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泣5鬼侍:唐时风 宋时雨 古韵悠悠词牌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1 10:54:44
唐时风 宋时雨 古韵悠悠词牌唱

  
××××××××××××××××××××××××××××××

  
歌曲:《月满西楼》 演唱:安雯
  
  
  
  
诗词:《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南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品注释: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歇拍三句尤为行家称赏。
  
  

  
  
××××××××××××××××××××××××××××××××××××××××

  
  
歌曲:《几多愁》 演唱:邓丽君

  

  
诗词:《虞美人》 作者:李煜(唐)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品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

body{background:url(http://img17.tianya.cn/photo/2011/2/13/34576611_30236890.jpg);background-attachment:fixed}

 

  
  
歌曲:《芳草无情》 演唱:邓丽君

  

  
诗词:《苏幕遮》 作者:范仲淹(北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品注释: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

  
  
歌曲:《独上西楼》 演唱:邓丽君
  
  

  
诗词:《相见欢》作者:李煜(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品注释:
    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此词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

   
  
歌曲:《相看泪眼》 演唱:邓丽君

  

  
诗词:《雨霖铃》 作者: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品注释: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

  
  
歌曲:《思君》 演唱:邓丽君

  

  
诗词:《卜算子》 作者:李之仪(北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作品注释:
    借水寄情,始于建安诗人的徐斡的《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但唐宋文人诗词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却更为娴熟、精到与丰富,而此词则又是其中的独出机杼、尤耐寻味者。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专于情的女子。其芳心早以有所属,但心上人却与她天各一方,别多会少。“我住长江头”二句便揭示她们之间的地理距离,言外颇有憾恨之意。接着,“日日思君不见君”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共饮长江水”句复作自我慰解:两地情思,一水相牵;既然同饮长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间,深情毕见。“此水几时休”二句仍旧寄情江水,却又推进一层,以江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绝期。这是反用《汉乐府·上邪》中的“江水为竭”之意。同时,为求变化生新,作者还采用设问句式,使语感得以强化,令人如闻女主人公呼天告地时的心灵颤音。“只愿君心似我心”二句是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期望棗期望他象自已一样心无旁属,守情不移。“只愿”二字,既表明女主人公别无所求,但求两情天长地久也透露出其内心唯恐对方负心的隐忧。虽属直抒胸臆之笔,却亦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全词托为女子声口,发为民歌风调,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色,而自成高致。毛晋《姑溪词跋》推许作者“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并称赞此词“真是古乐府俊语矣”,堪称中的之论。
  
  

  
  
 
  
  
歌曲:《万叶千声》 演唱:邓丽君

  

  
诗词:《玉楼春》(又名:木兰花) 作者:欧阳修(北宋)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敧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作品注释:
    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上片描写思别后的孤凄苦永和对远人深切的怀念之情。下片描写思妇秋夜写到夜间之秋声,形声交错。其景愈转愈凄凉,其情愈深沉。这首词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但词人并没有一个字述及思妇的外貌形象或体态服饰,而是着力刻划、揭示思妇地内心思想感情,这是欧阳修与以往花间派词人的不同之处。词的上片:“别后”二句,不知行踪之恨。“渐行”二句,音讯杳然之恨。词的下片:“夜深”三句,夜间风竹之恨。“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深夜里大风吹得竹林敲击着凉秋的声韵,千万片竹叶千万种声响全是怨恨。借风竹之声诉离怨别恨,很有艺术感染力,尤其“敲”字,极赋神韵,有使此两句字字敲心,声声动魂的神力。“故”二句,梦中难寻之恨。艺术特色:全词八句,突出“恨”字,层层递进,笔触深沉婉曲
  
  

  
  
××××××××××××××××××××××××××××××××××××××××

  
  
歌曲:《但愿人长久》 演唱:邓丽君

  

  
诗词:《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北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注释: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

  
  
   
  
歌曲:《满江红》 演唱:张明敏

  

  
诗词:《满江红》 作者:岳飞(南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品注释:
    岳飞的这首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

  
  
歌曲:《欲说还休》 演唱:邓丽君

  

  
诗词:《丑奴儿》 作者:辛弃疾(南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品注释: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