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恋爱100天官方:袁伟时教授谈辛亥革命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2:16:06

袁伟时教授谈辛亥革命

2011年10月03日10:59腾讯历史我要评论(152) 字号:T|T

[导读]就辛亥革命而言,主要不是解决经济问题,是要解决政治上的专制制度,要求民主,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这是近代革命的核心内容,也是辛亥革命的基本诉求。

 

六、革命歧途之一:康有为

腾讯历史:我们谈谈康有为吧。传统说法,认为戊戌维新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慈禧这些顽固派绞杀了这些东西,但是有一些学者就认为不是这样的,说慈禧其实也是赞同改革的,反而是康有为在政治上比较弱智的一些手段,把这个事情搞坏的,您的看法是什么?

袁伟时:其实慈禧在戊戌变法期间是支持改革的。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她支持改革。甲午战争以前,洋务运动有根本性的弱点,路径不对,有些应该进行的改革没有进行,这是慈禧的问题。但是李鸿章他们做的那些事,没有她的支持是办不成的。

腾讯历史:慈禧支持改革的态度,是一种被动的支持,还是主动的支持?

袁伟时:被动,都是臣子提出来,她点头。她登上政治舞台的初期,知识面很窄,那个时候有很多事,她不敢作主。另外慈禧这个人心胸狭隘,有一些政见不同,她就打击。恭亲王几次被她撸下台,都是因为她胸怀狭隘,借机报复。但是好多洋务运动方面的建树,都是经过她同意的。她有两面性,既要看到她阻碍改革的方面,又看到她点头支持的方面。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总的来讲,她是支持改革的。

腾讯历史:像台湾的黄彰健先生,还有大陆的孔祥吉、茅海建先生,都有专著谈戊戌变法和康有为,指出了康有为戊戌年的一些奏稿,以及后来他的《自编年谱》都存在作伪。这种作伪现在已经公认了,但还是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像汤志钧先生,还是承认康有为是戊戌维新的领袖,但是像台湾的黄彰健先生,就认为康有为在戊戌维新中的作用是很小很小的,根本算不上领袖。您怎么看这个分歧?

袁伟时:过去神化了康有为。其实从思想领域来讲。当时维新思想最深刻的是严复。而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国家维新纲领的人——当时有很多讲维新思想的人,但是完整地提出来,应该讲是郑观应,他的《盛世危言》是一个建设现代国家的纲领。秋风说康有为提出第一个建设现代国家的纲领,是完全不符合史实的。

康有为的特点之一是爱名,爱伪造一些资料,将自己的维新思想老往前推,我曾经做过比较详细的考证。《中国现代思想散论》中有一篇文章讲到这些问题。其实,他那个时候的思想不是那么先进的。不要将戊戌维新看成是1898年那一年发生的,很多事情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都是陆陆续续在做。不是一个人在做,是一批人在做。顺天府尹胡燏棻在奏章中说:“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外亦无治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之术。”光绪皇帝把这个奏章转发全国。就是说,经过多年的启蒙,知识阶层颇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非变不可,连朝廷里面也是分成两派。其中一派认为要改革。政变以后康有为遭到通缉,结果他的名声大起。康有为的名声,主要是由政府培植出来的;先是支持他,后来压制他,抓他,就把他的名声培植出来了。

当然,当时的启蒙运动或者说群众性的启蒙运动,康有为是有功劳的。他组织了强学会,依靠梁启超办报,鼓吹新思想,对维新启蒙有很大的作用。他上书朝廷,推动百日维新,做了不少工作。这样说比较理性、全面,但不光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在这样做。

腾讯历史:梁启超参与创办《时务报》和时务学堂,他后来说,我在时务学堂里讲课,在学堂里面宣传的都是民权,学堂外面的人不知道。学生放假回家以后把民权对外一宣布,然后整个湖南的知识界一片哗然。康有为在早期的《上皇帝书》里面也在宣传民权和议会,但是比较奇怪的康有为在获得光绪皇帝赏识以后,给光绪皇帝的改革方案里,他提的是制度局,反而不提开议会了。康有为自己解释说,因为我们中国的民智为开,现在开议会不行,说顽固派反对的力量太大,开议会也不行,然后只能开一个制度局。然后胡汉民后来就说,康有为开制度局其实是个人的私心,他觉得开了议会,康有为就没有办法成为“帝师”那样的角色。您觉得康有为的这个转变,他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袁伟时:康有为是没有政治经验的一个人,有些地方比较鲁莽。促使慈禧发动政变的直接原因,是他企图包围颐和园,捉拿慈禧。我同意他讲开制度局,表明他愿意扮演帝师的角色,但也不排除有考虑开国会条件尚未成熟的因素。

他的文章,思想水平最高的是《实理公法全书》,他讲到人权,各个方面讲的很明确,体现了康有为最高的思想水平。但是这个《实理公法全书》,是什么时候写的,年代就有问题。

我考证过,我认为他是戊戌变法以后写的。他自己说是1880年代写的。这个不可靠。按照他那时的思想水平和倾向,与这篇东西相差太远。在戊戌维新中,严复的思想比他高得多。另外还有外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和林乐知等人,在维新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林乐知他们办的《万国公报》,其实是起到了启蒙教科书和舆论监督的主要工具的作用。梁启超他们办的那些报刊,后来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不能忽视《万国公报》的作用。

腾讯历史:康有为自己说,他早年也是读了很多的《万国公报》。

袁伟时:对啊,中国搞维新运动的这些人,比较开明的官僚也好,士绅也好,基本上是外国传教士的学生,都是读他们的书,受他们思想的影响。康有为就讲,他是游香港,到北京考试路过上海,买了很多江南制造局翻译过来的书,《万国公报》等等,那时候他才变过来的,从万木草堂的讲课记录来看,他当时的思想水平实在不高。有很多地方不敢恭维。

腾讯历史:当时就有人指责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抄袭自当时张之洞门生廖平的作品,汤志钧先生觉得只是借鉴,不认为康有为是抄袭,而黄彰健先生则认为康有为是抄袭,您的意见是什么?

袁伟时:很明显的,他的转变是受廖平的影响。在没有接触廖平以前,康有为的思想倾向不是这样的。他转向公羊学,主要是受廖平影响,但你说他完全抄廖平,也不是完全对的。他想象的那些东西,是天马行空,乱说一气的,未经考证的,比前人所做的考据工作,差得太远了,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看法,他这方面贡献不大。就是找几个年轻人来,跟现在的某些教授差不多,找几个研究生来帮他编写,一本书一下子就出来了。现在有些书商,有些教授就是这样,拿到一个项目,找一些年轻人给他做。

当时,康有为在万木草堂,梁启超、陈千秋都要帮他干活。现在看来康有为的思想能够起作用的,能够体现其先进性的就是什么呢?是学习西方的东西。特别他女儿康同壁学会外语以后帮了他很大的忙。他写的几个《变政考》还是比较先进的,总而言之,学习西方的都比较先进。凡是他创造的都是胡说八道,譬如什么“三世说”。

腾讯历史:“升平世”这类的东西。

袁伟时:对。那个就是乱编,尤其在当时是起到负面作用的。张之洞劝他不要搞这一套,他不听,这是没有政治眼光。在当时讲这套,没有扎扎实实的学理上的根据、文献上的根据,冒犯一些忌讳的东西,分裂革新力量,真的是很幼稚。

腾讯历史:康有为曾说自己领导了“公车上书”,他说上书没有成功是因为很多人阻挠他。后来变法失败了也说是有很多顽固派在阻扰,还说之所以搞制度局不搞议会,也是因为顽固派太多。在您看来,在“戊戌维新”的过程中,真的有那么多顽固派吗?

袁伟时:当时确实是有一批顽固派,但是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在现实的条件下面怎么推进改革?先后主次,如何尽可能争取最多的同盟者,这个很重要,需要改革者很警惕。康有为就是没有做到这一条。当时认同国家富强的人很多,你要是不触犯他的利益,不随便很粗鲁去触犯一些符号性的东西,改革会比较顺利。康有为登上政治舞台,得到光绪皇帝的信任以后,他上奏的那些奏章,他提出的那些建议,很多都是很鲁莽的,而且不是当务之急,搞形式主义。甚至上书模仿“明治维新”的一些东西,但是中日之间的客观条件是不同的,他就不考虑这些。

腾讯历史:譬如他搞制度局,在中央设一个制度局,在地方设12个分局,下面再设其他的相应的局,他就靠这个东西推进新政。当时的官员就说,你康有为实际是想用这个东西把我们现有的体制、现有的衙门全部给取代了,他们说,我们宁死都不从。这可不可以算康有为的一种政治幼稚?

袁伟时:是,这是一个。更多的其他的方面,一下子就上书撤职、踢掉一批高官,另外还要改元、易服,这些太幼稚了。你拖你的辫子,再拖10年、8年,问题都不大。

腾讯历史:当时,易服肯定不是紧要的事情。

袁伟时:他就是搞这些东西。我想康有为没有什么政治经验,好多东西随意性很大,没有深思熟虑。他这个人不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好好商量,谋定而后动,他不是这样的人。领袖欲很强,我就是导师,我就是当代的孔子,这样就搞坏了。

腾讯历史:从严复到康有为,然后一直到民国,一直流传着这么一种论调:严复早些时候他说,西方人议会制度很好,但是中国的民智未开不能搞;康有为在维新期间,也有种论调;一直到30年代,我们还有独裁与民主的争论。您怎么看民智与民主之间的关系?

袁伟时:当时没有人提出来一下子全国四亿多中国人一人一票,选举总统。民主要有一个生长过程,从精英民主逐步发展到大众民主。那个时候所谓民主,所谓开国会,其实都是士绅阶层,社会精英阶层要有民主,特别是城市里面的社会上层他们要求民主,要求参与国家的管理。应该听取他们的意见,这些人的知识水平是当时最高的。所以就说当时实施民主,扩大参与,一点坏处都没有。就戊戌变法来讲,不要讲吸收其他国家的社会经验,只要听取了朝廷内部那些比较有见地的官员的意见,六君子的悲剧就可以避免。

1900年的时候,很多人都反对支持义和团,更不能随便向世界各国宣战。慈禧根本就不接受,将这些人杀了。证明了这期间朝廷那么多的官员里面,虽然都有比较清醒的看法,但因为朝廷是绝对专制的,这些意见没有办法得到采纳。假如有精英阶层民主——当时实施的条件是有的,悲剧就避免了。这样来讲,不存在中国人的素质跟不上的问题。到民国以后,就更加这样,民国最初的国会选举,它是有很多资格限制的。财产前提、文化水平的前提,就是说你的履历,你是不是当过官,你是不是有功名,你的学历怎么样,包括你的财产怎么样?当时大家接受了。结果就选出来了。

当然,选举还存在各种弊端,有贿赂、贿选等等,每个国家的民主过程里面都有这样的问题,没有哪个国家没有。

腾讯历史:也就是说,腐败是民主进程中的一种基础成本,大家应该接受这些东西?

袁伟时:对,就是这样。所谓民智未开完全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推行民主的一个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