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立医院改革方案:是海水西调还是藏水北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32:50

编号:建议13771号
建议主题:是海水西调还是藏水北调
建议类别:科教类
建议人:lzcxmz 政治面貌:群众
提交时间:2011-10-05 11:13:51
内容:读《“引勃入新”狂想》和《海水西调:现实离科幻有多远?》
引子:“海水西调,引渤入新”在全国掀起了巨大波澜,究竟发生了什么,竟让新疆出此下策——日趋匮乏的水资源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黄河水路大通道的轰然降临,或将打破这种令人尴尬的窘境。
不久前,“一场由一家新疆省级智囊机构、一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一所新疆高校主办,两个地区发改委参与承办的‘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上,上百位水利工程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论证了一项名叫‘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科学幻想。”获得的共识是“利用海水解决人类生存危机问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选择。”虽然仅是一个距离可行性较为遥远的共识,但还是迅速掀起了波澜,反对者铺天盖地,反对者的声音更是一浪盖过一浪。
也难怪,调入大量海水来改善沙漠气候,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此先例,一旦海水发生渗漏,后果不堪设想,环境风险太大,国家环境保护部也不会轻易通过该项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何况,依靠海水的蒸发量形成规模降雨,其效果恐怕收效甚微。正如此后“召开的《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项目成果发布会上,十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致认为:无论是从气象学的角度,还是新疆的地理条件,以及海水淡化的技术难度、经济成本来看,‘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想法都是一个‘伪科学’。”
但是,新疆之所以“跋涉5000公里”,千里迢迢调入海水,也从一个侧面充分证实了地处西北干旱地区、远离沿海的新疆对于水的渴望,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而且,日趋匮乏的水资源严重阻碍了新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否则不会出此下策。
包括多名专家学者在内的说法“中国水利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对水资源的低效利用——甚至浪费——并存”,在对待大规模跨流域调水态度上有些不太公平,水资源的低效利用,甚至浪费,并不会一定导致水资源的严重匮乏,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恰恰反映了水资源本身的极度紧缺,只有稀缺性才能导致经济性,反之,不具稀缺性的过度开发,等于是在做无经济效率的无用功。即使面对当前中国严峻的现实:“全国范围内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仅为先进国家的一半,全国工业单位产值用水量却是先进国家的5到10倍。多数城市的自来水管网的漏失率还维持在20%的高位。”也不能掩盖西北地区严峻的干旱现状。中国社科院水资源调配与国土整治课题组的结论,更能说明中国西北地区严峻的干旱状况:“‘小西线’调水170亿立方米左右,难以满足西北六省区和西北干旱区的缺水需要。‘大西线’调水,是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前提性条件。没有‘大西线’调水,西北半干旱、干旱和极度干旱地区有地没水的状况不可能改变,西南有水有电没人的状况也不可能改变。大西线调水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具体构想的可行性,而是从中国缺水的全局出发,统一对大西线调水必要性的认识。不抓紧时间下决心,通过必要性的工作,把大西线调水由构想转变成可以实施的规划和工程,由西北和西南组成的西部大开发,迟早会中途而退,难以为继。”
有位教授认为:“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时期最大的‘南水北调’,也违背了自然条件。由于其流域地势中间高,两头低,通过泰山山脉时完全通过水闸人工抬升水位才能通航。”让人大惑不解的是,在“中间高两头低”的条件下,“通过水闸人工抬升水位才能通航”,只能说明我们先辈们的聪明才智非常高明,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还能通航,这是改造自然条件,充分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典型案例,我们只能为时隔两千多年后的现代文明,且拥有先进得多的科技手段,还不能恢复京杭大运河的全线通航而感到汗颜,“违背了自然条件”之说也无从谈起,二者毫无任何逻辑关系。而且,京杭大运河自元朝初期全线贯通到清朝中叶断航,期间500多年通畅运行,何来“违背了自然条件”之说。随着津浦铁路的通车,黄河的改道迁徙,山东境内河段的水源不足,许多河段淤成平地,致使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的辉煌不再,只能说明后来的“自然条件”因“缺水”才发生了改变,最终导致大运河终结的命运。
“贫水,让多少金钱与人力上的投资都变得绵软无力,内蒙古的煤炭、新疆的石油、甘肃和宁夏的发电厂……没有水,一切就难有生机,工业、农业、牧业……任何有助于消除贫困落后局面的开发规划都在缺水的困境下举步维艰。”“在我国北方,八大沙漠肆意妄为,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疯狂外扩,让曾经的农田、草原、村庄都化成了海市蜃楼。更可怕的是西风来,黄沙起。仅今年,我国北方就遭受了12次沙尘暴的袭击。”“首都北京,距离中国八大沙漠之一浑善达克沙地仅有18公里。”
“如是危局,谁来疏解?”“它若不是良策,谁能拿出一个良策?”
有一良策,就是本文所指的“藏水北调”,但“藏水北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大西线”调水,而是黄河水路大通道中的大西线调水工程。
该项调水工程为了躲避深埋长距离隧洞高难施工技术,采用全程电力输水。为了躲避横断山脉崇山峻岭中的高水坝高难施工技术,将蓄调水库置于受水河流的黄河上游。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破坏,采取分级提水方式,既可避免长距离管道铺设、提水能量消耗大,也可较好保持该段河流原有的水环境。而电力输水导致的高昂运行成本和管道铺设导致工程资金的高涨,均可由大通道开通后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来承担,好在调水河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电站的强大电能可以大幅减缓昂贵的运行成本。
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三大战略性资源,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相比之下,能源较为紧缺,人均能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土地资源紧缺,人均国土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极度紧缺,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一个国家,战略性资源的使用价值远大于其交换价值,即首先要最大限度的拥有这些战略性资源,其次才是其价格、成本等因素的考虑。
能源不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没有能源,人类又回到原始社会;土地资源不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土地资源,国家无法立足;水资源不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没有水资源,人类无法生存。能源可以购买,无论成本有多高,只要能够买到,这也是目前中国能源企业世界各地到处购买石油资源的原因,而且由于石油储量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很大,因为风险较小的油田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瓜分完毕。土地资源买不到,殖民地已经成为历史,这也是当年西方帝国到处掠夺别国、建立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水资源也买不到,连殖民地也无法获取,而且,水资源的充足,直接表现为一个国家耕地面积的增加,对于耕地面积不足国土面积13%的中国极为重要,水资源的增加就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即一定意义上的国土面积的增加。何况,水资源的充足性,还关系到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资源对于极度紧缺的中国更为重要,这也是大西线调水工程及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所在。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调水是中国水资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只要技术上可行,就应纳入国家的决策层面。至于经济是否可行和环境是否允许,可以选比抉择。大通道以其较好的技术可行性、良好的经济可行性以及环境影响较小等绝对优势,理应成为国家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调水的第一选取对象。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下“引勃入海”工程与大通道大西线调水工程电力输水的运行成本:“引勃入海”工程,“从渤海引来的水,在新疆的水价将达到每立方米8元左右,”提升高度为1280米左右,大西线调水工程提升高度约为600米,其水价仅为“引勃入海”的1/2,每立方米小于4元。如果考虑海水淡化,“通过引入海水淡化使用的方式平均每吨水的成本费用是4元”,两者的差价在8元以上。况且,“引勃入海”工程的输水电力全部来自外部,而大通道大西线调水工程输水电力基本上来自内部。谁优谁劣,一目了然。
“藏水北调”势在必行,大通道大西线调水工程将成为中国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调水战略的最佳首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