了各科学领域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核心概念;而围绕24个核心概念分层分解的142条具体概念是周围世界可教可学、可组织探究活动的儿童必需的科学知识,也是构建和理解核心概念的必经途径。
2、内容标准概念的表述,尽量避免定义式、术语化的表述,采用概念化文字描述方式,表述清晰,尽量做到:易读、易教、易学。
3、科学领域的内容自上而下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是构成领域内容的核心概念;第二层次是核心概念分解的142条具体概念;第三层次是体现具体概念的现象和实例。在教学中,由自下而上、贴近生活、贴近兴趣、贴近儿童的浅而寓意深的实例着手,适当突出事实和现象,寓科学概念于现象之中,不断深入,逐渐理解、构建核心概念。
三、关于内容标准“水平分级”的说明
内容具体概念的一、二、三级水平分段,不是年级分段也不是学龄分段,是知识序、认识序和教学序三者的综合分段。每一个核心概念的学习和构建都必须经历一、二、三级的学习活动,缺一不可、才能达到。至于在每一级中选择哪一条目或哪几个条目建成学习的台阶,达到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教师和教材编者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教学条件和地域差异灵活选择。
四、“讨论稿”与原新课标,自然教学大纲的内容分布结构对比
讨论稿
原新课标
自然教学大纲
物质科学
49%
33%
49%
生命科学
23%
37%
31%
地球科学
15%
30%
20%
技术
13%
/
/
注:讨论稿和自然教学大纲中均把“水”和“空气”内容归于物质科学中,所以该部分的比率高于原新课标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