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4虐:百家讲坛李煜(五)危机重重 讲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32:00
百家讲坛李煜(五)危机重重 讲稿(2009-09-24 09:09:47) 标签:百家讲坛 李煜 千古词帝 文化 杂谈  分类:倾听大师

赵晓岚:李煜(五)危机重重
赵晓岚讲李煜 百家讲坛 分类:百家讲坛-李煜

 

    在上期节目中,赵晓岚教授介绍了南唐后主李煜为了逃避严酷现实的威逼,从幻想中寻求暂时的精神慰藉,开始近乎痴迷地崇信佛教,祈求佛祖来保佑自己。此时,对南唐一直虎视眈眈的宋太祖赵匡胤为刺探南唐的虚实,消耗南唐的国力,削弱李煜的斗志,利用李煜对佛教的这种狂热,向李煜的身边派出了自己的间谍,使南唐进一步陷入了重重的危机之中。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间谍?他又将会对南唐造成怎样的破坏呢?湖南师范大学赵晓岚教授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解读南唐后主李煜的悲情人生。系列节目《李煜》第五集《危机重重》,敬请关注。

 

  赵晓岚:
  前一讲,我们说到李煜在他领导下的南唐境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扶持佛教的运动。结果引起了想对南唐采取革命行动的北宋皇帝赵匡胤的密切关注,他认为李煜对于宗教的纯洁感情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宋朝的情报人员能够以僧人的身份,在南唐开展工作,那肯定是风险小、回报高、业绩显著。所以趁着南唐僧人大扩招的机会,宋朝的间谍就混进了僧人的队伍,来到了李煜的身边。

 

  这个披着僧人外衣的间谍法号叫做“小长老”。关于他的来历和接近李煜的经过,史书上有各种不同的说法。陆游和马令的《南唐书》的记载都差不多,都说“开宝初,有北僧(淮北僧),号小长老者,自言募化而至”。从这个记载来看,他在北方就已经出了家,并且小有名气,被冠以“小长老”的称呼。长老可以是对一般僧人的尊称,也可以是特指对于方丈的尊称。他募化而至,就是从北方一路化缘来到江南。如果这个说法可信的话,那么这个“小长老”,他是在南唐僧人扩招的热潮中是以一个教授的身份过来搞援助的。不过他要教的学生不是一般的学生,而是南唐的最高领导李煜。

 

  所以他就采取了放长线钓大鱼的做法,一开始讲课不但是不收钱,反而是倒贴钱。陆游《南唐书》说他是“多持珍宝怪物,赂贵要为奥助”。“奥助”就是内助的意思,也就是他对南唐的高级官员和社会名人大量地送礼,让他们做自己的亲友团,打响知名度,以引起李煜的注意。后来他果然是如愿以偿,他做了李煜私人的佛学讲师。这个记载虽然没有明确地说明这个“小长老”就是个间谍。但是我们想一想,一个从北方一路化缘过来的和尚居然手里有大把稀奇古怪的宝贝来行贿。那他背后肯定是有政府或者财团的支持。

 

    另外有一种说法,就是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小长老”就是奸细。《江南野史》卷三说:

 

    北朝闻之,阴选少年有经业、口辨者往化之,后主崇奉,谓之一佛出世,号为小长老。

 

    意思是北宋听说李煜崇佛的事情以后,就暗地里挑选了有一点佛学基础,又能说会道的少年,一路化缘到江南。李煜非常崇拜他,就称他为“一佛出世”、“小长老”。什么叫“一佛出世”呢?《隋书.经籍志》上说,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一小劫就是1680万年,那就是说要经过1680万年才能出一个佛。这“一佛出世”的称号评价就是相当高的了。

 

    不过,中间记载的过程有点不清不楚。我们或许会奇怪一个北方的年轻奸细,即算是他口才好,懂点佛经,又碰上南唐的僧人扩招,混个毕业文凭就业,那都不成问题,可是和尚他也是要论资排辈的呀。他怎么会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地迅速走红,被李煜捧为国宝级的稀缺人才呢?关于这个问题,《笑谈录》等一些野史,它有一个补充说明,据说这个少年本来就是江南人,名字叫做江正,不知怎么搞的,他有了叛国情结,就对于做宋朝间谍这份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趁着南唐寺庙大扩招的机会,他就做了金陵城里最著名的佛寺,清凉寺的住持--法眼禅师的弟子。这法眼禅师又是南唐佛教中头号明星。所以江正就等于是考上了当时最牛的名校,最牛的名师的研究生。并且有机会给导师拎拎包,跟在导师身后到皇帝跟前去混个脸熟,有时候还可以发表一下意见参与讨论,表现一下自己的学问。这么一来二去的,就在领导心目中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分。

 

    他的运气也实在不错,不仅之后,法眼就死了。大概由于导师的光环和李煜的支持,他年纪轻轻地就做了清凉寺的住持。而且接替了导师给李煜上课的任务,天天都到皇宫里去讲课。从此,他的口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李煜对他是崇拜得五体投地,连忙送上了“一佛出世”、“小长老”这些封号。

 

画外音:
    尽管对“小长老”身份的几种说法不同,但是有一个事实是一致的,那就是这个一心为北宋朝廷服务的“小长老”,通过种种手段终于来到了李煜的身边。并且成为李煜极为尊崇的精神导师。

 

    那么,他会将李煜导向何方呢?

 

赵晓岚:
    我们先来看一看,他对李煜灌输的哪些理论。据马令的《南唐书》记载说,他经常和李煜讨论的是六根、四谛、天堂、地狱、循环、果报之类的学说。这“六根”就是指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觉能力,或者说感觉器官。佛教认为,人生的一切罪业都是六根造成的。比方说,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就会有愤怒,就会有无尽的烦恼,就没有永远跳出轮回,脱离苦海的日子了。所以佛教要求修行的人要六根清净。

 

    我们知道,李煜是个非常喜欢声色享受的人,“六根”最不清净了。正因为如此,他的亲人、爱人的离别和死亡,国家大事的难以作为,都让他那颗特别敏感的心,极度地烦恼和痛苦,所以六根四谛这些理论自然是每一句都说到他的心里去了。那么我该怎么办呢,老师?很好办呀,佛经上不是还有因果报应的说法吗,只要你多做好人好事,佛祖就会保佑你,好人就会得好报,天堂的大门会为你打开的。

 

    有了这位“小长老”时刻斋耳边吹风,我们这位虔诚的佛教徒李煜,他就有了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那就是慷慨地施舍钱物,不断地烧香拜佛,为自己积累各种功德。当然,佛祖和佛祖的弟子是他首先要关照的对象。《十国春秋》卷二十五说他:庄严施舍,斋设持诵,月无虚日。于是南唐掀起了一轮建佛庙、修僧塔
、塑佛像的热潮。僧人们的日子业越过越滋润。当然,这中间最滋润的就要属这位“小长老”了。据说,他是经常穿着最耀眼的高档名牌服装,搞得正在钻研六根清净理论的李煜是一头雾水。他小心翼翼地问,长老,您有没有搞错呀,佛教上好像规定不能这么显摆吧。而那位年龄比李煜还要小上一截的“小长老”,他连声“阿弥陀佛”都懒得说一声做个过渡,他就老气横秋地说,陛下呀,你没有读过《华严经》,你怎么知道佛祖也是有钱有劝的主啊。所以这个“三好学生”李煜就被唬得一愣一愣的,从此再也不敢对这个小导师的任何做派有怀疑了。

 

    不仅之后,这个“小长老”又狮子大开口说,陛下呀,我的徒弟实在太多了,住房困难,你能不能支持一下,拨个款,在牛头山给我建个乾把间住房呢?导师一发话,李煜自然是一丝不苟地照办。而且他对导师的这一千多个徒弟还给以格外的关照,每天早餐晚餐供应的都是进口食品。第一天吃不完,第二天接着供应。可是那个居心叵测的“小长老”反而利用李煜的这个特殊关照,他搞了个心理战,他让他的徒弟们把这种特殊关照的制度称之为什么呢?折倒。意思就是把东西全部拿走。那我们想一想,李煜是南唐的皇帝,把他的东西全部拿走,那不就是说的江山都要不保了吗。

 

    果然,折倒的说法一传出去,有人就议论纷纷,说李煜的江山就要被人拿走了。而事实上,李煜的江山业确实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李煜在“小长老”的蛊惑下,不仅完全失去了斗志,无心打理朝政,只管烧香拜佛,希望通过拜佛来实现自我和国家的救赎。而且,因为他过度地崇佛,南唐本来不厚的家底就进一步被掏空了,业没有力量去加强国防建设了。此外,南唐内部的各种情报就通过“小长老”,这个宋朝埋伏下来的,在皇帝身边的这个奸细源源不断地传到了北宋。赵匡胤的计谋可以说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画外音:
    笃信佛教的李煜被“小长老”哄得团团转,对“小长老”的要求言听计从,全心全意地为南唐的佛教弟子服务。那么李煜的那些大臣们又在干些什么呢?他们对李煜醉心佛事的做法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难道就没有人对南唐面临的危机有所察觉吗?

 

赵晓岚:
    南唐的大臣们对领导大搞佛像崇拜的做法,基本可以分为三种态度,第一种是跟风派,领导走,我也走,领导信佛,我也信佛。陆游《南唐书》说,李煜崇佛在南唐造成了一个“群臣和附,唯恐居后”的热闹局面。很多大臣自觉地在家里过起了和尚的日子。《续资治通鉴长篇》的卷八就记载了,说他们是:多蔬食持戒以奉佛。那就是关起门来,吃斋念经,遵守佛门的各种清规戒律。

 

    现在我们来说说第二种类型,“骑墙派”。这种人的特点就是模棱两可,你说他信佛吧,可他干出来的事一点不像佛家的信徒;你说他不信佛吧,他成天动不动地就把佛祖挂在嘴上。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大名人韩熙载。韩熙载本来是北方后唐时期的高干子弟,他的父亲在战乱中死了,他就投奔了南方。那时候,李煜的爷爷李?c还没有当上皇帝,所以韩熙载对于李煜来说,可算是一个老前辈了。可就是这个老前辈,他缺有着老顽童的脾气,史书上说他是:才气逸发,多艺能,善谈笑,为当时风流之冠。“才气逸发,多艺能”就是说他很有才华,会很多种本事。对于这一点,年轻时的韩熙载是非常自负的,他在南下的时候,曾经跟他的朋友说,我这回到南方去,如果他们给我一个宰相当当的话,我一定回带领人马杀回中原来踢场子。后来他到南方去自我介绍的时候,他就毫不谦虚地把自己比做是姜子牙一流的人物。当时的人们就认为他是在说笑话,是在吹牛。虽然把他收留下来了,但是也没太把他当回事,只给他一个小官当一当。这韩熙载也不在意,干脆就来了一个“放荡嬉戏,不拘名节”,见美女就爱,不管身份;有笑话就说,不管场合。加上他确实在文艺方面才华突出,所以渐渐地也就成了一个大名人,而且渐渐地在政治上也得到了重用。

 

    到李煜当皇帝的时候,韩熙载已经是当时最受信任的部长级干部之一了。可是这个韩熙载虽然是年纪大了,官位也高了,但是脾气一点儿都没改,而且越老越不拘小节。他居然在家里养了四十多个歌伎,而且任凭这些歌伎跟那些客人打情骂俏,搅作一团,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像这么一个人,你如果说他会信佛的话,恐怕连佛祖都要皱眉头的。事实上,韩熙载对李煜所做的一下好人好事,他也十分地不以为然。有一回,李煜打猎回来,突然慈悲心大发,跑到监狱里去当法官,宽大处理了一大批犯人。这韩熙载知道了,就倚老卖老地跟他提意见,说陛下呀,你越界了,这监狱可不是你该来的地方啊。请你掏出三百万私房钱支援一下国防建设,作为处罚吧。这李煜大概因为是已经完成了宽大处理犯人的目标任务了,所以那个心情很好,连说要得要得,您老人家可真是勇于纠正领导工作失误的标兵啊。

 

    可就是这个勇于纠正领导工作失误的标兵,他在自己生活不检点的方面,一点都没有要纠正的意思。最后惹得领导生了气,不仅是贬了他的官,而且要把他踢出京城去。这下子韩熙载又抱起了佛脚,连忙就给李煜打报告求饶说“诸佛慈悲,尚容悔过”,声泪俱下地要李煜发慈心,积阴德,原谅他这一回,给他一个悔过的机会,不要让他这把老骨头死在外面。眼看李煜不理他,他就真的把那些歌伎全都遣散了,然后孤孤单单地就准备上路。李煜见他姿态做得这么足,以为他是真心悔过,于是改变主意,就把他留下来,官复原职。哪里知道,没多久,那些歌伎全都回来了。李煜只好是一笑了之。

 

    其实李煜他哪里知道,这个韩熙载之所以要做出一个醉生梦死,风流老头的样子,他其实是看到南唐的国势已经是无可救药了,他怕李煜硬拉着他当宰相,白忙一场,又实现不了当年南下时说的当了宰相,就要打回老家的那个诺言,而成为千古笑柄。所以才煞费苦心地往自己脸上抹黑。特别是南唐朝廷内,那个激烈的党争,更让这个韩熙载决心退避来自保其身,把一腔苦衷救寄托在酒宴歌舞之中。

 

     可怜李煜他一直认为韩熙载是个做宰相的料,几次三番地跟组织人事部门开会讨论,甚至还派了皇家画院的两个画家,担负起新闻摄影记者的任务,到韩熙载家去观察,去考察,看看传说中韩熙载这个乱七八糟的私生活是不是属实。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于是,故意以一种不问世事、沉湎声色的姿态,索性又举办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歌舞表演。被李煜派到韩熙载家去的一个著名的画家顾闳中,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他把韩熙载家那个开宴行乐的全过程,他都暗记在心,回去以后救挥笔做画。于是就有了我们中国绘画史上非常非常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

画外音:
    《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经典名作,它以连环长卷的形式,描绘了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全过程。全卷构图巧妙,用笔凝练柔劲,设色沉丽清雅,人物形神兼备,细腻生动,突出表现了我国传统工笔重彩画的杰出成就。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有宋人的摹本。

 

    当李煜看到《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之后,以为韩熙载放浪形骸,不堪重任,也就只得放过了韩熙载。而在南唐的大臣们中间。除了跟风派和骑墙派之外,还有一种人与此截然不同,那么这种人对于李煜的兴佛避祸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赵晓岚:
    咱们现在再来看看,第三种类型,我不说大家夜猜得到,那就是领导最不喜欢的“反对派”。这一派,在历史上是以骨头硬著称,不怕打,不怕死,偏要去捋李煜的虎须。他们不明白,这个李煜实际要借佛祖来保卫国家安宁的苦心;他们也不懂得李煜为什么要把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到佛教事业中间去,所以公开地唱反调。据《十国春秋》卷二十五的记载,先后给李煜上疏,提反对过度崇佛提案的人有三个。前面两个大臣没有留下姓名,我们只知道他们两个人的结局,一个是被摘了乌纱帽,一个就被流放了。那么第三个人叫做汪焕,这个人还只是个进士,还$正式做官。他上疏给李煜说:

 

    昔梁武事佛,刺血写佛书,舍身为佛奴,屈膝为僧礼,散发俾僧践。及其终也,饿死于台城。今陛下事佛,未见刺血践发,舍身屈膝,臣恐他日犹不得如梁武也。

 

    在这段话里,他就把李煜和历史上南北朝的梁武帝做了一个比较。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皇帝中最狂热的佛教信徒,他曾经刺自己的血写经书,把自己施舍到寺庙中去做和尚,每次都是大臣们用巨款把他赎了回来,赎了回来他又去,又赎去,他一共去了四次。他跪下来给僧人行礼,把头发披散,让僧人去践踏。这些都是他光荣的很著名的光辉事迹。据他自己说,他有三十多年不沾荤腥,不近女色。可就是这么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最后还是亡了国,而且是被围困在台城中,活活饿死的。

 

    汪焕就说,陛下您事佛,大概还没有到梁武帝这个程度吧,梁武帝他是活活饿死的,那么陛下您可能还比不上梁武帝。不用说我们也知道,汪焕的这番话是够狠毒的,要搁在别的皇帝身上,多半是要“咔嚓”一声,砍掉他的脑袋的。唐朝有个韩愈,他就是在类似的情况下,写了一封劝告书,把唐宪宗和梁武帝就那么比了一比,结果惹得龙颜大怒,差一点要了他的性命。最后是好多人跟他说情,才弄了一个“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从长安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了。不过,这个李煜他的治国本事是远远比不上唐宪宗,但是他的胸怀缺似乎要宽阔得多。古人说“伴君如伴虎”,可是我们的李煜,他是一个温柔的华南虎。他接到这封劝告书以后,他只是嘟囔了一句:哎,又是一个敢死队员哪。然后就又拿出他的老招数来,给这个汪焕派了个小官当当。表示你的精神可嘉,至于意见嘛,那还有研究研究。

 

画外音:
    李煜狂热的兴佛避祸并没有换来国家的和平和安宁。胸怀统一大志的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决心将南方全部收进他的版图中。

 

    公元971年二月,北宋以武力灭掉了南汉,此时中国的南方就只剩下两个国家了,一个是南唐,一个是吴越。而南唐比吴越更加靠近宋朝的边界,所以北宋的下一个吞并目标已经毫无悬念可言了。

 

    那么,面对着如此迫在眉睫的危机,李煜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一味退让的他又是否能让咄咄逼人的宋太祖赵匡胤手下留情呢?

 

赵晓岚:
    (李煜)他的办法呀,还是老一套,一呢,就是进一步帝进贡,在南汉灭亡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连续向北宋进贡了三次;二呢,就是进一步帝退避,他派自己的弟弟从善带着他写的报告,到北宋去,向赵匡胤请求把自己的南唐国主的称号改为“江南国主”,而且要赵匡胤取消对他“诏书不名”的特殊待遇。得到恩准以后,他马上就行动起来,从各方面降低了南唐朝廷内部的各项政治礼仪的待遇。比如说,他下的指示不再叫皇帝才能用的“诏”,而改为王用的“教”;他拆下宫廷屋脊两旁的,象征帝王威严的鸱吻,不再装上去了;他那些封了王的弟弟们也都全部降了一级,改封为公。

 

    总而言之,李煜已经完全顾不上一个君王的尊严和体面,他就是要让赵匡胤知道自己已经是一个服服帖帖的下属,你不用再来打我了,我已经趴在地上了,我已经在亲吻你的脚趾头了,难道这一切还不够吗。

 

    够不够,赵匡胤和他的大臣们用行动做了回答。公元973年的夏天,赵匡胤派了一个叫卢多逊的大臣到南唐来给李煜祝贺生日。对于大领导派来的代表,李煜自然是招呼得尽心尽意。双方也是一团和气,嘻嘻哈哈的,气氛特别融洽。好不容易把这尊菩萨给送走了,李煜刚刚松了一口气,没想到这个卢多逊把船停在一个叫宣化口的地方,就再也不走了。然后派人回来说,不好意思啊,你们招待得太热情了,把我灌得迷迷糊糊的,我差点把一件大事给忘了,我们大宋朝现在正在搞文化建设,要重新描绘天下的地图,就缺你们江南的啦,那么赶紧给我弄一份地图来吧,我在这儿等着啦。

 

    李煜是措手不及,只好赶紧组织人手连夜画了一本江南的地图副本送过去。为了避免出错,他还叫一个叫徐锴的大臣守着校对了一个通宵。李煜虽然不能确定这个卢多逊要地图是不是赵匡胤的指示,但是他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就是在宋朝人的眼中,这个天下是已经包括了他们江南的了,所以在他把这个地图副本交给使者以后,又赶紧给赵匡胤打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他就表示自己愿意接受领导封的官,但是请求领导能够给他保留江南这份自留地。让他还有一点特区的自治权。对于李煜这种在原则问题上的讨价还价,赵匡胤的态度很干脆,两个字,不行。显然这个网是在进一步地收紧。

 

    南唐现在应该说是江南国了,它的末日很快就要来了。从拜佛中获得了一点暂时的安慰和安宁的李煜,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之中。《新五代十国史》卷二十六这么记载,后主:

 

    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无可奈何之中,他只好在喝酒唱歌中来消愁解闷,回望过去,他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多么希望能够回到他没做皇帝之前的岁月,回到他做皇宫隐士的时期啊。在一首词中,他这样地表述了自己的期望和自己的遗憾。

 

    --开元乐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

 

    他说,我的心事如何,看我头上的白头发就知道了,我的生活怎么样,还是让那一片青山替我回答吧。我知道,在那片空旷寂寞的空林里,还有这洁白晶莹的积雪在等着我,等着我那个当年的隐士回去,可是在那一条长满了野草的小路上,我已经没有办法自己回去了。

 

    在这首词里,深受佛家思想影响的李煜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无比清幽、冷寂的世界。这个世界隔绝了滚滚红尘,可以帮他消除尘世中的种种烦恼。可是,已经被尘世说束缚住的李煜已经没有办法回到那个他喜欢,也很适合的生活中去了。所以,这首诗所描绘的世界只能存在于他的幻想之中。

 

    当南唐或者说江南国这个最高领导面对步步紧逼的死亡威胁的时候,他是一味逃避,束手无策。那么他手下的大臣中难道就真的只有那些跟随他念经拜佛、喝酒唱歌的人,或者说只有那些只管自扫门前雪,不管国家瓦上霜的人呢?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为了挽救这个国家败亡的命运,来做最后一点努力吗?我们的回答是,有,而且还不止一个。可惜的是,李煜自己又犯了错误,终于酿成了大祸,加速了南唐末日的来临。欲知后事,请听下回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