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铝包木阳台窗招商:《孟子》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51:17

 

    《孟子》是先秦儒家最为重要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它与《论语》并称为《论》《孟》,奉为儒家经典。但是,《孟子》虽与《论语》并称,二者的区别实在不小。那么,《孟子》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它又有什么魅力?

一、实质

    《孟子》的精神实质有三点:

    1、心性学说:这是《孟子》一书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确信,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2、“仁政”思想:由于孟子主张人性善,所以,他认为只有推行“仁政”,才能天下无敌。

    3、强势人格:《孟子》主张强势人格,这一点非常突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汉赵歧注:淫,乱其心也;移,易其行也;屈,挫其志也。三者不惑,乃可以为之大丈夫矣。

    杨伯峻译: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认为:在生与义的抉择中,应当舍生取义。

    《孟子》的这种强势人格在先秦诸子中是非常突出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最大、最积极的。

二、性善

    性善,即是人心原本善良。但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

    善良是一种能力,它只可能发生在强势(至少旗鼓相当)的一方,弱者是没有资格谈善良的。因为,弱者的“善良”完全只能掩饰善者的无能和恶者的罪行。

    因为,“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小国不可以和大国为敌,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狼要吃羊,羊有什么资格谈善良?只有狼突发善心,将嘴中已经咬住的羊放掉了,善良才会产生。

    历史上那么多侵略战争,入侵者杀人放火,抢劫财物,被侵略的百姓有什么资格谈善良?

    弱者把“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 (《梁惠王》)的愿望寄托在强者“善念一动”是危险的。

    解救只有依靠自己。

    权术又叫谋略,拥有权力的人使用这种谋略时我们才将它称之为权术。懂得权术,了解权术,与玩弄权术是两码事。我们要懂得权术、认识权术;但是,懂得权术并不意味着我们自己也玩弄权术。中国古代官场中,身居高位却不懂权术,只能称之为政治幼稚,或戏称之傻冒。我在《读史记》时对不懂权术的人称之为傻冒,这不是提倡权术,只是不希望“为人鱼肉”,不希望愚蠢的善良。

    强者之所以强,因为他具备的强势人格,而非蝇营狗苟的权术。

三、强势人格

    《孟子》真正的魅力在于他所倡导的强势人格。

    强势人格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自强不息

    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就是高调做事。就像扬帆出海,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只有强势人格才可具备强势的能力。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一生求学最为曲折,也最为痛苦,因为我曾经两次遭遇失学。

    1958年我小学毕业。由于我从上小学以来一直保持全五分(当时实行五分制),所以,学校决定保送我去读一所重点初中。

    但是,我最后得到的录取通知书却是一张用旧报纸糊的信,里面有一张油印的录取通知书:开封市新新中学。我们这所民办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受家庭出身影响的学生。

    这所民办初中的全部校舍就是一条小巷子里的两处民宅。

    在地学校经济非常拮据。我们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分班,但是,我们那时分班不是按入学成绩,而是按个头。当时我十三岁,但是,个头已经有一米七多,所以,我被分到了大个班。大个班的任务非常明确,每周最少打三天打工,用打工挣来的钱支付学校的所有开支。

    开封北郊有一个砖厂,离城有十里地,我们常去砖厂为市内的工地拉砖,一个通宵拉两次。之所以晚上干,是我们学校没有车,我们几个班干部每到拉砖的那天傍晚,要先从城东跑到城西,来回走两个多小时,向一家工厂借人家的马车,这种车开封当地叫汔马车,就是用马拉的大车。白天牲口拉车,晚上牲口不干了,我们顶上去,拉一夜,第二天一早再把车准时送回去。

    我们没有牲口,只能用人驾辕。我个子高,又是班长,所以经常驾辕的都是我。所谓驾辕,就是把担在牲口背上的皮带担在自己的双肩上;我虽然长得一米七多,但是,年龄只有十三、四岁,人又很瘦,撑不住装得满满一车砖,所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在车辕上横着绑上一条抬筐的抬扛,扛子两边各找一个个头大一点的男生扶着,我们叫帮辕。

    这种活最危险的是下半夜拉的第二趟。前半夜的第一趟大家的体力还好,也不犯困;但是,到了后半夜,拉第二趟,往往是又累又困。拉车的同学一般是十几个人一辆车,除了驾辕、帮辕的三位同学,其余的同学都用要用绳子绑在车上拉。不少同学,一边似睡非睡地走,一边东摇西晃地拉。我是驾辕的,一刻也不敢睡。如果是平地,还无大碍,就是走得慢一点。一旦车子遇到一道土坎,下坎的时候,因为是两轮车,车头往下猛一裁,这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车头往下一裁,我这个驾辕的根本撑不住满满一车砖的重量,如果把我压趴下,这辆重几千重的砖车就会从我身上辗过去,后果不堪设想。其他同学是在两边用绳子位,都可以向两边逃,唯独我这个驾辕的无法脱身;因为车辕一着地,我就被压在地下了。往往这时候,驾辕的两位同学会吓得大喊起来,拼死向上抬那根横绑在车辕上的扛子,所有似睡非睡的同学全惊醒了,都停下来把车向后掀,车后梆一落地,车辕挑起来,我才能躲过一劫。

    这种事每个晚上的后半夜都可能发生,这不是同学们不尽心,而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一个晚上跑几十里地,拉两次砖车,承受能力有限。每次车停下来,我都是双腿发软,浑身冷汗。但是,车不能停,砖还得拉,学校还等着钱。我们每个同学都明白这件事的严重性——我们不能失学!为了不失学,就得拉砖!

    初中两年的半工半读,干了各种各样的活,建筑工地的搬砖提泥、钢铁厂砸矿石、化肥厂挖土方。所有学校能够联系到的活,所有可以由我们挣钱的活,我们都要去干。

    这所中学简陋之极,但是,这所极其简陋的学校使我们躲过了缀学。在这所学校两年艰苦环境的磨励,使我与我的同学们日后对《孟子》有了共鸣,现实让我明白了《孟子》高扬的自强不息。

    繁华似锦的北京城,埋藏了多少人的光荣与梦想;那些“北漂”们,离开父母独自打拼,说心里话,我佩服这些年轻人!

    懂得自强不息,不是《孟子》交给我的,是生活告诉我的。不过,我还是要感谢《孟子》。若干年后,当我作为一名高考落榜的民办老师,在图书馆里读到这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时,我的感动,我的决心,因他而起。是他,让我的忍耐和艰辛有了一个倾听者,让我所有的辛酸和委屈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也让我鼓舞了面对人生逆境的勇气。

    经典常常不是读懂的,而是在现实中感悟的。

    高中毕业之后,我再次失学,原因与考初中一样。但是,此时还没有民办大学让我上。因此,我教了七年小学、七年中学,经过十四年的磨励,才重新考上研究生。

    我的一生,教过了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硕士生、博士生,今年我招的首届两名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就要毕业了,同时,今年我也开始招博士后。

    一个气球能够升腾是因为它里面充满了氢气,一个人能够升腾是因为他具有自强不息的强势人格。这种强势人格不一定表现在外部,而是内化为数十年自强不息的坚持。因此,具有这种强势人格就会有一副傲骨,而不是傲气。

    还有一个发生在美国非常有趣的故事:

    一个圣诞之夜,一家鞋店的老板发现了一位小男孩趴在橱窗外,盯着橱窗里的的鞋子。这位老板就问这个小男孩,我能帮你什么吗?小男孩说:你能不能告诉上帝,我想让上帝赐给我一又鞋子。

    老板让小男孩进来,打了一盆热水,为他脱掉旧鞋,给他洗了脚,然后对他说,上帝说了,他不能赐给你一双鞋子,只能给你一双袜子。小男孩非常失望。老板说:上帝说需要你自己穿着这双袜子去找你理想的鞋子,但是,他说:给你的礼物比给谁的礼物都丰厚。只是你需要坚定不移的找下去!

    30多年过去了,又一个圣诞节的前夜,年迈的鞋店老板突然收到一封来信:亲爱的老板,还记得30多年前圣诞之夜找你要鞋子的小男孩吗?他非常感谢你那个夜晚送给他比金子还珍贵的话和一双袜子,他穿着那双袜子,已经找到了自己适合的鞋子——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署名:林肯。

    这位鞋店老板非常懂得如何教育一位孩子学会自强不息。这位老板绝对没有读过《孟子》,但是,他对《孟子》倡导的自强不息精神却深有领会。因为,无论古今中外,经典所讲的道理都是最朴素的,因而,也是通用的。

    第二层次:坚守本心

    在孟子看来,低调做人,返璞归真,大智若愚,才是真正的强势人格。

社会从来都以它的强势引领着人们,只有用超常的性情和意志去抗拒世俗社会的复杂和丑陋的诱惑,坚守善良的本性,才能保持人的善性。而这,就需要 “仁”和“智”,二者之结合,才能达其极境即“圣”。孟子:“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这种智慧,就是做人的智慧。

    所以,强势人格决不是盛气凌人,相反,强势人格需要的是低调做人。

   有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他的存在让你感到压力,他的行为让你感到自卑,他的言论让你感到渺小,他的财富让你感到愤怒;一句话,他的自我使别人无处藏身。这不是强势人格,这是以强凌弱。

    强势人格在坚持自强不息之时,同时也要坚守善良的本性。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隐”。“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大隐”不同于“中隐”、“小隐”,就在于“大隐”不依赖环境,“大隐”更多的依靠自我的坚守。

据说华人首富李嘉诚宴请客人,首先发名片,按说他那么大的腕,谁不知道他?可他逐一发名片,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发完名片后李嘉诚按照抽号照相,接着抽号决定吃饭的位置,每15分钟再换一次位置,为的是大家都能和他零距离接触。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强者的人格魅力!

   要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决不可期待于其自然的生成,它需要的是清除在“己”“我”之内不断地滋生着的形形色色的趋恶的力量,这个过程就是坚守本心。

    我们在电视上看见过小狼、小豹、小虎、小狮,都可爱极了,然而待到它们长大,你就会发现它们目光中的单纯和调皮早已被狡诈与凶残所代替,叫你不寒而栗了。从生物法则来说,这叫生存需要。为了生存,它要吃掉你,而不是要让你觉得它有多么可爱。

    人在社会上生活,与动物一样,也有一个生存竞争的问题,因此,人也不可能一味地天真下去。这就决定了本心退化之无奈。但我以为我们应该感到幸运的是:人类社会毕竟不同于动物世界。人类之间有竞争,却也有协调。这个协调,有法律的力量,更有道德的感化;这种道德感,就是强势人格打造的“仁者爱人”就决定了人的本心不致消亡。

    有句时髦的话: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抵抗。你能抵抗什么?你能见到权势者而不露出谄媚之色吗?你能看到富贵者不起嫉恨之心吗?援助弱者而不居施舍之功?受人帮助而不露愧颜?面对不合理的好处,你能够内心平静,选择放弃吗?面对不公平待遇,是沉沦,是抗争?

    所以,孟子坚持民本思想,提倡“仁政”;体现在我们的处世之道中,就是低调做人,“善”无处不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然而,没有行为的积累,哪有人格的提升?没有内力的修养,哪有环境的和谐?

    第三层次:包容化育:

    包容化育是强势人格的最高层次。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这就是说,具有强势人格的人能够感召众人,能够圆融外界的纷争、污染。

    这一层次,你不再感觉自己在用内心的定力去抗拒外界的诱惑,而是对外在世界的理解和包容。

    酒精消毒,什么浓度为好?大家很可能想当然地认为,当然是越高越好啦!但是我听说,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细无声,慢慢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我未见包容化育的圣人,但平凡人的琐细生活,让我感受到了包容化育的伟大。同事之间,进取的人是强势,嫉妒的人是弱势,你怎么办?夫妻之间,信赖的人是强势,猜忌的人是弱势,你怎么办?亲子之间,放手的人是强势,束缚的人是弱势,你何去何从?上下级之间,沟通的人是强势,威压的人是弱势,你何去何从?

    我看到很多人,没有申辩,没有愤怒,他们选择莞尔一笑,这是君子的笑,包容的微笑。人生没有高下,没有绝对真理,弱者也有弱者的人格,弱者的空间。我尊重,我理解。

    所以,最高的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一生经历坎坷,早年的锋芒似乎磨尽,但绝不至于是个“老人精”,也没有达到包容化育的境界;但是,我学会了不太痛苦地面对人生的不公,学会了感谢生活给我的恩惠。这是《孟子》给我的力量。

    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能流畅地传送寰宇。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开始填平心灵的鸿沟。我们的心灵柔和了,就能更准确地表达人与人平等的温暖信念。

    将这一切“生而知之”的修身意识重新捡拾、回归,打造强势人格和能力,“推己及人”,就是真正的和谐,是对浮躁之所戒,对生命之呼告;而非无奈的豁达和贫穷的幽默。

    就强势人格而言,自强不息是强调一种精神,但是,这种精神必须能够对抗外在的干扰和诱惑,必须坚守善良的本心。无论强调自强不息,还是坚守本心,都是一种人为的努力,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人为,而是包容化育。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能达到真正的强势人格。

    所以,孟子以强势人格为核心的处世态度就是,先强势人格,再强势能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势不等于恃强凌弱,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善良不等于天真可欺,而是一种超脱的境界和实力,以及具备这种实力后的泰然。

    建立自我的同时追求无我,展现一种生活的态度,人生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强势人格。

    对于这种强势人格,孟子曾不无神气地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这种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必须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它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

    经典的魅力在于它能内化为一种人格力量,支撑起一个人的一生,更自在、自为地与世界共舞!

    每一部经典都有道、器之分。所谓“道”,即是一部经典的精神实质,一部经典的核心内容。所谓“器”,则是一部经典的分枝,是基于“道”之上的枝节。“道”是形而上,“器”是形而下;“道”是整体,“器”是局部;“道”制约着“器”,“器”附着于“道”。

    明白了“道”与“器”的关系,自然知道读经典应当怎么读。

    所以,我们读经典首先要学其“道”,即经典真正的内涵;把握了经典之“道”,再逐层深入地研究它的局部,它的细节。

    这样讲决不是否定“器”的作用。“器”是小道理,“道”是大道理。大道理是管小道理的,“道”决定“器”。但是,“器”又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器”也可以单独抽出来讲。不了解“道”,只懂点“器”,也行,不过,它显然比基于“道”的理解基础之上再理解“器”要略逊一筹。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读经典,也适用于所有的读书。我讲《鸿门宴》,通篇只讲了两个字:糊涂。说得再详细一点,五个字:项羽之糊涂。这两个字就概括了《鸿门宴》的全部内容,它是《鸿门宴》的“道”。至于《鸿门宴》中的其他道理,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类,统统从属于这个“道”。

   每一个人、每一部书、每一个企业、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它的灵魂,就是它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