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 静态测试: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51:12

   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是被世界所肯定的。自邓小平主席提出要建设具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国人民响应这一号召,各行各业都突飞猛进,使中国飞速发展,得到世界的关注。我们中国人从此有了地位,不管走到哪里都受人尊重,只要说我是中国人,外国人都会举起大拇指。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我作为一位中国穆斯林,应该让中的伊斯兰文化也具有中国特色,不能把一种外来的文化全部照搬照套,按中国的国情是无法实施的。伊斯兰文化在中国要得到发展,应该以古兰经为主,圣训为辅,因地制宜,团结互助,努力提高阿訇的文化素质,维护阿訇的地位,尊重阿訇的劳动,善待他们,因为他们是宣教的主力军,在中国伊斯兰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伊斯兰教自唐代进入中国以后,被视为一种外来文化,一种外来文化若要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生存,必须要和当地的本土文化相结合,这是历史之必然,唐宋时代,伊斯兰教的传播仅仅局限在蕃坊(中国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侨民在华聚居区,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早期组织形式。又作“番坊”、“蕃巷”。)封闭的小天地里,元代虽走了出来,但仍以家庭教育的零散方式进行传承。元末明初,虽然回族产生,但由于中国乃文明古国,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学文化已深入人心,先入为主的占据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空间,从而使伊斯兰这一外来文化受到空前抵制,导致教门发展形式,每况愈下。后来,在安拉的襄助下,一代经师胡登州创办了具有与中国传统教育式相结合的产物,它开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承的新渠道,造就了大批教育人才。然而,由于儒家文化对伊斯兰教的排斥、压制并视我为旁门左道,又因当时穆斯林受旧观念影响,认为伊斯兰教只能以阿拉伯文、波斯文宣传,不能以汉文宣传,导致伊斯兰教落后、停滞。在此背景下,明清时期,掀起了以王岱舆、马注、刘智为代表的以儒诠经的译经著书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伊斯兰教的发展,拉近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距离,消除和缓解了统治阶级对伊斯兰教的敌视和偏见。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史是借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发展模式发展自我的历史。这一点从清真寺的汉字匾额楹联到穆斯林家庭中的经字中堂等,无不说明中国伊斯兰教直接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当然,同任何民族一样,中国穆斯林抵制和反对民族同化,但我们并不抵制和反对异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当然,在吸收和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我们也有我们的适应底线,即维护信仰的高度纯洁,凡不利于伊斯兰发展的,有损伊玛尼的非伊斯兰文化,我们坚决抵制。
         如今,中国伊斯兰教发展方式虽呈多样化,但仍以传统发展方式为主,我国穆斯林的宗教生活丰富多采,除了履行五功之外,还包括过圣纪,纪念“阿舒拉”日,结婚念“依扎布”,新生儿起经名。“舍而巴乃”月念“白拉提”,为纪念亡人定期过乜提。贵重日子礼附功拜等等。这些活动中有些似乎是中国特有的,但并不违教典经义。中国穆斯林由于高度分散,多数人信仰淡化,不进寺门者大有人在,哪怕是主麻日甚或开斋节,特别是大都市的散居区,接触他们绝非易事,但自家或亲属家过乜提,或方上过圣纪,他们则必到场,尽管他们误认为这是信仰或孝亲的唯一表现。但对宣教来讲,这是接触他们的唯一机会,可利用此佳机有针对性地给予劝戒。若真主意欲的话,受劝者将会步入清真寺。因此说,乜提场合是清真寺与穆斯林家庭之间架起的一道桥梁,也是中国伊斯兰教走出寺门,开辟宣教阵地的有力举措。此外,像念“依扎布”,起经名除了举行特定的仪式之外,也是为了和穆斯林群众接触、宣传伊斯兰信仰。过圣纪和纪念“阿舒拉”日在中国已成为穆斯林的主要节日,其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某个人,某件事,也是通过给参加者营造一种激动人心、摄人动魄的壮观场景,唤醒他们的民族、宗教认同感。这在伊斯兰国家是不必要的,而在中国是应刻意营造的。尤其是“舍而巴乃”月宣教者到户家转“白拉提”,通过讲述“白拉提”的意义,巩固了穆斯林的信仰,也为迎接斋月的到来烘托了气氛,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宣传形式。
  以上这些仪式中有些仅从表面上似乎有汉化的迹象,如过七日,但从内容上看是截然不同的,汉族过七是祭祖,搞家神崇拜。而我们则本经典纪念亡人,劝戒活人,两者性质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穆斯林为在婚庆或为纪念亡人等场合,请阿訇诵经,在一些地方称为“过乜贴”、“做阿麦里”,这些称谓比较准确地表达了举行诵经活动的意义。也就是请阿訇诵经是为了实现一个“乜贴(意念)”,或为了完成一项“阿麦里(功修)”。穆罕默德(愿真主赐他安宁幸福)圣人说:“一切善功唯凭举意,每个人将得到自己所举意的。”所以我们穆斯林无论是办喜事或纪念亡人,必须要确定正确的意念和符合经训精神的活动内容。绝不能把它只当作一个过场,或把这样的活动与佛教、道教的诵经等同起来,是非常错误的。
        我们穆斯林在婚庆或为纪念亡人时的主要内容:
一、赞美真主。真主说:“故你们当记念我,(你们记念我)我就记念你们;你们感谢我;不要孤负我。”(2:152节)艾布·胡来勒和艾布·赛义德的传述:他俩说:安拉的使者说:“只要有一伙人坐下来记念清高的安拉,众天仙就围绕着他们,慈悯笼罩着我们,宁静降临于他们,安拉在众天仙面前点名表扬他们。”《穆斯林圣训集》所以,每逢穆斯林办喜事或纪念亡人都要邀请阿訇和乡老来诵读《古兰经》,不会念的家人和亲友一起来恭听,然后由阿訇率众祈祷。诵经的宗旨与目的就在于此。
二、接续骨肉。真主说:“你们当崇拜安拉,你们不要以物配主,当孝敬父母,善待亲友、孤儿、贫苦人,近邻、远邻、同事、款待旅行者、宽待奴仆。”(4:36)阿布顿拉·本·阿慕尔的传述:安拉的使者说:“接续骨肉者并不是礼尚往来,而真正的接续骨肉者是骨肉断绝时,他主动接续。”《布哈里圣训集》亲戚靠走动,当我们家中有个大小事情的时候总会把亲朋好友都邀请到家中做客。这种行为即能体现亲情,又能沟通感情。
三、施济财物。真主说:“你们绝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所喜爱的事物。”(3:92节)“为主道而施舍财产的人,譬如(一个农夫,播下)一粒谷种,发出七穗,每穗结一百颗谷粒。真主加倍地报酬他所意欲的人,真主是宽大的,是全知的。”(2:261)据艾布胡莱赖传述,一个人问穆圣:“我父亲已去世,他留下财产但未作遗嘱,我替他施舍可以为他赎罪吗?”穆圣答道:“可以。”据哈散传述,塞尔德.本.尔巴代的母亲去世了,他问穆圣:“安拉的使者啊!我的母亲去世了,我可以替她施舍吗?”穆圣答:“可以。”
  四、缅怀先人。真主说:“你的主曾经下令说:你们除崇拜真主以外,不能崇拜任何物,并孝敬父母,如果他们中的一人或者俩人在你的身边到了老迈,那么你别对他俩说:‘呸!’不要呵斥他俩,你对他们说恭敬的话。”(17:23)穆斯林对待父母的孝顺应该体现在今后两世里——父母在世要在精神与物质上使老人满足;父母离开今世要以自己的善行向真主为其求饶。我们缅怀先人的态度一是纪念,二是参悟。
  五、增加知识。真主说:“有知识的人与无知识的人是一样的吗?惟有理智的人能觉悟”(39:9)艾布胡来勒的传述:“安拉的使者说:谁踏上了寻求知识的道路,安拉已为他铺平了一条通往天堂的道路;只要一伙人聚集在安拉的一间房子中,诵读安拉的经典,并且相互研究学习,宁静就会降临于他们,慈悯必将笼罩他们,众天仙围绕他们,安拉定将在众天仙和众先知面前夸赞他们。”《穆斯林圣训集》
   总之,中国穆民先辈本着《古兰经》、《圣训》的指示精神,结合中国国情,经过数百年的摸索、实践,制定了一套宣教方法。因此中国穆斯林即要珍惜这些宗教仪式,又要尊重其现实意义,绝不能武断地以汉化、异端而论之,这未免太盲目,太教条化了。穆圣说:“真主不看你们的外表和财势,只看你们的内心和行动。”又说:“谁在伊斯兰内兴起了一种善举,后人加以遵行,谁就能得到其遵行者同样的回赐,其回赐毫无欠损;谁在伊斯兰内滋事生非,而后人加以模仿,谁负有与模仿者同样的罪责,其罪责毫无减弱。”《穆斯林圣训集》。因地制易,因人制易,因时制易,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是穆圣宣教的一贯策略,在中国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我们不能忽略了圣训的灵活性、柔韧性,应该仿效先辈们巧妙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渠道,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对于传统的宣教方法必须站在历史的高贵、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若仅从阿拉伯人的视角来评论则难免有失公正。
         当然中国伊斯兰教传统的宣教方法,效果如何,与宣教者自身的素质、态度,认识有密切的关系,宣教者除了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演讲素质之外,还要合理地安排时间,做到念讲结合,即要履行宗教仪式自身的程序,又要注重此仪式所肩负的宣教义务。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开阔,宣教人员在宣传方法上还应具备创新意识,在传统的宣教方式的基础上,应结合本方情况,可以采取先进方式,丰富、拓展宣教途径,加大宣教力度。总之,我们不管通过什么方式都要以古兰经为以圣训为辅,因地制宜,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使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