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打印机的请示:《死亡实验》---秩序与自由 – 《死亡实验》影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0:05:16
死亡实验》---秩序与自由小欣 发布于: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德意志之歌的第一句,统一、法权与自由,可以说这就是支撑德意志的绝对精神,统一与法权,姑且用个更鲜明的词语来概括,那就是极权与秩序。德国是一个奇怪的民族,不像美国的绝对自由和中国的绝对秩序,他高度呼呐自由,却又高度强调秩序,这种矛盾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文化之中,带来的是严重的撕裂与荒谬的现实。这一点在看过的另一部德国电影,《浪潮》中也深有体现。 《浪潮》根据美国加州一所高中的真实事件改编,新一代的德国年轻人崇尚秩序的回归,所以教师赖纳开设了一门体验纳粹体制的实验课,但在实践过程中群体秩序和个人自由产生极大冲撞,以至于群体秩序掀起的狂热像浪潮一样要吞没自由的个人。 
 《死亡实验》也是由大名鼎鼎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引申而来,20个普通人,12个扮演囚犯,8个扮演狱卒,14天真实的监狱生活。最初走进封闭的模拟监狱时,每个实验对象都认为这会是个轻松愉快的2周,甚至狱卒还和囚犯打起篮球来,但是仅仅到了第二天,因为迫使囚犯喝牛奶的问题,狱卒和囚犯就发生了龃龉,随后狱卒滥用职权,矛盾发展成了冲突,并在越来越对立的阶级分化中升级成了人身攻击和暴力斗争,这时的监狱,已不再是最初走进来的20个普通人,而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了完全的角色转化,一派是极权的狱卒,一派是自由的囚犯,阶级的对立激发了人性的丑恶,事态也严重到无法控制。。。 

毋庸置疑,秩序是德国人的优点,但也是他们的牛角尖,一旦德国人下定决心去做什么,结果一定极端,因此德国人的秩序稍有差池便会偏向极权,秩序也会导向可笑而可悲的地步,譬如史上惨绝人寰的犹太大屠杀。 本片中也是如此,秩序的代表狱卒是一个群体,而其中作为秩序和极权的坚定维护者,就是俨然狱卒头目的伯瑞斯,他是一个航空公司的地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七年从未迟到过,却因为狐臭受尽歧视,甚至导致婚姻失败,当然这些都只是通过个中细节的猜测,总之,在现实中他只能默默忍受生活的侮辱,甚至最初在监狱实验中得不到同僚和囚犯的尊重,他也默不作声。但是在用灭火器平息暴乱事件中由于他的特别决策使他脱颖而出,跃升为统治阶级中的领导者,前所未有得到的敬重令他的野心无限膨胀,突出的一点表现就是平息暴乱后得到教授的表扬,伯瑞斯在盥洗室精心地梳好头发,寄上纽扣,然后挺直腰杆,自信地看着镜中的自己,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意。为了巩固这种权力与快意,他愈发毫不留情,进而转化为极权和独裁,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更为狂暴的原因,权力的反向倾斜令人性弱势的一面迅速转变为施暴的发泄。同理还有狱卒中那个扮演猫王却得不到姑娘青睐的艾科特,在他握到权力后,首先想的就是强奸教授的女助理。  另一种人,则是新时代德国的自由分子,犹以片中的主人公为甚,出租车司机塔兰克学过哲学、建筑学和社会学,却在开计程车,早年的家庭暴力使他的亲缘关系淡漠,工作没有激情,人生也毫无目标,不过是生活的投机分子。直到在实验前一晚,一场车祸带领他遇见了他的缪斯女神,此女的出现不仅用于交待男主角的背景和人物特性,也不仅用于增加剧情高潮部分的冲突和成为结局关键,导演反复在监狱戏分中交替穿插来描写男主角进监狱前与她的一夜缠绵,在男主角虚幻与真实模棱两可的回忆温存中,用爱与美去反衬阶级中冰冷而残忍的斗争与暴力。塔兰克不愿放弃自由去遵守规则,却一次比一次失去了更多,每次盲目的反抗只能给同僚带来更大的伤害,有时没有目标的自由比斩钉截铁的秩序还要毒害被压迫阶级。而这时那个女人就变成塔兰克自由的具象化,结尾也正是这样,她跑进监狱救了塔兰克,而塔兰克最终也得到了他的自由,就是和他的缪斯在一起,也就是说,爱与美才是自由的唯一出路。  还有双方阶级协同作战的大多数人,不论是狱卒还是囚犯,当狱卒的,无形中就会跟着领头狼去作恶,施加暴力,即便有良知的,也会在环境压力下协同犯罪,而不予以跟随的,就会被贬为对立阶级。当囚犯的,一开始会跟着领头羊揭竿而起,但是发现领头羊根本只会吃草,根本无法对付狼群时,羊群就会无形中屈从于权力统治,只求自保,秩序也便形成。于是,大多数人形成秩序,这时就会吞噬少数的自由人,这就是阶级社会的本质。 《死亡实验》不只是一部关于监狱人性实验的电影,就连电影本身都充满实验性质,除了题材的大胆、创新与剑走偏逢,形式上也同样尝试了少数意识流,这个基本都集中在塔兰克想念他的缪斯的时候,亦真亦幻的特写,没有背景音。说到背景音,本片中连音乐都尝试了多种类型,而且效果出奇的好,原声是一张很棒的大碟,值得推荐收藏。此外,本片还正在被好莱坞翻拍,很多牛人加盟,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