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锐勒德斯拉二蕃战:中國鄉村教育遭“空心” 孩子多到城里讀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00:50

中國鄉村教育遭“空心” 孩子多到城里讀書

2011年10月10日 09:00:17 中國青年報

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清華大學熱能係的吳碧芬和同學來到福建省連成縣培田村進行了社會調查並且支教;中華女子學院的滕蔓同學也到河南鄧縣進行了教育調查和研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微博)中文系副教授梁鴻老師,則分別於2008年、2009年深入河南鄉村調查採訪,完成了10多萬字的紀實性鄉村調查《中國在梁莊》……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專家學者走出象牙塔來到農村,他們是為了心中的一個疑惑:鄉村教育到底怎麼了?他們也是為了一個答案,尋找鄉村教育的希望。

村莊沒有生氣 孩子的內心是荒涼的

重慶市銅梁縣白羊鎮鳳凰村3社的趙老漢已經60多歲,每個月160元的低保是他的全部收入,生活相當拮據的趙老漢卻擁有一部手機,這部手機讓他跟11歲的孫子趙善中可以每天“説説話”。

趙善中4歲時爸爸就去世了,隨後媽媽也離開他去了貴州,之後再沒有回來。家里就剩下爺孫倆人。

趙老漢家的情況是當下農村的真實寫照。

趙善中所在的重慶市銅梁縣白羊鎮浙商愛心小學共有住宿學生239人,其中55.6%為父母均不在身邊的“雙留”學生,還有35%左右的孩子父母一方不在身邊。

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培田村的居民大部分年齡在45歲以上和13歲以下。”吳碧芬在福建培田村調查時,獲得了這樣的數據。據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中學霍新華校長了解的情況,大概每一個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比例都能達到1/2~2/3。

“空心村”現象在農村正變得越來越普遍。

“一個人最天然的需求就是親子需求。”梁鴻老師説,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融在點滴生活中的,比如日常的行為習慣、待人接物等最基本的行為準則,都是通過生活中的很多小事由父母言傳身教給孩子的。“現在父母和孩子的分離會對孩子的道德觀和信仰甚至是孩子的人格成長造成嚴重的影響。”

還有一些更為深遠的影響。

隨著年輕人──村莊中最成熟、最有活力的一群人的離開,一個村莊失去了最根本的東西。

因為年輕人的離開,耕種土地的勞動力隨之減少,工廠到鄉村承包了土地,冰冷的機器代替了熱鬧的農業生産,原來清新優美的自然環境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垃圾和污水。

梁鴻回憶説:“我們小時候雖然很窮,但身邊還有條清澈的小河,我們游泳,躺在沙灘上,我們浪漫過。”

年輕人的離開也帶走了鄉村的生氣。沒有了生氣的村莊也無法保留原有的生態。

“一個孩子是在垃圾堆旁長大,還是在清澈的小河旁長大,其中微妙的不同是難以言表的。”梁鴻説。“失去了和大自然中的水、花花草草的親密接觸,自然的力量無法在心中流淌。”

對於孩子來説,身邊的村莊是空洞的,沒有感情,“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內心是荒涼的。”梁鴻説。內心荒涼的孩子怎會懂得愛人、愛家鄉呢?

沒有學校的村莊就像沒有孩子的家庭

年輕人的離去掏空了孩子的內心,而孩子的離去又掏空了鄉村的靈魂。

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也隨著一部分孩子跟隨外出的父母到城里去讀書,在村里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少。

重慶市銅梁縣白羊鎮浙商愛心小學老師李小利,從1995年開始便在一個村小當老師,那時候她所在的學校有6個班,每個班人多時能有六七十人,但3年前李老師離開時,4個村的孩子加在一起也就只能組成3個班。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國家開始撤並鄉村學校,很多孩子走出了大山深處的村莊,被集中到鄉里、鎮上的學校去讀書,由於路途遙遠,很多孩子寄宿在學校里。

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