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集团苏萌是那里人:黄礼孩:“很难再出现这样伟大的诗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02:42

黄礼孩:“很难再出现这样伟大的诗人”

(2011-10-08 19:13:02)转载 标签:

瑞典

诺贝尔文学奖

黄礼孩

特朗斯特罗姆

诺奖

文化

 



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获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

  ■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韩帮文

  10月6日北京时间晚上7点,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揭晓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获得该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给予他的颁奖词中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塑造的意象凝练,给世界“带来了了解现实的全新视角”。

  据知,特朗斯特罗姆是过去十年中,第八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人。他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此次,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颁发给诗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4月,特朗斯特罗姆还接受了广州民间诗歌奖项“诗歌与人·诗人奖”,并由他的中文译者李笠专程前来代为领奖。而在中国,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拥有大量读者,中国当代不少具有影响力的诗人都曾经受过他的影响。

  ●获奖

  瑞典人举贤不避亲

  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6日下午1点,瑞典文学院宣布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二战后斯堪的纳维亚最重要的作家之一、80岁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这是时隔37年后,瑞典人再次把诺贝尔文学奖搬回了自己家,同时也是近10年来诺奖第八次颁予欧洲区作家,可谓是举贤不避亲。

  结果公布后,守候在现场的媒体一片欢呼。瑞典文学院终身秘书彼得·恩隆德代表瑞典文学院发表颁奖词,称赞特朗斯特罗姆“通过其凝炼、通透的意象,为我们带出了通往现实的崭新路径”。恩隆德现场表示,他给特朗斯特罗姆打过了电话,诗人听到获奖消息“很惊讶”,他告诉恩隆德自己正歇着,在听音乐,“感觉非常好”。

  之后,恩隆德代表瑞典文学院用英文接受电视台专访时,首先就回应关于“瑞典作家得奖引起国际争议”的问题,他承认该结果很可能会引发争议,但也提醒大家“上一次瑞典人拿奖已差不多是40年前的事了,我们并不是每年都围着自家瑞典人转,我们不希望轻举妄动这次我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确实,特朗斯特罗姆此次获奖离1974年瑞典作家艾文德·杨森和亨利·马丁森双双获奖已经有37年之久,尽管诺奖历来不设候选名单,评奖过程也从不对外公布,但瑞典老牌诗人获奖的呼声近年来在出版界和传媒界一直走高。

  ●意义

  诗歌重新被尊重

  除了“举贤不避亲”,今届诺奖将文学奖项颁给了诗人也是外界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本身也说明了诺奖希望大众重新关注日益式微的诗歌领域。

  据知,特朗斯特罗姆一辈子都专注于写诗,很少涉猎其他文学体裁。他在1954年发表的第一本诗集《17首诗》,便轰动瑞典诗坛。至今共发表诗歌163首,出版过《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等多部诗集。也就是说,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个纯粹的诗人,这在诺奖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据了解,诺贝尔奖自1901年正式颁奖以来,获得该奖的诗人不下数十位,但真正只创作诗歌的诗人很少。今年诺奖无疑是一个例外,有学者分析道,今年诺奖之所以打破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极少颁奖给诗人的局面,就是为了让诗歌重新回归大众视野,重新获得应有的尊重。“诗歌在世界领域从未景气过,诗人也一直属于边缘人群”,因此,特朗斯特罗姆获得诺奖意义重大。而在中国,诗人和诗歌同样一直处于边缘地带,特朗斯特罗姆的获奖,可能在中国也会热闹几天,引发更多的谈论。

  ●现状

  生活简单,坚持纯诗写作

  特朗斯特罗姆1931年出生于瑞典,生活道路还算平坦,一直担任少管所和社会福利机构的一名心理学家,直至退休。他生活简单,旅行和写作几乎构成了他全部的业余生活。直到1990年,60岁的特朗斯特罗姆因患脑溢血导致右半身瘫痪,并影响了言语的表达能力,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爱好,一直坚持纯诗写作。如今,特朗斯特罗姆仍需要依靠轮椅生活。

  特朗斯特罗姆的“纯诗写作”最终也为自己挣得了来自于全世界的肯定,恩隆德认为他的创作虽然“稀疏”(至今不过创作了200多首诗歌),但在写作中经常包括了人生重大命题,如死亡、历史和回忆:“正是这些命题一起组成了人生的多棱镜,人类在此间才显得重要。在读过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以后,你从来不会感觉渺小。”

  2001年,《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由南海出版公司引进中国大陆出版,并由中国旅居瑞典的诗人李笠翻译。当年,该书在北京大学首发时,特朗斯特罗姆本人专程赴会,首发式盛况空前,参与引进该诗集的出版人季晟康至今还记得当时的热闹,“两三百人的场地,来了四五百人,挤得满满当当。中国当时在国内最主要的诗人和诗评家都来了。西川他们说,第一眼看到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有醍醐灌顶之感。”

  中国诗人眼中的特朗斯特罗姆

  黄礼孩:起居如此简朴实在出乎意料

  广东诗人黄礼孩很庆幸自己与诺贝尔文学奖新晋得主特朗斯特罗姆有过一面之缘,回忆起来印象十分深刻。今年4月,由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杂志将第六届“诗歌与人·诗人奖”的唯一奖项颁发给了远在瑞典的特罗斯特罗姆,当时这一奖项由特罗斯特罗姆诗歌的汉语译者李笠代领。今年8月,黄礼孩又亲自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登门拜访这位伟大诗人。

  “他是一个温和亲切的人”

  今年8月的一个中午,黄礼孩一行七人来到斯德哥尔摩,在特朗斯特罗姆的家中,享用了午餐,并与其相处了三个小时。黄礼孩回忆起这短短的三个小时,总是兴奋难耐。

  特朗斯特罗姆现在的公寓由政府提供,虽处在市中心,但闹中取静,别有一番风味。“他住在5楼,面积也就100来平方米。”除了房子面积偏小、光线充足温馨之外,黄礼孩感触最深的,是家具的简单、装饰的朴素。客厅里放置着一架钢琴,“他有时用左手会弹上一曲”;墙壁上挂着几幅精美的照片,由他的儿子所拍摄。“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伟大诗人的家。”黄礼孩惊叹不已。

  “他满头银发,眼睛炯炯有神。”寒暄之后,黄礼孩首先将“诗歌与人·诗人奖”再次颁给特兰斯特勒默,“他很喜欢这个奖项,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新快报曾在4月份针对颁奖典礼做过专题报道,黄礼孩将当天报纸交给了特朗斯特罗姆。“看到自己上了报纸,他非常开心”。

  “很难再出现这样伟大的诗人”

  黄礼孩同样难忘的,是特朗斯特罗姆温和的脾性。自中风过后,言语一直不便,平时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交流。“他虽然说话不多,但听起来非常亲切”。黄礼孩在谈话中了解到,特朗斯特罗姆此前曾两次来到中国,还念念不忘在中国的生活与经历,表示“非常喜欢中国”。

  “作为短诗大师,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精湛、凝炼、敏锐,隐藏着充沛的能量……在其宝石般的语言里呈现出诗歌绝对的美。”黄礼孩表示,如果不是避嫌瑞典国籍身份,特朗斯特罗姆早就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成就他人难以匹敌,欧洲很难再出现这样伟大的诗人”。

  黄礼孩预计,中国将出现一波特朗斯特罗姆的出版潮,将有更多读者见识这位诗人的巨大魅力。“他的作品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地方”。黄礼孩称,作品的思想难以效仿,但文字的技术可以学习,“比如意象的凝练、语言的干净、修辞的爆发力等等”。

  李笠:他低调、谦逊,远离奢华与张扬

  翻译家、诗人李笠是特朗斯特罗姆最权威的中文译者,早在1981年便接触了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惊讶与震动是其最直接的感触。李笠表示,特朗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精致的艺术品。”这是译者李笠对原作最简单最彻底的认知。享受三年阅读的惊艳感觉之后,李笠自1984年始开始用心翻译特兰斯特勒默的作品,字字珠玑让他沉醉不知归路。1987年,李笠首次在瑞典见到自己心仪的伟大诗人。当时,特朗斯特罗姆正在整个世界诗坛如日中天,但李笠却看到了伟大诗人及其生活平凡的一面。“他平易近人,低调,谦虚,远离奢华与张扬”。在长达20多年的接触中,李笠愈加佩服特朗斯特罗姆的人格魅力与生活作风。“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无法想象”。

  在瑞典文学院发布消息之后,一直关注此事的李笠顿时陷入无边的兴奋。“他提名了20多年,获诺奖是自然的事情。”消息发布当天,李笠了解到,特朗斯特罗姆得知自己获奖后,“非常高兴,难以抑制兴奋。”李笠顺手发去了一条祝福短信。

  李笠告诉新快报记者,为了庆祝特朗斯特罗姆摘取诺奖,他将重新整理原来的译作,对于文字再给予修饰,重新出版作品集,“争取1个月内和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