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圣斗士lc:张敏:海子作品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6:09:56

张敏:海子作品探析


                             海子作品探析
摘要   本文试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海子诗歌中表现出的生本能,死本能做一次思想探析,并将其诗歌世界中建设与破坏力量并存的状态与西方诗人狄兰托马斯比较,同时与中国诗人韩东顾城等诗歌的差异揭示来彰显海子诗歌独特的气质:麦地情结,黑夜意识,宗教情绪,女性阴柔
关键词  生欲   爱欲   死欲
                          一 《打钟》探析
         打钟
   打钟的声音里皇帝在恋爱
  一枝火焰里
  皇帝在恋爱
  恋爱 印满了红铜兵器的
  神秘山谷
  又有大鸟扑钟
    三丈三尺翅膀
    三丈三尺火焰
  打钟的声音里皇帝在恋爱
  打钟的黄脸汉子
  吐了一口鲜血
  打钟 打钟
  一只神秘生物
  头举黄金王冠
  走于大野中央
  “我是你爱人
  我是你敌人的女儿
  我是义军的女首领
  对着铜镜
  反复梦见火焰 ”
  钟声就是这枝火焰
  在众人的包围中
  苦心的皇帝在恋爱
        1985
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很好的体现了海子诗歌中的一个特点 :生欲,爱欲,死欲 的混合。海子一手在建设一个世界,而在建设的同时又在破坏和消解这个世界,即肯定与否定两种力量对抗与并存 。               
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诗歌的标题。打钟是人类史上一项古老的仪式。古代世界最早的钟是水钟,又叫漏壶,人们用它来计算时间。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埃及。钟对于古代的祭司特别重要,因为他要按时来安排神庙内的宗教仪式和献祭活动。大约在十字军东征的时候,教会养成了念[三钟经]的习惯,在早上,午间和日落前,打钟为军队的胜利而祈祷。因此,打钟这一行为除了与时间有关以外,还与神秘的巫术仪式有关,与政治和战争有关,尤其在古代皇帝受封,战争前阅兵、战争後接受战俘的仪式 ,以及婚丧之事皆与打钟有关。诗歌神秘而富有意味的基调也就因此得以奠定。
此外,我们来关注一下这首诗的色彩。诗中出现了几个意象:钟,火焰,红铜兵器,鲜血,黄金王冠,铜镜。处于全诗中心地位的意象是钟,其他所有意象都由此生成。这些意象相互生成,又相互对抗,并最终相互消解和自我毁灭而得以重建。所有这些元素都是以最灿烂的红色呈现出来的,而且反复出现在海子的其他诗歌中。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节选《亚洲铜》
金属的器物在视觉上常常造成一种沉重的压迫,无论是钟,红铜兵器,还是王冠,都无形中使人联想到紧张,对抗,危机四伏,权术阴谋与死亡。因此整首诗处于一种阴冷急速的气氛和节奏中。同时,火这一意象也在海子诗歌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诗学:一份提纲》中所说“火在土中生存,呼吸,血液循环,生殖化为灰烬和再生的节奏。”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节选《祖国》(或以梦为马)
灯,怀抱着黑夜之心
烧坏我从前的生活和诗歌
灯,一手放火,一手享受生活
                                ——节选《灯诗》
火这一意象,除了带给人光明和温暖之外,还代表了欲望。一种混合着生欲,爱欲,死欲的本能气息。爱与恨,生与死,战争与和平,至尊与卑微并存。无论是苦心的皇帝,手执铜器的兵士 ,打钟的汉子,还是照着镜子的敌军的女儿 都在建构一场属于自己的伟大胜利,同时又都是本能欲望的祭品,“又有大鸟扑钟 /三丈三尺翅膀/三丈三尺火焰”这一带有原始巫术色彩的细节,暗示了不祥的征兆。鸟的飞翔是一次奇迹,带着对凡俗的仇恨,翅膀的灼烧是不可避免的。盲目的死亡冲动和政治牺牲通过一场打钟的仪式而被提升到悲剧的高度。从这个角度看,欲望意味着摧毁与破坏。然而火是不死的“钟声就是这枝火焰”诗人在这首诗中反复敲打着两个字“打钟 打钟”,这首诗的时间不是直线性的,而是圆圈似的循环,从“打钟的声音里/皇帝在恋爱”到“苦心的皇帝在恋爱”完成了一个事件的再生与循环。
正如海子在《太阳。断头篇》的带后记中所说“我的诗,出自死亡的本源,和死里求生的本能,并且拒绝了一切救命之术和别的精神与诗艺的诱惑。”《打钟》不仅仅是抒情也不仅仅是书写苦难,更是一次民族集体行动的歌吟。
                           
                           二 生本能 死本能
弗洛伊德在他的《超越快乐原则》中对生本能与死本能做了详尽描述,他认为一切生物体都具有自我保存,自我肯定的本能,有机体只愿以自己的方式去死亡。因此生命的捍卫者其实也就是死亡的忠贞不渝的追随者。“一切生命的最终目标乃是死亡”,“无生命的东西总是先于有生命的存在”所以生命的目标必定是事物的一种古老的状态,一种最原始的状态:死亡。生之本能就是要求回到那种最原始的无生命的状态。生命的历程是极其短暂的,生物体就是这样不断繁殖再生又轻易的死去。
从弗氏的理论中不难看出,生命中的自我保存和自我肯定的本能使人类都具有一种趋向完善的本能,因此我们总是对爱与幸福怀抱着强烈的想象与渴望,对自我与他者与这个世界保持一种友好与宽容的胸怀。而另一方面,趋善的本能又迫使我们对这个冰冷丑恶的世界保持一种戒备的敌对状态:自我与世界的紧张对抗,只有通过摧毁来打破世界旧有的秩序。这种破坏本能的极端表现即是自杀。自杀即是有机体的自我破坏,生命把向外发展的进攻性行为和摧毁力量都转移到了自己的身上。
对诗人海子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诗人钟鸣在《中间地带》中认为海子奔走于昌平与北京之间却始终自觉无家可归,而处于一种精神悬空的中间地带。朱大可在《宗教性诗人:海子与骆一禾》中则将孩子之死视为自我献祭,而使其具有强烈的宗教仪典意味。
我个人认为,在海子被切割的身体上,生本能与死本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里既有自我与世界的紧张对抗与破坏,也有对再生与复活的自我肯定与自我保存。一如海子在《土地王》(1987)中所说:
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
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
其中包含着疲倦,忧伤和天才
在海子的日记中,他记载道:我差一点自杀了…….但那是另一个我,——另一具尸体。那不是我。我坦然的写下这句话:他死了。我曾以多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我活下来了,我——一个更坚强的他活下来了,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强者的尊严,幸福和神圣。我又生活在幸福之中。……我体会到了生与死的两幅面孔。
正如海子自己在日记中所说,他要建造自己犹如建造一座房子。生之本能中的自我保存与自我肯定对于诗人而言就是在诗歌的王国里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海子是王。诗的元素是麦地,村庄,月亮,太阳,水,少女,火。而生活中年轻的海子总是微笑着,一如他的诗总是给人一种别样的温暖。诗人游走在城市与村庄之间,寻找着尘世的爱与幸福。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透明的湿润的干净的,他倔强的坚守着自己最初的那份梦想和童真:热爱生命。这种生之欲望很好的体现在他以麦地,村庄,少女,大海为主体的组诗中。
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
                                                   ——节选《五月的麦地》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
                                                            ——节选《麦地》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节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节选《日记》
诗人海子一边在用生命和爱建造他的理想国度的同时,一边又在用黑夜与死亡摧毁瓦解这个世界。海子游走在尘世的同时,又对遥远的彼岸世界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憧憬与幻想。“远方”在海子的世界中是一个巨大的难以抗拒的诱惑。同样是麦地与村庄,却充满了痛苦,贫穷与忧伤。诗的语言变得潮湿,阴冷,节奏也明显加快。
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节选《麦地与诗人》
两座村庄隔河而睡/海子的村庄睡得更沉
                                                      ——节选《两座村庄》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遥远的青稞地/除了青稞 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
——节选《远方》
而在以黑夜为主体的一系列诗歌中,则更加剧了生与死这两种力量之间的紧张与对抗。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取走了粮食取走了马/留在地里的人,埋得很深
                                                      ——节选《黑夜的献诗》
黑夜抱着谁/坐在热情中/坐在灰烬和深渊/他茫然的望着我/这是我的夜歌
                                                      ——节选《夜歌》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节选《春天,十个海子》
                                 
                               三 海子与托马斯
与海子一样倾心于生,欲,死的诗人是狄兰.托马斯。赞美人类的爱,赞美上帝,歌颂生命,黑夜与死亡,表现自然的生长力和人性的律动是托马斯诗中的基本主体。他的诗也是从具体的物象入手,再深入本质,其强烈的节奏感和密集的意象都同海子相似,而且他也将生欲死看成一个循环的整体,爱创造生命,生命孕育死亡,而死亡又培育着新生的种子。
死或者生,/泡状物或片刻的运动/组成了全部,从无到无,/甚至,这文字也是无/当太阳变成了盐,除了空虚,/还能是什么?一声如此古老的哭喊,/永远的无,没有什么比这更古老,/尽管我们被爱和困惑所消蚀,
/我还是爱着而又困惑着,
                                                ——节选《永远不要去触及那忘却的黑暗》韦白译
她们告诉我爱情常青,即便树叶落满坟地,/阳光擦拭失落于草丛的十字基督,女儿们不再悲伤,她们仍然会/在狐狸生养的大街上滋生欲望
                                                ——节选《在白色的大腿间》
不幸的等待死亡/偕同凤凰一起等待/柴火即将点燃我罪孽的时光/等待阴影中的女人/石刻的圣徒充满肉欲,夹杂在飞逝的死者中
                                               ——节选《不幸的等待死亡》
通过绿色茎管催动花朵的力/催动我的绿色年华,毁灭树根的力/也是害我的刽子手。/我缄默不语,无法告诉佝偻的玫瑰/正是这同样的冬天之热病毁损了我的青春。
                                    ——节选《通过绿色茎管催动花朵的力》汪剑钊译
    这里“摧动花朵”和人的“绿色年华”的力,同时也是“毁灭树根的力”和“害我的刽子手”,诗人将时间和生存浓缩并置在一起:青春与死亡同在。正如托马斯自己所说:“我的诗需要一系列意象,因为诗的中心就是系列意象的组合。…也许是一个意象在我的激情中生成,而后赋予其我所具有的才智和批判力量——让他生发出另一个意象,让他与第一个意象相冲突,让第三个意象生成于前两个意象中,在产生第四个相冲突的意向。让这所有的意象在我定下的范围内冲突抗衡,每一个意象都带有自我毁灭的种子。我理解的辩证法就是把出自中心位置的意象不断摧毁而重建。”在其诗《羊齿山》中,诗人描写了从童年走向成年,从欢乐走向忧伤,从生走向死的时间循环。大地意味着生命的欲望,而黑暗则象征死亡的国度。整首诗中死亡的恐怖与可怕和生之欢乐与幸福形成强烈的反差。
我无所牵挂,在羔羊般洁白的日子里,时光
辣其我的手影,在冉冉升起的月下,
    爬上其蔓延字的阁楼,
         我奔波入眠,
    我该听不见他与高高的原野一起飞翔,
也不会醒来发现农场永远逃离了没有孩子的土地,
哦,我蒙受他的恩宠,年轻又飘逸,
时光赐我青春与死亡
尽管我带着镣铐依然像大海一样歌唱。
                           ——节选《羊齿山》海岸,傅浩,鲁萌译
最能体现托马斯生欲死循环诗风的一首诗是《这片我切开的面包》
这片我切开的面包曾是燕麦,
这生在外来树上的酒
曾果实垂落。
白天的男人,夜里的酒
使庄稼低下,葡萄欢乐。
这酒里夏天的血,
曾敲破饰着藤蔓的果肉。
这面包里,
燕麦曾在风中欢欣,
人打碎太阳,把风拉倒。
  
这切碎的肉,这让你饮的血
在血管中造成了孤独。
燕麦和葡萄天生具有
肉感的根与汁。
你撕咬我的面包,你喝我的酒。
                             ——柏桦译
这首诗中有几组对应的意象:燕麦——面包,葡萄——酒,面包——肉,酒——血。托马斯通过这几组意象的相互对抗与转换,完成了时间上的四季更替,也呈现了自然界中万事万物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往返循环。大地是滋养生命的温床,无论是燕麦还是葡萄,均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和生长的力量,这是生命中最原始最粗糙的力,是生之本能的诱惑。面包和酒的诞生是以果实垂落庄稼倒地为起点的,所以收获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意味着死亡。大地收容黑夜与死亡。面包和酒,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讲,是生存延续的基本食粮。然而,他们也代表了欲望,一种生命狂欢与沉醉的欲望。一种肉感的爱欲与放纵的激情。
然而,托马斯的探索并未就此止步。黑夜来临,狂欢之后是更为孤独的血的奔突,诗歌中出现的“你”字颇耐人寻味。这一人称给整首诗一种神秘的宗教启示。在西方基督教的传统中酒和面包是作为献祭的牺牲和祭品。按照《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在最后晚餐上用面包代表他的身体,用葡萄酒代表他的血液设立圣餐式。诗中写道“这切碎的肉,这让你饮的血 ”以及“你撕咬我的面包,你喝我的酒”就暗示了这种自我牺牲和自我献祭的孤独与圣洁。从没有生命的面包和酒到充满灵性的血和肉,托马斯在这里又完成了一次从死到生的循环,而且把这种爱从个体提升到对整个人类的爱,对上帝的爱。
                               四  神秘故事六篇
这六个故事分别是《龟王》,《木船》,《初恋》,《诞生》,《公鸡》,《南方》海子用诗性的语言编织了这六个结构紧凑,情节巧妙的短篇。其元素即是:天地,神,人,动物。这是一个充满了隐喻,象征和寓言的神秘世界,虽以民间传说的面孔出现,但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海子式的寄托和指涉。生欲,死欲,爱欲如何在时间的流淌中循环往复。
《龟王》讲述了一个以雕刻动物石像为生的石匠最终化为石龟帮助村民击退洪水的故事。这里延续着海子对生死转化以及通灵的诠释。人与石头与龟之间有一种隐秘的联系,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暗示,呼应与感召。“自然中万物皆有灵”海子思想中有着泛神论的影子。正如他在寂静(《但是水,水》原代后记)中所说:东方佛的真理不是新鲜而痛苦的征服,而是一种对话,一种人与万物永恒的包容与交流。
《木船》则继续延续着海子对于水的钟情以及对于生命起源的扣问。故事讲述了一条大河,河上漂流的一条木船以及船上一个神秘婴儿短暂又纷繁的一生。生命随着木船的出现而出现又随着木船的消失而消失。人生永远是一个断面,在时间的长河中看不到起点也看不到尽头,生命只是当下此刻的存在。然而,生活在尘世的海子对遥远的彼岸却有着难以割舍的好奇与眷念。在民间主题(《传说》原序)中海子引用克利的话说“在最远的地方,我最虔诚。”
《初恋》是我个人认为最成功的一篇。这是一个讲述复仇的故事。儿子带着一条蛇游走天下寻找杀父仇人。故事的巧妙之处在于这条蛇爱上了几千里外的一条竹编蛇,“这种秘密的爱,使它不断狂热的通过思念,渴望,梦境,痛苦,和暗喜把生命一点一点灌注进那条没有生命的蛇的体内。明月高悬南方的时刻那条竹编蛇就灵气絮绕….它慢慢的成形了。”这条蛇咬死了主人,而这主人正是那位儿子要找的仇人。因为蛇在把生命和爱注入竹编蛇的同时,也注入了同样深厚的仇恨。故事结尾写道:两条相爱的蛇使他这一辈子注定要在河道上漂泊,寻找。一枝火焰在他心头燃烧着。
爱情在海子的生命中占据了同生命本身一样的重量。爱情能成就一个生命也能毁灭一个生命。复仇的荒诞之处在于儿子最终将在河道上一辈子的漂泊与寻找,他注定将自己的青春,激情与生命力都消耗在一个莫须有的空洞上,仇恨的火焰而不是爱在他心上燃烧。儿子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微妙和不可言说的。复仇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父亲们阴影的延续,儿子们背负着这一沉重的使命前行,其结果是悲剧性和毫无意义的。
《诞生》讲述了一次为水械斗的事件。刀疤在咽气的一瞬间看见了妻子的分娩和儿子的降生。死亡与生命在同一时刻并存。人的生命从某种角度来讲有时真如一片落叶和一只蚂蚁般脆弱。然而,生命有时又强悍,坚如磐石,一如痛苦分娩的妻子和在黑暗的子宫里左奔右突而终于爬出母体发出第一声人世啼哭的婴儿。
水在海子的世界中代表了南方,故乡,母亲,阴柔,爱与生产。
《公鸡》延续了海子对大地的崇拜。一对膝下无子的老夫妻因着对洼地的祭拜与信仰终于感动天地老年得子。这一生命即由一只漂亮的公鸡转世而成。海子觉得大地如水,是包含的。土地具有魔性,能包含能生产。她滋养生的欲望也收容死的欲望,一切来于尘土又归于尘土。海子对土地终生怀有赤子的虔诚与热爱。
《南方》是一个反时间的寓言。讲述一个81岁的老人返老还童到三岁的荒诞经历。南方在这里是一个象征,回到故乡,回到生命的源头一直是缠绕海子的一个梦想。诗人在这里用了倒叙,用了第一人称我,这对我们正常的时间观无疑是一次挑战与冲击。当我们换一个视角来关注生命的时候,初始会感觉比较陌生,神秘,但随着视线的拉近,其轮廓也越见清晰。因为生与死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圆圈。这类时间观最常见于拉美作家的作品,尤其是博尔赫斯最善于编织时间的迷宫。

五 海子诗歌定位
对海子诗歌的定位是艰难的,谭五昌在《海子论》中将海子诗歌视为浪漫精神的复活;余虹从存在主义出发讨论海子诗歌的神性;骆一禾在“我考虑真正的史诗”(《土地》代序)中探析了海子长诗的史诗性;崔卫平在《海子神话》中分析诗人精神的自我分裂;而朱大可则在《先知之门》中从宗教神学的角度将海子及其诗歌定义为新浪漫主义。
海子明确地表示“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他的浪漫主义不是主观抒情,与他之前的朦胧诗派比较起来存在较大差异。两者都处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 ,都面临着丧失土地,面临来自工业文明冲撞的危机。 朦胧诗对此做出的回应是第一,关注个体命运,肯定意义和价值的存在,如舒婷《致橡树》,《双桅船》。 第二,加强对现实的批判,个人英雄主义的回归以及图解政治观念的倾向,如北岛《回答》。第三,乌托邦式的理想追求,以及心灵的迷惘和找不到出路的困惑。如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第四,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象征,暗示和主观情绪的抒发。
朦胧诗发展到后期开始出现转向,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较多的引入诗歌,使人们开始对庞大历史循环的重建。诗歌从抒情偏向叙事,而语言也越发受到意识流的影响,较多的内心独白出现。如欧阳江河的《悬棺》,《玻璃工厂》北岛的《结局或开始》,廖亦武《幻城》,翟永明《爬树》。海子诗歌受到这一时期朦胧诗的影响较大。然而海子对诗的探索和挖掘走得更深更远。他不满足于对自我情绪和历史的抒发,而是从生命元素和主体意志出发,通过伸入原始生命的本质突入诗歌的内核。他歌唱实体,荷马、旧约、印度史诗、但丁和歌德是实体的源头。海子的诗歌理想是:“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海子超越了他的民族和时代。海子以一个梦想家和理想主义者的姿态,野心勃勃的企图建立一个全新的诗歌王国。
海子诗歌诞生在中国大陆的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是中国诗歌接受外来冲击较多的时代,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思潮和文艺理论如流水一般涌入中国思想文化界。海子在表达技巧上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诸多特点,他和许多先锋的探索者们一起进行着诗歌的实验。但海子不是一个现代主义诗人。现代主义诗歌是文明的,智性的,抽象和理性的,丧失了灵魂和精神居留的家园,切断了与原始生命血脉相连的大地脐带。所有这些都是海子在他的长诗《土地》中努力找寻和重新构建的。
海子与以韩东和于坚为代表的口语诗派也存在较大差异。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界限意味我的世界的界限”,韩东主张“诗到语言为止”要求诗呈现语言自身,而从三个世俗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即政治文化历史等。这类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反崇高,反英雄,反文化,反神话,反中心,消解价值和对终极意义的怀疑和否定。无论是于坚的《0档案》,还是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还是李亚伟的《中文系》,都在努力消解诗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提倡口语的狂欢。
山民
小时侯,他问父亲/“山的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他只能活几十年/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了/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儿子也会有老婆/儿子也会有儿子/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惫
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象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