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稳压电源:基本分析:股市里看得见的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40:20

              基本分析:股市里看得见的手

                                               2011-8-31 9:33:49 | 作者:华讯财经    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可以自动的配置资源,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同时,也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在调控经济,那就是政府政策。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自然也少不了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拨弄,这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对“收紧流动性”政策的恐慌让8月份的股市剧烈调整,市场刚刚恢复点元气,又出现金融机构再融资的传闻,再加上中冶上市、创业板开闸、国外公司登陆A股市场,A股市场很难做到“不折腾”。投资者该怎样看待这只“看得见的手”?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唯政策马首是瞻,所有投资决策都看政府脸色,往往在患得患失中也没摸准方向;另一种是完全凭市场感觉,毫无政策敏感度,不知不觉间自己的账户也被“调控”了。在目前政策传闻满天飞的情况下,我们希望帮你认真地梳理一下,学会如何抓住股市里那只“看得见的手”。

  股市还有政策面

  炒股有时特别矛盾的原因就在于、来自宏观面、政策面的消息特别多,而且这众多的消息经常互相冲突、互相矛盾,一时唱多、一时唱空。把广大投资者的思想完全搞乱,根本就不知道该做多、还是做空。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在不知道应该如何做的时候是最痛苦的。

  中国的计划经济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换句话说,有些人总认为他们比别人理智聪明,有权来配置资源,让市场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最初股市的设立,就承载了为需要资金的国有企业进行融资的使命。在其后的时间里,从地方政府到证监会,不断运用“看得见的手”把股市往自己需要的方向拨弄,带来的既有风险也有机遇。

  回顾中国证券市场19年以来的发展过程,如果说我国证券市场具备典型的政策市的特点,相信不会有太多的人反对。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参与者一直在进行政策博弈。通常是政府觉得股市高了,就会出不利于股市的政策,股市就会应声大跌,同理每每股市跌的鼻青脸肿时,政府又会出台一系列的“救市”举措,继而形成所谓的“政策底”。

  所以著名投资人杨百万曾言:“买股票要听党的话。”

  也许是因为我国开始建设市场经济的年份还比较短(甚至小于证券市场的年龄),政府经常性的担心我国的证券市场投资者不够成熟,从而往往会在关键时刻推出“非常之策”。这是我国证券市场与成熟市场的最大区别。

  2007年“5·30”之前的一个月,许多媒体刊登出了风险提示的文章;而去年呼吁保持股市稳定的媒体文章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密集出现。对于一名普通的投资者来说,准确把握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或许存在一定难度。但是想做好股票,就必须学会解读和判断政策走势,特别是要读懂政策中“暗示”。回顾历史,中国证券市场的“非常之策”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舆论先行。

  政府在进行某项重大决策之前一般会追求“不战而趋人之兵”的效果,先在官方媒体上进行导向性的宣传,典型的就是《人民日报》社论。当然一般说来,这样的舆论对市场趋势的变化影响不大。但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组合拳与矫枉过正。

  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结构造成了一旦一个游说团体的观点占据了主动权,就往往具备一定的延续性,从而使得中国证券市场的“非常之策”一出手就是一套组合拳。历史的经验是政策的第一招往往不能改变市场运行的趋势,但连续的政策最终会将市场的趋势逆转,一旦逆转又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直到另一派游说团体的观点占据上风。

  对于中国股市政策市的特点抨击的人大有人在,著名的包括许小年、胡舒立、谢国忠等,这些学者们宣扬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也得到了众多人的支持,期望政府在未来少一点非常之策。但就目前而言,人在股市犹如身在考场,明知其害,八股不能不读。

  经济政策决定股市大方向

  说起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大家往往想到是政府的一系列非常举措,其实除了这些非常举措以外还包括政府日常的经济政策。

  巴菲特说过“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都对本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较为敏感,这些政策对市场的影响远比“非常之策”更加深远。例如2007年的加息收缩流动性,虽然前期对股市上涨没有造成太大影响,但随着一次次政策积累,股市最终作出反应。而去年下半年开始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股市提供了大量流动性,“不差钱”成为今年股市上涨的重要因素。经济政策分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他们对股市的影响各有特点。

  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由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与货币供给总量与货币需求总量的平衡相辅相成。因而宏观经济调控之重点必然立足于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主要针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和控制展开,进而实现诸如稳定货币、增加就业、平衡国际收支、发展经济等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与股票价格的影响非常大。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扩大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对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影响。但是货币供应太多又会引起通货膨胀,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使实际投资收益率下降。紧缩的货币政策则相反,它会减少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发展。另外,货币政策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也非常大,这种影响对股市的涨跌又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7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开始实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就是从深层次上导致了上轮牛市的告一段落的重要原因之一。2008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又为本轮行情埋下伏笔。今年8月份的下跌,对信贷紧缩的担忧是核心因素,央行正式定调“动态微调”主基调,加强银行风险控制,并且打压通胀预期。股市以暴跌为回应后,银监会又调整次级债新规,令股市止跌回升。

  作为政府调控政策的另一基本手段,财政政策股市的影响也相当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和转移支付,其中税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之大从“5.30”可见一斑。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的意图已经明朗化。

  国家财政通过税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可以调节证券投资和实际投资规模,抑制社会投资总需求膨胀或者补偿有效投资需求的不足。

  税收政策除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以外,还直接影响投资标的的业绩。一般来讲,税征得越多,上市公司用于发展生产和发放股利的盈余资金越少,投资者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也越少,因而高税率会对股票投资产生消极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也会下降。相反,低税率或适当的减免税则可以扩大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刺激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例如企业所得税按25%征收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

  有些宏观政策是针对经济,波及股市,这种情况对股市的影响通常滞后;而有些政策则是直接针对股市,往往引起市场的短期震荡。对于政府经济政策的把握,最好的方式是多读一些经济学书籍,并且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需要注意的是,股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政策、投资者情绪、资金充裕程度以及机构投资者大资金的意图在进行复杂的博弈,政策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无功而返或者矫枉过正的情况同样存在。例如“530”并不是2007年牛市的转折点。不过“政策牌”层出不穷,一旦上面的意图明朗化,那么意味着黄灯已亮起,最终往往会达成预计的效果。

  一般说来,宏观经济是根本因素,但要它对股市的影响是比较曲折的。例如2002年到2005年,宏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股市一直等到2005年才走出熊市,并且一口气把前几年积蓄的力量爆发出来。而当下外部经济环境恶劣,内部经济结构尚需调整。股市依然在资金支持和复苏预期下走出了强势上涨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