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异能特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课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05:43

高三《生活与哲学》教学案

上冈高级中学  苏静

教学内容:一、教学要求:

1、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3、理解发展的实质。

4、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运用这一观点分析、指导现实生活。

5、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

6、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导实践。

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二、知识结构: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量变、质变对人的启示

 

 

 

 

 

 

 

 


三、知识梳理:

(一)发展的概念: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前进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注意:(1)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看待一个人应当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要用创新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4、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进其成长;②同时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反对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

注意: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的路,说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说明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说明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过程的困难,尤其台湾问题;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与目前面临的不利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所遇到的问题;人类在科学探索中遇到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就;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分析等。

(三)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捉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注意: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事物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物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蛮干的思想和行动;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说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部分先富与实现共富的关系。有进有退,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

四、重、难点点拨:

1、运动、变化与发展

  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单纯的数量增减、位置的变更、状态的重复和循环、进化和退化、上升和下降等,都是运动和变化。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绝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质变和发展

  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3、事物的发展就是直线式前进吗?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事物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吗?

  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不能简单地以出现时间的先后、形式的新旧、力量的强弱为依据,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结合。因此,凡以出现时间的先后,或以其他任何理由作为区分标准,都会抹杀区分新旧事物的标  准,都是不正确的。

5、对量变和质变的认识:

  并非先有量变,后有质变。量变和质变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又包含新的量变。

  并非有了量变,就一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只有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五、典型题解题分析:

1.(2006·全国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分析:本题以古诗词为材料,考查发展的实质,考核学生阅读和获取及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③符合发展的实质的要求,故选A项。②体现联系观。④不体现辩证法的道理。

解答:A

2.(2007·江苏)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一些文件也有类似提法。2006年,中央又一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过程说明

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C.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D.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分析:本题应选B。由上世纪50年代提出,到改革开放时代一些文件的类似提法,到现在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逐步成熟和完善。ACD不是对材料内容的反映。

解答:B

3.(2007·北京)一般地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衰败期”的生命周期,被称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失败,企业需要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本题以企业发展中两种不同轨迹为背景,考查同学们运用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启示”类试题通常要求回答“如何做”,答案的组织要注意根据材料归纳出一般做法。本题要求对“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谈启示,实际是要求用如何坚持发展的观点进行回答。

 答案: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预见企业发展趋势,居安思危,认识到“第二曲线”代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长远利益。

②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辟“第二曲线”。

③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创新要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推动企业的发展由“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变。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会受到习惯势力、传统思想的干扰和制约,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应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促成新事物的成长。

六、贴近实际:

(2007·天津)材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为贯彻党中央精神,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增加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二:“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欣慰。免收学杂费成为继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曾是农民看病贵的真实写照,而今形成的农村初级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健康有了“保护伞”。

  “关注民生之本,心系百姓利益”,“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51亿元,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新成绩,谱写了一首民心歌、和谐曲。

  结合材料一、二,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解析:本题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考查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一是要注意题目限定用“发展的观点”回答。二要从事物发展的实质、原因、状态、趋势等多个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构建和谐社会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②坚持发展的观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解决民生问题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只有不断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七、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开始改变鸟类、松鼠和蚊子等多种动物的基因。气候变化对动物习性的影响会反映到遗传上,从而改变动物的基因和进化方向。这一事实说明(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 ②事物的运动和静止依赖于人的意识 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 ④事物的运动既是永恒的又是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地了解过去、全面地把握现在、正确地创造未来。”这段话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       )

  A.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红军长征之初,队伍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长征是播种机,它散播了许多革命的种子,在沿途11个省发芽、开花、结果。这表明(          )

  A.新事物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联系具有普遍性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长征是一部壮美的史诗。从哲学上看,革命前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是因为他们(           )

①在困难和挫折中坚信革命前途是光明的 ②坚信精神力量对实践的重大作用   ③对待困难和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④认识到实践活动受物质条件制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

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的规律   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西藏一直有“出国容易进藏难”之说,交通的不便严重制约了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将使这一切发生深刻的变化,它将开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繁荣之路。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B.意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客观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D.事物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7.2006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开展了地震研究和预报工作,其间既有辽宁海域地震预报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唐山地震挫折的痛苦;我国防震减灾工作40年来的发展道路可谓是艰难重重,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绩令人瞩目。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表明(       )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②地震的发生规律是客观的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地震灾害是能够彻底消除的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07·广东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9.(07·江苏卷)“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10.(07·上海)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

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二)双项选择题:8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2.某地农民刊登广告,聘请城里下岗职工到农村去就业,得到一些下岗职工的热烈响应。这表明(          )

  A.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B.农村比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

C.实现再就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D.城乡差别已不复存在

13.用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来判断,下列所列举的事物不属于新事物的是(   )

  A.基因工程                        B.新引进的机器设备   

C.人类返祖现象                    D.可持续发展理论

14.1928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经过从动物实验到人体实验的长期反复过程,1942年,青霉素成为人类战胜病菌的有力武器。但是,青霉素不能治疗结核菌等病菌的感染。之后,人们又发现了金霉素等,形成了抗菌素家族。这表明(     )

  A.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      B.新事物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C.新事物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

D.新事物发展要经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15.“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韩非子这个观点说明(     )

  A.量变决定事物的发展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2006年6月26日是第十九个国际禁毒日,今年禁毒日的主题是:禁毒,我们在行动!毒品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巨大的危害,如果染上毒瘾就很难戒除,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永远不要做第一次尝试。这是因为(        )

  A.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量变必然导致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错误的意识将决定错误的行为

17.有时,做事情没有机遇是不行的,但是有的人在机遇面前却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最终贻误时机,前功尽弃。这种做法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

  A.促进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

C.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D.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18.“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要重视量变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三)简答题:

19.(2006·江苏)材料一:自禽流感发生以来,我国政府启动了整体防控体系,采取免疫、监测、发现、扑杀等对策,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并批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用禽流感疫苗进入临床探究。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禽流感防控国际合作,并与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禽流感防控国际筹资大会,认真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

   材料二:天花曾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疾病之一。为了防治天花,人类历经了几个世纪的艰辛探索。公元10世纪,中国医书就记载了接种天花疫苗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危险性很大。到了16世纪,中国医生发现那些得过轻微天花的人,就获得了免疫能力,于是开始接种人痘,这种方法很快传入欧洲,但种人痘仍存在危险。1796年,英国医生发现,得过牛痘的人不会得天花,并且种牛痘比较安全,于是开始种牛痘,以后种牛痘又传入中国。直到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

(1)材料二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原理?

答:①天花病毒在全球的流行,中外医生在治疗上的相互借鉴,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从天花的泛滥,到人类经过艰辛探索制服天花,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③从天花的肆虐,到接种人痘和牛痘,直至天花的最终消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2)运用材料二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对防控禽流感应有的态度。

答:①世界各国防控禽流感的工作是相互联系的,要在加强整个国家防控体系的同时,加强防控禽流感的国际合作。②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和流行有其客观规律,要认识和利用其内在规律。形成防控禽流感的对策。③防控禽流感,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既要充满胜利的信心,又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20.(2007·全国)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仪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自《大金国志》等)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

答:①以客观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政治条件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倾向。②以变化了的疆土面积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的辩证发展的见识。③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地理区际联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答: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十分重要的道理。

(四)辨析题:

21.背景:当前,“一药多名”,是当前药价飞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也似乎成了某些厂家逃避降价、获取暴利的绝招,美其名曰“推陈出新”。(注:这个“陈”,指的是国家规定的某些降价药品;这个“新”,就是所谓的新名、新药,亦即换“名”不换药的“推陈出新”)

 辩题:不论是否换名,只要是为老百姓所接受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答:①唯物辩证法上所讲的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判定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或旧,不是时间出现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②在社会历史领域,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但新事物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老百姓是否接受的问题不是新旧事物的根本分歧所在。③药品是关系民生的产品。“一药多名”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无论药名如何变换,药品的本质都不会改变。“一药多名”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最终消失。

(五)论述题:

22.2006年10月6日,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隆重开馆。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首座由贝聿铭先生亲自设计的博物馆。新馆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整个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以其大胆精准的选址,体现继承和创新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 的设计原则,成为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文化的形象代表。

    梁保华省长在开馆典礼上致辞中说:“苏州博物馆新馆是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充分体现了苏州精细、精致、精美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理念的和谐统一,是苏州人民引以自豪的标志性建筑。”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说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答: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苏州博物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充分体现了苏州精细、精致、精美优秀文化传统”表明博物馆的建造从苏州自身的特殊情况出发,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发展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苏州博物馆体现继承和创新的“中而新,苏而新”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发展的观点。③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苏州博物馆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体现了这一观点。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要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苏州博物馆体现了“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体现了注重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把握了联系的普遍性。⑤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把握适度的原则。苏州博物馆“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六)综合探究题:

材料一:1997年,小灵通被引进国内。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截至2006年底,小灵通用户达到近一亿户。小灵通为市场所推崇,首先在于其资费低廉、省时低耗电、使用方便、绿色环保。其次,小灵通在技术、设备领域,小灵通创造了无线接入技术与固定网交换技术有机结合的契机、原有技术与先进技术融合的契机、科学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奇迹。再次,小灵通的成功与固网运营商积极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策略是分不开的。这种先进的经营理念,实现了政策创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统一。

材料二:2006年8月至今,中国电信推出一种名为“超级无绳”的业务。一个用户同时使用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的,两部话机可共用一个电话号码,这使得小灵通成为固话随处可见的超级无绳电话。超级无绳业务达到了用户与运营商共赢的目标,从试点到推广,市场反应强烈,成为诸多省份2007年的“第一单”。

材料三:小灵通刚进入中国,人们就在嘲笑小灵通的技术落后、通话质量差。2007年,随着新兴的3G通信技术的脚步声越来越响,一些对小灵通消极的舆论再次出现,报刊杂志中出现了这样的标题:“小灵通,还能灵多远?”

(1)对小灵通的种种评价蕴含着许多认识论的哲理。假定你以上述材料为题材,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

①请完整写出你的选题:“从小灵通的                              ”。如:“从小灵通的是与非看实践标准。”

②简要写出选题的理由。

答:选题如:从小灵通的成功看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理由:小灵通的发展与经营者的技术创新、经营策略、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小灵通业务经营成功的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哲学智慧?

答:①小灵通业务经营成功首先在于能从我国市场的实际出发,满足市场的需求。②小灵通业务经营成功还在于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出不懈的追求。并能在科学的经营策略指导下,开展业务经营。③小灵通业务经营成功还在于在实现通信业务发展时,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对原有的固话业务进行辩证的否定。④小灵通推广新业务时先试点后推广,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坚持了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⑤小灵通技术上的劣势却极大地强化了本身价格上的优势,而价格是它能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这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请运用相关哲理对小灵通业务将来的发展趋势作出评价。

答: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小灵通业务自身的灵活经营和开拓创新,小灵通在短期内还不会马上退出市场。②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小灵通等产品都会经历取代原先旧事物,后又被更新的事物所取代的过程。

(运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也是发展的环节等角度分析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