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子木原创】家乡的年味系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57:54

家乡的年味日记之年三十


子木


    本不打算回家过年的我,大年三十晚上忍不住还是飞回了山东。未出候机楼,一眼瞅见四弟和儿子,不由地高兴了起来,一米八一个头的儿子把我肩上的背包随手帮我拎起,我们边说边驱车回家。

    三十晚上,路上的行人极少,车速随不由得快了一些,明晃晃的路灯将路旁的人家门口的春联照得通红,此起彼伏的下饺子时的鞭炮声一直在耳边响起,还未到家,家乡的过年的味道已经扑面而来了……

    推门进来,一股热气袭来,大哥家的客厅里或立或坐或说或笑的满是笑脸,已经八点四十分了,小辈们早已吃完饺子,或倚或卧或坐,嗑着瓜子看中央台的春晚节目,精神矍铄的娘正和三个儿媳打麻将……大哥坐在餐厅的餐桌前一招呼,兄弟五个及大侄子围在桌子前边喝酒边聊天……

    这是我们家里的惯例,从父亲在世的时候都是每年过节都会聚在一起过。自九九年父亲积劳成疾去世后,我们哥几个更怕娘过年孤单,更加注重在一块过年了。二三十口子挤在一起,每年都会特别热闹和开心,老的少的,都会融入这欢快的过年的氛围中。在许多人大呼过年没意思时,我们一家人仍然过得不亦乐乎!

    面对着一桌子热腾腾的菜肴,兄弟几个频频举杯,各尽其能。平时我们分居各地,难得一见,故每年三十晚上必然齐聚一桌,酒喝尽兴,聊至深夜……春晚,照例是不看的,但子夜钟声响声,总会燃上一挂火鞭(鲁西南方言,即鞭炮),以示庆贺。这算是一家人在守岁吧!

    今年的酒很随意,大概年龄越来越长了。兄弟们都在慢慢地喝,一切不比往年,往年,兄弟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每人灌下个半斤八两。五弟虽小,大学毕业投笔从戎,现在也是正营职空军军官了,前途尚佳。三弟在青岛发展,已辗转北上海十余载,年前办一新钢板加工厂,投资较大,极操劳。我亦只身在粤,教书为生,营营苟苟,强以度日。大哥、四弟目前在家,却也一帆风顺,多亏他们及嫂子弟妹(鲁西南方言:弟媳)在家常年照顾年近八十的老母亲。母亲近年身体尚好,饮食如常,行动自动。我等之大福也。

    三十晚上,我们通常在凌晨一点左右休息。我与娘一个房间。聊了大约两个小时的样子,才慢慢入睡。晚饭时,大哥只轻轻地说了句:咱娘听说你不回来过年,已经好几夜都睡不着觉了。夜已深,听着娘辗转的声音,暗自心酸不已。年愈不惑,却总让娘操心。

之年初一

    一觉醒来,已是大年初一了。窗外密密的鞭炮声渐渐响成一片。老人们常说:这鞭炮声比当年刘邓大军打巨野县城时还响呢!可惜,现在能记得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羊山战役、章缝之战的往事的人少了,也少有人提起了。母亲又是第一个起床,母亲总是喜欢迎新的,也许操劳一生的她总是不肯落后,不肯闲着……我们也随着起来,印象中每年都是父亲早起的。房间里人逐渐多了起来。

    很快,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因为孩子贪睡未起,下饺子时的鞭炮由我带办了。看着满桌子香喷喷的饺子,却不忙着吃,娘说:圆佑了没?大嫂例依言圆佑了各路神仙和先人。招呼大家开吃了,不过,还不能吃饺子,一定要先吃一个白煮的鸡蛋。老辈人说:初一吃个鸡蛋可以“滚灾”,寓意让各种灾祸滚开。开始吃饺子了,一口下去,鲜嫩的韭菜馅鲜得人只咂吧舌头。这饺子可是早晨调好馅、和面擀皮包的饺子。初一早上要吃素馅的饺子是有讲究的,家乡人为求一年的平安,素素静静,不惹是非,家人和睦。

    吃罢饺子,就该拜年了。我们兄弟五个和早起的侄子先给摆放在大厅里父亲遗像磕了头,再给娘磕头。虽然坐在那里的娘嘴里说着:不用啦,算了吧!挡啥用啊!”俺们兄弟都知道这是娘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候,你看,娘的脸都乐开了花。媳妇们也开始磕头了,娘依然是合不拢嘴……娘开始给早起的孙子们发带腰钱(也叫压腰钱,广东人称之利是)……大人孩子脸上都漾溢着幸福的笑意……

    媳妇们洗涮罢,麻将也就开场了,一年一个时候,图得就是开心、高兴……娘也乐意坐下来,和几个儿媳妇们配一配手,一家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其实,我们家有个传统,但凡是出门在外与赌有关的玩艺,一概不沾。只有年关在自己家中除外,可以放心一博……

    初一的中午、晚上照例都要做三桌菜吃饭喝酒的,女人们今天就休息不做家务了。大哥每年的初一总会说:你们忙一年了,今天都休息,我们来做菜。”今年喝酒尚好,没有人喝醉,往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喝多了,忙得大嫂妹妹还要输液,听大嫂说:解酒的葡萄糖、药品早就备好了,以防万一。中午这一餐,必然要与内蒙古兴安盟的二大爷一家人联系。二大爷是六零年只身携两个儿子闯关东的,二大娘去世的早,只有二大爷一人照顾,偏逢人祸,只好逃荒到内蒙。不过,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一家人二十余口过得挺好的。有二百多顷地,有二百多头牛羊马等……二堂哥是旗里的人大代表,屯子里的书记……二大爷也已是八十高龄了,身体依然硬朗……虽然改革开放后回来过几次,估计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山东老家了……堂哥家的孩子在包头工作,想打听一下三妈妈(姑姑)家的地址。父亲在的时候,我们也一直和包头的三妈妈家保持联系,现在联系少了,甚至都联系不上了。记得三妈妈家的地址是包头市东河区耐火厂,让侄子再去找一找吧!又与济南的二妈妈家的大表哥联系……连续打了一通电话,问候一下家中的老小,聊一聊各自家中的情况,相互报个平安,道个安康……

    这就是千里隔不断的亲情啊!年初一吃饺子、磕头拜年、发带腰线都是家乡有过年风俗啊!



之年初二

    初二是媳妇们回娘家的日子。大侄子年前新婚,必定要隆重地回娘家,这是新客(kei)过门。第一年回娘家的礼物定然是父母准备的。大哥早给他们准备好了礼物:六十余的猪肉、四十斤巨野思源糕点、烟两条、冠群芳两箱、糖果若干……又安排侄子准备一些零钱,外带几包香烟,因为新客回门,有叫姐夫叫姑夫的年轻人掏腰包,又安排侄子开车切莫喝酒……一切安排妥当,小两口绝尘而去。

    三弟一家也随三弟妹回了娘家。五弟一家说好初五再回商丘。于是大家都在家打着麻将等待妹妹一家人的到来。九点,妹夫就带着女儿儿子过来了。妹妹因为县医院没有安排调休,只能到午饭时才能过来。照例,妹夫的做菜很在行,每年初二过来,自然由他操刀弄几个菜。午餐变成了两桌,菜只简单的六味,以素菜清淡为主,喝了两瓶冠群芳”……饭后,一家人都开始打麻将,或看电视补春晚,或上网打游戏,或陪母亲聊天言笑……下午,走亲戚回娘家的陆续返回,侄子很乖,果然没有喝酒,酒驾可是要命的。三弟依然喝高了,进家时摇摇晃晃的……

    晚饭,稍稍喝了点酒,大家在酝酿明天如何接待济南回来的大表哥……讨论来讨论去,我们一致感觉还是在家里招待比较好,人虽然较多,但表哥就是喜欢人多,热闹。还有住宿的事,安排在东方宾馆就好了,方便又干净。不知表哥会不会带小孩子来,但是我们先把红包准备好,来了就给孩子个红包。一切商量妥贴,一身轻松的大哥发话:今晚,我们几个打麻将。你们休息。”……是夜,凌晨二点才休息。不过,玩得很开心,尽兴。

    初二媳妇回娘家当是家乡的风俗,更是养女儿家一年中最热闹最体面的一天。

之年初三

    一觉醒来,窗外一片灿烂。过年几天,天气格外地好,天天都是艳阳天。

    今天没有什么大事,大家起得较晚,大嫂发话:今天早上你们几个常年出门在外的不要吃东西,一块到医院检查一下。三弟、我、还有四弟媳妇一起走到医院门诊楼,因为公费医疗的窗口还没上班,就先到二楼科室先做生化3检查。抽了血,结果要到中午才能看到。晚一会大嫂下班时来拿就好了。我们几人就回家了。

    早上简单吃了三二个肉包喝点粥就好了。家里自己蒸得包子、馒头开始上毛,扔了一些。因为刚刚蒸出来,没有自然风干,就放在塑料袋里保鲜,怕干皮,开裂,真是有利有弊啊!大嫂十分心疼:你们要扔就扔远点,别让我看见。疼得慌!

    午餐时,妹夫带着孩子过来了。因为晚上表哥过来,特让他过来做菜。餐桌上红烧肉已经上了三盘,孩子们还争相夹食……水晶似的外皮,红白相间的烧肉,的确让每个人垂涎。大嫂饭前把检查的结果取回来了。四弟媳妇的血糖仍高,还需要注射胰岛素,年轻轻的怎么会得了糖尿病呢?三弟身体挺好的。我则有四项指标偏高,其中谷氨酰氨基转肽酶高达186U/L,参考范围0——40,面对如此美食,只能兴叹了。大嫂安排:你营养过剩了。注意饮食,少吃大鱼大肉,多吃素菜。呵呵,那还不成和尚了,真是的!不管怎么说,还是身体为重,不吃就不吃了吧!可是,一下子停住,心里怪不自然的。妹妹看了一下化验单,笑着说:这几天二哥喝酒喝得多,应该是一时的结果。没事的。少喝点酒还是可以的。最终,我还是忍不住吃了一块红烧肉,味道的确很地道,只追毛家的红烧肉。酒,基本上没喝……

    晚饭前,一家人都调动起来。厨房里有妹夫打头,五弟打下手,侄媳妇等人忙碌起来……我和四弟、大哥打扫房间,整理摆布桌椅……三点多钟,大哥给表哥他们电话,表哥他们正在老家大义镇孔楼——武术杂技之乡,四五点钟回巨野。瞧着一尘不染的客厅,摆放如棋的桌椅,心里挺乐的。小餐厅的桌子上已经摆满了一桌子的凉菜,格外鲜艳诱人……

    五点半左右,下班归来的大嫂一推门就说:“表哥他们在医院,他丈母娘住院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于是,大家忙着穿衣,换鞋……很多,看完病号的我们就把表哥的三个儿子领回家里来了,年已六十的表哥很快也到了家,于是,兄弟们都转在一起,娘也坐了过来,大家一起叙一叙家常……我们家乡一年基本上过两个节,一个春节,一个八月十五,平时里少有来往的亲戚朋友,一般只靠这个时间来亲热新热,聊叙亲戚里道的情谊。表哥几人给娘拜了年,又坐在娘的身边说了一些嘘寒问暖的话儿……

    客厅餐厅都是通的,三桌坐得满满当当的,老的小的,男的女的,一时间热闹无比……话多酒少,菜少茶多。不过,好久不见,酒还是要喝地——山东人坐一桌,那真是无酒不成席啊!先来二斤花冠二十年陈,那可是相当的好喝,味似五粮液,余味芝麻香……再开新版小花冠”……表侄们因为上午喝了,三表侄离席休息,后来大嫂给他输了液,也算大嫂的准备有了用武之地。一家人聊到很晚,才送表哥他们去宾馆休息……酒,就是山东人的文化,见面不喝酒似乎少了点什么。

    亲情,总是无与伦比的亲近,让人深感家的温暖和幸福。


之年初四


    初四,老家大爷家的大堂哥六十六祝寿。这是早已经说好了的。九点半,我们准备出发了。因为人多,便不让年龄小的孩子去了。这还要分乘三辆车。

    半个小时的样子,就到了老家——李孙庄。其实,村里只有李姓,原来的孙姓早已搬走了。刚一停车,村里的人便围上来嘘寒问暖……可是车不好停,狭窄的街道两边堆满几十公分的土,勉强停在路边,好在村里过往的车并不多。我们边打招呼边走进大堂哥的家。堂哥家的门是座简易的门楼,从原来回门向东改为向南了。东边便是矮矮的夯土墙,南边是用棉花柴堆砌的。院内只有两间简陋的砖屋,这是因为原来的土屋因雨毁掉后新盖的,当时我们兄弟还给了堂哥一点钱。院子里已经盘了两口大锅,还有案板、菜板等……邻家的二叔、大爷爷二侄都过来帮忙办喜事……我们先进了屋,将带来的生日蛋糕、鞭炮、花冠酒放在屋内,娘坐下来,三个堂嫂也赶过来陪着说话……

    我抽身出来,看到儿和两个侄子站在院子里东瞧西望的,我手一挥:带你们几个到村里转一转,认识认识老家。出了门,堂哥家的屋后即是我们原来的小学,低低矮矮的六七间土房,曾经在此读过三年书,曾经留下无数欢乐的记忆……其实堂哥的门口就是十字路口,左边即是大街,通向家东,右边即是堂哥家的墙外路,直通家西,向后则是刚刚看到的原来学校,可通向家北,向前即是我们原来的老家,通向家南。

    现在我们顺路向南走,其实,老家里所谓的路叫胡同也许更合适。第二家便是我们的老家,已经给了二堂哥,老屋已经拆了,已经没有一点原来屋子的影子了。前几年回来想拍照,一直未拍,现在家竟成了永远的记忆了。我竟然无法给孩子们描述曾经生活过多年的家了……我站在那儿,一个劲地摇头,叹息,嘴里嘟咕着:不是吧,怎么都扒了呢?怎么连棵榆树也不见呢?”“你是谁呀?找什么呢?胡同里坐着晒太阳的一个老太太,我赶紧上前,恭敬地叫了:大奶奶。身体可好?我是小军。”“噢!是俺军啊!找老家吧!就在我屋后,现在都扒了。看不到啦!老太太一边说,一边亲切地拉着我的手把我往屋里让。

    我们告辞了老邻居,又到一十字路口右转。我要带孩子们看一下家里宅基地上的杨树。街上的路仍然是黄土路,冬天的雨雪或家里的污水流到街头,天冷一冻再一化,过往的车辆一轧,满街泥泞,好在街边有许多乱石土堆。来到家西村头的一块宅基地上。只剩下三棵大杨树了,孩子们兴奋地抱着树不放手,我也趁机给他们拍个影。

    又转到了家南,路上遇到一个本家的三嫂、三哥正在清理乱砖。原来的房子刚刚翻新,孩子们都大了,需要盖新房结婚了。三哥的弟弟老四,现在在济南工作,听说现在也是个处长了,今年过年还在打听我的消息。老四是我儿时的玩伴,可是现在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甚是想念。三哥领我们到了村南的宅基地上,看到2000年我们栽的杨树已经合抱粗了。三哥说年前三棵杨树被风刮倒了,堂哥已经帮我们处理了。我记得还一棵大柳树啊!三哥说,也刮倒了,还砸歪了培华家的
墙头,还是堂哥带人给砌的。一切还是这般的美好,一切还是乡间的温情,一切还是如旧的土地……

    又到另一处宅基地,这儿的杨树保护得最好。十年的树木已经成材了,可是我们也不想处理,让这些大树留下我们对家乡的记忆吧!家南还有一座学校,那时后来建的。不过,县里合校并点时,又给取消了,村里的学校也就废了,早已卖给了个人。我指着学校给孩子们讲:这个原来是两坐大盐堌堆。因为我们村都是盐碱地,每年春冬之时,地里一片白茫茫。你爷爷曾开玩笑说,我们村里人出外吊孝不用穿白衣,到地里打个滚就可以了。当时,我们村是非常穷的,盐碱地里
不长庄稼,收成非常不好。但自从改革开放包产到户,村里的土地都被改造成良田了。现在村里也是小楼林立了。

    带着孩子们走在家村的田间小路上,遥指着家南的一片柏树林说,那儿是村里的祖坟。那么的柏树都是爷爷与人栽的。已经四五十年了。我们的正前方就是我们家族的祖坟了。远远望去,坟地上的龙柏一片蔚然……坟地边的地种满了大蒜,其实这是娘在村里的田,我们在村里仅留下这么一块二亩多的田,现在堂哥种着,每年的补贴也由堂哥领了。我们家曾经分了十七八亩的田,不过,现在都在外地工作了,家里的田都退给村里了。父亲的坟边栽了一棵龙柏,坟头上已是枯草萋萎,坟前一片烧纸钱的灰烬,寄托着我们思念,父亲去世已经十余年,我们每年都会来上坟烧纸。我给孩子们一一指认了坟头,这儿是老老爷爷的、这是老爷爷的,这是爷爷的……这儿是碑旗(就是石碑),都是你爷爷在世立的。以后,我们也要给你爷爷立一棺碑。孩子们也是第一次来坟地接受这样的教育吧,毕竟孩子们都不小了。

    听着村中传来的嗵嗵的鞭炮声,我们猜可能祝寿的时间快到了,于是抓紧时间从坟地归来,走在田间窄窄狭狭的小土路上,倍感感叹。原来这儿的路是十分宽阔的,可是现在,两边人种地总想多种一点,竟然把宽宽的大路蚕食成羊肠小道了……这是不应该的,富裕了,路应该更宽了才对。前面的路被雨冲毁了,只能从小树林里穿过。因为村里人盖房从这儿路边的坑里取土,以至于挖成了十几米深的大坑,夏天雨水一大,自然,路就不复存在了。村里的变化是可喜的,但许多破坏现象又是可悲的。

    从家东回来,却没有看到村头的那棵大棠棣树。那儿凝聚了我们儿时一代的深刻的印象,夏天时可以乘凉,秋天时可以摘棠棣果吃……《吊死树》之文中提到的三不敬与老爹吵架的地方就是此树下……而今一切都成了浮云,村头孤零零的几座房子,还是土的,还是五六十年前的……村里人建房主要是向家南家西发展。

    穿过村里的大街,儿时曾经感觉十分宽绰的大街,现在竟然是如此的窄狭,路边的障碍物如此之多。村正中原来是一片小广场的,现在也被侵占地七七八八了。这儿曾经有大队部,有代销点,有队里的仓库……还有每年秋收或深冬总会请人在此唱小戏,说评书……广场中间曾经有过一个沼气池,是父亲带领学生挖的。那时,我们家里就的一个沼气池,七十年代我们家里就用了沼气做饭,点灯……

    又回到了堂哥的小院。院里挤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我们也将身挤进去,原来家人们正安排给娘拜年。当院中娘坐椅子上,阳光照得娘灿灿地,一脸地和蔼慈祥……老家三个堂哥的孩子们分两班,男的先拜年,女的后拜年。家乡的拜年依然是老规矩,先做一个揖,再下跪、叩头,再做揖起来,方礼毕。农村人总是那么讲究,在礼节上从来不肯马虎。拜年方罢,娘随手给家里的孙子辈的孩子们发带腰钱,一家一家的前来,院里笑语满场,热闹如集……

    堂哥及大嫂终于坐正了。我忙着拍照,大概他们的一生中照得照片也是有数吧!大嫂一时,竟然不知所措。家中的小辈们也是依次给堂哥拜寿……拜罢,各自就坐,准备就餐。我们便来到了隔壁的堂哥二儿子家堂屋就坐。

    我们老兄弟几个坐在堂屋八仙桌上,孩子们就坐在院子里,好在初四这天艳阳高照,人坐在阳光下晒得暖暖的。一坐下来,我四面打量了一下。三间堂屋,都是通的,只有东间用布帘隔着……堂屋中间有一低组合家具,显然已经十分陈旧了。上面放着的双卡录音机显然引起了我的注意,无论如何这也算得上老古董了。西间里存放着棉花,一如二三十年前的我们的家。还有一个厨柜,厨柜上一个大木箱上的绘画有点意思,比较朴素,具有北方农村的特色。

    大家都在坐说说话喝茶,我则起身到院子寻找拍摄的亮点。院子里阳光满地,孩子们笑语飞扬。二堂哥家的二儿子过来馏馍,我跟了过去。老家的锅屋(厨房)内一如从前。迎门高有一高高的灶台,上置一六零大锅,为了多馏馍,还专门加了一个隔拉子,类似垫圈的纺织物。墙上悬着篦子、可杈,靠墙地上放着两个水缸……灶台前仍是堆满了棉花柴……看着通红的灶火,嗅着如雾似的浓烟,仿佛想到二三十年那个在灶间帮母亲烧的男孩……

    又转到堂哥院里,给灶上的几个师傅让了烟,遂蹲在灶前聊了几句若无其事的废话。菜已经出锅了,我赶紧回到酒桌前。开席前,大哥安排今天开车的不喝酒。只剩下五弟、三弟和我了。三个堂哥,皆因前几年得过半身不遂,虽然现在已经恢复得七七八八,但总算是个病人,故不敢多饮。大堂哥今天十分高兴,喝了半杯的样子。菜,的确做得不错。既实惠,又炖得很烂,凉菜也有些小模样……本不想多吃的我,很快也就吃饱了。快要结束时,村里已经退休的教师培金大哥过来了。大家都起身迎了出来,他基本上也是村里七十年代以后学生的老师,自然也我们兄弟几个的启蒙老师。培金大哥,目前十分不如意,大嫂年前偏瘫在床,吃喝拉洒睡全部让人料理,难怪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他也不进屋坐,只叹气摇头。不坐也罢,我们把他送出大门外,远远地看见他挥手,头还是低低的。本已退休的他,正应该享受一下生活的,可竟然出现了这事,真是人生难料啊!

    老家的侄子们前来敬酒,简单一表示就略过了。很快就结束了酒席,我们又来到了堂哥的家里。娘早已吃过了。于是,长话短说,我们准备回去了。所有的老家的远近的亲人乡亲,一街的人都出来相送,几个老太太专门在大街上候着母亲说两句话,拉着衣袖劝能住两天……堂哥家的媳妇们忙着从家里拿出一些土特产非要我们带上……

    终于上了车。挥挥手,告别久违的故乡。虽然这儿让人留恋,虽然这儿有儿时的欢乐,虽然这儿有我们的根,但明天的生活需要我们拼搏,幸福的生活需要我们追求,现代化的速度需要我们提速……其实,老家、乡土、小村、牛羊、鸡埘、蓝天、小河、田地……才是我们生活的原点,我们的所有追求,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又回归到了原点。

    初四,我又飞回了广东,怀揣着无尽的年味,怀揣着对家乡无尽的怀念,怀揣着对亲人们难以割舍的亲情,在异乡的土地上继续着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