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包衣机:转基因院士为何遭围攻 2011-09-29人民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5:52:23
  转基因院士为何遭围攻
2011-09-29人民日报

  研发转基因水稻用了4年,而包括安全性试验在内的各种试验用了11年

  这是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中国转基因水稻研发带头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张启发院士,去年11月26日下午应邀在中国农业大学做学术讲座时,居然遭遇意
想不到的谩骂、围攻。在提问环节,一名中年女子突然站起来高喊:你这个卖国
贼,为了你的美国主子把13亿人当成了小白鼠!随后,一个自称是“工程师”的
男子冲到讲台前,试图抢夺话筒;有人打出“反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条幅,
一位情绪激动的长者甚至将水杯掷向讲台……

  “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干什么的,更不理解他们这种做法。” 前不久在河南
安阳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上,记者见到了张启发,略显疲惫的
他话语中流出些许无奈。

  张启发之所以遭受围攻,原因就在于他牵头研发的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华
恢1号”和“Bt汕优63”,在2009年8月获得了农业部发放的安全证书。在取得种
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后,这两种水稻可进行商业化种植。

  张启发说,两个品系的研发工作从1995年开始,1999年就通过了农业部的鉴
定。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安全评价和农业部批
准,我们就转基因水稻分别于1999年—2000年开展了中间试验、2001年—2002年
开展了环境释放、2003年—2004年开展了生产性试验,并与有关单位合作按照国
家法规要求,进行了食用和环境安全性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开
始申请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根据安委会的评价意见,2004年—2008年,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
对转基因水稻的目标性状进行了检测验证,后又对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
全的指标进行了全面复核检测,结果都证实该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

  “从开始研发到2009年颁发安全证书,整个过程长达近15年。其中,成果完
成仅用了4年,而包括安全性试验在内的各种试验就用了11年。这表明科学家和
国家对转基因水稻的研发极为慎重,管理极为严格。”张启发说,事实上,转基
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针对公众担心的转基因水稻
的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农业部指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
所等多个第三方单位和华中农业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长期、反复的研究,结论
是:无论是食用,还是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转基因水稻都跟非转基因水稻
一样安全。“由于转基因水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80%,实际上比非转基因水稻更
安全。”

  反对转基因只会延缓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步伐,帮助国外大公司扩大垄断

  在转基因研究与开发这一国际科技竞赛中,转基因水稻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代
表性领先成果。让张启发和他的同事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来之不易的巨大成果非
但没有获得应有的鼓励,反而饱受质疑和争论;张启发和支持转基因的人士甚至
被斥为“为外国转基因公司利益代言的卖国贼”,一些网民还把转基因水稻商业
化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大阴谋”、“亡国灭种的危机”、“第三次鸦片战争”扯
在一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饶毅告诉记者,美国的华人朋友告诉他,他们收
到反转基因组织匿名给他们散发的录像,激烈抨击转基因的国内学者和有关人士,
并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

  从事神经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饶毅说,此前他不愿介入转基因的讨论,因
为据他观察,中国国内和海外华人反对转基因的人当中,迄今没有真正懂行的专
业人士。他认为,大众对转基因作物持谨慎的态度,对新技术和新产品要求高、
要求严,是非常自然、合理的。“但是,过激批判转基因作物,甚至以无依据的
说法打压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研究,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饶毅指出,欧洲确实有少数人反转基因、反对所有新技术,鼓吹有机食物。
“有机食物不是新东西,就是中国传统模式的种植产物。在耕地逐年减少、人口
逐年增加的现实条件下,产量极低的有机食品只能满足少数有钱人的需要。”

  对于“不吃美国转基因食品”的主张,饶毅认为,这丝毫不能影响美国产品
出口到中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转基因大豆。由于中国没有搞转基因大豆,种植
的非转基因大豆产量低、成本高,巨大的需求缺口只好靠美国物美价廉的转基因
大豆来弥补。“反转基因只会减慢中国新技术的进步与推广,帮助国外大公司扩
大垄断。所以,一些人士貌似保护中国人民,其实后果只能是损害中国自身发展,
使中国长期依赖进口国外产品。”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如今,在这个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已经到了
白热化的程度。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无论如何也买不来的。”张启发
不无忧虑地说,如果因为这些质疑而影响到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延缓我国生物育
种产业的发展,削弱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最后落入花费巨资却购
买不到国外核心技术的怪圈,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那才是最可悲
的。

  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参访者承认,对于转基因作物“一知半解”和“完全
不知”

  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新技术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据张启发介绍,在1999
年以前,转基因作物的研究环境较好,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捷报频传,尤其是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不仅夺回了国内的大部分被跨国公司挤占的市场份额,而且
掌握了其自主知识产权,大大鼓舞了科技人员的士气。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推广12
年来,创造了超过330亿元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
作用。如今,我国抗虫棉技术不仅打破跨国公司垄断,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
势,而且走出国门,向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转让,在国际棉种市场上争得了一席
之地。

  “研究转基因水稻并不是个人的兴趣决定的。作为一名科学家,选择研究领
域必须瞄准国家的战略需求。” 张启发说,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资
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具体到水稻领域,当务之急就是要减少农药、
化肥的使用,减少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在确保稻米数量安全的同时,也保
证稻米的质量安全。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正是为了满足这个实际需要。

  为此,张启发和水稻科学家提出了发展绿色超级稻的建议,其目标可以用16
个字来表达,即“少打农药,少用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要实现这个目
标,采用转基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路线。

  让科学家担忧的是,近年来网络上“转基因食品危害健康”的言论比比皆是,
不仅加剧了公众的疑虑,甚至导致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

  专家指出,大部分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怀疑和畏惧是因为陌生和不了解。2010
年4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
的参访者承认,对于转基因作物“一知半解”和“完全不知”。

  一些科学家坦诚:长期以来,他们只专注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而忽略了科
普,造成了公众的转基因认知空白,导致各种传言乘虚而入。

  如何开展扎实、有效的科普?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真
真及其团队所做的“共识会议”,不无启示。2008年底,李真真课题组在北京市
西城区某社区招聘了20名志愿者(其中一些人原本对转基因食品几乎一无所知),
进行专家讲座、现场互动、专家答疑,在此基础上,志愿者们以健康、环境、伦
理、规制等为主题,展开自由讨论并完成了一份“结论报告”。

  在这份由普通志愿者共同签字的“结论报告”中,有一段话耐人寻味——

  “我们认同‘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是基本安全的’说法。但是,由于迄今
为止,科学研究没有提供有力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是
否安全。因此,我们仍然对其潜在的、长期的影响心存担忧。我们基本相信科研
机构和政府所提供的信息,也希望科技界和政府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诚实地
公开相关信息。”

(XYS201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