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排名2016:《孟子》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18:24

  
  庞永
  
  公元前315年,战国时期七大强国之一的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起重兵进攻燕国。由于燕国统治者不得民心,当齐军攻入燕国时,燕国不少地方“士卒不战,城门不闭”[1],齐国军队只用了五十天时间就攻入了燕国首都,杀死了燕王和其他上层统治者。
  在燕国统治者“虐其民”[2]、齐宣王进攻燕国之前,一个名叫沈同的人问孟子,其他国家是否可以出兵干涉燕国的内政?孟子肯定地说“可以”[3]。当齐国占领了燕国全境之后,齐宣王问孟子,齐国是否可以吞并燕国?孟子明确地对他说:吞并其他国家是可以的,但要考虑他国老百姓的意愿,如果他国老百姓同意的话就吞并掉;如果他国老百姓不同意的话,就应在他国建立一个符合老百姓意愿的政府,然后撤兵、恢复他国的主权[4]。
  从《孟子》一书中的表述来看,孟子认为齐宣王对燕国内政的干涉是不正义的,这并不是因为不能武装干涉他国的内政,而是因为齐宣王本人与被他杀死的燕王其实是一路货色;他对燕国武装干涉成功之后,自己又成了燕国老百姓新的压迫者。不过,《孟子》中很明确的一点是,孟子决不否定对他国残暴统治的武装干涉。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陷溺其民”,其他国家就可以“往而征之”[5] 。孟子认为,一个真正受到本国老百姓拥护的、不压迫本国老百姓的政府,最有资格对他国内政进行干涉。
  孟子还经常讲这样的一个古代故事:汤在亳国当政的时候,葛国当权者杀了一个小孩,于是汤就出兵进攻葛国,为小民百姓报仇。后来为了保护各国老百姓,汤开始到处讨伐暴君。当汤向东征讨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就埋怨;当汤向南征讨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就埋怨,他们说:“为什么把我们国家放在后面?”老百姓盼望他来,就像大旱之年盼望下雨一样。汤的军队所到之处,赶集的人络绎不绝,种田的人照常干活,杀掉那个国家的暴君,安抚那个国家的人民,就像及时雨从天而降,人民万分喜悦。[6] 孟子用这样的故事,明确地宣布了他对武装讨伐别国暴君的行为的支持。
  汉朝时期以后,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为了解除他国老百姓受到的压迫,可以、也应该推翻那个国家的暴君,这成为中国人的政治常识。在中国政治比较清明、人们怀抱希望的时代,中国也积极干预过其他国家的内政,推翻他国荒淫、暴虐的统治者。例如唐太宗贞观22年(公元648年),一位唐朝大臣甚至到遥远的中天竺阿萨姆(Assam)将篡位、乱政的统治者阿罗那顺逮至长安受审。直到1882年,在国内忙于自强运动(今天又称为“洋务运动”)的清朝政府还派兵将顽固、守旧、排外的朝鲜执政者大院君抓来中国监禁。
  由此可见,从中华文化的观点看,他国内政是可以干涉的,他国主权是可以无视的,我们不能允许“内政”、“主权”成为专制、独裁者的续命汤。
  
    2011年3月24日
  
  
  注释
[1] 《战国策·燕策》。
[2] 见《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对齐宣王说的原话是:“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3] 见《孟子·公孙丑下》,原文是:“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
[4] 见《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对齐宣王说的原话是:“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齐宣王占领燕国之后,仍然压迫燕国的老百姓,于是孟子便明确要求齐宣王从燕国撤兵:“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5] 《孟子·梁惠王上》。
[6] 见《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的原话是:“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在《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尽心下》等章节中,孟子也有基本类似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