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泰国恐怖片:自由与和谐(上) 韩德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10:27
自由与和谐(上)
        自由与和谐,都是好词汇。而且,有人一直在论证,有了自由才有和谐,自由是和谐的保障。典型的言论是亚当·斯密的说法,所谓的“看不见的手”是指,当我们每个人自由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社会利益也最大化了,即社会和谐了。亚当·斯密这个说法后来被法国巴师夏直截了当地概括为《和谐经济论》。那么事情是不是这样的呢?是不是自由了,就和谐了呢?

  我想也许事情是恰恰相反。自由经济不是一个和谐经济,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经济,自由经济形成的社会是充满冲突、充满矛盾、充满残酷斗争的社会,那么究竟哪个正确?我们可以先讲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是杨白劳和黄世仁的故事。这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对著名的冤家。黄世仁是大地主,杨白劳是贫雇农。杨白劳欠了黄世仁的粮食,黄世仁要抢走他的女儿——喜儿,杨白劳被打死,喜儿的男朋友大春参加了共产党,要推翻这个黄世仁们统治的世界。这个故事表明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但是,如果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个故事就有另外一种讲法。黄世仁和杨白劳完全可以理解为市场经济中的两个独立、自由、平等的交易者,两个市场主体。他们在身份上是平等的,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当然,实际经济地位不平等,因为黄世仁有钱有粮又有地,而杨白劳无钱无粮又少地。某一年的春天,杨白劳家里揭不开锅了,就找黄世仁借粮食。黄世仁说借一石还两石,杨白劳觉得利息太高。黄世仁说,不行的话,你再走一家问一问。于是,杨白劳就去问了赵世仁、张世仁、李世仁、马世仁。他们都说,借一石还两石,这叫市场利率,也许是高了点,但是这是市场利率。杨白劳这回明白了,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不是黄世仁故意要欺负我。而且黄世仁家离我家还比较近,我还可以省一点运费。

  这样,杨白劳回去对黄世仁说,这回我明白了,您是好人,您没想要欺诈我,您就老老实实地开了市场价。我愿意在你这里借粮食,就是借一石还两石。黄世仁说,好,明白就行。可是我还有第二个条件,就是要你找到担保。杨白劳想,担保哪里找去?找得到担保我还来找你黄世仁吗?黄世仁又说了,找不到担保,看看有什么东西可以作抵押?杨白劳想,我家徒四壁,哪里有东西可以抵押呢?黄世仁又启发杨白劳,你们家的喜儿是否可以做抵押?杨白劳想,还真是没办法。如果不用喜儿作抵押借粮食,意味着春天父女俩都得死。如果用女儿作抵押,运气好,夏天粮食长势喜人,秋天粮食丰收,这一年就渡过去了。运气不好,至少父女俩都可以活过这个夏天。出于经济理性,杨白劳还是把喜儿抵押出去了。当然,有人可能会有不同意见说,人怎么可以抵押呢?其实,人可以作抵押,这说明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市场要素发育比较充分。如果人不能做抵押,说明这个市场还是有限制的市场,还是有管制的市场,还不是自由市场、自由经济。

  总有那么一年,夏天一场旱灾把土地晒裂了,庄稼晒死了。秋天,杨白劳就还不起粮食。黄世仁按照契约办事,要求杨白劳将喜儿送到黄家。可是,喜儿缺乏契约精神,死活就是不去黄家。杨白劳父女情深,抱头痛哭,哭着哭着,杨白劳也失去了契约精神。黄世仁是个守法公民,他一纸诉讼就把杨白劳告到县法院。县法院一看,这白纸黑字,契约在先,那喜儿就得抵押。可是,县法院说,我们事情太多,警力紧张,执行庭的人都忙不过来,能不能派你的私家保安去执法?黄世仁说,那好吧,我也为县政府做点贡献,给你们节省点执法成本。这样,就派私家保安穆仁智去了。穆仁智到了杨白劳家里,就要抓捕喜儿。喜儿挣扎,双方就发生了肢体冲突。今天,这自由主义的学术规范要求学者得公平客观,用语不能带感情色彩,所以不能说穆仁智要抓喜儿,喜儿要反抗,只能说是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穆仁智贯彻的是现代西方先进的法治思想,用的是法言法语:我在强制执行,你挣扎就是抗法,就是暴力抗法。喜儿却是一脑门子落后的东方的道德话语,不管契约不契约,是人,就不能以强凌弱、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当然,道德的喜儿被法律的穆仁智带走了。杨白劳想不通了,一辈子种粮没粮吃,养个女儿又被抢走了,这社会咋就这么欺侮穷人?他越想越生气,契约精神、守法意识消失了。到第二天五更的时候,他一把火烧了黄世仁的家,把黄世仁一家都烧死了。这就是搞了恐怖主义,相当于孟买的恐怖分子冲进了五星级酒店开枪杀人,或者就像是“9·11”事件中的波音飞机撞毁了世贸大楼。

  这个故事是对市场经济内在机制的典型解释。春天,黄世仁得到了杨白劳未来的承诺,杨白劳得到了粮食。一方得到了未来的契约了,另一方可以活命。双方各得其所,欢天喜地,那叫双赢,那叫和谐。在这个意义上,斯密和巴师夏都是对的。可是,到了秋天,一方输了,另一方赢了,这叫零和博弈,起了冲突。当杨白劳一把火烧了黄世仁家的时候,双方关系就进入第三阶段,双输。你看,黄世仁被烧死了,可是杨白劳也被逮捕了,被枪毙了,这不是双输吗?和谐、双赢的市场经济怎么会转到冲突、双输的恐怖主义的结局呢?要害在于春天达成交易那一刻,静态来看、现象上看是双赢,动态来看、本质上讲已经是零和博弈。黄世仁处于强势方,杨白劳处于弱势方。强势方可以剥夺弱势方,达成对于弱势方不利的契约。秋天的冲突结果,在春天那一团和气中、在双赢当中已经就注定了。我相信,如果斯密在这里,巴斯夏在这里,他也会同意我这个推理:市场经济静态看是双赢,动态看是零和博弈,最后的结局是同归于尽。

  一些人可能会奇怪,自由市场怎么会通向恐怖主义、通向同归于尽呢?这和我们的日常经验似乎并不一致啊!其实,我们不妨去体会一下。自由市场中一切看上去都是文明的,只有一个环节是野蛮的。比如说我们去商店里买衣服,那环境、那气氛真叫文明。商品琳琅满目,陈列井然有序,灯光明亮,导购热情,款式随挑,不满意随时可以走,整个过程似乎非常文明。但是,就在达成交易的那一刻,当你用1000元买下一套西服,实际上你就被宰了一刀,这套西服也许只值200元。当你觉得穿着这套衣服可以见同学、找工作的时候,你觉得很值得的时候,售西服的那方可能就在窃喜。这叫“买的不如卖的精”。买卖双方自由交易的结果是,强者悄悄地剥削了弱势方。再比如说,我们在自由市场上买菜,这个市场上管理规范,公平秤就在旁边放着,不能短斤少两,这一切同样是文明的。可是要害仍然在定价上。如果说茄子刚上市,茄子就可以定高价,只有少数富人能够买得起。这时,首先种出茄子的农民成为强者了。可是,一段时间以后,茄子大批上市,茄子价格直线下跌,茄农就倒霉了。所谓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种供求关系根本就是力量对比。这种力量对比是对供不应求的供方有利,对供过于求的求方有利。任何时候供求双方的力量都是不平等的,都是有强弱之分的,无数强和弱的自由较量的结果是什么?是强者越强,而弱者越弱!你想,每天有多少交易在发生,每天要买菜、买米、买油、买茶,每天要有衣服有暖气,每天要有各种各样生活必需品,还要上学、买房子,每一次交易都是一次弱肉强食,其结果就是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后,自然就会发生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恐怖主义,直至大规模的阶级斗争。这就叫以暴易暴。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不完全如此。对了,不完全如此。因为还有政府在。政府和市场相比,相对来说,有了一点文明。因为政府或者承诺为人民服务,或者按照一人一票的规则运行。因此,市场经济制造巨大的不平等,可以由政府的二次分配去缓和、去调节。这样才削弱了市场经济内在的两极分化特性。这正像伽利略的惯性定律:如果没有摩擦力,一个运动物体将在光滑的平面上长期匀速运动,不会自行停止。因为没有绝对光滑的平面,因为有摩擦力存在,所以,现实的运动物体都会静止下来。同样,如果没有政府、没有道德等因素存在,纯粹自由讨价还价的市场经济,它会迅速通向两极分化。我和主流的说法不一样。主流的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是很好的,只是偶尔有缺陷。在我看来,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是罪恶的,只不过因为多数人的自私暂时还没法消除,所以市场经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还有它存在的理由。主流的西方经济学认为,政府是必不可少的罪恶。在我看来,市场才是必不可少的罪恶。

  有人可能会想,市场经济虽然在本质之处是野蛮的、冲突的、弱肉强食的,但是,市场毕竟也给我们日常生活以很多方便和自由啊。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卖什么就卖什么,不能强买强卖。市场经济给了我们充分的选择和自由。没错,市场是给了我们充分的选择上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也是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美丽的陷阱、非常美丽的圈套、非常美丽的诱惑。

  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自由的确是很多的,不但是市场的自由,还有其他种种自由,言论自由、恋爱自由等等。看上去有了一切自由,但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是谁有能力利用自由、操纵自由,谁有能力拒绝自由的伤害,谁没有能力拒绝自由的伤害。比如我是个工人,我到市场上去找工作,我找张老板,张老板说工价是500;我找李老板,李老板说工价是550;我找孙老板,孙老板说工价是490。可是我分明感觉到,这点钱根本不足以养家糊口,这点钱根本不足以报偿我的劳动。可是,如果我第二天没饭吃,再低的工资我也得接受,甚至没有工资只给口饭我也还得干。所以弱者的自由非常有限。除非弱者说,我宁死不屈。宁可死,那可以,那你有充分的自由。但是,宁可饿死也不去工作的有多少呢?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能够不接受强者侮辱的人又有多少呢?人在矮檐下,不能不低头。如果自由意味着自由地选择死亡,我看,没有多少人喜欢这样的自由。这是问题的要害。也就是说,表面上在市场当中双方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实际上是一个穷人往往会失去自己的人格尊严去获得一份工作,去获得一个饭碗。这也就是妓女和嫖客之间的关系。嫖客有钱,妓女想要嫖客的钱怎么办呢?那就得卖身了。妓女是不是人格受侮辱了?是受侮辱了。但是,下一顿不就有钱了?妓女和嫖客当然也有讨价还价的自由。按照自由市场的逻辑,你就不要说那叫妓女。人家是性工作者,就跟摄影工作者、农业工作者一样。一旦说人家是妓女,这就带有人格侮辱的色彩了。你们看,自由这个词就可以这么被运用。

  自由,可以自由地升华,也可以自由地堕落。考虑到现实生活中自私自利的情形非常普遍,自由的结果便是“越自由越堕落”,人人争相堕落!市场有些书,比如《厚黑学》,比如《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比如说《谁动了我的奶酪》,专门教人怎样堕落、怎样卑贱、怎样下流、怎样流氓,然后就可以挣大钱。无数年轻人看了这些书,就走上了自由的堕落之路。

  自由地堕落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相互争夺、相互冲突、相互欺骗。

  对于自身而言,自由地堕落意味着什么?有些人内心有良心、有道德,但不得不跟着社会一起堕落,内心非常痛苦。有些人本来就是个流氓,堕落是真堕落。但是,先堕落可以偷到抢到骗到,都堕落就偷不到抢不到骗不到。于是,真堕落的社会中,堕落者可能会因为抢不到偷不到骗不到而焦虑。有道德感会痛苦,没有道德感会有焦虑。

  因此,在自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冲突的,人的内心也充满了冲突。怎么叫和谐呢?

  按说,这些道理本来是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切感受。但为什么社会舆论仍然充斥了自由的喧哗呢?因为,市场中的强者既可以用契约、合同自由地掠夺、欺骗、剥削弱者,又可以让弱者产生虚幻的、良好的自我感觉。所以,世界上所有的大学、研究所、报刊、杂志都在宣传自由主义的好处,都在宣扬自由市场的好处。因为,这些大学、研究所、报刊、杂志都是被富人控制的,都是被富人操纵的,都是为富人说话的,都是为强者说话的。他们操纵了这个舆论,很多人就信,很多人就上当受骗。

  说到弱者,这个世界上谁是弱者?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弱者。当我们觉得自己挣了点钱,是白领、是蓝领、是公务员,以为自己是强者的时候,这是你在往下看。往上看,其实通通是弱者、通通被人雇佣,被人奴役、被人玩耍,是别人的工具。青春年华,一辈子工作,可能积攒了一些家电,积攒了一些服装,甚至也许积攒了住房。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别人控制你、奴役你、欺骗你的草料。看上去,自由市场上人们平等地相互利用,从本质上看,则是强者在利用弱者。依程度不同,强者控制弱者、支配弱者、压迫弱者、主宰弱者、奴役弱者。只要强者依契约办事,可以根本不顾弱者的感受,甚至可以不顾弱者的生死。强者还振振有词地说,双方是平等的、独立的、自由的。所以说,自由市场是和谐市场、和谐经济这种说法,从根本上看是极少数强者编出来欺骗弱者的说法。当我们把它当真理,当我们把它当教科书来读的时候,实际上,我们都上当了,都中毒了。

  但是,大家可能会想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自由市场通向冲突,或者通向内心的痛苦或者焦虑,既然自由市场让我们倍受欺骗,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相信自由市场,为什么我曾经也相信自由市场呢?因为你内心有贪欲,贪欲迷住了你的眼睛,使你容易上当受骗。因为你眼界狭窄,却自视过高,以为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螳螂自信满满地捕蝉时,螳螂的眼界岂不狭窄,自视岂不过高?当螳螂美美地吃着蝉时,岂不有强烈的成就感?但这一切都落在了黄雀眼中。为什么螳螂还可以美美地享受蝉肉?因为黄雀想吃更肥美的螳螂。

  人类的社会生活高度复杂,本来需要眼界更宽、地位更高的人更善良、更负责,如此,则人类社会将停止弱肉强食。但是,自由市场学说欺骗我们,说人与人相互是独立的、平等的、自由的,不需要善良,只需要平等竞争。结果,弱者被推上了和强者竞争的舞台,强者可以不负责任地吃弱者。随着自由市场逻辑的蔓延,越来越多的高度复杂的人际关系被简化、被瓦解,被腐蚀成自由、平等而恶意的竞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