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民新:驳壳枪(毛瑟军用手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37:28

驳壳枪是德国毛瑟公司研制的一种可以连发的手枪,其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最早的驳壳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 Friedrich, 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闲暇聊设计出来的,但是毛瑟兵工厂的老板在1895年12月11日通过了专利申请,次年正式生产。因为它的木制枪套可以接在枪把手上作为枪托抵肩使用,像“盒子”,所以大家习惯叫“盒子炮”又名“盒子枪”,盒子的英文叫“BOX”,所以叫驳壳,加枪一字就变成驳壳枪,由于枪管长,驳壳枪是当时最厉害的手枪。该枪有效射程120米,有单发和连发装置,配有装弹量为10发和20发两种弹匣,枪套为木制,可以变为枪托使用。 有一种全自动型的,称为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M712 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生产。在我国很多小说里经常能看到“快慢机”这个词,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就是一人拎着两支“快慢机”。

1896年,毛瑟兵工厂希望能为德国军队生产驳壳枪。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驳壳枪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驳壳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在这几十年里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的驳壳枪。 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它价格太高,而且该枪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而做为步枪又威力太小了,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
      驳壳枪是中国在100年前就从德国开始大量进口的优质手枪,进口了大约35万支,由于价格太贵,要58两白银一把,所以中国也仿制了大约10万支,1932年前进口的驳壳枪是没有全自动的,都是半自动,扣一下扳机打一发子弹,1932年后我国陆续从德国进口了4000多支全自动驳壳枪,还有20发或10发弹匣,叫“快慢机”,扣住扳机不放可以像冲锋枪一样连续射击,型号是M1932或毛瑟712。

希特勒上台后,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为此需要大量的钼、锑等稀有金属,而中国又富有此类物质,当时的国民政府就与德国签了协议,类似于现在的石油换食品吧。不仅如此,比如蒋有大量的德国军事顾问,甚至有全部德式装备的部队,部分军官曾到德国受训等政策。而毛瑟手枪更是大量拥入。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驳壳枪开始分两个渠道流入中国,一是经过欧洲代理商--联合公司卖给日本武器经销商和贸易公司,然后由日本销往中国,这一渠道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断;二是通过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商将驳壳枪卖给中国。驳壳枪除功能和外表俱佳外,还可以改装为半自动马枪,因而深受军阀们的喜爱。

驳壳枪也成为国民党军队的制式装备。国民党军队的下层军官基本上都配备了驳壳枪。中国外购的驳壳枪有5个型号:M1896式7.63mm毛瑟手枪、7.63mm警用型毛瑟手枪、M1912式7.63mm毛瑟手枪、9mm毛瑟手枪和M1932式7.63mm毛瑟冲锋手枪(又称“712”式)。在国民党军队装备的驳壳枪中,还有上海、汉阳、太原、巩县兵工厂制造的仿M1896式和湖南、汉阳兵工厂生产的M1932式,另外还有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制造的一七式手枪。

国民党军队购买和装备的驳壳枪还有西班牙的阿斯特拉(又称星牌)、皇家手枪和MM31手枪。阿斯特拉手枪中有M900型、M901型和M902型,容弹量有10发和20发,且有单发和连发之分。皇家系列手枪中亦有单发和连发以及长、短管之分。MM31式是皇家系列手枪中的单独系列。就驳壳枪而言,在中国出现的种类竟达20余种。
  由民初军阀混战, 国民革命军北伐, 抗日战争, 国共内战,一直到朝鲜战争,驳壳枪几乎无役不与, 和中国现代史紧密的缠绕在一起。 翻开旧照片,由上海街头, 到深圳边境, 到东北老山密林, 都有它的踪迹。有人估计,在中国起码曾有过40万把以上的驳壳枪, 如果毛瑟生产一百万把, 其他仿造的50万来算, 中国便占了几近三分之一。


     毛瑟手枪更是便于从带机状态转变为击发状态,亮剑里有和尚在拔枪的同时从大腿上蹭开机头的场面,铁道游击队中有彭亮在肘部蹭开双枪机头的镜头,我觉的这个动作对于双枪将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试想,如果你用双枪,怎能快速的推弹上膛呢?
装弹量大更是毛瑟手枪的天生优点,弹容量20发,当时的步枪装弹量为5发,且还得打一枪拉一栓。如果用双枪,相当于可以连开40枪,这在战斗中一般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火力强大,生存的比率自然也大。 


        毛瑟手枪由于火力强大,枪口较短,在射击时枪口跳动比较明显,一般连开二枪,第三枪的子弹基本上就打不着人了。但在实践中,中国老百姓自然而然的将此问题改善:采用横手持枪。这样的话无论枪口怎样跳动,都是在水平方向,命中率自然提高。所以电影中好动镜头都有这样的情景。相对而言,土匪们是最有创意的,比如凤凰三点头,七点梅花枪之类的。也许毛瑟公司在开发此枪的时候,也不会想到会有人将其功能发挥的淋丽尽至吧。
          驳壳枪的外形独特,方枪身,细长枪管,圆形握把,弹匣位于扳机的前方,从外形上极易辨认。它采用的是管退式自动原理,发射后枪机和枪管一道后坐,运动2.5mm后,枪机脱离枪管继续后坐,完成拉壳和抛壳,然后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复进,推弹人膛,完成一个循环。标准型枪枪管长133毫米,枪长305毫米,重1.16千克,短型枪枪管长97毫米,枪长218毫米。


  驳壳枪的正式装填方式,和毛瑟步枪相同,用10发装的桥夹, 由上方压装,无论是7.63mm或是9mm,都可使用相同的桥夹,如果没有,5.56x45mm的桥夹也可以凑合著用。固定弹匣型如果没有桥夹,几乎无法使用,需要一手拉住枪机,一手装弹,再同时用两腿把枪夹住。
  驳壳枪弹匣容量有6发、10发、20发几种,前两者用的是固定弹匣,后者多为插入式。20发也有固定弹匣的。抗战前到抗战初,中国买的都指定是要20发,当然是配到了中央军去了。
  驳壳枪非常有趣的一项特色,是它的枪套,倒装在握柄后,立即转变为一把卡宾枪,成为肩射武器。
  驳壳枪口径7.63mm。在一次大战后, 德国将许多驳壳枪改装成9mm,在握把两侧刻有大大的红色9字,以供区分,收藏家称为红9。另有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根据德M1896式改进制造11.25mm一七式手枪。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中人民武装也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
     直到建国初期,随着冲锋枪的大量装备,毛瑟手枪逐渐退出了舞台。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毛瑟手枪参与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内战争,连南昌起义时也是主力。应将此枪作为一种纪念,永存。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当年国际上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帮日本人而不帮我们,连发步枪类不允许进入发展中国家,唯一只有手枪不在禁运之列,所以可以大量进口和仿制,北洋政府,张宗昌等均曾大量购入过此类武器。但做为手枪的驳壳枪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毛瑟手枪枪身短小,20多厘米,便于携带和隐蔽。所以当时的八路、便衣队、土匪均喜欢此类手枪,更由于其强大的火力,亮剑就有过李云龙和楚云飞等四人以此枪组成交叉火力,将平安县城的大小官员一网打尽的镜头,其火力威猛由此可见一斑。与同期长官们配备的只能用于自杀和杀自己人的勃朗宁手枪相比,确实为名符其实的:盒子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