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网上购票时间限制:组工干部应树立良好形象---关玉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54:27

组工干部应树立良好形象
 
                                                                        作者:关玉国  更新时间:2009-9-7 22:08:16               
                      
        孙中山先生曾提出过一个著名哲学命题:“行之非艰,知之惟艰。”实事的确如此。就“形象”二字而言,可以说每个干部都不陌生,尤其是组工干部更是三句话不离“形象”。在二00三年全国组工部门还专门开展了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尽管如此,就形象内涵、特点、作用、体现、树立等未必达到了人人皆知,不深刻、不透彻、不全面的问题依然存在,为什么树形象、树什么形象、怎样树形象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本课程结合自身体会,吸收众多领导和专家研究成果,并引用大量典例和箴言,力求收到哲理性、知识性、逻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之效果。
        形象,原是文学上的一个术语,如形象思维、形象艺术等,形象思维最早是由俄国学者别林斯基正式提出来的,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术语在苏联文艺界逐渐流行起来。文学中的形象主要是用来描写人物的,通常有三种解释: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形容描绘或表达具体和生动。我们这里所说的形象,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他人头脑里留下的迹象。部门形象是群体形象的集合和升华,蕴含着人们对部门的认识、评价和期望。所以形象既是个人和单位的立身之本,又是构成地位和权威的基本要求;既是精神境界、思想作风人格化的外部表现,又是感召力、说服力、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内在反映。形象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可变性、时代性等特征。
        一、为什么树形象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在讲“形象”二字时,首先是要弄懂概念,紧接着就是要认识形象对一个人的作用,即要充分认识到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性。
    (一)形象决定魅力。魅力,是指一个人能够对他人产生吸引力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组工干部的魅力,是在权力影响之外,通过素质形象能让党员、干部、人才、群众敬佩、信服的一种自然征服力。对组工干部来说,魅力是立业的根本,是工作成败的关键。组工干部的魅力具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魅力能获得公众的认同感;二是魅力有助于实现有效领导;三是魅力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形象决定威信。所谓威信,是指在社会交往中影响与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威信是“无言的召唤,无声的命令”。一个组工干部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威信的高低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然而,威信靠浮夸吹不出来,威信靠聪明耍不出来,威信靠欺骗哄不出来,威信靠权力压不出来,威信必须由自己的形象影响力去赢得。
    (三)形象决定效能。个人形象如同一个店铺的门面,门面形象的好坏影响生意的兴衰;一个人形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际交往的成败。由形象而带来的信任感和认可度,直接导致执行或合作过程的积极主动或消极应付,并由此决定效能高低。
    (四)形象决定价值。人一生的发展,相当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稳定自我形象和价值的过程。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由于人的价值的社会化属性,一个人的感情、思想和行动所产生的对他人的印象,又是其发挥作用大小的决定因素。
    (五)形象决定人生。形象是人生的第一张名片。对于一个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形象有时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组工干部本身就具备了较好的素质,如果再注意树立自身形象,赢得学习、就业、提拔、晋职的机会就会增加,因此,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决定着组工干部的人生。
        二、树立哪些形象
        由形象概念可知,它涉及到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既决定于内在反映,又受制于外部表现。因此,形象树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显现在学、识、德、才、能、勤、绩、廉诸多方面。
    (一)树立良好素养形象
     “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朝已讲“素养”。素养包含素质与修养两方面,素质是指神经系统、感觉器管、运动器管、大脑方面的特性,修养是指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为什么要加强素养修养,毛泽东同志早在1934年时就讲,我们干部队伍中有一种恐慌,这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这里的“本领”也就是素养问题。中央历代领导人对干部队伍素质建设都非常重视。我们讲“内强素质”,这个“素质”很重要,素质立业,没有素质,想干好工作是不可能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年轻干部要担当起领导重任,必须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修养水平。”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组工干部应该具备哪些素养?我认为应从八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政治素养。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关键是要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素质。没有这个政治的灵魂,就会迷失方向,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清醒的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清醒的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政治包括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政治素养从根本上体现一个人的政治观点。组工干部要特别强调组织纪律。党的二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其中一条重要内容就是党要有铁似的纪律。毛泽东同志曾明确告诫全党:“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谁破坏了党的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邓小平同志也讲:“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党的纪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最重要的纪律,其实质就是维护党的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江泽民同志对政治有个阐释,讲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作为组工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政治立场、迷失政治方向、模糊政治观点、缺乏政治敏锐性、动摇党的信念和目标。二是组织纪律。坚决做到“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三是工作纪律。要做到工作细致、严谨、认真,上班不迟到、下班不早退、学习不缺席,不违犯有关规章制度等。四是保密纪律。保守秘密是对组工干部起码的要求,作为组工干部经常在领导身边,涉及的大都是组织人事问题,必须守口如瓶,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句不说,一旦泄露了机密,严重影响了组织部门的形象,也丧失了个人的政治生命。所以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保密的义务和责任,“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行党的纪律。”马卡连柯说:“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美妙、集体的活动、集体的姿态和集体的信念。集体中的一切,归纳起来都摆脱不了纪律的形式。”二是理论素养。理论是政权建设的奠基石,理论是鉴别真伪的参照系,理论是勇往直前的助推器,理论是实现目标的航标灯。没有理论指导、实践很难成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并坚持与中国实践结合,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马列主义这个理论,没有中国实践,就不可能沿着这样一个道路走下去,所以说理论是指路明灯,实践是前进过程。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等等,这些理论都是很重要的。我们有些人境界不高,缺乏的正是这些理论素养。三是知识素养。伊斯巴哈尼说:“知识与生命,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正如两个知心朋友,其中一个死去,剩下的一人也痛不欲生。”知识素养领域很宽,如文化知识、历史知识、领导知识、社会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业务知识等等。四是能力素养。能力也是一种素质,能力体现在组织能力、应辩能力、鉴别能力、协调能力、用人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创造能力是最高体现,领导的高水平、高素质,最终体现在创造能力的发挥上。“理解力、综合力、想象力,而尤其是创造力,应当是天才之所以为天才的特征。”五是道德素养。福泽谕吉说:“道德是一切的根本,社会上的任何事业,若不依靠道德就不会成功,如果有了道德修养,则将无往而不胜。所以道德是不可不教,不可不学的。南加州大学领导学院创办人、工商管理的杰出教授沃伦·本尼斯(WarrenBennis)告诉我们:面对改革和过渡期,“作出正确选择的关键”在于体现新一代领导者的领导风范。他说:领导者所要做的正事是推动改革,进行创造,追求发展,鼓舞士气,提出问题和勇于挑战。另外,在“领导”舞台上,领导者的品德至关重要。实际上,领导者必须在品德方面起到表率作用。英语的“品德”(character)一词是从希腊语中的“雕刻过的”(engraved)一词派生而来的,它也取意于法语“经过雕塑的”(soulpte)一词。它不仅仅流于表面,它与我们人类有关,与造就我们人类的要素有关。同样,品德是潜移默化的,随着我们不断成长和不断发展,品德也在潜移默化。成为领导者的过程如同形成完整人格的过程一样。所以,领导者的形成要素和领导者的形成过程这两者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人格的完整性——信任之本——是“领导”所需的一种成分,它不同于产品中的某个部件。人格的完整性是一种品质,它不是靠索取而得的,而是从别人那里赢得的。它只能从同事和下属那里赢得。没有这一品质,领导者就寸步难行。人格的完整性主要由自知之明、正直和成熟这三大要素构成:
       ·自知之明。(古希腊)特尔斐的碑文中刻有这样的神谕:“了解你自己。”而了解自己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最困难的任务。除非你真正地了解了自己,了解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了自己想做什么和为什么想做,你才能有所成功,否则你将一事无成,或只能得到些浮光掠影的成功之感。领导者从不对自己说谎,他们对自己有着特别清醒的认识;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也知道自己的过错;他们不会对自己的优缺点袒长护短。
       ·正直。要做到自知之明,其关键是:思想、行为端正,忠贞不渝地坚持原则,遵守基本道德,求全而不委曲。任何为取悦他人而在原则上——乃至在思想上——做出让步的人都缺乏职业道德。领导者不能昧着良心去迎合、讨好。
       ·成熟。没有人因缺乏技能而出轨,但却有许多人因不成熟、缺乏判断力和人品不端而丢失职位。
        社会上一切事业都可以暂时放下,而应该首先修积道德,然后再谈其他问题,世上如无道德,犹如黑夜无灯,我无从辨别事物的方向。”清代大学士刚毅在《居官镜》(治道.吏政)篇中这样写到:“才与德相为表里,德蕴于中,才应于外,德为才之体,才为德之用。”“若德优于才,犹不失为君子;若才过于德,终恐流为小矣。”“修己观人之道,宁使才不足,不使德有歉也。观其德而用其才,终归实际;爱其才而略其行,贻害必深。”所以道德品质很关键,我们提倡“德才兼备”,“德”即道德品质的体现。道德可分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为政官德等,如孔子德政“六为”思想:正己为先,宽大为怀、忠恕为道、诚信为本、教化为重、思义为要。六是性格素养。人一降生就变为社会的人。他的性格、行为及个性的形成,取决于全部社会因素的总和。性格造就特点,性格胜过智慧,性格承载一切,性格决定人生。马克思说:“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不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七是心理素养。心理素质是指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情绪、情趣、态度、风度等,我们干部的风格、气质往往都是个人心理的反映。现在领导学有很多都是研究心理的,领导干部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愤怒、忌妒、郁闷、烦燥、暴躁等,都属这一范畴。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是执着坚韧的追求,坚强果断的品质,刚毅爽朗的性格,宽宏大量的气度,广阔博大的胸怀,强烈浓厚的兴趣,沉着稳健的风度。八是身体素养,我们说健康是最大的财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它是一个最基础的素质。身体没有了,一切素质都无从谈起。周恩来同志在《我的修养要则》里面说,健全自己的身体,保持合理的生活,也是加强修养的物质基础,领导者要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良好的记忆,敏锐的思维才能干好工作。这些都是对身体素质的有关要求。
    (二)树立作风优良形象
        作风是人们在思想、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它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态度,一个是行为。态度是心理特征,行为是具体表现。作风关乎党的形象,作风关乎国家安危,作风关乎民族兴衰,作风关乎人心向背。好的作风具有无形的号召力,好的作风产生无穷的创造力,好的作风形成巨大凝聚力,好的作风造就坚强的战斗力。所以作风建设是我党自身建设的关键。我们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实践中,形成、总结和坚持发扬一系列的优良作风,这些作风是党的根本性质决定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从毛泽东同志“党的三大作风”和“两个务必”的提出,到胡锦涛同志强调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坚持发扬光荣传统、结合革命实践、体现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色,最终归结到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五个方面。怎样建设这五个方面的作风,关键是“五个加强”、“五个坚持”、“五个做到”:一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二是加强学风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增智、学以立德、学以陶情、学以致用;三是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充分尊重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热忱服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四是加强领导作风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充分发扬民主、正确坚持集中、严格遵守纪律、积极开展批评;五是加强生活作风建设,坚持党性锻炼,做到品格优秀、行为高尚、艰苦朴素、情趣健康。
    (三)树立公道正派形象
        所谓公道正派就是公正、公平,在组工部门解释为“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这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形象之基、为人之道、处事之要。古代有很多种对公道正派内涵的形象认识,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同样认为:“吾心如秤,不可为人作轻重”。《吕氏春秋》中有“贵公”、“去私”两篇文章,专讲公正无私:“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甘露时雨,不私一物”;“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女皇武则天也曾著过《臣轨》一书,内有“公正章”一篇,她认为“忍所私而行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则不避仇雠。”“理人之道万端,所以行之在一。一者何?公而已矣。唯公心可以奉国,唯公心可以理家。公道行,则神明不劳而邪气息;私道行,则刑罚繁而邪不禁”。唐代有一个县令古之奇就如何做好县官写下了“八如”箴言:即“如山之重、如水之清、如石之坚、如松之贞、如剑之利、如镜之明、如弦之直、如秤之平”。这里的“如秤之平”就是公的意思。大公无私和公而忘私同出自一个典故,即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自南宋高宗开始,朝庭还将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所书“公生明”三字御制成“戒石铭”,分立于州县。到清朝时期将铭石改为牌坊,这就是后人所见的“公生明”牌坊,在保定直隶总督和南阳府衙均可见到。明代山西霍丘有一个学政叫曹端,他告诫即将赴任的学生:“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豫剧《七品芝麻官》里有一句很通俗很有启发的话“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就是卖红薯也要讲公平。古代有位县官的母亲给他写了一幅勉联:“既然戴乌纱,就应忧国忧民;即使卖红薯,也该凭心凭秤”。这些都是古人对公正的理解,这些“公道正派”的历史思想很值得我们组工干部学而思之,鉴而行之。
        如何公道正派?体现在组工干部身上,就是不可以义气代替纪律,不可以感情代替政策,不可以私利代替党性,不可以交情代替原则;防止近视眼、偏心眼、势力眼、马虎眼;对千里马型的干部不可亏待,让开拓者无忧;对老黄牛型干部不可忽视,让实干者无悔;对包青天型的干部不可挑剔,让公正者无畏;对智囊团型干部不可妒嫉,让谏言者无虑。真正像古代吏部对联说的那样:“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树组工形象就应围绕这个“公”字去做文章,做到明公理、处公心、讲公道、谋公利,力戒亲近者偏袒、疏远者偏见、看问题偏激、听谗言偏信。
     (四)树立团结协作形象
        荀子在讲到人的特性和优势时认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里的“群”,就是团结。
        什么是团结?团结是哲学的范畴,团结是原则的体现,团结是和谐的象征,团结是力量的源泉;团结就是不使横劲,团结就是不拉偏套,团结就是不立山头,团结就是不搞内耗。具体讲团结是指一个群体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统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动上的一致。思想上的统一,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原则为指导,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团结统一观,有正确的团结统一动机;政治上统一,是指一个群体各个成员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组织纪律,不允许在党内拉山头,搞宗派分裂活动;组织上统一,就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从而实现全党的团结一致;行动上统一,就是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同心同德,竭心尽力,建言献策,勇于进取。
        为什么要团结?实践证明,团结出力量,团结出形象,团结出人才,团结出政绩。周恩来总理就团结讲过这样一段话:“团结是在矛盾中形成和发展的。人心不同,各有其面。人们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间有时是有矛盾的。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钢铁和水泥是性质不同的物质,把他们结合起来,就变成钢骨水泥那样强有力的东西。科学家能把自然界不同的物质组合、统一起来,难道不能把有不同见解和脾气的人统一起来吗?”
        怎样维护团结?一要做到“四个一”:即维护一道令,唱好一个调,形成一股劲,走好一盘棋。要发扬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二要做到“四多”,即多沟通,多支持,多尊重,多谅解。三要做到“四之”: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四要做到“四以”,即以宽相待,以诚相见,以信相处,以直相交。五是坚持“四靠”,靠爱岗敬业促进团结,靠党性修养维护团结,靠思想交流增进团结,靠组织制度保持团结。
        组织部门职能具有多向性,工作内容交错相融,部分工作必须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如何达到密切协作?对于组织部门的每位同志,都应做到“四作”,即“密切合作、互相协作、有序运作、忘我工作”。大家的合作,个人的作用,再加上有序的运转,就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同时,根据分工不同,还必须发挥五种作用:一是主职的助手作用,下级要做好上级的参谋,副职要做好主职的参谋。二是分管的主帅作用,不管是那一级的领导,无论正职或副职,都要分管某一战线、某一方面的工作,就分管局部工作而言都是主帅,都得身先士卒,带头干好本职工作,做到守土有责。三是班子内协作作用,在班子内部要严格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多配合,多支持。四是同志间互补作用,工作上补台不拆台,遇到困难不袖手旁观,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五是个人的能动作用。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点和长处,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以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为目标,挖掘个人的潜能。做到主动不越位,辅佐不离位,服从不偏位,周密不空位。发挥好这五种作用,再达到“四作”、“四不”,密切协作就会收到良好效果。
     (五)树立谦虚谨慎形象
        谦虚谨慎是做人、为政的一种美德。西班亚加尔多斯指出:“有一种美德最宝贵——这就是谦逊。它是一切道德之母。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美德之幼芽和蓓蕾将会其乐融融,无尽无穷。”谨慎是指细致严谨,小心慎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主要表现在严密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上。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是一个人修养的外部表现,是党员干部应有的道德素质,也是组工干部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
        为什么谦虚谨慎对一个人的形象非常重要呢?这是因为:一个谦虚的人有自知之明,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一个谨慎的人,为人严谨慎重,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分析问题缜密周全,待人接物热情而不轻浮。我们提倡谦虚谨慎,就是因为人们对于新事物总是有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浅入深逐步认识的过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是无限的,而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多么有才华,他的知识和本领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持谦虚态度,不断学习,锐意进取。一个人无论经验多么丰富,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面前,对问题和事物的处理也难免失于偏颇。因此在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时,一定要持谨慎态度,切忌急躁、轻率、草莽、冒失。
      (六)树立诚实守信形象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毂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鲁迅说:“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个诚字。”这是因为:诚实守信是处世行事的最好方法,人若失去了真诚,也就失去了活力;人若失去了信用,犹如同行尸走肉;人若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一切。诚信是什么?诚信是美德,诚信是形象,诚信是精神,诚信是力量;为什么要诚信?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立人之根本,诚信是齐家之希望,诚信是事业之关键,诚信是强国之保障。
        怎样讲诚信?就是要象孔子讲的那样以诚待人“三不以”:一是“不以辞尽人。”不言过其实,不口惠而实不至,“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二是“不以口誉人。”不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孔子非常厌恶花言巧语伪君子,指出“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乱德。”因此,他直陈己见:“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也。”三是“不以色亲人。”不面善心恶,表里不一。孔子视率直为做人已到通达境地之表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他看来,“君子之于明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其仁人也”;“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惶惶而不信,吾不知之也。”从这些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了他对貌合神离、“匿怨而友其人”之徒的深恶痛绝,真可谓是“倩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孔子的“三不以”就是要求做人要老实、光明磊落。做老实人就是表里如一,做老实人就是言行一致,做老实人就是言而有信,做老实人就是求真务实;光明磊落就是外表内心一致,光明磊落就是言论行为一致,光明磊落就是对上对下一致,光明磊落就是人前人后一致。
     (七)树立清正廉洁形象
        清廉是一种美德,是古往今来从政为官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清者,不浊也,清白高洁;廉者,不贪也,寡欲清心。
        1、从政为官,必须清廉。廉洁从政、克己奉公,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质,更是每个组工干部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要时刻认识到廉洁是宝贵品质,廉洁是执法前提,廉洁是保官之本,廉洁是政权根基。把权力作为责任,把职位作为使命,做到良知不能在财色利诱中出卖,权力不能在贪婪欲壑中变形,品德不能在私欲膨胀中扭曲,操守不能在享乐放纵中崩溃,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2、清廉典范,千秋留传。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以言作箴,恪守清廉,洁身如玉,千古流传。如不畏人知畏己知的杨震,见利思义拒贿赂的公孙仪,无功不受赐和禄的曾参,官到能贫乃为清的长孙道生,拒礼为开廉洁风的包拯,清风两袖朝天去的于谦,官罢囊空两袖寒的郑板桥等等,真是枚不胜举。
        3、反腐倡廉,筑牢防线。一要常修廉洁之德。做到“四慎”:慎始,要严防第一,不搞下不为例;慎独,要严于律己,不抱侥幸心理;慎微,要见微知着,不要堤溃蚁穴;慎终,要警钟常鸣,不要前功尽弃。二要勤务节俭之政。节约与勤勉是人类的两大“名医”。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贵俭的思想,《周易》的《节卦六十》把人们的节俭态度分为“甘节”、“安节”、“苦节”三种,认为最好的是“甘节”,即甘于节俭,乐于节俭,拔节期马节俭当作“甘之如饴”的乐事;其次是“安俭”,即虽然不能“甘俭”,但能安于节俭,不追求豪华奢侈;再次是“苦俭”,即不能“甘俭”“安俭”,而把节俭当作一种苦事。因此,我们要牢记古训:“惟俭可以助廉”;“惟俭可以养廉。”“俭之一字,众妙之门,无求于人,寡求于己,可以养德;淡泊明志,清虚毓神,可以养志;刻苦自励,节用少求,可以养廉;忍不足于前,留有余于后,可以养福。”(清.沈峻《灶妪解》)。三要常思贪欲之害。唐太宗李世民在缔造“贞观之治”宏伟大业中,善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之比喻,揭示反腐倡廉、寓意深刻之道理,很值得耐人寻味深思。他的三个比喻是:明珠弹雀,鸟鱼贪饵,剖腹藏珠。一个囚犯的七笔帐:江苏省徐州市建设局原局长靖大荣因收受贿赂、违法违纪款额四百余万元而被捕入狱,在看守所接受采访时,她给记者算了七笔账:一是政治账,自毁前程;二是经济账,倾家荡产;三是名誉账,身败名裂;四是家庭账,愧对家人;五是友情账,众叛亲离;六是自由账,身陷牢笼;七是健康账,身心憔瘁。七笔账是笔笔清楚明白,入情入理;账账发人深思,催人警醒。可悲的是一切都悔之晚也。四要扎紧反腐篱笆。权力、金钱、美色对于每一个组工干部来说,是必须把住的三个关口。组工干部与岗位、职责相对应,拥有一定的权力,权力用来做什么和为谁所用的问题一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就是把好“三关”,即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做到不为权利所蚀,不为金钱所动,不为色情所惑。
        总之,做到“三不取”:“见理明而不妄取,尚名节而不苟取,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牢记陈毅《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八)树立开拓创新形象
        大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开拓创新就是闯前人未经之路,辟前人未历之境。创新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品质,是一种风尚,是一种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已成为进入新世纪的主旋律。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中,“创新”一词出现多达343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号召全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创新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创新意识就是创造的激情,探索新领域的思想和观念。创新热情是热爱科学、迷恋事业、追求真理、力争贡献的强烈感情。有了这两点,即便出现挫折或失败,也不会气馁,而总是重新做起。创新离不开胆和识。因为创新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是在未知领域里进行探索和实践。胆,指勇气和胆量,既不屈服于外来压力和感官意志,也不迷信任何权威和既有理论。识,指洞察事物、辨别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远见卓识。识是胆的基础,识明则胆壮。因此,创新就是要打破框框,创新就是要跳出圈子,创新就是要开阔思路,创新就是要超越常规;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健全创新机制,精心营造创新环境。对每一个同志来讲,就是要面对新形势,发现新问题,理出新思路,增强新本领,取得新成绩。
     (九)树立执政为民形象
        党的十六大一个突出的主题,就是执政为民,“三个代表”的本质也是执政为民。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永恒政治理念、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唯一选择、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法宝、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我党坚持执政为民的六个根本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根本路线、国家根本性质、国家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忠实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怎样执政为民?就是要坚持“三为”: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做到“三好”,即: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记“三个一切”和“三个不能”: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一切人民;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要把执政为民体现到工作中去,应具体落实好十个方面,即:顺应民心,反映民意,了解民情,尊重民权,排除民忧,化解民怨,减轻民负,珍惜民力,维护民利,实现民富。结合组织部门的职业和特点,要把尊重民权放到重要位置,要尊重百姓的“四权”,即: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要落实群众的“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得敬老百姓为主人,拜老百姓为老师,请老百姓当考官,让老百姓作裁判。
     (十)树立爱岗敬业形象
        所谓“爱”是一种情感,“敬”是一种态度。“爱岗敬业”首先反映在心理特征上,然后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敬业就是尽心,敬业就是尽力,敬业就是尽职,敬业就是尽责。
        “爱岗敬业”从“爱”上讲要做到“四心”。一是忠心。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但具体到每个人日常生活来说,就是要忠于职守。历史上曾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这里的“忠”,虽集中表现为一味效忠于朝庭和皇上的愚忠,但也不能排除有忠于职守之意。忠心是爱和敬的表现形式,是成与败的决定因素。美国现代教育家卡耐基的三点人生座右铭中,第一点就是“忠诚”。二是专心。就是专一、专注、专心致志。荀子在《荀子.劝学》篇中告诫人们:“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由此他得出如下结论:“君子结于一也”;“好而一之神以成”;“一而不贰,为圣人。”宋代思想家朱熹也就敬业和专心作过精辟阐释:“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有人曾问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答案是“由于我总是在想这个问题。”所以有人据此把天才解释为“不断地注意。”三是细心。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心部署,周密安排,都是细心范畴。细与粗相对,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明代学者胡居仁认为粗心是对事业的不敬,“心粗最害事。心粗者,敬未至也。”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四一年三月十七日《[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的《序》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因此,他反复强调干任何事情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搞错。并向世人庄严宣告:“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员就最讲认真。”四是尽心。尽,乃完、全部也。表现为尽力、尽职、尽责、竭尽全力、殚精竭虑。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敬业的一种崇高境界。当代作家李敖对失职与伟大下过这样的定义:“一个人如果有十分力量,他只做九分事,这就算失职;如果有一分力量,却做两分事,就算伟大。”敬业为什么要尽心?清代两名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如是回答:陈弘谋在《从政遗规》中说:“居官之法,尽心则无愧……。”申居郧在《西岩赘语》中讲:“惟尽力可以服人。”何种程度算是尽心?正像清代金兰生所言:“在官不知有家,方能尽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公而忘私,无私奉献。
        爱岗敬业从“岗”上讲,岗位做为一个载体,体现在“四台”上。首先,要把工作岗位作为强素质的讲台,坚持干到老,学到老,学用结合。其次是把工作岗位作为尽职责的平台,守土有责,尽职尽责,发挥我们的才能,要有甘当一个螺丝钉的精神。第三要把工作岗位作为显身手的舞台,人生如一场戏,我们都要研究这个角色,适应这个角色,扮好这个角色,创造这个角色。所以,要通过舞台显身手。劣优、好坏要有舞台显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没有一个舞台来展现个人的抱负。四是要把工作岗位作为比奉献的擂台,比学赶帮超,比谁的贡献大,比谁的能力强。比赛体现在各个方面,一个岗位两个人去干,结果绝对不一样,在这个擂台上,贡献就有大小。
        爱岗敬业的“业”作为一个行业、事业,应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作为“行业”,要“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学一行,学一行专一行,专一行成一行”。要变成政策通、活字典、多面手,不爱、不学不行,不系统也不可能“专”,就不能很好地工作,不可能担当重任,也就不可能发挥聪明才智。对一行很熟,不去实践,也不可能成功。作为“事业”,我认为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真心实意想干事。想干事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想干事要真心实意,“真心”就是对党和人民真心,想党所想,“实”是不弄虚,不做假,我们敬业,首先就得想干事。二是勤奋学习能干事。就是我们不仅想干事,还得有能力,得勤奋学习,向书本学,向别人学,向群众学,具备会干事的本领。三是义无反顾敢干事。不左顾右盼,不前怕狼后怕虎,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敢干事”就是敢于负责、敢于作主,敢想、敢干、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要有这种胆略,有这种气概。四是脚踏实地干成事。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虚假,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干,把好事干实、实事干好,确确实实要收到实效。
        三、如何树立形象
        树立良好形象非一朝之功、一蹴而就,靠日积月累、养成习惯。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则神明自得,圣人备焉。”培根在《论习惯》中指出:习惯驱动生活,习惯控制行为,习惯产生力量,习惯主宰人生。
        勤于学习---树立形象的基石。中国古代有很多名篇名言都是讲学习的。《荀子》一书开宗明义,首篇就是《劝学》,指出“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孔子讲“学而优则仕”,子产曰“学而后入政”,如出一辙,都说明了当官必须先学习,必须讲学习。学习是从政的一个必备条件,是人生的一个永恒主题。中央开展“三讲”教育活动,第一就是“讲学习”;中央提出在党内形成四种风气,第一种风气就是形成认真学习的风气;组织部门开展争创“五型”部门,第一个就是争创“学习型”部门;在组工干部队伍中争创“五好”干部,第一好就是争创学习好干部。这些关于学习的理念,概而言之提出了三个问题,即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学习什么?
        为什么学习呢?总结起来是“四个必要”。一是“填空”的必要。知识无穷尽,就像填空一样,有些知识对我们来说是空白,要填这个空白就需要学习。二是“补充”的必要。毛泽东同志曾举过一个例子,说人们的知识就像小卖铺一样,本来进货就不多,稍微卖一下就告罄了,如果要继续开下去,你必须再进货,这个进货就是补充,就是充电。三是“巩固”的必要。“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随着时间流失会被淡忘,所以得巩固。四是“更新”的必要。当代知识日新月异,很有必要及时更新。
        在学习上究竟怎么学?归结起来就是处理好“五对关系”。一是“明与立”的关系。“明”是明白,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不学习之危害。《吕氏春秋•尊师》中对学习的必要性讲得非常明确:“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林语堂先生讲学习可以起到“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的作用。“立”是立志去学。俄罗斯文学家卡耐基就“志气”做过这样的解释,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结合就是志气。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学不如古人不足为学,才不如今人不足为才”,要立下雄心壮志,天下才能唯我独尊,所以“立志”非常关键。二是“博与精”的关系。博大精深,“博”与“精”都是学的程度,用英文字母讲就是“T”,一横一竖。一横就是博,代表了广度,一竖就是精,代表了深度,广为博,深为精。“博”要博到无所不知,“精”要精到唯我独尊,要有个人特色,要学有所成,学到“博与精”就算是学到一定境界了。当代著名学者胡适认为专攻一技一艺,其它一无所知,这样的人好比一根旗竿,只是一根孤拐,孤单可怜;而一味强求博大,一无所长,这一类的人也好有一比,犹如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三是“勤与恒”的关系。学习没有捷径,书山高耸入云,只能以勤为径;学海浩瀚无际,惟有以恒作舟。曾国藩说过一句话:“勤是人生第一要义”。一切都要靠勤,“勤能补拙”,学习中要做到眼勤、口勤、手勤、脑勤。持恒就是要有恒心,“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孟子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长者也。”学习犹如种庄稼一样,如果“一暴十寒”,必定半途而废,功亏一篑。由此可见,“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毛泽东同志有幅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同志就是凭着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坚持终身学习,实现了自己“我决心学习,至死方休”的誓言。四是“思与问”的关系。思维是人类属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虑熟,则得事理”;“圣贤之所以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合而已”。这些无不说明思考对人的重要作用,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思考,也就等于失去了灵魂。无论古代、现代和将来,思考都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问”即请教,“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不耻下问”等是阶级社会中士大夫虚心请教的态度。教育家陶行知的亲身体会是:“发明千千家,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公,只在每事问。”“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莫知”。多思则多问,少思则寡问,无思则无问,不存在有思而无问或有问而无思,它们是辩证统一的。五是“知与行”的关系。历史上“知与行”的关系的争论实际就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程朱”理学大师朱熹认为:“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知未能行,乃未得之于己,此所谓知者亦非真知也。真知则未有不能行者。”“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由此可见,朱熹偏重于行。与此相反,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哲学命题,他以人们每天吃饭而有些人不知为什么要吃饭的道理为例,说明“行是不难的,而知是不易的。”真正回答“知与行”辩证关系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在1937年7月所著的《实践论》也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一文中,明确地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掌握了五种关系,还要知道重点学什么。对组工干部来说,最重要的是四个方面。一是学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二是学知识。学习文化知识、党的知识、历史知识、政策知识、法律知识等基本知识。三是学业务。就是要学习组织工作的业务知识,达到精通业务的境地。四是学技能。技能是工作的手段,如驾驶技能、电脑技能,经济信息时代都有一个必备的工作技能问题。
        勇于磨炼---树立形象的熔炉。人生道路漫长,无不充满坎坷。古往今来,凡承担大任、成就大业者,无不具有坚韧不拔之意志。而人的坚强意志,并不是先天就有的素质,而是经过艰苦生活、峥嵘岁月的磨炼,特别是在苦难岁月、恶劣环境、复杂斗争、重大挫折中,屡仆屡起、屡败屡战、不屈不挠,才能逐渐磨炼和培养出来。所以,梁启超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最高学校。”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曾对古代圣贤在逆境中发愤创作的成就作了简明概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就是司马迁本人也是在遭受奇耻大辱的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惊世名著《史记》。我们借古论今,旨在学习古人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能够做到正视困难、善待挫折、砥砺磨炼、自强不息。正视困难就是要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不可回避的,需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各种困难和艰辛,迎难而上,不被困难所吓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善待挫折就是面对困难和挫折,镇定自若,把挫折视为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机遇和环境,按照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的强者那样去对待:“挫折就象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的更高。”砥砺磨炼就是“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只有在遇到困难的条件下和遭受挫折的逆境中,振奋其精神,自觉地砥砺,刻苦地磨炼,才能百炼成钢。自强不息就是为实现理想而自我勉励,奋力拼搏,持之以恒,勇往直前。
        严于自律---树立形象的镜子。“律己足以服人。”“律已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这是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的一句名言。使用“秋风”作比,告诫人们要严于律己,即严格约束自己,自觉克制自己。这是加强自我修养、树立良好道德形象的一面镜子。自律,顾名思义就是自已严格要求自己,自己严格控制自己,自己严格把握自己,自己严格主宰自己。自制是聪明的源泉,自制是力量的表现,自制是高尚的象征,自制是胜利的伙伴。律己的原则重在一个“严”,做到这点,需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以细律行,就是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细节上严格要求自己。二是以公律心,出于公心,秉公办事,决不徇私舞弊。三是以理律己,利国、利民、利人之事当为之,误国、误民、损人之事决不为。四是以责律身,经常严于解剖自己,“克己”、“责己”、“正己”、“吾日三省吾身”。实践证明:能控制自己的人最有力,能控制自己的人最有威,能控制自己的人最高尚,能控制自己的人最强大。
        乐于思考---树立形象的支柱。人贵为万物之灵,关键是因为有一个能够思维的头脑。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莫知。“活着就是思索。”(西塞罗)“思索使人伟大。”(巴斯卡)“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马克思曾有这样一个习惯:“顺便把自己的思考记在纸上。”他思考所读过的书和“顺手”写批注,由这些批注汇集成的笔记,成为了马克思通往科学发现的可靠桥梁。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不迷信任何权威,不崇拜任何偶像,他自青年时代开始在学习上坚持能独立思考。他在谈到获得成功的体会时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才成为科学家”。
        养成爱思考的嗜好,一是要有高度。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所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带来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每一名组工干部提出了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完成历史的重托,就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时代的高度去思考,去把握问题,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当前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要有远见。就是要跳出主观主义的圈子,对客观环境存在的事物进行正确思考,从容对待。面对当前的各种情况及对自己不利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我们要像清朝名臣刚毅讲的那样惟在不受、反思自我、秉公持己、涣然自释,从而使自己的思考能够达到“明、远”。三要结合实际。大量的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是正确思考的前提和基础,否则思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将得不出正确的结果。因此,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实情,掌握基层民意,熟悉基层特点,参加基层实践,才能为正确思考提供条件。四要注重方法。要善于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过滤,消化吸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具体抽象、分类比较、定性定量等科学方法增强思考的科学性,还要多维视角、点面结合地去思考和把握问题,增强自己思考成果的普遍性。
        同时,还要学会创新思维。在学习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头脑就灵;在工作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办法就多;在事业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天地就宽;在修养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形象就好。
        善于总结---树立形象的阶梯。程思远从海外归来,毛泽东主席接见他时说:“你是大知识分子,留过洋,久仰久仰。”接着又问:“你知道我是靠什么吃饭的吗?”程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毛泽东主席自答:“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事实确是如此,毛泽东没有上过大学,没到海外留过学;但他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深化,不断拓展,不断提高,终于成为举世公认的大政治家。他常说:“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总结好,大有益。”这本身也是经验总结。多总结可以想出新方法,得出新点子,可以使工作顺利开展,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提高。组工干部要像毛泽东那样多思考、多总结,将思考、总结的成果融入工作、融入学习,并视其为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上成熟、政治上坚定、遇事冷静、深谋远虑、处变不惊、保持理智。善于总结,一是要有知识根底。要注重看书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掌握大量的前人及先进人物的工作经验,充实自己的头脑,并将这些所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执政水平。二是要有务实作风。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实践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坚持面向基层,向下问计,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两句话说得好:“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经验在基层,办法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实践出真知,组工干部只有善于发现群众的创造,总结推广群众创造出来的经验,才能找到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三是要有分析能力。要对自己面对的各种事物、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从而从纷繁复杂的问题和矛盾中找出规律、找出问题的症结,找出主要矛盾,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使自己在分析、处理尖锐复杂矛盾和棘手疑难问题中开眼界、长见识、积累经验、长足才干。四是要有写作水平。写作水平是我们善于总结的必备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写作水平,我们才能把自己源于基层、来自实践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为此,在工作中要多读、多看、多写,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从而顺利地把自己的各种思维成果和经验总结表达出来。
        敢于奋斗---树立形象的动力。人生是无休的矛盾,人生是无歇的付出,人生是无尽的追求,人生是无息的奋斗。孙中山说过:“人类要在竟争中求生存,便要奋斗,所以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潇伯纳也曾讲:“一个人的首要职责就是要学会战斗。”奋斗是人生锋利的剑,奋斗是人生高扬的帆,奋斗是人生攀登的梯,奋斗是书写人生的笔。在继续改革开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奋斗主要是指为了伟大的目标而不畏艰难困苦、奋发进取的精神和行为,具体包括有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宏伟的目标,敢于奋斗就是要求我们永葆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种革命精神,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股革命干劲,那么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发奋图强,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永往直前,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开创美好的未来,树立高大的形象,实现人生的价值。
        树立形象就像是建高楼大厦,绘宏伟蓝图,每位同志都要增砖添瓦,增光添彩,对任何一件事要思之而后行,行之而得体。组织部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部门,组工干部是一支非常特殊的队伍,所以对树立组工形象尤为重要,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管人是关键;重素质、重作风、重形象,重己是根本。总之两句话:树立组工形象人人有责,改进部门作风个个尽职。只有如此,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我们才能按照“树形象、强素质、抓建设、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实际行动不负重望,不辱使命,有所作为,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