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电视信号分辨率:特稿:花石仙踪——崖畔上的风景守望【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07:16
特稿:花石仙踪——崖畔上的风景守望【图】

发布日期:2010-07-16 信息来源:建始网 字号:[ 大 中 小 ]

作者/毛昌恒

  神州名胜,无不山清水秀;三山五岳,尽展奇险雄幽。在高坪南部4公里的马虎山上,有一处被当地人称为“马脚迹”的地方,因其地处悬崖之上,道路崎岖,人迹罕至;经年累月,不为外人所知。奇妙的风景,只能在风霜雨雪的交替中,默默地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马脚迹”,位于马虎山南,海拔1220米。山上大树成荫,遮天蔽日。站在此处,东瞰滔滔野三河水,西倚绵绵土岭山脉。悬崖绝壁,仅有羊肠小道蜿蜒盘旋至河底。攀住树干,探身俯视,但见崖底海拔540米处的野三河岸边梯田依山排列,农舍星罗其间。河水奔腾呼啸,惊涛拍岸,让人不寒而栗(图一、图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在密布的松杉群中,散落着十数块大小不一的岩石,大者十多平方米,小块仅容二人站立。这些不规则的石头,或顺山势平躺,或竖立于沙土,或斜倚于草丛。每块石头上均长满清苔,或落满树叶。将枯叶清扫干净,可以清晰地看见石上分布着一些近圆、半圆、椭圆形小窝,分别长约12、15、20厘米,宽约15厘米,状如花瓣、或类马蹄,浑然天生,非系人为。在一块长石上,有一长溜虚线圆窝,仿佛是马失前蹄划过的印痕,故称“马脚迹”(图三)。

  熊启咏编纂的清同治五年(1866)《建始县志·方舆志·胜迹》中,将“马脚迹”誉为“花石仙踪”,并用详细的文字作了描述:

  “花石仙踪,在县东一百二十里马虎山。有长石约三箭许,宽六七尺,平若坦途,两端有弓鞋迹,与马蹄迹相错杂,中段则仅见马蹄迹焉。类人牵骑行数武乃登骑,继复下骑者。然石黑质白纹,间见牡丹数本,枝叶悉备。土人相传有仙女玩花于此。其说不可考,姑录存之,以俟博雅之君子。”

  上述文字,不仅沿用了当地人疑为马脚印的说法,而且融合了仙女玩花、花为牡丹的传说,并命名“花石仙踪”,实是独具匠心。不知熊公因何事何时到过此处,竟取得如此文雅之名。或许此公觉得一段文字尚不能表达此景此情,又赋诗一首:

花石仙踪

熊启咏

有美蝉焉,凌波一仙。
来情若玉,去迹如烟。
飞真驭宝,不可言宣。
房驷之精,降生英物。
蹑云蹑景,万里倏忽。
珊瑚饰鞭,光艳仿佛。
名花宛在,异香生佩。
似劖非劖,似绘非绘。
流连芳躅,敬以忘爱。

  江苏太湖石,尽皆瘦、漏、透、皱;安徽灵壁石,大都清、顽、拙、丑。然这蛮荒僻壤之地、凸凹不平之石,不知如何受到熊公的这般吹捧?料想因为古代文人治政,一般都在辖区内命名“八景”或是“十景”,明清时期尤为甚行,如西湖十景、潇湘八景等。建始虽然山高水长、峰峦密布,但早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刘珙徵任建始知县时,已穷尽建始山水且命名“建始八景”,并各作诗一首。时隔100多年,当熊启咏接任建始知县时,已有八景在前,熊氏无新景可续,只好在此景上着一些浓墨,此为笑谈。但熊启咏任建始知县期间,虽编有《建始县志》,然其本人创作的已发现并有记载的诗歌仅有二首(另一首为《海螺石》),足见其对此景的钟爱。

  远处的蓝天上白云朵朵,农户的房顶上炊烟袅袅。任由北边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滚滚东去,脚下野三河的江水滔滔南流,花石仙踪——马脚迹,兀自在悬崖峭壁上孤独地守望。(编辑蔡楚)




特稿:花石仙踪——崖畔上的风景守望【图】

发布日期:2010-07-16 信息来源:建始网 字号:[ 大 中 小 ]

作者/毛昌恒

  神州名胜,无不山清水秀;三山五岳,尽展奇险雄幽。在高坪南部4公里的马虎山上,有一处被当地人称为“马脚迹”的地方,因其地处悬崖之上,道路崎岖,人迹罕至;经年累月,不为外人所知。奇妙的风景,只能在风霜雨雪的交替中,默默地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马脚迹”,位于马虎山南,海拔1220米。山上大树成荫,遮天蔽日。站在此处,东瞰滔滔野三河水,西倚绵绵土岭山脉。悬崖绝壁,仅有羊肠小道蜿蜒盘旋至河底。攀住树干,探身俯视,但见崖底海拔540米处的野三河岸边梯田依山排列,农舍星罗其间。河水奔腾呼啸,惊涛拍岸,让人不寒而栗(图一、图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在密布的松杉群中,散落着十数块大小不一的岩石,大者十多平方米,小块仅容二人站立。这些不规则的石头,或顺山势平躺,或竖立于沙土,或斜倚于草丛。每块石头上均长满清苔,或落满树叶。将枯叶清扫干净,可以清晰地看见石上分布着一些近圆、半圆、椭圆形小窝,分别长约12、15、20厘米,宽约15厘米,状如花瓣、或类马蹄,浑然天生,非系人为。在一块长石上,有一长溜虚线圆窝,仿佛是马失前蹄划过的印痕,故称“马脚迹”(图三)。

  熊启咏编纂的清同治五年(1866)《建始县志·方舆志·胜迹》中,将“马脚迹”誉为“花石仙踪”,并用详细的文字作了描述:

  “花石仙踪,在县东一百二十里马虎山。有长石约三箭许,宽六七尺,平若坦途,两端有弓鞋迹,与马蹄迹相错杂,中段则仅见马蹄迹焉。类人牵骑行数武乃登骑,继复下骑者。然石黑质白纹,间见牡丹数本,枝叶悉备。土人相传有仙女玩花于此。其说不可考,姑录存之,以俟博雅之君子。”

  上述文字,不仅沿用了当地人疑为马脚印的说法,而且融合了仙女玩花、花为牡丹的传说,并命名“花石仙踪”,实是独具匠心。不知熊公因何事何时到过此处,竟取得如此文雅之名。或许此公觉得一段文字尚不能表达此景此情,又赋诗一首:

花石仙踪

熊启咏

有美蝉焉,凌波一仙。
来情若玉,去迹如烟。
飞真驭宝,不可言宣。
房驷之精,降生英物。
蹑云蹑景,万里倏忽。
珊瑚饰鞭,光艳仿佛。
名花宛在,异香生佩。
似劖非劖,似绘非绘。
流连芳躅,敬以忘爱。

  江苏太湖石,尽皆瘦、漏、透、皱;安徽灵壁石,大都清、顽、拙、丑。然这蛮荒僻壤之地、凸凹不平之石,不知如何受到熊公的这般吹捧?料想因为古代文人治政,一般都在辖区内命名“八景”或是“十景”,明清时期尤为甚行,如西湖十景、潇湘八景等。建始虽然山高水长、峰峦密布,但早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刘珙徵任建始知县时,已穷尽建始山水且命名“建始八景”,并各作诗一首。时隔100多年,当熊启咏接任建始知县时,已有八景在前,熊氏无新景可续,只好在此景上着一些浓墨,此为笑谈。但熊启咏任建始知县期间,虽编有《建始县志》,然其本人创作的已发现并有记载的诗歌仅有二首(另一首为《海螺石》),足见其对此景的钟爱。

  远处的蓝天上白云朵朵,农户的房顶上炊烟袅袅。任由北边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滚滚东去,脚下野三河的江水滔滔南流,花石仙踪——马脚迹,兀自在悬崖峭壁上孤独地守望。(编辑蔡楚)




特稿:花石仙踪——崖畔上的风景守望【图】

发布日期:2010-07-16 信息来源:建始网 字号:[ 大 中 小 ]

作者/毛昌恒

  神州名胜,无不山清水秀;三山五岳,尽展奇险雄幽。在高坪南部4公里的马虎山上,有一处被当地人称为“马脚迹”的地方,因其地处悬崖之上,道路崎岖,人迹罕至;经年累月,不为外人所知。奇妙的风景,只能在风霜雨雪的交替中,默默地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马脚迹”,位于马虎山南,海拔1220米。山上大树成荫,遮天蔽日。站在此处,东瞰滔滔野三河水,西倚绵绵土岭山脉。悬崖绝壁,仅有羊肠小道蜿蜒盘旋至河底。攀住树干,探身俯视,但见崖底海拔540米处的野三河岸边梯田依山排列,农舍星罗其间。河水奔腾呼啸,惊涛拍岸,让人不寒而栗(图一、图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在密布的松杉群中,散落着十数块大小不一的岩石,大者十多平方米,小块仅容二人站立。这些不规则的石头,或顺山势平躺,或竖立于沙土,或斜倚于草丛。每块石头上均长满清苔,或落满树叶。将枯叶清扫干净,可以清晰地看见石上分布着一些近圆、半圆、椭圆形小窝,分别长约12、15、20厘米,宽约15厘米,状如花瓣、或类马蹄,浑然天生,非系人为。在一块长石上,有一长溜虚线圆窝,仿佛是马失前蹄划过的印痕,故称“马脚迹”(图三)。

  熊启咏编纂的清同治五年(1866)《建始县志·方舆志·胜迹》中,将“马脚迹”誉为“花石仙踪”,并用详细的文字作了描述:

  “花石仙踪,在县东一百二十里马虎山。有长石约三箭许,宽六七尺,平若坦途,两端有弓鞋迹,与马蹄迹相错杂,中段则仅见马蹄迹焉。类人牵骑行数武乃登骑,继复下骑者。然石黑质白纹,间见牡丹数本,枝叶悉备。土人相传有仙女玩花于此。其说不可考,姑录存之,以俟博雅之君子。”

  上述文字,不仅沿用了当地人疑为马脚印的说法,而且融合了仙女玩花、花为牡丹的传说,并命名“花石仙踪”,实是独具匠心。不知熊公因何事何时到过此处,竟取得如此文雅之名。或许此公觉得一段文字尚不能表达此景此情,又赋诗一首:

花石仙踪

熊启咏

有美蝉焉,凌波一仙。
来情若玉,去迹如烟。
飞真驭宝,不可言宣。
房驷之精,降生英物。
蹑云蹑景,万里倏忽。
珊瑚饰鞭,光艳仿佛。
名花宛在,异香生佩。
似劖非劖,似绘非绘。
流连芳躅,敬以忘爱。

  江苏太湖石,尽皆瘦、漏、透、皱;安徽灵壁石,大都清、顽、拙、丑。然这蛮荒僻壤之地、凸凹不平之石,不知如何受到熊公的这般吹捧?料想因为古代文人治政,一般都在辖区内命名“八景”或是“十景”,明清时期尤为甚行,如西湖十景、潇湘八景等。建始虽然山高水长、峰峦密布,但早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刘珙徵任建始知县时,已穷尽建始山水且命名“建始八景”,并各作诗一首。时隔100多年,当熊启咏接任建始知县时,已有八景在前,熊氏无新景可续,只好在此景上着一些浓墨,此为笑谈。但熊启咏任建始知县期间,虽编有《建始县志》,然其本人创作的已发现并有记载的诗歌仅有二首(另一首为《海螺石》),足见其对此景的钟爱。

  远处的蓝天上白云朵朵,农户的房顶上炊烟袅袅。任由北边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滚滚东去,脚下野三河的江水滔滔南流,花石仙踪——马脚迹,兀自在悬崖峭壁上孤独地守望。(编辑蔡楚)




特稿:花石仙踪——崖畔上的风景守望【图】

发布日期:2010-07-16 信息来源:建始网 字号:[ 大 中 小 ]

作者/毛昌恒

  神州名胜,无不山清水秀;三山五岳,尽展奇险雄幽。在高坪南部4公里的马虎山上,有一处被当地人称为“马脚迹”的地方,因其地处悬崖之上,道路崎岖,人迹罕至;经年累月,不为外人所知。奇妙的风景,只能在风霜雨雪的交替中,默默地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马脚迹”,位于马虎山南,海拔1220米。山上大树成荫,遮天蔽日。站在此处,东瞰滔滔野三河水,西倚绵绵土岭山脉。悬崖绝壁,仅有羊肠小道蜿蜒盘旋至河底。攀住树干,探身俯视,但见崖底海拔540米处的野三河岸边梯田依山排列,农舍星罗其间。河水奔腾呼啸,惊涛拍岸,让人不寒而栗(图一、图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在密布的松杉群中,散落着十数块大小不一的岩石,大者十多平方米,小块仅容二人站立。这些不规则的石头,或顺山势平躺,或竖立于沙土,或斜倚于草丛。每块石头上均长满清苔,或落满树叶。将枯叶清扫干净,可以清晰地看见石上分布着一些近圆、半圆、椭圆形小窝,分别长约12、15、20厘米,宽约15厘米,状如花瓣、或类马蹄,浑然天生,非系人为。在一块长石上,有一长溜虚线圆窝,仿佛是马失前蹄划过的印痕,故称“马脚迹”(图三)。

  熊启咏编纂的清同治五年(1866)《建始县志·方舆志·胜迹》中,将“马脚迹”誉为“花石仙踪”,并用详细的文字作了描述:

  “花石仙踪,在县东一百二十里马虎山。有长石约三箭许,宽六七尺,平若坦途,两端有弓鞋迹,与马蹄迹相错杂,中段则仅见马蹄迹焉。类人牵骑行数武乃登骑,继复下骑者。然石黑质白纹,间见牡丹数本,枝叶悉备。土人相传有仙女玩花于此。其说不可考,姑录存之,以俟博雅之君子。”

  上述文字,不仅沿用了当地人疑为马脚印的说法,而且融合了仙女玩花、花为牡丹的传说,并命名“花石仙踪”,实是独具匠心。不知熊公因何事何时到过此处,竟取得如此文雅之名。或许此公觉得一段文字尚不能表达此景此情,又赋诗一首:

花石仙踪

熊启咏

有美蝉焉,凌波一仙。
来情若玉,去迹如烟。
飞真驭宝,不可言宣。
房驷之精,降生英物。
蹑云蹑景,万里倏忽。
珊瑚饰鞭,光艳仿佛。
名花宛在,异香生佩。
似劖非劖,似绘非绘。
流连芳躅,敬以忘爱。

  江苏太湖石,尽皆瘦、漏、透、皱;安徽灵壁石,大都清、顽、拙、丑。然这蛮荒僻壤之地、凸凹不平之石,不知如何受到熊公的这般吹捧?料想因为古代文人治政,一般都在辖区内命名“八景”或是“十景”,明清时期尤为甚行,如西湖十景、潇湘八景等。建始虽然山高水长、峰峦密布,但早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刘珙徵任建始知县时,已穷尽建始山水且命名“建始八景”,并各作诗一首。时隔100多年,当熊启咏接任建始知县时,已有八景在前,熊氏无新景可续,只好在此景上着一些浓墨,此为笑谈。但熊启咏任建始知县期间,虽编有《建始县志》,然其本人创作的已发现并有记载的诗歌仅有二首(另一首为《海螺石》),足见其对此景的钟爱。

  远处的蓝天上白云朵朵,农户的房顶上炊烟袅袅。任由北边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滚滚东去,脚下野三河的江水滔滔南流,花石仙踪——马脚迹,兀自在悬崖峭壁上孤独地守望。(编辑蔡楚)




特稿:花石仙踪——崖畔上的风景守望【图】

发布日期:2010-07-16 信息来源:建始网 字号:[ 大 中 小 ]

作者/毛昌恒

  神州名胜,无不山清水秀;三山五岳,尽展奇险雄幽。在高坪南部4公里的马虎山上,有一处被当地人称为“马脚迹”的地方,因其地处悬崖之上,道路崎岖,人迹罕至;经年累月,不为外人所知。奇妙的风景,只能在风霜雨雪的交替中,默默地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马脚迹”,位于马虎山南,海拔1220米。山上大树成荫,遮天蔽日。站在此处,东瞰滔滔野三河水,西倚绵绵土岭山脉。悬崖绝壁,仅有羊肠小道蜿蜒盘旋至河底。攀住树干,探身俯视,但见崖底海拔540米处的野三河岸边梯田依山排列,农舍星罗其间。河水奔腾呼啸,惊涛拍岸,让人不寒而栗(图一、图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在密布的松杉群中,散落着十数块大小不一的岩石,大者十多平方米,小块仅容二人站立。这些不规则的石头,或顺山势平躺,或竖立于沙土,或斜倚于草丛。每块石头上均长满清苔,或落满树叶。将枯叶清扫干净,可以清晰地看见石上分布着一些近圆、半圆、椭圆形小窝,分别长约12、15、20厘米,宽约15厘米,状如花瓣、或类马蹄,浑然天生,非系人为。在一块长石上,有一长溜虚线圆窝,仿佛是马失前蹄划过的印痕,故称“马脚迹”(图三)。

  熊启咏编纂的清同治五年(1866)《建始县志·方舆志·胜迹》中,将“马脚迹”誉为“花石仙踪”,并用详细的文字作了描述:

  “花石仙踪,在县东一百二十里马虎山。有长石约三箭许,宽六七尺,平若坦途,两端有弓鞋迹,与马蹄迹相错杂,中段则仅见马蹄迹焉。类人牵骑行数武乃登骑,继复下骑者。然石黑质白纹,间见牡丹数本,枝叶悉备。土人相传有仙女玩花于此。其说不可考,姑录存之,以俟博雅之君子。”

  上述文字,不仅沿用了当地人疑为马脚印的说法,而且融合了仙女玩花、花为牡丹的传说,并命名“花石仙踪”,实是独具匠心。不知熊公因何事何时到过此处,竟取得如此文雅之名。或许此公觉得一段文字尚不能表达此景此情,又赋诗一首:

花石仙踪

熊启咏

有美蝉焉,凌波一仙。
来情若玉,去迹如烟。
飞真驭宝,不可言宣。
房驷之精,降生英物。
蹑云蹑景,万里倏忽。
珊瑚饰鞭,光艳仿佛。
名花宛在,异香生佩。
似劖非劖,似绘非绘。
流连芳躅,敬以忘爱。

  江苏太湖石,尽皆瘦、漏、透、皱;安徽灵壁石,大都清、顽、拙、丑。然这蛮荒僻壤之地、凸凹不平之石,不知如何受到熊公的这般吹捧?料想因为古代文人治政,一般都在辖区内命名“八景”或是“十景”,明清时期尤为甚行,如西湖十景、潇湘八景等。建始虽然山高水长、峰峦密布,但早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刘珙徵任建始知县时,已穷尽建始山水且命名“建始八景”,并各作诗一首。时隔100多年,当熊启咏接任建始知县时,已有八景在前,熊氏无新景可续,只好在此景上着一些浓墨,此为笑谈。但熊启咏任建始知县期间,虽编有《建始县志》,然其本人创作的已发现并有记载的诗歌仅有二首(另一首为《海螺石》),足见其对此景的钟爱。

  远处的蓝天上白云朵朵,农户的房顶上炊烟袅袅。任由北边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滚滚东去,脚下野三河的江水滔滔南流,花石仙踪——马脚迹,兀自在悬崖峭壁上孤独地守望。(编辑蔡楚)




 神州名胜,无不山清水秀;三山五岳,尽展奇险雄幽。在高坪南部4公里的马虎山上,有一处被当地人称为“马脚迹”的地方,因其地处悬崖之上,道路崎岖,人迹罕至;经年累月,不为外人所知。奇妙的风景,只能在风霜雨雪的交替中,默默地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马脚迹”,位于马虎山南,海拔1220米。山上大树成荫,遮天蔽日。站在此处,东瞰滔滔野三河水,西倚绵绵土岭山脉。悬崖绝壁,仅有羊肠小道蜿蜒盘旋至河底。攀住树干,探身俯视,但见崖底海拔540米处的野三河岸边梯田依山排列,农舍星罗其间。河水奔腾呼啸,惊涛拍岸,让人不寒而栗(图一、图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在密布的松杉群中,散落着十数块大小不一的岩石,大者十多平方米,小块仅容二人站立。这些不规则的石头,或顺山势平躺,或竖立于沙土,或斜倚于草丛。每块石头上均长满清苔,或落满树叶。将枯叶清扫干净,可以清晰地看见石上分布着一些近圆、半圆、椭圆形小窝,分别长约12、15、20厘米,宽约15厘米,状如花瓣、或类马蹄,浑然天生,非系人为。在一块长石上,有一长溜虚线圆窝,仿佛是马失前蹄划过的印痕,故称“马脚迹”(图三)。

  熊启咏编纂的清同治五年(1866)《建始县志·方舆志·胜迹》中,将“马脚迹”誉为“花石仙踪”,并用详细的文字作了描述:

  “花石仙踪,在县东一百二十里马虎山。有长石约三箭许,宽六七尺,平若坦途,两端有弓鞋迹,与马蹄迹相错杂,中段则仅见马蹄迹焉。类人牵骑行数武乃登骑,继复下骑者。然石黑质白纹,间见牡丹数本,枝叶悉备。土人相传有仙女玩花于此。其说不可考,姑录存之,以俟博雅之君子。”

  上述文字,不仅沿用了当地人疑为马脚印的说法,而且融合了仙女玩花、花为牡丹的传说,并命名“花石仙踪”,实是独具匠心。不知熊公因何事何时到过此处,竟取得如此文雅之名。或许此公觉得一段文字尚不能表达此景此情,又赋诗一首:

花石仙踪

熊启咏

有美蝉焉,凌波一仙。
来情若玉,去迹如烟。
飞真驭宝,不可言宣。
房驷之精,降生英物。
蹑云蹑景,万里倏忽。
珊瑚饰鞭,光艳仿佛。
名花宛在,异香生佩。
似劖非劖,似绘非绘。
流连芳躅,敬以忘爱。

  江苏太湖石,尽皆瘦、漏、透、皱;安徽灵壁石,大都清、顽、拙、丑。然这蛮荒僻壤之地、凸凹不平之石,不知如何受到熊公的这般吹捧?料想因为古代文人治政,一般都在辖区内命名“八景”或是“十景”,明清时期尤为甚行,如西湖十景、潇湘八景等。建始虽然山高水长、峰峦密布,但早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刘珙徵任建始知县时,已穷尽建始山水且命名“建始八景”,并各作诗一首。时隔100多年,当熊启咏接任建始知县时,已有八景在前,熊氏无新景可续,只好在此景上着一些浓墨,此为笑谈。但熊启咏任建始知县期间,虽编有《建始县志》,然其本人创作的已发现并有记载的诗歌仅有二首(另一首为《海螺石》),足见其对此景的钟爱。

  远处的蓝天上白云朵朵,农户的房顶上炊烟袅袅。任由北边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滚滚东去,脚下野三河的江水滔滔南流,花石仙踪——马脚迹,兀自在悬崖峭壁上孤独地守望。(编辑蔡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