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寂寞3:照海穴 申脉穴 黄芩 桅子 远志 天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20:10

照海穴(与申脉相对,一阴一阳)

足少阴肾经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针灸穴位名,见《针灸甲乙经》卷三。属足少阴肾经,为足少阴.阴桥脉交会穴。为于足内测部内踝正下凹陷处。主治候风闭塞,阴挺,失眠等。
  〖别名〗
  阴跷穴,漏阴穴。
  〖穴义〗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
  〖名解〗
   1)照海。照,照射也。海,大水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本穴物质为水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比水形成为一个较大水域,水域平静如镜,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热能而大量蒸发水液,故名。
  2)阴跷。阴跷,乃穴内气血有地部的经水和天部的阳气,气血特性体现了阴急而阳缓的阴跷脉特性,故名阴跷。
  3)漏阴。漏,漏失也。阴,阴水也。漏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漏失。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因受天部照射之热,经水气化蒸发如漏失一般,故名漏阴。
  4)足少阴阴跷脉之会。同照海名解。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照海穴 Zhào hǎi(KI6)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拇趾外展肌止点;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疾病
  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人体穴位配伍
  配列缺穴、天突穴、太冲穴、廉泉穴治咽喉病症;配神门穴、风池穴、三阴交穴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蒸发的水气。

运行规律
  外来经水屯于穴内,气化之气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吸热生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热则补之灸之。

 

申脉穴(与照海相对,一阳一阴)

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

  穴位取穴法: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怯寒症、增进耐性等。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肾俞穴肝俞穴百会穴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治法:虚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实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名解
  (1)申脉。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 

 


  (2)鬼路。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路,道路。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一是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二是昆仑穴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鬼路名意旨在强调穴内气血的经水部分,故名鬼路。
  (3)阳跷。阳,阳气也。跷,跷脉也。本穴物质中既有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性同跷脉之性,故名跷脉。
  (4)足太阳阳跷脉之会。同阳跷名解。

 

黄芩

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我们借助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用在真菌培养杂菌感染特厉害,用黄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农业病害防治最理想的一味药。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植物介绍  【拼音】huáng qín
  【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通称子芩,以清火养阴为主;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称枯芩,以清火败毒为主。气微,味苦。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临床应用】
  
  

-


1. 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对湿温发热,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2. 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以及热毒疮疡等。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栀子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牡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英文名】 RADIX SCUTELLARIAE
  【别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
  
  

-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制法】
  黄芩片: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曝晒)。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照上述[鉴别](1)、(2)项下试验,应显相同的结果;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8.0%。
  酒黄芩:取黄芩片,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黄棕色,呈放射状纹理,略带焦斑,中心部分有的呈棕色。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黄芩苷不得少于8.0%。
  
  


【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心枯朽状或中空,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显微特征】 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层至20余层扁平细胞组成,其中散在嗜细胞。木栓组织外缘多破裂。皮层狭窄,散在纤维及石细胞。韧皮部较宽广,有多数纤维与石细胞,石细胞多分布于外侧,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多分布于内侧;形成层环状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周围有木纤维束;木射线较宽。老根中央有一至多个同心状的木栓组织环。薄壁细胞中还淀粉粒。
  【鉴别】
  
  


(1) 本品粉末黄色。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梭形,长60~ 250μm,直径9~33μm,壁厚,孔沟细。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壁较厚或甚厚。木栓细胞棕黄色,多角形。网纹导管多见,直径24~72μm 。木纤维多碎断,直径约12μm ,有稀疏斜纹孔。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直径2~10μm,脐点明显,复粒由 2~3 分粒组成。
  (2)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黄芩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含4%醋酸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为展开剂,预平衡3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一相同的暗绿色斑点。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磷酸(47:53:0。2)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 。理论板数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在60℃减压干燥4 小时的黄芩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60μg 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中粉约0。3g[同时另取本品粉末测定水分(附录Ⅸ H第一法)],精密称定,加70%乙醇40ml,加热回流3 小时,放冷,滤过,滤液置100ml 量瓶中,用少量70%乙醇分次洗涤容器和残渣,洗液滤入同一量瓶中,加70%乙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黄芩苷(C21H18O11) 不得少于9。0% 。
  
  


【性味归经】苦,寒。归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3~9g 。
  【用药忌宜】:”②《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药物配伍】:《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配柴胡,通调表里,和解少阳;配白术,清热安胎;配半夏,苦降辛开;配黄连,清热燥湿;配枳实厚朴,消食和胃。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备注】
  (1)无对湿温发热,可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又常与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山栀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摘录】《中国药典》

医学作用
  【化学成分】
  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 主要为黄芩甙(baicalin), 黄芩素(baicalein), 汉黄芩甙(wogonoside), 汉黄芩素(wogonin), 7-甲氧基黄芩素, 7-甲氧基去甲基汉黄芩素, 黄芩黄酮Ⅰ, 黄芩黄酮II.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略
  【理化鉴别】
  1. 取粉末1 g, 加乙醇10 ml, 温浸15分钟, 滤过, 取滤液1 ml, 加醋酸铅试液2~3滴, 生成桔黄色沉淀;另取滤液1 ml, 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 显红色.
  2. 薄层层析
  样 品 液:取粉末1 g, 加乙醚40 ml于索氏提取器中回流至无色, 浓缩至2~5 ml, 供试.对照品液:取黄芩素和汉黄芩素配成溶液作为对照溶液.
  展 开:0.5 N草酸硅胶G板(硅胶G+0.5 N草酸溶液铺板), 以氯仿-甲醇(10∶1)展开17 cm.
  显 色:于365 nm紫外灯下观察, 供试品在与标准品的相同位置有相同的暗灰棕色荧光斑点.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磷酸(47:53:0.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在60℃减压干燥4小时的黄芩苦对照品适量, 加甲醇制成每1ml含60mg的溶液, 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中粉约0.3g(同时另取本品粉末测定水分), 精密称定.加70%乙醇40ml, 加热回流3小时, 放冷, 滤过,滤液置100ml量瓶中, 用少量70%乙醇分次洗涤容器扣残渣, 洗液滤入同一量瓶中, 加70%乙醇至刻度, 摇匀.精密量取1ml, 置10ml量瓶中, 加甲醇至刻度, 摇匀, 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ml, 注入液相色谱仪, 测定, 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计算, 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9.0%.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药理作用】
  1. 抗菌、抗病毒、抗真菌:煎剂对多种球菌、杆菌、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2. 解热:煎剂及黄芩甙对实验性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
  3. 降压、利尿作用:黄芩甙给麻醉狗注射, 有明显的降压和利尿作用.
  4. 抗炎、抗过敏:黄芩甙与黄芩素动物试验能抑制过敏性炎症渗出,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有抗组织胺与抗乙酰胆碱作用.

黄芩概述
  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我们借助广谱抗菌
  作用强的特点,用在真菌培养杂菌感染特厉害,用黄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农业病害防治最理想的一味药。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省、自治区。

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主根粗壮,略呈圆锥形,棕褐色。茎四棱形,基部多分枝。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全线。总状花序项生,花偏生于花序一边;花唇形,蓝紫色。小坚果近球形,黑褐色,包围于宿萼中。花期7~10月,果期8~10月。

生长特性
  野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可忍受-30℃低温。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士,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忌连作。5~6月为茎叶生长期,10月地上部枯萎,翌年4月开始重新返青生长。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应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及地下水位较低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栽培,也可种在幼果树行间等一切闲散土地。每公顷施厩肥37500千克加过磷酸钙300千克,黄芩为深根植物,要求深耕细耙,整平作畦,畦定120厘米,长短不限。
  2.繁殖方法
  (1)用种子繁殖
  黄芩花期长达3个多月,种子成熟期很不一致,且极易脱落,需随熟随收,最后可连果枝剪下,晒干打下种子,去净杂质备用。种子发芽率60%。在15~18℃的温度下,有足够的湿度,播种后约11天出苗。播种分直播和育苗两种,直播好,可节省劳力,根条长,叉很少,产量较高。小面积种植,为便于管理,节省土地,也可育苗移栽。
  直播分春播和秋播,春播于4月中旬,秋播于8月中旬,宜开沟条播,按行距30~40厘米开2~3厘米浅沟,将种子均匀的撒入沟内,覆土盖平,镇压后浇水,每公顷播种量7.5~112.5千克,播种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出苗。
  育苗选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作苗床,畦宽120厘米,长可根据需要来定,施足基肥,深刨细耧,整平播种,于3月底或4月初,特种子用温水浸泡5~6小时后,捞出稍晾去水分,立即播种。播种前畦内浇一次大水,待水渗下后,将种子均匀的撒于畦面,然后将粪土混匀后过筛,覆盖一薄层,约厚2厘米左右,为保持土壤湿润和提高温度,促使早出苗,可加塑料薄膜覆盖,7~10天即可出苗。
  (2)分根繁殖
  
  


在采收或春季选择2~3年生黄芩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未发芽前的根茎,剪去主根药用,将根茎按自然形状用刀劈开,按行株距30厘米*21厘米栽植。此法的优点是提前收获到1~2年,早春栽苗成活率高。
  3.田间管理
  直播和育苗地,在出苗前后都要保持土壤湿润,苗床在荣出齐后,要适当通风,苗高1厘米时,逐渐把塑料薄膜去掉,以免徒长,结合拔草间去过密的苗,苗高1.5~2厘米时,定植大田。按行距30~40厘米,株距3~4厘米栽苗1株,栽后浇水。直播地苗高1厘米时,结合松土除草技株距2~3厘米定苗,苗期生长缓慢,植株较小,要经常松土除草,保持畦内表土层松软无杂草。在6月底或7月初,每公顷追施过磷酸钙300千克加硫酸铵150千克,在行间开沟施下,施后覆土,若干旱时浇水。如不收种子,为促使根部生长,可剪去花枝。第二年返青后和6月下旬各施追肥一次,其他管理同第一年。
  4.病虫害防治
  
  


叶枯病:病原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学名 Selerotium sp.。危害叶,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延伸不规则黑褐色病斑,迅速自下而上蔓延,后致叶片枯死,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初为点片发生,如不及时防治可蔓延至全田。
  防治方法:①冬季处理病残株,消灭越冬菌原;②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粉剂(苯骄咪唑44号)1000倍液或1:1:120波尔多液喷雾,每7~10天1次,连续2~3次。

采收加工
  
  


黄芩播种第二年秋后,地上部枯萎时或第三年初春芽未萌动前刨收,因根系深,根条易断,挖时需要深挖,勿刨断根,刨出的根,去掉残茎,晒至半干,撞去外皮,晒干或烘干,也可切片后干燥。在晾晒过程中,避免暴晒过度发红,防止水湿雨淋,见水变绿,最后发黑,影响质量。每1.5-2千克鲜根,可加0.5千克干货。每公顷产3750~4500千克。

文献摘录
  1.《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2.《本草图经》: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3.《医学启源》:黄芩,洽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垄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隔上,补膀恍之寒永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凤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阻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隔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4. 张元素: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肌热及去痰用黄芩,上焦湿热亦用黄芬,泻肺火故也。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梢根,及引经药用之。
  5. 李杲:黄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细实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6. 朱震亨: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湿热,须以酒洗过用。片芩泻肺火,须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虚者,多用则伤肺,必先以天门冬保定肺气一而后用之。黄芩、白尤乃安胎圣药,俗以黄卒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尤能补脾也。
  7.《纲目》: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洽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乙,泄痞热,是黄芩能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矣。盖黄苹气寒味苦,苦入乙,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损其母也。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音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尊之热,乃寒能胜热,拆火之本也。黄芩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热,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8.《本草经疏》: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遍热也,黄疸、肠僻、泄痢,皆湿热胜之病也,析其本,则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血闭者,实热在血分,即热人血室,令人经闭不通,湿热解,则荣气清而自行也。恶疮疽蚀者,血热则留结,而为痈肿渍烂也:火疡者,火气伤血也,凉血除热,则自愈也。《别录》消痰热者,热在胸中,则生痰火,在少腹则绞痛,小儿内热则腹痛,胃中湿热去,则胃安而消谷也。淋露下血,是热在阴分也:其治往来寒热者,邪在少阳也:五淋者,湿热胜所致也:苦寒清肃之气胜,则邪气自解,是伐其本也。黄菩为苦寒清肃之药,功在除热邪,而非补益之品,当与黄连并列,虽能清热利湿消痰,然苦寒能损胃气而伤脾阴,脾肺虚热者忌之。
  9.《本草汇言》: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上焦之火,山桅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
  10.《药品化义》:黄芩中枯者名枯芩,条细者名条芩,一品宜分两用。盖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气,隔上热痰,咳嗽喘急,目赤齿痛,吐衄失血,发斑发黄,痘疹疮毒,以其大能凉膈也。其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主治大使闭结,小便淋浊,小腹急胀,肠红痢疾,血热崩中,胎漏下血,挟热腹痛,谵语狂言,以其能清大肠也。
  11.《本经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著,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上蕴著,讵可混论。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露,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12.《本经疏证》: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虫丸、奔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于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主之湿。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已也。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13.《本经》:主诸热黄疸,肠僻,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14.《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15.《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16.《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诸失血。
  17.《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法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18.《 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19.《本草新编》:黄芩,味苦,气平,性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无毒。入肺经、大肠。退热除烦,泻膀胱之火,止赤痢,消赤眼,善安胎气,解伤寒郁蒸,润燥,益肺气。但可为臣使,而不可为君药。近人最喜用之,然亦必肺与大肠、膀胱之有火者,用之始宜,否则,不可频用也。古人云黄芩乃安胎之圣药,亦因胎中有火,故用之于白术、归身、人参、熟地、杜仲之中,自然胎安。倘无火,而寒虚胎动,正恐得黄芩而反助其寒,虽有参、归等药补气、补血、补阴,未必胎气之能固也,况不用参、归等药,欲望其安胎,万无是理矣。

药方选录
  1、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黄芩散
  2、泻肺火,降隔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3、治慢性气管炎:黄芩、亭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0.8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4、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胳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黄色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人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侮次服二至三片。(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5、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莽,酒浸透。晒千为未。每服一钱,茶、酒任下。(《兰室秘藏》小清空膏
  6、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芥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论》黄芩汤)
  7、治淋,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8、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温服。(《圣惠方》黄芩散调)
  9、治崩中下血:黄芥,为细未。每服一钱、烧秤锤淬酒调下。(《本事方》)
  10、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 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为细未,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
  11、安胎:白术、黄芩、炒曲。上为未,粥丸,服。(《丹溪心治》)
  12、治肝热生翳,不拘大人小儿:黄芩一两。淡豉三两,为未。每服三钱,以熟猪肝裹吃,温汤送下,日二服。忌酒、面。(《卫生家宝方》)
  13、治眉眶痛,属凤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未,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14、治灸疮血出:酒炒黄芩二钱。为未,酒服。(《怪证奇方》)
  15、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16、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新瓦上焙干)、麦门冬(去心))各半两。上件,细切。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

类药比较
  1) 枯芩∶子芩
  黄芩分枯芩与子芩。
  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2) 黄芩∶续断
  黄芩与续断均有安胎之功,用治胎动不安。
  黄芩药性寒凉,清热泻火,安胎,用治胎热所致的胎动不安。
  续断药性微温,补肝肾,安胎,用治肝肾不足所致的胎动不安。

中药抗生素·黄芩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根入药。中医认为黄芩味苦性寒,入肺、心、胆、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的功能,对暑温胸闷呕吐、肺热咳嗽、血热妄行、高热烦渴、湿热下痢等有良好功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自述说:他20岁那年,因患感冒,咳嗽,遇时又犯了房事,出现骨蒸发热,肌肤如火燎一样热烫,每日咳嗽,吐痰一碗左右,加上暑热烦渴,觉睡不好,饭吃不下。尽管用柴胡、麦冬荆芥、竹沥等药,治疗了一个多月,病势反而加剧,旁边的人都以为他必死无疑了。这时,李时珍的父亲偶然想起金元名医李东垣说过的一段话:“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宜一味黄芩汤”,于是单用黄芩一两煎汤,让李时珍服下,很快,病势便得以逆转,身热尽通,痰嗽皆愈。辨证用药贴切,黄芩的效力非凡,由此可见一班。
  现代研究证明,黄芩主要含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甙、黄芩新素、β-谷甾醇等成分。它的抗菌谱较广,对多种细菌、皮肤真菌、钩端螺旋体等都有抑制作用。即使对青霉素等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黄芩仍然很敏感。黄芩还有降血压、镇静、利尿、保肝、利胆、抗过敏、解除平滑肌痉挛等作用。临床上用黄芩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性肝炎、慢性气管炎、急性菌痢、肾盂肾炎等,均可获良效。
  黄芩还常用于治疗妇产科病症,元代名医朱丹溪称它为“安胎圣药”。例如将黄芩研为细末,每次取3-5克,用白术15-20克煎浓汤调服,有清热安胎的功用,可治热甚所致的能动不安,滑胎。治妊娠呕吐,可用黄芩饮片30-45克,水煎成200-400毫升,分次频频饮服。
  中药药理 黄芩
  主要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
  ①黄芩素、汉黄芩苷元。
  ②体外: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③抗病毒: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2)抗炎
  黄芩素、黄芩苷→抑制急性炎症反应。抑制炎症模型渗出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1)机制:抑制炎性介质产生、释放。
  2)抑制组胺释放;
  3)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腺素E(PGE)、白细胞三烯(LT)的生成,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抑制免疫反应: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
  作用环节:①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释放。②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黄芩苷,提高巨噬细胞、NK细胞功能。
  (4)解热。
  (5)保肝、利胆(清肝胆):保肝: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6)镇静:中枢抑制。
  (7)对血液系统影响
  作用复杂:黄芩素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黄芩素等→抗凝血: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产生。
  小结:
  抗病原体、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解热、镇静、保肝、利胆等。无抗肿瘤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黄酮类成分。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抗氧自由基损伤:抑制过氧化脂质(LPO)的生成,清除自由基。
  (3)降压:直接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临床应用】
  1.小儿呼吸道感染
  2.急性菌痢
  3.病毒性肝炎
  4.疖疔、外痈、蜂窝组织炎、深部脓肿
  5.急性胰腺炎

用药禁忌
  《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药理作用
  黄芩
  抗菌作用
  黄芩煎剂100%浓度,平板法试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琏球菌(a,B)、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黄芩煎剂试管法试验1:1280 浓度可抑制伤寒杆菌、溶血性链球菌 a,1:640 浓度抑制溶血性链球菌B,肺炎双球菌及福氏痢疾杆菌、人结核杆菌 H37,1:320 浓度可抑制霍乱弧菌、志贺氏痢疾杆菌;1:80 浓度时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黄芩醇浸液0.5g/ml或0.05g/ml,用琼脂斜面培养,药液与培养基1:1 混合,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黄芩醇浸液2g/ml浓度,平皿法试验对大肠杆菌、桔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黄芩煎剂、醇提剂1g/ml浓度,用平板法试验时对脑膜炎球菌均有抑作用。
  抗真菌作用
  黄芩煎液,试管斜面法试验4%浓度抑制狗小牙胞菌及堇色毛癣菌,8%浓度抑制许兰氏黄癣菌,10%浓度抑制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15%浓度抑制共心性毛癣菌及铁锈色毛癣菌。黄芩水浸剂1:3浓度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羊毛样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K、W、氏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
  抗病毒作用
  黄芩煎剂25-100%浓度,体外试验对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有抑制作用。
  抗炎抗变态反应
  黄芩70%乙醇提取物200,500mg/kg 灌胃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50,100mg/kg 灌胃,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渗出增加,对48/80(一种化合物名称,Sigma 生产)引起的大鼠足肿也有抑制作用,黄芩70%乙醇提取物500mg/kg 灌胃,黄芩素、黄芩甙及汉黄芩素100mg/kg灌胃 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黄芩水提物100,200mg/kg 灌胃,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有抑制作用,但对氯化苦引起的小鼠接触皮炎(耳肿胀)无明显影响。黄芩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的有效成分为黄芩甙及黄芩素。黄芩甙、黄芩素对实验性气喘有效,黄芩甙10-4g/ml浓度可抑制豚鼠气管Schultz-Dale反应38%,并有抗组胺,抗胆碱及罂粟碱样作用。黄芩素不溶于水,其两个水溶性衍生物黄芩素-6-磷酸二钠(BPS)及黄芩素-6-硫酸二钠(BSS)于抗原攻击前5mg/kg 静脉注射,对大鼠PCA有抑制作用;10mg/kg 静脉注射 于抗原攻击前10分钟给药,对豚鼠过敏性气喘有抑制作用;BPS及BSS于10-4g/ml浓度对离体豚鼠肠管及气管chultz-Dale反应均有抑制作用;BPS及BSS 5mg/kg 静脉注射,对大鼠反向皮肤过敏反应(RCA)有抑制作用;5-10mg/kg 静脉注射也抑制Forssman皮肤血管炎,但对Arthus反应无明显影响。黄芩素及BPS结构上与抗过敏药色甘酸二钠(DSCG)相类似,但DSCG为双色酮类,黄芩素及BPS为单色酮类,DSCG对反应素(Reagin)抗体介导的过敏反应有高度特异性,而对非反应素(IgG)抗体介导的过敏反应几无作用,PBS则不仅抑制反应素抗体介导的过敏反应,如PBS 10-6-10-4g/ml抑制抗原引起的猴肺介质释放,PBS 200mg/kg腹腔注射抑制大鼠同种PCA,10-4g/ml抑制反应素抗体介导的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等,也抑制非反应素抗体介导的反应,如BPS10-4g/ml可抑制卵白蛋白致敏豚鼠肺释放介质及抑制抗IgE抗体引起的人肺释放过敏介质,认为DSCG分子中两个色酮核间有一定距离,可结合于反应素抗体功能位置上,而不适合于非反应素抗体,但单色酮的黄芩素或BPS可以两个分子结合于这两种抗体上。黄芩素对大鼠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环氧酶与脂氧酶均有抑制作用,对脂氧酶更具选择性,其IC50为0.12μm,而对环氧的IC50为6917倍于脂氧酶。黄芩素对大鼠白细胞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脂氧酶代谢产物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5-HETE)及环氧酶代谢产物12-羟基十七碳三烯酸(HHT)的生成,其IC50分别为7.13±0.767μm及5.53±16.9μm;黄芩甙对白细胞5-HETE形成也抑制,但不抑制HHT的形成;汉黄芩素抑制HHT的形成,IC50为14.6±3.51μm黄芩成分对化合物48/80刺激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抑制作用,黄芩素的IC50为52.1μm,黄芩甙IC50为>200μm,汉黄芩素的IC50为40.0μm,汉黄芩素-7-O-D葡萄糖醛酸的IC50为140.0mol/l,(25)2',5,6',7-四羟黄烷酮的IC50为17.7μm,(2R,3R)-2',3,5,6',7-五羟黄烷酮的IC50为15.5μm,白杨素(Chrysin)的IC50>200μm,黄芩新素Ⅱ(Skullcapflavon Ⅱ)的IC50为15.0μm。黄芩甙10,100mg/ml,对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PGE2及TXA2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黄芩煎剂4g/kg 腹腔注射,对小鼠防御性条件反射可使阳性反射时延长,而对非条件反射及分化无影响,说明黄芩可加强皮层抑制过程。黄芩煎剂2g/kg,对伤寒混合疫苗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但也有报道黄芩水煎剂或酒浸剂5-9g/只灌胃,或2g/只im,均不能证明黄芩对伤寒疫苗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
  对心血管的作用
  黄芩醇提液1g/kg 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压下降。黄芩煎剂0.06g/kg 静脉注射,对麻醉犬有明显降压作用。黄芩素20mg/kg 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压下降40-50%。黄芩浸剂灌胃/kg 灌胃,3次/天,连续4周,使慢性肾性高血压犬血压下降,心率变慢。黄芩甙2×10(-4)mol/l,在豚鼠离体主动脉条、肺动脉条、气管条及右心房均有竞争性的拮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引起的收缩作用,也拮抗异丙肾上腺素舒张气管和增加右心房自发频率作用,提示黄芩甙对a,B1,B2 受体均有阻断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
  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黄芩黄酮Ⅱ及白杨素(chrysin)于浓度1.0mM时,均可抑制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白杨素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黄芩素及汉黄芩素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黄芩素及黄芩甙对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也抑制;黄芩素及黄芩甙20,50mg/kg 灌胃,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以防止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降低。
  降血脂作用
  黄芩水浸液10%2ml/只灌胃,连续给药7周,可使胆固醇喂饲的家兔血清胆固醇含量下降。黄芩素、黄芩甙100mg/kg 灌胃,可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大鼠玉米油-胆固醇-胆酸喂饲血清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及肝甘油三酯的含量,黄芩黄酮Ⅱ100mg/kg 灌胃,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及肝甘油三酯的含量,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的含量,汉黄芩素 100mg/kg 灌胃,可防止肝甘油三酯的沉积并增加血清HDL-ch的含量。黄芩素、黄芩甙 100mg/kg 灌胃,对乙醇引起的高血脂大鼠,可降低肝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汉黄芩素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水平,黄芩素能增加血清HDL-ch含量。
  保肝、利胆、抗氧化
  黄芩甲醇提取物1000mg/kg 腹腔注射,对异硫氰酸萘酯(ANIT)引起的大鼠肝损害有抑制作用,可抑制血清胆红素的增加。黄芩醇提物50,100mg/kg,黄芩甙50,100mg/kg 灌胃,对家兔有利胆作用。汉黄芩素10(-4)-10(-6)mol/l 浓度体外试验,对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有抑制作用,使丙二醛(MDA)含量下降。黄芩素及黄芩甙2.5×10(-4)mol/l,1.0×10(-4)mol/l,汉黄芩素2.5×10(-4)mol/l,黄芩黄酮Ⅱ2.5×10(-4)mol/l,汉黄芩素-7-O-D葡萄糖醛酸2.5×10(-4)mol/l,1.0× 10(-4)mol/l,对FeC12-维生素C-ADP混合物诱导的大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有抑制作用,使肝MDA的形成显著下降,对NADPH一ADP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也抑制。
  抗癌作用
  黄芩醚提物对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半数有效量为10.4mg/ml,黄芩黄酮Ⅱ对小鼠L1210 细胞的半数有效量 为1.5μg/ml,黄芩甙、黄芩素及汉黄芩素对L1210作用不显著。
  其它作用
  黄芩素10,20mg/kg 静脉注射,对麻醉犬有利尿作用。黄芩煎剂4g/kg 灌胃,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有防治作用,可延缓白内障的形成。黄芩甙对大鼠晶体醛糖还原酶有抑制作用,其ID50 为1.81 × 10(-3)mg/ml。黄芩甙150mg/kg 灌胃,对链黑霉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无明显下降,但红细胞山梨醇含量于治疗后显著降低,提示在动物体内也有抑制醛糖酶的作用,有可能用于糖尿病性并发症的防治。黄芩甙、黄芩素及汉黄芩素50-125μg/ml 对小鼠肝唾液酸酶有抑制作用。黄芩甙100mg/kg,葡萄糖醛酸43mg/kg 皮下注射均可对抗士的宁引起的小鼠死亡,而甙元黄芩素无效,认为黄芩甙水解后的葡萄糖醛酸起的解毒作用。黄芩对PGs的代谢有较广泛的影响,水提物对PGs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黄芩-中药化学成分
  黄芩黄芩根含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素,黄芩新素,黄芩甙(baicalin),汉黄芩素,汉黄芩甙,木蝴蝶素A,7-甲氧基黄芩素,黄芩黄酮,二氢木蝴蝶素,白杨素等有效成分。
  药理学
  黄芩毒性极低,煎剂给兔灌胃,醇提取液静脉注射,仅呈活动减弱,黄芩浸剂4 g/kg给狗灌胃8周,亦未见任何毒性反应,如将黄芥浸剂2g/kg静脉注射于健康兔,先表现镇静,以后死亡,可见静脉注射比口服毒性大得多。黄芩提取物肌肉及静脉注射,可使正常家兔白细胞总数短时间内显著降低。黄芩素腹腔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3081mg/kg。黄芩浸剂15g/kg/灌胃对犬有呕吐现象,5g/kg灌胃连续8周,使犬粪便稀软。

中药化学成分
  黄芩
  黄芩根含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素(baicalein),黄芩新素(neobaicalein),即黄芩黄酮Ⅱ(skullcapflavoneⅡ),黄芩甙(baicalin),汉黄芩素(wogonin),汉黄芩甙(wogono-side),木蝴蝶素A(oroxylin,oroxylin A),7-甲氧基黄芩素(7-methoxbaic alein),黄芩黄酮(skullcapflavone)Ⅰ,二氢木蝴蝶素A(dihydrooroxylin A),白杨素(chrysin),2,5,8-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2,5,8-trihydroxy-7-methoxy-flavone),2,5,8-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2,5,8-tri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烷酮(4,5,7-trhydroxy-6-methoxyflavanone)[5],2,3,5,6,7-五羟基黄烷酮(2,3,5,6,7-pentahydroxyflavanone)汉黄芩素-5-β-D-葡萄糖甙(wogonin-5-β-D-glucoside),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1-O-α-L-鼠李糖基(1→3)-β-D(4-阿魏酰基)-葡萄糖[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1-O-α-L-rhamnosyl(1→3)-β-D-(4-feruloyl)glucoside],白杨素;-6-C-α-L-阿拉伯糖甙(chrysin-6-C-β-D-glucoside-8-C-β-L-arabinoside),白杨素-6-C-α-L-阿拉伯糖甙-8-C-β-D-葡萄糖甙(chrysin-6-C-α-L-arabi-noside-8-C-β-D-glucoside),(2S)-2,5,6,7-四羟基黄烷酮[(2S)-25,6,7-terahydroxyflavanone],5,7,2,6-四羟基黄酮(5,7,2,7-tetrahydroxyflavone),5,8-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8-dihydroxy-6,7-drimethoxyflavone),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7,4-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木蝴蝶素A-7-O-葡萄糖醛酸甙(oroxylinA-7-O-glucuronide),5,7,2-三羟基甲氧基黄酮(5,7,2-trihyroxy-6-methoxyflavone),5,2-二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5,2-dihydroxy-6,7,8-trimethoxyfla-vone),5-闳基-7,8-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去甲汉黄芩素(norwogonin),二氢黄芩素(dihydro-baicalin)[11],5,7,2-三羟基黄酮(5,7,2-trihydroxyflavone),5,7,2-三羟基-8,6-二甲氧基黄酮(5,7,2-tri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5,7,2,5-四羟基-8。6-二甲氧基黄酮即粘毛黄芩素Ⅲ(5,7,2,5-tetra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vis-ciduiin Ⅲ)5,25-三羟基三甲氧基黄酮(5,2,5-trihy-droxy-6,7,8-trimethoxyflavone),黄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baicalein-7-O-β-D-glucopyranoside);5,7,2-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7,2-trhiyroxy-8-methoxyflavone)即韧黄芩素Ⅱ(tenax-in Ⅱ),5,2,6-三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2,6-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5,7,2-trihydroxy-6-methoxyflavone),5,7,2,3-四羟基黄酮(5,7,2-trihydroxy-6-methoxyflavone),5,7,2,3-四闳基黄酮(5,7,2,3-tetrahydroxyflavone),3,5,7,2,5,6-五羟基黄酮(3,5,7,2,6-pentahydroxyflavone)即粘毛黄芩素Ⅰ(viscidulin Ⅰ),(2S)-7,2,6-三羟基-5-甲氧基黄烷酮[(2S)-7,2,6-trihydroxy-5-methoxyflavanone],2,6,2,4-四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2,6,2,4-tetrahydroxy-6-methoxychalcone)[13],5,72,5-四羟基黄酮(5,7,2,5-tetrahydroxyflavone),左旋圣草素(eriodictyol),半枝莲种素(rivularin)及粘毛黄芩素Ⅲ-2-O-β-D-吡喃葡萄糖甙(viscidulin Ⅲ-2-O-β-D-glucoplyranoside)等。另外还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及豆甾醇(stigmasterol)[3]。2.滇黄芩 根含泾黄芩素,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甙,5,7,2-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2S)-5,7,8-三羟基黄烷酮[(2S)-5,7,8-trihydroxyflavanone],(2S)-2,5,6,7-四羟基黄烷黄芩素,木蝴蝶素A,滇黄芩新甙(scuteamoenoside),(2R,3R)-2,3,5,7-四羟基黄烷酮[(2R,3R)-2,3,5,7-tetrahydrox-yflavanone],滇黄芩新素(scuteamoenin),(2R,3R)-3,5,7-三羟基黄烷酮-(2R,3R)-3,5,7-trihydroxyflavanone],黄芩黄酮Ⅱ,2,3,5,6,7-五羟基黄酮,白杨素,β-谷甾醇。3.粘毛黄芩 根含黄芩甙,汉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木蝴蝶素A,黄芩新素,5,2-二羟基二甲氧基黄酮(panicolin)即黄芩黄酮Ⅰ,粘毛黄芩素Ⅰ、Ⅱ、Ⅲ。
  丽江黄芩 根含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木蝴蝶素A,韧黄芩素Ⅱ,粘千周黄芩素Ⅰ。
  同属植物甘肃黄芩根含甘肃黄芩素(rehderianin)Ⅰ,粘毛黄芩素Ⅲ,黄芩甙,汉黄芩素,黄芩素,木蝴蝶素A,甘肃芩甙元(ganhuangenin)。川黄芩根含黄芩甙,汉黄芩甙,黄芩素,粘毛黄芩素Ⅰ、Ⅱ,木蝴蝶素A和汉黄芩素。

临床运用
  黄芩
  1、黄芩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用50%黄芩煎液,1岁以下每天6ml,1岁以上8-10ml,5岁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经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气管炎11例,急性扁桃休炎1例。治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者51例,无效12例。体温多在3天内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多为4 天。
  2、治疗慢性气管炎,取黄芩1斤,甘草0.5斤,加水煎煮之次,得煎液3斤;另取生石灰1斤,加冷开水10斤,搅拌浸泡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8斤。将煎液缓缓加入石灰水中,边加边搅拌,至pH呈7-8为止。每次20-25ml,日服3次。治疗35例,临床治愈之例,显效16例。对单纯型疗效较好。
  3、治疗急性菌痢,取黄芩、诃子等量,以明矾沉淀法提制成粉。每次3g,日服斗次,小儿酌减。对症治疗:失水者补液,高热者配合解热剂,治疗100例,平均2.5天症状消失,3.3天大便镜检正常,3天大便培养转阴,5天临床治愈。
  4、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取黄芩、银花、连翘等量,分别制成黄芩素及银花、连翘浸膏,混合制成片剂,每片重0.5g,相当于生药3.7g。每次10-15片,6小时服1次,小儿酌减。共洽65例,其中一个地区收治59例,治愈58例;另一地区收治6例,失败4例,疗效差异甚大,原因有待研究。有效病例服药后,开始降温时间平均为了1.5小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8天,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在2-5天内减轻或消失。以对中、轻度病人疗效较好,退热较快;对重度晚期病人退热较慢,疗效较差。服药期间未见严重毒性反应,仅少数病例有轻微恶心。呕吐及腹泻现象,停药后即可消失。
  5、治疗传染性肝炎,将黄芥的提取物--黄芩素装胶囊,每粒0.25g。每次2粒,日服3次,儿童酌减。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27例,自觉症状和体征均于1月内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中治疗半月,谷丙转氨酶即降至正常者占74.1%。亦有用黄芩素针剂,每日肌注之毫升(含黄芩素40mg),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3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6例。另曾配合胎盘组织液每天肌注之毫升,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剂,治疗迁延性肝炎7例,基本治愈吐例,显效1例,有效2例;治疗慢性肝炎47例,基本治愈13例,显效6例,有效n例,无效14例。未见明显副作用。
  6、治疗肾炎、肾盂肾炎。用黄芩提取物制成5%黄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mg(儿童减半),每日2次。共冶20例,治疗期间除配合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药物,结果急性肾炎11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两次以上均正常)8例;好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仅有少量红、白细胞)5例;肾盂肾炎9例,治愈、好转(标准同上)各4例,1例用药10天无变化)疗程最长17.5天,最短7天,平均12.5天。治愈病例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平均为9天,尿检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5.6天。黄芩治疗肾病所以奏效,可能与其具有抗菌、降血压、利水等作用有关。
  7、治疗高血压病,将黄芩制成20%的酊剂,每次5-10ml方日服3次。治疗51例,服药前血压均在180/ 100mm汞往以上,服药1-12月后血压下降20/10mm汞拄以上者占70%以上。一般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据观察,本药虽经较长时期服用,仍能发挥继续降压作用。无明显副作用\此外,以黄芩煎剂预防猩红热,黄芩含片预防白喉,有一定作用。

常用选方
  黄芩
  1、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黄芩散)
  2、泻肺火,降隔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3、治慢性气管炎:黄芩、亭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0.8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4、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胳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黄色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人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侮次服二至三片。(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5、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莽,酒浸透。晒千为未。每服一钱,、酒任下。(《兰室秘藏》小清空膏)
  6、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芥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论》黄芩汤)
  7、治淋,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8、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温服。(《圣惠方》黄芩散调)
  9、治崩中下血:黄芩,为细未。每服一钱、烧秤锤淬酒调下。(《本事方》)
  10、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 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为细未,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
  11、安胎:白术、黄芩、炒曲。上为未,粥丸,服。(《丹溪心治》)
  12、治肝热生翳,不拘大人小儿:黄芩一两。淡豉三两,为未。每服三钱,以熟猪肝裹吃,温汤送下,日二服。忌酒、面。(《卫生家宝方》)
  13、治眉眶痛,属凤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未,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14、治灸疮血出:酒炒黄芩二钱。为未,酒服。(《怪证奇方》)
  15、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16、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新瓦上焙干)、麦门冬(去心))各半两。上件,细切。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

 

桅子

药名:栀子;别名:木丹、鲜支、卮子、 支子、越桃、山栀子、枝子、小卮子、黄鸡子、 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山栀;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芳,俗说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人深红,九月采实暴干。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挑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栀子(《本经》)
  【类别】果实类
  【异名】木丹(《本经》),鲜支(《上林赋》),卮子(《汉书》孟康注),支子(《本草经集注》),越桃(《别录》),山栀子(《药性论》),枝子(《唐本草》),小卮子(《本草原始》),黄鸡子(《广西中药志》),黄荑子(《闽东本草》),黄栀子(《江苏药材志》)。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植物形态
  山栀(《药性论》),又名:林兰(《谢康乐集》)。
  


常绿灌木,高0.5~2米,幼枝有细毛。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4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全缘,两面光滑,基部楔形;有短柄;托叶膜质,基部合成一鞘。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大形,白色,极香;花梗极短,常有棱;萼管卵形或倒卵形,上部膨大,先端5~6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冠旋卷,高脚杯状,花冠管狭圆柱形,长约3毫米,裂片5或更多,倒卵状长圆形;雄蕊6,着生花冠喉部,花丝极短或缺,花药线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头棒状。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有翅状纵梭5~8条,长2.5~4.5厘米,黄色,果顶端有宿存花萼。花期5~7月。果期8~11月。
  常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沟旁、路边。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台湾等地。
  本植物的根(栀子花根)、叶(桅子叶)、花(栀子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
  10月间果实成熟果皮虽黄色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亦可将果实放入沸水(略加明矾)中烫,或放入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药材
  干燥果实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4.5厘米,粗0.6~2厘米。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具有5~8条纵棱。顶端残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红黄色,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种子扁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气微,味淡微酸。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个大、外皮棕黄色、仁较瘪、色红黄者质次。
  主产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河南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栀子素、果胶、鞣质、藏红花素、藏红花酸、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另含多种具环臭蚁醛结构的甙:栀子甙、去羟栀子甙泊素-1-葡萄糖甙,格尼泊素-1-β-D-龙胆二糖甙及小量的山栀甙。

药理作用
利胆作用
  栀子水提取液及醇提取液给予家兔口服,对输胆管导出的胆汁量及固形成分无影响,但有人用同样制剂注射于家兔,15~30分钟胆汁分泌开始增加,持续1小时以上。给兔静脉注射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钠后,胆汁分泌量增加。栀子水煎剂或冲服剂给人口服后作胆囊拍片,证明服药后20及40分钟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家兔总输胆管结扎后,口服栀子水提取液则血中胆红素减少,用药愈多,减少愈显著(如结扎后每隔24小时口服1次,则结果甚为明显),尤其连续服用适量药物以后结扎,所得效果最佳,醇提取液亦具有相同的作用,但较水提取液作用稍弱。桅子醇提取液注射于家兔,2小时血中胆红素较对照组稍增加,6小时后较对照组低,24~48小时后明显减少,藏红花素及藏红花酸钠亦有同样作用。在总胆管结扎的家兔,注射醇提取液,24小时末梢淋巴液中胆红素减少,藏红花素及藏红花酸钠亦有同样作用。栀子可用于胆道炎症引起的黄疸。
镇静、降压作用
  小白鼠皮下注射栀子流浸膏,使自发活动减少闭目、低头、肌肉松弛,并能对抗戊四氮的惊厥,而不能对抗士的宁的惊厥,但能减少其死亡率,以流浸膏灰分作对照则未见以上作用。也有用以消除失眠及过度疲劳者。栀子煎剂和醇提取液对麻醉或不麻醉猫、大白鼠和兔,不论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持久性降压作用,挣脉住射降压迅速而维持时间短,其降压部位似在延脑副交感中枢。
抗微生物作用
  栀子水漫液在试臂内对许兰氏黄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15毫克/毫升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在体外,栀子煎剂能使血吸虫停止活动,煎剂对细菌生长无抑制作用。
其他作用
  栀子醇提取液对家兔及大白鼠离体肠管平滑肌,低浓度兴奋,高浓度抑制。去羟栀子甙对小鼠有泻下作用,其提取物制成油膏,可加速软组织的愈合。

毒性
  小鼠急性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27.45克/公斤,皮下注射为31.79克/公斤,与镇静有效量比较,安全指数较小。

炮制
  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山桅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性味归经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苦酸,寒。"
归经
  入心、肝、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胃、肝、胆、三焦、胞络六经。"

功用主治
  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④《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⑧《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⑩《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宜忌
  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选方
  ①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②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③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④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⑤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
  ⑥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⑦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水煎,分二次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⑧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普济方》栀子汤)
  ⑨治目赤:取山栀七枚,钻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人大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圣济总录》栀子汤)
  ⑩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
  ⑾治鼻中衄血:山栀子烧灰吹之。(《简易方论》)
  ⑿治肺风鼻赤酒齄:老山栀为末,黄蜡等分溶和。为丸弹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⒀治赤白痢并血痢:山栀子仁四七枚。锉,以浆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温二服。(《圣济总录》栀子仁汤)
  ⒁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⒂治妇人子肿湿多:炒山栀子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⒃治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濒湖集简方》)
  ⒄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⒅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千金方》)
  ⒆治疮疡肿痛:山栀、蒲公英,银花各四钱。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银花藤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⒇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
  (21)血淋涩痛。用生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送服。
  (22)下泻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送服一匙。
  23)热毒血痢。用栀子十四枚,去皮,捣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疗效显著。亦可用水煎服。
  (24)临产下简。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25)霍乱转筋,心腹胀满,吐泻不得。用栀子十几枚,烧过,研为末,熟酒送服。
  (26)热病食劳复(按: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须出微汗为好。
  (27)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用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28)眼来肠秘。用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黄不三钱,温服。
  (29)风痰头痛。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30)火焰丹毒。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
  (31)眉中练癣。用栀子烧过,研为末,调油敷涂。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取山栀制成10%及50%两种煎剂,每天3次饭后服用。一部分病人用10%煎剂每次10毫升,以后逐渐递增至50毫升;另一部分病人用50%煎剂,每次10~15毫升。共治19例,7例痊愈,10例接近痊愈。住院9~63天不等,平均30.3天。
治疗扭挫伤
  将山栀子捣碎,研成粗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一般3~5天更换1次,如肿胀明显可隔天更换1次。骨折者不宜使用,脱臼者应先整复后再用。如有肢体麻痹,应配合理疗及针灸治疗。治疗407例,24小时内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时内消失者66例;72小时内消失者13例。疼痛平均消失时间为30小时。肿胀消退时间平均为2.5天;血肿吸收时间平均为7.8天;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5.1天。或用黄栀子、明乳香加适量黄酒,搅拌后放锅内蒸成糊膏状,待微温时敷于患部,厚度以1~1.5厘米为宜。用时先在局部涂凡士林1层,然后再敷药,上盖油纸,绷带包扎。间隔2~3天换药。治疗56例,除2例疗效不佳外,54例均治愈。亦可用黄栀子粉2两,面粉1两,鸡蛋1个,烧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局部,待药干后更换新药。一般在敷药2次后即见效果。
用于止血
  取黄栀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调成膏状,烘干碾成100号细粉,再加适量苯甲酸,高压消毒备用。对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剂。

名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治之。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又治心经留热,小便亦涩,用去皮山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钱服,无不利也。"
  ②《丹溪心法》:"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降,入所不知。亦治痞块中火邪。""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寒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曰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备言之矣,着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栀子为热药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复而病安。"
  ③《汤液本草》:"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栀子豉汤治烦躁,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躁者,懊憹不得眠也。"
  ④《本草经疏》:"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面赤酒疱齄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谓。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栀子禀至苦大寒之气,苦寒损胃而伤血,凡脾胃虚弱者忌之,血虚发热者忌之。性能泻有余之火,心肺无邪热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而非热结小肠者不宜用;疮疡因气血虚,不能收敛,则为久冷败疮,非温暖补益之剂则不愈,此所谓既溃之后,一毫寒药不可用是也。世人又以治诸血证,不知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瘀血凝结于中,则反致寒热,或发热劳嗽,饮食减少,为难疗之病,凡治吐血法,当以顺气为先,盖血随气而行,气降则火降,火降则血自归经。不求其止而止矣。此治疗之要法,不可违也。"
  ⑤《本草正》:"栀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元胡破热滞瘀血腹痛。"
  ⑥《本草通玄》:"仲景多用栀子茵陈,取其利小便而蠲湿热也。古方治心痛,每用栀子,此为火气上逆,不得下降者设也。(若)泥丹溪之说,不分寒热,通用栀子,属寒者何以堪之。"
  ⑦《本草崇原》:"言栀子生用则吐,炒黑则不吐,且以栀子豉汤为吐剂,愚每用生栀子及栀子豉汤,并未曾吐。"
  ⑧《得配本草》:"山栀,得滑石治血淋溺闭,得良姜治寒热腹痛,得柏皮治身热发黄,配连翘治心经留热(心热则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胆郁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上焦、中焦连壳,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泻火生用,止血炒黑,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淋症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山栀、丹皮、白芍、龙胆,皆泻肝家之火,其中却自有别,盖肝喜散,遏之则劲,宜用栀子以清其气,气清火亦清,肝得辛为补,丹皮之辛,从其性以醒之,是即为补,肝受补,气展而火亦平,肝气过散,宜白芍制之,平其性即所以泻其火,使之不得自逞,火盛肝气必实,龙胆苦以泄其气,寒以制其火,故非实,胆草不用,如不审其究竟而混投之,是伐其生生之气,即使火气悉除,而人已惫矣。"
  ⑨《本草思辨录》:"栀子,其治在心、肝、胃者多,在肺者少。苦寒涤热,而所涤为瘀郁之热,非浮散之热,亦非坚结之热。能解郁不能攻坚,亦不能平逆,故阳明之腹满有燥屎,肺病之表热咳逆,皆非其所司。独取其秉肃降之气以敷条达之用,善治心烦与黄疸耳。心烦或懊憹或结痛,黄疸或寒热不食或腹满便赤,皆郁也。心烦心下濡者为虚,胸中室者为实。实与虚皆汗吐下后余邪留踞,皆宜吐去其邪。栀子解郁而性终下行,何以能吐?协以香豉,则一升一降,邪不任受则吐。黄疸之瘀热在表,其本在胃,栀子入胃涤热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陈辅之,则瘀消热解而疸以愈。然则栀子于肺无与乎?仲圣云: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肺与大肠相表里,服栀子则益其大肠之寒,此可为秉金气之一证。至治肝则古方不可胜举,总不离乎解郁火。凡肝郁则火生,胆火外扬,肝火内伏,栀子解郁火,故不治胆而治肝,古方如泻青丸、凉肝汤、越鞠丸、加味逍遥散之用栀子皆是。凉膈散有栀子,以治心也。泻黄散有栀子,以治胃也。而泻白散不遴入,则以肺中气热而不涉血者,栀子不与也。《本经》主胃中热气,朱丹溪谓最清胃脘之血,究栀子之治,气血皆有而血分为多,然不能逐瘀血与丹皮、桃仁分功;其解血中之郁热,只在上中焦而不在下焦;亦不入足太阳与手、足少阳;不入足太阳,故不利小便。茵陈蒿汤所以必先煮茵陈,许学士之治酒齄鼻,朱丹溪之治热厥心痛,《集简方》之敷折伤肿痛,皆属血中郁热。其余之治,悉可类推。"

 

远志

远志(Radix Polygalae)为常用中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并被视为养命要药,来源于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和卵叶远志P.sibirica L.的干燥根。性温,味苦、辛,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能,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临床应用生远志、制远志和蜜远志三种饮片规格,但以制远志为主。

拼音:yuǎn zhì
  基本解释
  远志 yuǎnzhì[great and far-reaching ambition]指远大的志向远志 yuǎnzhì1.
  [thinleaf milkwort(Polygala tenuifolia)]∶一种远志属植物2. [milkwort]∶远志属植物的泛称西伯利亚远志小花远志3. [polygala root;milkwort root]∶用作中药的远志或西伯利亚远志的根,用于安神、祛痰、开窍
  详细解释
  1. 远大的志向。《孔丛子·记义》:“ 孔子 读《诗》及《小雅》,喟然而叹曰:‘吾……於《狼跋》,见 周公 之远志所以为圣也。’” 宋 司马光 《苏骐骥墓碣铭》:“公幼慷慨有远志,自力读书。” 鲁迅 《且介亭杂文·韦素园墓记》:“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
  2.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细,叶子互生,线形,总状花序,花绿白色,蒴果卵圆形。根入药,有安神、化痰的功效。又名小草。 南朝 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谢公 始有 东山 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 桓公司马 。于时人有饷 桓公 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 谢 ,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远志》:“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
  3. 逃离的意愿。《国语·周语下》:“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 韦昭 注:“远志,逋逃也。”《吕氏春秋·慎大》:“众庶泯泯,皆有远志,莫敢直言。”高诱 注:“有远志,离散也。”

基本信息
  【来源】本品为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或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 的干燥根。
  【其他名称】葽绕、蕀蒬、棘菀、细草、小鸡腿、小鸡眼、小草根。
  
  

-


【性味归经】苦、辛,微温。归心、肾、肺经。
  【功能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


【应用】
  1.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健忘。本品苦辛性温,性善宣泄通达,既能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能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为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主治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失眠、惊悸等症,常与茯神龙齿朱砂等镇静安神药同用,如远志丸(《张氏医通》);治健忘证,常与人参茯苓菖蒲同用,如开心散(《千金方》),若方中再加茯神,即不忘散(《证治准绳》)。
  2.癫痫惊狂。本品味辛通利,能利心窍,逐痰涎,故可用治痰阻心窍所致之癫痫抽搐,惊风发狂等症。用于癫痫昏仆、痉挛抽搐者,可与半夏天麻全蝎等化痰、息风药配伍;治疗惊风狂证发作,常与菖蒲、郁金、白矾等祛痰、开窍药同用。
  3.咳嗽痰多。本品苦温性燥,入肺经,能祛痰止咳,故可用治痰多粘稠、咳吐不爽或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者,常与杏仁贝母瓜蒌桔梗等同用。
  4.痈疽疮毒,乳房肿痛,喉痹。本品辛行苦泄,功擅疏通气血之壅滞而消散痈肿,用于痈疽疮毒,乳房肿痛,内服、外用均有疗效,内服可单用为末,黄酒送服。外用可隔水蒸软,加少量黄酒捣烂敷患处。远志味辛入肺,开宣肺气,以利咽喉,如《仁斋直指方》治喉痹作痛用“远志肉为末,吹之,涎出为度。”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项】有胃炎及胃溃疡者慎用。

别名大全
  【别名】苦远志,棘菀,棘苑,小草根皮,细草根皮,小鸡腿皮,细叶远志(又名山茶叶根皮、光棍茶
  

-


根皮、小鸡棵根皮、线茶根皮、山胡麻根皮、米儿茶根皮、燕子草根皮,草远志、十二月花根皮),线茶根皮,小鸡根,卵叶远志,宽叶远志,西伯利亚远志,醒心杖。
  【商品名】苦远志:为植物细叶远志的根皮。
  甜远志;为植物宽叶远志的根皮,习称“土远志”。
  关远志:产于山西、陕西一带者。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远志筒:又名远志通。为抽去术心的根皮。质优。以色黄、筒粗、内厚、干燥者为最优。
  远志肉:简称志肉。为破碎的根皮。品质较次。
  远志棍;又名远志梗,远志骨。为细小的中间有轻硬木心的远志根。
  【处方名】远志。制远志,炙远志。
  处方中写远志指生远志。为原药材去杂质切段生用入药者。
  制远志又名泡远志、清远志。为净远志在甘草煎液中浸泡后,捞出晒干入药者。偏于宁心安神。
  炙远志又名蜜远志。为净远志用蜂蜜炙后入药者。偏于祛痰止咳。

品种考证
  远志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云:远志“生太山及冤句川谷。《本草经集注》云:“小草状似麻黄而青。”《开宝本草》云:“远志,茎、叶似大青而小。”《嘉祐本草》引《尔雅》郭璞注云:“(远志),似麻黄,赤华,叶锐而黄,其上谓之小草。”《本草图经》云:“今河、陕、京西州郡亦有之。根黄色,形如篙根,苗名小草。似麻黄而青,又如革豆。叶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开花,白色,很长及一尺。四月采根、叶……泗州出者花红,根、叶俱大于他处;商州者根又黑色。俗传夷门远志最佳。”《本草纲目》云:“远志有大叶、小叶二种。陶弘景所说者小叶也,马志所说者大叶也,大叶者花红。”《本草图经》附有远志图五幅,即泅州远志、解州远志、威胜军远志、齐州远志、商州远志。据产地、形态描述和附图可知,古代之药用远志来源已有数种。其主流产品有小叶者即今用的远志,大叶者即今用的西伯利亚远志。

原植物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圆柱形,长达40厘米,肥厚,淡黄白色,具少数侧根。茎直立或斜上,丛生,上部多分枝。叶互生,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4厘米,宽1-3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全缘,无柄或近无柄。总状花序长约2-14厘米,偏侧生与小枝顶端,细弱,通常稍弯曲;花淡蓝紫色,长6毫米;花梗细弱,长3-6毫米;苞片3,极小,易脱落;萼片的外轮3片比较小,线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内轮2片呈花瓣状,成稍弯些的长圆状倒卵形,长5-6毫米,宽2-3毫米;花瓣的2侧瓣倒卵形,长约4毫米,中央花瓣较大,呈龙骨瓣状,背面顶端有撕裂成条的鸡冠状附属物;雄蕊8,花丝连合成鞘状;子房倒卵形,扁平,花柱线形,弯垂,柱头二裂。蒴果扁平,卵圆形,边有狭翅,长宽均约4-5毫米,绿色,光滑无睫毛。种子卵形,微扁,长约2毫米,棕黑色,密被白色细绒毛,上端有发达的种阜。花期5-7月,果期7-9月。
  产地: 秦岭南北坡均产,生于海拔400-1000米的山坡草地或路旁。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2.《本草经集注》:杀天雄、附子毒。
  3.《名医别录》: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
  4.《药性论》:治心神健忘,坚壮阳道,主梦邪。
  5.《日华子本草》: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
  6.王好古:治肾积奔豚。
  7.《本草纲目》:治一切痈疽。
  8.《滇南本草》:养心血,镇惊,宁心,散痰涎。疗五癎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缩小便,治赤白浊,膏淋,滑精不禁。
  9.《本草再新》:行气散郁,并善豁痰。
  10.《本草纲目》: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灵枢经》云,肾藏精,精合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又云,人之善忘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陈言《三因方》远志酒治痈疽,云有奇功,盖亦补肾之力尔。
  11.《本草汇言》:沈则施曰:远志同人参、茯苓、白术能补心;同黄芪、甘草、白术能补脾;同地黄、枸杞、山药能补肾;同白芍、当归川芎能补肝;同人参、麦冬、沙参能补肺;同辰砂、金箔、琥珀、犀角能镇惊;同半夏、胆星、贝母、白芥子能消惊痰;同牙皂、钩藤、天竺黄能治急惊;同当归六黄汤能止阴虚盗汗;同黄芪四君子汤,能止阳虚自汗。独一味煎膏能治心下膈气,心气不舒。独一味酿酒,能治痈疽肿毒,年久疮痍,从七情郁怒而得者,服之渐愈。
  12.《本草正》:远志,功专心肾,故可镇心止惊,辟邪安梦,壮阳益精,强志助力。以其气升,故同人参、甘草、枣仁,极能举陷摄精,交接水火。
  13.《药品化义》: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窍,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蹇涩,为睡卧不宁,为恍惚惊怖,为健忘,为梦魇,为小儿客忤,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魂自宁也。又取其辛能醒发脾气,治脾虚火困,思虑郁结,故归脾汤中用之。及精神短少,竟有虚痰作孽,亦须量用。若心血不足,以致神气虚怯,无痰涎可祛,即芎归味辛,尚宜忌用,况此大辛者乎。诸《本草》谓辛能润肾,用之益精强志,不知辛重暴悍,戟喉刺舌,与南星、半夏相类。《经》曰,:肾恶燥,乌可入肾耶。
  14.《医学衷中参西录》:远志,其酸也能翕,其辛也能辟,故其性善理肺,能使肺叶之翕辟纯任自然,而肺中之呼吸于以调,痰涎于以化,即咳嗽于以止矣。若以甘草辅之,诚为养肺要药。至其酸敛之力,入肝能敛辑肝火,入肾能固涩滑脱,入胃又能助生酸汁,使人多进饮食,和平纯粹之品,固无所不宜也。若用水煎取浓汁,去渣重煎,令其汁浓若薄糊,以敷肿疼疮疡及乳痈甚效、若恐其日久发酵,每一两可加蓬砂二钱溶化其中。愚初次细嚼远志尝之,觉其味酸而实兼有矾味。后乃因用此药,若末服至二钱可作呕吐,乃知其中确含有矾味,是以愚用此药入汤剂时,未尝过二钱,恐多用之亦可作呕吐也。
  15.《本草正义》:远志,味苦入心,气温行血,而芳香清冽,又能通行气分。其专主心经者,心本血之总汇,辛温以通利之,宜其振作心阳,而益人智慧矣。古今主治,无一非补助心阳之功效,而李濒湖独谓其专入肾家,未免故为矫异,张石顽和之,非笃论也。《本经》主咳逆,则苦泄温通辛散,斯寒饮之咳逆自平,此远志又有消痰饮、止咳嗽之功,《别录》去心下膈气,亦即此意。《外台》载《古今录验》胸痹心痛一方,中有远志,颇合此旨。《三因方》治一切痈疽,最合温通行血之义,而今之疡科,亦皆不知,辜负好方,大是可惜。颐恒用于寒凝气滞,痰湿入络,发为痈肿等证,其效最捷。惟血热湿热之毒,亦不必一例乱投,无分彼此耳。远志能利血之运行,而以为心家补益之品者,振动而流利之,斯心阳敷布而不窒滞,此补心之真旨也。然温升之品,必不宜于实热,如误用于热痰蒙蔽心包之证,得毋益张其焰。又所谓安魂魄,定惊悸者,亦谓补助心阳,则心气充而魂梦自宁,惊悸自定,非养液宁神以安宅者之可比。如因热生惊,及相火扰攘,而亦与以温升,其弊亦与痰热相等。又有远志能交通心肾之说,则心阳不振,清气下陷,及肾气虚寒,不能上升者,以远志之温升,举其下陷,而引起肾阳,本是正治。然人不察,每遇肾阳不藏,淫梦失精等证,亦曰此属坎离之不交,须以远志引之,使其水火交接,则相火愈浮,肾愈不摄,利九窍者适以滑精窍,益精者将反以失精矣。

医学作用
  【化学成分】
  含远志皂甙A~g(onjisaponin A~G), 由细叶远志皂甙元(presenegenin)与多种糖结合而成, 如细叶远志皂甙元与葡萄糖结合成次级皂甙——细叶远志皂甙(tenuifolin, presenegenin-b-D-glucopyranoside), 细叶远志皂甙再与糖结合成远志皂甙.另含口山酮类成分, 有3-羟基-2, 6, 7, 8-四甲氧基酮口山酮、2, 6, 7, 8-四甲氧基口山酮、2, 3, 6, 7, 8-五甲氧基口山酮;以及3, 4, 5-三甲氧基桂皮酸等.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略
  【理化鉴别】
  薄层层析:取样品粗粉0.5g, 置索氏提取器中, 以乙醚脱脂后, 再以甲醇提取, 甲醇提取液浓缩至5ml, 供点样;另取远志总皂甙甲醇溶液为对照品溶液.分别点5μl在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 以氯仿-甲醇-水(26:14:3.5)为展开剂, 展距17cm.挥尽溶剂, 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 样品液色谱在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均应显4个相同的蓝色荧光斑点.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含量测定】 略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的作用:远志煎剂20g/kg灌胃, 能显著对抗东莨菪碱所致的小鼠记忆获得障碍.全远志、皮、木均有强催眠药的作用,全远志有较强的抗惊厥作用.
  2、对子宫的作用:远志流浸膏对豚鼠、兔、猫、狗等离体或在体的受孕或未孕子宫, 皆有增加子宫收缩及肌紧张的作用.
  3、祛痰作用:远志皮部溶血作用无较木部为强, 全远志, 皮有祛痰作用, 木无作用.
  4、抗菌:远志乙醇提取液在体外对革兰阳性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药典标准
  【来源】本品为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或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制法】
  远志:除去杂质,略洗,润透,切段,干燥。
  制远志:取甘草,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远志,用文火煮至汤吸尽,取出,干燥。每100kg远
  

-


志,用甘草6kg。
  蜜远志:将制远志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不粘手,取出晾凉(每100斤加炼熟蜂蜜20斤)。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15cm, 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及裂纹,老根的横皱纹较密更深陷,略呈结节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10余列。皮层为20余列薄壁细胞,有切向裂隙。韧皮部较宽广,常现径向裂隙。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均木化,射线宽1~3列细胞。薄壁细胞大多含脂肪油滴;有的含草酸钙簇晶及方晶。
  (2) 取本品粉末1g,加盐酸无水乙醇溶液(10→100)2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加水30ml,用氯仿振摇匀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液,蒸干,残渣加醋酸乙酯1ml使溶解,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远志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14:4: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肺经。
  【功能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用法用量】 3~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制剂】远志流浸膏

种植技术
  (一)生长特性
  喜凉爽气候,耐干旱、忌高温、多野生于较干旱的田野、路旁、山坡等地,以向阳、排水良好的沙质栽培为好,其次是黏壤土及石灰质壤土,黏土及低湿地区不宜栽种。
  (二)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一般土地均可种植。整地前撤施基肥,因远志系多年生草本,必须施足基肥,常用圈肥或堆肥每公顷37500千克,过磷酸钙750千克耕翻耙平,在北方多采用平地条播。
  2.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由于远志蒴果成熟时开裂,种子易撒落在地面,故应在果实7~8月份成熟时采收种子。
  (1)直播
  春播于4月中、下旬,秋播于10月中、下旬或11月上旬进行。在整好的地上,把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2厘米,按行距20~23厘米开浅沟条播,每公顷播种量11.25~15千克,播后,稍加镇压浇足水,播种后约半个月开始出苗。秋播在播种次年春季出苗。
  (2)育苗
  于3月上、中旬,在苗床上条播,播种后覆土1厘米;要保持苗床潮湿,苗床温度15~20℃为宜。播种后10天左右出苗,苗高6厘米左右即可定植,定植应选择阴雨天或午后,按行株距20~23厘米*3~6厘米定植。
  3.田间管理
  远志植株短小,故在生长期需勤除草,以免杂草掩盖植株。因为性喜干燥,除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适当浇水外,生长后期不腚经常浇水。每年春、冬季及4~5月间,各追肥一次,以提高根部产量。以磷肥为主,每公顷可施饼肥300~375千克,或过磷酸钙187.5~262.5千克。喷施钾肥,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远志生长旺季,此刻每公顷喷1%硫酸钾溶液750~900千克或0.3%磷酸二氢钾溶液1200~1500千克,10天喷1次,连续3次。早晨露水未干或晚上5点进行,增强抗病能力,使根膨大。
  一年生的苗松土除草后或生长2~3年生的苗,在追肥浇水后,每公顷盖麦草或麦糠、锯末之类12000~15000千克,顺着行盖,中间不需翻动直到收获。盖草加强土壤中维生物的分解,保持水分,减少杂草,为远志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4.病虫害防治
  根腐病:使远志烂根,植株枯萎。
  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及早拔除病株,烧毁,病穴用10%石灰水消毒。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1000倍液,7天1次,连续2-3次。
  蚜虫用40%乐果2000倍液喷杀,10天1次,连续2~3次。豆元青用5*1O的-6次方~1*10的-5次方敌杀死喷杀,连喷2次,间隔5~7天。
  (五)采收加工
  于栽种后第三、四年秋季回苗后或于春季出苗前,挖取根部,除去泥土和杂质,趁水分未干时,用木棒敲打,使其松软、膨大,抽去木心,晒干即可。抽去木心的远志称远志肉。如采收后直接晒干的,称远志棍。二年生每公顷产1500~2250千克,二年生每公顷产3750-4500千克。

生长习性
  喜凉爽气候,耐干旱、忌高温、多野生于较干旱的田野、路旁、山坡等地,以向阳、排水良好的沙质栽培为好,其次是黏壤土及石灰质壤土,黏土及低湿地区不宜栽种。远志自然生长缓慢,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已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的三级保护物种名单。为了缓解市场供需矛盾,中国陕西山西等地已开始规模化种植。目前远志已成为中药市场上的热点品种。随着市场需求量的急剧增长,远志药材及其饮片质量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分布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东安徽四川等省、自治区。主产山西、陕西、河南、吉林等省。山西产量最大,陕西质量最好(主产渭北旱原),畅销中国还出口。野生资源破坏严重,年产量下降,列为国家三类保护药材。

研究现状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加大,失眠健忘症患者人群正在急剧增加。而西药治疗这类慢性疾病又容易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中药“远志”在治疗失眠健忘以及神经衰弱等症有其独特的疗效,而且长期服用毒副作用小。因此,远志在市场非常俏销。随着该品种药用价值的新开发和用途的开拓,其药用量正在逐年增加。因此,对远志药材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亟待解决。
  关于远志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大量探索,分别采用TLC、TLC-UV、TLCS、HPLC或药理方法等对远志生品及其炮制品进行定性定量比较,试图建立能够控制药材及饮片质量的有效方法。该领域是远志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化学成分
  对远志的化学成分研究开始于20世纪四十年代。迄今为止,已从远志中分离鉴定了近百种化合物,主要有
  
  


效成分为皂苷、口山酮、寡糖酯和生物碱等。分述如下:
皂苷类成分
  从远志根中分离得到多种皂苷,己鉴定结构的有远志皂苷A,B,E,F和G(onjisaponinA,B,E,F,G)。从化学结构上看,远志皂苷类成分基本母核为齐墩果酸型的五环三萜。
  远志
口山酮类成分
  远志中另一类比较重要的成分是口山酮类成分。该类成分在植物中仅以衍生物的形式存在,取代基多为羟基、甲氧基,少数为亚甲二氧基。
  远志
糖酯类成分
  远志中含有大量的糖酯类成分,其母核结构有A、B、C、D四种,取代基的结构有12种。
  
  


生物碱类成分
  金宝渊等从远志根中得到7种β—咔琳系生物碱,结构见表1。
  另外,沈行良等从远志中得到四氢非洲防己胺。
生物碱类成分母核
  表1 远志中的生物碱类成分
  

化合物 R1 R2 N9-甲酰基哈尔满 CH3 CHO 1-丁氧羰基-β—咔琳 COO(CH2)3CH3 H 1-乙氧羰基-β—咔琳 COOCH2CH3 H 1-甲氧羰基-β—咔琳 COOCH3 H 哈尔满 H H 降哈尔满 CH3 H perlolyrine
H
  

 


其他类成分
  除以上成分外,远志中还含有远志醇、3,4,5-三甲氧基-桂皮酸、豆甾醇、a-菠甾醇葡萄糖苷、a-菠甾醇葡萄糖苷-6′-棕榈酸酯、2-羟基-4,6-二苯酮、sibiricaphenone和丰富的脂肪油以及树脂等成分。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远志属植物的药理活性十分广泛。原有的药理学研究主要是对总提物进行活性筛
  
  

-


选,单体的活性报道比较少,近年来,发现了很多新的活性,为更有效地开发利用远志属植物提供依据。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镇静、抗惊厥作用
  远志根皮、未去木心的远志全根和根部木心对巴比妥类药物均有协同作用。
  大鼠口服远志提取物后,在血和胆汁中发现了能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活性物质 3, 4, 5一三甲氧基肉桂酸(TMCA)、甲基一3, 4, 5一三甲氧基肉桂酸(MTMCA)和对甲氧基肉桂酸(PMCA),提示远志水提物中含有TMCA的天然前提药物。进一步对远志中的活性成分3,4,5-三甲氧基肉桂酸(TMCA)进行研究,在大鼠脑室内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增加蓝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该作用可被脑室内注射TMCA而抑制,提示TMCA可能是通过抑制蓝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而起到镇静作用远志皂苷E, F. G等可非竞争性地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其IC50与婴粟碱相当。
  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远志皂苷F与婴粟碱一样非竞争性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可延长环己烯巴比妥给药小鼠的睡眠时间。远志皂苷(25500 mg/kg)可浓度依赖性地减少阿朴吗啡诱导的大鼠攀爬行为及5-T1色胺诱导的复合胺综合症,同时还可抑制MK-801及可卡因导致的大鼠的过度活跃,结果表明远志皂苷在体外具有多巴胺和复合胺受体拮抗性质,提示其作为安定剂的可能。交互试验的结果表明,联合应用TMCA和远志皂苷能更有效地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另有学者研究报道,小鼠灌服远志根皮、全根和根部木心提取物3.125 g/kg,对五甲烯四氮哇所致惊厥的对抗作用强度,以全根较强、根皮次之,根部木心则无效。
  远志
  (2)促进体力和智力的作用
  给大鼠口服远志提取物0.28 g/kg,研究对穿梭行为及脑区域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服药后5-9天,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次数均增多,间脑中辅酶I(NAD)浓度显著增高,海马、尾纹核和脑干内的辅酶I和还原型辅酶I(NADH)浓度均增高,表明远志具有强身益智和增强脑区域性代谢的功能。
  (3)抗痴呆和脑保护活性
  日本学者斋藤等使用促进老化小鼠(SAM)进行的记忆、学习实验中,矢部等在对神经细胞营养因子作用的
  
  


试验中,均证明远志水浸膏对脑有保护作用。饭家进为探讨远志的脑保护活性,对KCN低氧脑障碍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几种酸基糖具有缩短正向反射消失持续时间的作用,表明远志脑保护作用出现的部分原因与酞基糖有关。此外,远志的水提液还对基底前脑核损伤造成的大鼠记忆和行为失调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远志具有祛痰作用,但由于实验方法不同,其祛痰效果差异较大。用小鼠酚红排泌法实验,远志的祛痰作用较桔梗强,而用犬呼吸道分泌液测定法,其作用不如桔梗。另有学者研究报道,1 g/kg远志煎剂给麻醉犬灌胃,无祛痰作用。研究发现远志根皮及根部木心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远志木心的皂苷含量仅为根皮的4%,前者对小鼠祛痰的最小有效量为1.25 g/kg,而后者用至50 g/kg仍无祛痰作用,推测远志的祛痰作用可能是由于其所含皂苷对豁膜的刺激作用,反射性促进支气管分泌液增加所致。采用氨水诱发咳嗽法和比色法观察了生远志以及各炮制品水煎液对小鼠的镇咳和祛痰作用。结果表明:生远志、蜜制远志、姜制远志、炙(甘草制)远志具有显著的镇咳作用;生远志高剂量,蜜远志低剂量,炙远志高剂量组还有明显的祛痰作用、降压作用。
对中枢降压的作用
  远志煎剂具有短暂的中枢降压作用。麻醉犬静注100%远志煎剂0.125 g/kg,可使血压降至原水平的60-
  
  


70%,麻醉兔静注0.5 g/kg也可使血压下降至原水平的40-50 ,但作用短暂,在1-2分钟内即可恢复至原水平,重复给药未见快速耐受现象。通过大鼠麻醉后左颈动脉记录平均动脉压(MAP),采用尾袖法测定清醒大鼠和肾性高血压大鼠(RVHR)收缩压的办法,研究远志皂苷(tenuifolic saponin,TS)对血压的影响。结果证明TS有降压作用,此作用与迷走神经兴奋,神经节阻断,以及外周a一肾上腺能、M一胆碱能和H:受体无关。
对平滑肌和心肌的作用
  体内外实验表明,远志具有较强的子宫兴奋作用。远志水煎剂经乙醇沉淀处理制成的100%注射液对大鼠及小鼠离体未孕子宫有强烈的兴奋收缩作用。远志流浸膏可使离体及在位豚鼠的己孕和未孕子宫强烈收缩,肌张力增加。6.6%远志煎剂3-6 mL静注,对孕犬在位子宫也有明显兴奋作用。
利尿作用
  远志根50%甲醇冷浸浓缩后制成的混悬液200 mg/kg口服给予结扎两侧颈静脉引起的水肿大鼠,其利尿作
  
  


用为8.01,1.11 ml/l00kg体重,对充血性水肿发生的抑制率为100 。远志皂苷有消除水肿和利尿作用,如与保泰松合用,其利尿作用将增强。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采用D一半乳糖致衰小鼠,观察远志水煎剂对衰老小鼠红细胞(RBC)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肝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远志水煎剂可使衰老小鼠RBC中SOD、肝组织GSH-Px活性明显升高,提示远志水煎剂对衰老小鼠具有抗衰老作用,且最佳用药时间为30天。
抗突变、抗癌作用
  Amse实验发现远志的水溶性提取物对黄曲霉B1诱发的回变菌落数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TA9,菌株回变菌落数有明显的抑制效应,但对TAIo菌株无抑制效应。说明远志的水溶性提取物只有对抗碱基置换的突变因子。
抗菌作用
  用纸片法测得10%远志煎剂对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而远志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抑制酒精吸收和肝保护活性
  远志中的皂苷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酒精在体内的吸收。
活血、抗炎作用
  远志根的水提物对2,4,6-三硝基苯磺酸所致的小鼠结肠炎具有防治作用,对结肠炎小鼠远端结肠的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大肠的侵蚀性损伤的、结肠粘膜囊性脓肿和上皮再生、结肠增重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
  
  


且能明显降低小肠上皮淋巴细胞中IFN-y和IL-4的含量,推测远志根对结肠炎的防治作用至少部分地归因于其对IFN-y和IL-4产生的调节。此外,远志根的水提液对P-物质和脂多糖(LPS)刺激鼠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a (TNF-a)和白细胞介素-1 (IL-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进而产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抗炎活性。
溶血作用
  体外试管溶血表明远志具有很强的溶血作用,其溶血指数根皮为3926、全根为2585、根部木心为43、提纯皂苷为34031,研究发现,溶血作用的成分为皂苷,因此含有皂苷较多的根皮部分的溶血作用远较根部木心部分强。
其他作用
  除了上述作用以外,远志还具有促进小肠运动,抑制醛酮还原酶,减少可卡因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抗眩晕、改善膜迷路积水所致听力损害的作用,抑制5-HT诱导的腹泻等作用。
毒副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将远志根皮提取物给小鼠灌胃,其LD50。为10.031 1.98 g/kg>远志全根的LD50为16.9512.01 g/kg,而根部木心用至75 g/kg仍无死亡。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从远志根中分离出远志皂甙(Onjisaponin)A、B、C、D、E、F、G.皂甙水解后可分得两种皂甙元结晶, 远志皂甙元A(Tenuigenin A)和远志皂甙元B(Tenuigenin B).从根中还分离出远志酮(Onjixanthone)Ⅰ和Ⅱ、5-脱水-D-山梨糖醇(5-An- hydro-D-sorbitol)、N-乙酰基-D-葡萄糖胺(N- Acetyl-D-glucosamine)、皂甙细叶远志素(Tenuifolin), 即2β, 27-二羟基-23-羧基齐墩果酸的3-β-葡萄糖甙. 远志根中尚含3, 4, 5-三甲氧基桂皮酸(3, 4, 5- Trimethoxy-cinnamic acid)、远志醇(Polygalitol)、细叶远志定碱(Tenuidine)、脂肪油、树脂等.
药理作用:
  1. 祛痰作用 远志煎剂15g/kg给小鼠灌胃, 能显著增加气管排泌酚红量, 说明有明显祛痰作用.远志的祛痰作用可能是由于其所含皂甙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 反射性促进支气管分泌液增加所致.有报告指出, 远志祛痰的作用强度因试验方法而异, 小鼠酚红排泌法的实验结果表明: 远志的祛痰作用较桔梗强;而用犬呼吸道分泌液测定法, 则其作用不如桔梗.有研究表明: 远志根部及根部木心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远志根皮对小鼠祛痰的最小有效剂量为1.25g/kg, 而远志木心用至50g/kg亦无祛痰作用.其原因是远志木心的皂甙含量很低, 仅为根皮的4%.由此看来, 远志去心入药的目的在于其祛痰作用弱.但亦有报告指出, 若用远志皮和全远志的水煎液, 在每公斤体重给予25g、10g、5g、2.5g、1.25g剂量时, 均有明显祛痰作用, 再减少剂量, 二者则均无祛痰作用, 因此远志心的存在, 似不影响远志皮的祛痰作用.
  2. 镇静、抗惊厥作用 远志根皮、未去木心的远志全根和根部木心对巴比妥药物均有协同作用.小鼠灌服 3.125g/kg 可协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 而同等剂量对五甲烯四氮唑所致惊厥的对抗作用, 则以远志全根较强, 根皮次之, 根皮木心无效.
  3. 对子宫的作用 远志煎剂经乙醇沉淀处理制成的100%注射液对大鼠及小鼠离体未孕子宫有强烈的兴奋收缩作用.远志流浸膏可使离体及在体豚鼠、兔、猫、犬的已孕和未孕子宫收缩增强, 肌张力增加, 其机制是由于远志甙直接刺激子宫肌所致.6.6%的远志煎剂 3~6ml 静脉注射, 对孕犬在位子宫亦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4. 对血压的作用 远志煎剂给麻醉犬、兔静脉注射有使血压降低的作用, 但作用短暂, 在 1~2分钟内即可恢复至原水平.重复给药无快速耐受性.
  5. 溶血作用 远志含有皂甙, 因此有溶解红细胞的作用, 其根皮部的溶血作用远较根木心部为强.
  6. 其他作用 实验表明: 远志煎剂对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远志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阳性菌及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远志水溶性提取物对黄曲霉菌素B1诱发的回变菌落数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远志对小鼠 P388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亦有抑制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 远志水提取液在2.5mg/ml浓度时对小鼠淋巴瘤细胞株(Yac-1)、人红髓白血病细胞株(K562)、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效应, 提示其有抗癌作用.

 

天麻

天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其干燥块茎亦称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较名贵的中药,临床多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等症。天麻过去一直依赖野生资源,20世纪70年代野生变家种成功后,家种天麻成为主要商品来源。

分布
世界分布
  天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温带的山地。东起新西兰、新喀里多尼亚岛,西至马达加斯加。南由澳大利亚、新西兰,北抵中国的东北、前苏联远东地区。主要包括中国、印度、泰国、不丹、尼泊尔、日本、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的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加里曼丹岛、马来西亚的马来半岛、新喀里多尼亚岛,以及朝鲜、菲律宾、俄罗斯远东的阿穆尔州、沿海边疆区,干岛群岛等地区。非州大陆和欧洲、美洲未发现该植物。
中国分布
  野生天麻广
  

-


泛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甘肃、安徽、河南、江西、湖南、广西、吉林、辽宁等地,当中贵州西部,四川南部及云南东北部所产为著名地道药材,质量尤佳。主产干贵州毕节、大方、黔西、贵定、赫章、都匀、遵义,四川荥经、古蔺、叙永、宜宾、雷波、马边、通江、茂县、乐山、洪雅、雅安、茂汶、汶川;云南昭通、彝良、镇雄、永善、大关、绥江、盐津、鲁甸等地。此外,陕西汉中、安康、商雒,甘肃甘南、文县、陇南.河南西峡、卢氏、桐柏,占林浑江、抚松、临江、通化及安徽岳西,霍山亦产。
  家种天麻主产于湖北麻城,陕西城固、西乡、勉县、宁强、镇安、商州、南部;安徽霍山,岳西、金寨;四川通江、广元;贵州锦屏、务川、德江、都匀、安顺;湖北鹤峰、恩施、郧西、郧县、竹山,宜昌;河南西峡、桐柏、栾川,吉林抚松、辽宁新宾等地。 [1]
形态特征
  
  

-


天麻茎单一,直立,圆柱形,高30~150厘米,黄褐色,下部疏生数枚膜质鞘。无绿叶,叶鳞片状,膜质,互生,下部鞘状抱茎。地下块茎肥厚,长椭圆形、卵状长椭圆形或哑铃形,长约10(-20)厘米,粗3-5 (-7)厘米,肉质,常平卧;有均匀的环节,节上轮生多数三角状广卵形的膜质鳞片。总状花序顶生,花期显著伸长,长30-50厘米,具花30-50(-100);苞片膜质,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1.5厘米,与子房(连花梗)近等长;花淡绿黄、蓝绿、橙红或黄白色,近直立,花梗长3一5毫米;萼片花瓣合生成花被筒,筒长约1厘米,口部偏斜,直径5-7毫米,顶端5裂;萼裂片大于花冠裂片;唇瓣白色,先端3裂;唇瓣藏于筒内,无距,长圆状卵圆形,长约7毫米,上部边缘流苏状;合蕊柱长5~6毫米,子房下位,倒卵形,子房柄扭转,柱头3裂。蒴果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2~1.8厘米,直径8一9毫米。种子多而极小,成粉末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活习性
  天麻生于腐殖质较多而湿润的林下,向阳灌丛及草坡亦有。须与白蘑科真菌密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 (Vahk ex Fr.)Karst.〕和紫萁小菇(Mycenaosmundicola)共生,才能使种子萌芽,形成圆球茎,并生长成为健常的天麻块茎。紫萁小菇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蜜环菌为原球菌长成天麻块茎提供营养。
常见种类
  天麻在我国普遍栽培,分布较广,在种内产生了许多变异,经常可以看到花的颜色、花茎的颜色、块茎的形状、块茎含水量不同的天麻。周铉等曾根据以上特点,将天麻划分为4个类型,即原变型——红天麻(Gelata Bl.F.elata)、绿天麻(G.elata Bl.F.Viridls MalKino)、乌天麻(G.elata Bl.F.Glauca S Chow)、黄天麻(Gelata Bl.F.Flavida S Chow)。
种植栽培
  1、选地、整地:宜选半阴半阳的富含有机质的缓坡地、谷沟地栽种,土质以疏松的壤土、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砂土,尤以生荒地为好。土壤PH5~6为宜。忌黏土和涝洼积水地,忌重茬。此外还可利用防空洞、山洞、地下室等场所种植天麻。
  2、繁殖方法:主要用块茎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
  ⑴块茎繁殖:冬栽或春栽。冬栽天麻接菌率高,生长快,时间在11月。春栽在3~4月。栽前要培养好菌床。适宜蜜环菌生长的树种,常用壳斗科的青杠、槲栎、栓皮栎、毛栗等,以树皮厚、本质坚硬、耐腐性强的阔叶树为好。将选好的木材锯成40-50厘米长的木棒,树皮砍成鱼鳞口。在选好的地块,于栽前2-3个月,挖深25~30厘米、宽60厘米、长度据地形而定的窖。窖底松土整平,铺放一层干树叶或腐殖质土,用处理好的新木棒与带蜜环菌的木材(俗称菌材)间隔摆1层,相邻二棒间的距离为6-7厘米,中间可夹些阔叶树的树枝,用腐殖质土填实空隙,以防杂菌污染,再覆土3~4厘米。同法摆第二层,上覆土10厘米。保持窖内湿润,上盖杂草遮荫降温保湿使蜜环菌正常生长,即成菌床。选无病斑、无冻害、不腐烂的块茎作种栽,大小分开,分别栽培。栽植时,把种麻平行摆放在菌棒间的沟内,紧靠菌棒,用腐殖质土填平空隙,再盖上3厘米,以不见底层菌材为宜。同法栽第二层,最后盖上10~15厘米,上盖一层树叶杂草,保持土壤湿润,越冬期间加厚覆土层,以防冻害。
  如采用人工菌床和塑料袋栽培,所用种麻为生长健壮的白麻和米麻,由于采用人工控温,栽培时间从11月至翌年4月均可进行。
  ⑵种子繁殖:选择重100克以上的箭麻,按上法随采随栽,抽薹时要防止阳光照射,开花时要进行人工授粉。授粉时间可选晴天10时左右,待药帽盖边缘微现花时进行。授粉后用塑料袋套住果穗,当下部果实有少量种子散出时,由下而上随熟随收。由于天麻种子寿命短,采下的蒴果应及时播种。播种时,将菌床上层菌材取出,扒出下层菌材上的土,将枯落潮湿的树叶,撒在下层菌材上,稍压平,将种子均匀撒在树叶上,上盖一薄层潮湿落叶,再播第二层种子,覆土3厘米,再盖一层潮湿树叶,放入土层菌材,最后覆土10~15厘米。如每窖10根菌材可播蒴果8~10个,每个蒴果约有3万粒种子,种植得当,第二年秋可收到一部分箭麻、白麻、子麻和大量的米麻,可作为块茎繁殖的种栽。
  3、田间管理:天麻裁后要精心管理,严禁人畜踩踏。越冬前要加厚覆土,并加盖树叶防冻;6~8月高温期,应搭棚或间作高秆作物遮荫,雨季到来之前,清理好排水沟,及时排除积水,以防块茎腐烂。春、秋季节,应接受必要的目光照射,以保持一定的温度。
  4、虫害防治
  ⑴乱根病
  发生乱根病两个原因:
  一是杂菌侵梁天麻乱根;二是生长期雨水过多使天麻乱根。
  防治方法: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栽天麻。菌材无杂菌感染,菌材间隙要填好。经常注意排水。 ⑵蛴螬
  幼虫咬断茎秆或咀食大麻根,造成断茎和根部空洞。
  ⑶蝼蛄
  成虫和若虫危害天麻茎和在地下作隧道,被害天麻断面处呈麻丝状。
  防治方法:上述两种病害用灯光诱杀成虫,或用90%敌百虫1000倍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浇灌。毒饵诱杀,用0.025千克氯丹乳油拌炒香的麦麸5千克加适量水配成毒饵,于傍晚撒于田间或畦面诱杀。
  5、采收加工
  冬栽的第二年冬或第三年春收。春栽的当年冬季或第二年春收。
  野生天麻多在芒种前后采挖。挖时注意收大留小,小的让它继续长大。挖后去茎,洗去泥土,擦去粗皮,分大小3、4个等级,水开后在水中稍加一点明矾,然后把天麻投入水中,大者煮10~15分钟,小者煮3~4分钟,以能煮过心为准。炕时,先急火而后缓火,要经常翻动(不宜直接用手翻,以免手污染至发黑),并用干净的布擦去天麻上的水汽,若膨胀用小针刺几个小孔放气,至半干时宜用石头或木板压一夜,使体扁,再晒或炕至全干。

医学作用
  【化学成分】
  含天麻甙(对羟基苯甲醇-β-D-葡萄糖甙)、天麻甙元(对-羟基苯甲醇)、派立辛、天麻醚甙;另含香草醇、β-谷甾醇、对羟基苯甲醛等.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略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1g, 加水10ml, 浸渍4小时, 随时振摇, 滤过.滤液加碘试液2~4滴, 显紫红色至酒红色.
  2. 取粉末0.5 g, 加乙醇5 ml, 加热回流1小时, 滤过, 取滤液0.1ml置100ml容量瓶中, 加乙醇至刻度, 摇匀, 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在270±1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3. 薄层层析 供试品溶液:取精密称取经80℃干燥后的本品粉末0.5g, 置10ml 量瓶中, 精密加甲醇5ml, 称定重量, 超声处理30分钟, 静置24小时, 振摇后再超声处理15分钟, 再称定重量, 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 摇匀, 静置.取上清液离心, 即得.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天麻素对照品(80℃干燥1小时)25mg, 置25ml量瓶中, 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即得(每1ml中含天麻素1mg).另取天麻对照药材0.5g, 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 以醋酸乙酯一甲醇一水(9:1:0.2)为展开剂, 展开, 取出, 晾干, 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 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品及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含量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一磷酸盐溶液(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和0.1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等量混合)-水(1.5:3:9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0nm.理论板数按天麻素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天麻素对照品(80℃干燥1小时)25mg, 置25ml量瓶中, 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即得(每1ml中含天麻素1mg).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经80℃干燥后的本品粉末0.5g, 置10ml 量瓶中, 精密加甲醇5ml, 称定重量, 超声处理30分钟, 静置24小时, 振摇后再超声处理15分钟, 再称定重量, 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 摇匀, 静置.取上清液离心, 即得.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μl与供试品溶液5~10μl, 注人液相色谱仪, 测定, 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计, 含天麻素(C13H18O7)不得少于0.10%.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天麻浸膏有明显对抗戊四氮阵挛性惊厥作用;天麻甙可减轻马桑内酯诱发的家兔癫痫发作程度.天麻注射液有镇静、安眠作用.
  2. 对心血管的作用: 天麻对冠状动脉、外周血管有一定程度的扩张作用, 天麻注射液可使家兔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 心输出量增加, 心肌耗氧量下降.天麻素有促进心肌细胞能量代谢, 特别是在缺氧情况下获得能量的作用.另外尚有抗炎免疫作用.

中药材
基本资料
  药材
  

-


来源:兰科天麻属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药材别名:赤箭芝、独摇芝、离母、合离草、神草、鬼督邮、木浦、明天麻、定风草、白龙皮
  药材拉丁名:Rhizom Gastrodiae
  药材英文名:Tall Gastrodia Tuber
  产地:主产于安徽大别山,陕西秦巴山区,四川、云南、贵州。
  主要成分:含香荚兰醇、香荚兰醛、天麻甙、多粮、维生素A类物质、粘液质。
采制
  冬至以后茎枯时采挖者称“冬麻”,体重饱满质佳;立夏以前植株出芽时采挖者称“春麻”,体松皮多皱缩者质次。挖得后,除去地上茎及菌丝,擦去外皮,洗净煮透或蒸熟,压平,60℃以下烘干或晒干。润透切片。以体实泽亮半透明者为佳。
性状
  
  

-


天麻块茎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长3~15厘米,宽1.5~6厘米,厚0.5~2厘米。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略透明,多不规则纵皱纹,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排列成的多轮横环纹,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具点状痕点或膜质鳞叶有时可见棕黑色菌索。顶端有残留茎基(春麻),或为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哥嘴状顶芽(冬麻),末端有自母体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角质样,黄白色或淡棕色。气微,性平,味甘,微辛。以质地坚实,体重,有鹦哥嘴,无空心者为佳。
化学成分
  天麻含香荚兰醇、香荚兰醛、维生素A 类物质、苷、结晶性中性物质、微量生物碱、黏液质等。天麻素是天麻的主要有效成分, 其含量约为0 .025%。现已能人工合成天麻素(天麻苷)、天麻苷元及其类似物。近证明天麻多糖也是天麻的有效成分之一。
化学鉴定
  1.取粉末1g,加水10ml,浸泡1h,随时振摇,滤过。滤液加碘试液2滴,显紫红色或酒红色。(与淀粉区别)
  2.取粉末1g,加45%乙醇10ml,浸泡4h,随时振摇,滤过。滤液加硝酸汞溶液(取汞1份,加发烟硝酸1份溶解后,加水2份稀释制成)0.5ml,加热,溶液显玫瑰色,并发生黄色沉淀。
  3.取粉末0.2g,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1h,滤过。取滤液1ml,置10ml量瓶中,加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在270nm±1nm处有最大吸收或出现一肩峰;另取滤液1ml,置25ml量瓶中,加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在219-224nm波长范围内有最大吸收。
  4.70%乙醇提取液作供试品溶液,以天麻甙对照品制成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二溶液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氯仿-甲醇(9:1)展开,10%磷钼酸乙醇喷雾,110℃烘干,样品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处,在相同的蓝色斑点。
昭通天麻的鉴别
  1、外表呈椭圆形,稍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短小饱满;
  2、表面灰黄色或浅棕色,有纵向皱折细纹,习称“姜皮样”;
  3、有明显棕黑色小点状组成的环节,习称“芝麻点”;
  4、一端略尖,有时尚带棕红色的干枯残芽,习称“鹦哥嘴”,另端有圆脐状疤痕,习称“肚脐眼”。
  5、松香断面,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平坦,半透明革质,白色或淡棕色,体重质结实。
  6、云天麻煮出来无酸味。
  云天麻鉴别口诀“鹦哥嘴,凹肚脐,外有环点干姜皮,松香断面要牢记。”
鉴别真伪
  
  

-


市场上常见的假天麻有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根、菊科植物大理菊的根、菊科植物羽裂蟹甲草的块茎、茄科植物马铃薯的块茎、葫芦科植物赤爬的块茎、商陆科植物商陆的根、商陆科植物羌商陆的根、芭蕉科植物芭蕉芋的根茎,这些植物根茎形状与天麻十分相似,有时真假难辨,需要掌握要领进行鉴别。根据老药工的经验,辨别真假天麻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天麻长圆扁稍弯,点状环纹十余圈;头顶茎基鹦哥嘴,底部疤痕似脐圆。若再鉴别不开,就需要请专家进行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了。
  商陆根外形与天麻相似,但其毒性较大,误食会有生命危险。天麻的药用部分是地下块茎,呈长椭圆形、略扁、稍皱缩略弯曲,一端有红色或棕色的残留茎,另一端有圆脐状的根痕,通常每块长6~10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多纵皱、质坚硬,外观及纹路类似西洋参。切开后断面平坦,无纤维点,呈半透明角质状,有光泽,味微苦带甜,嚼之有黏性,而商陆根的横切面凹凸不平,色深,呈纤维性,味苦,嚼之麻舌。
功能主治
  
  

-


天麻润而不燥,主入肝经,长于平肝息风,凡肝风内动、头目眩晕之症,不论虚实,均为要药。
  1、平肝息风。天麻质润多液,能养血息风,可治疗血虚肝风内动的头痛、眩晕,亦可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破伤风。
  2、祛风止痛。用于风痰引起的眩晕、偏正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天麻适合用于内风所致的头晕。内风引起头痛的三种类型:一、肝阳上亢型,表现症状:头痛头晕同时出现;二、痰浊中阻,表现症状:经常感觉头偏沉;三、肾虚病人,表现症状:头痛头晕同时伴有记忆力减退的症状。天麻对感冒引起的头痛头晕不合适。
  天麻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轻度收缩脑血管,增加冠状血管流量;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
用法用量
  一日5~10克。煎汤,浸酒,入菜肴。研末服,每次1~1.5克。
不良反应
  由于天麻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等效果显著,故常被人当成“补药”服用。一见眩晕,不分体质虚实,气血盛衰,就妄用天麻,其结果就可能出现以上患者一样的不良反应。
  服用天麻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胸闷、皮肤丘疹伴瘙痒等,个别会出现面部或全身浮肿,甚至脱发现象。不仅单用天麻会发生这类反应,有的人服了含天麻的汤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等、中成药如天麻丸、天麻蜜环菌糖衣片后,同样会出现对天麻过敏的症状。
  对天麻的副作用或使用禁忌,古人早有认识。如《本草纲目》云:“久服天麻,遍身发出红丹。”《本经逢原》也云:“天麻性虽不燥,毕竟风剂,若血虚无风,火炎头痛、口干便闭者,不可妄用。”
  清代名医吴仪洛更是直言:“血液衰少及非真中风者忌用”。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天麻有一定毒副作用,天麻中毒剂量是40克以上,中毒潜伏期是1~6小时。
注意事项
  使用天麻时“药不对证”是引起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使用天麻时应注意这样几点:
  1.凡病人见津液衰少,血虚、阴虚等,均慎用天麻。
  
  

-


2.重视配伍应用。《本草衍义》有“天麻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的记述。古今医家很少单味使用天麻,而多根据不同病证组方用药。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天麻丸等。临床证明,单独使用天麻的效果不佳或者效果不确定。
  3.即使针对肝阳上亢、痰阻经络等实证时,使用天麻也要详审病情,把握病机,随证加减,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4.天麻不宜合久煎。天麻的主要成分为天麻甙,遇热极易挥发。天麻与他药共煎会因热而失去镇静镇痛的有效成分。所以,天麻最好先用少量清水润透,待软化后切成薄片,晾干或晒干研末,用煎好的汤药冲服,或研末入丸、散服用。
  5.使用单味天麻或天麻制剂时,如出现头晕、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心跳及呼吸加快、皮肤瘙痒等时,应立即停药,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6.天麻不可与御风草根同用,否则有令人肠结的危险。
规格标准
  一等:干货。呈长椭圆形。扁缩弯曲,去净粗栓皮,表面黄白色,有横环纹,顶端有残留茎基或红黄色的枯芽。末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形疤痕。质坚实、半透明。断面角质,牙白色。味甘微辛。每公斤26支以内,无空心、枯炕、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长椭圆形。扁缩弯曲,去净栓皮,表面黄白色,有横环纹,顶端有残留茎基或红黄色的枯芽。末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形疤痕。质坚实、半透明。断面角质,牙白色。味甘微辛。每公斤46支以内,无空心、枯炕、杂质、虫蛀、霉变。
  三等:干货。呈长椭圆形。扁缩弯曲,去净栓皮,表面黄白色,有横环纹,顶端有残留茎基或红黄色的枯芽。末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形疤痕。质坚实、半透明。断面角质,牙白色或棕黄色稍有空心。味甘微辛。每公斤90支以内,大小均匀。无枯炕、杂质、虫蛀、霉变。
  四等:干货。每公斤90支以外。凡不合一、二、三等的碎块、空心及未去皮者均属此等。无芦茎、杂质、虫蛀、霉变。
  备注:家种或野生天麻,均按此分等。
验方
  1、天麻川芎丸
  ①成份:天麻15克,川芎60克。
  ②用法: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9克,食后细嚼,茶酒任下。
  ③主治:偏正头痛,眩晕欲倒。
  ——摘自《元·御药院方》
  2、川芎天麻茶
  ①成份:川芎500克,天麻200克,茶叶适量。
  ②用法: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日嚼一丸,清茶下。
  ③主治:具有熄风止痛功效。主治偏正头痛及首风眩晕。
  ——摘自《本草纲目》
  3、天麻川芎茶
  ①成份:天麻3克,川芎10克,白芷3克,春茶3克。
  ②用法:用白酒一碗,将上四味药置酒中,煎至半碗,取渣再用酒一碗,煎至半碗。合并煎汁,睡前以茶饮之。
  ③主治:满头作痛。
  ——摘自《元·御药医方》
  4、天麻洗药方
  ①成份:天麻3克,香白芷6克,防风4.5克,葛根4.5克,金银花6克,生石膏9克,川椒3克,乳香3克。
  ②用法:水煎,洗之。
  ③主治:前额头痛。
  ——摘自《清·光绪皇帝医方》
  5、天麻祛风清上洗药方
  ①成份:天麻3克,防风9克,川芎6克,白芷6克,薄荷3克,桑叶6克,甘菊4.5克。
  ②用法:用水熬透,洗之。
  ③主治:偏正头痛,头目昏重等。
  ——摘自《清·光绪皇帝医方》
  6、天麻杜仲酒
  ①成份:天麻、杜仲、木瓜各50克。
  ②用法:以白酒500克浸渍。
  ③主治:以天麻祛风止痛,杜仲强筋骨、止腰痛,木瓜除湿、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膝酸痛,筋脉拘挛。
药膳
  1、芎麻蒸鱼:
  原料:天麻15克,川芎10克。
  烹制方法:鲤鱼1尾。鲤鱼去鳞甲、肠杂,洗净,剖开,放入天麻、川芎,加生姜、胡椒、盐等,置碗中,添适量的水,蒸熟。
  食法、食量:除去川芎食。
  功效:以天麻平抑肝阳、止痛,川芎镇静止痛。
  适应范围:用于肝阳止亢或高血压病,眩晕头痛。
  2、天麻炖鸡
  原料:母鸡1只(重约1500克),天麻15克,水发冻菇 50克,鸡汤 500克,调料适量。
  烹制方法:将天麻洗净切片,放入碗中,上笼蒸10min取出。鸡去骨切成小块,用油氽一下,捞出。葱、姜用油煸出味,加入鸡汤和调料,倒入鸡块,用文火焖40min,加入天麻片,再焖5min,勾芡,淋上鸡油。
  食法、食量:佐餐或单食均可。
  功效:平肝息风,养血安神。
  适应范围: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风湿痹之肢体麻木、酸痛,中风瘫痪,神经性偏头痛,神经衰弱之头昏、头痛、失眠等症。
  3、天麻猪脑粥  
  原料:天麻10克,猪脑1个,粳米250克。
  烹制方法:将猪脑洗净,与天麻共同置入沙锅内,再放入粳米,加清水煮粥,以粥、脑熟为度。
  食法、食量:每日晨起,服用温热粥1次。
  功效:平肝息风,行气活血。
  适应范围:适用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美尼尔病、头风所致的头痛等症。
  来源:《常见病食疗食补大全》。
  4、天麻烧牛尾
  
  


原料:天麻10克,牛尾2条,母鸡肉、肘子、干贝母、调料知适量。
  烹制方法:将天麻洗净放入罐内,加清水上笼蒸透切片。用母鸡、肘子肉同煮汤。将牛尾按骨节缝剁开放入锅内,加水、葱、姜、白酒煮开以去异味,再将已去掉异味的牛尾挑入煮好的母鸡、肘子汤锅内,同时也将火腿、干贝、调味品放入汤内,用文火煨2h。熟后将牛尾、母鸡、肘子挑起,整齐地码入盘中,然后再将天麻片镶于盘周围,淋上熟淀粉,浇上香油即成。
  食法、食量:每天食肉、喝汤1~2次。
  功效:祛风湿,止痛、行气活血。
  适应范围:适用于头晕、头痛、风潮等症。
  来源:《食用菌饮食疗法》。
  5、天麻炖甲鱼  
  原料:甲鱼1只(约450g),天麻片15g,调料适量。
  烹制方法:用沸水将甲鱼稍烫一下后,刮去表面泥膜,挖净体内黄油。用甲鱼胆在甲鱼壳背上涂1周,腹盖向上置于容器中,再将天麻片、葱、姜覆盖其上,加黄酒适量后,容器加盖,隔水炖1.5~2h。
  食法、食量:食时,根据食者的喜好,用麻油或调制蒜泥等调味汁水,蘸食新炖熟的天麻及甲鱼,并喝汤。
  功效:滋养肝肾,平肝潜阳,活血散瘀。
  适应范围:适用于高血压、肝炎等症。
  来源:《膳食保健》。
  6、天麻鲤鱼
  原料:天麻25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鲜鲤鱼1尾(1.5千克),酱油、料酒、食盐、味 精、白糖、胡椒粉、香油、葱、姜、水豆粉适量。
  烹制方法:
  ⑴将鲜鲤鱼去鳞、鳃和内脏,洗净装入盆内,将川芎、茯苓切成大片,用第二次米泔水泡上,再将天麻放入泡过川芎、茯苓的米泔水中浸泡4--6小时,捞出天麻,置米饭上蒸透。切成片待用。
  ⑵将天麻片放入鱼头和鱼腹内,置盆内,然后放入葱、姜,加入适量清水后,上笼蒸约30分钟。
  ⑶将鱼蒸好后拣去葱和姜,另用水豆粉清汤、白糖、食盐、味精、胡椒粉、香油烧开勾芡,浇在天麻鱼上即成。
  功效:平肝熄风,定惊止痛,行气活血。
  适应范围:适用于虚火头痛、眼黑肢麻、神经衰弱、高血压头昏等症。
  7、半夏白术天麻汤
  原料: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3枚。
  功效:健脾燥湿,化痰熄风。
  主治:痰饮上逆,痰多心悸,眩晕头痛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治疗内生风痰之剂。若痰因湿生,主要用白术燥湿化痰。晕由于风,辅以天麻平熄内风。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兼用半夏、茯苓、橘红、甘草补脾益气,化湿和中。并引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8、天麻竹沥粥  
  原料:天麻10克,粳米100克,竹沥30克,白糖适量。
  烹制方法:将天麻浸软,切成薄片,与粳米加水煮粥,调入竹沥、白糖即成。
  食法、食量:粥及天麻片在1天内分2次服用。
  功能:平肝息风,清热化痰。
  适应范围:适用于肝风痰热的痫症(发作前常觉眩晕头痛、胸闷乏力、心烦易怒,发作时突然昏仆、神志不清、抽搐吐涎,移时渐苏,醒后一如常人)。
  来源:《百病饮食自疗》。
  9、天麻肉片汤 来源于《中国药膳学》。
  原料:天麻、猪肉各适量。
  烹制方法:天麻浸软切片待用。肉片做汤,加入天麻片3~6 g共煮。
  食法、食量:药、肉、汤俱食,宜常服。
  功能: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10、天麻蒸猪脑
  
  


原料:天麻10克 猪脑2只 姜5克 大蒜10克 葱5克 盐5克 绍酒5克 鸡汤200毫升
  烹制方法:
  1.把天麻打成细粉9猪脑去红腺及膜洗净,姜、蒜洗净,切片,葱切花。
  2.把猪脑放在蒸盆内,加入天麻粉、盐、姜、葱、蒜和鸡汤。
  3.把盛有猪脑的蒸盆置蒸笼内,用武火大气蒸35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食猪脑1只。
  功效:平肝熄风,降低血压。高血压风痰上逆型患者食用。
  11、天麻煮鸡蛋
  功效:治疗头痛目眩
  配方制作:鲜天麻60克、鸡蛋3个、水1000克。先将鲜天麻切片放锅内加水煮30分钟后,打入鸡蛋煮熟后即可食用。
  用法:隔日一次食。
  12、天麻枸杞煮猪脑
  功效:对头昏头痛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配方制作:鲜天麻100克,枸杞子15克,猪脑2副。将鲜天麻片、枸杞子加水文火煎1小时,放入洗净的猪脑煮熟后食用。
  用法:每日一次食,或隔日一次也可。
  13、天麻山药炖乳鸽
  功效:具有补肝益肾、健胃、健脾、补气益肺,滋肾固精等功效。可治疗病后虚弱、阳痿早泄、消渴症、妇女血虚、月经不调和闭经、头痛、眩晕等症。
  配方制作:鲜天麻、鲜山药、葱白段各100克,乳鸽4只,猪肉,猪熟肚片、猪腰子各250克,水发绿豆粉条、莴笋、藕各150克,豆腐干200克,生姜片25克,料酒35克,精盐1O克,鸡精5克,胡椒粉3克,鸡汤3000克。将高压锅置于火上,锅内加入鸡汤、天麻、山药、乳鸽块、生姜片、猪肉、藕片、豆腐干、料酒、胡椒粉、精盐、葱白段,烧沸后,打去浮沫,加阀压10分钟,停火降温后,加入其它原料和鸡精,再烧开后,即可食用。
  用法:食肉饮汤。
  14、天麻鸭子
  功效:滋阴潜阳,平肝息风。适用于阴虚阳亢,目眩头晕,耳鸣头痛,口苦咽干等症。
  配方制作:鲜天麻100克,生地30克,水母鸭1只(约500克)。将鸭宰杀,去毛及内脏,与洗净切片之天麻,生地共炖至鸭料熟,加食盐、味精等调味。
  用法:食肉饮汤。
  15、天麻肉片汤
  功效:滋补潜阳,平肝息风。适用于眩晕,头痛等症。现多用于高血压、耳源性眩晕等。
  配方制作:天麻猪肉各适量。天麻切薄片待用;肉切片做汤,加入鲜天麻片60克共煮。
  用法:药、汤俱食。
  16、天麻核桃鱼
  
  


原料:去皮鲜天麻100克,核桃仁30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鲜鲤鱼1条(约1500克),酱油5克,料酒10克,精盐5克,味精2克,白糖5克,胡椒粉2克,香油10克,葱姜各10克,水豆粉10克。
  做法:
  1.将鲤鱼去鳞、鳃和内脏,洗净,装入盒内;将川芎、茯苓切成片,用第二次淘米水浸泡,再将天麻放入泡过川芎、茯苓等的淘米水中浸泡4小时左右,捞起沥干水份切片(丝)待用。
  2.将天麻片(丝)、核桃仁放入鱼头和鱼腹内,鱼置盆内,然后放入葱、姜,加入适量清水后,上笼蒸30分钟左右。
  3.将鱼蒸好后,拣去葱、姜,另用水豆粉、清汤、白糖、精盐、味精、胡椒粉、香油烧开勾芡,浇在鱼上即成。
  功效:平肝熄风、定惊止痛、行气活血、补脑益智。
  应用:佐餐食用。适用于虚火头痛、眼黑肢麻、神经衰弱、高血压头昏、智力低下等症的辅助食疗。
  17、天麻鱼头汤
  
  


原料:活鲤鱼一条,去皮鲜天麻100克,茯苓10克,川芍、姜末各6克,酱油、麻油各10毫升,黄酒15毫升,白糖20克,葱9克,精盐、味精、胡椒粉各3克,水淀粉、鲜汤各适量。
  做法:
  1.将鲤鱼去鳞、鳃和内脏,洗净,装入盘内;将川芎、茯苓切成片,用二次淘米水浸泡数小时,再将天麻放入泡过川芎、茯苓的淘米水中浸泡1-2小时,捞出天麻切成薄片待用。
  2.将天麻片放入鱼头和鱼腹内,置盆中,然后放入葱、姜,加水适量,上笼蒸30分钟出锅待用。
  3.用水淀粉、鲜汤、白糖、精盐、味精、胡椒粉、酱油、麻油等调料,在锅内烧开勾芡,浇在鱼头上即成。
  功效:活血祛风,养血生发,健脾和中,补益肝肾。
  应用:佐餐食用。适用于生发护发,此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目眩肢麻、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症的辅助食疗。
  18、天麻冬菜扣肉
  
  


原料:去皮鲜天麻150-200克,五花猪肉500克,川冬菜200克,姜片15克,料酒10克,酱油10克,肉汤200毫升,胡椒粉2克,精盐5克,蜂蜜20克。
  做法:天麻洗净砸碎,五花猪肉入热水锅中煮片刻,捞出抹上蜂蜜入热油锅中炸成金黄色,捞出放凉切片,码于盘中。川冬菜洗净切碎,入砂锅,盐、葱、姜、味精、酱油、料酒及肉汤煸炒,浇在肉片上,撒上天麻、盐、胡椒粉,入蒸锅蒸30分钟即可膳食。
  功效:平肝熄风,定惊止痛,行气止血。适用于虚火头痛、眼黑、肢麻、神经衰弱,并能润肠胃,生津液,补肾气,解热毒,滋润皮肤,使毛发光泽。
  19、天麻山鸡火锅
  
  


原料:去皮鲜天麻片100克,鲜何首乌50克,鲜人参片25克,山鸡一只(重约2000克左右),鲜香菇500克,熟鹌鹑蛋16个,菠菜、土豆各250克,水发粉条150克,韭菜末、精盐、鸡精、色拉油、香油、生姜片、花椒粉、葱白段、料酒、高汤适量。
  制作:
  1.将山鸡烫去毛、爪、嘴,剖腹去净内脏,洗净,剁成块;天麻、何首乌洗净切成薄片。
  2.锅置火上,锅内加入色拉油烧熟,加入生姜片、葱白段、花椒粉、山鸡块妙香后,加入高汤、天麻片、何首乌片、人参片烧沸,打去浮沫,烧至九成熟后,加精盐、料酒烧熟后待用.
  3.土豆去皮,切片,用水漂洗后装盘待用;香菇去蒂洗净,撕成条装盘;菠菜去根和老黄叶,洗净理顺好,装盘;水发粉条洗净切段,装盘;熟鹤鹑蛋去皮,装盘待用。
  4.将韭菜末、香油、精盐、鸡精、色拉油拌匀,制成调料盘,每人一盘,再将锅内炖好的原料倒入火锅中,点燃火烧沸,烫食或蘸食。
  功效:何首乌性味苦、甘、涩、微温,具有补肝、益肾补血、祛风活络等功效;人参性味甘、微苦、微温,具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等功效;山鸡性味甘温,具有滋养气血、强筋健骨等功效.何首乌、人参、山鸡与天麻合用,具有大补气血、益肝肾、乌须黑发等功效,可治疗气血两虚,适合舞蹈演员、运动员等活动强度大者食用。
  20、天麻猪排骨火锅
  
  


原料:去皮鲜天麻200克,猪排骨750克,猪肉500克,薏苡仁、草果、莲子、猪板油各50克,菜花250克,小白菜、平菇、花生油各100克,冰糖20克,姜末35克,料酒30克,猪肉汤3000毫升。
  制作:
  1.天麻用温水浸泡30分钟,洗净,切成薄片;草果去子粒留果皮;薏苡仁洗净去杂质;莲子温水泡发去心;猪排骨洗净沥去水,用砍刀剁成6-8厘米长的小段,入开水锅氽一下,捞出沥去水;猪肉用片刀切成厚0.3厘米、长6-8厘米、宽4-6厘米的薄片;冬瓜去皮和瓜瓤,切成薄片;菜花切成小朵;平菇撕成条状;小白菜洗净。以上原料除药物和猪排骨外,均装盘待用。
  2.炒锅置火上,放花生油烧热,下姜末炒几下,放入猪排骨炒至白色,加入猪板油、冰糖、精盐、料酒,炒匀,加入猪肉汤烧开锅,打尽浮沫,倒入大锅中,加入药物煮15分钟后,即可食用。亦可用香油、味精、精盐配制成调味盘,每人一盘,蘸食或饮汤。
  功效:猪排骨性味甘、平,具有补阴益髓之功效。草果性味辛、温,入脾、胃经,具有燥湿去痰、祛寒止痛、消食化积等功效。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健脾利湿等功效。猪排骨、草果、薏苡仁、莲子与天麻合用,能健脾燥湿,行气止痛、消食平胃,适用于虚寒、饮食停滞、食欲不振、手足发冷、湿重便糖等症的辅助食疗。
  21、天麻煮鸡蛋
  功效:治疗头痛目眩
  配方制作:鲜天麻60克、鸡蛋3个、水1000克。先将鲜天麻切片放锅内加水煮30分钟后,打入鸡蛋煮熟后即可食用。
  用法:隔日一次食。
炮制方法
  中药材炮制是指在应用或制成剂型前 ,进行必要加工处理的过程。又称炮炙、修事、修治等。其中炮炙也专指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多附有泥土和其他异物,或有异味,或有毒性,或潮湿不宜于保存等,经过一定的炮制处理,可以达到使药材纯净、矫味、降低毒性和干燥而不变质的目的。另外,炮制还有增强药物疗效,改变药物性能,便于调剂制剂等作用。中药炮制方法通常分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5大类。
  天麻的炮制一般有以下几种:
  天麻:拣去杂质,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七成透,捞出,稍晾,再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
  炒天麻:先用文火将锅烧热,随即将片倒入,炒至微黄色为度。
  煨天麻:将天麻片平铺于喷过水的表芯纸上,置锅内,用文火烧至纸色焦黄,不断将药片翻动至两面老黄色为度。
  《雷公炮炙论》:“修事天麻十两,用蒺藜子一镒,缓火熬焦熟后,便先安置天麻十两于瓶中,上用火熬过蒺藜子盖内,外便用三重纸盖并系。从已至未时,又出蒺藜子,再入熬炒,准前安天麻瓶内,用炒了蒺藜子于中,依前盖,又隔一伏时后出。如此七遍,瓶盛出后,用布拭上气汗,用刀劈,焙之,细锉,单捣。”
  《纲目》:“若治肝经风虚,惟洗净,以湿纸包,于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干用。” [2]
文献记载
  《本经》:主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 《别录》:消痈肿,下支满,疝,下血。
  《药性论》:治冷气顽痹,瘫缓不遂,语多恍惚,多惊失志。
  《开宝本草》:六髦罘缡裕闹新危,利腰膝,强筋力。
  《开宝本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骨。
  《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癎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神农本草经》: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
  《名医别录》:消痛肿,下支满,寒疝下血。
  《日华子本草》: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
  《本草纲目》: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
  《本草新编》:天麻,能止昏眩,疗风去湿,治筋骨拘挛瘫痪,通血脉,开窍,余皆不足尽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经络血脉之间,舍天麻又何以引经,使气血攻补之味,直入于受病之中乎?总之,天麻最能祛外束之邪,逐内避之痰,而气血两虚之人,断不可轻用之耳。
  《小儿药证直诀》、《圣济总录》、《普济方》、《外科正宗》、《兰台轨范》等记载,天麻分别配伍相关药物,可治疗急惊风发热、痉挛抽搐、偏正头痛、筋骨疼痛、风湿脚气、早衰白发、眩晕、肢体麻木、手足不遂、肝虚头痛、中风偏瘫、破伤风等症。此外,还用于保健。
  《本草衍义》:天麻,用根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仍须加用之。人或蜜渍为果,或蒸煮食,用天麻者,深思之则得矣”。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患面风,用天麻配伍其它祛风活络药,研末酒调,热熨患部;光绪头痛眩晕,也常用天麻配伍相关药物煎水洗头。在现代,天麻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中国药典》:具平肝熄风、祛风定惊的功效,用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高血压,耳源性眩晕。
  《药品化义》:天麻,气性和缓,《经》曰,肝苦急,以甘缓之。用此以缓肝气。盖肝属木,胆属风,若肝虚不足,致肝急坚劲,不能养胆,则胆腑风动,如天风之鼓荡为风木之气,故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由肝胆性气之风,非外感天气之风也,是以肝病则筋急,用此甘和缓其坚劲,乃补肝养胆,为定风神药。若中风、风癎、惊风、头风、眩晕,皆肝胆风证,悉以此治。若肝劲急甚,同黄连清其气。又取其体重降下,味薄通利,能利腰膝,条达血脉,诸风热滞于关节者,此能疏畅。凡血虚病中之神药也。
  《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高血压、眩晕、头痛、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小儿惊厥等症。一些名医把天麻的作用归结为“三抗、三镇、一补”,即抗癫痫、抗惊厥、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近年来,对天麻的医疗保健作用不断有新发现。将天麻用于高空飞行人员,作为脑保健药物,可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日本用天麻治疗老年性痴呆症。
  《抱朴子》:独摇芝,无风自动。其茎大如手指,赤如丹素,叶似苋,其根有大魁如斗,有细者如鸡子十二枚,周绕大根之四方,相去丈许,皆有细根如白发以相连。主高山之上,其所生左右无草。
  《唐本草》:赤箭,此芝类,茎似箭簳,赤色,端有花叶,远看如箭有羽。根、皮、肉、汁与天门冬同,惟无心脉。去根五、六寸,有十余子卫似芋。其实似苦楝子,核作五、六棱,中肉如面,日暴则枯萎也。得根即生啖之,无干服法也。
  《本草图经》:赤箭,今江湖间亦有之,然不中药用。今三、四月采苗,七、八、九月采根。《本经》但云三月、四月、八月采根,不言用苗,而今方家乃并用根苗,各有收采时月,与《本经》参差不同,难以兼著,故但从今法。天麻,今京东、京西、湖南、淮南州郡亦有之。春生苗,初出若芍药,独抽一茎,直上高三、四尺,如箭簳状,青赤色,故名赤箭芝,茎中空,依半以上,贴茎微有尖小叶,梢头生成穗,开花结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落,却透虚入茎中,潜生土内;其根形如黄瓜,连生一、二十枚,大者有重半斤或五、六两,其皮黄白色,名曰龙皮;肉名天麻。二月、三月、五月、八月内采。初取得乘润刮去皮,沸汤略煮过,暴干收之。嵩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之,甚珍。
  《梦溪笔谈》:赤箭,即今之天麻也。后人既误出天麻一条,遂指赤箭别为一物;既无此物,不得已又取天麻苗为之,滋为不然。《本草》明称'采根阴干',安得以苗为之?草药上品,除五芝之外,赤箭为第一,此养生上药。世人惑于天麻之说,遂止用之治风,良可惜哉。或以为其茎如箭,既言赤箭,疑当用茎,此尤不然。至如鸢尾、牛膝之类,皆谓茎叶有所似,用则用根耳,何足疑哉。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块茎含香荚兰醇(Vanillyl alcohol)、香荚兰醛(Vanilline), 亦含维生素A类物质.尚分离出天麻素(即天麻甙, Gastrodin)、对羟基苯甲醇(p-Hydroxybenzyl alcoh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柠檬酸(Citric acid)、柠檬酸单甲酯(Citricacid mono-methyl ester)、棕榈酸(Palmitic acid)、蔗糖(Sucrose)、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 zaldehyde)、琥珀酸(Succinic acid). 天麻中还含有抗真菌蛋白及微量元素, 其中以铁的含量最高, 氟、锰、锌、碘次之.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天麻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人工培育和野生天麻1~5g/kg、天麻甙50mg/kg、天麻甙元100mg/kg、香荚兰醇、香荚兰素200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能显著抑制其自发活动.天麻甙对猴、鸽亦有镇静作用, 猴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 20分钟即出现安静、无紧张样, 持续2小时左右.人工培养和野生天麻能对抗咖啡因所致中枢兴奋和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天麻注射液5~10g/kg 与戊巴比妥纳、水合氯醛和硫喷妥钠均有协同作用.天麻水剂及蜜环菌发酵液与戊巴比妥钠均有明显协同作用, 能提高戊四氮在小鼠的半数惊厥量, 并能使小鼠自主活动降低.但亦有报告认为, 天麻注射液, 去天麻甙部分能降低小鼠的自发活动, 并有协同戊巴比妥钠的作用, 但天麻素的作用不明显, 不是天麻的有效成分.天麻的镇静作用可能与其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
  动物实验表明: 人工培养天麻和野生天麻 5g/kg 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野生天麻的作用较强, 但二者均小于吗啡10mg/kg 的止痛效果.小鼠皮下注射天麻制剂5g/kg 能明显对抗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用热板法也证明其有提高痛阈作用.但亦有与此不同的报告, 认为香荚兰醇或香荚兰素300mg/kg、天麻注射液10~20g/kg 以及天麻浸膏 2~5g/kg并不能提高小鼠痛阈.
  研究报告指出, 天麻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 但其作用的部位不在脊髓, 小鼠腹腔注射天麻水剂5g/kg、香荚兰醇或香荚兰素300mg/kg 等均能延长戊四氮阵挛性惊厥的潜伏期, 明显提高戊四氮的半数惊厥量, 但对士的宁惊厥作用不显著.天麻注射液10~20g/kg 腹腔注射能显著提高戊四氮的半数惊厥率, 剂量加大到30g/kg可使小鼠对惊厥阈电压的耐受量显著增加, 但对阈上刺激引起的电休克无效.家兔静脉注射天麻水煎剂1g/kg或香荚兰醛 40mg/kg, 均可提高电击痉挛的阈值, 有效地制止癫痫样发作, 控制脑电图中痫样放电的发展.香荚兰醛的作用比天麻水煎剂显著, 而且副作用小, 但均不及苯妥英钠.对豚鼠的实验性癫痫, 每天皮下注射天麻50%乙醇浸出物0.25~1g/kg, 治疗3~6天, 癫痫即可停止发作, 停药近10天, 作用消失;每天注射香荚兰醛0.1~0.2g/kg, 治疗5~6天即可有效, 停药5~7天, 作用消失.同时还可防止剪羊毛刺激引起的癫痫反复发作所致的休克死亡.天麻对实验性癫痫的效果较苯妥英钠稍缓, 但在停药后的有效持续时间较长.人工培育和野生天麻均能降低戊四氮所引起的动物惊厥率和死亡率, 缩短阵挛时间.人工培育天麻抗惊厥效应比野生者强, 多次长时间给药比单次用药效果要好.
  但亦有报告指出, 天麻煎剂9g/kg 给小鼠腹腔注射, 对士的宁和戊四氮引起的惊厥和死亡并无对抗作用, 其原因可能是剂型不同.天麻流浸膏对小鼠肌肉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引起的惊厥与死亡, 无防治作用.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天麻液对在位豚鼠心脏有减慢心率的作用, 但不影响心脏收缩幅度.不同的给药途径均可使麻醉大鼠的心率减慢, 但以静脉注射比较明显.天麻注射液可使家兔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 心输出量增加, 总外周阻力降低, 心肌耗氧量下降.天麻甙及天麻甙元亦可略微减慢心率, 2小时后即可恢复.天麻对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能使变平或倒置的T波、下降的S-T段及心律不齐得到明显的改变.合成天麻素可能具有促进心肌细胞能量代谢, 特别是在缺氧情况下获得能量的作用.实验表明: 合成天麻素可使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加快, 收缩力加强, 节律规则, 不同剂量组无明显差异;对心肌细胞形态无影响, 但能使细胞内糖原、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琥珀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显著增加.合成天麻素对心肌细胞中毒性损伤有保护作用, 该作用可能与天麻素促进心肌细胞能量代谢, 增强了抗损伤作用有关.
  天麻能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 改善心肌循环, 增加心肌供氧, 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天麻注射液可使小鼠心肌营养血流量增加73.3%, 对氯化钾及5-羟色胺引起的主动脉条收缩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天麻液(1:2000)可使冠脉流量先减少后增加, 最高达181%.天麻注射液1~2g/kg 或密环丝菌体 1g/kg 给麻醉犬静脉注射, 均能明显降低冠状血管阻力, 增加血流量.丝菌体尚能降低脑血管阻力, 增加脑血流量.将天麻或丝菌体注射剂直接注入冠状动脉或颈动脉时, 作用更为显著.天麻液给小鼠和兔腹腔、静脉或颈动脉注射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加其脑血流量, 降低脑血管阻力.天麻液尚能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反应, 且扩张血管作用不受苯海拉明影响, 但可部分被阿托品所对抗.乙酰天麻素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能对抗5-羟色胺的致痉作用.与罂粟碱相比, 乙酰天麻素拮抗5-羟色胺的致痉作用的强度仅为前者的六分之一.实验证明: 乙酰天麻素浓度在30μg/ml 时, 对加入高钾后引起的动脉条收缩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其强度与罂粟碱相似.此外, 乙酰天麻素对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家兔主动脉条收缩可产生松弛作用, 但作用较弱.
  研究表明: 天麻有降压作用.天麻注射液给大鼠和家兔静脉注射有迅速的降压作用, 最大降低73%, 持续1~1.5小时以上.腹腔注射或十二指肠给药对大鼠降压持续时间更长, 可达3小时以上.天麻甙及天麻甙元用于猫后1~2小时内有轻度降压作用.
  3. 抗炎作用 天麻注射液亦能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肿胀及通透性增加, 并能抑制5-羟色胺所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对小鼠琼脂性足肿胀、大鼠角叉菜胶性及5-羟色胺性足肿胀有抑制作用.
  4. 耐缺氧作用 天麻在组织耗氧量增加或缺氧耐受力降低的情况下, 能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天麻注射液能增加常压缺氧小鼠的耐受能力, 明显延长死亡时间.对耐受低压(负压300mmHg)缺氧能力也显著增强.此外, 尚能显著延长预先注射异丙肾上腺素(20mg/kg)及异丙肾上腺素加天麻注射液置低压氧仓中小鼠的存活时间.
  5. 其他作用 天麻注射液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均有增强作用.多次用药, 还能显著增加脾脏重量.天麻素 25mg可提高小鼠迟发性变态反应, 高于或低于25mg 均无显著差异.
  人工培养与野生天麻均有显著升高小鼠皮肤温度的作用.家兔腹腔注射天麻煎剂5g/kg有减慢呼吸的作用.天麻甙可增加家兔在位小肠平滑肌的张力和收缩.香荚兰醇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