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gto 03:用生命诠释:教育、爱、激情—陶西平先生教育理念(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11:02
智慧的启迪,魅力的教育艺术境界

    陶西平先生从事教育事业多年,能够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基于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睿智,时常在三言两语中透出意味隽永的真知灼见,让人不由得一再回味,而受益无穷。

    在一次题为《以人为本,推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的专题报告中,从列举“根雕原理”等普通的事例开始,以犀利而深邃的目光透析,解读了当前的系列教育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苹果原理与价值观

    美国《时代周刊》调查过两组人,一组有犯罪记录,另一组事业有成。面对同样的问题:“在小时候,母亲做的哪件事情对你一生影响最大?”

    有两人讲到同一件事。

    有犯罪记录的人说,母亲端来一盘苹果,其中苹果有大有小,有青有红。弟弟抢着说要大的,遭到母亲批评。其实我也想要大的,但这样说会挨批评,就反着说。结果母亲很高兴,把大苹果奖励给我。那件事给我印象:要想得到最多,就得说假话。

    另外一组有人却说:母亲端来苹果,我想要大的,可母亲说:你们都去除草,谁除得多就可以得到大苹果。最后,我除草最多得到大的。那件事给我印象:要想得到最多,就得付出最多的劳动。

    这是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不能说讲假话的孩子智商低,但他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价值的最重要体现,教育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过去,我们重视对知识点的把握,而对于加强德育体系中的德育点和德育场的研究不够。往往在有意无意间扭曲了学生价值观。有一些孩子学会了看教师脸色行事,回答问题时看教师,教师微笑就是答对了,瞪眼睛就是答错了。当学生的回答接近教师所期待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就表现得特别高兴。这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实际上,价值观是我们的一个教育目标,不是一个教育工作。一提到德育就会想到班主任、德育干部,这种想法还是把德育看成工作,没有看成正确目标。看成正确目标,就要增强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性,让全体教师成为德育的骨干力量。

    木碗原理与德育观

    这是个阿根廷的故事。一家人吃饭,父母、孩子和爷爷。因为爷爷手指颤抖,经常把碗摔在地上,父母不耐烦了,就弄来一个小木碗,让爷爷在旁边小木桌上吃饭。

    一天,父母回来看到孩子正拿一块木头刻着什么。他们好奇地问孩子,孩子回答说:“我在刻木碗,将来给你们老了用。”孩子的话让父母很震动,晚上又重新把老爷爷请到大桌上吃饭了。

    故事中,父母一句话没说,但孩子从他们的行动上学会了父母的价值观。

    我们讲教育过程,特别是德育过程,要避免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形,尤其在现在社会上诚信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必须重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

    北京某所小学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家长向校领导反映一位教师推孩子,还把桌子推倒了。校领导开始调查时,那位教师马上对班里的孩子说:“你们是不是看到我无意中推倒桌子的?我是不是当时向那位同学道歉了……”

    事实面前,这位教师不肯承认错误,还在掩盖。

    我想,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教师有勇气承认自己不懂、不会或者做错了,那么对孩子来说,教师对自身的矫正行为是具有巨大教育震撼力的。

    根雕原理与教育观

    弃之荒野的树根是无用的废料,然而到了根雕艺术家手里,经雕琢却成了艺术品。这种加工,不仅使树根的艺术价值得到挖掘,它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也提高了。

    从某个侧面说,教育也像一位根雕艺术家加工一个根雕艺术品的过程。对教育来说,好的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能力上。

    以前,我们看一个学校的好坏,大都看它的毕业生情况。其实毕业生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结果,它不一定能完全体现一所学校的教育能力。

    优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高水平的教育能力,即具有高水平促使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眼光。

    根雕艺术家拿到树根,会先看它的优点。可我们看待学生时,往往先看学生的缺点。缺点不是不能看,而是要把它看作是发展的起点。

    教育任务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要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

    蛙跳原理与动力观

    两只青蛙掉到一个坑里,因为坑很深,上面的青蛙们就对它们喊:“别跳了,坑太深了。”

    一只青蛙果然没跳,趴在坑底,太阳出来时被晒死了。另一只青蛙却一直跳个不停。外面的青蛙越喊,它跳得越欢,最后一跃出了坑。

    青蛙们问它为什么能跳出来?这只青蛙回答:“我误会了。因为我的耳朵有点听不清,以为你们这么多人给我加油呢!”

    我想,最能给孩子前进动力的是“形成一个激励机制”。

    几个月前,我接待过一位澳大利亚中学的校长。他谈起学校有个残疾学生一直努力学滑雪,在一次有名的比赛中得了冠军。这个学生上台讲自己的体会时说:“我和其他人在比赛中都不只一次地跌倒过,但我的成功在于不是滑得最快,而是爬起来最快。”

    一个人总是会有失败的,但关键是要鼓励他(她)能够迅速爬起来。

    这些短小的寓言和故事,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陶西平先生独到的教育艺术魅力——浅显而深邃、生动而质朴。这种教育艺术境界是教育臻于完美的最高境界,是科学的严谨与浪漫的艺术形式结合以后绽放出来的奇葩。教育艺术不仅仅是知识,也不仅仅是思想,而更重要的是智慧,没有智慧就没办法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智慧是一种升华,教育艺术、管理艺术也不光是书本知识,必须把本源抓住,使其转化为自己的人生中的大智慧。以人为本,拓展和谐教育理念

    “建立和谐社会,是多少志士仁人所追求的理想,也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谐的教育既是和谐社会的子系统,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谐的教育应当体现在为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公平的机会;体现在为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流动和拓宽渠道;体现在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使学校教育在和谐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创造和谐。”构建和谐教育,这是陶西平先生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

    为此,他着眼于我国社会和教育的实际,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力争探索出一种既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又适应人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的教育。这就是和谐教育,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

    经过仔细的考察和思考,陶西平先生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了中国。“多元智能理论”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和谐教育奠定了理论的基础。陶先生指出:“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拓展了对人的潜能的广阔视野,提供了对人的更为全面和清醒的认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应当坚持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调整教育观念。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论点是: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是先天存在而又是可以后天开发的;每种智能都有其脑生理基础,都是其生物的本能;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智能。目前,加德纳提出的“智能”已研究发现人有8种或更多的智能,每项智能都由大脑的某个区域相应控制。人的各种智能水平的差异是造成人的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别很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各项职能水平之间的差别。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当是谁更聪明,而应当是谁在哪方面更聪明。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指解决问题和生产产品的能力,而不是解答问题的能力;解决不同问题需要不同智能。

    传统智力的内涵具有局限性,同时传统教育智力与现实世界具有割裂性,因为传统智力注重人的脑子里的智力水平。而多元智能则强调的是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智能,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智能。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力和现实密切结合起来,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智力活动过程凝固性的挑战。由于传统教育活动比较单一,仅仅是传授——接受的关系。多元智能理论就打破了这种凝固性,使得智力活动是一个多种智能互相作用的一个过程。同时,对传统教育智力理论忽视情感与态度作用的挑战。传统理论自身具有的只局限于学业智力范畴,只通过传授学业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只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偏颇,不但对学生智力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不良影响,而且也从整体上导致了学校教育以片面追求学业成绩为目的,而最终导致教育的难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试化倾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智力理论支撑了教育应试化现象。而多元智能挑战的正是传统理论的这种应试化现象。

    陶西平先生说:“多元智能理论”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启发我们探究“人脑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即素质教育就是要开发人的多种潜能──开发智能弱势,发展智能优势,具体说是教育观的三方面启示: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开发人的多元潜能就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要面向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有差异的学生。真正把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实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与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统一。

    重点突出课堂改革,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课堂教学面貌的改观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基于学生智能的多元性,一方面,要以多元的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开展适合不同学生智能特点的教学活动,使他们都能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同时,使学生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共性智能优势和个性智能优势进行引导以得到发展,对学生的共性智能弱势和个性智能弱势加以引导以得到提升。

    探究多元评价观。不仅仅用纸和笔,用一张卷子考核学生,而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手段。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智能优势并充分地展示和发挥这种优势,从而永远充满自信。而自信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这将成为他自我发展的强劲动力。例如,建立“档案夹”,把孩子的每一项成果、一点一滴的进步装过去,让每个孩子都感觉到“我是有希望的,我能够成才”。

    谋划优质教育,应对未来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教育面貌,也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当前,我们已进入一个社会转轨和文化转型的时期,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的教育走向和教育发展的基本面貌都取决于今天的选择。面对不断调整的国内外格局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物质急剧膨胀而文化道德日益缺失的现实,如何在坚守教育使命的同时不断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任何一个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此,陶西平先生提出:要发展优质教育。发展优质教育,既涉及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又涉及优质教育内涵的提升,而优质学校的建设无疑是发展优质教育的关键问题。

    优质学校的形成,一般得到政府直接的或政策的扶持,加上历史的积淀和教育的创新,以高的教育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知名品牌。“优质学校”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发展性的概念。“优”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和丰富。虽然一般来说,凡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以及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可是,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总在不断地调整着审视“优质教育”的视角和标准,同时也不断地变化着对一所学校的评价。

    所以,形成并保持住优质学校需要教育策划的助力。教育策划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它是通过对地区和学校的深度调研、系统整合、整体设计,来为地区、学校提供战略和策略构想,提供办学思路以及技术路径。教育竞争将不断加剧,教育市场日益完善,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教育必须要引入现代策划新理念,必须尽快构建教育策划理论体系,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和施展需要。陶西平先生认为:“随着教育改革攻坚战的拉开,特别是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教育已经开始步入自主管理的新时代,办学者必须具有战略思维和运筹谋划的素养。”

    文化,作为生命中可以整顿的力量,文化可以给我们以救赎,来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影响,应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特有的独生子女群体状况,应对不仅有高科技和高情感的挑战,而且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谈到学校文化时,陶西平先生说道:“教育文化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如果一所学校真正形成了良好的学校文化,这将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这笔财富也必将会推动学校如奔流的长河一般持续发展下去。同样地,文化建设是要有记忆的,没有记忆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谈不上文化,对学校文化进行梳理总结并形成成果的意义就在于此——让学校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获得持续不断的积累和发展。”

    和谐教育的发展既要体现优质,又要体现均衡,这就必然要把扩大教育规模与提高教育水平统一起来,必然要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针对当前素质教育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陶心平先生着重强调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他说:“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关注贫困家庭,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是当前促进教育和谐的重要任务。”谈及民办教育的发展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民办教育自身的发展需要完善,教育政策也需要认真努力完善、修订,只要合理转型,中国民办教育的市场非常大,发展潜力也很大。鼓励民办教育形成适应多种需求的办学特色,是完善办学体制格局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活力与和谐稳定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