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漆工艺:自由與責任,要靠秩序聯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04:25
2006-05天下雜誌 346期 作者:楊淑娟

經濟低迷、民主化下的官員貪腐,曾讓「德國製造」的光環喪失殆盡。德國如何扭轉當初的劣勢,再次經濟崛起?

 

整個德國,都引領企盼夏天趕快到來。

大家滿心期待的,是世界盃足球賽。走遍德國各地,都可以看到足球的影子,甚至有公司把東柏林地標的電視塔頂端包成足球的樣子。德國人期待一場空前的勝利,他們知道,德國將再成為世界的焦點。

「上一次舉世矚目德國,是十六年前柏林圍牆倒塌時,」德國總理梅克爾說。

這回,全世界把眼光轉向德國,還因為德國經濟屢屢傳出好消息。

企業打先鋒。工業生產、製造業訂單、企業獲利頻傳捷報,企業機械設備投資創下二十五年新高,德國股市達克斯指數(DAX)的企業有三分之一的獲利陸續創下歷史新高。

德國人民也努力拚搏。德意志銀行的報告指出,德國生產力在過去五年快速成長,是歐元區第一,如果以同樣的基礎計算,跟美國不相上下。但是勞動成本卻下降一成。五年來,整體就業人口第一次上揚,號稱舉世第一的失業率開始下滑。

另外,政府財政好轉,尤其是地方政府財政甚至出現近幾年難得的盈餘。

這跟德國前幾年的表現,大相逕庭。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德國的經濟就成長低迷,在歐元區幾乎敬陪末座,甚至還曾經衰退。

因為經濟不振,政府收入銳減,加上失業民眾增加,種種福利與津貼的支出壓得政府喘不過氣,只好削減教育與基礎建設預算,並且不斷借債。

「『德國製造』的光環喪失殆盡,」《經濟學人》指出。

「民主病」曾侵蝕德國根基

更糟的是,德國的民主病也發作,侵蝕德國的根基。美國智庫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波森在即將出版、討論富國改革的新書中指出,富國民主化的結果,將鼓勵許多圖利某些人的競租行為,大於為人民謀福利,使得國家變得較沒有效率,也會造成種種價格上揚。

像德國城市科隆在建一座垃圾焚化廠時,就有私人銀行基金介入。這個基金的錢來自當地富人,一名市府官員在與這個基金管理進行合作案後,轉任基金的經理人。

這個基金其後陸續參與市政府的大型計劃,都在議會匆匆過關,沒有留給議員足夠的時間審查。

這個基金在進行焚化爐計劃時,自行買地、興建就租給政府,整個程序中,卻沒有人指出、也沒有人質詢整個計劃的成本是多少。

《經濟學人》報導,這種貪腐圖利的例子在德國歷歷皆是,從城鄉開發到電價,政府與人民全成了冤大頭。

「這不只是沒有效率,也創造了不公不義,」國會議員羅特巴哈氣憤難耐地告訴《經濟學人》。在經濟不佳時,政府每浪費一分錢,就少一分錢做社會福利,給人民與政府都帶來更大的壓力與惡性循環。

但德國是如何扭轉當初的劣勢,走過柳暗重見花明?

對外,世界經濟提供強力奧援。近幾年世界經濟強勁、穩健地成長,讓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德國有機會擴張工業生產與企業獲利。

不過,更重要的是德國政府與民眾願意挽起袖子改革。在世界銀行公布的投資環境中,德國被認為是全球改革步伐最大的五個國家之一。

德國的改革,贏在方向與路線正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福山在著作《強國論》中指出,現今改革的重點在於重建國家的體制,強化政府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放任民間自由發展,或是讓民主政治淪為放任人民索求的民粹。

二○○三年初,當時的總理施洛德就提出「二○一○年議程」方案,針對失業保險與救濟金、醫療、養老與稅收等制度提出改進。

爭議最大的是失業救助給付。施洛德指出,德國的社會福利制度五十年不變,國家面臨經濟困窘難以支付,也已經造成社會不公平。德國媒體就曾報導,有德國的失業人口長年請領優渥的失業救濟金,無所事事地住在美國佛羅里達悠閒「度假」。

在新的方案中,德國人的失業救濟金與社會救濟金合併,不再像過去能領取高達七成的失業前薪水,每個月最多只能領取約四四○美元,再加上有限的房租與暖氣津貼。此外,領取救濟金的時間也從近三年縮短為五十五歲以下能領取一年,五十五歲以上能領一年半。

同時,德國各處的勞動局和就業仲介公司合作,幫助大家找工作。如果失業者拒絕接受求職仲介機構提供的工作,救濟金還會再被削減。

為國家競爭力擇善固執

一向被視為拖累成長的僵固勞動市場也是改革重點。在德國,工會力量強大,企業很難減薪或解雇員工。但現在,包括西門子等許多企業將工時從每週三十五個小時延長到四十個小時,卻不需要增加薪水,使得德國的勞動成本下降,比鄰近國家更有競爭力。

這些計劃牽涉廣泛,許多人民上街遊行反對,但是德國政府擇善固執,並不手軟;人們為了保住工作,也只好接受。

一樣讓人民忍痛犧牲既得利益的是健保改革。大多數的德國人參加公共醫療體系,只有所得高的富人選擇私人保險體系。現在,德國人看病、吃藥的自付額都提高了,給付的範圍也縮小。因此,德國人的醫療支出減少,保費也在一年內從工資的一四.三%降到一三.六%。

同時,德國政府也重新檢討近十年來民營化與自由化的做法。

例如,德國原來規定,電力市場開放後,用戶可以自行選擇要用哪一家公司的電力。但是要執行時,才發現電力的發電和配送系統根本很難分開,所以政府就要電力公司自己去協調。

這樣等於讓電力公司可以合法地上下其手,也削弱它們使用替代能源的動機,導致德國的電價冠居歐洲。

去年夏天,德國政府立法讓政府可以規範電力市場,遏阻電力公司聯合進行不公義的漲價。

另外,檢察官也開始調查民意代表是否接受廠商的用電、瓦斯補貼。

去年秋天,新政府上台,也緊守改革分際,對人民許下要繼續改革的宏願。新總理梅克爾原來是自由放任經濟的擁護者,但是上任後也調整方向指出,要發展新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維持自由與責任間的平衡。這個路線贏得德國人的青睞,梅克爾的民意支持度高達七成,是美國總統布希的兩倍。政府、個人與企業都要付出更多

這些改革要成功並不容易,因為不管是政府、個人或是企業,都要付出更多責任。

它們能在德國行得通,主要是因為有福山在著作中提出的,教育、領導以及社會各部份的互動,與長時期累積建立的力量與共識做為基礎。

在歷史上,德國就有政府發揮大角色,帶動經濟發展的經驗。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相對落後的德國想超越西歐其他國家,就首先質疑自由放任經濟的思想,讓國家大量干預經濟政策與商業運作,並因此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更採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政府在旁維持秩序。「自由與責任之間,要建立秩序來聯結,」當時的經濟大師艾哈德強調。

大選已過半年,德國人與新政府的蜜月期即將過去。在美國造訪布希的梅克爾隔海呼籲,德國要成為歐洲最有競爭力的國家。所以,改革沒有回頭路,要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