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惠官网首页:《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德行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12:37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德行智慧 处其厚不居其薄

   第三章  德行智慧

 

    处其厚不居其薄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①。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②,下德为之而有不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③。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④。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⑤,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⑥。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⑦。故去彼取此⑧。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译文

 

    上德不以自己道德高尚,实际上是有德。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

 

    上德无为而随顺自然,并不是为了实现什么。下德即使无为,却把无为当作某种目的的手段。具有大仁爱的人,爱人而不抱任何目的;而具有大正义的人,行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具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如果没有人回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

 

    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

 

    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不足,其实是祸乱的开始。

 

    所谓人的先见预谋,不过华而不实,去道甚远,正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贫薄,存心朴实,而不在于虚华。所以要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注释

 

    ①“上德不德”四句,老子书中,道之体现为德。道是客观的存在,自然的法则,德指人之体道者。“上德”为最高的德,不自以为德,故有德。

 

    ②“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最高政治原则,即任其自然。

 

    ③老子将人(实际是统治者)的修养行为分为五个层次: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上德“无为”,下德,上仁,上义。上礼皆“为之”。析而言之: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任其自然,具有绝对的自由。

 

    “下德为之而有不为”,为之而有所不为,有自己可以控制的自由。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以,因也,凭借。无所因而为之,为之而不受客观限制。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有所因而为之,为之而且受客观控制。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为之而且强使他人为之。

 

    ④“失道而后德”四句实与上五个层次相应;不失道者。上德也(文中没有出现,类推可得);失道而后德,实即失道而后下德;失德而后仁者,上仁也;失仁而后义者,上义也;失义而后礼者,上礼也。

 

    ⑤薄,浇薄。上礼于五个层次中为最下,强力而为,忠信浇薄而为祸乱之首。

 

    ⑥前识者,自以为有先见之明者,即“自是”者。华,虚华。

 

    ⑦二句谓,大丈夫立身处世,当处于淳厚不处于浇薄,处于朴实不处于虚华。

 

    ⑧去彼,去其薄,去其华。取此,取其厚,取其实。

 

    解析

 

    老子认为,具有最大德性的人,根本就没有德与不德的概念,所以在别人看来,他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也就是说,大道无言无名,大德也同样无言无名。一旦有名,那就进入了后天的分别之中。而具有分别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所以,那些具有下德的人,把道德看得很重,生怕失去了道德,做什么事情都要用道德去衡量。这样一来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失去了真正的道德。

 

    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上德”,它不同于德政。老子批评德政不顾客观的实际情况,仅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老子讲的“上德”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志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但“下德”的人是有以为的无为,抱着功利的目的,凭着主观意志办事。

 

    “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

 

    仁已经是有为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的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

 

    茫茫宇宙间,所有的生命都只是一次短暂的出现,犹如大自然中的过客来去匆匆,在大自然中连一丝痕迹都不会留下。

 

    所以,所有的生命都只有当下的存在意义而没有原始的或终极的纪念意义。

 

    我们不禁为生命的短暂和自身的渺小而叹息,可叹息本身是毫无价值的,它只会空耗我们的生命,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应该有意义地度过一生。

 

    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有思想和意志,能够区分善恶美丑,正因为有了区别对待,我们才会存在道德标准,当然这种标准也是人为规定的,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德是无需形式的。我们在参透这一思想的同时,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自己做一个觉悟的人。

 

    故事

 

    宋濂诚实谨慎

 

    明代的宋濂性情诚实谨慎,久做内廷的官员可是从没有搬弄过别人的是非。他在自己住的门上,题了“温树”二字。来访的客人如问起宫廷中议论的事,即指着门上字让他们看,避而不答。

 

    有次宋濂在家陪客人饮酒,明太祖便秘密派人侦察情况。次日,当面问宋濂,昨日饮酒没有?坐中客人都有谁?吃些什么饭菜。宋濂全部照实回答。

 

    太祖满意地说:“果然是这样,爱卿没有欺骗我。”

 

    太祖召见问宋濂群臣的好坏,宋濂只举其中优秀的说:“优秀的大臣与我友好往来,我有所了解;不优秀的,没有接触,所以不了解。”

 

    主事茹太素奏上万言书,指陈时务,触怒了明太祖,问朝廷大臣们的意见。

 

    有的迎合皇帝落井下石批评万言书说:“这是不尊敬朝廷,诽谤诬告,无法无天。”

 

    皇帝问到宋濂时,他却回答说:“他茹太素出言无忌,不过是忠于皇上罢了。皇上正想广开言路,怎好苛求问罪呢?”随后,太祖冷静下来,仔细看了他的万言书,便发现有不少值得采纳的东西。于是召集全部朝中大臣,对那些看风驶舵,说过茹太素坏话的进行质问、责备,对宋濂说:“如果没有你,我几乎枉加固于敢讲话的人。”

 

    于是,太祖在朝廷当众表扬他说:“我听说最卓越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其次是君子。宋景濂侍奉我十九年,从来没有讲过一句假话,讥诮过一个人的短处,始终无二,不仅堪称为君子,而且可以说是贤人了。”

 

    每次非正式场合见面,总要命人为他设坐侍茶,每天早晨必定令宋濂陪着进膳,反复咨询商讨问题,往往直到晚上才结束。

 

    诚实的可贵

 

    “一个人有两样东西谁也拿不走,一个是知识,一个是信誉。我只要求你做一个正直的公民。不论你将来是贫或富,也不论你将来职位高低,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你就是我的好儿子。”这是著名企业联想集团原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小时候接受的父亲的教诲。此后,无论做什么事情,柳传志都以诚信为先,以真诚为首。联想的成功,与领导者诚实做人、诚信待人是分不开的,他们以自己的诚实获得了银行、员工、投资者、消费者的信任。柳传志带着父亲“正直做人”的教诲,成长、创业,并使这句话成为联想人的精神圭臬。

 

    1997年,香港联想因为库存积压造成19亿港元的亏损,这在当时是个相当大的数字。在危急的时候,联想的领导层竟然首先告诉银行亏损的消息,然后再申请贷款。一般人认为,先借钱再通知银行亏损状况或者干脆不通知银行会比较容易借到钱。但是联想集团宁愿付出代价也不愿失去银行的信任。此举果然赢得银行的信任,并再次贷到了款。如果不是联想长期守信用,这件事根本就做不成。

 

    诚实是人性中第一美德,是对本心的守护。曾国藩说:“勤能医治懒惰,慎能医治骄傲。”在这两个字的前面,必须有个诚来立足根本。立志要把这事懂得透彻,辨得明白,专心诚意去做,就是坚于磐石的难事也能做到,鬼神也会避让,这就在于自己的诚意了。除尽自己的私心,对待什么事都能推心置腹,让人们都明白无疑,这是待人接物的诚实。以诚字为根本,以勤字为实用,大概可以免除罪过吧。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德行智慧 重积德则无不克

 

    重积德则无不克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①。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②。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③。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译文

 

    治理人事,侍奉上天,最重要的是收敛、爱惜。

 

    只有收敛,可说成是早做准备。早做准备,即所谓厚积恩德。厚积恩德,则无往而不克。无往而不克,则力量无限。力量无限,就可以治理国家了。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治理方可以长久。

 

    这就叫做根扎得深,柢生的牢,这是生命长存的道理。

 

    注释

 

    ①治人,治理人民。事天,对待自然。啬,深藏厚蓄,不炫耀示人。

 

    ②早服,即早服于道。重积德,厚积德,深积德。无不克,无往而不胜。极,尽。有,治。母,本。六句谓,唯有深藏厚蓄,可谓早服于道,早服于道就是深厚积德,深厚积德则无往不胜,无往不胜则力量不可穷尽,力量不可穷尽就可以治理国家;治国有此根本,乃可以长久。

 

    ③柢,主根,树基;视,明。

 

    解析

 

    “无为”、“不争”、“无欲无求”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如何克服人类本身的欲望,老子提出了“啬”的观念,何谓“啬”,就是爱惜和保养,也可理解为节俭。

 

    “治人事天莫若啬。”治人也就是治理人民的意思,事天就是保养精气、养护身心,整句话的意思就是统治者在治理百姓和爱护自己身心的过程中要懂得节俭之道,就是要“吝啬”。“啬”字在古代是一个职位的名臣,不是一个贬义词。

 

    “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就是及早服从、及早从事的意思。整句话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只有懂得节俭,才能利人而不害人,服从自然之道理。一个统治者要懂节俭,早作打算,积蓄粮食。老子在此告诫统治者要节财、爱惜民力,不扰民,无为而治。

 

    老子紧接着提出“早服谓之重积德”。君主的德行就是领导国家,领导国家的关键就是保证人民衣食无忧,这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素来“民以食为天”,只有人民衣食无忧,才不会惹事生非。除了民心安定之外,还牵涉到战争的成败,在战争中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可见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所以统治者要懂得积蓄粮食是稳定国家的基础。作为君主应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对各种事变应有预见的能力,并根据自己的预测及时筹划出应对的策略。而国家的粮食筹备是否充足,则是检验一个君主德行的重要指标。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老子在此强调积累德行所能达到的境界。“无不克”就是能克服一切、战胜一切的意思。一个国家物质储备富足,人民安定团结,领导者又精于筹划、目光长远,这个国家自然战无不克。这里的战无不克,并非专指战争,还指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不克,他必然高深莫测,人们根本无法揣摸他的深度和极限。

 

    “有国之母”即雌性,喻指生育万物的大道,也可喻指事物的根本,意思是有了国家作为立身的根本,也就能够获得长久的生存。

 

    故事

 

    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为韩国报仇,觅得一使大铁椎的壮士,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其副车。因此受到搜捕,便逃往下邳躲藏。

 

    张良从容漫步游逛,走到下邳城外的一座桥上,有个老头,身着短衣,走到张良跟前,仿佛故意把他的鞋子掉落桥下,回头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替我把鞋捡回来。”

 

    张良非常生气,想揍他,看在他年老,才强忍心头怒火,下桥捡回鞋子。

 

    老头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既已替他捡回鞋子,便索性长跪下来给他穿鞋。老头大模大样地伸足让他穿好。只笑一笑,径自走了。

 

    张良对他的态度大为惊异,不禁以目送他。老头离去约一里路,又走回来,说:“小子还值得我教导。五天后天亮时刻,到这儿来和我见面。”

 

    张良对此很感奇怪,便恭敬地跪下来说:“好。”

 

    五日后天亮时,张良前去赴约。老头已经先到了,他生气地对张良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呢?”转身离去,说:“五天后早晨再来相会。”

 

    五日后鸡叫时刻,张良前去。老头又先到了,又生气地对张良说:“怎么又迟到了?”转身离去,说:“五日后见面,你再早些来吧。”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便去。等了一会,老头才来,他高兴地对张良说:“应该这样!”拿出一部书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便可以当皇帝的老师了。十年后功成名就,十三年后小子来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啊。”说完就走了。

 

    天亮后张良看他送的那部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对此很感惊异,便经常学习研究此书,最后从书中悟出真理,辅佐刘邦做了皇帝。

 

    傲慢的富翁

 

    有这样一位富翁,过去曾经贫穷,后来白手起家;他是个自力更生的人,他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

 

    但是,他比较傲慢,对于那些管理升降机、高吊在行人道上擦窗户以及烧锅炉的人,根本不屑一顾。在过圣诞节的时候,也不会给那些人一只火鸡,或一点小费。

 

    在这位富翁工作的大厦有一位打扫楼梯和大厅的穷妇人,他常常从她身边经过,但从来没仔细看过她一眼,他的头向来抬得很高,心里想的尽是怎样赚更多的钱。

 

    有一天他从办公室出来,要走下楼梯。

 

    清洁女工正站在楼梯中央,仔细检查楼梯是否干净。在最上面的一级阶梯有一处地方被水弄湿了,而且放着一大块肥皂,富翁正巧踩在上面。

 

    一刹那间他跌坐在楼梯的最上一级,却没有停止在那里,而是开始往下滑,每滑一级,楼梯便发出如同打鼓般的一声闷响。

 

    清洁女工礼貌地站在一旁,任他往下滑。

 

    从那天起,他开始注意那位清洁女工,带着慎重的态度从她身旁走过。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德行智慧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原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①!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②。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③。

 

    《道德经五十八章》

 

    译文

 

    灾祸伴随着幸福,幸福埋伏着灾祸。谁知道最后会是什么?难道就没有正了吗?正转化为邪,善转化为恶。人们对此迷惑由来已久。因此,圣人方正却不割伤人,有棱角却不划伤人,正直却不恣肆,光明却不显耀。

 

    注释

 

    ①倚,依也。伏,藏。句中二字实同义,都有依存藏伏之义。极,极限,究竟。

 

    ②正、善,指正常情况,平顺状态。奇、妖,指变异情况,祸殃状况。

 

    ③割,切割。廉,棱角。刿,伤。耀,照。四句谓,是以圣人方而不锋利如割,廉而不尖利可刺,直而不伸,光而不照。方,廉。直,光都是以物性喻人的品性,不能直接讲成人的品性;尤不宜一半用物性解释,一半用人的品性解释。

 

    解析

 

    老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命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灾难和幸福相依相随,谁也无法脱离谁而单独存在,这就告诉我们任何的幸福背后总是潜伏着灾祸,但灾害并不是永远存在,灾难的反面就是幸福,所以我们要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灾难和幸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发生,人民生活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之下,担惊受怕时刻伴随着人们,所以老子将人民的不幸归结为社会的变迁。在阶级出现之前,人们过着平等没有压迫的日子,自从阶级出现后,人们就有了压迫。正是这种压迫使人民的心智大开,他们利用自己聪明才智制造了层出不穷的新奇器物。老子认为正是这些古怪的事物,使人民的思想和文化也变得光怪陆离。思想的古怪决定人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偏离轨道,与大自然越来越脱节,其表现就是人们恣意毁坏森林、植被;任意宰杀动物,大肆污染环境等。这种狂妄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在危害我们自己,其结果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最后我们不得不葬送自己的躯体。与此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变得荒芜一片。在混乱的战争风云中,人们的私欲极度膨胀,不但牵涉到对名利的争夺,也直接涉及对财物的疯狂占有。人们欲望的无止境,决定了人们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而占有的财物,也时时面临被人夺走的风险,财富的得失成了人们衡量幸福的标准,这种所谓的幸福严重偏离了生命的轨道,人们对福和祸的测定变得麻木和没有指向。

 

    老子针对人们在福和祸面前的迷失,发出了善意的提醒:“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由此可见,福和祸没有绝对严格的界限,为福而极乐或为祸而极悲都是不明智的,聪明的做法是不为好事大喜也不为坏事大悲,一切得失顺其自然,才能过得开心快乐。

 

    故事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来。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心里明明高兴,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剽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

 

    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都应征人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惟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他的炮打偏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会战后期,炮火成了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力量。德军依靠其多年储备的众多大口径火炮在战场上占得上风,而法军战备不足、炮火虚弱处于劣势。

 

    1916年4月的一天,位于马斯河上游的法军某炮兵阵地弹药所剩无几,炮兵伤亡严重。结果指挥官只好起用一批毫无开炮经验的后勤人员临时上阵。其中有位年轻的下士因为对开炮怀有与生俱来的恐惧,在没有瞄准的情况下,手忙脚乱中将一发炮弹打了出去。炮弹一出膛,这位下士就失声叫道:“我的炮弹打偏了!”这发炮弹偏得太离谱了,德军阵地在东北方向,而炮弹飞向了西北方向。在弹药将尽之际,这种行为绝对是无法原谅的。

 

    指挥官气急败坏地向下士冲过来,准备狠狠教训他一顿。这时,只听见炮弹飞去的方向传来一声沉闷的爆炸,接着是巨大的连环爆炸声,爆炸前后大约持续30分钟。所有的人都愣在那里。包括年轻的下士和指挥官,他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下士打偏的炮弹鬼使神差地偏到了斯潘库尔森林中一座重要的德军秘密弹药补给基地。它成功地穿过狭窄的通风口直捣弹药库,引爆了基地所储备的全部弹药。这发炮弹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爆炸,德军60多万发大口径炮弹和其他数十吨弹药包括臭弹都报销得一干二净,于是,德军阵地上无数门大炮成了一堆堆废铁。

 

    开始还焦头烂额的法军元帅贝当喜出望外,抓住时机大举反攻丧失了炮火支援的德军阵地。

 

    于是,凡尔登会战以能征善战的德军失败而载人史册,并进而决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结局。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事情看起来失败了,不要忙着去沮丧,它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成功。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德行智慧 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①。此两者,或利或害②。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NB343然而善谋③。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④。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译文

 

    有勇气自恃果敢而冒然行事的,必死;有勇气自认怯懦而不妄为的,得活。这两种勇气,一个有利,一个有害。

 

    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因此圣人也觉得为难。

 

    天的大道是,不争而善于取胜,不说而善于应验,不召唤而让他自己到来,无思无虑却善于谋划。

 

    天的道,如同大网一般,虽有稀疏,却从不漏失。

 

    注释

 

    ①敢,断然行动,有为。杀,死。不敢,无为。勇于有为则死,勇于无为则活。

 

    ②或利或害,犹一利一害。利,谓勇于不敢则活;害,谓勇于敢则杀。

 

    ③天之道,自然的法则。不争而善胜,不争斗而善于取胜,即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言而善应,不言语而得到好的效果,即二章之“行不言之教”。不召而自来,不用召唤而自动来归。

 

    ④天网,喻天道自然。恢恢,宽大之貌。自然之网宏伟无边,稀疏而无所漏失。

 

    解析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整句话的大意是勇敢到无所不敢为时,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勇敢到有所顾忌时就能保全性命。老子在这里的意思是真正的勇敢是敢为而又有所不敢为,而不是恣意妄为、胆大包天。

 

    老子认为,勇敢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一旦超过了这一限度就会转向反面,就不能称其为勇敢,只能称作鲁莽。鲁莽是一种性格缺陷,在今天看来,鲁莽不可能遭到杀身之祸,但却可能导致做事失败。

 

    老子又说“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同样是勇,程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老子一贯主张自然无为之道。重柔弱不重强悍妄为。我们都知道自然之道是不可违逆的,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勇于敢”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举动,所以老子认为会招致杀身之祸。与此相反,“勇于不敢”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所以就能保全性命。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老子说自然的法则是不交战而善于取胜,不发言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从容却善于计谋。主要是说顺应自然,不争不夺却能赢得归顺和爱戴,不战而征服万物。

 

    故事

 

    官印失而复得

 

    裴度在中书省做中书令时,一天,身边的随从悄悄告诉他,他的官印不见了。

 

    做官丢了印,这可是大事。当时裴度正在举办酒宴,他听了不动声色,只是告诉随从们切勿声张。

 

    酒宴仍在进行,裴度谈笑风生,频频举杯向大家劝酒。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喝得尽兴。宴会一直进行到半夜,这时随从又来报告说,印仍在原来的地方。裴度仍然不动声色,照样饮酒。

 

    事后有人问裴度,出了这么大的事怎么不着急,还继续饮酒,裴度笑了,抚须说道:

 

    “偷取官印能有何用?无非是手下的官吏们私下盖印书卷。缓一缓,他们用完了,自然会放回老地方。你一急,到处去找,他们害怕了,就可能扔在水里火里,那样就再也找不到了。”

 

    勇气改变一切

 

    以下是生意人杰夫·荷伊讲的一个故事:

 

    我开始做生意不久,就听说百事可乐的总裁卡尔·威勒欧普要到科罗拉多大学来演讲。我找到为他安排行程的人,希望能找个时间和他会面。可是那个人告诉我,他的行程安排得很紧凑,顶多只能在演讲完后的15分钟与我碰面。

 

    于是在他演讲的那天,我就到科罗拉多大学的礼堂外苦坐,守候这位百事可乐的总裁。他对学生演讲的声音不断从里面传来,不知过了多久,我猛然惊觉,预定的时间已经到了,但是他的演讲还没结束,他已经多讲了5分钟,也就是说,我和他会面的时间只剩下10分钟。我必须当机立断,做个决定。

 

    我拿出自己的名片,在背面写下几句话,提醒他后面还有个约:“您下午两点半和杰夫·荷伊有约。”然后我做个深呼吸,推开礼堂的大门,直接从中间的走道向他走去。威勒欧普先生原本还在演讲,见我走近,他停下话来,我把名片递给他,随即转身从原路走出来,我还没走到门边,就听到威勒欧普先生告诉台下的观众,说他迟到了,他谢谢大家来听他演讲,、祝大家好运,然后就走到外面我坐的地方。此时,我坐在那里,全身神经紧绷,连呼吸都好像停止了。

 

    他看看名片,接着看看我说:“我猜猜看,你就是杰夫。”我们就在学校里找了个地方当办公室,关起门来畅谈了一番。

 

    结果我们谈了整整30分钟。他不但花费宝贵的时问告诉我许多精彩动人,让我到现在还常拿出来讲的故事,而且还邀我到纽约去拜访他和他的工作伙伴。不过他赐给我最珍贵的东西,还是鼓励我继续发挥先前那种勇气。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德行智慧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①?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②。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③。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④。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译文

 

    和解深重的仇怨,必然还会有遗留的仇怨,这怎么算做妥善的办法呢?

 

    所以圣人虽然拿着借据的存根,而不索取偿还。有德之人明了欠债而已,并不追讨。无德之人却是苛取搜刮。

 

    上天之道,没有什么亲与不亲,永远与善良的人同在。

 

    注释

 

    ①和,平。和大怨,犹《论语》“以直报怨”,即公正地对待仇怨。安,义同《荀子·正论》“先王圣人安为之中制节”之安,乃也。对大怨即使公平对待,也必有余恕,只有报怨以德,乃可以为善。

 

    ②契,券契,此指借契。古代刻木为契,剖分左右,双方各执一半以为符信。贷方执左,借方执右。责,求也,此指责求偿还债务。“圣人”待人宽厚,报怨以德,如手执借契而不责求借债者偿还。句中省去比喻词,实非真指借贷。

 

    ③彻,税收。周代税法名曰“彻”。《论语·颜渊》“盍彻首”,郑氏注:“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孟子·滕文公上》:“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有德者待人接物,对待仇怨,如圣人保管借契,并不逼人偿还;无德者则如税务官收税,逼人交纳。

 

    ④与,助也。天道,自然之道。天道无所偏爱,总是佑助善人。

 

    解析

 

    春秋末期统治阶级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他们不惜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此国家财政常常出现亏空的现象,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该使原有的税收已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贪婪欲望,而统治阶级是不会委屈自己的,于是五花八门的横征暴敛手段便相继出现。

 

    当时,统治阶级除了让人民承担沉重的徭役之外,还强迫人民服兵役,为了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而穷兵黩武,人民不但缺衣少食,而且要忍受妻离子散、战死沙场的悲痛。对统治阶级而言,这还不够,他们还会向人民收取大量临时强加的赋税,使人民深受其苦、不堪重负。就这样,交不起赋税的广大劳苦大众成了统治阶级的债户,而统治阶级坐享其成反倒成了最大的债主。统治阶级和劳苦大众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怨声四起。统治阶级面对这种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的调和与人民之间矛盾的措施就得“和大怨”。“和大怨”的结果并不乐观,老子称其为“必有余怨”,因为统治阶级和人民主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要想消除“余怨”,统治阶级必须抛弃自身贪婪的欲望,从浮华和虚无的追求中解脱出来,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而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除此之外,统治阶级无论从主观上作出怎样的努力,都不可能消除人们心中的“余恨”。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老子拿圣人的行为作参照,指出了“有德”和“无德”的分别,老子说“有德”的统治者依据契约的合同收租,而“无德”的统治者则根据田亩的数量任意地收取地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指出了天道对任何事物都无亲无疏,但它喜欢站在善良人的一边。此话的反面意思是,苛刻的统治者会受到谴责和惩罚。

 

    故事

 

    冯谖买义

 

    孟尝君当上齐国相国后,比以前更有钱了,养的门客最多时达三千人。他为了养活这些门客,就向他的封地薛城的百姓放高利贷。一年以后,由于薛城的收成不好,贷款的人都还不起利息。孟尝君就出了个通告,问食客道:“有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城去收债?”

 

    有个叫冯谖的门客在通告上签上名字,说自己能去。孟尝君高兴地接见了他,叫总管把合同契据给冯谖装载在车子上,让他到薛城去收账。

 

    冯谖临行前问孟尝君:“债收齐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

 

    孟尝君答道:“你看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回来吧!”

 

    冯谖驱车到了薛城,那里的穷苦百姓听说来收利息了,一个个叫苦连天。冯谖就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契据当众烧掉,说是把那些钱赏赐给百姓了,以后不必再还钱。老百姓感动得高呼万岁。

 

    冯谖回到齐国,孟尝君问他:“买了些什么回来?”

 

    冯谖答道:“你说过,‘看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回来。’我想,你宫中堆满了珍珠宝贝,畜栏里养满了良犬骏马,堂下站满绝色美人,你家里所缺少的只有‘义’,所以我就替你买了‘义’回来。”

 

    孟尝君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冯谖说:“借您钱的,大多是穷人,眼下利上滚利,他们越来越穷,即使等着跟他讨债十年,也讨不到,再逼他们的话,他们就会逃走。烧掉无用的借据,主动放弃不可得的空账,就会让您的封地的人民亲近您,拥护您,我认为收回民心比收回利息更有用啊!”

 

    孟尝君无可奈何地拱拱手说:“先生目光真是远大啊。”

 

    后来,齐王听信谗言,解除了孟尝君的职位。除冯谖外,那三千食客全都散离了。孟尝君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在离薛城百里远的地方,薛城的百姓纷纷前来迎接他。孟尝君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的‘义’,今天方才看到了。”

 

    冯谖说:“狡兔准备了三个洞穴,方能免于一死。您至少也得三个安身的地方,才能高枕无忧。”

 

    不久,冯谖来到秦国去游说。他对秦昭襄王说:“齐国能这样强盛,全靠相国孟尝君。现在齐王罢了他的官。如果秦国能重用孟尝君,他一定能给大王出力,那么秦国就会更加强盛。”秦王就派了十辆车子,准备黄金二千多两,去迎接孟尝君。

 

    冯谖回到齐国,对齐王说:“臣下听说秦王准备了十辆车子、二千多两黄金,要来迎接孟尝君去秦国。如果孟尝君去了西秦,就使秦国如虎添翼,更加强盛了。大王还是抢在秦国使者之前,去薛城请他回来恢复他的职位,增加他的封邑,那么就能挫败秦国的阴谋。”

 

    齐王派人来到边境去打探消息,证实了冯谖的话,就立即按照冯谖的话去恢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位。

 

    这时,冯谖又提醒孟尝君说:“请您向齐王要一部分祭器,在薛城建立宗庙,那么您的地位就会稳固了。”

 

    宗庙在薛城建好后,冯谖对主人说:“三个洞穴都已凿好了,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以后,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受到丝毫的祸患。

 

    奇迹诞生的途径

 

    1968年的春天,罗伯·舒乐博士立志在加州用玻璃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设计师菲力普·强生表达了自己的构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

 

    强生问他预算,舒乐博士坚定而明快地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所以100万美元与400万美元的预算对我来说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捐款。”

 

    教堂最终的预算为700万美元。700万美元对当时的舒乐博士来说是一个不仅超出了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理解范围的数字。当天夜里,舒乐博士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上“700万美元”,然后又写下10行字:

 

    一、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二、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三、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四、寻找28笔25万美员的捐款;

 

    五、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六、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七、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八、寻找280笔25000美元的捐款;

 

    九、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十、卖掉10000扇窗,每扇700美元。

 

    60天后,舒乐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动富商可林捐出了第一笔100万美元。

 

    第65天,一对倾听了舒乐博士演讲的农民夫妇,捐出第一笔1000美元。

 

    90天时,一位被舒乐孜孜以求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在其生日的当天寄给舒乐博士一张100万美元的银行支票。

 

    8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舒乐博士说:“如果你的诚意与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剩下的100万美元由我来支付。”

 

    第二年,舒乐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认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的办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分期付清。6个月内,一万多扇窗全部售出。

 

    1980年9月,历时12年,可容纳一万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与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胜景。

 

    水晶大教堂最终的造价为2000万美元,全部是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而来的。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德行智慧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①。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译文

 

    真实的言辞不华美,华美的言辞不真实。

 

    注释

 

    ①“信”是真实、诚实。句谓,诚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这两句强调的是,真实的东西都是质朴的,用不着乔装打扮。告诉人们的生活经验是,听到花言巧语要警惕。当然,真实的话也可以用华丽的言辞来表达,但听话的人先要洗掉它华丽的成分,才能把握它的真实。在这个意义上说,确实是华丽的话不真实。老子并不是要一概否定华丽。

 

    诚信之言不华美,华美之言不诚信。此二句在《道德经古本篇》中作“信者不美,美者不信”。

 

    故事

 

    老子买花

 

    老子家乡亳州是著名的牡丹之乡。有天,村里来了个卖“牡丹根”的人,把貌似牡丹根的狗尿蒺子树根摊在红布上,用动听的言辞招揽顾客说:“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花朵足有盆口大,艳丽无比花中王。”

 

    老子听他说得那么美,便买了一株,回家后高高兴兴把它栽在院里。不久那根便发了芽,长出了叶子,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开花,而茎慢慢变粗,渐渐露出了狗尿蒺子树的原形。

 

    第二年春,村里又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老子因上了一回当,便冲着卖牡丹根的人说:“你卖的是狗尿蒺子树还是牡丹?”那人不多话,先是瞪了老子一眼,接着漫不经心、粗声粗气地说:“就这一堆,你想买就买,不想买拉倒!”老子觉得这人奇怪:他怎么不夸自己的货呢?于是便买了一株,回家栽到院中。十天后地皮上拱出嫩芽,不久,那牡丹竟开了十几朵碗口大的花朵,招得左邻右舍都来观赏。老子高兴极了,逢人便说两次买牡丹花根的事。后来他著《道德经》,特地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写进经中,意思是:真实的言辞不华美,华美的言辞不真实。

 

    老虎的孤独

 

    作为森林王国的统治者,老虎几乎饱尝了管理工作中所能遇到的全部艰辛和痛苦。它终于承认,原来老虎也有软弱的一面。它多么渴望,可以像其他动物一样,享受与朋友相处的快乐;能在犯错误时得到哥们儿的提醒和忠告。

 

    它问猴子:“你是我的朋友吗?”

 

    猴子满脸堆笑着回答:“当然,我永远是您最忠实的朋友。”

 

    “既然如此,”老虎说,“为什么我每次犯错误时,都得不到你的忠告呢?”

 

    猴子想了想,小心翼翼地说:“作为您的属下;我可能对您有一种盲目崇拜,所以看不到您的错误。也许您应该去问一问狐狸。”

 

    老虎又去问狐狸。狐狸眼珠转了一转,讨好地说:“猴子说得对,您那么伟大,有谁能够看出您的错误呢?”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德行智慧 为而不恃

 

    为而不恃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①?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②?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③?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④?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⑤?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⑥?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

 

    译文

 

    让抱合为一的魂魄附在身体上,能做到不分离吗?专心致志地守住元气保持柔软,能做到像婴儿一样吗?清除妄念,返观内照,能没有瑕垢吗?爱民治国,能做到不使智术吗?随天地造化之门开合,能做到母性那样去养育吗?内心明白四达,能做到自然无为吗?生育万物、养育万物,却不自己占有;做出了奉献,却不自居有功;起了管理的作用,却不主宰万物。这叫做合大道的德行。

 

    注释

 

    ①营魄,河上公注:“营魄,魂魄也。”注,“魄,人阴神也;魂,人阳神也。”《楚辞·大招》“魂魄归来”,王逸注,“魂者,阳之精也;魄者,阴之形也。言人体含阴阳之气,失之则死,得之则生。”抱,守也。一,道也。抱一,即守道。老子以阳精阴形,守道合一,乃有生命。老子以魂魄为自然存在之物,虽有神秘性质,但与《招魂》《大招》之迷信有别。

 

    ②专,义同《淮南子·精神训》“夫血气能专于五脏”之专,高诱注:“专,一也。”犹言集中,结聚。老子贵柔,他把物质的柔软同品性的柔顺联在一起,婴儿筋柔骨嫩,无知无识。老子认为人的修养能达到婴儿一样柔顺淳真,乃是极高境界。故曰结聚元气,达到“柔”的境地,能如婴儿乎?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可以互参。

 

    ③涤除,洗涤清除。《庄子·天道》:“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淮南子·修务训》:“执玄鉴之心,照物明白。”张松如《老子校读》释为“玄妙的心镜”,简明通畅。疵,疵病。

 

    ④无为,王本作“无知”,此从《景龙碑》。无为是老子的政治主张,他认为无为而治,任其自然,就是对民的爱护,国家亦从而得到治理。王安石曰:“爱民者,以不爱爱之乃长。治国者,以不治治之乃长。惟其不爱而爱,不治而治,故曰无为。”

 

    ⑤天门,河上公注:“天门谓鼻孔。”高亨引申指耳目口鼻,引《庄子·天运》:“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是天门为感觉器官。老子贵雌柔,感官开阖,接触外界,则见多识广,然仍不欲雄强,强调守其雌柔,故曰“能为雌乎?”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亦即此意。

 

    ⑥无知,王本作“无为”,此从《景龙碑》。明白四达则有知,老子认为虽明白四达而仍若无知,故曰“能无知乎?”七十一章“知不知,上”,即为此意。

 

    解析

 

    人对于周围的事物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人就是通过这种主观的思索来改造世界。但人的思想所能发挥的作用有很大局限性,所以我们难免会犯错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为此懊悔、痛苦。

 

    我们常常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也会有“力有余而心不足”的体会。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灵魂和肉体经常处于分离的状态,无法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理想和现实总有很远的距离,而且思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常常会变得不堪一击。理想和现实常相分离的状态,常常会令我们痛苦、无奈而又彷徨。

 

    人之所以会有痛苦和懊悔,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当我们的情感需求和自身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迷惘和失落,而其他生物则不同,它们的身体和心理是合一的,它们不具备完整的心理精神体系,不能独立思考,也无法进行意识判断,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不会敏感,因而也不会感到失落或痛苦。

 

    我们常用“庸人自扰”来形容无端痛苦和烦恼的人,因为平庸,所以才会无端地痛苦。在现实生活中,不被凡事困扰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圣人,一是婴孩。婴孩不谙世事,万事皆清,不知何物,不知何事,不去思考,一切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自然不会有烦恼和痛苦,他的灵魂和肉体是合二为一的。圣人不是天生的,他也必然经过了庸人的阶段,他感受过痛苦和烦恼的滋味,他不想让自己再度痛苦,他明智地选择了和大道同步:做到了灵魂和肉体和谐统一,做到了不受知识的局限而透悟真理。

 

    “专气致柔”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和元气凝聚起来。如果我们能够聚集体内精气而长久保持婴儿般的柔软体态,就能长盛不衰。我们必须经过心灵的活动才能达到精神和元气相合,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宇宙万象通过此镜尽览无余,镜面必须经常擦洗,去掉污垢才能明察世间百态。

 

    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要像婴儿一样无欲无为,顺应自然本性,而不加任何人为的因素,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理效果。

 

    故事

 

    李泌明哲保身

 

    李泌在唐代中后期政坛上,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人物,他历仕玄宗、肃宗、德宗四代皇帝,在朝野中外很有影响。

 

    唐德宗时,他担任宰相,西北的少数民族回纥族出于对他的信任,要求与唐朝讲和,结为婚姻,这可给李泌出个难题,从安定国家的大局考虑,李泌是主张同回纥恢复友好关系的;可德宗皇帝因早年在回纥人那里受过羞辱,对回纥怀有深仇大恨,坚决拒绝。事情僵在那里。正巧在这时,驻守西北边防的将领向朝廷发来告急文书,要求给边防军补充军马,此时的大唐王朝已经空虚得没有这个力量了,唐德宗一筹莫展。

 

    李泌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时机,便对德宗说:“陛下如果采用我的主张,几年之后,马的价钱会比现在低十倍!”

 

    德宗忙问什么主张,他不直接回答,先说:“只有陛下出以至公无私之心,为了江山社稷,屈己从人,我才敢说。”

 

    德宗说:“你怎么对我还不放心!有什么主张就快说吧!”

 

    李泌这才说:“臣请陛下与回纥讲和。”

 

    德宗严厉地拒绝了这个要求。德宗说:“你别的什么主张我都能接受,只有回纥这事,你再也别提,只要我活着,我决不会同他们讲和,我死了之后,子孙后代怎么处理,那是他们的事了!”

 

    李泌知道,好记仇的德宗皇帝是不会轻易被说服的,如果操之过急,言之过激,不只办不成事情,还会招致皇帝的反感,给自己带来灾祸。他便采取了逐渐渗透的办法,在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多达15次的陈述利害的谈话,才算将德宗皇帝说通。

 

    李泌又出面向回纥族的首领作工作,使他们答应了唐朝的五条件,并对唐朝皇帝称儿称臣。这样一来,唐德宗既摆脱了困境,又挽回了面子,十分高兴,唐朝与回纥的关系终于得到和解,这完全是由李泌历经艰苦努力,一手促成的。唐德宗不解地问李泌,“回纥人为什么这样听你的话?”

 

    一个轻浮的人,必然会大夸自己如何声威显赫,令异族人畏服,显示出自己比皇帝更高明,这样一来必然人遭到皇帝的猜疑和不满,李泌却是一个极富政治经验的人,他对自己一字不提,只是恭敬地说:“这全都仰仗陛下的威灵,我哪有这么大的力量!”

 

    听了这样的话,德宗很高兴,对李泌更加宠信。

 

    三克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镭问世已经18年了,它当初的身价曾高达75万金法郎。美国记者由此推断,仅凭专利技术,应该早以使眼前这位夫人富甲一方了。

 

    但事实上,居里夫妇也正是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可18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惊讶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困顿至此!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她们肯定会解囊相助,万万没想到却碰了壁。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更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于是,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最终获得成功。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予居里夫人。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想在自己的祖国波兰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是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可能解决了吗?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研究出的第一克镭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镭和第三克镭回赠给了她。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和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一个没有为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伟大的事情。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德行智慧 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①。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遂事而不名有②。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③。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译文

 

    大道广大普遍呵!它没有定向,无处不在。

 

    万物依赖它生存,它不推辞。成就了造化万物的大功,但并不占有这个名誉。

 

    养育了万物,但并不自居为主人。永远没有欲望,可以把它叫做小。万物归附它,但它不以主人自居,也可把它叫做大。

 

    正是因为它始终不自命为大,所以才能成为大。

 

    注释

 

    ①汜,水漫溢也。大道汜兮,谓大道汜漫无边,无所不在。其可左右,言其可以自由运行,无所凝滞。

 

    ②恃,依靠。不名有,不自命为其所有,即不图占有。

 

    ③衣养,衣之养之,养育之意。名,明也,说明之意。于,犹“为”也。道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永远不见其实体,幽微至极,故可以说是“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其容量无穷,故可以说是“大”。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施惠于万物言之;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就万物涵容于道言之。

 

    解析

 

    老子认为统治者治理社会是与统治者的个人人格修为密切相关,个人人格修为是小道,而以个人人格修为的小道去治理社会则能成就出大道。“常无欲”是个人人格修为的核心,只要统治者个人没有个人的私欲,那么就不会把天下万物视为已有,从而也就会出现“万物归焉而不为主”的理想社会环境。

 

    老子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事实上,他在这里非常形象而具体地描述出大道的存在形态,在老子眼里,天地之间的大道像河水一般广泛流行、周延四方,世间万物没有任何东西是如此存在的。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这两句话,老子把道的性质刻画得淋漓尽致。他认为没有“为主”的欲望便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名声。

 

    老子最后指出:“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古代那些成功的圣人们就是因为不使自己伟大,才终成其伟大。

 

    故事

 

    见利忘义辱自身

 

    雕陵有个板栗园,庄子顺着园边的藩篱左顾右盼地走着。

 

    忽然有只很大很大的鸟雀从南边直向庄子飞来,那翅膀恐怕有七尺宽,眼球的直径恐怕有一寸多长。

 

    它飞得很慢,到庄子跟前也没高飞,身子竟重重地碰了一下庄子的额头。

 

    庄子被它撞得有些发蒙,看那鸟雀却像没有事似的慢悠悠飞到板栗园中的一棵树上停了下来。

 

    这是什么怪鸟呀!庄子想,它的翅膀那样大却不能高飞,眼睛那样大却连人都看不见!

 

    庄子提起衣襟从藩篱缝钻进园中,迅速而又轻轻地走到鸟雀停息的栗树下,并从身上取出弹弓弹丸,窥伺怎样才可以把它打中。

 

    树上有只蝉,躲在一只树叶下,饮吸着甘美的叶汁,一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慢慢向它移动,忽然扑上去,用前臂的夹子把它夹住了。

 

    螳螂正得意地准备进食这蝉,没想到头上的鸟雀一直注视着它。鸟雀一低头便把它夹到嘴里。

 

    庄子看见如上这一幕,不免有所警觉:无论是蝉,是螳螂,都是因眼前的利益而忘了身后的大患!鸟雀吃到螳螂,哪里知道我正拿着弹弓弹丸对着它呢!

 

    庄子准备扔掉手中的弹弓弹丸赶快离开时,被看园子的人抓住了。看园人说:“你怎么跑到我的园子里了?”

 

    看园人把庄子一顿责骂,围上来的人又羞辱庄子是偷板栗的人,庄子差一点遭打。

 

    庄子回家后,整整三天都闷闷不乐。庄子的学生兰且问他是怎么回事,庄子说:“我为了一只奇怪的鸟,忘了那是人家园子,遭到责骂和羞辱。我与蝉、螳螂、鸟都是一样的啊!”

 

    得意别忘形

 

    有一个乞丐,终日依靠他人施舍度日,将乞讨来的钱积存起来,一到了下个月就将这些钱拿去买彩券,每一次买了彩券,他就将彩券藏在他那根打狗棍的秘密夹层里。那根打狗棍平日是他行走的工具,也是他防御其他动物的武器,每日总是与他行影不离。

 

    不知道是上天同情他,还是他时来运转了,有一次,他买的彩券居然中了头奖,从此他就要变成百万富翁了,高兴得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迫不及待要等到领奖日去领奖。第二天一早起来之后,想到自己从此不要再乞讨度日,不要看人眼色,不要再怕凶犬来咬他;可以用奖金买栋新房子,娶一位美丽漂亮的妻子,买一部新车,全身都穿上最名贵的衣服。就这样,他被兴奋冲昏了头,把身边的破铁、破罐、破衣、破鞋都扔到了大河里,让湍急的河水将它们永远带离这个世界,他发誓从此不要再接触这丑陋的东西。最后扔剩下一根打狗棍时,他心想我反正要买新车了,这家伙将来也用不上了,干脆也一起扔了。当他把所有旧东西都扔完之后,立刻想到赶快去领奖,走到银行才发现奖券在打狗棍的夹层里,打狗棍呢?糟糕!扔到大河里去了。刹那间,他像发疯了一样捶胸顿足悔恨不已。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德行智慧 上德若谷

 

    上德若谷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①。

 

    故建言有之②。

 

    明道若昧③,进道若退,夷道若NB344④,上德若谷⑤,大白若辱⑥,广德若不足⑦,建德若偷⑧,质真若渝⑨,大方无隅⑩,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译文

 

    上士听到大道,勤奋地去实践;中士听到大道,半信半疑;下士听到大道,大笑荒唐。如果不被嘲笑,那也就不值得称为大道了。所以古人立论中有这样的话:明明白白的大道好像昏昧不明,在大道上修进好像是在退步,通顺的大道好像不顺,上等的道德好像虚谷,最大的洁白好像有污染,广大的道德好像不足,建立道德好像在偷减,纯真的本质好像变了不像,大的方正没有棱角,大的器物很晚才能造成,大的声音听起来稀微,大的形象看起来无形,大道潜隐没有名声。然而只有大道善于施予而成就万物。

 

    注释

 

    ①勤,犹言笃信。存,取之,信之。亡,舍之,疑之。大,空洞,迂阔;七句谓,上士闻道,笃信而行之;中士闻道,将信将疑;下士闻道,以为空洞迂阔而笑之。道至为玄妙,为下士所非笑不足为怪,不笑反而不足以为道。

 

    ②建言,犹成语。

 

    ③昧,暗也。

 

    ④夷,平也。NB344,颇也,不平也。

 

    ⑤谷,低下之义。

 

    ⑥辱,黑也。

 

    ⑦广,广博。广德,盛德。

 

    ⑧建,读为健,刚健。偷,偷薄。

 

    ⑨真,淳真。渝,污浊。

 

    ⑩隅,廉隅,棱角。

 

    解析

 

    老子说道的德行就是循环往复、柔弱顺应。万物为大道所生就应该遵道所具有的德性,顺应自然循环往复,达到无言无为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免受自然的惩罚,才能领略到生命的充实和美好。

 

    老子还重点讲解了如何依道修德的问题,他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即上士、中士和下士。在奴隶社会,上士是指高明的奴隶主贵族;中士指平庸的贵族;下士指浅薄的贵族。老子在此并非指等级上的差别,而是就思想水平上的高低而言。上士也就是觉悟较多的人,中士就是半桶水的人,下士就是一点也不觉悟的人。他们由于觉悟的水平不同,所以就产生了对人生的不同的看法和行为。

 

    上士听人讲道的德性,就能立即领略到其中的妙处,并感觉到自己觉悟的局限,积极努力地实践它,做到与大道的完全融合。中士听人讲大道的德性,由于觉悟的局限,他不能完全理解大道的德性,所以总是半信半疑,在这种思想的指使下,他时而实践,时而疑惑,不能完全投入其中,因此很难得到真正的觉悟。下士完全否定大道的存在,他们一旦听到道的德性就会哈哈大笑,以示对觉悟者的嘲讽,认为觉悟的人是疯子,所说的话没有道理。

 

    老子对下士对觉悟的无知和嘲讽表现出了极度的宽容,老子认为没有下士的嘲笑就称不上真正的大道。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说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在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凹凸不平,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洁白无瑕的东西好像含灰纳垢了一般,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建的德好似怠惰,纯真质朴的品格好像浑浊,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大型珍贵的器物是最晚完成的,最大的声响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形状。这么隐晦难懂的道理,老子也不期望会让人完全理解。即便是被人理解了,又有几个人能参悟其中的深意。毕竟得觉悟的人是少数,而下士占多数。

 

    大道包容万物、给予万物、成全万物。

 

    故事

 

    刘秀焚信得人心

 

    王莽篡位,很快失去了人心。人们思念汉室,所以在起义军中,有好几位都自称汉代的宗室。

 

    刘秀起兵,也打出匡复汉室的旗号,拥刘玄为帝。

 

    王郎原在邯郸城以占卜为生,现在也说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自立为汉帝,起兵攻取州郡,一时很有声势。刘秀这时正好以大司马的身份前往河北各州县巡抚,王郎就下令悬赏捉拿他,刘秀仓皇逃走。一时河北各郡纷纷望风归顺,尽属王郎。

 

    刘秀集结兵力,经过数番激战,最后一举攻取了邯郸。

 

    王郎战败被杀,结束了皇帝梦。刘秀收查他的往来文件书信,发现里面有手下官员们写给王郎的上千封书信,内容很多是抵毁和诽谤刘秀的。左右劝他严加追查,好一网打尽。刘秀未置可否。

 

    一天,刘秀就把大家召集在大殿,点起炉火,士兵们的刀枪映着火光,平添了一种威严。刘秀叫人拿出了那些信件。那些与王郎有联系的人都脸色苍白,他们知道,一旦追究,即使不被杀头,也要被关进大牢。

 

    胆小的人开始瑟瑟发抖,胆大些的也开始后悔没有早些逃走。

 

    刘秀却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他叫手下人烧掉那些书信,并且说:

 

    “现在大家可以安心了!”

 

    大家拜伏在地上,庆幸自己逃过了这一劫,也很感激刘秀放过他们。

 

    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对刘秀有二心了。

 

    平分生命

 

    一个11岁的男孩与他7岁的妹妹相依为命。兄妹二人父母早逝,他是她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

 

    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郑重而又严肃地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十分安静,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他躺在床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医生将血液注入妹妹体内:一切手术完毕,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1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

 

    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挽起胳膊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在场所有的人都被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同别人平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能做到呢?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德行智慧 美行可以加人

 

    美行可以加人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①。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②。人之不善,何弃之有③。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④。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⑤。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译文

 

    大道是万物的保护伞。是善人的法宝,也是不善之人的保护。善言可以换取人们的尊重,善行可以居于人上。人有不善,怎么能抛弃他呢?所以,拥立天子,设置三公,即使奉献高车人马再加上大的玉璧,也不如把大道进献给他。古人为什么把大道看得这样尊贵呢?不正是因为大道能让人有求而可得,有罪能消除吗?所以才得到天下人的尊贵。

 

    注释

 

    ①奥,藏也。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是善人之宝,而不善人所赖以保全。

 

    ②市,取也。加,义同《札记·檀弓》“献子加人一等”之加,逾也。善人宝道,则有美言可以赢得尊敬,有美行可以超越他人。

 

    ③二句谓,人有不善,则为道之所保,没有理由抛弃他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亦即此意。

 

    ④三公,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有,执有也。璧,玉质宝器。拱璧,大璧,垂拱之璧。先,先驱也。驷马,一车四马,坐,就也,四句谓,故立天子,置三公,虽享有手执拱璧而先驱驷马的威仪,还不如进于此道之可贵。

 

    ⑤求以得,王本作“以求得”,此从《景龙碑》。有,犹“而”也。求以得,指道德之精进,不是私欲的满足。罪以免,指过错得以避免。

 

    解析

 

    老子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是贮藏万物的庇护之所,它时刻在保佑着天地万物;道是世界物质中未被感知的存在,对万物一视同仁,它评价万物,不把万物的过去行为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把现行和将来的行为作为评价标准;因此,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当他体悟了道,掌握了道的理念精髓之后,道都是极其珍贵的宝物,同样在保全人的平安上发挥作用。

 

    “道”的宝贵,因为它不仅是善者的宝物,同时也时时刻刻在保佑着不善之人。不善者还能成为人,正是由于“道”在保佑着他们。这里我们所说的善和不善,不是普通意义上善良和不善良,而是得道和未得道的意思。

 

    美好的言论可以博取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被人看重。所以位于天子,设置三卿,虽然可以先奉拱璧,再献驷马,供奉上天,但还不如用“道”来进奉上天,即去爱不善之人。

 

    所以,高贵的人,对不善之人也该以“谦”字待他。真正的奉天不是拱玉璧、献驷马,而是要人“道”爱人,谦以下人。“谦”,就是要公正的视人视物。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是讲道的平等待人,也不是毫无原则地对待,也有奖有惩。道对人的奖惩体现在道为人类设立了天子和三公,天子和三公代表道去管理天下的百姓,去惩恶扬善。

 

    为了让人能了解道的宝贵程度,老子以帝王之尊的仪象来与得道相比,说即使得到了帝王之尊的地位,也不如静坐悟道。

 

    老子的这一思想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拥有聪慧的头脑和灵活的四肢,这是我们成为高贵的人的条件,高贵的人具备谦和的道德品质,对周围的人一视同仁,决不因某些人的低劣而鄙视他们。

 

    故事

 

    以德服人

 

    文帝即位,二十三年没有增加宫室园林、车骑服饰;臣民有不方便的地方,就用国家的积蓄施舍,为民谋利;

 

    南越王赵佗自立为帝,文帝将赵佗的兄弟都召来,各给厚赐,以德感化,赵佗大为感动,于是称臣。

 

    文帝与匈奴曾有兄弟之约,但匈奴背约入侵,文帝派遣大将镇守边关,只守不攻,担心深入匈奴腹地会侵扰百姓。

 

    吴王借口有病,不肯上朝,文帝不但不怪怨,反而派人送去手杖赏赐吴王,并传旨吴王年老,可以免朝。群臣劝文帝用宣吴王入朝的办法将其软禁,文帝表面上听从他们的意见,实际上并未采纳。

 

    郎中令张武曾接受过吴王的贿赂,被文帝发觉后,不但没有治罪,反而赏赐他,让他心怀惭愧。

 

    汉文帝臻力于以德服人,海内殷富,礼仪振兴,犯罪现象稀少,很少动用刑罚。文帝是一位仁君啊!

 

    有人问傅玄:“汉文帝废除了肉刑,这可以说是仁政吧?”傅玄说:“这是匹夫之仁。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要为天下百姓谋求长远利益,决不能仅仅注意这些小事。”正因为如此,班固也认为汉文帝的仁德并不在于废除肉刑,他在《景帝赞》中说:“孔子称这类人能继承三代一直传下来的正确的治国之道。确实是这样啊!周和秦的弊端,在于法网细密严峻而罪犯奸民层出不穷。汉朝建立后,废除繁琐苛刻的政令刑法,与民休息。到了文帝,增加了恭顺勤俭的施政方略。景帝遵守先辈的做法,五六十年之间,便做到了移风易俗,民风淳厚。谈周必称成康,言汉必称文景,真是美好的盛世啊!”这就是王道。

 

    请为你的冷漠付费

 

    拉瓜地亚曾担任过纽约市市长一职,1935年,他在一个贫穷脏乱的区域的法庭上,旁呼了一桩偷窃案的审理过程。

 

    被告是一位老妇人,她犯下的罪刑是偷窃面包。在法官审讯她是否清白和愿意认罪时,老妇人回答:“我需要面包来喂我那几个饿着肚子的孙子,要知道,他们已经两天没吃任何东西了……”

 

    法官答道:“我必须秉公办事,你可以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者是10天的拘役。”

 

    判决宣布之后,拉瓜地亚从旁听席上站起身来,脱下帽子,往里面放进10美元,然后面向其他人说:“现在,请大家每个人另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我们为我们的冷漠所支付的费用,以处罚我们竟让祖母偷东西来喂养孙儿这样的事发生在我们所在的城市的过失。”

 

    没人能够想象得出那一刻众人的惊讶与肃穆,每个人都悄无声息地、认认真真地捐出了50美分。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德行智慧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原文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①。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译文

 

    慈善用以作战就能胜利,用以防守就能坚固。天要救助一个人,就是用慈善的方法去维护他。

 

    注释

 

    ①“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句谓,能够慈善,用以作战就能胜利,用以防守就能坚固,慈善法力无边。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两句说明为什么慈善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句谓,天想救助一个人的话,就是用慈善的方法去维护他。慈善是天的属性,所以没有抗拒不了的力量。

 

    解析

 

    老子得出“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结论,乍一看我们不免心里犯疑:对敌怀有仁慈之心怎能够取胜、守固呢?我们从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去分析,就不难理解老子在此句中所包含的真意,老子主张无为,“慈”用另一个名词表达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用在战争中自然能取胜,这是老子反对战争思想的表现。

 

    故事

 

    第五访慈悲之心为官

 

    《后汉书·循吏列传》中有一篇文章是颂扬第五访的事迹(复姓“第五”,名叫“第五访”),他是一位以慈悲之心为人为官,体察民间疾若、拯救黎民于水火的秉公之士。

 

    第五访,字仲谋,是东汉中期京兆长陵人。他的祖父第五伦曾做过汉朝司空的官。祖父以后,家境衰败,沦为贫苦农民。第五访就是在这种贫困的环境里出生,又经受饥寒交迫的磨难。尤其不幸的是,他早年就失去了父母,只好依附于兄嫂家里。

 

    兄嫂的家境也是极其贫寒,在清贫之极,生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第五访就到豪门富户家里当雇工,把挣来的钱奉养兄嫂。苦难的童年,磨炼了第五访的性格,使他能够体会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辛酸。贫困和苦难并没有使第五访丧志,反而激励了他勤学苦读的志气。第五访一有空闲时间,就向富家借书,孜孜不倦地阅读,他特别注重学习治国之道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技艺等方面的知识。由于他天性聪敏,富有智慧,再加勤奋刻苦,不耻下问,学识逐步渊博起来。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第五访被荐,做了某郡的功曹(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除掌人事之权外,并参与一定政务的处理)。

 

    第五访恪尽职守,忠于政务,颇有政绩,很快被荐举为孝廉,补任新都县令。第五访任县令后,治政有方,百业兴盛,3年之间,有相邻的几个县入籍新都县,新都县的户数增加10倍。

 

    不久,第五访升任张掖太守。第五访上任后,这里遇到少见的大旱,从春至夏,滴雨未见,大地干裂,焦土千里,幼小的庄稼苗全部枯死。到秋天,许多农家颗粒未收。一些奸商乘机囤积粮食,抬高粮价,一石粟竟要几千钱。贫穷农家,哪里有钱购粮。荒年如此严重,许多农民忍饥挨饿,奄奄待毙。

 

    第五访看到乡亲们陷于水火之中,坐卧不安。为了拯救这些人们,第五访当即决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可有一些官吏,害怕未经批准就打开国家军用粮仓,朝廷怪罪下来,担当不起责任,他们提出,还是先上奏朝廷,获准后再放粮。

 

    第五访听了这种意见后,果断地说:“如今时间紧迫,救民如救火,一刻也不能容缓,若等上报,批准再行事,就等于把灾民推向死亡的绝路。

 

    第五访略停片刻,开始放粮。

 

    事后,第五访把灾情和开仓赈济灾民的情况报告给朝廷。汉顺帝知道了这件事,不仅没有怪罪第五访,还特别赞赏第五访的果断行动。为此,顺帝特发诏书,嘉奖第五访赈济灾民的事迹。

 

    由于第五访为官最能体贴民情,把灾民的疾苦和生命看得最重要,终于用办实事的果敢行动保全了一郡百姓。

 

    第二年,第五访率民救灾建业,恢复生产,再加上这一年风调雨顺,终于获得农业丰收。收获季节,官民喜气洋洋,打谷入仓。界内无盗无贼,一片太平景象。百姓们含着热泪感激第五访这位农家人的“父母官”。

 

    据记载,第五访后来奉调做了南阳太守。他的慈悲为人,廉洁为官的事迹和威望,同样受到黎民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最后十美元

 

    20年前那个雨雪霏霏、北风呼啸的季节,刚刚中学毕业的我,带着对音乐的狂热,只身来到纳什维尔,希望成为一名音乐主持人。

 

    然而,我却四处碰壁,一个月下来,口袋里差不多已空空如也。幸而一位在超级市场工作的朋友用那里准备扔掉的过期食品偷偷接济我,我才勉强度日。最后,我只剩下一美元,却怎么也舍不得把它花掉,因为上面满是我喜爱的歌星的亲笔签名。

 

    一天早晨,我在停车场留意到一名男子坐在一辆破旧不堪的车里,一连两天,汽车都停在原地。而那名男子每次看到我都温和地向我挥挥手。我心里纳闷,这么大的风雪,他呆在那儿干吗?

 

    第3天早晨,当我走近那辆汽车时,那名男子把车窗摇下来。我停住脚步,和他攀谈起来。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是来这里应聘的,但因早到了3天,所以无法立即工作。口袋里又没钱,只好呆在车里不吃不喝。

 

    他忸怩片刻,然后红着脸问我是否可以借给他一美元买点吃的,日后再还我。然而,我也是自身难保。我向他说了我的困境,不忍看到他失望的表情而转身离去。

 

    刹那间,我想起口袋里的那一美元。犹豫了片刻,我终于下了决心。我走到车前,把钱递给了他。他的两眼顿时亮了起来。

 

    “有人在上面写满了字。”他说。他没留意那全是亲笔签名。

 

    那一天,我尽量不去想这珍贵的一美元。然而时来运转,就在当天早晨,一家电台通知我去录节目,薪金500美元。从那以后,我一炮打响,成为正式节目主持人,再不用为吃穿而发愁。

 

    我再没见过那辆汽车和那名男子。有时候,我在想他到底是乞丐,还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是我人生碰上的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我通过了。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德行智慧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①。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译文

 

    最完美的,看起来好像欠缺的样子,然而永不败坏。好丰盈四溢的,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注释

 

    ①成,通“盛”,满。穷,尽。四句谓,最完满者似若破败,其功用却永不衰竭;最充盈者似若空虚,其功用却永无穷尽。此指道的功用,亦指有道者的修养。

 

    解析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对大成的理解有两种:一是最圆满的东西;一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对大成若缺的理解,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要表现得有所欠缺。这不是人为地让其欠缺,而是他自身要保持欠缺,这是他自身的需要,因为这样他才能保持自己的成就发挥出来的作用永不衰退。这里的“有所欠缺”,指做事留有余地,做事留有余地的好处,是不但能够使自己进退自如,也能使自己开创的事业得以源源不断地发展下去。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盈是充盈、丰满之意,冲是冲动、冲击之意,引申为溃决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大的丰盈却呈现溃决状态,但它的作用是永不枯竭的。这两句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告诉我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不可追求圆满无缺,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能不致于走向极端、一败涂地。

 

    故事

 

    为人要谦虚

 

    阳子居向南到沛地去,老子西游到秦地。在梁地,阳子居遇见了老子。

 

    两人一道行走了一段,老子忽然头朝天叹息说:“才开始的时候,我还认为你可以教诲,现在才知道你不行。”

 

    阳子居没有讲话。

 

    到了住地旅店后,阳子居给老子端来洗脸、洗脚水,奉送上梳洗的器具,把鞋子脱在门外,跪着行进到老子面前说:“刚才路上弟子就想请教先生,看先生能给我指出过错。

 

    老子说:“你成天把头仰着,一副大人君子的样子,谁会跟你相处?我曾多次说过,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沾染了污物,真正有德行的人显现在人前的总好像有所不足。”

 

    阳子居惭愧,惊惧,一下变了脸色说:“我一定敬听先生的教诲。”

 

    阳子居和老子初到旅店的时候,旅店的人毕恭毕敬迎接阳子居,主人亲自为他安排坐席,主人的妻子替他拿梳洗的东西,坐着赶快为他让坐,烧饭的人也敬畏得不敢当厨了。可等阳子居和老子要离开旅店时,旅店的主仆人等与阳子居便无所拘束,随心任意,甚至和阳子居争夺起坐席。

 

    朴素节俭的富翁

 

    台塑集团总裁王永庆先生也是一个能够慎终如始以圆容方的人,他不因自己的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丢失勤俭节约的作风,但另一方面搞慈善公益事业却出手非常大方。王永庆从小吃惯了苦,他一直保持着刻苦节俭的习惯。他的一条旧毛巾,使用了27年,一直舍不得扔掉。因为使用时间太长,毛巾缺边少沿,毛茸茸的,非常拉皮肤。他的太太十分心痛他,拿了一条新毛巾要他换。王永庆说:“既然能凑合着用,又何必换新的呢?就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吃的方面,王永庆很少在外面宴请客户,一般都是在台塑大楼后栋顶楼的招待所内宴客。还经常采用“中菜西吃”的方式,让大家围在圆桌上,将个人盘子端出,由侍者分菜,一人一份,吃完再加,既卫生又不浪费。台塑集团内的职工食堂,也采取类似的自助餐形式,菜与饭都是自取,而且分量不限,可是舀到餐盘里的饭菜绝对不可以剩下或倒掉,否则就要受罚。王永庆还时常提醒厨师要节约能源,他说:“汤煮开以后,应立即将火关小,滚汤温度达到沸点100度以后,继续用火烧,那只是浪费电而已。”

 

    在穿的方面,王永庆也十分节省。王永庆经常是实在有必要时,才去做一套西服。有一次,王太太发现王永庆的腰围缩小了,平常穿的西装显得不太合身了,特地请了裁缝师傅到家里给王永庆量尺寸,准备给他订做几套合身的新西服。没想到,王永庆却从衣柜里拿出几套已经很旧的西装,坚持请裁缝师傅把腰身改小就行了,而拒绝订做新的。王永庆认为:“既然旧西装还是好好的,改一改就可以穿了,又何必浪费去做新的呢?”

 

    老子要是见到这种地道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人一定会大受感动。

 

    在行的方面,王永庆也处处节省。有时甚至出国出差都只肯坐经济舱,而不坐头等舱。到了目的地以后,也不愿住五星级宾馆,大多住在当地的台塑集团招待所里,就连外出时用的小轿车,也反对使用豪华车。

 

    许多人都对王永庆在成为台湾大富豪以后,仍然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艰苦节俭表示不理解,但是王永庆对此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1975年1月9日,王永庆接受美国圣若望大学赠授博士学位的典礼上所说的一段话,就很发人深省。

 

    王永庆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的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自身的不足。而且,出身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劳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恩赐。”是的,这个上帝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台塑集团的发达,让世人瞩目。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德行智慧 善者不辩

 

    善者不辩

 

    原文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①。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译文

 

    德善之人不巧辩,巧辩之人德不善。

 

    注释

 

    ①辩,巧辩。善良之人不巧辩,巧辩之人不善良。

 

    解析

 

    用巧来掩饰,为自己的错误大加辩解,这是巧言善辩的人。这种人的心地肯定是不善良的,也是没有道德感的。真正善良的人,决不会与人争论是非,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功过是非不进行争辩。他们虽表现木讷但是非分明,虽看似愚钝但心如明镜,他们不善于论人,也不善于为自己争辩,一切尽在不言中。

 

    老子认为这些不善于用花言巧语来争辩的人是完善的,其本质也是善良的。言为心声,他将言语和人的善良本质联系起来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重要意义。

 

    故事

 

    察言识人

 

    傅玄说:“知人的难处,最难的是辨别真伪。如果一个人的修养是源于道家,他就会言谈自然,崇尚玄妙虚无;如果是出自儒家,就好谈论礼仪制度,崇尚公平正直;如果是出自纵横家,就好谈论权术机变,崇尚改革变法。诸子百家的主张各不相同,各有各的长处,分辨他们的不同,不是很困难的。困难的是,当一个人静默不动的时候,怎样才能知道他将如何行动?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如何知道他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在他从政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政绩?在他赋闲的时候,他的学识如何?这四种情况虽然各不相同,若仔细观察,总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所以这也不是很困难的。困难的是,有的人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实际上是为自己的阴谋奸诈辩解;看风使舵,八面玲珑,行为卑鄙,却标榜自己如何如何品德高尚;贪得无厌,却满口清正廉洁;残害众生,却宣扬自己如何仁慈;怯懦无能,却吹嘘自己英勇非凡;为人奸诈,却夸耀自己如何守信;淫荡好色,却大谈贞节道德。凡此种种伪君子,都有一套以假乱真的技巧,诡计多端地迷惑人们的视听。凡人常常被这些似是而非的假象所迷惑,圣明的君主对这些伪君子深恶痛绝。君子力求使自己的心灵纯洁,虚心平和地待人,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做人准则,这就是“贞观之道”诸子百家,三教九流,都有各自的信仰和一贯坚持的原则,这就是“贞一之道”。内心怀有贞观,对外坚持贞一,明辨真假是非,那些虚伪的小人就无处藏身了。讲空话大话容易,但只要坚持原则对他们的实际行为进行考察检验,是非曲直立刻就真相大白了。”

 

    因此,韩非子说:“在人们都睡着的时候,无法分辨谁是盲人;当人们都不说话的时候,无法知道谁是哑巴。醒了之后让他们看东西,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哑巴和盲人就无法隐瞒了。仅仅看口齿,观毛色,即使是最优秀的伯乐也看不出哪匹是好马;如果让马驾车出行,在途中检验马的速度和耐力,就连奴仆也能辨别是好马还是驽马。仅仅从一把剑表面的颜色和铸造铸造的纹理去鉴定,即使是关于铸剑的欧冶子也不能判断剑是否锋利;如果用剑杀狗宰马,在水中挥斩蛟龙,就连愚蠢的人也能辨别出是利剑还是钝剑。由此可知,通过初中检验真伪优劣,是最高明的方法。”

 

    失误不是虚伪的借口

 

    美国波士顿大学曾聘请了一位十分著名的教授为传播系主任,这个教授在一次讲课时,讲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话,而这段话是他从其他地方看到的,本来他是要交代这段话的出处的,但教授刚讲完那段话,下课铃就响了,教授便下课了。在西方的许多著名大学,要求学校的每个老师和学生不能以任何形式剽窃别人的成果,即使是老师在上课时所讲的内容,如果引用了别人的话,都必须明确指出,如果不指出,便认为是一种不诚实,是一种剽窃行为。所以,当这个教授下课后,有一个学生便向校长反映,说那个教授在上课时用了某个杂志上的话,但却没有交代出处。校长便找到这个教授核对,那个教授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便立即提出辞职。由于其他教师的挽留,最后学校决定撤销他的主任职务。第二天,这个教授上课时,第一件事就是向学生道歉。

 

    许多人看来,这也许是小题大做。何况那个教授并不是存心不想说那段话的出处,实在是因为下课了他没有来得及说;再说,就是这个教授说了那段话不是自己的,也不会对他有什什么影响,他为什么要故意不说呢?再退一步说,即使不说出出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学生反映了这个很小的问题,校长还是十分重视,即使知道了这个教授不是故意不作交待,校长撤了他的主任职务。而这个教授呢?他在校长找他的那一刻,便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疏忽犯了大错,他在那一瞬间便觉得自己不配在这里为人师了,所以他立即提出了辞职。最后因为同事们的挽留,他虽然留了下来,但仍觉得错在自己,所以在第二天上课时,第一件事情就是向他的学生真诚地道歉。因为他明白,失误,不能成为原谅自己的原因。

 

    在这件事情中,无论是那个学生,还是校长,抑或那个失误的教授,都表现出了一种对虚伪的厌恶,对诚实的追求。那个学生并不因为教授有名气便原谅他的不诚实,哪怕他并不是故意的;校长也并不因为这个教授有名气,便原谅他的失误;教授也不因为失误,便找种种借口原谅自己。其实,学生、校长和教授,所不能容忍的不是这件小事,而是不能容忍哪怕是半点的虚伪,无论这种虚伪来自有意还是无意。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容忍了无意的虚伪,便是对真诚的一种亵渎。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德行智慧 知者不博

 

    知者不博

 

    原文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①。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译文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炫耀,炫耀的人无知识。

 

    注释

 

    ①博,《礼记·中庸》“溥溥渊泉”、“溥溥如天”,“博”与“溥”同义,布,陈,此处指炫耀。有知识的人不炫耀,炫耀的人无知识。

 

    解析

 

    对于获得知识的博与专,老子认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对道的真知和广博的辩证关系,在老子看来,多闻并不能真正地明白道理,明白道理的人并不靠博闻而得。

 

    故事

 

    叙谈论道见高低

 

    湖北地界有一位生平好道的人,叫姚善人,名崇高。年轻时他曾在仕途为官,因看淡世情而辞职告老还乡,与家人共享田园之乐。

 

    姚善人家附近有一座遇仙观,他与观内住持道长交往很好,平时他遇到出家修行人就像见了亲人,不管其是道功还是道术,都要叙谈一番为快。遇仙观南来北往的僧道出家人很多,也常在观中留宿。姚善人嘱咐住持道长,凡有好的出家修行人,一定要通知他见面,推荐到他庄上叙谈。

 

    有一天,遇仙观中来了一位自称已寿高96岁的有道之士。他说在武当山中修行,已数次遇到张三丰、吕洞宾显神点拨于他;并说达摩是他的是师父,济颠是与他神交的朋友;自己不仅会行功打坐,并深通参玄坐禅,还侃侃而谈释家承负彼岸之因果、道门无量度人之功德。当住持道长请教他的道名之称号时,他说因毕生穷研天人自然之玄机,故不记姓名,而号称浑然子。

 

    住持道长见他所说不仅是自己平生闻所未闻之理,且高谈阔论甚为气魄,于是亲自将他带往姚府,推荐作为姚善人日常修持问难的顾问道士,常年享受姚府的衣食供奉。

 

    可是这个浑然子说话毫无忌讳,开口即称:“和尚是色中饿鬼,道士是气中魔王。既成不了仙也作不了佛!只有像我浑然子这样,万事看破,一尘不染,方是真正的修行之人。”并称学其道者,至少也可驻世延龄数百年。

 

    当浑然子讥讽轻慢佛道、海阔天空胡吹之时,送他来姚府的遇仙观住持坐不住了。心想:我看你一把年纪,同为出家修行人,才推荐你到姚府伴道受长久供养,你怎么为了抬高自己,竟当着我的面就毁谤道释。你既然天上地下懂得这么多的深刻道理,难道连“欲揭房上瓦,且看檐下人”这句俗话都不懂吗?我一定要留心找一位真正懂得道功道术的人与你理论理论!想到这里,便辞别姚善人回观中去了。

 

    过了不久,一位名叫王玉阳的道士也来遇仙观投宿。这王玉阳是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的弟子,也是道教全真派七子之一,曾面对大海站功九年,人称“铁脚先生”,而入于大妙,功成道备,大著灵异。住持当时并不认识他,但见他气宇轩昂,举止潇洒,言谈深符道要精髓,深信他必是有道之人;又见他终日打坐,精神爽健,更加坚信要驳倒深然子必须此人前往才行!但要讲明是去与浑然子争高下论高低,像他这样的有道之士必然是不肯出面的。

 

    于是心生一计,对王玉阳说:“附近姚府来了一位修行人,能坐禅十余日不倒,我想与你一道去拜访他,不知你是否愿意去?”王玉阳听说有这样的修行高人,当然愿意去拜访。

 

    两人来到姚府,姚崇高亲自迎来客厅敬茶,这时浑然子晃悠悠踱着方步走了进来。进来之后,大咧咧地往木椅上一坐,住持即向王玉阳介绍浑然子,王玉阳向前施礼,可是浑然子昂然不动,傲慢地问王玉阳:“你这道友是栽松还是插柳?”

 

    王玉阳没想到这个人会这样无礼,没有回答他的问话。浑然子紧接着问道:“你有妻室吗?”

 

    王玉阳没想到他会问如此庸俗的问题,于是说:“妻室倒有,但却抛别在家中。”

 

    浑然子笑道:“你白做一回出家人,连这几句话都听不懂!”以教训的口气说,“栽松者,是少年出家的意思;插柳者,是中年出家的意思。而问你妻室,是看你是否已得了真阴消息。你既答以世俗之语,是不知道了,若问以怀胎,你就更不懂了。”

 

    王玉阳是一位真正的有道之士,并不介意浑然子羞辱的话语,但是遇仙观住持已羞得满脸通红。

 

    王玉阳觉得浑然子非要与他辩论几句,笑着说:“老先生刚才所说真阴,这真阴到底是什么?又讲怀胎,但不知这胎从何而结?所怀之胎又是什么?”

 

    浑然子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道人还有如此一问,一时答不出话来,支吾半天,笑着说:“玄机不可泄露,岂可与你轻言。”

 

    遇仙观住持知道浑然子在不懂装懂,故意摆出高深莫测的架子,于是对王玉阳说:“道友不要问他,既然不肯答复,显然是他不知道,你尽管说。”

 

    姚庄主也催促王玉阳为大家详细说说“真阴”、“怀胎”之道。

 

    浑然子听遇仙观住持故意用话激将他,气得当时就要发作。王玉阳急忙用调和的语气说:“老先生不是不知道,是不肯说。还是我将其道理讲出来,请诸位参研指点。于是讲起养生之道的切要关键所在。

 

    听得姚庄主称赞不已。浑然子恐怕王玉阳夺走他的饭碗,还是假装不以为然地讲大话:“有德者不必多言,有言者不一定有德。要敢与我坐功,二三日水米不沾,方算有功夫!”

 

    王玉阳见他如此骄横不明事理,也有意除去其骄气,乘机点拨他,于是说:“若是打坐二三日,小道尚能奉陪,时日久便不能坐了。”

 

    遇仙观住持和姚庄主都想一广见识,忙帮着在客厅中铺下毡褥。王玉阳与浑然子并肩而坐,赛起功夫来。

 

    浑然子本来确实能坐两三日而不沾水米,但与王玉阳论道棋输一着,愤恨在心,还要与王玉阳比赛打坐,心中已有许多烦恼,安宁不下来,所以一会儿想喝茶一会想要方便,所以刚到第二日,便忍不住了,竟下来喝水吃饭,倒头大睡。

 

    王玉阳坐到第三日,反觉得神清所爽。姚庄主连称:“师父坐功,那老先生不能及!”王玉阳谦虚地说:“非老先生不及我,而是他年事已高,人老气衰。我到他那岁数,只怕连半日也坐不下来。”

 

    浑然子听王玉阳如此对姚庄主说,十分感动,心悦诚服地佩服他的道德学问。再不好意思倚老卖老,自高自大,而渐渐虚心下气,重新与王玉阳叙谈论道,所获甚丰。

 

    牛顿临终的心声

 

    灯光微弱,照着床上奄奄一息的老人,这老人便是牛顿。自从他躺倒后,亲戚、朋友、学生便络绎不绝地来探望,有人轻轻地啜泣。

 

    “不要哭……”牛顿喘着气。

 

    “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我们不愿你离开这个世界。”

 

    牛顿摇摇头。

 

    的确,牛顿是一代杰出的学者。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在光学方面,出版了《光学》一书;在热力学方面,确定了冷却定律;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反射式天文望远镜,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解释潮汐现象,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在数学方面,他是微积分学的创始人……可是听到朋友称他为“伟人”时,牛顿谦逊而真诚地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会怎么看我,不过我自己只觉得好像一个孩子在海滨玩耍的时候,偶尔拾到了几只光亮的贝壳。但是对于真正的知识大海,我还没有发现呢。”

 

    ——这就是牛顿临终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