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价比平板 2016:华尔街绑架不了媒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0:51:49
“占领华尔街”行动持续半个月后,有媒体报道称,在美国人的抗议示威行动面前,美国主流媒体选择了沉默,媒体已经被华尔街所控制,“已经成为美国新闻自由”的耻辱,而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 [详细]
 


短期内没有“头版头条”,只因美国普通游行不算大新闻,警察使用辣椒水后,媒体报道猛涨
在25日之前的报道,普遍出现于财经类媒体或是媒体的商业版、财经版,要么出现在纽约日报等地方报纸或是纽约时报的纽约当地新闻板块中,其原因在于,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平均一个月发生一次大规模抗议示威的国度,一群年轻人上街游行早已不再是什么重大新闻,25日前的示威游行看上去此前的大多数和平示威并无任何差异,但当警察开始拘捕示威者、开始使用辣椒水驱散人群,封锁曼哈顿部分街道后,对警察对待示威者措施的报道一夜之间开始暴增(图3),同时,随着示威抗议的持续,当一场普通的示威变得不再普通时,“主流媒体”毫不吝啬地给予了更多的版面和篇幅。如图4所示,通过搜索引擎不难发现,媒体的报道(媒体报道索引)和搜索频率(用户关注度)保持了几乎同步的增长和变化,26日前不是主流媒体不报,而是时候未到。[详细]
图3:当警察提高警备水平,在驱散人群时使用辣椒水后,一夜之间媒体报道出现爆发式增长
 
任何媒体、企业都会受到产权控制,要么属于国家,要么由私人企业掌控
媒体也是现代企业的一种,从产权上讲,主流媒体、传统出版行业都会受到集团控制,要么受国家控制,要么受私人/企业控制,虽然有所谓WEB2.0时代“公民新闻”的灵光一现,但大众传媒靠的仍然是公司制的媒体提供信源。所谓的利益集团控制说不过是危言耸听而已,更加重要的是,在美国素来有对媒体受控的担忧,因此在媒体间的行业并购历来备受关注,每一宗并购案发生时,竞争监管机构和工会会对集团合并进行严格审查,反托拉斯机构会按不会轻易批准并购,对并购的审查多会持续半年以上,来自媒体同行的报道以及舆论压力也始终伴随,以近十年来最大的两宗财经类媒体并购案——汤森路透和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为例,(虽然前者为加拿大公司和英国公司并购,但从司法操作到顾问流程几乎为全美国模式)审查进行了半年之久,而默多克新闻集团对于华尔街日报的收购,更是一度被各方炒得沸沸扬扬。虽然对“默多克操纵华尔街日报”批评一直都没有断绝,但却始终没有任具体证据来证明。对于市场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来说,普罗大众并不担心某个利益集团真的能左右美国言论自由,并且每每在重大时刻,“华尔街的媒体人”从来都不和大鳄们一条心。
图4:通过搜索引擎不难发现,媒体的报道(媒体报道索引)和搜索频率(用户关注度)保持了几乎同步的增长和变化
产权虽然归企业,但从雷曼兄弟到次贷危机,“华尔街媒体”从来不受华尔街左右
产权上控制了媒体,就一定能左右媒体的采编业务?这样的臆测在美国新闻过往的历程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相反,有关华尔街的丑闻,从来都会让曼哈顿时报大厦中的编辑们变成嗅到腐尸的鹫鹰——安然倒闭前,《华尔街日报》、《财富》等少数媒体曾对安然公司存在的问题提出过质疑。00年秋,《华尔街日报》德克萨斯地区版刊登的一篇专栏文章警告说,安然公司和其他两家设在休斯敦的能源公司以极高的价格利润比暗示“投资者可能受到打击”。01年3月,《财富》发表了一篇题为“安然公司股价是否高估?”的文章,首次公开指出安然公司的财务有“黑箱”,著名投资网站TheStreet.com和《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又相继披露了安然公司和许多关联企业之间的复杂交易,并特别指出其中潜在的致命性风险。安然丑闻由其前会计师曝光后,华尔街日报更是刊登长篇特稿详细披露了安然关联交易的细节。[详细]
而美国媒体在雷曼兄弟到麦道夫丑闻曝光中的表现,活脱脱就是电影《华尔街2》的真实再现——TheStreet.com上传出丑闻流言,彭博路透快讯跟进,“商业内幕”网站放出业内人士口风,行业机构介入调查期间,华尔街日报推出重磅调查报道,CNBC电视台开始滚动播放“毒舌”嘉宾主持人对华尔街巨鳄们的调侃以及对美国金融财政系统的轮番嘲讽——这几乎已经成为华尔街调查新闻的固定套路。虽然对于媒体产权归属集团企业的批评之声一个世纪以来从未断绝,但华尔街媒体却让批评始终显得苍白。
华尔街不仅无法操控媒体,反而媒体报道对华尔街巨头们也有着巨大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靠的正是媒体,这种效用在电影《华尔街2》中做了集中展现。
由政府出钱、替白宫宣传的VOA冷战期间不得对美本土广播
比起对媒体的担心,美国人更惧怕政府直接的控制:原因很简单,市场是开放的,媒体企业可以有很多家,公众有选择的余地,而政府只有一个。根据《美国信息与教育交流法案》(史密斯-蒙特法案),由美国政府出资、进行对外宣传的美国之音(VOA)被禁止直接向美国国內广播。制定这项法律限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政府不会垄断某个新闻媒体做为向公众发声的工具。该法案1985年被第二次修订,对美国之音及其他美国政府制作的针对海外受众的宣传品在本土传播的限制被进一步收紧。主导修订的参议员爱德华·佐林斯基在美国国会发言时说:“美国纳税人肯定不需要,也不希望自己的钱被用来支持政府向自己灌输宣传。”虽然进入互联网时代,美国人通过网站也可以收听收看到VOA的节目,但对于政府的戒备心理却从来没有衰减。近年也出现一些要求修改“史密斯-蒙特法案”的声音,有人要求增加美国之音等机构的透明度;也有人担心美国之音不能在本土传播会给反美者们留下口实———自己不愿吃的糟糠,却包装成白面喂给别人,进而要求撤销该机构。[详细]
 
“不党”:美国媒体分“左右”,但从不会只有自由派或只有保守派
“客观、公正”长久以来是传统媒体业务的统一口号,在新闻事实上追求旁观者视角、客观描述,采用第三人称的新闻写作也已经成为全球新闻业务的学习范式,但价值观选择上,却存在着差异——由于美国两党政治制度选择的问题,根据媒体在两党政策上的态度,媒体也被分为了左(自由派)右(保守派)两派。而美国的自由派和保守派,区别主要在于对于政府角色大小的看法不同,从罗斯福新政开始,被视为自由派的民主党比较强调政府像个大家长那样,更多地照顾民众,但保守派的共和党人则认为,小政府保护纳税人的权利和自由才是最符合美国人的利益,因此反对政府的过多介入。例如一直备受关注的美国医改方案,之所以一直遭到共和党的反对,就是因为不少的美国人认为,不该用自己的税款,去让其它没有纳税的人来分享,因为这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而根据媒体在医改、同性恋等政策上的政策,几乎成为衡量左右的标准——赞同医改/同性恋政策的媒体为左派,反对医改/同性恋政策的为右派。[详细]
但说些到底都是为了美国民众的利益,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无所谓绝对对错,媒体也几乎不存在绝对化地左右党派“站队”行为,更为重要地是,美国从来不会只有自由派或者只有保守派。
“不卖”:美国有媒体集团,但无巨头企业吹鼓手
今天的美国主流媒体,形成了五大电视网CBS、NBC、CNN、FOX、ABC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等所谓的“主流媒体”圈。虽然在报道风格和形式乃至价值判断上各有不同,但遇到“自家丑闻”时,也并不会选择沉默应对。“窃听门”丑闻爆发时,被默多克收购的严肃报纸《华尔街日报》不仅没有避讳,还进行了滚动报道,并直播了窃听门事件听证会。《华尔街日报》社论也没有选择隐藏自己的观点——在其评论文章中写道,虽然丑闻由电话窃听引起,但却显示了新闻集团老板和英国公众及政客之间的权力斗争。对于丑闻带来的影响,《华尔街日报》也认为丑闻不应波及新闻集团所属所有媒体,英国警方、时时巴结媒体的政客和热衷“购买独家新闻和挖掘名人丑事”的英国媒体应为窃听丑闻承担责任。[详细]
“不私”:美国媒体有“家族血统”,但无家族私器
美国没有国家报纸或是地方报纸之分,所谓的大小报刊是200年来自发形成的媒体生态,同时美国媒体也形成了“家族企业”式的媒体企业风格。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分别属于奥格斯-索尔兹伯里、格雷厄姆和班克罗夫家族(被收购前)。普利策赫斯特时代,这些创始人们将其浓厚的个人风格引入了媒体报道中,形成了100年前美国报纸的一次“狂飙突进”,而早期的CBS、NBC也带有强烈的佩利风格和萨尔诺夫色彩,当CNN出现时,24小时滚动不间断新闻更是泰德·特纳的个人创举。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家族始终将受众放在第一位,形成了“不污染早餐餐桌”的严肃调查报道,“让每天都充满色彩”的电视节目。[详细]
今年7月,《经济学人》杂志以《新闻的福克斯化》为题对日益兴起的观点性报道模式进行了分析。虽然标榜客观中立,拒绝第一人称视角的传统报道模式依然是媒体主流,但在报道中表现出明确倾向性的报道越来越受到关注。
美国的媒体并非天生高尚,而在于自由的环境将选择的权力交到了公众手中,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媒体的存亡——媒体只有坚持立场和操守,才能赢得尊重赢得受众,从而赢得广告赢得客户。多元化的美国社会从来不存在单一的利益集团,也就不可能有被绑架的美国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