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简历模板:武汉:“首义之城”的变与不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05:49

武汉:“首义之城”的变与不变

2011年10月08日 14:23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T|T
1人参与1条评论打印转发

百年前的武汉,列强盘踞,民不聊生。

百年后的武汉,已发展成为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科教大市和交通枢纽之一。

辛亥革命后的百年中,武汉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哪些精神积淀下来融入到城市的血脉中?

沧桑巨变

“在京汉铁路线,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应穿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络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此市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

这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规划。关于未来中国的发展,孙中山提出了自己的“浪漫”构想,却被当时国内外不少人斥之为“空想”。而孙先生的“隧道过江”设想,也曾被一些外国记者讥为不合时宜的空谈。

孙中山去世后,“过江梦想”却一直萦绕在武汉的上空从未散去。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成立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并责成国家八部委调集全国力量,为长江大桥建设服务。1957年10月15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天堑变通途。

改革开放后,武汉经济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伟人的“隧道过江”设想最终成为现实。2008年12月28日,“万里长江第一隧”成功贯通,武汉步入“江上通桥、江中行船、江底穿隧”的“三维”时代。

从“隧道过江”梦想规划到长江大桥通车,再到长江隧道的贯通,伟人的百年设想在武汉一步步实现。

如果说桥梁隧道建设是武汉城市发展的一个见证,那么类似的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在江城随处可见。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昔日首义之区的武汉,现在已成为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共和国的工业脊梁、科教大市、交通枢纽之一,在党中央“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

辛亥革命百年后的今日武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环境优美,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和优秀旅游城市。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为武汉精心设计的现代化建设,这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无法着手的宏伟蓝图,在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已经成为现实。

精神坚守

2011年10月1日,首义之城雨后初霁。

被秋雨洗刷后的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格外鲜红。这个俗称“红楼”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已经成为不少人来汉游览参观时的必选景点之一。在很多人眼里,来武汉总是绕不过“辛亥首义”的,而红楼也早已经成为了解武汉的活教材之一。

和“红楼”一样,打响首义第一枪的工程营营址纪念碑,起义胜利开端的起义门和楚望台,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铜像,起义军战时总司令黄兴的铜像等首义文化遗存,都历经百年风雨,现今都显著地矗立在这座城市的核心地带。

“‘首义’是首次举义成功的意思。”历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说,孙中山1912年1月1日发布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称:“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武汉遂被称为“首义之城”。

“武昌首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一是为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而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二是建设新社会的建设精神。”冯天瑜教授指出。而首义精神所蕴涵的团结进步、振邦兴乡的爱国精神,敢打敢拼、不畏牺牲的铁血精神,不拘教条、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勇担大任的历史主动精神,艰苦奋斗的求真务实精神,善抓机遇的机智果敢精神,已经成为武汉精神的重要内容。

作为武汉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首义精神是激励武汉人民爱国爱乡、争取民主、自由、幸福的不竭动力。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武汉人民充分发扬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创造出多个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进行商品销售体系的改革,汉正街由此成为“天下第一街”;以开放的观念,率先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武汉成为全国第一个任用“洋厂长”的地方,等等。

如今,漫步在武汉街头,你会看到首义路、首义园、首义小区、首义中学、首义广场等诸多以首义命名的街道、学校、社区、广场等等,“首义”两字已深深嵌入到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这座城市最耀眼的文化符号。回首武汉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不难发现首义精神总会不时回荡在三镇之间,与这座城市相伴而行。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基因,首义精神已融入到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之中。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