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图片:见证奇迹——纪念华西建村五十周年感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14:16

见证奇迹

——纪念华西建村五十周年感言

刘济民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05日   04 版)

  江苏省江阴市有个中外闻名的华西村。今年迎来建村50周年纪念。

  我第一次慕名到华西村,是1984年。27年了,记不清去过华西多少次,记不清同吴仁宝老书记有过多少次交谈。每次见到老书记,每次到华西村,总是要动感情的:那是一种不由自主的、非同寻常的感觉。我确实是恭恭敬敬地、非常虔诚地去向吴仁宝老书记学习求教,去华西见证奇迹。

  建村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吴仁宝老书记领导下的华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世界奇迹。

  2010年,华西村的销售收入达512亿元,村民人均创税50万元,人均收入8万多元,户均拥有资产100万—1000万元,每户拥有住房面积450—600平方米,每户拥有小汽车1—3辆,除缴税和兑现农民收入外的村级可用资金36亿元。近几年,华西每年接待中外宾客达200多万人次。改革开放以来,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千万人去华西参观、考察、旅游。

  这当然是奇迹!

  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人们到华西村,在这个总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500多人、曾经特别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在中国农村的最基层,在中国共产党的最基层,见证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创建新中国60多年来的辉煌巨变,见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震动全国、震惊世界的奇迹!

  从古到今,大凡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那些震撼天地的大事,往往首先发生在农村。中国农民,曾经是正义战争的脊梁,如今又是改革开放的先锋。改革开放,也是先在农村突破的。华西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典型之一,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现代新农村的一个缩影。华西村的今天,应该是我国农村的明天。吴仁宝老书记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是一面旗帜。

  我到华西村,是去汲取营养的,我总是带着一些问题,到那里观察、思考、求教。我总觉得,华西村几十年来的创造和探索,有着极高的理论价值和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年,面对华西村,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几个问题:

  如果我国农村,有一大批像吴仁宝那样真正与广大农民群众意气相投、心心相印的共产党员,有一大批真正像吴仁宝那样为广大农民的共同富裕日夜操劳、真诚奉献、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带头人,广大农村会是什么样?

  如果我国农村,有一大批像华西村党委那样,建设成为党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领导和组织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光明大道,我国广大农村会是什么样?

  如果我国农村的60多万个行政村中,有几十个、几百个、几千几万个像华西村那样“一年比一年好”的乡村,培育华西村那样的精神,造就华西村那样的现代文明,形成华西村那样的经济实力,达到华西村村民那样的富裕水平,我国广大农村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我看是大有希望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学先进,赶先进,确实犯过极“左”的错误。不从实际出发,生吞活剥,照搬照套,排任务,压指标,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确实有过这样沉痛的教训。但这些教训,更应成为我们今天向正确方向前进的镜鉴。

  确实,学吴仁宝、学华西村不那么容易。需要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但也不是高不可攀。事实上,这些年在全国各地农村已经涌现出一些吴仁宝那样的带头人,已经涌现出一些华西村那样的新农村典型。说明只要有个好的党组织,有个好的带头人,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学吴仁宝、学华西村是办得到的。

  华西不是神话,因为神话总有一天会破灭的。华西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扎实的发展成绩。

  几十年来,风雨沧桑,波澜激荡。无论是在当年那种起伏不定的世俗惊涛中,还是在如今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无以复加的赞誉声中,吴仁宝带领的华西村党组织一直充满活力又冷静执着,不停地探索。

  华西村党委一班人,不懈怠,不畏难,不犹豫,不停滞,带领华西村民创造着更富裕、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继续创造着新的奇迹。

  新一代的华西人也正在成长。吴仁宝老书记曾满怀深情地说:“华西人要一代强一代,一代胜一代,华西村党委要带领华西人不断前进!”我衷心地祝愿他们。 

编辑本段一、作家刘济民

  1938年农历8月22日出生于内蒙古。195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4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到北大荒,参加了创建国营农场、开发北大荒的事业。1960—1965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多年从事国营农。场管理工作和农村工作。1978年任国家农垦总局副局长。1986—1993年,先后任中共江苏省苏州市委副书记,无锡市委副书记,无锡市委书记。1993年7月任国务院副秘书长。1998年4月任国有企业稽察特派员,2000年6月改任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 刘济民先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深厚,酷爱中国古典诗词散文,常从中汲取营养。“能从细微处发现闪光点,有时寥寥数笔,却力透纸背”。1993年后、陆续发表散文、随笔等。1998年出版《春潮集一苏南经济发展实践录》,2002年2月出版《秋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