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北克大学硕士:受益终生的100部教育书籍(39)《外国教育家评传》(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0:56:21

39.《外国教育家评传》(下)

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尼尔、罗素

一、尼尔

亚历山大·萨瑟兰·尼尔(1883---1973)英国教育家,创办萨摩希尔学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使学校适合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学校”,反对教育上的权威崇拜,要求给儿童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儿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舒展个性,完善人格。在这方面,萨摩希尔的确要比同时代的任何学校都走得更远。

二、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年,是著名的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20世纪一位重要的奇偶碍于思想家和教育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着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著有《哲学问题》、《几何学的基础》《社会改造理论》、《教育与社会哲学》等。

年近五十得子后才使得罗素对教育问题的关注胜过了其他所有问题,也正因为孩子的出生,罗素从新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更系统的研究。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罗素主张:早期教育要特别重视儿童的良好品格;要鼓励儿童的创造性,反对儿童服从的习惯;一定的纪律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给儿童比过去更多一些的自由。

1927年9月22日创办了一所实验性的寄宿学校------皮肯希尔学校。招收2岁以上的儿童,教师由罗素夫妇和另2位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担任。学校既重视培养开明的道德,又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教育。1935年罗素离开,由离婚的妻子经营到1940年。

培养理想的人及其理想的品格。罗素指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引导和改造人的本性,培养理想的人及其理想的品格,以达到改造社会、创立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目标。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内部关系方面,罗素认为,从人性发展的理想与品格发展的规律来看,只要顺应自然法则,使儿童的本能或冲动得到良好的引导和积极、充分的发展,就可以培养出完美的或理想的人来。他在《论教育》一书中写道:“我将提出我看来共同组成一种理想品格之基础的四种特性: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

如何达到培养理想的人及其理想的品格的教育目标?罗素写道:“我坚信,只要对儿童的身体、情感和智力予以恰当的处理,就可以在儿童身上十分普遍地培养出(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这些品格来”。其中“恰当的处理”是指教育中要遵循更多地发展个人自由的原则,采用让儿童有更多自由的方法。“自由”教育的主张是罗素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罗素认为:第一,儿童情感的发展需要很大程度的自由。第二,自由对于理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罗素并不是反对纪律与约束。他认为,给儿童尽可能多的自由是对的,但一定的纪律与约束也同样是必要的和合理的。罗素指出,“自由”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的关键,在于“自由和纪律之间的一种巧妙的结合”。

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罗素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重要价值,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确认:

首先,罗素以一个社会家的眼光,从改造社会的需要追溯到改造人性的需要,进而提出了改造传统教育的任务与意见。这不仅是一种有价值的教育研究方法,而且使罗素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具备了深厚的社会政治思想基础,从而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与社会功能等更根本性问题有了颇有特色的深刻见解。

其次,在“自由”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上,罗素对教育中的个人与公民、个人与社会、学校与社会、自由与纪律、自由与服从、现代与传统直至科学与人文、功利与非功利等重要问题的对立与统一关系,都做了相当深刻的揭示与论述,充分表现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驾驭辨证思维方法的非凡能力。罗素的“自由”教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在传统教育思想与尼尔式的新教育思潮或进步教育思潮之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如果不是因为杜威也有类似的建树,罗素的看法是可能成为克服教育领域中传统派与现代派之间共有的某些极端性缺点的重要方法论根据和思想工具的。

再次,罗素的教育思想还具有最新的心理科学的基础。他赞成并吸取了皮亚杰对儿童发展的一些研究和看法。

最后,罗素在《论教育》和《教育与社会秩序》这两大著作中,对品格教育与理智教育的大量具体问题做了许多与流行的看法颇为不同的深刻论述。这份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是值得进一步发掘、研究和有选择地吸取的。

局限和偏颇。第一,将改造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改造人性的教育上,将教育看做是社会改造的不二法门,这显然从唯心主义的角度重蹈了欧文等人的覆辙。第二,尽管罗素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是从社会到人性再到教育的,但是,他对教育目的的看法却主要是从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甚至人道主义色彩的人性论出发的。这种人性论和由此而来的教育目的,有明显的抽象性与空洞性,既与唯物史观相悖,又显得软弱物理,不可实现。此外,罗素用本能、冲动与习惯等概念论述战争,并将此作为他全部教育概念的起点与核心,即使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也是不科学。

尽管如此,作为教育思想家与教育活动家的罗素,毕竟不是新教育运动与进步教育运动中毫无特色和无足重轻的一位跟随者,他的颇为独特的教育思想值得进一步发掘与研究,并给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感触关键词:儿童哲学、适度教育、

尼尔的萨摩希尔学校

                         

《外国教育家评传》主编: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怀特海

一、 简介

艾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1861---1947,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获得文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怀特海的学术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85---1910年在伦敦大学教数学,研究数学和数理逻辑;1910----1924年字啊伦敦大学执教,研究科学哲学,同时对教育问题产生兴趣,长就教育问题发表演讲;1924-193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研究哲学,试图建立宇宙论的形而上学体系。

他发表的学术著作《普通代数论》奠定了他在数学界的地位;他与学生罗素合作编写的《数学原理》,为现代数理逻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自然知识原理》、《自然的概念》、《相对论原理》、《教育的目的》、《自然和生命》、《思维的方式》等。

怀特海1931年进入英国科学院。1936年在哈佛退休,成为该校名誉教授。1945年在英国接受荣誉勋章。1947年12月30日在哈佛校园逝世。

二、教育思想

1、“自我发展”的教育目的

   1929年,怀特海在其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的序言中写道:“有一个主要的思想贯穿于本书各章之中,得到许多论点的说明。它可以简单地归述为:学生是充满活力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刺激和指导他们的自我发展。由此前提推论,教师也应当是富有活力,思维活跃。”把刺激和指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这只怀特海对教育的根本看法之一。

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自我发展,怀特海认为,需要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愉快。“没有兴趣,就不会有进步。快乐是唤起活生生的有机体去适应自我发展的天然方式……痛苦无疑只是唤起有机体活动的一个次要手段,仅仅在快乐减退的时候才出现。快乐是生命冲动正常而健康的刺激力量。”

怀特海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不要把学生当成拼板玩具中的一块块木块,随意拆卸,或者当成一块块粘土,按模型任意捏制。他多次提到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具备高超的教学才能,才能掌握并科学地研究教育这门艺术。他提出教师的两种作用,一是要个性鲜明,充满热情和活力,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识广博、目标坚定的学习环境。但他也提出,如果对学生过分严格训练,就容易伤害儿童这个敏感的有机体。

2、重视智慧训练的教学过程

怀特海认为的智慧不是别的,就是善于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教育的整个目标就是要培养积极的智慧”。他对旧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运用的风气深怀不满。

怀特海对智慧训练的理解,是与他强调“发展”、“创新”的知识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知识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变化创新的:“我们从前人那里继承了这种观念,即所谓文化传统。这种传统观念是不可能静止不变的。这种观念若不是退化成毫无意义的公式,便是由于更精微的理解获得了新意义,因为增加了新的生命力。在批判的理性的推动下,在活生生的感性证据面前,在科学观察的冷静而确定的事实中,它将发生变化”。他把应用知识看成是使教育保持活力的中心问题。

怀特海把知识看成是发展创新的过程,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智慧训练,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启发。

3、教育的节律性原理

怀特海指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发展也表现出阶段性、节律性或周期性的特点。他认为,“黑格尔把发展分析为所谓正、反、合三个阶段,是正确的,联系智力发展,应该称它们为浪漫阶段、准确阶段和概括阶段。”

浪漫阶段就是自由探索,以激发学习热情的阶段。他认为应特别重视第一阶段。

准确阶段就是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技巧的阶段。

概括阶段就是运用知识、发展知识的阶段。

怀特海虽然认为发展大致上有这样一种节律性的趋势,但是反对机械地看待他的理论。他告诫人们,第一,这一条节律只代表中等能力的儿童。第二,教育远不止这么一个周期,而是这种周期连续不断的反复。每天、每星期、每学期,都可以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小周期,甚至一堂课,也应该构成一个小小的漩涡周期,有它自己的从属过程。不过,从一个周期到另一个周期,每次循环总有所不同。第三,不要过分夸大三阶段之间的界限。从前一阶段过渡到后一阶段,当中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和痕迹。

教学安排既要符合发展的节律性,又不能死守着关于发展的错误的心理学理论。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产生,怀特海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第一,   学科排列的顺序要符合发展的节律性特点。

第二,不同的发展阶段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浪漫阶段---自由、发现、探索;准备阶段---主要是训练;概括阶段---自由,自如的运用。自由和训练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教育从自由开始,经过训练,又走向更高层次的自由。

与过往的都探讨过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家如卢梭、赫尔巴特相比,第一,怀特海的节律性原理强调了心理发展有阶段性,是各种大小不一的周期不断循环往复、内容更新的过程。这种开创了教育史上的先例。他的观点更能体现一种运动变化的思想。第二,运用这一原理,怀特海较为妥善地处理了教育中自由和训练的关系。他既强调儿童的自由、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又充分肯定儿童接受训练,掌握知识的必要。这样就避免了一些教育家常常要犯的各持一段的错误。(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4、课程设置的“统一”和“集中”原则

统一,即强调各门学科相互联系,协调统一。

集中,即由于学校教育的时间有限,所以课程的设置以及教材的编写,都应该少而精,突出重点。

5、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的有机结合

6、大学教育的目标

怀特海没有从教学或科研的角度分析大学的性质,而是另辟蹊径,认为发挥想象力是大学的根本作用。出人意料,别有新意。

大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怀特海认为:第一,理论要与实际建立密切的联系。第二,教师本人要有想象力。第三,要注重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第四,要建立一种学术自由的气氛。

7、艺术和美学教育

怀特海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分析了艺术和美学的价值。

三、关于怀特海教育思想的研究和评价

西方教育理论界在论述怀特海教育思想的时候,对两方面的问题分歧较大。

第一个问题是,怀特海的有机哲学与教育理论的关系。谁先、谁后。数学---自然哲学---有机哲学。

第二个问题是,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应该属于现代西方教育思潮中的哪一个流派。进步还是传统?两者皆有?

作为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教育思想的价值在于: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智慧训练,反对传统教育向学生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学习心理过程,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较为辨证地论述了知与行、自由与训练、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之间的内容联系,等等。

这些不仅在当时,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也不乏启发和可供思考之处,这是怀特海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的价值所在。

勿容置疑,由于历史的限制,怀特海的教育思想也有一些缺陷。例如对体育和德育不够重视(或者是研究的不够,而非不重视);对一些教育问题的论述过于抽象和空洞,教育理论中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这些消极的方面也无损他的贡献和伟大。

 

《外国教育家评传》主编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布鲁纳

一、简介

杰罗姆·西摩·布鲁纳(1915---)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学科结构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兴趣广泛,在许多研究领域内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从多种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对人的心理和教育进行探讨,发表了200多篇有关心理和教育的科学论著。他的教育思想对美国6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产生很大的影响,是美国在教育理论上具有卓越贡献的思想家之一。

早期对知觉和思维的研究多数是在实验室环境里进行的,后期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的研究却是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进行的。

对布鲁纳心理和教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皮亚杰、乔姆斯基等人的结构主义方法影响布鲁纳按照结构主义表达知识观,提出“知识结构”教学原理,阐述“结构课程”论等。

二是格式塔---认知心理学派的前辈,科勒的顿悟说、勒温的场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吸引布鲁纳卷入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并付诸教育实践。

三是教育史上许许多多有才华的先辈的教育思想影响布鲁纳的研究工作和思想。譬如裴斯泰洛奇、桑代克、杜威、蒙台梭利、苏格拉底、卢梭等。

二、认知、发展、教育统一的教育观

他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人的认知学习作了新的解说:一方面肯定人的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通过知觉、发现、再认、想象、判断、记忆和思维等过程而获的知识、保持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个体的认知力量或智慧的一种“从内而外”的心理过程;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的认知发展的决定作用,指出教育是转换只是形式并引导人们的学习活动的“从外而内”的过程。同时,他构想了两者之间的桥梁-----信息加工模式。他进而阐述了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包含知识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个体的学习就是通过自己的经验系统,对“从外而内”的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和加工,以一个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保存;根据这个系统采取外推、内插、转化等方法,处理所获信息,“从内而外”地做出推论,推出新的结论或知识;并对处理知识的方法进行评价,重新提炼已有的经验系统,改组或扩大原有的认识结构。

智慧发展动力观,他认为,智慧发展的动力是人类遗传和文化教育这两种内外因素构成的,并强调人类社会文化环境是智慧发展的根本条件。“没有文化就没有智慧”。教育是传递人类文化的艺术,是促进个体智慧发展的外部因素。

三、教学理论的构筑

布鲁纳认为,教学理论是规范性的应用科学,要阐明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方案的法则。其一,要提供评判各种教学途径的准绳;其二,要提供教学的理想标准及实现条件。以此为出发点,详细地阐述了教学理论的4个研究主题及其原理、原则。

1、  学习心理倾向

布鲁纳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认为学生有无良好的心理准备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首要因素。他以学生在学习中作出的选择性探索活动为线索,论述了达到学习心理倾向最优化的3个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3个基本要求是:(1)要将教学过程中有损学习者身心的危害因素缩小到最低限度;(2)要使学习者从学习失败的体验中获得最有益的教训;(3)要尽量排除家庭、社会、种族等陈规陋俗对学习者求知欲的影响。具体措施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学生的探索活动的激起、维持和方向性3个方面,并研究其形成条件。学习任务既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有需要学生做出努力才能完成,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布鲁纳的学习心理倾向最优化原理旨在养成儿童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之以后成为能自主和自动地思考问题的人。

2、  知识结构

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和富有活力的简便方式表达出来”。他提出最佳知识结构的3个组织原则:再现形式的适应性原则,指学科知识的呈现方式必须与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模式相适应;再现的经济性原则,即学科内容的合理简约;再现的有效性原则,指经过简约的知识结构,尽可能地拥有活力------迁移,有利学生的学习迁移。他还指出,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创造性任务,就是以某个学科现代发展水平所确定的基本观念,把该学科的大量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简化,并转化为适合学习者认知学习水平的形式。(我们现在做的不就应该如此吗?这和我们的先辈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不就是如出一辙吗?我们的先辈就是这般的了不起,四个字就道尽了教育的真谛,永远值得后人揣摩、遵循、挖掘。)

3、  教学程序

布鲁纳认为,教学程序涉及教材的呈现方式、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并影响学习者的知识获得和能力发展。(迄今为止,很多的教育学论著都以此为蓝本。)教学程序随多种因素而定,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认为最优化程序应该具备两个基本要求:1、教材的呈现顺序要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相适应;2,根据经济、有效的精神确定教学步骤的大小。

4、  学习反馈

他认为,第一,反馈要及时,要在学生将其学习活动结果与他所谋求的结果进行比较时提出来,以便帮助学生确定下一步的学习;第二,反馈要考虑场合,若学生处于心情不良状态,教师要采取妥善的手段予以消除,然后再提供矫正信息;第三,要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反馈方式。他提出要将外部的高报偿转化为内部的高报偿“最适当的调整是使学习者从为外部奖赏而学习逐步返回到自己的内部需要而学习。”内在的需求、兴趣、自我胜任感,而不是为了物质的奖赏或别人的称赞。

(对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为也是如此,礼仪行为,礼仪心愿的调查中有的学生说:这是我本来就应该做的,不需要奖励,我乐意这样去做。)

四、学科结构课程论

1、  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什么?------布鲁纳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优点:一、可以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二、有助于记忆;三、是学习迁移的主要途径;四、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2、  学习准备观念的转变。解决“什么时候开始教好?”

3、  螺旋式的课程组织

(虽有参考的价值,但某些方面过了头)

五、发现学习法

1、学会如何学习-----怎么教。“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什么”更为重要,其目的在于教给儿童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使之日后成为独立自主的会思想的人。

2、发现学习的条件与训练

(1)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发现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关键在于学生主动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去思考问题,通过直觉、猜测或不断地尝试错误以推陈出新。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3)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巧

3、发现学习的优点和局限性

发现学习有四大益处:第一,发现智慧潜力;第二,增强内在动机;第三,培养学习技巧;第四,有助于保持记忆。(是对传统教学法的突破)

局限性:适用性有限,儿童无须样样都亲自发现。(过分强调发现的知识才是真知,忽略了发现学习也有可能出现机械的无意义学习,未考虑到发现学习并不是人人适用。仍未能真正解决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问题)

六、理论建树及影响

1、  教学理论系统化的尝试

2、  教育心理学化的推进

3、  教育理论的发展

 

 

《外国教育家评传》主编 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涂尔干

一、生平简介

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学奠基者之一,同时也是法国“经典作家”和社会学创始者之一。在社会学史上,他的贡献是无可争议的。他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力图示社会学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学在人文科学中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他自己因此也被视为“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或被称为“法国正统社会学的开创者”。在教育史学上,他先以教学活动,然后又以著作对法国教育学产生影响。在教育社会学方面,欧美学者至今仍将他称为当代欧美三大学派之一,即功能主义学派的鼻祖。

他幼年丧父,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惨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意识。他一生勤劳而具奉献精神。在他的教学活动中,教育学方面的活动几乎达到三分之二。他的著作颇丰,仅专著就有而是多种,他最重要的教育学著作有《教育与社会学》、《道德教育论》、《法国教育学的演变》,他毕生奉献与社会学和教育学,在法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去世后作为第一位社会学家被法国政府追认为国家研究院院士。

二、社会学理论

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2、  客观性是科学的出发点

----在科学研究中排除成见。

----根据社会事实的外部共同特征下定义。

----客观地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二、教育学说(作为社会学家来谈教育)

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个体“社会化”与“专门化”

涂尔干对教育得出了这样的定义: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是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三、个体社会化是社会和个体的共同需要

虽然个体社会化是为社会所要求的,但从个人来看,这种社会化也是必需的和自己所期望的。这是一个重要的观点,概括了当代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活动有着广阔的天地

涂尔干:“教育工作并非是模仿性劳动,而是时代精神的记载。”

 

《外国教育家评传》作者 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巴格莱

一、简介

威廉·钱得勒·巴格莱(1874-1946)是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二、对进步教育的批判

20世纪初,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进步教育开始在美国广泛流行,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步主义者号召用“新教育”取代“传统教育”,要求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以及儿童日常生活的联系,这是对传统的形式主义教育的批判,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进步主义夸大了传统教育的缺点,完全否定了以前传统教育中的合理因素,片面强调和任意夸大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从而将传统教育的合理因素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一起抛掉了。进步主义者采取了一些连杜威本人都难以接受的基金措施,致使美国学校秩序混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巴格莱再也不能保持“平衡”和“稳健”了。为了批判进步主义的教育理论,保持和发扬传统教育中的合理因素,拯救美国教育,巴格莱等要素主义者建立了一个教育团体---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巴格莱成为这个组织的“领袖”。他们认为进步主义推行的一套无目的、不系统的课程和无纪律、无教师指导的教育活动,降低了美国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破坏了传统的社会文化的稳定性,造成了社会危机,并降低了人们对教育能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尽管巴格莱和进步主义展开“激战”,但他并不完全否定进步教育,他对进步主义的某些方面是肯定的。他还多次表示同意杜威的某些学说,并赞同他的某些建议,并没有因为理论上的分歧和论争影响对杜威的敬仰。

三、论学校教育

1、论教育目的   “从最广义上来说,教育就是传递人类知识的过程,并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永久保存下来。”教育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尽可能地保护面对伴随无法预言的变化而来的危险和社会和个人,是个人去适应环境。

学校应促进人们对知识本身价值的重视,并教给学生为成人社会的成功所必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2、论课程与学习  

在巴格莱看来,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保证学生能够学到读写算基本技能、现代和古典语言、文学、历史、数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应该设立精密的、要求严格的科目。而且各门学科,特别是那些难度高的课程的讲授顺序和设置年级应当是共同一致的。

他提倡”刻苦学习”,强调兴趣。认为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应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

3、论教育过程与心智训练方法    

他认为教育过程是传递种族经验的过程,也就是统觉的过程。教育过程的方式有两种方式,间接的、教导的方法和直接的、发展的方法。他认为学校不应放弃心智训练方法。他强调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当使学生确信自己是一名发现者并真正发现真理。应该说,这种见解是颇有见地的。

4、论教师  巴格莱认为,教育过程的中心是教师;教育过程的主动性在教师而不在学生。应当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四、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特点与发展    吸收传统教育的优点,摈弃传统教育的不合理因素。对美国以及西方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当前一般的教育家认为要素主义是守旧的,是要恢复到传统的读、写、算的教育。有人认为要素主义是从极左的进步主义转向极右的保守主义。其实,要素主义教育哲学已经采取了一种新的立场,已超越传统的教育理论,而把许多新旧观点中合理的部分加以融洽结合 ······要素主义是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大海里为美国教育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在西方教育中是有一定的积极因素的。”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 实验教育学派

 

实验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尔、梅伊曼和拉伊、比纳、桑代克。

实验教育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洲出现的以实验方法致力于儿童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这个流派中的一些著名的儿童学者和实验教育学家不是沿用传统的逻辑和统计来进行研究的。人们称这个时期中的儿童研究运动和实验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开端”。

霍尔(1824-1924)------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被誉为“儿童研究之父”。他提出“复演和游戏理论”,提出应该把个体心理的发展看作是种系进化历史的一系列复演的理论,因此被成为“心理学上的达尔文”。

梅伊曼(1862-1915)------德国心理学家,主张科学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的科学性。

拉伊(1862-1926)-------德国心理学家,和梅伊曼同是实验教育学的开创者,他俩曾一度合作。

比纳(1857-1911)------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对教育和心理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制订了智力量表。比纳是法国第一个正式使用“个性心理学”这个术语、比较完整地论述个性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心理学家。

爱德华。李。桑代克(1874-1949)------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的研究课题十分广泛,包括遗传问题、学习过程、个别差异、智力测验、教育测量、儿童研究、成人学习、课程计划及编制、教育管理等。

桑代克是多产的心理学和教育家。他发表的论著很多,例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人类的学习》,其中不少著作已经译成中文,对我国教育界有一定的影响。

(一)学习律   桑代克是联想主义心理学家,自称是“连结主义者”。他的全部心理学说是建立在刺激-反应这一公式基础上的。他的学习律是根据对动物学习的研究制定出来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尝试---失败---再尝试---成功。

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这条规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一个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能不受干扰,就会引起满意的感觉;(2)一个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由于受阻而不能传导,就会引起烦恼的感觉;(3)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令它传导,也会引起烦恼的感觉。这条规律强调学习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要有效地学习必须伴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即有某种需要。

2、效果律。效果律可通俗地表现为“愉快---痛苦原则”。一个反应如果伴随着愉快,就得到加强;如果伴随着不愉快,就会减弱。之后,通过实验进行了对后半部分的纠正。指出满足感比烦恼感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他认为这是一条基本的学习原则。

3、练习律。  练习律就是指学习需要重复。要使学习有效必须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

(二)课程论   

桑代克的课程理论有两个基础:一个是刺激反应和共同要素迁移说;另一个是分化教育的思想。

(三)教育研究方法 

他主张教育科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所有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都必须有严格的验证。

实验教育思想流派的特点:

1、  从方法论上改进旧教育,建设新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  深入研究儿童。

3、  重视实验,从实验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方法。

 

《外国教育家评传》主编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德可乐利

 

奥维德·德可乐利(1871-1932)是比利时的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家。作为比利时特殊教育的先驱,他创办过特殊儿童学校,试图使特殊儿童获得更多和更充实的知识。此后,他为正常儿童创办了“隐修学校”,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创立了实验教学制度,以“德可乐利教学法”著称,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也十分注重幼儿教育。欧洲教育家公认,作为幼儿教育家,他可以与福禄培尔、蒙台梭利齐名。在进行教育实践的同时,德可乐利还倡导欧洲新教育运动,积极赞助“新教育联谊会”的建立,成为欧洲新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

主要著作有:《论个性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整体化的功能------整体化现象在教学中的作用》、《情绪的发展》、《语言的发展》(1930)。

他重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为了充分发展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他的隐修学校创造了促使儿童智力、体力的道德发展以及有利于美育的教育环境------阳光充足、风景明媚、没有围墙,布满植物、花圃、小径,还有观赏动物和水族池的场所。

他认为,儿童需要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密切相联的。(我们新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就是突出这一目标吗?可见,前人的远见。既然有如此多的巨人,我们完全可以迅速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没有必要去进行这样那样的实验,也没有必要去提出这样那样的所谓的新理念,往往是都了一大圈又回到了从前。)在他看来,学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这样的学校,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他认为,在变革学校制度之前,最重要的教育问题是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他揭露了当时学校的6条弊端:(1)教学没有或很少与儿童的各种活动相联系;(2)教材很少与儿童的兴趣和身心发展有关;(3)科目的划分并未注意儿童的思维过程;(4)各学科内容超出儿童的理解力和记忆力;(5)过于注重口头传授的科目;(6)发挥儿童的创造性、自动性的机会太少。这些弊端导致了当时学校的落后。从今天看来,德可乐利的观点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好还是前一轮的课程设计应该说都能够避免他所说的6大弊端,注重课程和儿童的生活相联系,注重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注重发挥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德育是德可乐利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的习惯有助于儿童养成高尚的道德。(教学的教育性)

德可乐利重视教师对儿童的影响。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应该热爱儿童,钻研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了解儿童的精神状态和情感;选择活动时,必须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儿童的活动和日常生活,研究如何进行品德教育等问题;尊重儿童,信任儿童,培养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坚强意志和为小组、为团体、为社会服务的互相合作精神;善于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教育儿童懂得纪律是活动和工作需要的结果;培养儿童辨别好坏的能力和善恶的观念,启发儿童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鼓励儿童发扬优点,改正错误;在教育儿童树立信念和理想时,要克服纯粹个人主义倾向;密切联系家长,使家长与学校配合,谋求对儿童品德教育的一致性。

德可乐利在教学法方面也很有研究。他提出了“整体化”这一术语,他认为教学要适应儿童的各个发展阶段。例如,在读写算的教学中,他提出,在阅读的初级阶段,应该利用观察、联想、表达的整体化心理程序进行教学。

德可乐利名扬国外,他的的教育学说的影响是广泛的。

 

《外国教育家评传》主编 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 杜威

 

一、生平活动和著作

约翰·.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

父亲是农民,后来当杂货商。8岁的杜威,进入一个地区学校,接受传统的强迫记诵和读、写、算的教育。这为他后来反对传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16岁的杜威进了佛蒙特大学。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体系形成经历了不断变化、不断修正的过程。“我似乎反复无常,有点像变色龙,屈从于一个接一个不相同甚至不相容的影响;多方设法从中吸取一些东西,而又力图把它在某种程度上推向前进,使它在逻辑上和先前学过的东西融贯起来。”

毕业后,杜威当过中学教师。1882年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曾经从黑格尔主义转向工具主义。后在密执安大学任教、芝加哥大学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系主任。讲授过系列的、大量的课程。他还每年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上一、二门课。

他在芝加哥大学期间,写出了不少重要的教育理论著作,如《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上的道德原理》都是有关实验学校(对新的教育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效检验的学校)的工作纲领、内容、进程和总结的。

他的《我们怎样思维》对中小学教育实际发生深刻影响,立即被认为是教育文献中的优秀著作。

他和女儿合作写了《明日之学校》,而《民主主义与教育》则是他多年来对哲学最充分的阐述。

《一个普通的信仰》、《价值论》、《人的问题》、《自由与文化》、《经验与教育》,《艺术即经验》是他对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经验与教育》(1938)是杜威晚年一本重要的教育著作,是由于进步教育受到种种非难,他为进一步阐明自己的教育哲学而写的。

二、哲学与教育理论

哲学的目标和价值不在于寻求永恒的普遍的实在,以致脱离现实生活,而是把应用在物理和生物现象上的科学方法,推广应用到社会和人生的事务上去。这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所持的关于哲学研究的特殊目标和方法的观念。这一点,他在《哲学光复的必要》一文中,他说得更多清楚:哲学必须停止成为“研究哲学家的问题的手段”,而要成为“哲学家所提出的研究人的问题的方法”。

他认为,教育是检验哲学理论最重要的阵地。他宣称,他所提出的哲学可以称为经验的自然主义,也可以称为自然主义的经验。强调经验与自然的连续性。

针对古典哲学(包括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存在的问题,根据上述观念的操作性,强调认识过程中的知与行的关系,并把它广泛地应用于学校工作的实践,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核心的东西。

“我的教育理论后面有一种思想,是颇为抽象的知和行的关系的理论。我的学校工作把这个理论转化为生动得多的理论。我的思想发展中早就达到一种信念,即所用的方法和达到目的的两者有密切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 教育即生长

杜威宣称:“教育即生长”,“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由此可见,生长的概念在杜威教育理论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他重视习惯,重视学生的本能,重视儿童的适应能力和首创精神。他对教育的结论是:“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对当时流行的预备说、开展说、形成说进行了批判。把生长和民主主义概念以及教育目的结合在一起,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一个特点。

不管杜威说什么生长只是更多的生长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东西,事实是,他所寻求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从属于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而且力图为这个现实服务的。

四、课程和教材

杜威反对课程以孤立而不是相互联系的形式提供给儿童,主张科学的内容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五、思维和教学方法

“方法的问题最后可以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提供教材和处理教材的法则就是包含在儿童自己本性之中的法则。”这是杜威针对学校中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形式主义现象,主要从心理学方面对“方法的性质”所作的阐述。他指导这他后来的教学方法原理的发展。

杜威重视思维的发展,提出思维就是在所做的事及其结果之间正确地、审慎地建立联结。他认为思维就是在“这两端”之间进行。这两端之间包括五个步骤:(1)阴暗的情境;(2)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3)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推断每个阶段所涵的结果,看哪个阶段能够解决这个困难;(5)进行实验、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假设。

关于方法,杜威指出,重要的是,思维就是方法,就是思维过程中明智的经验的方法。因此,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教学法的要素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六、学校与社会

《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一章开章明义就指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

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一切教育的根本问题”。他一直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儿童个人的完全自由和自我表现。

七、 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实用主义的巨人”!1930年巴黎大学授予杜威荣誉博士时,称杜威表现了最深刻、最完全的美国精神。

克伯屈:据我看来,他是世界上未曾有过的最伟大的教育家。虽然不一定确切,但也足以看出杜威的地位。

杜威1919年4-5月先后在上海、北京、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沿海城市发表演说,主要内容有《社会与政治哲学》、《教育哲学》、《伦理学》、《现代教育趋势》等。杜威在中国旅行了13个省市,与1921年7月11日回国。对中国教育界影响深远。《民主主义与教育》曾作为一些高等学府的教育哲学课程的教科书,陶行知吸取了杜威教育理论中有益的东西,加以改造,应用于中国。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进步的作用。

 

 

《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爱伦·

 

这是《外国教育家评传》介绍的第一位女性。她叫爱伦·凯(Ellen  Key ,1849--1926)是瑞典著名的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也是20世纪初期欧洲教育革新运动的思想先驱。她提倡自由教育理论,热爱和尊重儿童,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倡导理想的家庭,强调家庭及父母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她于1920年出版了《儿童的世纪》一书,明确提出了实现教育改革的“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提倡自由教育理论,她论述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问题之一,阐述了教育、环境和遗传在人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强调要把儿童培养成有用的社会成员。她阐述了自由教育的基本原理,认为人是性善的,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她阐述了自然后果教育和关于体罚的观点,她说,自然后果教育的精华在于避免对儿童的行为进行直接的干涉,而倾注全部注意去调节儿童的环境,从旁观察,让儿童接受自然后果的教育,但她并没有把自然教育方法绝对化。她深刻论述了体罚的危害性,并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她重视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受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经受磨练,从而获得与实际生活一致的体验,并养成各种能力(当然,她过于强调的是直接经验,而忽视了社会的间接经验的重要性,因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她还提出将所有的形式的生活、课程、活动、艺术等联系起来,并将这些素质联成一个整体的“整体化教育”思想。她强调男、女合校,共同学习是社会生活的需要。

在对家庭教育的论述中,她强调母亲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她认为良好的家庭气氛是使儿童获得良好教育的主要源泉。家庭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场所。家庭不仅是儿童到学校学习的预备室,而且本身也是一所学校。爱伦·凯很重视榜样在儿童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她认为,父母应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种种欢乐和兴趣,种种活动和活动的时间,像对待成人一样,诚恳和信赖地对待儿童。在幼儿园教育中,她认为,幼儿园教育充其量只不过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和辅助。这显然是不足的。

在对学校教育的论述中,爱伦·凯认为,学校必须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把学生作为各个个人来看待,而不是把他们作为班级来看待,这是学校使年轻一代得到真正的培养,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和获得快乐幸福的必要条件。她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考试制度和奖惩办法,每班12名9---16岁的学生,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禀赋分组教学,甚至个别施教。学生对学习的科目、方法和时间有充分选择的自由。她提倡天才教育,同时又考虑一般教育的双重目标。在她看来,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求知欲望,能自己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提出独立的见解。她主张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尖锐批评注入式教育。她也重视通过教学培养儿童的理想、意志、情操以及各种能力。她提出的从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素质来评价教育的效果这个见解,是很有价值的。她主张废除教科书,尽量让学生阅读原著、让学生到广阔的校园感受美、户外自由运动的体育最有价值、学生要参加手工艺和园艺训练。

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上,她说道,“教会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去利用书籍、字典、地图等学习的辅助手段,自己去开辟克服苦难通向胜利的道路,从而能以广阔的视野和不断增强额能力作为自己辛勤劳动的精神报酬。”她倡导热爱儿童,形成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能正确运用批评和鼓励来评价儿童。

爱伦·凯是瑞典的教育改革家,推动了对儿童问题的研究。她的许多理论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借鉴作用。但是,她的教育思想中也存在着偏激和片面的缺陷,有的想法不免有流于空谈而难于实行的弊端。

不论如何,爱伦·凯在西方教育史上乃至在世界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她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女性!一位女教育家!

《外国教育家评传》主编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是美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曾经以自己的电学实验和发明避雷针而闻名于世。在美利坚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中,特别是在争取国际支援的外交斗争中,富兰克林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在教育方面,他被公认为美国文实学校运动之父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主要创立者他创办讲读社和图书馆,成为美国成人教育方面杰出人物。他在《穷苦的理查德历书》中的格言,被视为美国最伟大的教育力量,在智慧、节制和勤俭等品德方面,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有着传奇式的生涯和教育活动。他出身于并不富裕的商人家庭,他是父母的第十个儿子,他从小就接受特殊的教育,但高昂的学费使他十岁辍学帮助父亲干油烛和煮皂生意。从结束正规的学校学习之日起,他开始接受一种新的教育------自我教育,他在哥哥的印刷厂力阅读了很多很多的书,洛克、苏格拉底、色诺芬、马瑟走进了他的生活,弥补了正规教育短暂造成的缺陷。他为自己制订了一个道德完善计划,并付诸实施。他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他多才多艺,兼有研究基本科学原理的浓厚兴趣和发明的才能,他的闪电的研究使人们摆脱了迷信的传说,利用自己的平板电容器解释了莱顿瓶的原理,建立了电现象的第一个理论,创造了许多电学上的专门词汇,如正电、负电、电容器、充电、放电、点击、电枢和电刷等。他发明了避雷针。被誉为“电学上的牛顿”。他发明了玻璃乐器,83岁那年双焦距眼镜,设计了“富兰克林”火炉。他遇事寻根究底、勇于探索,成为那个时代最先进的科学家。

他建立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热衷与现世而讲求实际,他发现实在、诚挚和正直是生活幸福最重要的东西,无神论是有害于道德的,只有自然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在认识论方面,他接受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影响,同时有添上一些始具美国特色的哲学主张。在社会发展观方面,他是一位二元论者。一方面,他认为物质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杠杆,另一方面,又认为道德进步亦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他最关心的问题是,在物质进步的同时,是不是伴随着道德的进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富兰克林世界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穷苦的理查德历书》和《给年轻商人的劝告》明显地反映出富兰克林思想中禁欲主义与功利主义结合的特征。

他的教育理论是唯实主义的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哲学和他的教育思想的主要方向紧密相关。在他看来,教育是一个生活过程,不仅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他提出了(一)改革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二)文实兼重的课程计划。他最崇敬并受到重要影响的人物是约翰。弥尔顿,其次是另一位教育家洛克。富兰克林的课程计划丰富而开拓视野,含图画、算术、几何、演说、逻辑等20多个科目。富兰克林课程计划的第一个特点表现在语言学习方面。提出用英语作为教学用语,还把众多的现代外国语引进了中等教育。第二个特点表现在重视数学和自然哲学。第三个特点表现在重视和强调历史学习。第四个特点在与批判古典主义教育,打击其在中等教育课程中的垄断地位。(三)文实学校的管理。他创办了文实学校,这是划时代的创举。它适合了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美利坚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对美国的中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实学校的出现是美国中等教育从拉丁文学校转变为现代中学极其重要的第一步。它既继承了拉丁文法学校重视理论课程的传统,也突出了实科课程的地位,成为拉丁文法学校与公立中学之间的桥梁。

总而言之,富兰克林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

 

《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 主编  上

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乌申斯基

一、生平简介

康斯坦丁。德米特列维奇。乌申斯基(1824-1870)是俄国著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对学校的生活制度与教育和教学工作进行了改革。他十分重视教育理论的研究,从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出发,对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教学论、教育科学和师范教育以及女子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撰写出巨著《人是教育的对象》以及其他许多教育论文,确立了具有民族性和民主性的教育学体系。他编写了《祖国语言》和《儿童世界》两本著名的教科书。人们称他为“俄国教师的教师”以及俄国国民学校和教育科学的奠基人。

莫斯科大学1844年授予他法学硕士学位。23岁被任命为代理教授。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活动曾受到当局的监视,受到警察的迫害。先后在外国宗教事务院担任职务、在孤儿院担任俄语教师、在斯莫尔尼贵族女子学院担任学监职务,曾被驱逐到瑞士、德国,后期深受沙皇政府的迫害之苦。

二、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

乌身斯基非常重视、强调教育的民族性原则,把它作为整个教育学体系的统一基础。其民族性原则主要体现下面几个主要特征。

1、  教育应该是人民的。

2、  教育应该给儿童以实用的知识,同时发展他们的智能,并使这些知识能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全体人民谋福利。

3、  祖国语言在人的成长中占中心地位。

4、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道德高尚的人。

5、  应该保证女子和男子一样受教育。

6、  凡是抄袭同人民格格不入的外国教育制度和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而不根据民族性思想的精神批判地加以改造,都是不容许的。

三、论教育目的、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

1、论教育目的

乌身斯基指出:“完善的教育能够使人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展。”这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完美的在身体、智力和道德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2、论道德教育

在乌申斯基的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占了极重要的地位。他说:“我们大胆地提出一个信念: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人在智力上应该是发展的,而在道德上应该是完善的。

为了“把人培养成一个人”,乌申斯基认为教育者应该注意几点:

根据民族性思想培养儿童对人及其使命的正确观点;

培养儿童首先对学习及其目的与任务抱严肃而认真的态度;

一切教育工作都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师要根据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所获得的资料采取行动,并对他们抱有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

整个教育必须在教师系统而直接的指导下进行;

学校不仅永远要担负起为儿童传授知识的责任,而且首先要担负起培养他们崇高道德品质的责任。学校领导者和所有教师必须对儿童采取一致的态度;

根据教育学的要求建立学生集体,并且使这个集体的生活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合理指导。(强调友爱的集体对学生影响的作用);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儿童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致的态度。

乌申斯基强调应当培养儿童这样一些道德品质:爱祖国,具有人道精神,诚实,有自尊心,爱劳动,有责任感、纪律性、审美感、坚强的意志与坚强的性格。他认为,这些道德品质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的。 对于道德教育,乌申斯基提出如下方法。

第一,   通过教育进行德育。

第二,   通过教师的个人榜样进行道德教育。

第三,   通过自觉性为基础的信念,进行教育感化。

第四,   运用预防、奖励和惩罚手段进行教育。

3、论劳动教育。乌申斯基把劳动和劳动教育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他深入而全面地论证了劳动在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方面心理意义和教育意义。(对于劳动教育的有些观点也是落后的。)

四、教学论学说

在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教学论是教育学课程的“一半”,是“教学的科学”。他不仅提出,而且在理论上解决了教学论方面的许多最基本的问题。

1、  教学论的一般原理

他提出学习是劳动,是脑力劳动。他要求使学习永远成为沿着一定方向克服困难的过程。他写道:“当然,当你对自己的功课很有兴趣时,你就不用担心儿童会厌烦,但是,你要记住,学习上并不是一切都会很有趣的,而必定会有而且也应当有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你要养成儿童习惯于不仅做他感兴趣的事,而且做他不感兴趣的事------使他们以完成自己的任务为快。你再准备着使儿童走向生活,但是,实际上生活中并不是一切任务都是很有趣的。如果对年满10岁的儿童,你还是闹着玩似地教他,那么,他以后碰到认真的、有时竟毫无一点趣味的学习任务时,简直就是在经受可怕的灾难。”

强调生动的语言、直观的手段、对照和比较,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

2、  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乌申斯基认为,心理学和生理学是教学的科学基础。他深入研究过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的规律,并指出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运用。

注意  注意不仅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内容。“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从外部世界进入意识中的一切,都必定要通过这个门户;所以,学习的时候,任何一个字也不能绕过这个门户,否则就不能进入儿童的心灵。显然,教会儿童把这个门户敞开是首要的事情,能够这样,一切学习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记忆

思维

意志

3、  教学原则

这些原则并非之前没有,他的功绩在于,从全新的角度提出这些原则的许多原理,并对它们作了全新的阐述,对教学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其一,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夸美纽斯、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等人都论述过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而乌申斯基进一步提出,教材本身必须是“明晰”的,教师传授知识应是“清楚”的,学生掌握教材时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独立性”。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积极的。

其二,连贯性原则(知识的系统性原则,知识的连贯性、教师讲授的连贯性、教学工作的系统性)

其三,直观性原则

其四,巩固性原则

4、  教科书的编写

五、论教育科学和教师

1、论教育科学

苏联教育界公认乌申斯基是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乌申斯基认为,教育是非常复杂的事业,“不能拿教育者所加工的活生生而有组织性的人与建筑工程师所加工的死板的材料相比。”要使教育工作有成效,教育者除了耐心、天赋才能和技巧之外,还需要有专门的知识,那就是教育学的知识。他还强调指出,哲学应该是教育学的基础,并贯穿在教育学的各个部分中。

2、论教师

   乌申斯基十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在影响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作为教师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品质。

第一,   教师不仅应当进行教学,还应当进行教育;不仅是一个教师,而且是一个教育者。

第二,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这个伟大的事业,绝不要辜负学生家长和人民的莫大信任。

第三,   教师必须有教养,熟悉自己的业务,经常关心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技巧。

第四,   教师要有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学的规律。

乌申斯基还要求大学要设教育系,教育系应开设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和教学法等课程。

六、在俄国学校与教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乌申斯基是俄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对于俄国学校和进步教育思想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他坚决反对沙皇政府专制的教育政策,严厉批判把西欧教育制度移植过来的做法,建立了以民族性原则为基础的教育学体系。他是俄国国民学校的奠基者。他强调学生首先要学习本民族的东西,他是俄国师范教育制度的创始人。

俄国,苏联政府在他逝世75周年时在列宁格勒建立了他的纪念碑,并颁发乌申斯基奖章、奖金给全国成绩卓著的优秀教师,出版他的书,凡是他工作和生活过的师范学校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乌申斯基不仅属于过去的时代,而且继续活在我们的时代里。

《外国教育家评传》主编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欧文

一、生平和著作

罗伯特。欧文(1771--1858)是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资本主义社会还很不发达的最初时期,无情地揭露并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废除私有制,幻想建立理性的社会制度。为此,他提出了性格形成学说,强调人的性格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教育人就是形成他的性格。他很重视教育,以工厂制度为起点,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尽管欧文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但它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诞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财富。

著作:《新道德世界书》、《自传》、《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

二、性格形成学说及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人具有各种官能,通过自己的感官从周围世界中取得各种知识。

欧文从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研究了环境与人的性格的关系。认为人的性格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所处的环境中形成的。他强调说,人是由他们降生以前和以后那些不受他们控制的环境所塑造的。在他看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具备成为人的一切素质。每个人一生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境遇,就像顺应自然规律那样万无一失地成为什么样的恶人。如果他为邪恶的环境所包围,他的思想和行为也一定非常低劣;如果他一生所处的环境是优良的,他的思想和行为就一定是健全的。

欧文寄希望与教育改变制度。因此,欧文所指的环境虽然也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常常指的是教育。他说:“教育人,就是培养他的性格”,“人可以通过教育养成任何一种情感和习惯,或任何一种性格。”可见,他对教育的重视,他尤其重视儿童教育。

欧文的性格形成学说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批判了神学家们宣传的“原罪说”,还批判了英国僧侣阶级鼓吹的性格形成的“自由意志论”。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是他从事社会改革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欧文的社会改革和教育实践活动中贯穿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这是欧文对大机器生产条件下生产的教育发展趋势的真知灼见。

四、幼儿学校理论

欧文详细地规定了10条对幼儿学校的指导原则,对幼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途径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今天读来仍不无裨益。

五、结论

欧文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质,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诞生之前,欧文是最杰出的。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地位以及社会观的局限,欧文的教育思想必然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但他“终究是属于一切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外国教育家评传》 主编:赵祥麟

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第斯多惠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威廉。第斯多惠(1790---1866)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了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探讨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教育原理和教学细则。

1808年,第斯多惠从拉丁学校毕业后,进入了赫尔朋大学学习数学、哲学和历史。一年后转到杜宾根大学,学习了三年,于1881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813年,第斯多惠应聘到法兰克福市模范学校任教。

1818年,第斯多惠应邀到爱北非特拉丁学校担任教师兼副校长。

1820年,第斯多惠又应聘在莱茵省梅尔斯市刚成立的国立师范学校任校长。

1827年,第斯多惠创办专门的教育刊物《莱茵教育杂志》,并一直担任主编,直到去世为止。

1832---1847年,第斯多惠被聘为柏林师范学校校长。

1832年11月,第斯多惠在柏林建立了“教育学协会”。

为帮助教师提高教育科学理论素养,第斯多惠于1835年发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详细地论述了教育和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及许多具体细则。此书多次再版,受到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

1857年,第斯多惠发表了《教育理想与可能性》一书。总结了作者自己的教育活动经验。

1858年,第斯多惠被柏林教师选为普鲁士众议院议员之后,更广泛地开展教育活动,多次利用众议院的讲坛提出有关教育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二、论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第斯多惠看来,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教育目的是密切联系的。

第斯多惠说,通过教育发现自己活动和意向的基础,并确立自由选择的原则、培养和发展对真、善、美的热爱和为实现真、善、美而竭尽力量的主动性和信念,应是一切人唯一、崇高和永恒的理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上述的“全人”。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

第斯多惠根据上述所谓“全人”的教育目的,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卢梭和裴斯泰洛奇关于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思想,强调应当把遵循自然看作广义教育最主要的指导原则;另一方面又认为,只讲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是不够的,应该补充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这样,第斯多惠就在教育基本原则问题的探讨上,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突破了前人已有的观念。

第斯多惠认为,整个人类,每一个民族,每一代人,总是处在某种文化的一定阶段。既应将这种文化看作是前辈人留下的遗产,也可以视它为历史发展的产物。任何后一段的发展都与以前的发展相联系,都存在着继承性。所以,当代的文化又是后来文化赖以发展的基础。

第斯多惠的局限性在于,他未能进一步看到一定的经济关系是一定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未能明确地认识到每一代人不仅是继承先辈的活动,而且是在改造旧的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自己。

教育一方面要遵循儿童天性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当代社会文化的要求,这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所必须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

三、以发展性教学为核心的教学理论

  关键词:改革实验  教学理论  研究  编写  价值  参考书  教科书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论“就是关于教学的普遍规律和规则的科学”。他曾经提出33条教学的规律和规则,论述了最重要的教学论问题。

(一)论教学任务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能力,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他好正确地揭示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难能可贵的。

第斯多惠还指出,教学不仅要发展儿童的智力,也要培养他们具体坚定的信念、崇高的道德情感、坚强的性格,形成他的个性。他认为,真正的教学应该具有教育性。在他看来,具有教育性的教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本身要有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学科内容。三是教师的榜样以及在教学中的思想倾向和情感。

(二)论教学原则

在第斯多惠看来,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应是两条。第一,“适应自然地进行教学”。第斯多惠一再强调指出,教学工作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第二,教学要符合“认识的自然进程”。

他强调直观性教学的必要性,一再论述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并认为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模糊的感性观念上升为清晰的理性知识。

在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基础上,第斯多惠详细阐述了直观性以及与直观教学相联系的“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和系统性、复习巩固等原则。这些原则夸美纽斯早已表述过,裴斯泰洛奇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过,但第斯多惠的主要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用心理学和认识论对这些规则加以具体论证,进一步说明教学必须遵循这些规则,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2)尽管对教学原则和规则的分类不是完善的,但他在总结和概括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教学的原则和规则,将它们的要求更具体化了。(3)强调指出这些规则之间的联系,要求不要将它们绝对化,不要孤立地运用。

(三)论教学方法

     在他看来,任何方法,如果只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感受或消极地接受,便是坏的方法;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便是好的方法。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见真理”。

选择教学方法还要考虑科目的性质,因此,实际上不可能某一类学校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他把儿童本身的特征看作选择教学方法主观方面的因素,把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看作是选择教学方法客观方面的因素,认为“在运用可靠的方法时,主观方面是和客观方面完全吻合的。如果方法真正符合学生个人的天性,那末它也符合科学的本质”,选择正确的方法时,“应当既注意主观,也注意客观。”

四、论教师和教育科学

第斯多惠认为,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水平。

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能创造地运用教育和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第斯多惠提出了5条有关教师的教学规则,包括力求使教学引人入胜、富有趣味、要精力充沛地教学、使学生正确地口述教材等。如何使教学富有 趣味呢?他认为,一是借助教学的多样性;二是教师在教学中生动活泼,机警善变,精神奋发;三是教师的整个人格对学生的鼓舞和激励;最重要的是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意识和情感。因此,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指出,教师的这种教学艺术,根本上取决于本身对教学和教育工作的热爱,取决于自己的精神状态。

第斯多惠提出,不断地自我教育,应是教师的终身任务之一。他说:“只有当他自己之力于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是在地培养和教育别人。”

教师的自我教育,不知是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很好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技艺,还有努力提高自己大道德修养。

五、影响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就制定了“第斯多惠奖章”,用来奖励优秀教师。

德国统一社会党主席皮克在授予功勋人民教师以“第斯多惠奖章”的教师代表会上说:“授予这种奖章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它将德国教师的活动和第斯多惠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

 

《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福禄培尔

一、简介(主要贡献)。弗里德里希。威廉。奥格斯特。福禄培尔(1782---1852)是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建立了一套幼儿园教育体系,并组织幼儿园教师的训练,大力倡导幼儿园运动,在教育史上开创了新纪元。他在初等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实践。他实施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原则,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他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幼儿教育事业,他对幼儿园的发展和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称他为“幼儿教育之父”。

二、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十个月丧母,有后母但没有爱,性格孤独寂寞,有着不幸的童年。15岁当学徒,学习土地测量。1799年,在林业主的允许下,进了耶拿大学哲学院,学习自然科学和数学,后因经济拮据中断学业。虽然生活动荡不安,但坚持自学。偶尔的机会,使他萌动了为教育献身的想法。法兰克福模范学校的校长让福禄培尔到创办的学校担任了教师和校长助理工作,后担任过家庭教师,又进大学深造,最后转到柏林大学研修。他积极参加爱国注意的斗争,同敌人作战。1861年,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德国普通教养院。学校的建立,反映了福禄培尔无畏的民族主义精神,他的学校成为配置爱国思想的场所。

他曾担任过孤儿院的院长,解决了很多幼儿问题。1840年,福禄培尔将培养幼儿的机构命名为“德国幼儿园”,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主要由女性担任“游戏指导员”。后,幼儿园迁往马林塔尔,福禄培尔在那工作和生活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他看来,幼儿园就是“儿童的花园”,是幼年儿童幸福的标志。

三、哲学观与教育的一般原理。

(一)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

(二)通过活动达到生命统一。儿童活动本身是教育中的推动因素,因而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为促进智力发展的创造活动比之通过语言和概念表达思想更有价值。所以,做事和各种活动是儿童生活中首要的东西。

(三)论人的发展。福禄培尔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无限发展,人在其生命过程中也似连续不断地发展的。所以,教育也应当按照儿童的本性,连续、协调地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发展。

(四)教育要适应自然。教育既要遵循自然的普遍法则,又必须顺应人本身的特性。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从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的观点出发,他认为,儿童的一切活动都应该由儿童个人的兴趣和愿望决定,并以儿童的个人力量为基础,而不应出自任何外来的刺激。他在主张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他强调个性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在教育活动中忽视个人同集体的联系。他还特别强调儿童同家庭和家庭教育的联系,强调家庭教育的作用。具有革新意义。

四、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福禄培尔把学前教育放在及其重要的位置。(但他过高地估价了教育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改造人类、改造社会的作用,这是不切实际的。)

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他幼儿园的目的和任务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帮助家庭解决无力照顾孩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参加适宜的活动,增强体制,训练感官,发展各方面的力量,为进入初等学校和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第二,幼儿园应在正确引导孩子从事各种活动中,为母亲们训练照管孩子的助手,为其他幼儿教育机构训练幼儿教育工作者。

第三,幼儿园应推广幼儿教育经验,介绍合适的儿童游戏以及合适的游戏手段,包括玩具、适合于儿童的游戏内容和游戏方法。

(二)游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福禄培尔十分重视游戏在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他阐明了游戏对于儿童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强调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独特地位。他强调,游戏是人在早期发展阶段上最纯洁的精神产物,给人以欢乐、自由、满足。游戏直接影响儿童的生活和教育。他制定了一个完整的游戏体系,这是他的巨大功绩。(他的上帝的本源却充满宗教的神秘色彩)

(三)“恩物”及其游戏和作业体系。为了让儿童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福禄培尔设计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合乎逻辑联系的游戏和作业体系。他称之为“恩物”,意指上帝的恩赐。他设计了如下6种“恩物”。

第一种由各种不同颜色的柔然圆球构成。

第二种由木制的圆球、立方体和圆柱体组成。。。。。。期望用游戏来实现他的教育理想。

五、论学校教育

   他认为,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主要通过发展儿童的外部感官,使他们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学校教育则应是儿童的认识从事物的外部特征转到其内部本质,要求儿童注意作为外部世界的自然和作为内部世界的精神两方面。学校应确立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宗教、认识自然的自然常识、促进思维发展的数学、作为人与周围环境间的媒介物的语言。

开设自然史、物理、化学、工艺学,艺术学科,重视体育,把体育放在宗教课并列的位置。强调劳动的教育作用,并把手工劳动看做是学校实现智育和德育的重要手段。

 

  选自《外国教育家评传》 主编: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赫尔巴特

 

一、简介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德国教育史鲍尔生写到:“在很长的时期里,人们把“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和“科学教育理论作为同义词。””在近代西方教育家中,几乎没有哪一位象赫尔巴特一样对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过如此广泛、直接和深刻的影响。

他兴趣广泛,做过家庭教师,取得过博士学位和教授资格,在很多大学任教过,他的讲课深受学生欢迎。他建立过教育研究所。除了教学,他还研究心理学,撰写了《心理学教科书》、《论数学应用于心理学的可能性》等重要著作。

他生活的时期是欧洲大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当时,德国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分裂,是一个封建王朝。刚刚诞生并逐渐成长的资本主义,力量虽弱,但已经成为一股独立的力量,表现出对封建贵族专制的不满。是充满叛逆精神的批判时期。

一、社会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心理学论点

(一)社会政治观点

赫尔巴特高度估计教育的社会作用。他把“可塑性”作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认为人人具有可塑性,人人都能受教育。

当时的德国两个主要学派是自然法学派和历史法学派。前者认为人类理性的表现是自然存在的,从法律上论证了资产阶级解放的合理性;而后者则竭力反对前者,认为法的形成与发展是“国民精神”的体现,主张维护封建统治,乃至其法权,并强调论资排辈的原则和维持历史遗留下来的正统原则的合理性。赫尔巴特的国家观和社会观具有温和的自由主义色彩,介于自然法学派和历史法学派之间,是两者的妥协,掩盖了阶级对立,主张各种人群都应受国家的保护。

他始终不希望打乱社会秩序,认为动乱会影响教育工作,从而影响通过教育使社会得到改良,因此提出维护社会秩序的思想,主张培养同情心,通过同情心来感觉相互依赖的了解。晚年时,他的政治观点更趋保守。

(二)哲学思想

赫尔巴特自称是一个实在论者。他同意康德“自在之物”存在的说法,认为物质是实在的。他同时也反对康德的先天感觉形式,反对康德关于空间与时间是主观的说法,认为经验中的空间与时间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只能客观地接受,换言之,空间与时间是客观的。

赫尔巴特认为,人在认识过程中就是通过意识来反映意识以外的实在的。感知本身不能在实质上把握事物,只能显示现象。

赫尔巴特具有教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但却没有离开形而上学。他的哲学思想是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德国哲学体系相悖的,是德国哲学主流中的支流。他的哲学思想没有广泛传播、没有被人研究与重视。

(三)心理学论点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一门重要学科,主张把心理学从哲学与生理学中分离出来,使它有自己的使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学史家把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归为联想注意心理学派。他认为,心灵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各种感觉,并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从而形成能够自我保存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心理活动最简单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

他认为,在人的意识中,观念与观念之间存在着排斥或组合的活动。他还把“统觉”作为认知论的重要内容,并将其引用到教育科学中,把它作为教学的最重要前提之一。借以探索学生吸收消化新经验、新知识的途径。他的这种统觉原理,不仅在当时,即使在今天,仍不失其重大的启迪价值。他还断定,人的各种心理机能都与观念活动相关。

他主张对心理现象作定量分析。第一个尝试将数学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为实验心理学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者的首要科学就是心理学,并首先把心理学作为基础理论来阐明教育学问题。教育科学的发展愈来愈证明他的这一观点即做法是正确的。赫尔巴特在他的教育学论著中指出,作为一名教师,单单学习心理学还不够,还应随时注意并分析和研究儿童活生生的个性,而这一点,心理学是不能代替的。这种意见无疑也是十分正确的,可以作为每一个教师的座右铭。

二、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始终企图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他把哲学(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他把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分为儿童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三种。

(一)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把道德教育主要集中在“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观念方面。

(二)儿童管理

     管理的目的是避免将来对儿童本身或者别人对儿童产生的危害;为了不调和斗争本身;最后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社会参与它没有充分权利参与却被迫要参与的那种冲突。

     关于管理的措施,赫尔巴特一方面主张威胁、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另一方面强调权威和爱。

(三)教学

1、教育性教学

   教育性教学是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核心。在教育史上,他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把道德教育和学科知识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首先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具有能正确地决定意志的思想范畴。他重视教学对于道德教育的作用,也重视提高人的认识,以促进道德品质的发展。

2、多方面的兴趣

   主张平衡地发展学生的兴趣,把培养兴趣作为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把激发兴趣作为教学手段。提出设置各种学科的主张。

3、教学阶段

   他根据心理学理论来论述教学阶段,提出了四个教学阶段: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在这四个教学阶段,赫尔巴特都细致地考虑到了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揭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规律。这个理论在当时相当有助于教师教课和学生掌握知识,是教学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训育

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的培养”,目的在于培养“性格的道德力量”。逊于可以对严厉的管理与气氛紧张的教学起缓冲作用,可以同管理与教学结合起来进行。

二、教育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局限性:强调德育,忽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强调观念,没有说明道德的阶级性和社会物质生产基础;主张体罚、停课等作为必要的措施,表现了他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专制的强迫教育观念;主张联想主义为教学的基础,但存在某种程度的机械主义倾向;他一方面强调科学启蒙教育,另一方面又要求儿童的宗教兴趣,向儿童灌输宗教蒙昧思想。。。。。。

他的教育学说在生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直到去世20年后,他才被奉为教育理论的权威,他的教育学说才得以广泛传播。在美国的影响很大,在20世纪处传到中国。

 

《外国教育家评传》作者  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裴斯泰洛奇

一、简介

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奇(1746-1827)是瑞士著名教育家,也是石阶上享有盛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家。他毕生致力于开拓一条走向公共教育的途径,维护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他的最高目的,不仅是建立新的教育体制、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要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素质,改善贫苦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建立一个和平安宁的世界。

受卢梭“自然主义”的影响,他放弃了对政治的兴趣,寻求“拯救农村、教育救民”的途径。在自己的农场开展教育实践,开办孤儿院。他实施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措施,在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尽管遭受挫折,他坚信教育贫苦儿童的事业是可行的、正确的;坚信儿童劳动的多方面训练是发展儿童体力、智力和道德的手段,可以使儿童获得以后谋生的技能。但,缺乏科学的说明。他的《隐者夜语》是他全部教育原理的最早叙述,用狂飙时代的狂文体写成,没有严密的结构,知识一些惊叹语、问题和警句。

他深刻批评了当时的教育,认为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发展儿童的内在能力,提高儿童的德性;教育方法就是自然的发展;实物教学必须先于文字;家庭是理想的教育场所,亲子的爱是爱上帝的开始,等等。这些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它表达了冲破传统教育藩篱的新思想,后来被称为裴斯泰洛奇的教育信条。

他做过小学教师,建立了著名的布各多夫学院,建立了师训班。在布各多夫学院,裴斯泰洛奇把他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使教育心理化的思想得到实施与逐步完善。他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简化教学方法。他写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一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成为19世纪初等教育的经典著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此书使得裴斯泰洛奇声望大振,蜚声国内外。

二、教育思想

1、通过教育消除贫穷和改造社会。他认为,教育必须成为所有人的财富,学校是改造社会最重要的杠杆之一。但实质上,他并不是从根本上推翻这个等级性的国民教育制度,他的人人受教育的概念,仅仅要求每一个人都获得符合他社会地位的教育,也就是说,富人和穷人、贫民和贵族受不同的教育。他的功绩,在于提出了初等奇偶碍于问题,他在布各多夫的教育实验,被称为“近代小学教育的摇篮”。

2、爱的教育和家庭教育。裴斯泰洛奇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热爱教育事业,是教育史上实施爱的教育的典范。“不是死亡,便是成功。我热切的志愿要完成我生命的理想,凭一股气也好,用一把火也好,这志愿必然会使我升到阿尔卑斯上的高峰”。“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

裴斯泰洛奇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把家庭教育看作是自然教育的原型、社会教育的榜样,认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他重视母亲对儿童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从他诞生的第一天开始。母亲是天生的好教师,教育孩子是母亲的天职。

但他过分强调家庭教育,并设想用家庭教育取代学校教育,显然是片面的。

3、人的各种能力和和谐发展。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教育者必须适应自然,对儿童施加与儿童本性相一致的影响,发展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和身体的能力,并使德、智、体一体化,使儿童的“头、手、心”和谐、全面地发展。他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发展有社会目的的,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乃是“人类的普遍需要”。

论德育:在人的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中,道德力量是领先的。因此,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儿童积极的爱。“用说理来说服孩子们的心灵,而不求助于体罚”。他将德育与智育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教学要有教育性的要求。后来,赫尔巴特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这个思想。

论智育:他反对死板的教育,十分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以促进儿童概念的形成。他提出了要素教学理论,简化了教学方法,建立了读、写、算的基础教学程序,扩大了智育教育内容,开设了阅读、书写、算术和几何入门,以及测量、绘画、唱歌、体操、地理、历史和自然方面的课程。其中,音乐与史地等的课程的设置,开了时代的先声。重视训练儿童的心理能力从注意、观察、记忆开始,然后训练儿童判断和推理。

论体育和劳动教育:裴斯泰洛奇从儿童本性出发,不仅培养儿童的认识能力,而且发展儿童的行动能力,认为儿童必须具有实践能力。他很重视劳动教育,认为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发展儿童的身体能力、力量与智慧,使儿童获得劳动实践技巧,形成德性,同时懂得劳动的社会意义,培养正常的人际关系。

4、教育心理化。他认为,教育者应该了解教育对象,从儿童实际出发,研究儿童,按照人的本性进行教育。他主张通过研究和实践,寻找教学的心理根源,即自然机制的法则。这是裴斯泰洛奇教学理论的核心。他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强调把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从“教育心理学化”的观点出发,裴斯泰洛奇通过教育实验,在《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一书中提出了新的教学原则,奠定了他的教学理论,为小学各科教学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直观性

(2)       连续性和循序渐进

(3)       自发性和自我能动性

(4)  慎始:第一次学习的开始,必须十分完全而正确。每一次认知活动都应以直观为起点,有一定层次,一环扣一环,使儿童的感官能经常活动,其结果就是引起儿童的兴趣,使教学具有吸引力。他强调,教学的开始就要使儿童学得完善、扎实、巩固。

5、要素教育论。 裴斯泰洛奇提出,把学习分解为“要素”,即数目、形状和语言。要素是把知觉变为知识的工具。教育者的责任在于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死的文字,而是首先给予学生感觉的直观;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文,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三、在教育史上的贡献和影响

他是国民教育的先驱者,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称他是“国民教育之父”。他是教育史上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的最早代表。他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他创办的孤儿院和学校里,充满着一派互相敬爱、尊师爱生的动人气氛。这对当时的教育和教师的培养,起着巨大的作用。

他提出的人的能力与力量的和谐发展和重视家庭教育等理论,在培养人的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提出“教育心理化”的口号,要求教育者研究儿童,了解儿童本性,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探索教学方法的简化,以便于教育的普及与推广。

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奇是一位给人极其深刻印象的、鞠躬尽瘁与贫民儿童教育和国民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虽然他的时代已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是他的光辉仍照耀在他的故乡苏黎世和他从事教育活动的地方。苏黎世和布各多夫耸立着他的纪念雕像。苏黎世博物馆珍藏着他留下的文化教育遗产------有关他的大量材料与著作。

裴斯泰洛奇与他的教育方法的精神不仅激励了,而且将永远激励着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

“我的方法的形式会毁灭,但是,我的方法的精神,给人以生命的精神,将会永存。”

-----裴斯泰洛奇

《外国教育家评传》2主编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康德

 

一、简介: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大巨著,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使他成为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是德国哲学革命的旗手。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注意康德在哲学思想方面的杰出成就和深远影响,而忽略了他在教育理论上的重要贡献。

康德做过家庭教师,担任过大学教授,还被推举为哥呢斯堡大学校长。他教授过数学、物理学、地质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十几门课程。康德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课程的学者之一。康德教学并不照本宣科,而是在书上写下自己的许多意见,并作为讲课的主要内容。

康德对教学工作严肃认真,为讲好一门课,他总是 从各种渠道吸取知识,查阅资料。讲课中,以深刻的思想、严密的逻辑、生动的描述吸引学生。

康德一生在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撰写了大量富有独创性的著作,为人类的精神宝库增添了光彩。

康德一生过着极有规律的生活,他没有结过婚。他既不追逐名利,也不摄取权利。一生发表论著数十项。由于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曾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二、教育思想的渊源:

1、18世纪启蒙思潮的影响。第一,启蒙运动的民主性质,激发了康德对发展全民的文化教育的关注,要求革新德国当时的专制教育。他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把人当作目的,绝不能当作工具。人有尊严,人必须有自由,人应该高尚,应当生活得更加美好。第二,启蒙运动的积极乐观精神,唤起了康德对推动科学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满怀热情,对人的理性力量高度信任。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第三,启蒙运动的批判精神,使康德感到他自己正处于批判的时代,对人类已有的许多知识都应该采取独立思考的态度,不囿于当时学术理论界的影响,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开拓前进。康德的这种精神,显然也体现在他对于教育理论的考察中。第四,启蒙运动时期过高估计人的知识和理性的作用,把一切社会罪恶都归结于愚昧,宣扬知识就是力量,甚至主张教育万能等具有理性主义色彩的思潮,也使康德把教育理想带有一定的幻想性。表明了康德过分相信知识和教育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2、卢梭和巴泽多的直接启示。他对《爱弥儿》爱不释手。康德在《论教育》一书中,不仅吸取了卢梭的许多教育观点,而且多次直接提到卢梭或运用他著作中的词语。因此,康德和卢梭的教育理论有许多的相似之处。第一,两人都强调人类的尊严,认为尊重人、尊重儿童,应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第二,康德和卢梭一样,都认为教育应该基于人的本性。儿童的发展,有其自然发展的年龄阶段以及各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所以教育不可压抑或强迫儿童的发展。第三,康德和卢梭都主张改革封建专制的教育,认为教育的理想应是是儿童得到自由发展。第四,康德和卢梭一致认为,教育应从儿童的早期开始。在道德和宗教教育方面,两人的观点也有接近之处。例如反对传统的宗教教育,反对从小死记宗教经典和恪守教义,强调发自内心的虔诚。

尽管康德深受卢梭影响,但并没有百分之百接受卢梭的教育思想。

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康德认为,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客观世界。人的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这是他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知性”和“悟性”是人另一较高的认识能力。只有感性和知性二者结合才会产生知识。康德认为,理性是人最高级的认识能力。列宁曾经指出:“当康德承认我们之外的某种东西、某种自在之物和我们表象相符的时候,他是唯物主义者;当康德宣称这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超验的、彼岸的时候,他是唯心主义者。”康德的这种二元论,反映了德国当时市民阶级要求改革的一面,以及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另一面。

   康德的先验认知论,明显地影响着他的教育理论。教育既要重视感性经验,又要把感性经验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由于在认识过程中,“自我意识”的“统觉”综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就不应该把教育和学习过程视为一种简单的“灌输”和“摹写”过程,而应该充分注意这一过程中的学生主体的心理因素,调动学习主体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康德论述了道德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受道德的自律原则支配的。在人的实践理性中,先天地蕴含着普遍的道德概念,并把人们引向至善。

康德的三大论著,深刻地阐发了人的知识、道德和美感问题,其中也蕴含着对人的知、情、意三种基本心里活动的论述。康德正是从这几方面有机地结合思考教育问题,把教育视为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和追求理想社会的重要手段。

四、教育理论

1、论教育的功能。“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2、论教育的原则与艺术。人的教育必须是全面的。这应是好教育的首要原则。充分发展人的能力应是好教育的另一重要原则。康德特别强调发展人的理性思维和创造力。

   在康德看来,训练心里功能的最好途径,一是让学生实际地去做。“行”是“知”的最好方法。二是采用苏格拉底法,即运用所谓智慧产婆术,通过启发和问答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引出新知识。康德认为,苏格拉底法是训练推理能力的最佳方法。

   康德主张应该使教育成为一种艺术,并认为这应是教育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人类的理想。康德认为,没有哪一代人能提出一种完善的教育计划。教育教学需要在教育实践和实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3、论道德教育。康德认为,从根本上说,只有道德才能使人成为人。失去道德,人将变为动物。康德认为,儿童的自然本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只有当儿童在理性的帮助下接受了道德规律,具有“义务心”、“责任感”、“善良意志”时,他才能成为有德性或善行的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充分认识道德与人的关系,明确行为的道德价值只能以行为的动机来评价;认识只有实践理性才提供为善的动机,绝对的善行就是履行普通道德律令所要求的义务的意志行为;要使人能够以道德作为行为的准则,懂得自己的“责任”、“义务”,最后养成至善的德性等。

提出,对儿童不要随意加以赏罚,否则易于养成自私心或奴性。当然适合的惩罚也是需要的。惩罚分为精神上的惩罚和身体上的惩罚。

儿童在受宗教教育之前,应先受道德教育。

康德在《论教育》的结尾部分,还谈到了青少年的性教育。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并将青少年的意向、兴趣引向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狄德罗

简介: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法国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从小显露超常的智慧,青年时广泛结交进步思想家,深入社会底层研究各种社会问题,形成独具一格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主编《百科全书》,发表哲学作品《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在美学和文学上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写的小说有《拉摩的侄儿》、《修女》、《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剧本《私生子》、《家长》等。

一、哲学观和社会政治观

(一)哲学观

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根据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成就发展了唯物主义理论。

狄德罗坚持物质第一性和实在性,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组合的主体或复合的整体,物质是感觉的普遍原因,同时也是感觉的对象。

狄德罗的唯物注意观点彻底清除了旧哲学中的“神创论”,坚决否定了神的存在。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狄德罗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在狄德罗的哲学观中也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他曾这样指出:“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过渡,只有全体是不变的。世界生灭不已,每一刹那它都在生,都在灭,从来没有过例外,也永远不会有例外。”

他肯定只是来源于感觉的同时并没有陷入狭隘的经验论。在论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同时,狄德罗尖锐地批判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

(二)社会政治观

反对暴君专制的封建制度,幻想建立“合理”的社会,使人民能过着自由平等的生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他深刻揭露了天主教会的虚伪与凶残,以及封建专制制度的残暴与黑暗。主张用教育这种手段来启发人的“理性”,进而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罪恶。

二、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作用

狄德罗认为,教育对人的自然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他始终坚持,正是由于大脑和感官结构上的差异,形成了自然素质上的某些差异;正是由于天生倾向上的差异,决定了在智力发展水平上的某些差异。

(二)论国民教育

首先,狄德罗对当时法国等级森严的教会控制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教会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剥夺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把无数蕴藏着的天才都埋没掉了。

其次,狄德罗坚决主张应该建立普及的、免费的初等教育制度,对全体人民的子弟实施强迫的义务教育。还强调人人都应该有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权利。

   狄德罗认为教育应该交由国家管理,而不是教会僧侣。反对教会僧侣充当教师。认为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对学生循循善诱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献身的精神。

(三)论教育内容和方法

狄德罗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进行了严厉而尖锐的批评:死气沉沉、把时间过多地耗费在空洞的文字上。

他强调,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须进行根本的变革,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在初等教育方面,狄德罗强调应该设有阅读、写字、算术和公民道德等课程。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

他还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知识观。他强调指出,知识不限于书本的知识,还包括从实践中特别是从手工艺技术中取得的知识。

他重视吸收著名的学者来参加编写教科书。

他认为,教育的任务除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应该培养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科学知识,狄德罗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论述了方法论的问题。他强调说:“我们有3种主要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他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对自然的观察应该专注,思考应该深刻,实验则应该精确。”

狄德罗十分强调知识的巩固,建议对学习勤奋和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狄德罗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在学校教育中安排分量很多的道德修养。

三、在教育史上的影响

狄德罗一生充分表现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百科全书》不仅代表了狄德罗的改革思想,而且也反映了当时心得学术精神和教育精神,激起了人们对科学知识学习和研究的新的兴趣。

他的教育思想与其他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不仅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成为资产阶级拟定教育改革方案的基础,而且对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学说的产生起了直接的影响,是它的思想源泉之一。

 

在狄德罗逝世之后,他的思想,包括他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自20世纪以来,人们对狄德罗的兴趣现著地增加了,开始注意他的思想中的真知灼见。

 

《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洛克

一、简介: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在哲学上,洛克继承并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成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先驱。在政治上,洛克是君主立宪的辩护者。在教育上,洛克系统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是西欧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发展到近代为现世生活服务的世俗教育的中间环节,他的绅士教育奠定了英国近代教育的思想基础,并留下了富有借鉴意义的宝贵遗产。

1661-1663在牛津大学任教。曾获得文学硕士和医学学士学位。1693年,洛克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著《教育漫话》,系统地表达了英国资产阶级对新教育的要求,对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洛克继承并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在培根看来,经验是人的知识的源泉。洛克承认外在世界的存在,外在的事物通过人的感官这个门户进入人心,人们便获得了关于外物的知识。

洛克批判了笛卡尔为代表的天赋观念论。他明确指出,天赋观念论阻塞了人们认识真理的道路。他提出了著名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白板说”,指出“人心是白纸”,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

相信人的认识能力,相信外在事物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相信感性经验是获得知识的途径,这是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作用、深信人的可塑性的理论基础,也是洛克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内容、原则、方法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也论证了新兴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管理国家的能力,打击了封建统治者为自己的特权辩护的宿命论观点。

承认内部经验即内心的反省是知识的独立泉源,洛克就割断了感性知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割断了思维与存在的联系,陷入与白板说相矛盾的窘境,并给唯心主义可乘之隙。

在洛克看来,人心是通过“观念的联结(联想)”把简单观念组合为复杂观念的。人心的这种能力按其不同的作用可以分为3种:第一种是人心所具有的理解力的组合作用;第二种是人心所具有的理解力的比较作用;第三种是人心所具有的理解力的抽象作用。这种阐述在教育科学上的意义在于:他指出了人的而思维活动的主观能动作用。比较、组合、抽象是人的理解力的重要职能,发展这三种能力便是发展人的智力的重要任务,发展这三种能力有助于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他还特别指出,应该借助人心的比较作用,对各种事物进行比较与分析,这样做,对于学生掌握科学原理是十分重要的。此外,他还强调说,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借助人心的抽象作用,以便对事物进行剖析,达到去伪存真、掌握事物的本质的目的。洛克对于心理主观作用的论述,在教育史上是一个贡献。

三、论绅士教育

(一)对英国封建教育的批判

封建的教会学校纪律严酷,体罚盛行。对此,洛克提出了批判。提出:“我们想使儿童变成聪明、贤良、磊落的人,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是不合适的。”

洛克对经院主义的“神学”教育也进行了批判。但他并不是无神论者,他主张让儿童习于祷告上帝。

洛克对封建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都进行了批判,其目的在于为创建新的资产阶级教育扫清障碍。他对英国的学校是抱否定的态度,倡导家庭教育。

(二)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明确地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绅士应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有学问”这几种品质。

洛克提出的这个纯世俗的教育目的,较之夸美纽斯的遮遮掩掩的现实主义已前进了一大步,洛克已完全撕毁了“为来世”的护符,使教育进一步挣脱宗教的束缚,走上为现世人生服务的道路。

(三)论体育

   他以医学知识为根据拟定了使未来绅士保持健康的具体计划。主要内容有:

①要从幼年起对儿童实施锻炼,反对娇生惯养。

②遵守生活制度,并组织他们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③要预防疾病,保持儿童的健康。

在当时来说,洛克关于健康教育的理论是系统的、崭新的理论。对封建经院学校反对体力锻炼的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后来西方教育史与体育时上,他的体育见解闪烁着近代科学的光辉。

(四)论德育

1、关于德育教育的一般原理

第一,洛克否定了天赋道德的原则。

第二,在绅士教育中,德育居于第一位。

2、青年应具有的品德

首先,绅士应该具有理性。所谓理性,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行为“顺从理性”的指导。

洛克极端重视绅士的礼仪,即绅士待人接物的礼貌、礼节和风度。

洛克指出,应该培养绅士具有勇敢的精神。

道德教育的方法

------导师为了教育儿童,首先必须了解儿童。

------教育儿童应适应他们的“心性”,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

------要用“说理”的方法教育儿童辨别善与恶、美与丑。

------榜样也是一种教育力量。“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者应该避免额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指给他们看”与此同时,导师要加以开导,何谓善良,何谓邪恶,这样,他们就能理解得更清楚,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洛克重视道德练习的方法。他主张对儿童进行实际的道德行为的训练,认为只有通过道德行为的练习,才可能在儿童身上形成习惯。

------洛克重视奖励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五)论智育    对于英国绅士来说,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属于第二位。

关于儿童的智力教育,洛克提出的教育理论方面有重大意义的有以下3个方面:

①洛克说明了什么是知识,并对知识加以分类。他根据人类对于各种事物的认识程度与方式的不同,把知识分为三类:直觉的知识(直接观察事物而获得的知识)、论证的知识、感觉的知识。

            ②洛克阐述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重视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这个教育原理。

            ③洛克十分重视本族语的教育。

(六)教学思想

1、关于课程设置问题 

各种科目

提出“七艺”和广泛实用学科的课程计划

2、关于培养与发展儿童的智力问题    

教育的任务,并不是使年轻人在任何一门科学上达到完善的程度,而是要发展学生的智力。

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好知识”的精神。

要培养学生“好问”的精神。

要让儿童学好基本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关于教学方法问题   

洛克谈到了学生的学习目的与教学方法的问题。他说,导师“应该使儿童尽量明白他所教授的东西的用处”,以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

根据儿童喜欢游戏的特点,洛克倡导在对他们施教时采用游戏法。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主张采用实物教学的方法。要求导师施教时哟啊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主张在学习算术、几何、英语中运用练习的方法。他提倡让学生阅读著名作家的“原著”。

            4、关于教学态度的问题

洛克指出,父母或导师在向儿童解答问题或传授知识时要有情感,要热爱儿童。

            5、关于导师的职责与修养的问题

“应该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具有渊博的知识,有严谨的作风学者的性格。

“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的本领。”

“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一旦办到了这一点,他就可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以内,尽速前进了。”

四、工作学校

五、教育思想的影响

洛克的主要贡献是他使教育进一步挣脱了神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发展了世俗的为实现生活服务的新教育。在学科设置上,洛克使使用的现代科学知识占了上风,使世俗道德的培养在德育中居于主导地位。总之,在教育从中世纪转变到现代轨道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洛克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卢梭

简介:1712年6月28日-----1778年,生于瑞士日内瓦的新教家庭。深受父亲先进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影响,性格高傲而不屈。

教育思想: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理论根据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归于自然”,不仅是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

卢梭批判地吸收了经验论或感觉论,肯定感觉是知识的门户,却不承认人的精神活动仅仅得之于感觉经验。他否定原罪论,更加着力地阐述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卢梭的天性哲学体现在教育上,便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樊笼而使人天性发展。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卢梭把教育归于3种来源,即“天性”、“认为”、“事物”。他说:“我们身体器官和机能的内在发育,是天性的教育;我们通过努力来促成这种发育,是认为的教育;我们由环境经验所获得的则是事物的教育。”又说: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天性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在有些方面能够为我们所决定;只有人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为是这三种教育配合协调,“认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服从“天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永远以本能作为教育的指引。

二、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自然主义教育体现在培养目标上,便要求教育培养自然人。自然人也不是回复到原始社会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资产阶级新人的形象。

三、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育

根据青少年的发育情况,卢梭把受教育者划分为4个年龄阶段,并指出了各阶段的身心特征和教育任务。

1、婴儿期 初生------2岁          肯定了婴儿锻炼

2、儿童期 2岁-----12岁         主要内容为感觉教育,提倡继续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身体,提出理性发达必需凭借感觉经验”

3、青年期  12—--15岁    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青年期应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以道德教育为主的青年期应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卢梭反对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要求追求真正有用的知识。他说:陷于咬文嚼字的书本教育,是摧残心智的。

卢梭关于知识教育的观点,主要可归结为两方面,即:反对古典主义,主张学以致用;反对教条主义,主张行以求知。

4、青年期   16---20岁   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

卢梭宣称,人到青春期才能产生道德情操和观念,因此,青春期才是道德教育的开始。在这之前,只能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行为习惯是不同于道德情操和思想认识的。如何培养道德情操和思想认识呢?卢梭认为,首先,应激发青年自然涌现的善良情感,慎防卑劣情操的。

滋长。其次,要着意发展理性和培养情操。最后,为着培养道德品格,须使青年在行为中接受道德的磨练;为着陶冶道德意志和养成献身精神,必须教育青年志愿者为正义而斗争。(爱弥尔这个自然人,不但有劳动者的身手,哲学家的头脑,而且有革新家的品德。)

注重青年期对青年进行性教育,他反对禁欲,又反对纵欲主义。

四、论女子教育

女子应当同男子一样接受适合天性的教育,培养贤妻良母是女子教育的目标或方向。如何实施女子教育?首先,应当养成妇女强健的体魄;其次,女子教育应当养成妇女柔顺的品德;再次,女子教育应当养成妇女治家的能力;最后,女子教育应当养成妇女优美的风格。优良文雅的风度,美好而不妖艳的容颜,高尚的智慧和清晰的头脑。他认为智慧是女子真正的财富。

五、国家教育和公民教育

卢梭在《爱弥尔》强调培养自然人,认为自然人与公民是对立的;卢梭又并不否认教育是社会的职责,应当按照社会需要培养公民。卢梭前后的矛盾是因为他针对的问题不同所导致。

六、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评价

在世界教育史上,卢梭是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他不仅充当了封建教育的爆破手和掘墓人,而且成为资产阶级教育的先驱的奠基人。有的教育学者说,如今所有的教育原理都被卢梭的《爱弥尔》在200年前提出过了。更有的学者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于世,纵令其他教育煮述全部焚毁,教育园地依然是馥郁芬芳的。无疑,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批判吸收的。

首先,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纲领具有比较完备的体系,教育史家称卢梭为开创新教育的一个里程碑,是公允恰当的。

其次,“归于自然”的理论体系在教育目标上,要求培养自然人;而身心调和和发达的自然人,既不同于贵族豪绅和王孙公子,也不同于空疏无用的书生士子。这比以往和当时的教育思想跃进了一步。

其三,卢梭对于从出生到20岁的婴幼儿时期、青少年时期的发育成长和身心特点,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按不同阶段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内容。还对教育使用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的两性差异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其四,在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卢梭的建设方案是超过前人的。对身体健康和锻炼、知识教育方面,详细讲述了各种感觉教育的要求和方法。要求人们不读死书而追求真实的和有用的知识,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探索事物的规律;反对填鸭式教学而注重启发性教学;反对揠苗助长,要求教学适应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主张利用事物的直观,以代替文字说教;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卓识。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鼓励崇尚为正义斗争而献身的精神。

其五,卢梭关于女子教育的观点是遭人指摘最多的。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一分为二。看其主流而非支流。支流可谓瑕不掩瑜,无损卢梭的伟大。

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说:“卢梭一生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有许多是傻的;但他认定教育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天赋,而研究儿童的要求就可知儿童天才究竟怎样。这种主张非常中肯。我们现在努力追求教育改进,其要点已被卢梭一语道破。卢梭以后的教育改革家无不注重从这个观点出发,去进行研究。”

 

《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夸美纽斯

一、简介:如果说意大利诗人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那么,在西方教育史上,也有一位与但丁地位类似的承前启后的杰出人物,这就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扬.阿姆.夸美纽斯(1592-1670)。他堪称欧洲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教育家,同时也是资产阶级新时期的最初一位教育家。他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文主义教育的成果,总结了当时进步教育的实际经验,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革新家,提出了一套系统、全面和新的教育理论,从而为近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为革新教育而艰苦奋斗的一生

   因不愿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客死他乡。先是定居在波兰,主持中学,讲授课程,开展实验,完善新的教学方法。总结别人和自己的经验,以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致力于教育理论的研究及著述。

   1628-1630,写成《母育学校》一书,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1631年,用拉丁语写成《语言入门堪称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大受欢迎,被译为12种欧洲主要语言。17世纪后,几乎所有的西欧国家都采用此书作为拉丁语学习课本。

   1632年,夸美纽斯完成《物理学》一书。

   夸美纽斯最大的成就是用了十余年时间完成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大教学论》。这是一部系统的教育学,是夸美纽斯改革旧教育的全面方案。它在他所有的著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奠定了夸美纽斯教育观及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在此书中,他论述了诸如教育的目的、任务、作用;教育的根本原理;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分科教学法;德育、体育;学制及学校管理等教育学的基本内容。写此书的目的“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是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17世纪30年代后,致力于“泛智”问题的研究,即广泛的、全面的科学或智慧,其着眼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求人们应掌握现实生活所必需的、一切有用的知识;而是主张这些知识应为所有的人所掌握。

英国、瑞典、荷兰、匈牙利等国都留下了夸美纽斯研究的足迹。

他编写了《世界图解》,这一著名的教科书。

晚年编著《人类改进通论》,这是他一生所写篇幅最大的未全部完成的著作。

1670年11月15日,78岁的夸美纽斯与世长辞,结束了坎坷动荡、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的著作据统计有265种之多。他为自己众生矢志不渝,做一个“追求理想的人”而感到欣慰。

三、世界观

作为一个新旧交替时期的产儿,夸美纽斯的世界观显得异常复杂,并充满矛盾。

他的著作中洋溢着人文主义思想。

在知识来源问题上,他坚持唯物主义感觉论思想。物质在先,意识在后。

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构成了夸美纽斯进步的世界观。

但,毕竟人的发展都有烙上时代的印记。夸美纽斯的宗教影响使得他世界观中产生了唯心与唯物的对立、形式与实质的冲突,导致了许多矛盾。他的进步与落后、内容与形式的矛盾,都充分反映在他的教育思想中。

四、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他说,“世间的生活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那么,教育的目的就不是为生活本身,而只是为来生预备而已。具有浓厚的宗教唯心主义色彩。

  夸美纽斯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以及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他把教育看作是改良社会的手段。认为,只要通过教育,任何人的德行和才智都能得到发展;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完成。他首次以狼孩为例,来说明教育、环境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他认为,狼孩重返人类社会后,通过教育可使其恢复人性与智慧。

   他分析了人为什么可以受教育的原因。首先,他确信人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基础。其次,他从唯物主义感觉论的角度论证了人可以受教育的原因。他认为,人不仅可以受教育,而且必须受教育。

他在《大教学论》中,为了说明教育的作用,还论证了以下观点:

1、    他认为一般人的先天素质差异并不大,都具有领悟事物的能力。

2、    对于天资愚钝的人,教育不仅可能,而且更加急不容缓。

3、    聪明的人更加需要受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从事有用的事情”,就会被歪门邪道所困扰,会成为“自已毁掉自己”的原因。

4、    夸美纽斯驳斥了历史上轻视女子教育,认为女子不可受教育的观点。

五、论自然适应性原则

   自然适应性原则是夸美纽斯教学理论的主导原则或基本原理,其他教学原则、规则都从属这一原则。

   在夸美纽斯的词汇中,“自然”的含义非常广泛。他自己称“自然”所指的是“我们最初的和最原始的状况,我们应当回复这种状况,如同回到一个起点一样”。意即“自然”是指人与生俱来、未经败坏的本性。此外,“自然”也有自然界的含义,自然界主要指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他认为,自然界存在着普遍的法则或“秩序”,这些法则无论在动植物生活中都发生着作用。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服从自然的普遍的法则;教育工作也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自然适应性原则在《大教育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反复强调: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的”。根据适应性原则,他论证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工作制度、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用书等一系列问题。在论证时,往往分4步:首先找出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其次,从动植物或人类生活中举出反映这种法则的例子;然后指出当时的学校与自然的“基本法则”相悖谬之所在;最后指出正确的教学原则或规则。这些都是根基于他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所谓自然法则,在当时是有可能和宗教信条相抗衡,并使人们信服的依据之一。

当然他的著作中也不乏宗教的气息。当碰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理解并有自己的思考,应该整体、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一个人所作的贡献。

六、论教育机构的系统和组织原则

夸美纽斯是学校教育的积极拥护者,肯定了学校教育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但他对学校教育存在的结构、管理、教学等方面的不合理、效率差等弊病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提出改良意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制。

从出生到成年的24年,分为婴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四儿发展阶段,各为6年,与之相应的是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和大学四级制。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半世纪新发现的《泛教论》手稿中,发现他在教育领域首次引入了“胎教”和“终生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应该从更早的时候开始,直至进入坟墓才告结束。基于这一认识,他将教育分为7个阶段:胎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衰老期。他最早提出“公立学校”。在等级森严的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的学制,类似于美国现行学制,而完全不同于后来在欧洲逐渐形成的双轨制,这是与他的力图维护平民利益的民主主义思想分不开的。

2、泛智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泛智论是夸美纽斯终生奋斗、为之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其要旨是要求人应掌握一切有用的知识,把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他根据泛智论,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提出了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   它们必须对实现人们的“实际目的”,即实际生活有用。

第二,   它们必须是广博的。

第三,   它们必须少而精。

基于此,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具体意见。卡伯莱的《教育史》这样评价夸美纽斯“不仅在他生前,而且在他逝世后的至少两个世纪内,没有一个人作过认真的努力去将新的科学学科引入学校。”

班级授课制

他根据儿童年龄即知识水平,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班级,并把教学内容分为循序渐进的阶段,由一个教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同时授课。他提出了学习小组,提出了学年制。

班级授课制及学年制的优点主要体现在能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学校也可以接受更多的儿童入校学习,从而有利于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的主张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不仅在当时是一项重要的改革,而且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但是,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未普及。直到19世纪下半叶,它才成为一种通行的教学制度。

七、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此处的教学原则属中间层,相当于原理,而自然适应性原则为最高层。他在阐述教学原则时,也论证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启发

------直观

------量力    教学要求应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量力性思想反映了教学必须适应儿童身心特点的教学规律。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夸美纽斯根据“自然并不跃进,它只一步一步地前进”的法则,以及幼鸟慢慢学飞的事例,引出教学应循序渐进的原则。

-----巩固

   他提出了记忆知识,保持不忘的措施:

(1)       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有用的。

(2)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所学概念彻底印入学生脑海。

(3)       从事物本身去获得知识,即从实物中获得知识;不仅要分析,而且要善于综合。

(4)       课程的排列要有系统;先学的课程要成为后学的基础,后学的课程要能巩固前面的知识。

(5)       要训练、培养记忆力。

(6)       努力把学过的东西教给别人,或复述给别人听。

(7)       所教的科目要有适当反复与练习。

他非常强调实践在巩固地掌握知识、技巧中的作用。他要求学生“从书写中去学书写,从谈话中去学谈话,从唱歌中去学唱歌,从推理中去学推理”。这种思想被西方的某些学者称作是一种“做中学”的思想。

八、论道德教育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引证并发挥了柏拉图的思想,提出学校应该培养的道德是:“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

在教育方法上,夸美纽斯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预防、榜样、实践、恩威并用、教训与规则、纪律与惩罚。他认为体罚是执行纪律的极端措施,学校不能完全放弃;但同时又强调 :“不过我们总该格外当心,这种极端的方法不可用得太随便、太热心,因为倘若我们滥用了,那么责打应当对付的不服从的极端情形还没有发生,我们早已智穷力竭了。”

九、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夸美纽斯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革新家,具有民主主义、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他在教育工作的一切领域都留下了开拓者的足迹以及辛勤耕耘者的丰硕成果。

19世纪末,英国学者基廷在评论夸美纽斯时也指出:“就其思想的深邃、见识的卓越、涉及领域的广阔,乃至实践经验的丰富及其理论的可行性来说,教育家中没有哪一个可以企及”。

夸美纽斯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教派对立、战祸绵延的历史时期,这不是一个可供一个雄心勃勃、情绪高昂、思想解放的教育改革家施展身手的年代。其结果是,夸美纽斯倡导的极富远见(但也不无理想主义色彩)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并未被同时代人及后继者所充分理解、采纳。他的影响犹如流星划过夜空,在发出一道炫目的光彩后,就湮没在无边的夜幕之中了。在他逝世后的近两个世纪中,尽管他编辑的教科书仍在不断流传,但很少有人对他的思想进行认真的探究及推广。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在各资本主义国家普及教育的高潮声中,通过德国教育家的宣传,他的教育思想才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得到高度评价,从而使他赢得了在教育史上应有的崇高地位。历史人物及其学说的曲折命运是耐人寻味的。

摘《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总会有独具慧眼的人。

*真理不会被湮没。

*历史是公平的。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

*喜欢了、认定的,就不放弃,就终期一生去奋斗,去追求。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培根

、简介: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提倡自然科学,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他系统地提出推进科学发明的实验归纳法,以便真正达到扩大人类权利和征服自然的目的;他号召改革经院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跟上时代的潮流;他拟定了科学教育方案,主张传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注重科学人才的培养,促进科学的发展。他为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被尊称为“科学教育之始祖”。

、知识价值论

     培根顺应时代的要求,推崇科学知识,讴歌科学发明,深刻地阐述了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精辟论断。“人类通知万物的权利肯定是深藏在知识之中的。在知识里边蕴藏着许多东西,这些东西是帝王的财宝所不能购买,他们的势力所不能指挥的;他们的情报员得不到这些东西的消息,他们的海员和探险家也不能驶向这些东西生长之地。”

“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在思考中作为原因的就是行动中当作规则的。”

什么是知识?“知识的主要形式不是别的,只是真理的表象,……存在的真实同知识的真实是一致的,两者的差异亦不过如同实在的光线同反射的光线的差异罢了”。人们只要把掌握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变知识为能力,就能支配和控制自然,使自然为人类造福。

、实验的归纳法

培根开创了经验的认识方法,系统地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奠定了近代归纳法的基础。

在他看来,实验的归纳法将给人类知识开辟新的道路,给人的理解力以帮助,以便在行动中支配自然,具体地说,它是推进科学发明的正确方法,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真正道路。

实验的归纳法可以分给4个步骤:

第一,   观察自然和搜集事实。

第二,   整理实验材料。

第三,   派出非本质的东西。

第四,   作出肯定的结论。

培根系统地提出的实验归纳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的。

培根还提出了一个为后人常常引用的一个绝妙的比喻,来形象地说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经验注意者好像蚂蚁,他们知识收集起来使用。理性注意者好比蜘蛛,他们凭他们自己把网子造出来。而真正的科学家的工作则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和田野里面的花采集材料,但是用他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

、对经院主义教育的批判

他对束缚人们思想的僵死的经院主义教育极为不满,对统治学校课程内容的经院哲学极为反感。培根对经院主义教育的批判,不仅对经院主义者和经哲哲学是个有力的打击,而且对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提倡科学、注重自然具有巨大的意义。

、科学教育思想

他虽然没有直接写过关于教育方面的著作,也没有做过教师,但是,他对学校教育工作 是颇有兴趣的,在他的著作中对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和创新的见解。培根提出的伟大科学预见,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科学教育思想。

办好教育,国家要重视选择教员。要让各人根据自己个性之所长来发展,学校之间要有交流。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需要通过求知学习去修剪移栽。“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又认为,一个人求知学习的目的是增长才智,寻找真理,启迪智慧,绝不能为了吹嘘炫耀自己。“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在近代科学教育兴起中的地位

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反对学术界旧势力的趋势,打破了经院哲学和经院主义者在学术思想和学校教育领域中的统治地位,结束了以神学为一句的经院哲学的旧时代,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建造或重建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尽管在培根的学说中,也带有一些打上了他的阶级印记的局限性,表现为批判神学的不彻底性,承认上帝创造世界,主张科学和宗教应当互不干涉;忽视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而把它们完全对立起来等。但培根的思想给了教育一个新的基础,一个新的目的,一个新的趋势,在教育史上的影响是及其巨大而深远的。“科学教育之始祖”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昆体良

 

一、生平:确切生卒不可考。公元35---95年。西班牙,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雄辩术教师。

二、论教育的作用和学校教育的价值

昆体良对前人关于教育对人的作用的精湛见解上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他深信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深信人可以通过教育得到培养、完善和发展。

昆体良认为,天生畸形和有缺陷的人知识稀少的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培养也必须加以培养的。如果有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缺少的不是天赋能力而死培养。

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之所以远远优越于家庭教师的个别教育。在于,第一,只有在学校的群居生活才能了解社会、熟悉人情、养成适应公共生活的能力和习惯。第二,学校生活能培养友谊。第三,在学校的群居生活中,对一个人的教育也可以使其他人受到教育,每个人都可以从教师对别人的责备和赞许中受到激励。第四,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的竞争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它足以鼓励学习者积极向上。

昆体良极力推崇学校教育,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校本身,而且具有一般的社会意义。

三、论雄辩家的培养

昆体良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善良的、精于雄辩的人”,即道德高尚的在雄辩术的造诣上达到完美之境的雄辩家。他要培养的雄辩家是“伟大而不过分、崇高而不暴烈、勇敢而不鲁莽、稳重而不沮丧、有力而不懒惰、生气勃勃而不放荡,外貌悦人而不放肆、庄重而不装腔作势”。昆体良自己就是这种风格的典范。

分析和批判、不盲从。“我自己认为,从一开始以及自始自终都要阅读最优秀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又优先选用文体明晰、用词清楚易懂的作品。”

为了培养完美的辩论家,昆体良认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善于运用自己的智力。教科书是有用的,但规则不能处理一切情况,对规则必须灵活运用。

四、论教学法

昆体良是西欧古代直至17世纪最杰出的教学法学者。

昆体良是分班教学的拥护者和实行者。他认为,在分班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倾向、能力和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扬长补短,长善救失。“一个高明的教师,当他接受托付给他的儿童时,应当首先弄清他的能力和资质。”“善于精细地观察学生能力和差异,弄清每个学生的天性的特殊倾向,人们通常认为这是教师的优良品质之一,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各个人的才能的确有着不可思议的差别。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

 公元前1世纪,昆体良就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深刻见解。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除了使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总是有人教,我们的教学还能有什么目的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这是昆体良的教学法思想中极有价值的遗产。

善于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这是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意愿的另一个方法是学习与休息相间和课业的变换。“如果一个人整天只听某一学科一个教师的讲课,无论什么科目,谁不会被弄得头昏脑胀?如果变换课业,精力就可以得到恢复。”“愈是无能的教师,愈是教得晦涩难懂。”

在教育史上,昆体良是最早提出反对体罚的教育家。

五、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雄辩术原理》-------光辉的著作。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及其他教育论著中,直接引证昆体良的言论并不多,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昆体良的影子。夸美纽斯深受昆体良的影响。1000多年后,人们仍然视昆体良的著作为智慧的源泉。闪烁着超越历史的光辉,是我们后代深受启迪的教益。

《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亚里士多德

一、简介   公元前384----前322,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曾在柏拉图的学园居留了20年。古代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马克思:“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科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对哲学、政治学、物理学、生物学、伦理学、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都有精深的研究和建树。在教育上,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之集大成者。后世的各种教育思想几乎被亚里士多德以萌芽的形式提出过。他的许多卓越见解至今仍不失其意义。主要著作有《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拥护奴隶制,基本是个唯心主义者,但在许多的哲学问题上,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站在唯物论的立场上提出了关于实体的问题。在认识论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强调感觉额客观性。他提出了逻辑思维的三大规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在心理学上以生物学观点把人作为有机世界的一个部分进行考察。他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身体、情感、理智三者应有一个发展的顺序。儿童是身体先发育,然后才有本能、感觉、情感,进而才出现思维、理解和判断。他认为,外界刺激特殊的感觉器官而发生感觉,而感觉则留下意象。强调感觉在人认识各种事物中的重大作用。从感知与记忆的关系来看,他认为一物由于多次刺激感官而产生记忆。他重视一般性的知识,说明了由感觉经验进而发展到思维而获得一般知识的问题。他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而人脑则不是。从当时来看,这种天真的、不正确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

三、教育思想。

1、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强调创办与管理教育是国家的重要职责。还说明,教育应成为宣传“法治”、对人们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培养自觉守法的习惯是教育的任务。他从自己的“法治”思想出发,还提出了“教育应由法律规定”、使教育纳入国家法治轨道的主张。这是古代希腊“教育立法”的细想萌芽。

他还论述了政治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认为,要根据一定的政治体系对公民们的要求,来确定品德教育的性质和内容。但,鄙视奴隶,认为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2、论自然的“潜能”、环境的熏陶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使人善良而有德行须通过三个方面,即天性、习惯和理性。

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他要求家长、教师以及负责管理儿童教育工作的“教育督导”,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影响青少年,不要让他们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3、年龄分期与教育

在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他要求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4、对儿童实施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体育:对儿童进行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使他们的身体强壮并有勇敢的精神。

德育:美好的德行就是“中庸之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论点。他十分强调培养儿童习惯的重要性。

智育:重视自然学科与哲学。

美育:重视文艺教育,尤其是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为了心灵的净化、为了精神享受、为了劳动后精神的松弛和休息。

《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柏拉图

1、简介 柏拉图 公元前427---347

    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博采诸家之言,选择吸取并改造了各学派的某些论点,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提出了“理想”的国家学说,阐述了理想国家合理的社会组织形式、阶级结构即维系国家体制的主导原则。柏拉图之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这种哲学家的政治家和政治家的哲学家------理想的哲学王需要通过理想的教育去培养。苏格拉底的学生。

建立学园。学园的教学不拘泥于一种形式,灵活多样。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问答、对话、诘难、拷问、雄辩、论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有正式演讲,讲演的多系专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的内容。当然也允许并鼓励学生自己钻研、探究,弄通各种问题。学园是第一所哲学学校,属于高等教育性质。柏拉图有许多著作:《申辩篇》、《苏格拉底的申辩》、《克里多篇》、《普罗泰格拉篇》、《美诺篇》、《理想国》、《法律篇》……几乎使用对话的形式写的,不少是与人合作的。

2、唯心的理念论、先验的认识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个提出并详尽论证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人。客观唯心主义是柏拉图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在柏拉图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于最重要最核心地位的是“理念论”。“理念”是柏拉图虚构的一种思想精神境界,是不依靠任何事物并先于任何个别事物而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

3、“理想”的国家学说------教育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柏拉图明确提出,一个理想完美的社会和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护国者,保国者,供养者。

4、最高教育理想------培养能接近真正善理念的哲学王。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一个十分突出、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他把教育、培养、训练、学习始终看成一种艰巨的事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需要下大力气才能收到好的效益。这一思想是很正确的。重视教育、重视教育制度的建立,优秀教育人员的选择,完备教育内容的审订和良好教育方法的运用。他的教育体制的构想,包括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以及完成和实现目标、要求、途径、手段等方面。是希腊奴隶社会教育的最高成就。

重视学龄前的教育,最高提出胎教。

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音乐、文学、诗歌、艺术,重视教育和谐、身心和谐。

明确表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的这一为学好哲学打基础的学习任务,才是最根本、最实质性的任务。

培养哲学家,造就哲学王,是柏拉图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最高的和最终的教育目的。

《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外国教育家评传》苏格拉底

 

1、简介:公元前469----前399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

第一个当公众教师的雅典人

2、哲学思想。苏格拉底要求追求真理,寻求本质。苏格拉底以德尔菲神庙墙上刻的“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的格言。苏格拉底要求从承认自己的无知开始,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承认无知,不是自己已有的知识成为进一步探求真理的障碍,才是最有智慧的。苏格拉底认为,他自己的智慧远远高于别人,就是因为承认自己一无所知并孜孜不倦地探求着。这是苏格拉底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缄言。

3、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施教的内容侧重于道德、智慧、治国才能,其目的在于怎样做人,以期敦风化俗,改善城邦的政治。他是不收取酬金的义务教育家。

苏格拉底提供了一个在当时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教育思想体系。

教育的重要意义: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么大,教育使人都可以得到改进,人必须受教育。

教育目的:造就治国人才

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美德

教人学会做人。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

智慧即德行。知识即道德或智慧即道德的命题反映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伦理思想的特色。

自制是德行的基础。既然道德行为是基于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人们以明智的认识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自己的欲望。“自制是一切德行的基础”

守法即是正义。苏格拉底常与智者和门人讨论正义与非正义问题,他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道德都是智慧,行不义之事的人就是既无智慧又不明智。

身教重于言教。

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学习的观点在理论上基于先验论,但接触到实际问题时,他的观点是通情达理、切实可行的。

学习即回忆。学习不是获得知识,而只是重新唤醒、会议生前已经具有的知识。这一说割断了感觉对象与知识的联系,割断了感知与思维的联系,知识的源泉在于不可捉摸、不可把握的冥冥之中,使知识蒙上神秘主义的色彩。(片面中也有积极的意义)

广博而实用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主张只学能直接应用的知识。

学习与占卜。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要寻求人类智慧所不能提供的帮助时,就只有通过占卜去求助于神明。谋事在人,成事在神,放弃主观努力是不对的。

苏格拉底方法: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讥讽就是对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方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务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分析、对比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的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问答法是苏格拉底与人讨论哲学的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健康在于锻炼:苏格拉底教人锻炼身体,增进健康。苏格拉底说,因为人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需要用身体的,所以要尽可能使身体保持最良好的状态。一方面要尽量向那些知道怎样保持健康的人学习,另一方面各人自己也要一生一世注意:什么食物、什么饮料和什么样的运动对自己有益处……

 

           摘选自《外国教育家评传 》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