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路虎男装:过年习俗悄然改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43:18
 爆竹声声除旧岁,酒香阵阵迎新年。若干年来,农村过年总是少不了燃放爆竹以求喜气,喝酒猜码以求快乐。还有大年初一不洗头,否则会冲走一年的好运;不扫垃圾,否则会把财富“扫地出门”;不给小孩压岁钱,否则会破财运等等。今年春节,记者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农村采访发现,这些往年都要“遵守”的习俗,今年在巴马县的一些农村悄然发生了改变。

    爆竹少了,烟花多了

    巴马镇介莫村拉力屯韦大志的儿子韦敏在外地工作,以往每年回家过年,韦敏都买上千元的爆竹回家,大年三十晚让一家人燃放个够。屯里的人都知道,燃放爆竹时间最长的一定是韦大志家。但是,今年不一样了,韦敏依然回家过年,但他买回去的不再是爆竹,而是烟花。韦敏说,现在很多城市都不允许燃放爆竹,作为在城里工作的人,应该把城市的一些观念带回乡下。燃放爆竹不仅产生大量的噪音,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既污染环境,又不安全。用烟花代替爆竹,好看多了,安全性也强了许多。

    大年三十晚,记者在该村的几个屯看到,很多农户看完春晚,燃放的大都是烟花而不是爆竹。一位在外打工回乡过年的黄姓小伙子告诉记者,以前没有多少钱,能买一些爆竹回家过年就不错了。现在打工赚了些钱,相对爆竹来说比较贵的烟花也买得起了,所以从去年开始,他就不再买爆竹过年,而改买烟花。小伙子还说,他们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跟他一样,今年全都买烟花回家过年。每当夜幕降临,便开始有人燃放烟花,山村的夜空顿时变得五彩缤纷,美丽至极。

    除了燃放烟花外,爆竹也还有人燃放,只是相对于往年来说少了许多。该村村委主任黄大陆说,过年燃放烟花对于农村来说,是一种新的习俗,他相信以后这一习俗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酒水少上,饮料多了

    曾几何时,过年那几天,是农村人喝酒猜码的“最佳时机”,几兄弟或者一些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喝到天昏地暗,喝到烂醉如泥。那几天,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听到猜码声此起彼伏。然而,今年春节,记者在巴马的一些农村走访时,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大年初二,记者在该县燕洞乡新街采访时,村民邓柳生一家正在吃午饭,一张大桌旁围坐了8个人,大鱼大肉摆满一桌,桌面还有一瓶白酒和两大瓶饮料。记者问邓柳生,这么多人吃饭,就一瓶白酒够吗?邓柳生笑了笑说,他们平常都喜欢喝酒,但节日里能少喝就少喝一些,喝多了对身体不好,也影响节日快乐的气氛。

    新街的一些农户表示,现在日子过得好了,平常想喝酒都有钱买,爱喝多少就喝多少,不像以前那样,难得喝够一餐酒。所以,现在过节的时候,他们都喝得少一些,大家都清醒着,快快乐乐地过节。

    垃圾少了,干净多了

    大年初一,拉力屯88岁的莫奶奶一大早就起来,洗了把脸后,就和往常一样拿起扫帚,清扫屋里的垃圾。十几分钟后,整个屋子以及屋前屋后,都被她扫得干干净净。

    大年初一不清扫垃圾是巴马农村“自古”以来的习俗,说是如果这一天清扫屋里的垃圾,会把财富“扫地出门”。所以,哪怕屋里堆满爆竹纸屑和生活垃圾,都得过了初一才能清扫。

    但是,今年莫奶奶却不管这些“习俗”了。她说,在城里工作的孙子一家都回来过年,他们在城里住干净惯了,不能让他们起床后看到一屋的垃圾。记者问莫奶奶,不怕把“财富”扫出门吗?莫奶奶说,这几年的大年初一她都扫地,儿孙们的“财富”照样越来越多,她不相信这个说法了。

    记者在拉力屯的其他农户看到,大年初一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把屋子扫得干干净净,头晚燃放爆竹的纸屑都扫到屋外,堆放在门外的垃圾篓里。“大年初一不扫地的习俗应该破除了。大年初一是一年的开端,不把屋子清扫干净,那屋子岂不是一年都要脏兮兮的?”从深圳打工回家过年的女青年韦小兰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巴马一些农村过年习俗的改变,与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有很大关系。这些年轻人长年在外打工,受到了城市生活观念的影响。因此,每年回家过年,他们就会把城市里的一些新观念带回来,慢慢地也会影响到家里人。同时,随着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进入农村,农村人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渠道也逐渐增多,对农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春节,是咱中国百姓的传统节日,一些习俗已融入到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但是,这些习俗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已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发生着改变。
      不过,在这种变化中,一些不合时代节拍的过年习俗难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针对很多过年习俗,一些读者建议应该改一改。

城里:年前累 农村:年后累

      这些年,虽说城乡差别越来越小,但城乡间过年的习俗却没有“接轨”。农村过年一般是年前置办年货,年后走亲访友;城里却是年前串门拜年,年后“忙里偷闲”。
      刘先生自祖辈开始就在聊城工作,是个标准的“城里人”,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都在聊城城里。从年前农历腊月二十五,刘先生就开始利用晚上时间“串门”,给一些亲属长辈送点节礼。刘先生说,这种拜年方式很简单,就是给长辈们送点保健品、水果等礼品,坐上几分钟问候一下;而对一些普通朋友或单位同事,就在大年三十晚上通过电话、短信拜年;年后的假期就完全归自己支配了,可以看看书,也可以出门旅游,让身心完全放松下来。
      在城里打工的方先生是个地道的农村人,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在农村。利用年前几天时间置办了年货,他还不觉得累,可年后的走亲访友却让他感到十分疲惫。他说,只要是亲戚,年后都要相互走动,今天去你家,明天来我家,喝酒要喝小半天,拜年的味变了,简直成了“酒肉大战”。
      乔先生在聊城城区工作,但老家却在冠县农村。他说,像他这种兼顾城乡的人,过年时最累,年前城里的关系要走动,年后农村亲戚要应付。对比城里和农村的拜年习俗,乔先生还是赞赏城里简单而不失礼仪的习俗,他希望城乡间的过年习俗能尽快“接轨”。

城里:压岁钱越来越多 农村:酒俗越来越“恶”

      采访中,一些市民建议,过年的某些“风气”应该改一改。
      乔先生说,现在,城里孩子的压岁钱越来越多,从原来的几元、几十元,到现在的几百元。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其实最初送给孩子的压岁钱不是流通的货币,而是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而现在的压岁钱不但变了味,还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造成孩子的攀比、乱花钱心理,给一些家庭带来经济压力等。 乔先生希望给压岁钱的习俗能移风易俗,起到它最初的作用。
      提起过年的经历,方先生直喊“吃不消”。他说,从初一到昨天,他几乎天天喝酒,让人实在难以忍受。家里来亲戚要喝酒,串门也要喝酒,不喝就是“没面子”,就是“话不投机”,并且几乎每次都喝过量。好不容易有几天假期,不但一天没休息,反而比上班还要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