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4虐网盘:百家讲坛李煜(六)错上加错 讲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2:57:43
百家讲坛李煜(六)错上加错 讲稿(2009-09-24 09:11:06) 标签:百家讲坛 李煜 千古词帝 文化 杂谈  分类:倾听大师

赵晓岚:李煜(六)错上加错
赵晓岚讲李煜 百家讲坛 分类:百家讲坛-李煜

 

    在上期节目中,赵晓岚教授介绍了南唐后主李煜,醉心于烧香拜佛中,国库空虚,战备松懈,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对于这一点,李煜心里不可能不知道,只是他不愿意承认或者说不敢承认罢了。而在现实中,他又根本无法找到挽救南唐的具体办法,因此只能是求助于虚幻的佛国世界。此时,南唐的大臣们会做些什么?难道偌大一个国家,就没有人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吗?湖南师范大学赵晓岚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解读南唐后主李煜的悲情人生。系列节目《李煜》第六集《错上加错》,敬请关注。

 

  赵晓岚:
  前一讲我们说到李煜中了赵匡胤的招,被赵匡胤派来的“小长老”哄得团团转,把大量的财力和精力都投到了烧香拜佛中去了,就造成了南唐的国库空虚、国防松懈,南唐小朝廷到了一个危机存亡的关头。在这么一个关键的时刻,南唐的大臣们有的就干脆闭着眼睛做鸵鸟,一头埋进香灰里,跟着领导烧香拜佛;有的虽然对于南唐这个国家的危急形势心知肚明,但是他又不愿意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就干脆来个独善其身,有一搭没一搭地混日子。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将要灭亡的朝代都不会缺少真正的忠臣,南唐同样也不例外。那么有哪些人在这个关键时刻站了出来?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呢?

 

  当国家面临外敌的威胁的时候,感受最强烈的当然首先是那些担负着保卫祖国疆土的战士。在南唐的军队中有不少这样头脑清醒、作战勇敢,为国家的安危不怕牺牲生命的热血男儿。这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镇守武昌的南唐名将林仁肇。

 

    据史书记载,林仁肇性格刚毅,身材又高又壮,力大无比,还学原始人的搞法,在身上纹了一头凶猛的老虎。所以又有人称他为林虎子或者林虎儿,威风凛凛,很有点猛张飞的气势。在和后周的许多战斗中,他都是打了胜仗的。而他著名的战例也和张飞有点相似。张飞在刘备兵败长坂坡的时候,单枪匹马守在一座桥头断后,几嗓子吼吼,就把曹操的追兵吓得闻风而逃。林仁肇他带领一千敢死队员去烧后周专门运送补给的浮桥,结果风向突变,桥没有烧得成,他在带领这些人退兵的时候,他也是单枪匹马在后面断后。北宋来追赶的将领中,有一个是箭无虚发的神箭手。但是这一回,他栽了跟头,他向林仁肇发了很多箭,但是都被林仁肇给拨掉了,吓得他胆战心惊。于是就对部下说,南唐那边有个大高手,咱们还是不要追了吧。于是林仁肇虽然这一次是打了败仗,但是他在北方人的心目中却树立了一个大高手的形象。

 

    林仁肇不仅是作战勇敢,而且还很有头脑。在北宋军队去攻打南汉没有回来的时候,他曾经向李煜提了一个秘密的建议,他说北方的部队长期千里行军,十分疲惫,而南唐原来在江北的淮南地区,它的防备又十分薄弱,如果趁这个机会,给他几万精兵,打过长江去,利用南唐原来在淮南的群众基础,一定会很快就站稳脚跟,收服失地。而且他还建议,在他起兵打过长江的时候,李煜可以把他的全家老小都抓起来,而且对外宣称攻打淮南的行动跟南唐朝廷无关,是林仁肇自己在搞叛乱。这样的话,如果攻打淮南的这个军事行动成功了,那么国家得利;如果失败了,可以把罪责全部推倒林仁肇的身上。

 

    这么样一个建议真是够得上是赤胆忠心了。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说,那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用自己的生命,甚至全家老小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利益。可是李煜却被这番话吓破了胆,他说,你不要胡言乱语,你再这么一搅和,我的江山就完了。光批评一下林仁肇,他还觉得不放心,他生怕这个林仁肇是不听招呼,擅自行动,于是干脆把他调离了防卫宋朝的前线武昌,把他派到江西南昌去当南都留守兼南昌尹。那就相当于今天的江西军区的司令员兼南昌市市长。

 

画外音:
    林仁肇对于李煜来说是最重要的一员虎将,但是一心求和的李煜此时反把他当成了一个不安定因素,因此他将这个有勇有谋的忠诚将领从前线调到了后方,免得破坏他靠委曲求全才勉强维持下来的,与北宋之间的和平局面。

 

    可是让李煜和林仁肇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在等待着他们。那么,这会是一场怎样的阴谋呢?这个阴谋的背后又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赵晓岚:
    我们说过,北方是亲身领教过林仁肇打仗的厉害的,现在他虽然他被调到后方去了,但是这头老虎还在呀,那是江南南下的时候的一个大障碍。所以赵匡胤就亲自出马,又当导演,又当演员,玩了一把反间计。这回他所利用的是李煜的兄弟之情。

 

    上一讲我们提到,在南汉灭亡之后,李煜曾经多次派代表到北宋去进贡,有一次,他派的就是他的弟弟从善。这个从善说起来,他本来也是有点野心的,当李煜还是皇太子的时候,从善就联络了一些大臣到李?Z那里去吹风,劝李?Z改立他为太子,李?Z没有听进去。后来李?Z就迁都南昌,但没多久就死在那里了,当时皇子中间,就只有从善守在身边,所以从善就趁机就向接受了李?Z临终遗言的大臣徐游,要那个遗诏。大概他是想来一点什么修改遗诏之类的小动作。但是,徐游一口回绝了,而且在回到金陵之后,向李煜报告了这个事情。根据皇帝上台的一般的规律,新皇帝上台以后,他肯定会要对以前曾经阻碍他上台的人,或者有心要抢他位置的人来一个残酷镇压,无情打击的。可是李煜他却是个例外,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李煜本来,他就不想当皇帝,只是论资排辈到了他的头上,他不想当也得当。加上李煜的性情是特别地仁厚,又是一个天生的情种,所以对亲人、对友人,他都是一往情深。因此,他上台以后,反而对从善是更加地关照和信任。

 

    史书上说,从善出使宋朝是从善自己揽的任务,从这一点看,从善对于李煜的宽大,他也是感激在心的,所以,他就想在南唐很危急的时候,帮自己的老兄一把。但是没想到,他到北方以后就被这个赵匡胤强行留住了,不让回来。名义上是让他,给了他一个地方领导的职务,在山东做了个泰宁军的节度使,但实际上,是在首都汴京,就是今天的开封给他安排了一处大宅院,就让他住在里面,做了个金丝笼里的金丝雀。李煜对这个为自己去办事,但是一不小心就成了人质的兄弟他是非常地想念。每次登高望远,他一想起从善,他就哭得一塌糊涂,甚至连自己最喜欢的聚会、宴会他都没有什么心思了,都提不起兴趣了。

 

    李煜在南方思念从善,而从善在北方也非常挂念着江南。正因为如此,他钻进了赵匡胤的圈套,帮赵匡胤完成了这个反间计。有一天,赵匡胤就把从善喊去和他聊天,一路扯谈,就一路围着皇宫东转西转,然后就转进了一个挂满了画像的屋子。赵匡胤就好像是漫不经心地指着一副画像说,哎,这个人你认识吗?从善一瞅,怎么有点像我们江南的林仁肇将军啊。赵匡胤就哈哈大笑说,正是这个人,我告诉你吧,他已经投降了,先送这幅像来给我做个信物的,我连他的住房都安排好了。那从善听了这番话,心里自然是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因为这个林仁肇,他对于江南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于是他回到住处以后,马上就派人吧这个情报报告给李煜。

 

    李煜其实他并不糊涂,尽管这个消息是来自于自己日夜思念的兄弟,但是你要他相信那个曾经用全家人的性命做抵押,来维护国家利益的林仁肇,他会去投降赵匡胤吗?你要他相信这个那是有些难度的。不过,这个消息的传送者又是自己的亲弟弟呀,所以,他在潜意识中间,他实际上是结下了一个疙瘩的。恰好在这个关键时刻,南唐军队内部的派系斗争帮助他把这个疙瘩就越结越紧。因为这个林仁肇,他是从闽国,就是福建,闽国投降过来的将领,他是一个外来户,因为他作战勇敢,所以他的威望就越来越高,越来越高。最后就威胁到了谁呢?威胁到了南唐原来的嫡系将领皇甫继勋、朱令?S(yun)这些人的领导地位。所以这些人就趁机去中伤林仁肇,就向李煜报告说林仁肇他是准备谋反了,他要在江西划地为王。

 

    这下子,李煜他不得不相信。他想,那个赵匡胤的话即使不信的话,难道自己这些亲信将领的话也不信吗,不管他是要投降也好,就是不管这个林仁肇是要投降也好,还是要谋反也好,总而言之,这个有兵权的人是不能够再留了。于是,这个平时对大臣们的错误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宽大得没有边的李煜,这一回下了一回狠心,玩儿了一回阴的,他派人把林仁肇悄悄地毒死了。就这样,再南唐最需要军队保卫的时候,他却自毁长城,损失了一员最勇敢、最善战的虎将。

 

画外音:
    宋太祖赵匡胤巧施反间计,借李煜之手杀掉了南唐名将林仁肇,为后来北宋攻取江南排除了一大障碍。北宋对南唐的进攻已经是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了。儿李煜面对即将亡国的命运却得过且过、听之任之,继续纵情声色,醉心佛事。那么朝中的文臣们就都明哲保身、退避三舍了吗?难道就没有正直的大臣来一个“文死谏”的悲壮劝阻吗?

 

赵晓岚:
    古人有一句话,叫“武死战,文死谏”,武将死于战争,文官死于给皇帝提意见,这都是各自最光荣的死法。林仁肇这个武将死了,可他死得很冤枉,很窝囊。李煜没有让他到战场上去死,却在内部的内斗中,在反间计中,稀里糊涂地要了性命。

 

    那么,在南唐的朝廷内,有没有被李煜给予“死谏”待遇的文臣呢?应该说,文臣要获得死谏的“光荣待遇”,在南唐,特别是在李煜的手中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南唐的几任皇帝都很喜欢文艺,而且一代胜过一代,所以他们对于南唐朝廷的那些知识分子都是特别地喜爱和尊重的;再加上李煜这个人,性格特别地仁慈宽厚;而且他很信佛,这个大好人很信佛,好生戒杀是他的坚定信条,所以他是绝不会去轻易地拿自己的大臣去开刀的。

 

    对于敢于提意见的大臣,李煜的处理意见,一般就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奖励法。不管意见接受不接受,一般都会给提意见的人以精神鼓励,或者说物质奖励。哪怕这个提意见的人,有时候方式比较极端,甚至比较粗暴,很伤皇帝的面子,他也能忍得住。比如,李煜刚当皇帝的时候,他有一段对下棋特有热情,有时甚至是边办公就边下棋。有一回,李煜正在下棋,有一个叫萧俨的大臣就进来报告事情。他见李煜听得心不在焉,就走上前去一把掀起棋盘,“咣”的一声把它扔在地上。李煜猝不及防,一下子来了火气,就吼了一嗓子,你是不是要学魏征啊?这个萧俨呢,他就不慌不忙地说,我不是魏征,可陛下您也不是唐太宗啊。李煜被这口吐沫星子一喷,他居然冷静下来了,默不做声地收了场。从这点来看,李煜即使是对臣下的意见,他不一定听得,但是呢,他基本能够忍得。像这样一个好脾气的皇帝,他手下的大臣要获得“文死谏”的待遇,那当然是有相当的难度了。

 

    不过,国之将亡,总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发生。这个“文死谏”的事情,终于在南唐的朝廷中发生了。而且死谏的就正是李煜曾经非常信任、非常倚重的人,他的贴身秘书--潘佑。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李煜手下的笔杆子众多,这潘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潘佑的年龄比李煜要小一岁。他是在李煜还在当太子的时候就跟随在他左右的老部下了,所以李煜和他的关系特别好,经常亲亲热热地叫他潘卿。不过,潘佑的文采虽然很得李煜的赏识,但是他的脾气和信仰却跟领导不大对路。李煜是信佛,潘佑他信道。他的脾气大概也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把功名富贵不当回事,喜欢无拘无束地耍耍性子。所以虽然官越做越大,但是他常常说话做事不留余地,他根本就不管各种各样的潜规则,所以在朝廷中也树敌不少。只是因为潘佑和李煜的关系够铁,有李煜罩着嘛。别人拿他也没有什么办法。

 

    但是,对于这么一个非常关照自己的领导,潘佑有时候也不是很给面子的。比方说,李煜娶了这个小周后以后,他就在后宫中修红罗亭、种红梅花、写一写动听的歌曲来歌唱他们的浪漫生活,并且叫手下的笔杆子也来那么几首给助助兴。这潘佑一开口,就是什么呢?

 

    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夸烂漫,已输了春风一半。

 

    这首词的表面意思就是说春寒料峭,盛开的桃花、李花,你不要再夸耀自己的开得烂漫了吧,这春天意见过去了一半。其实,这个桃李,它的重点是落在“李”字上,就是暗指这位姓李的皇帝。“已输了春风一半”就是指南唐在淮北的,江北的那半江山已经拱手送给别人了。

 

    潘佑的这几句词实际上就等于用现实主义的鞭子,给了李煜的浪漫主义狠狠地一下,叫他你别吹啦,醒醒吧,南唐已经亡了一半了。你像领导这么一点雅兴,他都要给上到政治的高度来进行严肃的批评。所以这潘卿也真是够胆,也够会说的了。

 

画外音:
    潘佑饱读诗书,与后后主李煜是文学密友,这也使李煜在政治上对他信任有加。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亲密无间、有恩有义这样的词语,来概括这对君臣的特殊关系。而面对李煜萎靡不振,贻误朝政的做法,潘佑会冒死上疏,直言相谏吗?

 

赵晓岚:
    对于这个敢说能说的潘卿,在南唐的危急存亡的关头,在南唐的那些掌权的大臣们都无所作为的时候,他当然不会闲着。史书上(陆游《南唐书》)说他:

 

    愤切上疏,极论时政,历诋大臣将相,词甚激讦。

 

    就是情绪非常激动,给李煜打报告,分析天下形势,把朝廷中的大臣将相骂了一个遍。那个措辞非常地激烈。

 

    李煜最初的应付办法,就是我们大家已经相当熟悉了的“常规武器”,一方面亲笔批示,高度地赞扬;一方面又把这个热烈的意见给放进冰库,冷藏起来。可是,这回潘佑好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他一定要李煜接受他的意见才罢手,所以他一连打了七个报告。并且还威胁说,如果领导不接受我的意见,那我就回老家当农民去。李煜对这个老部下的感情也的确算是够深的了,他已经写了好几封表扬信来抚慰他那颗沸腾的心了。眼见着潘佑还是这么激情澎湃,所以他就只好退了一步。他说,那好吧,潘卿你就把手头的工作暂时放一放下吧,你就到我们的江南图书馆去做一点历史研究吧。可他哪里知道,这个潘佑他要撂挑子不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他是以退为进,他是赌李煜会舍不得他,所以就会接受他的意见,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李煜,他真的就给了他这么一个看上去很荣誉,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的这么一个闲差给他。

 

    怎么办呢?他干脆豁出去了,我再写一封报告,连领导一起骂。所以在这第八封报告里面,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说的话,要讲的道理,我都跟你说尽了;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你也应该很清楚了,可是陛下你却偏偏尽力地袒护这些奸邪小人,任他们在那里胡言乱语,把国家搞得一团糟,就想太阳要下山一样;古代桀、纣、孙皓这些昏君,他们是自己乱搞,把个国家搞得要败亡的境地,但是还是让千古的人来笑话,而陛下你呢?你是听信了底下人的那些胡言乱语,把国家搞得这种模样。我看哪,你是连桀、纣、孙皓这些昏君都不如。我是绝不会和这些奸臣们混在一起,给你这个亡国之君来干活的。你如果认为我有罪的话,那你就杀掉我好了,给天下人一个说法。

 

    这一番话,我们把它称做狗血淋头,那时一点都不过分。李煜的脾气再好,他也会要忍不住生气了。我们说过,他是一头温柔的华南虎。可是这头华南虎如今受了这么强烈的刺激,他也终于要站了起来,开始吹胡子瞪眼睛,要发威了。

 

画外音:
    潘佑的上疏针砭时弊,切中要害,措辞尖刻,态度极其不逊,难怪一向宽厚仁慈的李煜要震怒了。当然,要让李煜直接去杀曾经那么亲密的老部下,他实在还是下不了手。可是,就在李煜处于犹豫之中的时候,事情突然发生了不利于潘佑的变化,并且把另外一个人给牵连了进来。那么此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被牵连进来的人又是谁?潘佑和这个人的结局究竟会是怎样的呢?

 

赵晓岚:
    我们曾经讲过,潘佑在朝廷里是有不少敌人的,不管因为有李煜罩着,他们拿潘佑也没有办法,现在眼见得李煜生气了,对潘佑没有什么好脸色了,这些敌人知道机会来了。

 

    他们一方面从正面攻击,抓住潘佑报告中的那些过激的言辞,说潘佑是如何辱骂英明的领导;一方面就从侧面迂回,就分析潘佑这些反动的、狂妄的、恶毒的言论,它究竟是怎么来的,最后就把矛头指向了潘佑的好朋友李平。

 

    这李平在朝廷中的地位也和被毒死的林仁肇一样,他是个外来户,不过他是在李?Z的时代就投奔过来的,一直很受重用。他曾经是个道士,平时喜欢卖弄一些修仙修道的法术来吸引别人的眼球。甚至他扬言,他可以和仙人交往。我们知道潘佑,他是信奉道家思想的。这道家和道教虽然不少一回事,但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潘佑和李平两个人一拍即合,很快就成了铁杆朋友。

 

    虽然李平的言行看起来有些荒诞,但是他对现实民生非常地关注,而且很富于改革精神。他为了解决南唐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曾经向李煜提建议,要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勒令富人退出夺占穷人的土地。李煜对古书上描述的农业社会,他是心向往之,所以就真的让李平做了农业部的部长,去督促实施这一系列复古的措施。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南唐既得利益集团的坚决反对下,李煜很快就改变了主意,所以改革失败了,李平也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

 

    但是,潘佑对于这位用于试验,敢于改革的知心朋友却是大力地支持。在他的报告中,他一方面是大骂朝廷中的大臣将相,一方面又力捧他这位知心朋友。这样一来,潘佑和李平的敌人就有话说了,他们说陛下您看哪,潘佑的这个报告肯定和李平有关系呀,李平这个家伙搞的改革祸国殃民,把大家折腾得够呛,他现在肯定是利用您对潘佑得好的印象,唆使他来写这番话,好卷土重来呀,这问题可是相当地严重,陛下,你绝不能轻饶啊。为了坐实两个人中间那种密切的、不可告人的关系,这些人还向李煜报告了一些小道消息,说陛下呀,听说潘佑和李平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家里专门开辟了一个房间,挂上一些神魔歪道的画像,然后披头散发,裸着身子在里面搞祭拜。他们把那个门关得严严实实的,神神秘秘的,不知道在干什么。您看,放着您崇拜的佛祖不去拜,专门去拜这些邪魔外道,这不少明摆着要和您唱对台戏吗?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就是说舆论的力量足以使金属熔化,众人的诽谤足以致人于死地。换句大白话说,就是唾沫星子能够淹死人,谎话说了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

 

    何况李煜呢,本来就从李?Z那里继承了一个什么呢?耳根软的毛病。现在面对着这样声势浩大一拨强似一拨的舆论攻势,很快就招架不住了,所以,他就先派人去抓了李平,把他投到大牢里,然后又派人去抓潘佑。潘佑大约是自由惯了,不愿意去过大牢这种受拘束的生活,何况在道家的思想里面,这个生和死本来就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不等抓他的人到来,这个道家的信徒他就自杀了。不仅之后,改革家李平也在狱中上吊自杀了。

 

    在这出悲剧中,李煜很不幸地当了一回反面角色,让他的一位大臣获得了“文死谏”的待遇。也让后来赵匡胤在讨伐他的诏书中,加上了一条“杀忠臣”的罪状。更可叹的是,李煜不仅之后就发现了他的错误。《钓矶立谈》是这么记载的:

 

    后主即已诛佑,而察其无他肠,意甚悔之。是以厚抚其家,语及佑事,则往往投馈,至为作感伤之文。

 

    意思是他发现错杀了潘佑之后,非常地后悔,给潘佑家发了很优厚的抚恤金,而且一提到这件事情,就连饭也吃不下去,甚至到了专门为潘佑写文章来纪念。

 

    李平的家属也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可是,李煜杀忠臣的这个影响却是难以挽回了。南唐的一些正直的大臣很清楚地知道,劝谏已经是没有什么作用了。这个国家也就到了马上就要败亡的时刻了。于是,他们都以各自的言行来表达了对这个国家的绝望。有一个叫廖居素的大臣,他在给李煜写了意见书以后,没有反应,于是就关起门来绝食。有一天,他的家人发现他整整齐齐地穿着官袍,站着死在一口井里。他留下的遗书是说,吾之死,不忍见国破,而主辱也。另一个叫徐锴的大臣在临终前也说,吾今得免为俘虏矣。

 

    总之,南唐的内部情况就像葛优在《天下无贼》的里面的那句话,“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那么南唐的丧钟究竟会在什么时候敲响?李煜他又将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欲知后事,请听下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