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痛看什么科:按文明的走向铺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16:34

按文明的走向铺轨

▲观海听泉   A严深纯

    ▲每个时代都会让我们经历点什么。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全球整合的大文化时代,历验自己所周遭的经济和人文环境,品尝了那么多使人喜又使人忧的东西,当比普通大众更能体验到“这一个”时代的真实。于是就思想,就言说,就撰写,通过人文知识分子的这些基本活动方式,使人们能读到无数谈话实录、文化时评类的文章。这些都是文化圈内人深刻观察、真切体验和自由思想的结果。细心的读者自然可从众说纷纭中硫理出主要的话题类型,如现代人文精神问题、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建设问题、价值取向问题以及有关知识分子角色地位的变迁问题等,将它们镶拼起来,庶几可以得到一幅有着当代思想史和精神史性质的“人文图景”。我们当然也被镶嵌到了整个“风景”中。我们观看着自己,也急迫地想述说自己。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听得到不同的声音,如认为中国尚不存在“人文精神的失落”问题;道德不是“滑坡”,而是正在“爬坡”;“下海”有利于文学创作;“边缘化”的文人一族,其具有实力者仍可重返“中心”等等。虽说观点歧异,有的甚至互相对峙,但谁也不会强求“舆论一律”,思想被某种定说所框范,同时也不奢望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大环境会由于我们人文知识分子的评说而即刻有所改变。

    A打个比方,我们只是在急速运行的“时代快车”上评论这个时代。因为无论是社会进程,还是我们知识者个体的人生历程,都进入了当前这个极为特殊的历史阶段。通过探讨诸多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可以述说对整个时代、对当下现实境遇的感受,并从别人那里汲取一些有益于我们多方位思考的东西。

    ▲同时也可证明: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没有沉沦和溃散,仍在严峻而认真地思索着,井在艰苦的思想和精神历程中磨砺着自己。这也是一种“我思故我在”,这个“我”,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这个最具感性也最具理性的智慧群体。我们有能力思考,也有责任思考整个社会改革的基本走向;思考社会的转型如何获得必要的“文化支撑”;思考如何随着文明的进程消除愚昧,按全新社会的要求培养全新人格素质的问题,等等。

A认识大变动中的当代中国,底蕴要到“文化”中去寻找。它是理解社会转型之所以发生的动因,以及之所以如此发生的“密码”。一个有着几干年古老文明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在整个世界历史的演进中可谓贡献较早,但毕竟落伍太久。直到本世纪最后五十年里,才终于慢慢地完成了一个转过身来看世界,并找准跑道追赶世界文明的“大动作”。按“迟发展优势论”的解释是可以现成地引用西方物质文明的成果,但精神文明的构建又不可能以类似“物的引进”的方式来同步操作完成,于是就面临着按文明的走向铺轨 。   张承志,他弃绝商业化的负面影响,一心向贫瘠的边缘地带去探寻健康生活的文明本质;他把温习鲁迅作为“静夜功课”,“具其中信任的只有鲁迅”;他甚至把“哲合忍耶”奉为自己的内心宗教。张承志式的价值取舍当然不必为我们整个知识界所认同,但他的最终选择,无疑是“多次重新审查”了各种价值标准后的结果。从理想主义的角度去看,他很象是一位最终价值的“守护人”。演艺困一些影视明星,出国风炽之时,不少人都曾飞往大洋彼岸再奔=个锦绣前程,但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也确有人感到精神失重,在饱尝了悲欢荣枯况味后,又纷纷回飞,透析这一现象,正应了“重新抉择终极委身”之说。回想自己重读《理想的冲突》时,眼前曾晃动过《衰与荣》里李向南的影子。古城改革乃至京都斡旋失败,李向南退守到哲学的书斋若苦研读省思。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为什么至今还驻留在率的记忆里?这恐伯不仅仅同我过去曾经评论过这部作品有关,还表明我对“李向南现象”的思考已发展到对其究竞如何解决“根本价值委身”问题的关注。

    A有意思的是当年塑造了李向南形象的小说家本人,今天也已转向对“大气功师”形象的描写和对“气功思维”的探索。   

    ▲从题材的转换来看,柯云路的创作似乎已从“改革文学”转向了所谓的“气功文学”,但就其终极价值取向而言,仍是以一个对文学、哲学、科学乃至思维学、宇宙学“表示全面关心的思想者”形象出现的。用他自己的话来“注释”,就是依照“层次递进规律”,上升到更高一级“台阶”去作深层探索。更何况,他在研究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这些超常规的感觉时,还致力于传播他所意识到的人类智慧,思考并剖析人性,超越世俗的束缚,改变现存世界不合理的种种弊端,整个地刷新人类思维,从中“引出建设未来文明的道路”。(详见柯云路的格言集)   

    A“引出建设未来文明的道路”这一理念,同我们所谈论的“按文明的走向铺轨”,正有相契之处。处于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很值得努力践行。知识分子的文明意识强一些,文明的传播者多一些,整个社会向文明目标的运作就会稳健一些。作为知识分子队伍中的具体一员,当然不可能直接操动历史前进的杠杆,但只要大家都参与到促进社会文明的伟大事业之中,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能优化国民素质,向人类展示新中国的文明轨范。

    ▲在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要真能躬逢一个日益成熟的文明时代,自然是十分让人神往的。祟尚文明,这是从深远的本质上关心人类自己的美好未来,为此,我要好好祝福人类,祝福中国,也祝福我们自己。但正象一位伟大诗人所咏唱的:我的心向往着未来,此刻却感觉到沉重。千百年来,人造的物质世界愈来愈华美精致,而人类精神和道德世界的构建却百般艰难。冷凝世事沧桑,历史进化的长链,原本就是由文明和愚昧乃至野蛮交搏扭接起来的。在文化的流布和沉淀、文化事象的衍化过程中,代表着正面文化和负面文化的对立两极,始终是相反相成,相克相生。也许,我们惟有真真切切地洞悉愚昧与野蛮的全部危害时,才能倍加理解并珍惜文明。记得电视中曾播映过一群日本市民为一只被箭射死的野鸭而默哀的镜头,这确实折射出痛惜生灵、重视环保的文明意识;待到日本地铁发生沙林毒气事件,“奥姆真理教”信徒的暴虐罪行昭然天下时,我们谁不震惊那比神户大地震更可怕的野性报复1(此后发生的美国俄城大爆炸是又一则悲剧实例(《江淮论坛》1996年第3)唏嘘、嗟叹之余,我们不能不沉思:愚性、野性并不只是同理性、文明作静态对峙,它是时时在伺机扼杀人性,毁损文明。因此,文明的构建不应是松散的、软性的,而应是坚固的,刚性的,如果文明的大军不能真正积聚起进攻性力量,那就很难指望“正义的来福灵”把害虫杀灭2

    A每当我看到繁华的街道两旁,那高高竖起的“万宝路”和“三五”洋烟大广告,下端横贴着窄窄的一条“吸烟有害健康”,心中便颇多感慨。我以为,自中国林则徐禁烟以来,全世界再也没见有第二个刚性的、铁腕的禁烟者。如今,即便有了《广告法》,在广告方面有所制约时,也只能悬示一条软绵绵的标语,纯粹是软性管束。烟草工业的巨额利润,竟使人类不能真正顾及吸烟带来的巨大危害,长期“容错”、姑息,未能有效治理,使非理性占上风,持续冒犯文明力量,由此例观之,“文野之争”远未有穷期。

    ▲诸多问题一旦放置放于“文明与蒙昧、野蛮的冲突”这一贯穿性主题背景,我们的文化忧思便油然而生。读着《文明的碎片》,听余秋雨评述那“成了碎片而依然光亮的文明,让人神往又让人心酸的文明”,不能不痛切地看到蒙昧和野蛮始终把消解文明作为自己的生存本能,而文明对此却缺乏应有的警觉,相信那个文明的“基本前提”能维系社会的运作,殊不知,所谓“前提”(公德、道义、尊严、良心等人之常情)在直接面对愚性的嘲弄和野性的践踏时已经失落,“文明被撕成了碎片”。作为一个时刻关心现代社会的文明构建的人文学者,看到“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战胜”,就不由得“要远远近近为它呼唤几声”。基于现实观照,从生活实感中提炼出来的有关民众素质退化的问题,一直在余秋雨脑中萦绕,如:一些成年人的文明礼仪意识何以会如此迅速丧失,以致于当汽车“抛锚”时,竞只顾自己占座,坦然地听任孩于们吃力地推车7(人人都想享受社会给予的种种好处,而不愿承担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甚至于方百计躲避自身的责任,这就会导致社会文明的消解)他还赞扬那个在长白山旅游的外国少年,一边登攀,一边捡拾沿路见到的果皮、空罐,不求人夸奖,只为清洁一座美丽的山,哪怕是明天又脏了,今天仍然要捡拾干净,这正是执着地传播文明的形象写照。

    A假如文明的前提果真失落了,那就从重建前提作努力。这是文明的基石,人性的支撑,它能唤醒迷顿,激发良知,将人引渡到理性的彼岸。记得作家刘心武曾吁请忙碌于快节奏现代生活的人们能多读、多悟一些唐诗精品,从对美丽自然和朴素人情的诗歌中吮吸真善美的滋养,以清洗心灵的尘垢,免除病菌的毒害。他甚至用逆向反推的方式举例,认为一个对《游子吟》、《静夜思》这些充满着质朴温情的古诗有感悟,对落花、禾草这类卑微的植物都怜惜不已的人,是绝不可能虐待老人、残害幼童的。这种说法并非“痴憨”,在我看来,他对唐诗教化功能的独辟新解,正是有感于一些丧失人性的社会犯罪现象而寄望于人性的复归,同时还呼应着本文前述关于理性启蒙、重建“文明前提”的愿望。我们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主旨全在于按文明的走向铺轨,让文明的轨向不断延展。文化人有责任广播良素,启发民智,积极地参与构建文明前提的事业。(原载《江淮论坛》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