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公共营养师招聘:“种地”一年二三十万,能赚钱的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41:04

黑龙江省一农场职工7日在接受媒体“一年下来挣多少钱”的采访时说,“一年二三十万”,很轻松挣到,而且政府“白给我们的钱都造好几万”。消息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不少声音质疑此老农是否在“吹牛”:“天啊,(种地)三个月二三十万!”“这老农,牛皮吹得杠杠的”。(新华网10月9日)

对这些质疑和惊叹,新华网记者调查发现,接受采访的农场职工刘贵夫并未“吹牛”,因为他承包了三十多公顷的土地。有人计算,按照政府每垧地补助1300元计算,40垧每年的补助就能达5万多元,如果把这些地转包出去,按照每垧4000元计算,每年也可净获利16万,加上国家补助,也就是说“一个人”什么都不干每年就能获得收入21万元。如此好事令人眼馋,什么叫“坐地生金”,此乃活例是也!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坐地生金”之人是什么人?是否任意一个农民都能像“一个人”那般不用干活就能收入几十万?

这明显不可能。毫无疑问,农民增收问题已形成了社会的一大弊病。一方面,在早期,政府通过剪刀差形式让农业补贴工业,农村补贴城市造成了城市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过分抑制农村改革,包括户籍改革、教育投入、收入分配、养老保险、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不公平的政策造成了农村迟迟得不到发展。虽然政府对种地农民有相应补助,种地交税成为历史一去不返,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政策支持程度依然捉襟见肘,相比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和福利政策,农民依旧很少享用改革成果。

正因为如此,加之中国耕地面积减少,逐渐逼近红线,很多农民靠联产承包种地增收显然已经不可能。因而许多人对有人称种地每年可获利20多万不以为然。而且,严格算来,《新闻联播》这一条消息的确是假新闻,因为屏幕信息显示,记者采访的是农民,而实际上这是农场职工。农民与农场职工的区别不是一点半点,起码前者不可能像后者一般,随手租到上百亩土地。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媒体的错误报道极有可能引发决策者的失误,很可能最后给予农民的政策优惠就会变成对农场企业以及农场职工的变相福利。须知,农场职工的增收和农场的收益与农民增收之间绝对不能画上等号。

仔细咂摸,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只有记者采访的这两位农场职工才能“坐地生财”,至于其他更多农场职工的收入,我们不得而知,而此新闻与农民增收更是八竿子打不着,风马牛不相及。而社会舆论真正纠结的恰恰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在笔者看来,农民增收问题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最大瓶颈。原因在于占中国人口绝大比例的农民如果不增收,经济转型将困难无比,同时只有农民增收才可能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逐步摆脱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而对农民来说,享受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他们的必要权利,没有理由让他们成继续被剥夺的阶层。

只有让中国农民富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实现国家的强盛,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而农民增收需要从这样几面入手:一,改革户籍,促进人口流动;二,城镇化,减少农业人口比例;三,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收益。此外,国家还需要在制度层面,依靠立法等手段出台惠农政策,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