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写过什么歌:(1124)临洮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9:24:39

临洮县

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是省会兰州南大门。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6个乡,6个社区、324个村委会,2373个村民小组,年末常驻人口53.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全县耕地面积108万亩,海拔1730--3670米,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 -29.5℃),年降水量317--760毫米,无霜期80--190天。近年来,临洮县相继荣获“全国田径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卉之乡”、“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殊荣。

中文名称:临洮县外文名称:Lintao所属地区:中国 甘肃省下辖地区:洮阳镇、八里铺镇、太石铺镇等电话区号:0932邮政区码:730500面积:2851平方公里人口:53.99万人(2007年)

目录

     

临洮县

天下李氏寻根敬祖的圣地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李姓占整个中国汉民族的7.9%,在全世界有李姓人口一亿三千多万人。在李姓人氏中自称为“陇西人”的占相当大的比例,而陇西李氏发祥地、即陇西李氏祖籍地就在今甘肃省临洮县。   一、 李氏元祖李耳(老子)飞升临洮,始有“陇西李”   李氏远祖源于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皋陶为尧的大理,于是因官命族为理氏。殷末理氏中理徵得罪于纣,被纣杀,其妻携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李得保全性命,因姓李氏,这就是李氏得姓始祖。利贞十一世孙李耳,史称“老子”为东周守藏室史,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说创始人。据史料记载、民间传说,春秋末老子西行时带领儿子李宋、李宝出函谷,经散关,为关令尹喜写下《道德经》,游河湟,涉流沙,访陇西十七年而终。李耳临终飞升于狄道(今临洮)岳麓山凤台。李耳八世孙李昙,生四子,崇、辨、昭、玑。崇为陇西郡首任郡守,是陇西房李氏始祖。李玑及子孙初居山西晋阳,后迁河北邯郸,成了河北赵郡房始祖。这样就形成了以李崇为首的陇西房和以李玑为首的赵郡房,为李姓的两大支柱。   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临洮,战国后称狄道,是人文始祖伏羲后裔的食邑地。周朝称陇西邑。自秦献公(公元前384年)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为临洮建县之始。从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陇西郡的郡治就在狄道。战国秦长城的西端起首就在今临洮县的三十里墩。从战国到秦汉近五百年间狄道一直就是陇西郡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地域约为今日甘肃中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的广大区域。这就是说,那时的陇西,是以狄道为治所的陇西郡辖地。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老子的曾孙叫李昙,李昙的儿子叫李崇。李崇“建功北狄道讨西羌”,“受封南郑家素昌(狄道)”,在秦时曾任陇西郡守,驻防郡治狄道(今临洮)。李崇就是为后世所称颂的李氏陇西房始祖。这样,从老子西行飞升临洮,到老子九世孙李崇以后,就开始有了“陇西房”李氏,即“陇西李氏”。    二、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   古陇西的得名,就因狄道故城其东有陇坻,陇水而得名。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中明确的指出:陇水源于鸟鼠山西北高城岭,流经陇坻、陇坂,注入洮水,秦昭王二十七年,因狄道古城在陇坻之西而得名,故曰“陇西”。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说:“陇水,今名东峪河,源出甘肃渭源县西,北流入临洮县境,注于洮水”。由于历来的图书典籍对无专门文字的反映,加之对古陇西与现陇西县的片面理解,使人们在研究古文化时往往将古陇西和北宋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由襄武县更名的陇西县混为一地,造成了新的疑团。   从狄道建县开始,临洮古城历经2300多年,城池大小虽有过三次变化,但始终没有离开过陇坻和陇水以西的地理位置。狄道县名也一直沿用到1929年的民国时期才改为临洮县。因此,古陇西即今临洮。   三、临洮东川槐里是陇西李氏发祥地、始居地。   秦国首任陇西郡郡守是老子九世孙陇西李氏始祖李崇,居家狄道。李崇的次子李瑶为狄道侯,李瑶之子李信官封秦大将军、陇西侯。此后李崇的后裔就繁衍生息于狄道(今甘肃临洮县)。据考证,现存陇西李氏最早的祖坟,是古狄道东川之汉墓,也就是今临洮县东廿铺现存的西汉太尉、征西将军李仲翔的家族墓群,1954年就被列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东廿铺西边的槐树里村,是李仲翔之子伯考安家狄道东川的家园和生息地,也是有史可考的陇西李氏安家的第一个村落。西汉时,李信之子李超为大将军,李超次子“李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战殁”。葬于狄道东川,“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晋书·列传》)。其家就在狄道东川。李伯考的儿子李尚生飞将军李广(是李仲翔曾孙),李尚任成纪(今甘肃静宁县)县令后,史称“成纪李氏”。在《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广父李尚,乃伯考之子,而伯考之家在狄道东川故里,在李尚任成纪县令时才迁居成纪的。自从李崇(陇西房始祖)在公元前280年首任陇西郡守家居狄道起,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陇西李氏根在临洮,据史料记载和大量现存墓志铭考鉴表明槐里是陇西郡狄道县东乡槐树里。西凉武昭王李暠是西汉太尉李仲翔十九世孙,上世纪初临洮北关外,竖着一块大碑上刻“西凉武昭王李公讳暠之故里”。李暠子孙李蕤(李宝之孙、武昭王玄孙)、李彰(李冲之孙、武昭王五世孙)、李媛华(李冲之女、武昭王玄孙)、李艳华(李蕤之女、武昭王五世孙)等这些人的墓志上都详细指出其族来自“秦州陇西郡狄道县都乡和风里”或“华风里”。按兰大教授张书城先生的《陇西李氏源流考辨》中分析,“都乡和(华)风里”是“东乡槐树里”,即李暠子孙把“东乡槐树里”说成是“都乡和(华)风里”,于是写墓志的也就写成“都乡和(华)风里”了。以上史实也进一步说明临洮东川槐树里就是陇西李氏发祥地、祖居地。   四、临洮是李唐故里   东晋时李仲翔十九世孙李暠,《魏书》载:“陇西狄道人”,史称“西凉武昭王”。他是一位通经史,知兵法,文武兼备的政治家,是陇西李氏发展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李暠之孙李宝,重孙李冲都是北魏重量级人物。在后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陇西李)宝等为冠”。时李宝家“人位兼举,因冲宠遇,遂为当代盛门”,“自凉武昭王以后,一门三公,为四海著族”。李暠七世孙李渊,为大唐开国皇帝。《旧唐书·高祖本纪》载:“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七代孙也”。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修《氏族志》定“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的关龙簪缨的陇西李氏家族达到了鼎盛时期。在李唐宗室出土的墓志铭中,李渊从弟及其后裔,李寿、李贞、汝南公主、长乐公主、新城公主、兰陵公主、李贤、李惠仙、李惟一、李侃侃、李思训、李珪等均刻有“陇西郡狄道县人”。大诗人李白自称“白,陇西布衣,凉武昭王九世孙”,充分证明了他们都是陇西李氏,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这些记载与史料,既表明天下李氏人才辈出,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说明,从秦汉到隋唐,在绵延一千多年的家族兴衰历程中,伴随着这一时期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从古陇西这块土地上征战杀伐,走向全国,或以文治,或以武略,建功立业,闻名于世,终于创建了李唐王朝。从汉代边将到唐朝帝王,涌现出一大批叱咤风云,英姿独标,伟业赫赫,彪炳史册,留芳百世的英雄人物,因而也使临洮成为李唐故里而声名卓著,历史辉煌。   五、临洮是陇西李氏寻根敬祖圣地   漫长的李氏岁月中,李氏已经发展到一亿多人,成为中国最大的姓氏,今天在临洮也有不少。现在临洮的56万人口中,有8万人姓李,占全县人口的七分之一。整个临洮境内,以李姓命名的村庄达76个,可以说遍地都是“李家庄”。仅仅是“李家湾”就有10个,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村庄叫纸坊李家、窑头李家、瓦坊李家、大户李家、小户李家、单庄李家、河下李家等等的名称。   现在临洮仍保存李氏元祖李耳(老子)飞升地凤台、陇西李氏祖居地槐里村,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作陇西郡守时兴筑的战国秦长城遗迹,现存最早的陇西李氏祖坟—西汉太尉李仲翔家族墓群(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凉武昭王李暠衣冠冢、唐西平王李晟父左金吾卫将军李钦墓等遗址及 “陇西李氏”根在狄道的诸多墓志铭等史料。2005年12月,由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审编,根据大量史料和遗址考证后,临洮是陇西李氏祖籍地已编入甘肃史话丛书《临洮史话》一书,2007年4月也收编入《甘肃史话》。由甘肃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写入史册。   狄道是李氏陇西房的始居地,陇西李氏在此繁衍,兴起,登上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舞台,创下了盛唐伟业。纵观中国古代史,“自贯狄道,布在方策”的李姓帝王有27位(西凉李暠父子三王,唐朝李渊家族21帝,南唐李昪祖孙三帝)籍贯狄道的宰相12位(北魏2人,唐朝10人),至于狄道籍的侯王将帅、郡守县令和文化名人更是数以百计。所以,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定四海望族时,“以(陇西狄道李)宝等为冠”;宋代,就有“故言李者称陇西”的定论;今日,海内外的李氏后裔仍以“陇西堂”为堂号、自己祖先源于“陇西”为荣。   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经过10多年的研究,通过广泛宣传,加强了同海内外李氏宗亲社团及后裔的联系、交流,使李氏宗亲组织和后裔真正认识到,临洮就是陇西李氏发源地,因此到临洮来寻根祭祖的李氏宗亲组织和后裔逐年增加。沈阳李氏李铮弟兄自2001年8月来临洮寻根后,为李氏故里临洮敬赠了一尊老子(李耳)雕像。2006年有南京的韩国籍的李氏后裔一行三人;有福建闽南李氏宗亲联谊会一行13人;福建长乐陇西李姓海外宗亲联谊会一行16人;2007年江苏常州李氏;2008年江西省丰城市李氏;新加坡李唐宗室后裔李传业等来临洮寻根敬祖;他们有的给本会捐助了资金。有的赠了李氏族簿等资料。另外同我会来信联系;打电话互相交流资料;准备来临洮寻根的还有北京、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山东等地的。多年来通过联谊,寄发资料,收到各地李氏宗亲会赠送的李氏族谱有十多种。大多数李氏族谱中,关于李氏先祖的记载上,都写有“西汉太尉李仲翔葬于狄道东川”,这同本会研究的史料,临洮现存李氏先祖遗址是一致的。这进一步证明,古陇西即今临洮,甘肃临洮就是陇西李氏之根,真正是陇西李氏寻根敬祖之地。   六、有关媒体、专家对“古陇西”,“陇西李氏祖籍地”的结论   (一)《今陇西非古陇西》— 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的问题(摘自《兰州晚报》2005年11月20日第13版《探访李氏文化之二》 记者 王文元)   “今天全国许多地方都修建了李氏宗祠。同时,为了纪念他们来自古陇西,许多人在使用的器物上标有“陇西”二字。而修建的家族祠堂取名为‘陇西堂’,以示他们的祖先来自陇西。几乎在每一个祠堂门口都有这样一幅对联:‘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家依江北住,飞鸿东向,一联聊寄子孙心。’以示他们不忘根本。   如今的陇西县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也是定西市所管辖的一个县。毫无疑问,有很多人知道“今陇西”这个地方,但是能真正了解“天下李氏出陇西”的古陇西的人并不多。因为在历史上陇西郡管辖的地方非常广大,今天陇西县的地位远远不能同古陇西的地位相比“……   古陇西是甘肃最早设置的郡。   “‘陇西’一词引人注目时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这一年秦昭王设置了陇西郡,并修筑长城,以防御西部的少数民族,从根本上确保秦人后方的稳定。”……   “战国秦长城就是将秦人的发祥地礼县及其周边地区围在了里面,有了长城自然要设置守护长城的部队和地方政府。位于战国秦长城起点不远处的狄道(今临洮),自然就成为陇西郡的郡治。西汉时,陇西郡管辖今天甘肃东乡以东洮河中游、渭水上中游、西汉水上游的广大区域。所有的史料证明,陇西郡治所在地狄道就是今天临洮县。”……   今陇西为古襄武   “今天的陇西县,因为沾了‘陇西’二字的光,就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古陇西’。其实,今天的陇西县仅仅是古陇西郡的一部分,到了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才在今天陇西所在地设置了陇西县。也就是说,今陇西县得名比古陇西郡得名晚了1270年!《辞海》对今陇西县是这样记述的,陇西县在甘肃省东部,渭河上游,汉时在此设置襄武县,三国时为魏国陇西郡治所。唐时为渭州治所,宋置陇西县。   从这些记载来看,今陇西县就是汉代的襄武县,虽然曾经也做过一段时间的陇西郡治,但并不是史籍记载中李氏扎根的陇西狄道。著名史学家史念海说:‘陇西李氏在狄道’。“ ……   (二)《临洮槐里:陇西李氏始居地》(摘自《兰州晚报》2005年11月20日第十四版《探访李氏文化之三》 记者 王文元)   槐里:陇西李氏的始居地   “近日记者采访了兰州大学专门研究李氏文化的张书城老先生。张老先生是甘肃渭源人,1950年夏天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李白和李氏文化,为中国李白研究学会、国际李白文化资料中心特约研究员。他给我们详细讲述了陇西李氏的前前后后。 自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故槐里,迁成纪。’千百年来,槐里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地方。可以说,槐里是李广的第一故乡,成纪是李广的第二故乡。而在李广和他的父亲李尚前往成纪之前,李氏就已经在这个名叫槐里的地方生活了几百年。”……   “尽管今天的槐树里已旧迹难寻了,但许多专家的研究表明,这个槐里就是陇西李氏的祖籍地。张书城老教授认为,槐树里就是《史记》中记述的槐里。几十年来张老先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曾经两次到过此地。他认为,大量的史实已经证实,今天临洮县的槐树里就是记载中的‘槐里’。同时,张老先生从唐五代西北方言以及今天临洮的方言入手,彻底破解了李暠子孙的墓志中记述的‘都乡风华里’的历史迷雾,最后确证李氏子孙口传手记的‘都乡风华里’就是今天临洮的‘东乡槐树里’。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可以这样说,史料中记载的陇西李氏祖籍地‘陇西郡狄道东乡槐里’就是今天临洮东川二十里铺的槐树里。   汉墓为陇西李氏作证   《晋书》记载,‘李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战殁。仲翔子伯考奔丧,故葬之于狄道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据记载,1929年在这个地方曾经出土了一块特别的铜镜。在秦汉时,只有位居三公以上者才会有这样的铜镜。人们据此推断,这可能就是朝廷赏赐给征西将军李仲翔的。   大量的史实已经证明陇西狄道就是陇西李氏的祖籍地和郡望,李氏就是从这里走向天下的。“   (三)《老子西行落户甘肃后,始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的定论》   2006年11月19日《甘肃日报》一版《大“道”经纬光华闪耀》一文报道:“老子西游入甘,对甘肃影响极大。专家说,老子之八世孙李昙生四子,长子李崇即老子第九代孙,约在公元前280年作了陇西郡守治所狄道,始为陇西李氏之祖。子孙遂居陇西郡,即今临洮县。由此可断李氏之一脉,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脉为宗。这也表明,老子西行落户甘肃之后始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的定论。”……   旅居台湾的学者李牧华先生,潜心研究注释的《百家姓》中指明:“(秦朝)陇西郡—(现在的)甘肃省临洮县”就是李氏的发祥地。   著名历史学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念海题“陇西李氏在狄道”。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陇西李氏后裔李希平题:“李氏寻根地,临洮古陇西”。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泉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李少园先生在《泉州学林》2005年增刊号“陇西文史资料”撰写的《陇西衍派》一文中写:“陇西李氏根在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而其奠基人则推崇秦朝陇西郡守李崇。李崇四世孙李仲翔为汉代征西将军,奉命平叛,战死陇西,“仲翔之子伯考奔家丧,因葬狄道之东川,遂家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这就是李氏定居陇西的开端。李伯考繁衍出来的这一房,人称“狄道房”。   福建李氏历史研究会理事长李祖启先生在他撰写的《李氏祖籍根在古陇西今临洮》一文中指出:“李氏均系老子(李耳)裔孙,世代生活在古陇西到汉初,而向外发展与迁徙,但始终没有忘记远祖曾经食采于‘陇西’这个堂号,每个李氏家族到现在其客厅正中还是写着‘陇西郡历代宗亲’的祖先牌位以示祀奉。因此从上所述可以说李氏陇西郡与赵郡李姓其根都是源于古陇西,今临洮。每个李氏成员都应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为开发古陇西,今临洮作出贡献而努力。”   2005年12月7日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在接受临洮县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   “过去有句话叫作‘天下李氏出陇西’,那么这个陇西,它指的是什么含义呢?它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这些年可以说是大家争论不一,古陇西和今陇西不是一个概念,所指也不是一个地方,古代的陇西是一个大的地域范围,它是指陇山以西以狄道为治所的陇西郡。)”陇西郡的郡治就是狄道县,也就是现在的临洮县。   “‘天下李氏出陇西’,那么陇西李氏的祖先,也就是第一代—陇西李氏的始祖,恰好是陇西郡的郡守,也就是说,公元前280年,(秦)设置了陇西郡以后,先秦派李崇作陇西郡的第一任郡守。这李崇就把他的家迁置在狄道来了,在这里繁衍了陇西李氏。在李崇之后,无论是他的孙子李仲翔、李伯考、还是以后的李暠,以及成纪的李广,都是李崇的后人。从李崇到李伯考,也就是从先秦到西汉这么一段时间,陇西李氏就定居、繁衍起来。”   “从地面遗存来讲,在今天的临洮东峪沟,即所谓东川有当时的汉墓群,是当时遗留下来的汉墓群,更重要的是有李氏发迹的村子,即古史上所记载的古槐里。”   “根据史料和这个地面遗存,可以说,‘天下李氏出陇西’的陇西它指的是现在的甘肃省临洮县,即古代陇西郡的郡治狄道县” 。“无论从古籍记载,还是从地面遗存来讲,陇西李氏的郡望应该是古狄道,即今临洮,这是毫无问题的。因此,我们可以讲:陇西李氏,根在狄道。)”   七、悠悠洮水浇灌了陇西李氏参天大树之根   临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方风水宝地历史悠久、雄浑博大、人杰地灵。千年不息的洮河源远流长,水量充沛。从县境南向北流程115公里,汇入黄河。这条神奇的远古洮河,历史底蕴深厚,使洮河两岸先民创造出了灿烂夺目、享誉世界的马家窑彩陶文化;洮河之险使临洮成为秦长城西端起首,自古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同时成为西北第一郡—古陇西郡治所在地,丝绸之路要道、陇右军事重镇。岁月漫漫,洮水漫漫,这条古老的河流,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孕育了李氏文化,见证了陇西李氏祖先在临洮世代繁衍生息。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悠悠洮河哺育了陇西李氏先祖和临洮儿女;奔流不息的洮水更是浇灌了陇西李氏这棵参天大树之根,因而使它更加根深叶茂,多姿多彩,光耀四海。   尊重历史,敦本寻源,永怀祖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临洮人民欢迎海内外李氏后裔来寻根考察,游览母亲河—洮河风光。激发热爱祖居地的自豪感,演绎出临洮新的辉煌,而无愧于这片充满希望的故土。

编辑本段民间艺术

民间绘画

  临洮民间绘画名播陇上,以油漆家具最为驰名,民间家用木器箱、柜、桌等,都画着描金装饰画,以传统戏、花卉、二十四孝等为内容,由民间工匠绘制。临洮乡间盛行画棺木,画师以松、鹤、鹿、百寿图、前蟒后鹤、二十四孝、八仙等为内容,按死者身份绘画。

刺绣剪纸

  一些民间女艺人,精于花样刺绣与剪纸。在窗户、枕头、鞋面、肚兜上剪上或绣上花、草、鱼、虫、猫、兔、蝙蝠等动植物图案,以独特的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受人青睐,盛行不衰。峡口女社员王寿英的剪纸作品,曾参加甘肃省群众艺术馆和国家民族文化宫举办的“甘肃民族民间窗花艺术展览”,在北京、杭州合肥等地展出,有7件作品曾被中国美术博物馆收藏。

砖雕木雕

  许多民间工匠擅长砖雕、木雕,俗称“花雕”、“花板子”,题材多为梅、兰、菊、竹、孔雀牡丹、喜鹊登梅等,用于建筑物和棺木的装饰。寺庙建筑雕梁画栋,木雕砖雕极为盛行。有些能工巧匠长于制作戏剧头盔、头饰、玩具、彩灯、刻葫芦、印章等。还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的书画家,活跃于省内外艺坛。

民间戏曲

  在临洮,民间戏曲演唱较为盛行。每逢节日,城乡群众有搭台唱戏的习惯,剧种有秦腔、眉户、小曲等,尤以秦腔更为普及。临洮“福盛社”秦剧团,约成立于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该社负责人,建社至辛亥革命(1911年)是李草包(绰号),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期间是马虎臣,抗日战争至 1949年是张海青。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艺术剧社、民乐剧团、临洮地区秦剧团、临洮县秦剧团。80余年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演员,在嗓音、表演、做派、功底方面,各具领风韵,驰誉一时。   在农村,以戏曲爱好者为核心,邀请剧团名角来指导,组成了许多业余剧团,每逢节日登台演唱,活跃农村文娱生活,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此外还有以民间曲艺为主的“社火队”,演唱一些折子戏,诸如《孟姜女哭长城》《小放牛》《小姑贤》《长亭会》《张连卖布》等。

民间音乐

  主要以民歌、民间乐曲、花儿、丧事音乐、劳动号子等形式流行于人民群众中。民歌主要有小曲、小调、秧歌、酒曲等。小曲演出时,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曲牌。如三弦,民间盲艺人边弹边唱,以《段萨拉》一曲广为流行。唢呐曲,主要用于丧事,以《孟姜女哭长城》《五更盘道》《梅花落》等传统乐曲为主,近年又增加了《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相见时难别亦难》《嫚丽》等较忧伤的现代流行曲子,演奏时曲调委婉凄凉,催人泪下。器乐曲多在民间道场、丧事和寺庙经堂中应用,群众称为“吹响”。   秧歌调种类繁多,如划旱船、踩高跷、上满场、进庄歌等,一般在春节的社火队里演唱,歌词多以祈求新年吉祥、五谷丰登为内容。还有民歌小调,如《绣荷包》《放风筝》《等情人》《三朵梅花开》《拉牛曲》《点点花儿红》等。酒曲有《斟酒歌》《十个螃蟹》等。劳动号子有抬木号歌、拉石头、夯歌等。1981 年,县上组织民歌搜集整理小组,精选120首,县文化馆编印《临洮民歌》一册,有的被录入《中国民歌集成·甘肃卷》。

民间舞蹈

  多数是集体舞蹈,随从社火表演,有龙灯舞、狮舞、旱船舞、太平鼓、高明灯等,用的道具有扇、花等,以锣、鼓击拍伴奏,动作粗犷,场面复杂多变,阵势浩大,气氛热烈,在东乡大石头、南乡南屏一带颇为流行。

编辑本段名优特产

  热凉面    临洮凉面具有味美可口,冬热夏凉之特点。制作时用精粉、蓬灰,扯为宽、细两种面条。下熟后以芥茉油、油泼辣子、大蒜、精盐、红豆腐、汁汤拌匀,使面条金黄发亮,色香俱佳,加上少许囱肉后,吃起来面条柔韧爽口,滑嫩,酸咸辣齐具,味中有味。

干甜醅

  临洮北二十铺干甜醅,酒香浓郁,入口香甜,品质绝佳。由于它是烘晒而成的,能长久保存而不坏,还便于携带,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既可干食,还可加少许开水食用。其制作历史悠久,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麻腐包

  临洮麻腐包子馅用优质麻子去皮、压榨、蒸馏炮制而成,以五香粉、食盐、味精、葱花等佐料,适当加入猪油,包子皮用精面粉发酵后擀制。成品包子洁白松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特别是在数九寒天,吃起来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堪称一绝。

糖酥饼

  临洮糖酥饼有百年历史,选用精粉、五香粉等作原料,按一定要求制作成饼,用慢火烘烤,使饼成海绵状,再加上白砂糖而成。吃时用手轻轻一捏,使之四分五裂,犹如千层菊花,吃起来软硬适宜,色香俱佳。

洮河鱼

  洮河是条无污染的河流。纵贯临洮115公里,沿岸有大小鱼池众多,养鱼水面120多亩,洮河鱼类繁多,品种多样,以金片鱼、双唇嘴鱼最为驰名。洮河鱼膘肥肉鲜,刺少质嫩,富含蛋白质,烹为菜肴,趁热上桌,滋味腴美,鲜香滑嫩,上口柔糯,余味浓香,风味独特。   洮河鱼除了池养之外,还可在洮河中垂钓或网捕,犹以冬季砸冰网捕为主要捕捞方法。正如清代著名诗人吴镇在诗中写的:“冰鳞穿鰋鲤,野味买麇麚。”    临洮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三十七年),秦穆公用由余之谋,西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古临洮县(岷县)就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接受商鞅主张,“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其中就包括临洮县。史记中最早出现临洮县名在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秦王政21岁,王弟长安君成蛟将军率军攻打赵国时反叛,死在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北朝西魏文帝(公元535-552)改临洮县为溢乐县,并置岷州。从公元618年(隋恭帝义宁二年)以后,以“岷山”得名的岷州逐渐成为今岷县的名称沿用至1913年。临洮县名不再使用,直至狄道县改称临洮县。   

现今含义

  今天的临洮县古称狄道,古代为狄人所居,《史记·孝文帝本纪》、《后汉书·百官志五》说:“县有蛮夷曰道”。所谓“道”,与内地的“县”是有区别的。秦始皇统一六国,拓疆辟土,开始在民族地区设“道”进行统辖。狄道县名称沿用至1929年后,改为临洮县。   狄道县时为陇西郡治所。元、明、清曾置临洮府,府治狄道县。

编辑本段县情简介

  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是省会兰州南大门。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辖12   

临洮县

个镇、6个乡,6个社区、324个村委会,2373个村民小组,年末常驻人口53.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全县耕地面积108万亩,海拔1730--3670米,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5℃),年降水量317--760毫米,无霜期80--190天。近年来,临洮县相继荣获“全国田径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卉之乡”、“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殊荣。主要特点是:   历史文化悠久。临洮,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美誉。迄今建县已有2380多年的历史。闻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都因首先发现于境内而得名。   区位优势明显。临洮县城距兰州市区仅85公里,212等三条国道穿境而过,城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兰临高速公路的通车,进一步缩短了临洮到兰州的距离。随着临罐、康临等高速公路的动工建设,临洮的交通条件将更加便利。   水电资源充裕。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流经县内9个乡镇115公里,年过境水量53亿立方米,水质优良,无污染,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系,水能资源可开发蕴藏量达15.74万千瓦。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力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成了洮惠渠等11个万亩灌区,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3.85万亩。坚持走“以水办电、以电带冶”的路子,相继建成了总装机3.15万千瓦的三甲水电站、总装机6万千瓦的海甸峡水电站等中小水电站11座,总装机容量达9.78万千瓦,年发电量近4亿千瓦时;正在建设的总装机3.75万千瓦的杨家河水电站等7个水电站进展良好,建成后全县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14.6万千瓦。分别实施了总投资1.3亿元和2257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和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建成了110千伏和330千伏输变电站,全县电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为把临洮建成甘肃南部电力枢纽奠定了基础。充分利用电力资源充裕的优势,建成了年产能5万吨的铝业公司和1万吨的三康脱氧剂公司,已成为壮大地方工业的重要力量。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是古“丝绸之路”要道,陇上历史文化   

临洮县

名城,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是“全国田径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远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马家窑、寺洼、辛店文化,是甘肃仰韶文化发轫较早之地。据史籍记载,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是临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绍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东晋十六国时,属武始郡。唐初,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安史乱后,陷入吐蕃。五代时吐蕃置武胜军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升狄道州,民国二年二月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临洮县。新中国成立后,初属临夏地区,后属定西地区。1960年,成立临洮地区,不久裁撤,仍为定西地区辖县。   临洮历来为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秦筑长城以制南牧之患。蜀姜维出狄道以扰关陇,魏人据狄道,使姜维不能得志。唐哥舒翰镇边,宋王韶安抚熙河,均以洮河流域为必争之地。明徐达盛称熙河对经略湟鄯的战略作用。辛亥革命后,甘肃数次军阀争夺战中,临洮得失,关系兰州、临夏的安危。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王震司令员率军渡洮河,解放临夏、西宁,以侧翼迂回作战,配合解放兰州的战略任务。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发展,使全县经济建设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198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个翻一番的基础上,又于1996年提前四年实现翻两番,并于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89亿元, 比2005年增长11.4%,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80亿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18亿元,同比增长18.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91亿元,同比增长11.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8.95:28.07:32.9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527万元,增长36.8%,实现利润总额3152万元,增长28.1%,上缴税金2473万元,增长81.3%,其中非国有经济实现增加值13619万元,增长48.6%,实现利润总额3113万元,实现税金216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908万元, 同比增长11.7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394万元,其他投资完成67514万元。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76亿元,同比增长11.6%(按可比价计算);   

临洮县

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同比增长51.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6元,净增1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00元,净增991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21亿元,同比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52亿元,同比增长20.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8亿元,同比增长18.84%。项目建设方面,多方争取实施各类项目177个,总投资达20.2亿元,同比增长28%,上报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上有关厅局的169个项目中,已有114个下达投资计划,下达专项资金1.93亿元,同比增长70.8%。农村经济方面,洮阳镇阳洼、新添镇潘家庄两个省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完成投资1216万元,完成该项目三年建设任务的七成多,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亮点。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协会和甘肃薯界淀粉集团公司在该县成立,连接企业、农户、市场的全县花卉产业联合会组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有序性进一步增强。农村道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年建设里程数达到336.5公里,相当于1996年以来10年的总和。同时,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该县被列为首批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城市经济方面,编制完成了《临洮县旅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旅游活县总体战略,经济转型目标初步敲定。论证规划了占地14.67平方公里的中铺工业集聚区,为全县工业布局调整奠定了基础。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该县荣获全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县殊荣。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当年完成城建工作量5.3亿元,占到全市城建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不断规范,分别在国务院和省市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发言。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省级卫生城创建工作通过验收,该县被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和全省科普示范县。职业教育迈出新步伐,县职教中心、玉井农职中升格为职业中专。

编辑本段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鲜明。洋芋、畜牧、蔬菜、花卉四大农业产业支柱地位得到确立,20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07年实现产值10.0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2%,农民人均从中收益150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2005年引进了1070头纯种荷斯坦奶牛,目前已繁育至2000头,我县成为全省最大的纯种奶牛养殖县。2007年兴办的德鑫源乳业公司生产良好。洋芋淀粉、中药材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不断兴起,培育兴达、三江淀粉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其中,三江公司2160吨膨化食品生产线正式生产,洋芋淀粉业有了终端产品。腾胜农产品集团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龙头企业,腾胜农产品批发市场被命名为国家级洋芋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新添无公害甘蓝等6个产地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证,临洮大丽花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食用百合纳入兰州百合产地保护范围。临洮花卉先后在各类大型花卉博览会上获得70多个国家及世界级奖项,部分产品还远销花卉强国荷兰东南亚各国。同时,建筑产业发展迅速,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三级以上建筑等级企业18家、注册资金5亿多元、总资产近10亿元、施工项目部180多个、年产值近10亿元的陇上劲旅。   全县总耕地面积108.0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1.9万亩,保灌面积26.4万亩,“三田”面积59.6万亩。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洋芋、油菜等。全县粮食总产量最高纪录达1.83亿公斤。200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7.58万亩,16.89万吨;洋芋种植面积达57.63万亩,总产量达10.17亿公斤;花卉种植面积4537亩;大家畜存栏6.9万头,生猪存栏20.29万头,羊存栏28万头,肉、蛋、奶总产量达9.9万吨。   临洮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212等三条国道穿境而过,兰临高速公路已于2004年12月中旬建成通车,使临洮与省城兰州距离缩短为85公里。兰渝铁路正在论证建设,2006年,全县通车里程达到903公里。全社会公路客运量达339万人;客运周转量1242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89万吨,货运周转量7849万吨公里。全县乡村全部通邮。全县程控电话装机32109门,移动用户已达到10.49万户。传真、有线电视网络功能完善,政府互联网站运行良好。

编辑本段投资环境

  以把临洮建成兰州“卫星城”、“后花园”和建设兰州南部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定位,相继实施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等一大批环境建设重点项目,临洮森林覆盖率达到12.6%。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地方特色旅游业,培育各具特色“农家乐”60多家,大中宾馆10多家,旅游服务日趋规范。新美花卉园区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岳麓山公园被评定为国家2A级景区。持续开展城市环境整治工作,县城分别被认定为“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化城市”和“市级文明城”。   临洮县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县的目标定位,实施了五县战略—“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商旅活县、文化兴县”。力求打造三大基地—全省最大的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全省重要的花木生产基地、全省最佳的宜居休闲度假基地。兰州南部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和“兰白都市经济圈”内最具潜力的工业聚集发展平台,实现新一轮的经济跨越式发展。

中铺循环经济工业园

  是临洮县委、县政府依托省级开发区——临洮经济开发区,按照“一区四园”的工业发展布局而规划建设的新型工业发展平台。建设理念是现代化、生态型、可循环,打造全省县级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的样板和“兰白都市经济圈”内最具潜力的工业聚集发展平台。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流径县内9个乡镇115公里,年径流量53亿立方米,水质优良,无污染,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系,水能资源可开发蕴藏量达160兆瓦。临洮县烟草、蔬菜、瓜果、中药材(党参、党归等)、黑瓜籽、百合、大蒜、大葱、菠菜等物产丰盛,驰名陇上;高岭土、方解石、花岗岩、荧石等非金属矿藏贮量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以洋芋、蔬菜、畜牧、花卉为主的农村四大支柱产业,基地不断扩大,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市场占有份额稳步提高,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中最具优势和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临洮腾胜蔬菜土特产购销总公司,已成为全国洋芋批发总代理商和全省最大的农副产品销售企业,在国内外同行业中享有较高知名度。临洮大丽花、唐菖蒲、牡丹等名贵花卉在昆明世博会尽现风骚,获1项大奖和48项单项奖。临洮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全国花卉种球基地县”。服务。

编辑本段人口行政

  临洮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洮阳、八里铺、新添、辛店、太石、   

水泉山庄

中铺、峡口、玉井、衙下集、南屏龙门、窑店)、6个乡(红旗、上营、站滩、漫洼、康家集、连儿湾),6个社区居委会、324个村委会,2379个村民小组。年末全县常住人口53.91万人,户籍137402户,户籍人口530230人,其中农业人口49.26万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东乡、回、蒙、藏、朝鲜、布依、苗、侗、佤、纳西、保安、京、独龙、壮、裕固、维吾尔、满、土族等18个民族,占总人口的0.25%。   第五次人口普查最新数据:   全县总人口51649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洮阳镇 58363、八里铺镇 27824、新添镇 33102 、辛店镇 16231 、太石镇 23868、 西坪乡 15310 、沿川子乡 6260、 卧龙乡 12630 、刘家沟门乡 14615 、中铺乡 10573、 五户乡 6136 、何家山乡 2798 、马家山乡 5792 、红旗乡 14314、 上梁乡 8021 、改河乡 14890 、上营乡 17350、 峡口乡 16520、 东廿里铺乡 14883 、康家集乡 10490 、石家楼乡 6682 、塔湾乡 12210 、窑店乡 15997 、达京堡乡 7167 、站滩乡 8110 、漫洼乡 10983 、云谷乡 6390、 连儿湾乡 9857 、玉井乡 27127 、陈家咀乡 10366 、衙下乡 23973、 三甲乡 15872 、潘家集乡 18446 、苟家滩乡 13348。

编辑本段地理交通

  临洮县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陇西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边,甘肃中部、定西市西部。东临安定区,北接兰州市,南连渭源县,西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广河康乐县接壤。县城距省城兰州100公里。   临洮南北狭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在1732-3670米之间,境内以黄土地貌为主。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在县内流长115公里,平均径流量138立方米/秒。最大为1790立方米/秒,最小为17.15立方米/秒。全年降水量在317-76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6℃),无霜期80-190天。

编辑本段现任领导

  中共临洮县委   

临洮县

  书 记:郭维团   副书记:石琳、郭燕宏   常 委:贾记贤、史书昌、张平、石珍、李作明、王在凯、牛兴国、   邓有奎、张玉   临洮县人大常委会   主 任:王耀洲   副主任:蒋景林、张成发、吴有仓、张霞、杜建华、范鸣   临洮县人民政府   县 长:石琳   副县长:史书昌、李作明、张玉、柴繁荣、汤晓春、杨东平   临洮县政协   主 席:陈永寿   副主席:王国成、陈玉鹦、何维彪、张宏伟、王河生、李映柏

编辑本段文化特色

  老子文化国际论坛   值此“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在甘肃兰州举办,意义十分重大,尤其是在老子“飞升”地临洮举办分会活动并组织参观,影响更深远。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据《史记》、《后汉书》记载,老子西行到渭水上游,洮水流域秦地——夷狄(今临洮):传道修行,著书立说,超然飞升。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在全世界影响深远,他的“无为而治”、“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天地对映”、“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包容”的对立统一思想和“祸兮,福所倚,   

水泉山庄

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今天我们在打造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西部文化旅游名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推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临洮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 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辛店文化

  1924年4月,甘肃考古的开拓者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从兰州出发沿洮河逆流而上,开始了甘肃境内的首次考古调查。他们发现的第一个古文化遗址就是位于洮河东岸的临洮县辛甸遗址,随后,在此地及周围地区做了一系列的发掘和调查工作,在辛甸发掘了25座墓葬,清理了20座墓葬,在辛甸村以北的灰嘴岔遗址,也发现了同类遗物。其陶器大多为圜底,主体纹饰为双勾纹。类似一对羊角,无论器物造型还是彩陶纹饰,均与其他彩陶文化明显有别。安氏便以首次发现地命名。出土地本名为辛甸,但因翻译有误,正式出版物的中文译为辛店,之后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再未更正,便一直称为辛店文化。

寺洼文化

  寺洼文化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寺洼文化可分为寺洼和安国两个类型,寺洼类型分布在洮河流域和渭河上游,与辛店文化的分布范围相交错。而安国类型的分布范围则向东南和东北发展,在渭河和泾河上游、白龙江、西汉水流域都有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寺洼文化和辛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共存的。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寺洼文化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文化产业

  文化大县   临洮历史悠久,是文化大县。自距今五千年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开始,劳动人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特色的文化。 被誉为人类文明曙光的马家窑彩陶文化,是古文化遗存中最灿烂的代表,是仰韶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高峰。1988年马家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家窑遗址的保护方案已通过评估,可望在2004年开工建设。另有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28处比较完整的文化类型。 秦长城首起临洮县城北三十里的洮河岸边,穿越县境九十余华里,蜿蜒曲折,雄伟壮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洮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东二十铺汉墓群,位于东峪沟南岸,为汉代墓葬遗址。 东山上有姜维墩超然书院。城内南大街哥舒翰纪功碑

文化特质

  临洮,为河陇汉羌氐文化交融之地,自汉代开始的丝绸之路,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曾是使节往还,僧侣络绎,商队逶迤的富庶繁华之地。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中西文化在这里汇集、交流碰撞,提升了临洮文化的品位,并以发展创新的大气魄给黄河文化注入活力。临洮文化的实质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敢为人先、豪迈大度,自强不息。 明朝杨椒山的对联,清朝吴镇的诗,唐琏的书画,李景豫的书法,李道真的戏曲创作都著名于陇上。

文化机构

  1949年成立文教科,1954年,专设文化科。1957年文教合并,1983年,成立文化广播局,1989年成立文化局,现有局长1人,副局长2人,下设办公室,群众文化股、市场管理股,文化稽查队,工作人员8人,共11人。   1949年,成立人民文化教育馆,1957年,增设县博物馆,图书馆1958年文化馆、博物馆合并为文化站。1980—1985年,三馆相继恢复分设。文化馆现有馆长副馆长各1人,工作人员7人。图书馆现有馆长副馆长各1人,工作人员10人。图书馆藏书已接近12万册,博物馆现有馆长副馆长各1人,工作人员6人,2004年7月博物馆投资90万元,从岳麓山迁至隍庙中院。   2000年成立县文联,挂靠文化局。设专职秘书长1人。现有文联主席、副主席各1人。首届主席张祖印,现任主席燕嘉琪。秘书长乔举平。   2001年成立县文化中心。编制15人,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2002年成立县画院,编制2人。设院长、副院长各1人。聘请画师15人。   2004年,乡镇撤并后,有18个文化站,专职文化专干30人。聘请农民文化专干2人。

群众文化

  临洮群众文化生活,历来以节日最为活跃。“春节”、“五一”,均按各地不同情况,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主要有社火、舞龙、狮子、旱船、高跷、推车、花蓝、秧歌、高月灯、腰鼓、太平鼓、唱戏等活动。 1956年,举行了临洮第一次戏曲观摩大会。每年五一节,在物资交流大会期间,举行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2003年举办了临洮社火调演。2004年“五一”节期间,举办了第一届“洮阳之春”文化艺术节。上营乡每年举办文化节,衙下镇油磨滩的花儿会已连办5届。初步形成花儿演唱基地。   群众文艺演唱活动起步很早。1924年王竹庵创办临洮图书馆,并在馆内设演厅,举办秦腔演唱。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文艺演唱十分活跃。主要形式有表演唱,快板、民歌。1958年,临洮县被省上命名为甘肃第一个“文化县”,群众性的作诗,画画,唱歌掀起一个高潮。王瑞昌创作的眉户剧《把猪买给国家》参加省文艺会演,获一等奖。1957—1981年,编印《临洮文艺》八期。2001—2003年,编辑出版《洮河》杂志1—3期,发表作品600多篇。产生很大影响。2003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三十多篇。吴连芳的长篇小说《三生石》,曹敦的散文集《陇中风情》、赵举民的小说集《寻找一条河的源头》,王开元的诗集《声音》、厉凯腾的诗集《灯下集》都是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另外王子建、乔举平、田生成的散文,李鸿武、赵怀侠,赵锐的小说都具有较高成就。农民作者曹永福在剧本创作上取得了一些成就。诗词协会办的《临洮诗词》已出了21期。业务艺术团体有:老年书画协会、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临洮诗词学会、银河艺术团、春晖艺术团。一中、二中、三中、都有自己的小刊物,广场文化方兴未艾。

书画

  临洮素以油漆家具著称于陇上。民间女艺人精于花样刺绣,剪纸窗花,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厚。峡口王寿英的剪纸作品,有7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寺庙建筑雕梁画栋,极为盛行。早在1926年,张教三就举办书画展。绘画方面的代表有张教三、陈绍伯、周剑名;书法有蒋绍伯、张崇昭。另有张月秋、牟月秋、王宇之、王熙之、王威杨等。   进入本世纪以来,书画活动十分活跃,作品不断升位,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2000年,临洮书画作品到苏杭展出,2002年到天津展出,并在兰州举办高规格的展览。活跃于省内外的书画家有:何裕(书法)、康庄(书法)张壁原(国画竹、梅)、肖克俭(工笔花鸟)、高举明(书画)孙维天(绘画)、潘瑞(山水画)、杨继周(书法)、庆忠(油画)、樊寿(书法)张应欣(花鸟画)、潘养之(书法)苟惠迪(书法)、樊寿(工笔花鸟画)、张亚平工笔画)。还有一些极有实力的书画作者:张祖印、赵春瑞、高念曾、杨志、肖长林、赵为民张宏林苏建军等。

戏曲

  清同治年间,李道真的戏曲创作就很有名。1926年,成立民众教育馆,设民众俱乐部一处,供爱好者清唱。光绪末年,成立“福盛社”秦剧团,在春节及山会、庙会演出。每逢节日,群众有搭台唱戏的习惯,剧种有秦腔、眉户、小曲等,尤以秦腔为广。1961原属民乐剧团与定西秦剧团合并,改临洮秦剧团。目前,临洮秦剧团有36人,团长马维真、副团长张永忠。 在农村,以戏曲爱好者为主,组成许多业余剧团。有玉井王寿班业余剧团,改河张永顺业余剧团,站滩皮影戏等。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广大群众赞誉的民间艺人有:张永顺、石吉泰、陈志三、陈琪、王瑞昌等。   临洮秦剧团艺术较高的演员有:王昭安、刘世有、王佐育、窦小强、孙庆霞、王德敏

音乐和花儿

  民间音乐,以民歌、花儿、劳动号子和民间乐曲为主。民间有小曲、小调、劳动号子、社火、秧歌、酒曲。根据不同乐器,三弦琴、板胡、唢呐、箫、笛等、都有不同的曲调。在临洮范围内,流行一些秧歌小调,如划旱船、踩高跷、上满场、进庄歌等。其内容是歌颂吉祥,五谷丰登。1981年编印了《临洮民 歌》。舞蹈,多数是集体舞蹈,随从社火表演。道具有扇、花、绸带等,以锣鼓击拍伴奏,动作粗犷优美,阵势庞大,气氛热烈。   花儿是临洮民间的奇葩,群众基础十分广泛,临洮有花儿会场24处。紫松山,鸦沟、油磨滩、郭家泉的花儿最为有名。所唱花儿,一般为莲花山令,兼有临夏花儿。莲花山花儿格律独特自由,诗意浓郁,高亢奔放。有散花和整花之分。花儿歌手丁如兰,曾在人民大会堂进行演唱。男歌手靳尚明曾出席全国业余创作积极分子会议。赵惠琴于1985年7月参加了省文联举办的“金城花儿演唱会”受到奖励。县文化馆在花儿的收集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花儿选集》等四个集子。马文惠在花儿收集、研究、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200年5月临洮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成立了花儿研究会,推动了花儿艺术的发展。花儿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一支,它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现代音乐,演唱以流行歌曲为主,于平创作了《西部的太阳》歌词集,王守廷谱曲30多首。演唱成就突出的有燕嘉琪、张亚平、雷娟、雍亚丽、罗晓军等舞蹈方面有郑华等。   摄影方面有赵忠李效民。洮砚、彩陶、奇石收藏经营代表有:王志安、王芬兰、孙向东李克勤张春瑞

编辑本段历史人物

李暠

  李暠 (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为东晋时期的西凉武昭王李仲翔之第十九代孙。十六国时期的西凉政权的建立者。   李暠年轻时就聪明好学,抱负远大。《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称他“性沉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 。李暠建立了西凉政权以后,鉴于境内数遭战乱,州郡地广人稀,急需补充人力,恢复生产,发展国力,所以大力安置流民,为之设立侨郡县,并积极实行屯田。他对前秦苻坚迁徙至敦煌的万余户江汉移民和自发流入西陲的7000余户中原流民,予以妥善安置,分与田地,资其耕稼。   李暠不仅是一位胸怀“统一大志”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赋作家。《晋书》本传说:“自余诗赋数十篇”,传中提到的《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在文辞绮丽方面不亚于当时中原和南方的作家,在感情豪迈方面又迥异于他们。现在仅存的《述志赋》,以清新温厚的笔调,抒发了他幼年时希望隐居、不慕荣利的志趣;以诚挚热烈的感情,表白了自已因家世关系,愿在前凉政权下有所建树的抱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辞赋中,李暠的《述志赋》算是一篇佳作。李暠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诫子书》《上东晋朝廷表》都是当时的散文名篇。临洮城北关曾有他的衣冠冢,并有墓碑,今已失。

刘雄

  刘雄 (?—578年),字猛雀,临洮人。少年聪明过人。初为北周太祖亲信,赐姓宇文氏。孝闵帝登基封为大都督。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3年),治中外府属,从征洛阳。又从齐公宪出宜阳,为府掾,封周昌县伯。与柱国宇文盛抗击齐将段韶,据堑力战。后迁军司马,进爵为侯。武帝建德初年(572年),转迁内史中大夫,授河州刺史。建德五年(576年)从征吐谷浑,战功卓著。又因功升任大将军、柱国、赵郡公。后镇守幽州而战殁,赠亳州总管。

李化民

  李化民 (1915年—2002年),临洮县洮阳镇卧龙人。1928年应募入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1931年12月经“宁都起义”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共青团,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班长、大队长、教导营教导员、回民师代政委,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参加过平型关晋东南反“九路围攻”、香城固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辽沈、平津、衡宝、广州等著名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州防空司令员、陆军第四十四军军长等职,系中共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bk-album-collection-box{width:687px;height:228px;border:1px solid #C6E1F5;border-top:2px solid #268BD7;margin-bottom:30px;overflow:hidden}.bacb-head{height:28px;background-color:#F5FBFF;padding-left:10px;position:relative}.bacb-title{font-size:14px;font-weight:bold;line-height:28px}.bacb-more{text-decoration:none;position:absolute;font-size:12px;line-height:1;line-height:14px \9;top:8px;right:8px;padding-right:9px;padding-right:11px;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s/arr.gif") no-repeat 54px -22px;background-position:54px -23px \9}.bacb-more:hover{text-decoration:none}.bacb-left-btn,.bacb-window-outer,.bacb-right-btn{float:left}.bacb-left-btn,.bacb-right-btn{display:block;text-decoration:none;border:1px solid #FFF;width:17px;height:53px;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bkalbumbtn.gif) no-repeat;cursor:default}.bacb-left-btn{margin:59px 3px 0 6px;_margin-left:3px;background-position:3px 16px}.bacb-right-btn{margin:59px 5px 0 6px;background-position:-27px 16px}.left-enable:hover{background-position:-61px 16px;border:1px solid #DDD;cursor:pointer}.right-enable:hover{background-position:-91px 16px;border:1px solid #DDD;cursor:pointer}.bacb-window-outer{width:628px;height:185px;position:relative;overflow:hidden;margin-top:15px}.bacb-window-inner{position:absolute;top:0;left:0;padding-left:6px;_padding-top:1px}.bacb-window-inner .item{float:left;width:156px;height:195px}.bacb-window-inner .img{height:145px;position:relative}.bacb-window-inner .img .b1,.bacb-window-inner .img .b2,.bacb-window-inner .img .b3,.bacb-window-inner .img .img-wrapper{position:absolute;background-color:#FFF}.bacb-window-inner .img .b1{left:0;bottom:0;border:1px solid #CDCDCD}.bacb-window-inner .img .b2{left:3px;bottom:3px;border:1px solid #CDCDCD}.bacb-window-inner .img .b3{left:6px;bottom:6px;border:1px solid #AAA}.bacb-window-inner .img .img-wrapper{left:9px;bottom:9px;display:block;text-decoration:none;line-height:1px}.bacb-window-inner .item .desc{text-align:center;font-family:宋体;width:145px;margin-top:7px;font-size:12px;line-height:1;line-height:14px \9}.bacb-window-inner .item .count{color:#999;white-space:nowrap}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8张)

扩展阅读:
  • 1

    http://www.xzqh.org/quhua/62gs/1124lt.htm

  • 2

    http://www.lintao.gansu.gov.cn/

  • 3

    定西信息网 http://www.mztdw.com

开放分类:
中国地理甘肃县城行政区域
我来完善 “临洮县”相关词条:
岷县临夏县通渭县金川区渭源县静宁县安定区皋兰县武山县庄浪县陇西县康乐县岷县 临夏县 通渭县 金川区 渭源县 静宁县 安定区 皋兰县 武山县 庄浪县 陇西县 康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