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王盛宠妻神医废柴妃:心梗,脑梗 悄然逼近“70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18:27

心梗,脑梗 悄然逼近“70后”

职场上,他们正在成为主力,家庭中,他们已挑起重担,过度的压力和劳累,使他们在透支着最后的青春,记者调查发现——心梗、脑梗悄然逼近“70后”

http://www.dahe.cn 大河健康报 24 一周锐读 2007年09月29日

 

"70后”,顾名思义,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正是这个称为“青年”的群体,一方面在职场上奋力搏杀,成为单位主力,一方面在家庭里扶老携幼,成为家庭中坚。过度的压力和劳累,使他们大把透支着最后的青春和健康。心梗、脑梗,这些似乎只有父辈才需提防的疾病,却在悄然逼近“70后”群体——近日,记者在省会几家大医院调查发现,100个心梗患者中,“70后”有25人;100个脑梗患者中,“70后”有5人。


  18岁的心梗和28岁的脑梗

  心梗、脑梗为何成为“70后”群体的多发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三高’发病都呈低龄化,现在还要加上一个新的‘高’:高尿酸,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心梗、脑梗的最直接危险因素。”张博爱教授说。有调查显示,40岁以下的高血压患者仅占总数的10%,但由于我国高血压人群达1.6亿,由此计算,40岁以下也有1600万高血压患者。而血糖偏高人群中,过半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1962年出生的高传玉如此分析“70后”的弟弟妹妹:“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成长,膳食结构大为丰富,所以目前大量出现‘三高’并不意外。”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还有吸烟、喝酒,都伤害着血管内皮组织,张博爱形象地说,就像不粘锅某一小块涂料受损后容易煳锅一样,血管内皮一受损,胆固醇就容易在这些部位粘住,形成斑块,自来水管用久了会水流不畅,血管也一样,脑血管堵住了,就出现脑梗,心脏冠状动脉堵住,就会心梗。
  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曾举过一个例子:1999年~2000年,美国对220个因车祸死亡的人进行调查,令人震惊地发现20岁的人群中,每5个就有一个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岂止是20岁,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出现动脉粥样硬化。”高传玉说。
  现有的大量证据证实,大多数成年人均存在一定数量的粥样硬化斑块,从正常动脉发展到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再到动脉血管狭窄,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这些斑块就像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如果你继续大鱼大肉、吸烟、喝酒,这些死火山可能就要爆发。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年轻的心梗、脑梗患者主要集中在两类人群:一是胖子,二是男性。肥胖基本都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而几乎所有的肥胖人群最终都发展成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多,可能与他们应酬多、吸烟喝酒有关。”张博爱分析说。
  年轻人心梗、脑梗更容易猝死
  同样是患心梗、脑梗,年轻人比中老年人更容易接近死神。这绝非危言耸听。
  高传玉解释说,由于血管内的斑块是逐渐形成的,机体为适应这种变化,心脏冠状动脉内一些平时没有血流的微小血管将被迫启用,来代替“淤积”的血管。因此,这种被称为“侧支循环”的辅助设施在中老年人群中才存在,而年轻人因为没有“侧支循环”,一旦发生心梗,血管完全闭塞,附近的心肌组织将因缺血而完全坏死,这就是导致年轻人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的主要原因。
  另外,年轻人还容易出现一种“伤心综合征”,或称为“破碎心综合征”,发病时类似急性心梗,可突然致命。但奇怪的是,发病前却看不到心脏冠状动脉有任何狭窄或淤积的表现,也没有“三高”,只是因为患者心理压力大或遭受重大精神打击,就会突发重病。
  而“侧支循环”的情况同样适用于脑梗,张博爱说,即使病情相同,病灶相同,年轻人出现猝死的可能性要高于老年人。
  医学专家还提到,年轻人不如老年人关注自身健康,一旦猝然发病,到了医院医生才发现,本该控制的血压、血糖,没有服用过任何药物。“就像手无寸铁就上了战场,一定要溃败。”

      挽救生命,需要多早
  
  如果你是“三高”人群,突然出现身体一侧或双侧的上肢、下肢或面部无力、麻木或瘫痪;突然失语或遗忘;单眼或双眼突发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头晕目眩、失去平衡,或任何意外的摔倒,步态不稳等现象时,一定要到医院排查脑梗。
  “我脑梗发病一天就来医院了,你们为啥还嫌晚呢?”9月26日,郑州大学一附院神经内科病房内一名患者问道。该科的连亚军教授说:“6小时内才称为治疗的‘超早期’,溶栓治疗效果最佳,你过了一天才来,太晚了。”连亚军遗憾地表示,几乎没有脑梗患者能赶上“超早期”治疗的。
  脑梗有个说法,叫做“病在颅内,病根在颅外”,就是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顺着血管进入脑内,就会引发脑梗,而时常“监视”颈部动脉就靠脑血管超声检查。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医院体检科和社会体检机构并未将这一检查列入常规体检中,神经内科医生呼吁“三高人群”体检时不要忘了加做脑血管超声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心梗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有的患者会出现胸口疼痛、有压迫感等,但疼痛部位也可能放射到背部、肩部等,也可能以消化道症状为表现,甚至没有前兆症状。
  而发生心梗猝死时,最佳抢救时间只有宝贵的4分钟。心脏骤停4分钟内抢救,接近一半的患者可获复苏。而超过4分钟后,脑细胞将受到损伤;若超过10分钟,损伤会十分严重,甚至成为“植物人”。由于心梗猝死时间如此紧迫,只有从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些原发危险因素做起,才能减少心梗猝死的几率。


  远离心梗、脑梗五个方面要达标


  单位的主力,家庭的脊梁,职场、家庭两头都要兼顾的“70后”群体,应该如何应对心脑血管疾病?
  在生活方面,高传玉总结了12个字,经常在各个场合宣讲“迈开你的双腿,闭上你的大嘴”。一是要锻炼,每周锻炼三次,每次至少20分钟,最好是有氧运动。“开着车去健身房,还不如快走。”二是科学膳食,多进食蔬菜水果,每周吃鸡蛋别超过两个。
  “我们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在上升,而欧美国家却在下降。因为他们在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国外,肥胖和垃圾食品联系在一起,也是贫穷的象征。”张博爱说,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北方比南方高,主要原因是膳食结构不同,北方吃盐多,而南方吃鱼和大米多,鱼含有丰富的Ω(欧米伽)-3脂肪酸,对血管有好处,大米热量比面粉低,不容易让人发胖。
  专家还要求五个数字都达标:①零吸烟,②把血压控制在140/80mmHg以下,③总胆固醇控制到5mmol/L以下,④血糖控制到6mmol/L以下,⑤腹围控制在90cm(男)、85cm(女)以下。“70后”的你做到了吗?
  “每年十一长假期间,都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暴饮暴食、彻夜打麻将,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进入一个发病高峰,‘70后’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我们都见怪不怪了。希望今年这样的患者能少一些,我们也能消停一点。”郑州大学一附院急诊科李莉教授说。
  心梗,早已不是中老年群体的专利。
  脑梗,正在逼近“70后”一代。

  8月13日,28岁的陈先生遭遇人生的“分水岭”。之前,他正酝酿向正科级发起冲击;之后,他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脑梗塞(下文简称脑梗),一种在他看来只有拄着拐杖的耄耋老人才会患的疾病,击倒了他。
  那天,他和同事正在一个沿海城市出差。一切似乎毫无征兆,傍晚,他还在夜市上就着海鲜干了两杯扎啤。回到宾馆,看电视时,他觉得屏幕有些不太清晰,而且自己说话也不利落,同事还笑话他如此不胜酒力。半夜,头痛将他折腾醒,意识也有些模糊,他强撑到天亮,才央求同事送他去医院。
  到医院,脑部CT和核磁共振证实他患了脑梗,医生惋惜他已经错过6个小时的“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期。病情稳定后转回我省某医院,住院期间,由于左侧肢体基本瘫痪,陈先生情绪很低落,问医生:“我这么年轻,怎么就得了个‘老年病’?”医生说:“就凭你这三尺多的腰围,你早就应该注意了。”
  28岁,这是记者从省会多家医院了解到的脑梗发病的最年轻记录,而河南省人民医院抢救过的一名急性心肌梗塞(以下简称心梗)患者只有18岁。
  “最年轻的心梗、脑梗患者?没有最年轻,只有更年轻。”我省一名心血管疾病专家告诉记者。
  心梗患者1/4是“70后”
  “脑梗可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别说40多岁,就是30多岁的脑梗也屡见不鲜。”9月26日上午9时,郑州大学一附院神经内科二病区,在48岁的白女士病床前,查房的张博爱教授说。实际上,心梗、脑梗,这些一贯被视为“老年人”才患的疾病,已经跨过中年防线,直扑社会中坚阶层——“70后”人群。
  在郑州大学一附院神经内科的住院记录本上,言简意赅地记下了近三个月收治的部分脑梗患者的情况:
  于×,36岁,7月24日入院,治疗后好转出院;陈××,30岁,8月13日入院,治疗后好转出院;王××,34岁,8月22日入院……
  “在所有脑梗患者中,‘70后’人群约占到5%。”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脑病科李燕梅教授说。而北京36家医院共同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在64558位脑卒中(脑卒中包括脑梗塞和脑溢血)患者中,45岁以下的患者占6300多人,达到了9.77%,也就是说,每10个患者中,就有一人不满45岁。
  相对于脑部,“70后”应该更加关爱心脏。河南省医学会心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高传玉主任医师说,“70后”患者约占所有心梗患者的1/4。目前,心梗的首次发病年龄在明显提前。根据卫生部统计,1990年至1995年,在30岁至40岁的全国人群中,有200万人发生过心梗;到2000年,这个数字上升至250万。据卫生部预测,到2020年,全国30岁至40岁的心梗患者可达900万。
  
动脉粥样硬化    从一出生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