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侠传 挂机:《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做人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54:46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做人智慧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第五章  做人智慧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②。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译文

 

    踮起脚尖是站立不稳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远的。

 

    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其见识不明;自以为是的人,看不清是非。

 

    自我炫耀的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是不长久的。

 

    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东西像多余的饭、累赘的事,只会让人厌恶。有道的人是不会这样的。

 

    注释

 

    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踮起脚跟。跨,伸开过大的步子。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

 

    “跨”不是跨越,是两腿左右分开站立。《庄子·秋水》说井底之蛙把两腿分开站立。目的是想霸占的地盘大一点,但只能占左右,前后占不着了。“跨者不行”是说,分腿站立想占得地方大点,但迈不开步走不了了,前面占不着了。老子举这两个例子是要说明得与失的关系,证明想得不得反而有失的道理。

 

    ②“自见者不明”四句谓,自以为明者不明白,自以为是者不正确,自己夸耀者必然无功,自高自傲者不会长进。

 

    ③其在道也,就道而言。余食,残食。行,通“形”。赘形,赘瘤。

 

    解析

 

    老子主要解释了合乎“道德”和不合“道德”的不同,又表明了不合“道德”的结果。老子认为,人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遵循自然大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不使行为和结果太过偏离、太过对立,矛盾太过尖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用脚尖是难以站立的,这是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身体的全部重力都落到了两只脚上,所以脚长得厚实、宽阔,足以支撑起沉重的身躯,而—旦改变这种平衡,将全身的重力都集中到脚尖上,是无法承担这一重任的,因为脚尖太瘦弱,它根本没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如果我们硬要将这一重任强加给它,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也就是所谓的不合“道德”。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其目的是为了站得高看得远,但脚尖不堪重负,所以只能是事与愿违,其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违背了大道,其结果必然失败。同理,跨的意思是三步并作两步地走,这种走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一条腿抬起来还没有等落下就要走第二步,这怎么可能行走。跨者是为了快才跨,但就这么一跨就走不了路了。跨是情绪焦躁的表现。由此可见,急于求成、焦急烦躁办不成事。跨这一动作本身也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的动作和行为是否能达到目的,如果不能达到目的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就是违背大道和大德的行为,自然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渴望的结果。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强调指出不合道德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既然是“曲则全”,那么不故意去表现、张扬自己是比较明智的行为;自以为是的人是无法彰显自己的能力和优势的;自我炫耀是没有什么功劳可言的;自高自大是不能长久的。总之,以上的行为和结果恰恰是背道而驰,这根本不是我们期望得到的结果。老子形容这些行为是残羹赘瘤,是令人作呕的东西。

 

    可见,做人不能太虚荣、太张扬、太妄自尊大。

 

    老子作为一个几千年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现代人依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做人智慧 祢衡恃才傲物

 

    故事

 

    祢衡恃才傲物

 

    祢衡,字正平,游历到曹操所在的许都时,恃才傲物,对人褒贬过分,见到自以为不如自己的人就不搭理,所以人们都厌恶他。当时只有做少府的孔融欣赏他的才能,向曹操力荐,但祢衡不肯主动拜见曹操。曹操也久已听说祢衡轻狂,曾评说许都没有“人物”。

 

    原来,祢衡到许都以后,有人问他现在许都哪些人还算人才?他说,孔文举即孔融、杨德祖即杨修还勉强算个人物,其余都是庸碌之辈。有人故意指名道姓让他谈谈对曹操、荀NB136的看法,祢衡认为他们仪容还不错,可以借他们的面孔去吊丧。荡寇将军赵稚长肚子大,能吃肉,祢衡认为他可以做监厨请客之事。

 

    祢衡对曹操不恭并辱及荀NB136与赵稚长的话传到曹操的耳朵里,因祢衡是当代名士,曹操不愿杀他,但不能容忍他诬蔑自己,便想羞辱祢衡。于是下令任命祢衡做一个鼓吏,即一个演奏鼓的乐工。这对自命不凡的祢衡来说的确是难以接受的侮辱。

 

    曹操还想当众羞辱祢衡。在一次大朝会之后,他大宴宾客,并命击鼓为乐。按规矩,鼓吏来击鼓前都要换新衣服,祢衡却只穿平时衣裳,演奏鼓曲叫《渔阳三挝》,音律节拍激越动听,当场听到的人都为之激昂感慨。因祢衡没有换新衣服,在场的有关官员呵斥他,祢衡竟当着曹操和宾客的面,一件一件脱下身上的衣服,最后脱得精光,裸体而立,然后才慢慢穿上为他准备的新衣裤,重新击鼓奏《渔阳三挝》,而且面色从容,毫无愧色。

 

    曹操尴尬不已,对众人说道:“本想羞辱祢衡,没料到反被他羞辱了!”

 

    向曹操推荐祢衡的孔融,私下责备祢衡,并要他向曹操道歉。祢衡答应了。但祢衡没有进见曹操,却手持三尺长的手杖,坐在大营前敲着地面一件事一件事地数落曹操。

 

    即使这样,曹操仍不肯杀祢衡,而是让人准备了三匹快马和两个骑手。当时,曹操明白地向孔融表露了自己的想法:“祢衡这个狂徒,太放肆了,我杀他易于反掌,但此人远近闻名,我杀了他,人们就会说我曹操不能容人,这样会毁了我的声誉,我准备把他送给刘表,看他对祢衡如何。”

 

    于是祢衡被两个骑士押送给刘表。曹操事先派人在许昌城南释亭为祢衡饯行,这些人事先约好,祢衡来了谁也不起身说话,想以此再侮辱一下祢衡。没料到祢衡来到后,见状大哭。这些人怔住,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我走出了静得可怕的坟墓,来到了都不会说话的死人堆里,所以悲伤而哭。”然后驰骋而去。

 

    坐守荆州的刘表及其手下官员也久仰祢衡大名,他们见祢衡被曹操送来,自然早已识破了曹操借刀杀人之计,反而对祢衡热情礼遇。但祢衡轻狂之性不改,又冲撞了刘表。刘表知道江夏太守黄祖为人心胸狭窄,脾气暴躁,也学曹操的借刀杀人之计,将祢衡送到黄祖那里。

 

    黄祖的儿子黄射一向仰慕祢衡之名,和祢衡交好。黄祖起初也因坐中有祢衡这样的名士而自豪。一次黄射大宴宾客,恰逢有人献鹦鹉,黄射举酒请祢衡当场做赋,祢衡援笔即书,文不加点,而且辞采华丽,这就是祢衡传世名作《鹦鹉赋》。但果然不出曹操和刘表所料,祢衡终因口舌而惹杀身之祸。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黄祖在舰船上大宴宾客,祢衡言语不恭,使黄祖难堪,便当众呵斥祢衡。祢衡反唇相讥,黄祖大怒,命人拉下去挞笞。祢衡破口大骂,黄祖怒不可遏,便下令将祢衡杀死。黄射闻讯来救,但已经晚了。事后黄祖也后悔自己替曹操、刘表负上杀死名士的恶名,下令厚葬祢衡,祢衡时年二十六岁。

 

    练武术的窍门

 

    有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

 

    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武术方面的窍门。

 

    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按他们的想像,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不解。

 

    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看去,桶里划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划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这样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做人智慧 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

 

    原文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①。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译文

 

    非常直的好像弯曲,非常灵巧的好像愚拙,非常善辩的好像结巴。

 

    注释

 

    ①屈,弯曲。抽,笨抽。辩,善于言辞。讷,拙于言辞。三句谓,最直者好似弯曲,最巧者好似笨拙,最善辩者好似口讷。

 

    解析

 

    “大巧若拙”,意思是说最大的灵巧好像是笨拙的一样,老子比较憎恶机巧,在他看来,是机巧把人类从朴素引向奢华。综观老子的思想,我们不难发现,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无为只是果皮,而无不为才是果实的真正内核。老子主张要像柔水一样与世无争,但并不是说要任人宰割,而是没人能与之争的不争。机巧也是如此,它本身并没有变,只是披了一件笨拙的外衣,这样的外衣有利于保护自己。

 

    “大辩若讷”和“大巧若拙”道理相同,讲的也是生存的技巧和策略,其主要特点就是将自己高明的面目掩藏起来,装出一副软弱、低能、愚笨、木讷的样子给人看,而不是表现出强硬和锋芒毕露,这是十分睿智的处世方略。老子反对张扬,在他看来,当强壮者、富足者、当权者刻意炫耀自己的权位和财富时,那他的财富和地位就已经岌岌可危了。

 

    故事

 

    高洋深藏不露

 

    东魏丞相高欢的长子叫高澄,聪明俊秀,父亲高欢非常喜爱并看重他,大臣们也都依附他的门下,没有不畏惧他的。

 

    高欢的次子叫高洋,沉稳机敏,城府很深,外表不动声色,内心却明察秋毫。他善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不肯说出自己的见解。他经常说自己见解浅陋,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表示顺从,所以高欢很看不起他,即使家里亲近之人也都认为高洋不如高澄。

 

    高澄继承王位后,高洋因为是次子,被高澄所猜疑。高洋的夫人李氏长得貌美,在公开的宴会场所,李氏都显得比高澄的夫人漂亮许多,高澄对此更为不满。高洋常常为李氏购买一些服饰珠宝,有稍好一点的,高澄就强令取走,李氏很生气,有时就不给他。高洋笑着说:“这些东西还可以再去买,兄弟既然需要,我们怎么能吝惜呢?”高澄有时感到惭愧,就不索要了,即使接收下来,也不让夫人佩戴。

 

    高洋每天上朝回来,总是关门闭户,一个人静坐着,即使面对着妻子和子女,也能一整天不说一句话。有时他赤着脚又跑又跳,李氏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这是逗你玩儿呢。”这大概是他锻炼身体却不肯说出来。他的寝室里到夜晚时有神光出现,将屋子里的一切照得清清楚楚。李氏很惊奇,将此事告诉了高洋,高洋说:“千万别告诉别人。”从此之后,他只和李氏同寝,侍卫人员都被勒令通到门外。

 

    高澄在晋阳被人刺杀后,秘不发丧,之后消息渐渐泄露出来,东魏皇帝暗地里对左右人说:“大将军之死,好像是天意,大权应该归回皇室了。”

 

    高洋要赶赴晋阳时,亲自到昭阳殿下数十步的地方站立,而卫士站在台阶上的有二百多人,都挽着衣袖手持利刃,如临大敌。高洋让主事的人传奏,声称一定要到晋阳去。言罢,再拜而出。

 

    魏帝神色大变,目送高洋说:“此人好像不能容我,我不知何日就会死去。”等高洋到了并州,慰问那里的将士,言辞诚恳实在。众人都很欢喜,说:“谁说高洋不如高澄。”

 

    后来,高洋迫使魏帝禅位,自己成为北齐的开国皇帝。

 

    因多疑而丧失机会

 

    1803年,年轻的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在塞纳河上建造了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这年8月,当他获悉拿破仑要过英吉利海峡对英作战时,富尔顿兴致勃勃地前来推销自己新产品蒸汽动力船,若不是他在滔滔不绝中失口说错了一句话,拿破仑说不定会采纳他的建议。果真如此,拿破仑的后半生及法国的历史可能要重写。

 

    当时,拿破仑的海军已堪称庞大,只是舰船大都是木质构的,航行基本上靠风帆作动力。而他的对手英国人,却早用上了蒸汽驱动船,这使拿破仑与英军统帅纳尔逊对阵时,常感到英雄气短。他已经听说富尔顿的蒸汽船在塞纳河上演时出了洋相,但这种全新动力的海上装置还是让拿破仑很感趣。

 

    富尔顿滔滔不绝地说:“一台20马力的蒸汽机可以抵上20面鼓满的风帆,陛下的舰队再也不必呆在港口里等待天气出航,到时,不要说是纳尔逊,就是兔子,也跑不过下,等到您旗开得胜的时候,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高大的人……”富尔顿一不留神说走了嘴,触到了拿破仑最忌讳的身材高矮问题。这就好比当着秃子说灯亮,刚才还在认真倾听的拿破仑顿时沉了脸,他截住富尔顿的话头说:“你只说船快,却只是字不提铁板、蒸汽机和煤的重量,我不说你是个骗子,你也是个十足的傻瓜!”

 

    也许,拿破仑拒绝富尔顿的理由有很多,但这个理由却是最体现他性格特征的一个。

 

    1812年,英国人购买了富尔顿的轮船专利,19世纪40年代,船侧轮桨逐渐被更先进的船尾螺旋桨取代,英国的海上霸权以它的船坚炮利得到了巩固,而法国则被远远地甩到了后面。

 

    后来的军事评论家这样说道:如果拿破仑当时稍微动一下脑筋,接受富尔顿的建议,用强大的蒸汽机舰队打败英国,那么,19世纪以后的欧洲整个历史,将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甚至可以说,正是拿破仑的“精明”,才不相信“军舰没有帆能航行”,所以把富尔顿当成了骗子,没有把握住发展舰队的机会,这导致了后来的失败。如果他聪明些,欧洲的现存状态和格局就可能完全不同了。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做人智慧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①。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②。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译文

 

    已经有了知识,还认为自己无知,最好。无知,却自以为知道,这是错误的。

 

    只有把这种错误当做错误,所以才不会犯错误。

 

    圣人不犯错误,因为他认识错误是错误,也就不犯错误。

 

    注释

 

    ①“知不知,上。”“不知”是意动用法。“上”也是针对有知说的。句谓,已经有了知识,还以为没有知识,这是上等的有知。人认知世界是个无穷,《庄子·养生主》里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说,我的生命是有尽的,而知识却是无尽的。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清醒地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并没有认知的领域,这个领域比自己已经谁知的领域大得多。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知识放在一个合理的限度里,这才是清醒的、正确的,所以才是上等的有知。

 

    ②“圣人不病”四句,意思是圣人不犯错误,因为他认识到错误是错误;能认识到错误之为错误,也就不犯错误。

 

    解析

 

    老子认为,“自以为是”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其表现是刚愎自用。老子认为,只有真正自知,人们才不会固执己见。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知道自己的无知是高明的,而强不知以为知就是弊病了。老子针对当时的人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病态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在对这些病态的人作了剖析之后,又将圣人的“不病”摆在了世人的面前,以此进行对照。老子说圣人没有毛病的原因,是圣人能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加以改正,长此以往,他也就没有什么毛病了。

 

    圣人贵在能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所以圣人日益完善,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生存,都和他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生活在大集体中,若要与他人和睦相处,首先我们必须克服自以为是的弱点。

 

    如果一个人的目标错了,而他仍要奋力向前,而且自以为自己意志坚定、态度坚决,那么导致的恶劣后果,恐怕比没有目标或犹豫不前更为可怕。这种盲目心理能让人付出惨重的代价,刚愎自用带给人的是失败的痛苦,而不是成功的幸福。

 

    刚愎之人常常是狂妄之徒,狂妄的人常常在无意中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而自己也常常因为这种无意而受伤。有一些人,并不一定没有才华,他不能施展才华的原因是太狂妄。没有多少人乐意信赖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没有多少人乐意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

 

    刚愎之人,多是无礼之人;无礼之人,多是孤立之人;孤立之人,多是最终失败之人。大凡具有大将风度之人,多具有谦逊的品德,而刚愎之人,骨子里总是透着一股小家子气。最糟糕的要算是既刚愎而又无能之人,刚愎使他什么都敢干,无能使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搞得一团糟。有时刚愎者尽管心中已感觉到自己错了,但仍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而这一点最让周围的人受不了。固执是刚愎者的一个手段,别人越反对,他就越是非做不可。长此以往,就会发现别人都躲着自己。

 

    一个骄傲自满的人必定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面对一个狂妄而骄横的人,我们无需与之理论,时间自会证明他的实际价值,事实自会惩戒他的无知可笑。

 

    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坚持虚心的原则,要明白世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只有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策略,才能处处掌握主动权,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刚愎者则恰恰相反,他们最大的缺点就是常常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完美无缺的,因而常常表现得骄横跋扈、一意孤行,他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总是低估对手,这样就容易被表面的假象所蒙蔽,导致判断失误,遭到失败。

 

    故事

 

    无用之用

 

    庄子在《问世》一篇中,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来比喻说明“无用”之为有用。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位木匠大师,来到齐国的曲辕一地旅行,发现有棵巨大的栎树被当成神木祭祀,那棵树极为庞大,树荫下可供几千头牛休息,树干需百人方能环抱,高度不亚于山,在离地面七八十尺之处,有树枝长出,每枝树枝都足以造一艘船,更难得的是它竟长了几十枝。为了一睹神树的风采,来访者络绎不绝,使附近热闹得像个市场。

 

    匠人的弟子们屏息欣赏大树,但师傅却看都不看一眼,便匆忙地走过,弟子们连忙赶上,并问道:

 

    “师傅,自我们拜师以来,还没见过这么优秀的木材,你为何不停下来瞧瞧呢?”

 

    “别打诳语,那块木头一无是处!用它来造船,船会沉没;拿来做棺木,很快会腐朽;做成家具,不久就会坏掉;拿来制造门窗,还会流出树汁;当做柱子,马上会引来蛀虫,你说,它有何用呢?”

 

    大师傅结束旅行,回到家中的那天晚上,大树托梦给他:

 

    “你是拿我和谁比较呢?是对人有益处的那些树吧?像梨树、柚木它们的确有用,会结好吃的果实,但也因这些果实,它们的树枝会被折断,会被扯裂,无法享受上天所赐的寿命。它们是因为自己的长处而减短了寿命,因自求于世俗价值,反而被践踏。大凡世间之人与物,都为了追求有用,而重复犯下愚蠢的行为。然而,我与它们不同,我一直保持着无用之身,在即将终夭寿的现在,我庆幸自己实践了无用之用。如果我有用,一定早就被砍倒了。”

 

    匠人醒来后把梦中的情形告诉给他的弟子。弟子说:“旨意在于求取无用,那么又做什么神树让世人瞻仰呢?”匠人说:“闭嘴,别说了!它只不过是在寄托罢了,反而招致不了解自己的人的辱骂和伤害。如果它不做神树的话,它还不遭到砍伐吗?况且它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与众不同,而用常理来了解它,可不就相去太远了吗?”

 

    爱因斯坦在荣誉面前

 

    爱因斯坦的一个朋友见到他时说:“你的名声太大了,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我听说有两个美国大学生打赌,从美国发出一封信,信封上只写‘爱因斯坦收’,看能不能寄到,后来听说你收到了。”

 

    “对!”爱因斯坦笑着答道:“信收到了,而且是按时收到的,这只能说明邮局工作得好,与我的名声无关。”

 

    192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50岁生日。这天,柏林的住宅中,装了整整几篮子各地寄来的祝寿照片,全世界的报纸都发表赞扬爱因斯坦的文章。而他自己呢?最反感这一片颂扬声,生日前几天,他就悄悄地离开了柏林,到近郊的一个花匠家里躲起来了。

 

    1955年,他的“狭义相对论”已创立了50周年,各国都组织了纪念会,爱因斯坦收到了许多邀请信,但他想,这种巡回旅行对科学有什么价值呢?显然是徒劳的,他对一个会议的发起人说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一切哪怕与个人崇拜稍有瓜葛的东西,对我来说总是痛苦的。”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做人智慧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

 

    原文

 

    希言自然①。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②。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③!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④。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⑤。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译文

 

    少言寡语合乎自然。

 

    疾风刮不了一早晨,骤雨下不了一整天。谁能刮风下雨?天地才能刮风下雨。天地都不能使它长久,更何况是人呢?

 

    所以学习大道的人,有道的与大道相同,有德的与道德相同,缺失的与缺失的道德相同。与大道相同的人,大道也乐于得到他;与道德相同的人,道德也乐于得到他;与缺失道德相同,缺失的道德也乐于得到他。

 

    注释

 

    ①希,少也。句意谓少言合乎自然。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十七章“悠兮其贵言”,均与此相应。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亦与此意同。

 

    ②故,犹“夫”也。“故”字常用为承递连词,犹今言“所以”。然亦用作提起连词,用于发端,与“夫”字相同。飘风,狂风。骤雨,暴雨。

 

    ③四句意思:飘风骤雨乃天地所为,天地所为尚不能持久,人事更不必说。凡事狂暴骤急则不能持久,欲事久长,只有依归于道。

 

    ④故,犹“夫”也。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上句总述“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后面分析得者与失者。德者,行为得道者。同于德,指得道。失者,行为失道者。同于失,指失道。二句意思是:行为得道者则得道,行为失道者则失道。

 

    ⑤“同于德者”四句谓,行为得道者,道也得到他;行为失道者,道也失掉他。

 

    解析

 

    人们必须与道和德相一致才能真正顺应自然,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能从自然中受益。

 

    对于统治者而言,少发号施令是合乎自然规律的。自然界的狂风都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平衡的:疾生疾灭、迟生迟灭、有生有灭、无生无灭。

 

    老子认为统治者实施不言之教很重要,他通过自然界的变化来说明问题,比喻贴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通过大家都熟悉的自然现象来阐释遵循自然规律的大道和大德,告诫我们只有合乎自然法则才能长久,具体而言就是合于自然,合乎自然也就是按照大道和大德来行事,按照大道来行事的人,大道也乐于得到他,愿意和他和谐相处;按照大德行事的人,大德也乐于得到他,和他永远在一起,而不合乎道德的人,道德自然远离他,最后什么好处也得不到。

 

    天地在我们的眼里是神秘莫测的,而且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即使蕴藏着巨大力量的天地,也必须遵循自然的道德规律,我们无法和天地相比,天地的巨大都无力对抗自然,更何况我们。我们只有不违背自然规律,做到合道合德,才能和大道德融为一体,并从中获得无限的益处;与之相反,如果我们违背大道大德不但得不到益处,而且会受到大道大德的遗弃,和大道大德相背离,必然会遭遇痛苦和灾祸。

 

    人具有主观性,正是这种主观性决定了人类会受到自然的奖惩,当人的行为合乎自然规律时;人就能从自然中受益,一旦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故事

 

    晋文公胜在守诺

 

    官员守诺,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如此才可政令通行。

 

    一天,晋文公同大臣子犯讨论图霸之事。文公说:“如今百姓已逐渐安居乐业,我想使用他们,你看如何?”

 

    子犯答道:“目前百姓虽然安于生计,但还不知道您讲不讲信用,也还不了解信用的作用,因此不宜使用。”

 

    于是,晋文公在平时处理政务中,注意取信于民,并且在伐原的战争中,做了一次守信义的示范。

 

    当年,晋文公帮助襄王安定王室后,周襄王为了奖励文公,赐给晋文公四个邑,即阳樊、温、原、俪予。从而使晋国的土地扩展到了黄河北岸。然而,在襄王赐予的四个邑中,原邑不愿意归顺晋国。不得已,文公只有起兵用武力征服。

 

    晋文公同大将赵衰来到原邑。在此之前,原邑的首领原伯贯欺骗其部下和臣民,说晋兵在收归阳樊时,把阳樊的百姓全部都杀了。原人听后既恐惧又憎恨晋军,共同发誓死守原邑。

 

    随同的赵衰见此情景,对文公说:“原人之所以不服我们晋国,是因为我们与原之间没有信用往来的缘故,君主如果取信于原人,那么原地不攻自然就会归我们了。”

 

    文公采纳了赵衰的谋略,与原人约定,如果三天内晋军攻不下原邑,我们便自动解围而去。同时还向士兵宣布:只围3天,只带3天口粮。

 

    到了第三天,有原人偷跑出来向晋军报告说:“城中已经探知晋军未屠杀阳樊的百姓,准备明天晚上偷偷打开城门,迎接晋军。”晋军一些将领得知这一消息,要求文公等一等再撤兵。文公坚决不同意,说:“信用是一个国家的最大财富,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全靠它。我已经发出3天为期的命令,现在如果不按期退兵,就是失信。如果我们为得到原邑而失掉信用,那就得不偿失了。”

 

    翌日天一亮,文公就下达了撤退令。晋军立即解除对原邑的包围。原邑民众见此情景,都说:“晋侯宁失城,不失信,真是一位有道之君。”百姓纷纷在城楼上插上降旗,有的还偷跑出城追随晋军,原伯贯想阻止也阻止不住。晋军退了不到30里,原邑就派人来投降。

 

    晋文公在赵衰的陪同下,单车进入原城,百姓见此,更是欢欣鼓舞。原伯贯来见文公时,文公以王公卿士的礼节相待,并将原伯贯的家迁到河北。又委任赵衰为原地大夫,兼领阳樊。留2000兵戍守,然后班师回晋都。此次行动,使文公在民众中建立起了更高的威信。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其实,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没有信用也是难以立起来的。因此,靠信义来树立权威,就是一条重要的谋略。靠信义树立起来的权威往往基础更牢固,更具有持久性。

 

    王永庆的成功秘诀

 

    人们对台湾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的成功很感兴趣,当被问及什么是他创造了亿万财富的秘诀时,王永庆答道:“我啊,其实长得也不英俊,最要紧的是诚信待人。如果你失去诚信,你周围的人迟早会离开你。一个企业不只是靠一个人,是靠大家的。单单你一个人,再有能力也没有用。历史上项羽力能扛鼎,非常能打仗,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这就告诉你,一个人再有魅力,也成不了事。你要以诚待人,有好的管理,有好的人员,有好的制度,每个人都帮你的话,你一定能成功。”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做人智慧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雄,守其雌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①。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②。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③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④。

 

    朴散则为器⑤,圣人用则为官长⑥,故大制不割⑦。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译文

 

    知道什么是雄强,但却要持守雌弱,做天下的川溪。做天下的川溪,能常用的道德才会不离身,复归到天真的婴儿状态。知道什么是洁白,但却要持守污黑,作为天下的法式。作为天下的法式,能常用的道德才会无差错,回归到原初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但却要持守屈辱,做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能常用的道德才会充足,重新回到质朴的状态,质朴解剖开就成了器物,圣人使用它们对它们进行管理。所以大的制作不割裂。

 

    注释

 

    ①雄,雄长。雌,雌柔。豁,与下文“谷”同义,均指低洼的川谷。

 

    ②常德,亦即常道,道之体现为德。复归于婴儿:回复如婴儿之柔弱浑朴。老子认为达到婴儿的境界为最高修养。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都相同。

 

    ③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即以“辱”对“白”。雄、雌,白、辱都具有比喻性质,荣、辱却用直陈:“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皆以比喻明之。

 

    ④辱,黑也。“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于雄于白则曰“知”,于雌于辱则曰“守”。知者,内在蕴涵;守者,外在表现。此亦牝常以静胜牡之意。

 

    ⑤散,解开制作。朴散则为器,璞玉被解开即制成玉器。《庄子·马蹄》:“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圭璋?”牺尊,玉制酒器,刻作牛形,凿背注酒。

 

    ⑥圣人,指有道之士。朴散则为器是比喻,圣人用则为官长是正意。

 

    ⑦制,物也,物可制器,故称为制,与今语“巨制”之“制”义近。大制,犹大物,指朴与圣人。割,伤也,朴散则为器,于朴则伤矣。有道之士用为官长,于有道之士则伤矣。保持原质,则不损伤。

 

    解析

 

    老子认为,道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即柔和虚无,此二者合起来就是朴素自然。他还强调了道的理念的整体性、不可分割性。道的法则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过程。这一法则就决定了人在修道时不可能一次完成,还要进行永不停息的修炼,即便修得完满后,还必须继续保持道德的不流散,确保它的完整性。因为一旦流散就会再一次进入到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之中。人能做到自然无为也就进入得道之境了。

 

    在老子看来,刚强是有为的表现形式,柔弱是无为的表现形式,柔弱是合于道的,而刚强是不合于道的。他要求人们要认识到刚强是不合道之法则的,所以要坚守柔弱。人们常用温柔似水来形容女子美好的性格特征,水性本柔所以能承载天下万物,人们如果能达到如溪水般柔顺,也就符合了道的要求,也就回归到婴儿般的自然人状态,得道也是必然的了。老子认为,如果知识没有体现道的本质和道的法则,都不是真正的知识。老子主张得道之人应保持糊涂的状态,并将此作为人类的楷模。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里是强调榜样的力量,得道之人要实施无言之教,而不是将自己的现点强加于人,这正体现了老子无为而为的处世哲学,他强调不能将人的思想引入歧图,以让人对道的理解不出现差错。

 

    人是有欲望的动物,贪慕荣华富贵是人的本性,人只有认识到了荣华富贵终归恢复为无,才能泰然处之,无所不容无所不能容,才能达到道的境界,修得圆满。然而修得圆满后也不是大功告成了,也必须继续保持对道的理念的坚守,否则又会进入到从无到有的循环往复之中去,所以保持对道之理念的坚守是十分必要的。

 

    故事

 

    孙叔敖守住寝丘

 

    孙叔敖是楚国的功臣,为相多年,帮助楚王治理国家,深受人民的拥戴。由于为官清廉,家中一直十分穷苦。

 

    孙叔敖年老时体弱多病。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在一次病得很重时把儿子叫到床前,告诫儿子说:“楚王多次都要封赐我,给我一个好的地方,我都没接受。假如我一死,楚王一定会封赐你。你一定要记住:好的地方你一定不要接受。

 

    楚国和越国交界有个叫‘寝丘’的地方,土地荒凉贫瘠,地方遥远偏僻,名字叫得也不好听。楚国人信鬼,越国人好祈福。要想子孙们长期保住封地,你就要这个地方。”

 

    孙叔敖一死,楚王果然召见孙叔敖儿子,要把临近都城的一块肥美之地封赐给他。

 

    孙叔敖儿子按父亲的旨意再三婉言拒绝,执意请求受赐寝丘。

 

    楚王和臣僚都十分不解:孙叔敖那么聪明,可儿子怎么这么傻呢?那是一个不会有人要的地方啊!

 

    由于孙叔敖儿子的执意,楚王只好把寝丘封赐给了他。

 

    多年之后,其他人受封赐的土地都没保住,不是被新的宠臣霸占,便是被而后的楚君收回,有的还成了他国与楚国相争的战场。只有孙叔敖的子子孙孙,一直保有着寝丘。虽说这块土地赋税微薄,但却一直能享有。

 

    洛克菲勒的眼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战胜国决定在美国纽约建立联合国办公大厦。可是,办公场所建在哪里?在寸土寸金的纽约,要买一块土地谈何容易;特别是联合国机构刚刚成立,身无分文,硬性摊派不合适,征求募捐也很难——经过战争浩劫,谁也没有多余的钱。

 

    正当各国政要一筹莫展的时候,美国著名的洛克菲勒财团决定投一笔巨资,在纽约买一大片土地,无偿赠送给联合国。同时还将这块土地周边的地皮都买下来。

 

    消息一传开,各财团舆论哗然,纷纷嘲笑洛克菲勒家族:如此经营,不要几年,必然沦落!

 

    洛克菲勒财团则不管他人如何议论,决心不变,坚持将土地笑脸奉送。

 

    几年之后,联合国大厦建立起来了,联合国事务开展得红红火火,那块土地很快变成全球的一块热土。于是,它四周的地价也不断升值,几乎是成倍成倍地飙升。结果,洛克菲勒财团所购买的土地价值直线上升,所赢得的利润相当于所赠土地价款的数十倍、上百倍。

 

    那些当初嘲笑洛克菲勒财团的大亨们,此时只能自嘲目力不济了。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做人智慧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①。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②。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③。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④。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⑤。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⑥。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译文

 

    天下有源始,作为天下的母体。已从母体里得到了自身,就从中认识它的产物。知道了它的产物,又回去持守它的母体,终身就不会衰败。堵塞外流的口子,关闭外溢的门,终身没有劳苦。打开外流的口子,成就身外的事业,终身不可救药。看得见细微叫做清明,持守住柔弱叫做强大。使用它的光芒,又回归它的清明,不给自身造成灾祸,这叫做袭常。

 

    注释

 

    ①“始”指的是来源。“母”指的是产生的母体,即本源的本体,指的就是大道。老子认为万物都是从大道中化生出来,“母”比喻的就是大道,“天下”是指天下万物。句谓,天下万物都有一个本源作为产生自身的母体,这个本源就是大道。

 

    ②母,天下万物的本原。子,即天下万物。没身,犹终身。殆,危也。三句谓,认识了天下万物,仍须守其本原,则终身不危败。按老子之意,致虚守静,无知无欲,即为守道。

 

    ③兑,口。凡有口者之称,即穴也,用之于人,指耳目口鼻。门,与兑义同。勤,忧也。塞其知识之穴,闭其智慧之门,使民无知无欲,则终身不忧。

 

    ④济其事,犹成其事,为其事。开其知识之穴,为其纷繁之事,则终身不救。

 

    ⑤小,少也。柔,弱也。见少则曰明,守弱则曰强;是见之愈少则愈明,守之愈弱则愈强。

 

    ⑥遗,招致。殃,灾祸。见小曰明,指的是能从细微处洞察事物的大道理,不是目见毫末叫做明。这个明指的眼明心亮、神智的清明。

 

    习,通“袭”。“袭”是蹈袭,走上了,相合了。“常”是生命的正常规律。

 

    解析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老子反复强调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始,而万物都是始于道。因此我们可以说道是生养万物的母亲,万物都是道的孩子。这种比喻比较形象,好理解。我们知道同是一个母亲的孩子也有好坏之分,性格各异。正是因为有好坏之分,所以我们中有的人懂得尊敬自己的母亲,而有的人常常是“娶了媳妇忘了娘”,这种人必将受到道德的谴责。老子用母子关系来比附道和天地万物的关系,是希望我们要像孝敬母亲一般顺应大道,只有这样才是合乎了大道的德性,也只有这样才不能招来灾祸。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这句话的意思是将自己的感觉器官统统都关闭起来,将自己的心门也封闭起来,但老子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并不是真的要我们像死人一样不睁眼、不呼吸、不听声音,而是一种夸大其词的说法,强调的是外界的诱惑会对我们造成种种伤害,因此我们不要妄想和妄为,妄想和妄为是违背大道的德性的,违背大道只会适得其反。老子在此要我们堵住“五色”、“五味”、“五音”进入我们身体的通道,这里的堵塞并不是不吃、不看、不听,他允许正当的吃喝玩乐,其真正堵塞的是滋生诱惑我们灵魂堕落的通道。一旦这些的通道都打开,我们必将遭受深重的灾难。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意思是能把极其微小的事物都看个清清楚楚,自然是眼睛明亮的表象;能坚守柔弱而充满韧性,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气势就叫强。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做人智慧 刘邦封赏仇人

 

    故事

 

    刘邦封赏仇人

 

    刘邦胜利以后,论功行赏,先将功劳最大的20余人,封了官,赏了地,其余的那些将领相互之间比较功劳的大小,谁也不服谁,日夜争执不休,封赏的事没法进行下去了。

 

    有一天,刘邦从洛阳南宫的阁楼上望去,看见那些将领们在洛水岸边的沙滩上,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在交头接耳地议论什么。刘邦问:“他们在嘀咕些什么?”

 

    张良说:“陛下还看不出来吗?他们是在相聚谋反呢!”

 

    刘邦很是惊奇:“天下好不容易平定下来,他们干吗又要谋反?”

 

    张良说:“陛下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起事,靠着这一班人夺取了天下;现在陛下贵为天了,而所封的人都是原来的老朋友和亲戚故旧,而所杀的,都是原来一些有冤有仇的人。他们一合计,天下只有那么大,要封的人却那么多,他们担心陛下不会对他们都行封赏,又害怕原来有什么地方得罪了陛下而遭猜疑被杀,因此相聚谋反。”

 

    刘邦一听愁眉不展:“这可怎么办好?”

 

    张良问:“有没有这么一个人,陛下平生最憎恨他,而大臣们又都了解这一点的?”

 

    刘邦说:“有这样一个人。”

 

    张良问:“谁?”

 

    刘邦答:“雍齿。这个人原来就跟我不对付,又一而再给我难堪,我早想杀了他,只是因为他的功劳甚多,因此还有点不太忍心。”

 

    张良说:“这么办吧:现在立即先封雍齿,这样其他大臣也就安心了。”

 

    刘邦于是大摆宴席,当众封雍齿为侯,同时督促丞相赶快定功行封。宴会以后,大臣们都很高兴,议论说:“雍齿都被封为侯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甘居第二的租车公司

 

    西班牙大哲人格拉西安说:“让人误以为你是无知的,往往是最大的睿智。”

 

    美国有一家租车公司,长期以来以第二自居,却好评如潮。这家租车司原本经营不善,由于冗员太多,员工工作态度又散漫,车子交到租车者的手中,单就车表面肮脏的程度,就会被讥讽是“逃犯开的车子”,名声到如此地步,怎能不面临倒闭的边缘?尽管如此,这家租车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仍然不低,屈居第二,只是离市场占有率第一名的租车公司,有好大一段距离,而第三名的公司正在奋起直追,已是相差不远。

 

    后来公司聘请了一位有“经营之神”美称的奚得先生做总裁,他到任后,对公司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采取重罚重赏的方式,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接着花重金寻找广告公司为公司做形象广告。

 

    广告大师彭巴克先生,经过一番调查和策划后,告诉奚得先生:这个广告应该就坦白直率地告诉大家——我在租车业中,排名第二。

 

    奚得先生深感怀疑:“我们第二,为什么人家还会租我们的车子?”答案是:“我们更努力。”

 

    奚得先生接受了这则广告,之后公诸于众,坦坦白白、毫不讳言:“自己差,因此要更加努力。”这样不只对内部员工有所提醒,对顾客而言,他们看到了一个努力向上的公司,也看到了它的改变。不久之后,公司业绩急速上升,市场占有率愈来愈接近第一名。

 

    公司所有的车子上,都贴了奚得先生的电话,如果租车者发现车子不清洁、有烟蒂等情况,可以直接打电话给他。他总是对所有的顾客说:“我们第二,所以要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