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典欧洲进口牛奶:七一特稿:《人民画报》封面上的共产党人 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8:24:32

李雪三向祖国致敬(1952年2期)

封面背后的故事

  1952年1月1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一行270人抵达北京,受到国家相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手捧鲜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李雪三,带着全体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决心,向祖国和人民致敬。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李雪三率团先后在国内作巡回报告五千多场次,广泛宣传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多次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李雪三曾是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率领部队首批入朝,参加了第一至五次战役和阵地坚守防御作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功勋,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鞍钢老英雄孟泰(1954年第5期)

封面背后的故事

  孟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他带领班组工人跑遍十里厂区,收集了大量废旧材料,建成著名的“孟泰仓库”,为鞍钢第一座炼铁高炉修复出铁做出了重大贡献。1954年第5期《人民画报》封面上是建国初期的孟泰正和技术员检查大检修后的高炉。

  60年代初,孟泰担任了鞍钢炼铁厂副厂长。走上领导岗位后,他依然朴实无华,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他搞了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文革中,鞍钢陷于混乱,他顶住压力,使鞍钢的生产秩序免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1967年9月,忍辱负重、积劳成疾的孟泰病逝。如今,“孟泰精神”依然是激励新一代鞍钢人奋发进取的精神法宝。

湖北红安县委书记程鹏(1958年第8期)

封面背后的故事

  1957年春天,当时的湖北红安县委书记程鹏带领全县干部参加农业生产以摆脱“官僚作风”,并自己种了一亩花生试验田,采用先进技术种植、管理,组织干部、农民参观、评比、辩论,实现了对全县花生生产的指导。在当年湖北省专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到了这块花生田创下的记录:亩产一千一百九十斤。随着报告他也闻名全国,并登上了人民画报的封面。也是在他种试验田的这一年,大跃进开始。

纺织女工陈爱娥(1960年第8期)

封面背后的故事

  陈爱娥,1938年4月生,湖北红安人。1954年5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4月参加工作,湖北省武汉国棉一厂工人,1973年4月任湖北省武汉国棉一厂党委副书记,1973年6月当选湖北省武汉市总工会副主任,1973年11月任湖北省武汉市纺织工业局副局长,1985年3月至1988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妇联副主任,1988年12月至1993年3月湖北省武汉市政协社会法制工作办公室副主任,1993年3月湖北省武汉市政协常委、妇女青年委员会主任,政协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第11届中央候补委员。

知青楷模邢燕子(1960年第20期)

封面背后的故事

  封面上这位英姿飒爽的姑娘,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河北省汉沽市大钟庄人民公社司家庄生产队“邢燕子突击队”队长邢燕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共和国历史的一项重要记忆,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他们中涌现了许多风云人物,邢燕子就是其中之一。

  “农业这么重要,需要我们留在农村,青年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邢燕子扎根农村,开始了自己的知青生涯。“决心要使石头长出粮”的她,串连了7名青年妇女,组成一个妇女捕鱼队,人称“邢燕子突击队”,为贫困的农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让大家度过了那段灾荒岁月。她还和各地知青互下战书,进行“建设新农村”友谊竞赛。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小姑娘,到闻名全国的知青楷模;5次亲见毛主席,13次亲见周总理,曾“官”至直辖市市委副书记,多次任人大代表、中央委员……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总是朴实、淡定地说:“我是个农民。”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这是邢燕子最后一次参加这样规格的会议,至此,她卸下之前的所有职务。直至2001年退休,她的唯一身份是天津北辰区人大常委副主任。

中国气象学之父竺可桢(1963年5期)

封面背后的故事

  竺可桢是我国气象、地理学界的奠基人,早年留学哈佛,1928年创立第一个由中国人控制的气象台,随后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的筹建。1962年,竺可桢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的知识界引起轰动,很多知识分子随后纷纷入党。1963年他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气候的论文,毛泽东主席阅读后大加称赞,并接见了他。毛主席对竺可桢开玩笑地说:“我们俩个既管地又管天,就把天地关起来了。”

  1963年刊登的这张封面映射出的是73岁的竺可桢。这时的他已在东亚季风和古气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

大庆“铁人”王进喜(1966年4期)

封面背后的故事

  《人民画报》1966年第4期的封面人物是大庆“铁人”王进喜。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石油会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让大庆和王进喜闻名全国。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王进喜的豪迈誓言。他带领钻井队仅用了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为了给国家打更多的油井出更多的油,王进喜付出的代价是腿被砸、严重的关节炎、以及胃癌。他的寿命真如他所言,因为工作而缩短了20年,1970年他因病逝世时,年仅47岁。

大庆“钢铁钻工”吴全清(1977年第4期)

封面背后的故事

  吴全清是一名山东硬汉。1963年由部队转业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被分到“永不卷刃的尖刀”1202钻井队。他从钻工做起,到司钻、副队长、队长,到钻井指挥部党委委员、副指挥、钻井公司副经理,到中央委员。一路辉煌的脚印,是用鲜血和汗水写成的。在石油会战中,他的手指被钢丝扭断过,胳膊被钢管砸断过,脸颊被吊卡砸塌了,肋骨断掉三根,肩胛骨粉碎性骨折……遍体鳞伤的他曾经昏迷四天四夜,正当人们担忧他的生命时,他又走上了钻台,这就是被誉为“钢铁钻工”的吴全清。1977年、1979年,吴全清先后在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党的十一届、十二届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肿瘤事业先驱吴恒兴(1978年第8期)

封面背后的故事

  1946年,已是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放射治疗科副主任的吴恒兴,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裕生活,回到祖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战斗在防治肿瘤的第一线,先后担任上海肿瘤医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肿瘤医院院长等职。西医治疗肿瘤的手段,除手术之外,还有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而在这两方面吴恒兴均有建树。在治疗子宫颈癌时,为了降低放射损伤并提高疗效,吴恒兴设计研制了“北京型镭容器”,从而把我国对子宫颈癌放射治疗的疗效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吴恒兴与张安教授等一同把化学治疗应用于临床,创建了我国的肿瘤内科。此外,他带头试用由我国研制的多种抗肿瘤新药,促进我国肿瘤新医学的发展。

  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由于为中国肿瘤学做出了突出贡献,时任日坛医院院长的吴恒兴教授光荣获奖。1984年,72岁高龄的吴恒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终于了却了心中的最大心愿,两年以后他因病辞世。为了纪念这位从海外归来的赤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庭院广场上建造了一座吴恒兴半身铜像,借此表彰他对中国肿瘤医学所作出的贡献。

全国劳动模范王淑贞(1996年第5期)

封面背后的故事

  1987年,王淑贞成为北太平庄副食商场水产组的一名普通售货员。她身体不好,曾因患前斜角肌劲胁综合症取出三根肋骨,阑尾炎开刀后造成肠粘连;她的右手残疾,手指不能合拢,左手的食指因工伤又截去一段,她的身子右侧麻木,并时时作痛。可她把疾病置之度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火一样的服务热情,坚持在柜台一线工作。卖水产是商场最脏、最累的活,整天与冰、水打交道。为了让顾客一开门就能买到商品,她每天来得很早,从冷库里搬货、冲水,样样都抢着干。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她记录了500多个单位的情况,自费安装了电话,并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打电话联系客户。一年中她几乎每天都在柜台里,平均每年只休息四天。

  1995年她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曾荣获北京市十佳营业员、全国十佳营业员等光荣称号。《北京日报》、《北京工人报》、《中国食品报》、《经济参考报》、《北京晚报》对她的事迹都进行了报道。

珠海市市委书记梁广大(1998年第12期)

封面背后的故事

  1998年,在世界各国推荐出450多个城市评比角逐中,珠海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环境之美,有口皆碑,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广东省委常委、珠海前市委书记梁广大。从1983年任珠海代市长,到1998年退休,梁广大在珠海一干就是15年。环境,是他为这座城市保留下来的最大财富之一。梁广大曾经说过,牺牲环境追求一点点经济繁荣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这是不可弥补不可饶恕的罪责。这句话在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公安干警的楷模任长霞(2004年7期)

封面背后的故事

  任长霞,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2001年她调任河南登封市公安局局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决了十多年来的控申积案。从警21年,她用“忠诚、敬业、拼搏、爱民”树立了人民警察的光辉典范。2004年4月14日,在破案件途中不幸殉职,年仅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