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出国:《八字阴阳学》-- 天地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20:34

第一章  天人合一

       

第一节 "天人合一"  八字阴阳学的基石

 

        中国古代四大文化:哲学以《周易》、《老子》、《庄子》为主;医学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四大经典为主;科学以《孙子兵法》、《墨子》等诸子百家为主;神秘主义文化以《四柱八字》、《奇门遁甲》、《堪舆学》为主都以“阴阳五形学说”为共同的理论基础,而这理论基础的内核就是“天人合一”观。

        什么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道教养生修真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模型,后来它成为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哲学思想了。它是将人的养生实践活动置于一个宏观的环境中去考察和认识。道教养生修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系统是一致的,二者有着共同的生成、变化和兴衰规律。《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太平经》指出:“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和、八方相随,而壹兴壹哀,无有解己也。故当豫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可长久矣。”

        第二,人体与宇宙的结构是相同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宇宙是一个放大的人体,人体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首先利用阴阳五行八卦理论阐发这一观点。他以黄老学说为指导,以《周易》卦爻为理论框架结构,以内外丹合修为方法,求“含精养神,通德三元,精液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变形而仙”的养生效果。魏伯阳发挥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结合黄老清静思想和自身内、外丹修炼的体验,建立了一个纳天道变化和人体养生、外丹炼制与内丹炼养为一体的养生修炼理论实践体系。其目的和作用在于把握人体与天道自然的共同变化规律,法天地日月变化、阴阳消长来从事养生修炼,使人体精气在“抱元守一”的意念作用下上下运行,从而促进人的生命系统的改善和发展。《周易参同契》开创的这一内炼思想,对道教养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模式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唐末五代及宋元之际曾风行于世。宋代道教养生家俞琰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也,法象示人。盖天地俨如一鼎器,日月乃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间,往来出没,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之妙矣。”(《周易参同契发挥》)。

        从道教的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古真人通过修真,发现了人体与宇宙的微妙关系----人体是宇宙的缩影,人是宇宙的精灵,人孕育着宇宙的全息,人与宇宙相对应。《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有几句话我们可以看看: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上面这段对话是很关键的对话,但也不失幽默。黄帝说我很想知道气这个概念是说的什么,请夫子给我发蒙解惑,好让我清楚它。可这一问触到了岐伯的难处,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轻易说出来,这是“上帝所秘”的东西,是先师单传下来的,可是碰到黄帝老子问起来,又不能不回答。没办法,只好如实言之。什么是气呢?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也就是十五天,这个十五天的周期就叫做气。大家算一算一年有多少个“气”呢?一年有二十四个气。原来这个气指的就是节气。这不很简单吗?现在读小学都能背二十四气歌,翻翻日历我们也知道,2月4号立春,再过十五天就是雨水,再过十五天就是惊蛰,似乎没什么稀奇。可是大家想一想,在当时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你如果知道了它,老天的奥秘你就知道了,天地变化的节律你就知道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小问题。道教中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天人怎么合一呢?说白了就是天地在变化,人也要跟着变化,这个变化的节律要能够同步。从上面这个气的概念中,我们知道了天地变化的基本节律就是气,也就是十五天一个变化,十五天一个变化。在这个节律上,人也要有一个类似的同步变化,这个变化跟上了,天人就合一了。那么,在人体内,具体是哪个部门负责这个基本节律层次上的天人同步变化呢?就是肺,此段话其实已经讲出修真的基本的东西了,就是人如何与天合一。歧伯就是上古修真之祖辈。这《黄帝内经》学医者把它当成是医书,修真者把它当成是修真的书,其实它的核心也是在讲“天人合一”。

        阴阳之气是盘古开天劈地后,清者上升,浊者下沉而产生的,它比生命的出现不知早多少万年。这正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混元无极,一就是太极,二就是阴阳,三就是天、地、人三才。这与以阴阳为基础产生的《易经》是一致的。易曰: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的二仪就是阴阳。人禀阴阳之气,肖天地之形,受五行之资,为万物之灵,自然就被天地宇宙留下了同一信息的印记。随代萧吉在《五行大义》中说:“天有四地、五行、九星、三百六十五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五节;天有风霜寒暑,人亦有喜怒哀乐;……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电,与天相类”。我在这里再举几个例子:

        一年有12月,这是结合月球产生的,再加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年节律变化,这12个月周期虽然是有差异的,但我们可以把它看可12个不同的阶段,12个月的时间总是日月的准会合周期。生命在这种自然环境下也必然产生相对应的变化,结构与机能就出现了12个部分,这就是12经以及相应的脏腑。这12经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就会随着自然的节律而呈现周期性,即每一个月都有相应的一条经或一个脏(腑)所主。

        一年有365日,每一日相对于地球黄道上的一定位置,因此一年便有365种状态。每一种状态都会对生命活动产生一种特定的影响,并在机能上留下“印记”,这就是“经穴”的来源。《黄帝内经》中多次得到人身经穴与一年的日数的对应关系。让人寻味的是,《黄帝内经》原文所载经穴的实际数字略有出入,历代医家都无法解释清楚,仅是说古人仅言其大概。统计《素问-气府》三阴三阳并督任二脉共得354穴,《素问·五脏生成》直接指明“人有大谷十二分,小题三百五十四”,而《素问·气穴论》所载气穴数却是383。看似不统一,实际却是天人合一的必然产物。我们算算,按农历一个朔望月约29.53天,平均12个月天数恰为:29.53乘以12得354. 36,计算的结果与经穴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人身经穴总的来说与一年365天是等数的。但月亮因素参与下会有所盈缩,由于周天度数及一个太阳周年中的朔望月数都不是整数,古人习惯的作法是“积余盈闰”,闰年13个月总天数恰为29.53乘以13得383.89天,这个数字与《素问·气穴论》中所载数总烽383相合,同时又合于《周易》六十四卦共384爻。

 

第二节 “天人同一”的现代意义

 

        用现代科学的道理来看,道教的“天人同一”观是非常科学,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就是今天科学家提出的“宇宙全息统一论”, 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在时空上存在着泛对应性,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对应部位在物质特性上相似程度较大。这样,在潜态信息上,子系包含着系统的全部信息,系统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显态信息上,子系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这很像一幅全息照片,它反映了宇宙整体的全息统一性,这被称为宇宙全息总规律。我们用现代生物科学“单体无性繁殖”举例,其基本原理是人体任一细胞都代表这个人,只要通过显微外科在一个去核细胞中植入一个用以繁殖的某人的体细胞核,就能培育出那个人的精确的遗传翻版。由此我们就应该联想到《易经》预测,如果把与一个人有关的各个方面看面一个整体的话,那么从中提取的某一信息则相当于一个“体细胞核”,从理论上讲,它应能反映出有关这个人的整体中的各个侧面,而《易经》方法论则是那个“去核卵细胞”,它们结合后,就能够显现出那个人的翻版,也就是显现出那个人的全部情况。

        这种方法我国古代伟人已经做到了,通过长期的摸索,总结出了这一规律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况下的表演状态,并从颜色、位置、动作、方向、对象、物类、气味及转换过程诸方面作了归纳,卦象能把这一切综合所成的状态清楚地反映出来,人们有了卦象,便能把状态的各个细部还原出来,对完全生疏的事情作迅速的判断,关键在于从事物出取出一个最有把握的信息,并根据这个信息起卦。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就是现代科学的“全息论”,如果用一个术语表示,就是宇宙总体哲学。

        这种哲学观点认为人作为自然的生命存在,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产物,因而是自然的缩影。这种哲学观还认为,人作为类(人群、人类)的组成分子,又是社会的产物,因而人又是社会的缩影。所以人必然全息着自然规律,也全息着社会规律,而且这种全息体现在部分对整体,外部对内部,以及此物对彼物的全息。同时,这种哲学观认为,人既然是大自然的产物,那么人必然既全息着自然和社会的个体现象,也全息着自然和社会的结构,人与自然、社会形成一种同构对应,而且人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否则就没有人的生存,类(人群、人类)的存在;人也不能离开社会,否则就没有“万物之灵”,即有智性的人的概念。所以人、自然和社会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人、自然、社会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和谐平衡,协调统一的关系。

 

第四节 “天人合一”是奠定预测学大厦的最重要的基石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先哲们,就是用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作为基石,建立起易学体系的预测大厦。

        我们首先看看相学是怎样建立“天人合一”的预测大大厦的:

        相学是这样建立“天人合一”的:“人禀阴阳之气,肖天地之形,受五行之资,为万物之灵者也。故头象天,足象地,眼象日月,声音象雷霆,血液象江河,骨节象金石,鼻额象山岳,毫发象草木……”看看,相学是直接把人与自然对行了一一的天人合一,从而判断人的命运。相是怎么判断人的命运的呢?“天欲高远,地欲方厚,日月欲光明,雷霆欲震响,江河欲润,金石欲坚,山岳欲峻,草木欲秀,……”。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相,那就是头要象天一样圆而广阔,所以顶宜平不宜尖,平就是好命,尖就是坏命;脚就要象地一样丰厚,丰厚才出五谷,所以脚宜厚而大,不宜小而薄,厚而大是好命,小而薄是坏好;两眼要象日月那要光明,不宜被乌云遮蔽,所以眼晴要黑白分明,有炯炯有神才为好命;声音象雷霆,就是说声音要大,要清脆,不宜沙哑,大而清脆为好命;血夜要象江河那样奔腾,要润泽,方为好命;骨要象金石那样坚硬才算好命;鼻额要向山岳那样高耸而峻才算好运,我们想一想列宁的头与额就知道了,等等……

        又如:“二仪象天地,三停法三才,四渎主四时,五官应五行,六府从六律,七门醒七星,八第取八风,九候比九洲,十指应十日,十二德象十二月,二十八节应二十八宿”。

        再如:面相部位的“三才”----天庭、鼻、地阁,即以此“天人合一”为依据,额为天,故欲高而阔,主贵;颏为地,故欲方而厚,主富;鼻、眼、颧为人,故欲秀而灵,主寿;因此有天庭饱满,地阁方园为富贵之人的说法。

        ……

        那么八字四柱学又是怎样建立“天人合一”的预测大厦的呢?

        我们看看八字四柱预测学祖师爷徐子平撰注的《碌珞子三命消息赋注》,其赋云:“元一气兮先天,禀清浊兮自然,著三才以成象,播四气以为年。”

        其注云:“一者,道生一冲气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以看命法论之,如人初受胎月在母腹中,男女未分;以四拄言之,则知人本命也,尚未有生月日时,即责贱寿夭未分,故云一气。以大道言之,则混一气而生育天地也,主祖宗之宫也。

        阴阳既分,清气为天,浊气为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命术言之,则如在母胎中以是成形,男女已分也。以大道言之,主父母宫。

        天地人为三才,以命术言之,是人生日是也,乃人身自得之宫,看下临何宫分也。

        四气者,布木火水金以为四时,各旺七十二日,土旺四季,各旺十八日,故为一年五行之休旺也。.以看命论之,是人生时也,以四柱论之,本命生月生日生时四柱也。

        每一宫有三元,有天元、人元、地元、生时主子孙也。更看生时天元不居休败居于旺相则佳矣,死囚则见多而晚成。

 

        上述这段颇为经典重要,表达了八字命学祖师爷徐子平脑中关于生辰八字建筑于“天人合一”的理论,并且从中奠定了四柱分定祖宗;父母、己身、子孙四宫的理论依据,其间精义如果明白“天人合一”的原因,就能开悟了。   

第二章  阴阳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最值得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资本,观看昔日在世界上曾经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在漫长岁月的动荡不安逐步消失,出现了不可挽回的断层,现在印度、埃及和伊拉克等国的文化,同过去曾经光辉灿烂文明已经没有必然的血缘关系,唯独中华文明,虽历经数千年的浩劫,经历过不同文化的碰撞,而始终如一,屹立不倒,没有发生文明的断层,现在的中华文化,完全是远古文明根源的血脉延续,因此,中华文明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文明都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是现代人们探索史前文明唯一的珍贵活化石。

        为什么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明在遭受外来文化的入侵后发生断层?为什么唯独中华文明在同样遭受不同文化的冲击碰撞,而不会发生断层?当人们追问和探索这个问题的原因时,可能会发现其中有非常多的偶然和必然因素,可以说,无论是什么偶然或必然的因素,都是一种必然的巧合,中华文明在长期经历文化碰撞、社会动荡、和朝代变换中没有发生断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华文明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坚强核心,这个文明核心就是阴阳。

         阴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有着其他文化无可取代的核心地位。

        没有坚强核心的文明,在面对异类文化伴随以武力强行手段和强大经济手段的入侵,必然遭受排挤,从而逐步走向衰落,最后消失。由于中华文明有一个核心,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文明核心起了同化作用,它将不同的文化纳入自己的范围,成为所有文化的核心。一切没有文明核心的文化,在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中,当发现有一个可以依附和振兴的核心力量,就必然要归附到这个文明核心之中,这是中华文明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

        既然阴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那它的重要地位究经重要到什么地步?我们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易经、中医等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阴阳是万物的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我们就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它是变化的父母,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呢?是阴阳;我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社会的东西也好,自然的东西也好,不论你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杀杀的过程,那么,这个生杀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还是阴阳;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讲精神讲思维,所以,这一条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特别大,那么,神明怎么来,还是与阴阳有关;现在人都知道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如果我们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或者中医通过什么来治本呢?这就回答不上了。其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面寻求。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东西。

 

第二节 阴阳学说与道教修真

 

         翻开中国历史,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道教留下斑斓史迹。

         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都可以看到道教的名山、宫观、碑刻。

         飞越全球,我们可以看到道教在法、英、美、日、澳等国的研究成果。这些无不记录着道家和道教对中国民众和世界各国生活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后,道教受到国际普遍重视,其研究人才济济,成果累累,先后多次召开国际道教学会议。

         道教哲学、道教医学、道教玄学、道教文学、道教美术、道教音乐、道教养身学等等,无不在影响着世界每一个人。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在道教”(1918年8月12日《致许寿裳》)。按我的理解,这个根柢就是在社会深层之中,在绝大多数民众之中,在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中。英国老博士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又译《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引用了大量的道教经典总集《道藏》的材料,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基础”。在研究阴阳五行,回答杨教授提出的问题,也得从道教里寻根了。

         我国道教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道教文化系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道医学源于道家的修真学说(也就是后世所言的金丹学说),它在道家内部严格地恪守着师徒相授的原则,在各脉系中代代口传心授、相互承传。

    《黄帝内经·上古通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中的“其知道者”就是中华道教传统文化系统的缔造者。博大精深的中华道教文化系统,是诞生道医学、传统中医学的源泉,“歧黄源于道”,绝非虚言。

         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道教文化分为文道、武道。道教的“文道”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体系庞大的文化系统。道医学就是道家“文道”中的五术之一,道家五术分为医、卜、星、卦、山五大门类。其中道医学名列五术之首,是道家历代修真者的必修课之一,也是道家法脉承传中代代相继、口传心授的重要内容。只是由于法脉承传秘授的特点,所以历史上鲜见文字专著流传于世间。

         事实证明,人体生命科学,是必须跨越太极阴阳相互之间的障碍和制约,自由穿越太极弦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的学科,是一种深层次高领域的生命医学领域。所以,真正上乘的道医学都必须在本身进行系统内功修证的基础上,证至相应的层次和阶段,然后经过上师的心传印授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所以道医学历代都是师徒承传,理论和方法只限于笔抄纸录,口诀相延,不付梓印。虽然其中许多方法在历史长河中也与世医相融交汇,但是其中根本的精华,仍然深藏脉系之中,不易被世俗所掌握,故而历史上鲜有道医学这方面的专著论述。

         道教理论认为:自然大道的顺变演化过程是:虚化神,神化炁,炁化形,形生而产生万物,物形一旦形成,道炁则滞塞不通。自然大道的逆向回归过程是:形化炁,炁化神,神化虚,当进入虚明境界后,虚实相通,就能穷通万物而复归于道。人类对道对自然的认识,必须经过:体于物而知“身”,体于形而知“炁”,体于炁而知“神”,体于神而知“虚”,体于虚而归道的正确过程。在这五个阶段和过程之中,人类绝大部分固囿在一个“体于物而知身”的初级阶段和过程中。人们通过逻辑思维后天的智识观察、研究和实践对自然万物的探索,从而逐步明白、知晓我们人类自己与万物的之间的辩证依存关系。但是对“万物皆有炁,万物乃一物”的真理,如果不进行内证,产生高质量的系统而可控的灵感思维,就不知道还要研究和实践多少年才能产生真知形成共识。道家修真者与世俗不同,他们运用的方法是灵感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步“穷通塞之端”,炁的滞塞既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障碍,也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运用三因理论研究这个炁“塞”的真正原因所在,探索解除这个闭“塞”不通“因”的转归。这个“端”就是打开塞的根本源动力,也就是暂时看不见又摸不着,但是实际又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炁”。炁是生化之源变化之端。炁虽然不可见,但是它却决定着形的成败、生死与活力。

  道家修真者的“体于物而知身”,首先是以诚信之心承传着祖先们的成功经验,是一种显隐高度结合对炁的全面实践。穷通塞之端,体形炼真炁,修心归虚明,回首返先天。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这是修真者必然的正确的实践过程。体于身知炁,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艰苦历炼修持过程,也是掌握道医学的基础。内功界的师傅们常说:“知精者可为常医,识炁者可为良医,达神者则为神医。”这种根据内修水平确定道医学识层次的分类方法,与世医有着根本的不同。“虚实相通,一体掌握”才能真正全面地掌握道医学的精华。

  道教文化系统分为显性科学与隐性科学,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理炁科学”,是道教文化系统中有别于其他各种哲学观的独到之处,它以“道生一(炁),一生二(阴阳),二生三(天地人三才),三生万物”为理论基石,抓住宇宙生成和万物生成的根本物质——炁,并以自身的内证为认识生命和宇宙的方法,具有肉眼不可见性,我们将其称为“慧观科学”。在慧观下产生和形成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我们称之为“理炁学说”和“理炁科学”。传说中修真的祖先可以说都是“慧观”科学的姣姣者,神农、扁鹊、华佗等先辈的“内慧观”和“外慧观”,都达到了慧观科学的高峰,给后代不能实践慧观的人们留下了“神话”般的奇迹。我们想想,神农勇尝百草,怎么尝?难道几万种中草药他一样一样的尝,不用说这些药中有没有毒,就是天天尝,尝后再分析记载药性与归经就是不可能的,所以神农一定是进入修真中的高层次,用先天的“炁”来感受中药的。扁鹊的春秋时代就可以观气而论生死。华佗在三国时代就可以给大脑开刀,那时的科学怎么可能对复杂的大脑结构认识清楚,就是现代科学也不可能,华佗肯定是通过修真进入先天后,通过内视、慧观认识大脑结构的。东方的慧观科学,是系统型的灵感思维,有序性潜意识思维,以及深度定观、慧观、无为先天状态下的产物。理炁科学是祖先们以自身为实验室进行道德生命科学实践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是对道进行全面实践和验证的系统科学。理炁科学包括了我们东方的修真学说、金丹学说、玄学,以及现代的正确的内功学说。如果从人体小宇宙内环境的实践而言理炁科学,那么知道、得道、成道、了道是理炁科学实践的最高成就。完整的理炁科学内容博大精深,包涵着对自然万物的炁理研究和实践,以验证“万物为一炁”的自然真理和法则。这内视、慧观正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实验基础,是中医经络学、脉学、脏腑学等等的实证基础。

        “理形科学”是诞生于理炁科学基础之上的形态科学的同步。是指在慧观基础上,通过对肉眼可见、身体可感或通过仪器可测的事物进行同步性研究,从而形成一整套认识自身和宇宙的理论和方法。例如阴阳、河图、洛书、易经、五行、甲子、干支、九宫八风、斗建十二月、运气、气化、脏象、经络等等理论和方法。我们东方的理形科学,既是先天慧性的产物,也是后天知识的日积月累,是慧性开发基础上的聪明才智和逻辑思维的叠加,我们称其为理形科学。理炁科学是理形科学之母。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祖先们大量地将在理炁科学中所得出的真知,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例如中国古建筑中的长安皇城建筑布局图的三城九门,即是慧观中大脑气态结构图形的全部外用。其中的八水绕长安之理,也是仿用了人体经络学说的手三阳足三阳在头部的分布,外加额带脉和鼻带脉的循气之理而用。它使唐朝的首都生气勃勃,诞生出大唐之盛。中国传统建筑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理炁学说基础上的理形科学成果。我们现在所继承的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同样属于理炁科学基础上诞生的对人体生命形体阐释的理形科学。

        《老子·道德经》中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东方科学中的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的学习与实践,与西方科学的学习方式是两种完全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实践方法,虽然理形科学中具有部分与西方科学学习方法相似之处, 但是在根本上, 还是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整体而言,东方科学是建筑于慧观科学坚实基础之上并与智观科学高度协调统一的科学体系。只有在智观科学与慧观科学领域同时进行实践,并将之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人,才能称得上大智慧。中华传统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正是诞生于我们祖先中的这些大智慧者的毕生求证和实践之中。

   时至今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学科的成就,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都早已湮没在西方科学的汪洋大海之中。唯独硕果仅存的东方哲学,在我们自己并未高度重视的麻木状态中,反而被西方科学界敏锐地吸收了,在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发挥出导向的作用。传统的中医学和其中的针灸术和内功术,针灸医术和内功术在全世界的迅速传播,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现象。许多眼光敏锐的西方人士都在寻找“真正的”传统中医学,而并不满足于目前学院式的教学内容。这一现象其实也必将推动我们自己对继承传统中医学的反思。是到了真正地全面继承发扬祖国传统中医学的时代了!

        现代的中医及阴阳五行学说,只是单纯地系统性地学习前人的理论、经验和方法以及理形科学中经过节删了的一部分内容。这一类的人数众多,他们虽然学习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但是由于缺乏内证修养基础,因而对传统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常持否定态度或似是而非的态度(包括一部分大师也是如此)。他们只有理性认识,而无建立在内证基础上的理性与感性认识的完美结合,所以常常限制了他们医技水平的提高,阻碍着传统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的全面的继承和发扬。不少人更是变成了中医包装下的西医。

  这一现象如不及时解决,传统中医学将很难真正走向世界,也存在着湮没在西方医学中的风险。

        知道了传统教道修真后的内视、慧观后,就知道了杨教授为什么会那样说了,因为他根本对道教修真体系缺泛必要的了解和认识。

        从历史角度来讲,历史上的医学大师都是内视、慧观的高手,或者说是修真的高层次人。在中医史上可以排出一长串道士的名字,如张仲景、华佗、扁鹊、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等……在阴阳五行等玄学可,我们更是可以排出一长串道士的名字,鬼谷子、三毛真君、黄石公、魏伯阳、左慈、葛洪、郭璞、袁天罡、李淳风、铁冠道人、陈抟、吕洞宾八仙等等……可以这样说,一切阴阳、五行、吉凶、灾祥、生克、画符、念咒捉鬼、拿妖、降神,都是历代阴阳家方士道士在修真中创造的。

 

第三节 感悟阴阳

 

         我再次重复一下开篇所写的阴阳的重要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易经、中医等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阴阳是万物的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我们就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它是变化的父母,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呢?是阴阳;我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社会的东西也好,自然的东西也好,不论你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杀杀的过程,那么,这个生杀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还是阴阳;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讲精神讲思维,所以,这一条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特别大,那么,神明怎么来,还是与阴阳有关;就是中医治病之本也是阴阳。现在人都知道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如果我们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或者中医通过什么来治本呢?这就回答不上了。其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面寻求。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东西。

         既然阴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本,那么我们从感性上认识阴阳就十分必要了。特别是命理学习与研究者更是如此,必须要好好认阴阳,过好阴阳关,原因非常简单,阴阳是本,是研究命理的源。总观几百年命理研究史,翻阅所有的命理书,都是重五行而轻阴阳,所以才导致了很多命理上的错乱不清,很多似是而非而实质是错误的所谓命理上的大发现与大创新。

 一、    观念引入

 观念一:继承,不是创新

         中华文化的各个门类,无一不打上了阴阳的烙印,阴阳所发挥的作用,在于它内涵的博大精深的宇宙观,《易经》的记载表明,远古时代“三皇”之一的伏羲,运用阴阳为基础,创造出了一套八卦,能够以阴阳为基础平台再进行开拓性的创造,这就说明伏羲对阴阳已经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证明在伏羲之前的更加远古时代,阴阳已经被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出来,而按照《尚书》的记载,五行最早只在夏朝初年才出现的洪范九畴,这说阴阳的产生年代远远比五行的产生年代要早得多,所以阴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易经体系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医的基础,阴阳集成知识载体,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将一切事物联结。

         易经文化体系在春秋时便引起孔夫子等一大批思想家的注意,在先秦时就有了非常高的研究成果,集中反应在《易传》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焚书坑儒,也没有烧掉阴阳五行为主流的易、医文化书籍,在两汉阴阳文化更是大到兴盛时期,汉初就有“天下但有易卜,未有它书。”随后以阴阳为核心的易文化更是初统治者所重视,《周易》不但登堂入室,而且凌驾于《诗》、《书》、《礼》、《乐》、《春秋》之上成为六经之首,当时的名家就有孟喜、梁丘贺、焦延寿、京房、费直、郑玄等。魏晋南北朝时,士族集团更是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清谈内容。经过随朝,入唐后更是兴盛,被皇朝重视,我们看到的电视剧《武则天》里的袁天罡、李淳风是被太宗皇帝李世民非常重视的术士,其预测水平为世人所仰,李虚中在此发明了算命术。至宋朝,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易学体系更是达到一个顶峰,程朱理学成了为正统易学。徐子平在此完善了算命术。往后更是名师大家无数,可以说以阴阳为核心的易学体系之风刮过了整个中国古代史,并在封建社会结构的深层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可以这样说,在远古就成熟的阴阳学说,经过几千年的皇朝重视、士大夫高层次人士参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理论,成为是国学的精髓。

         以上回顾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们改变一个观念,或者说让我们重新明确一个观念:我们学易的人,不是创新,而是继承。

         因为这个理论是经过几千年的皇朝重视、士大夫高层次人士参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理论。而且早在几千年前就成熟了,<黄帝内经>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我们现在的所谓研究或者所谓创新根本就是乱弹琴,或者说弄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让新学者无从适应,越学越糊涂。现在很多所谓大师名家的创新,只能是对阴阳五行的不懂,是以找钱为目的的糊弄,很多花了大钱而依然不能算命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观点的确立,是让大家不要相信那些现在所谓的大师发现或者发明了阴阳五行的什么什么,而上当受骗。所以这个观点非常重要。要知道,一个非常成熟而完美的理论,不可能是在国家没有大投入,没有高层次人参加经过几代或者几十代人研究就能创新的。何况是完全成熟的阴阳五行理论?!

         证据就是中医,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出法辨证思治,就能治西医不可能治的疑难杂症了,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现在不是发展,而是倒退了,为何?因为现代人对阴阳五行的认识没有古代那么深刻了,或者说现在的小孩子从知事开始,根本就没接受阴阳五行的教育,仅仅是大学的几年,是不可能学好中医的。

观念二:赋予,不是创新。

         就是说阴阳五行生克制化所产生的垂象,因为时代的变化与进步,而与以前不同了。这就是我在第一章所讲的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了,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之中,我们的言行就要受到这个社会的制约,所以阴阳五行克克制化的实质或内容未变,但所产生的垂象就发生变化了,但万变不离其中,只要你明白这个”理”,你就不知困惑,也就知道现在有的大师所谓的创新它根本不是创新,而是考虑到论命范围而赋予的新的垂象。有了这个观念,你就不会被现在的大师所愚弄,不但不会受骗,而且你的眼界与境界一下子下开阔与高了。我现在举几个例子如下,看到这几个例子你们就明白了:

         例一:论婚姻,一个命局如果日主身旺能任财,财为喜用,而柱中正财、偏财都透出而紧临日主,说明日主有二个妻子,这是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本质,这个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但垂象呢?就变了。若在古代,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你就直断婚姻好,享齐人一妻一妾之福。若是在现在,你想想,现在是一夫一妻制,一个人命中有二个妻子,它的婚姻会怎么样?所以你只能断他有二妻之命,婚姻肯定不好了。

         例二:论论婚姻,古代男人十五六岁就结婚了,如果命局中男在十五六岁时感应桃花或者与财合入婚姻宫,你就可以断他结婚了。若把此论放在现在,那就是笑话了,命局的阴阳五行生克制化本质未变,但时代变了,所以垂象也就变了,现在你只能断他在恋爱,而不能断他结婚了。

         例三:如果你看到一个戏子命,若是在古代,定是坏命,因为戏子是仅仅比妓女略高一点的下九流。但现在你看到这样的命局,一是好命了,说不定是明星,你还得找她签名呢。

         ……

         以上几例说明二个问题:一是阴阳五行本质或内容没变,只是现在社会评价体系发生了变化,所以断命时的垂象就不一样了。二是现代这么多大师发明的新东西,其实不是发明,而是给阴阳五行针对现代社会的具体情况赋予新的象。记住:这是赋予,不是创新。

二、    什么是阴阳

         从《太极图》中看到,阴阳是由阴和阳两种相反性质的组合统一,在统一整体内部的对立性质中,阴不是具体的指定事物,只拥有一个广义的阴性属性范畴,同样,阳也不是具体的指定事物,也只拥有一个广义的阳性属性范畴,双方的性质表达泾渭分明, 单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个性的阴属性和个性的阳属性有什么不寻常的特别地方,但奥妙之处,是在于阴阳组合成为一对以后,这个组合体是什么?

  阴阳整体什么都不是,既不是一件具体性的物质,也不是一件具体性的事情,它只有具体性的性质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具体事物,整个阴阳是由具体的对立性质组合而成的一个虚拟体,虚拟体这一点是无疑的,它很符合《黄帝内经》所说阴阳“有名而无形”的表达,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有具体性质的抽象性虚拟形态。有具体的性质内容,有抽象性的虚体,是阴阳的特色之一,也正是由于它具有抽象性的虚体,因此才能够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阴阳是什么都不觉得有意外。

        阴阳这个貌似平凡而实际上并不平凡的性质组合,所产生出的无穷奥秘,远远不只是两种相反性质组合为个性那么简单,阴阳虽然不是具体性的事物,但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分属于阴阳,一切事物的发生、存在、发展、和最终结果,都能够用阴阳的性质、作用原理、相互关系、和相互变化规律来进行演译。

三、阴气与阳气

         阴阳为抽象性的形象,阴气阳气为具体性的“气”态物质,在物质世界中,阴气阳气是唯一与阴阳有着不可分离关系的物质,阴气带有阴的属性特征,阳气带有阳的属性特征,阴阳体现了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性质、原理关系与规律,反过来,阴阳二气又用自身的运动变化在演示阴阳形象的性质、原理、关系与规律,两者所有的理论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一个抽象化,一个物质性,由于阴阳附带着“气”时具有物质性,不带“气”时具有抽象性,从这种变化中看到,阴气阳气成为了具体化物质性的阴阳,阴阳就是抽象性虚拟化的阴气阳气,阴阳所形成的形象,也就是阴气阳气的抽象性形象。抽象性的形象,这是阴阳与阴气阳气的关系特点。所以,我们研究阴阳,就从阴气与阳气上开始。

         阴气具有寒冷、黑暗的性质,有向内收缩、向下运动的性能,能够起凝聚作用。

         阳气具有炎热、明亮的性质,有向外扩张、向上运动的性能,能够起扩散作用。

四、    阴气阳气内容引伸及其分类原理

1、从阴气阳气的性质分类及意义引伸:

        阴气的性质:黑暗、寒冷。

        黑暗意义的相类似:光线被遮挡、阴暗、不见得光、阴谋诡计、不明朗、不敢公开、遮掩、隐藏等;
        寒冷意义的相类似:凉爽、冷气、冷静的场面、冷淡的态度、冰冷的面孔、清静的环境、冷门的事物等。

        阳气的性质 :明亮、炎热。
        明亮意义的相类似:光线照到、光明、光明磊落、清楚玲珑、很明朗、公开、暴露、示众等;
       炎热意义的相类似:温暖、热气、热烈的场面、热情的态度、热心的帮助、热闹的环境、热门的事物等。

          2、从阴气阳气的性能分类及意义引伸:

          阴气的性能:向内收缩、向下沉降、趋向静止。
         向内收缩意义的相类似:在内、后退、聚集、退行、减少、消极、损失、缩小、内陷、浓缩、囚禁、收受等;
         向下沉降意义的相类似:下方、下降、沉积、堕落、混浊、低落等;
         趋向静止意义的相类似:减速、停止、停顿、停滞不前、不动、变慢、死亡、寂静等。

         阳气的性能:向外扩胀、向上浮升、趋向运动。
         向外扩胀意义的相类似:在外、前进、进步、扩散、进行、增长、积极、增强、扩大、付出、突出、稀释、释放、生产等;
         向上浮升意义的相类似:上方、上升、漂浮、清晰、腾飞、兴起、高胀等;P8!: 趋向运动意义的相类似:增速、运动、活动、动荡不安、不停、生长、加快、喧哗等。

         3、从双方的比较分类及意义引伸:

         双方大小对比较:体积大为阳,体积小为阴,理由是:站在小的位置看,大是由小扩胀而成,从大的位置看,小是由大收缩而成,按此类推,体长为阳,体短为阴;多为阳,少为阴;有余为阳,不足为阴。

         双方所处位置比较:见光为阳,背光为阴,照此类推, 居表面为阳,在里面为阴;被看见为阳,不可见为阴;背面为阳,腹面为阴。

         双方的行为比较:操作为阳,思维为阴,原因是操作者要活动,思维者需安静,照此类推,躁动为阳,安静为阴;勤奋努力为阳,懒怠松懈为阴;基层作业为阳,高层管理为阴;开拓创新为阳,因陈守旧为阴。

         双方的合作比较: 施放出为阳,吸收入为阴,原因是施放是一种付出式的扩散,吸收是一种受益性的聚集,这就是“阳施阴受”的来由。

          4、事物的变化状态比较及意义引伸:

         成功为阳,失败为阴,因为成功是一种有效的占有,而失败则是一种无效的亏空;有者为阳,无者为阴,所以,有效的、满足的、喜悦的、拥有的、发现的为阳;无效的、失望的、悲哀的、拖欠的、遗失的为阴。

         化气为阳,成形为阴,因为物体由有形状态变化为气态,是一个体积的扩散过程,故属阳;而物体由气化状态转变为有形状态,则是一个体积上的收缩过程,故属阴。

        升华为阳,凝聚为阴,升华是物质的上升运动,故属阳;而凝聚则是物质的下降运动,故属阴。

         物质在“阳化气”过程中变化为能量,物质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属于阳。能量越密集,阳气量就越大,能量越稀薄,阳气量就越小,故两者相比较,呈密集状态能量为阳,呈稀薄状态能量为阴。

         能量在“阴成形”过程中变化为物质,能量转化这物质的过程属于阴。物质越密集,阴气量就越大,物质越松散,阴气量就越小,故两者相比较,呈密实状态物质为阴,呈松散状态物质为阳。

         值得注意的是,阴气与阳气的分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以人体为例,背面为阳、腹面为阴;腹面中,胸在上属阳,腹在下属阴。又如:肝位于腹内,属阴;肝气主气,性疏泄,属阳。

 

第四节 阴阳的基本原理

 

一、阴阳互根:

         互根即互相依存。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没有阴,就不可能有阳,没有阳,也不可能有阴,所以“孤阴”和 “独阳”就不能生化和滋长。“阴生于阳,阳生于阴”,例如,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阳),都必须有营养物质(阴)作为基础,没有营养物质就无从产生机能活动;而机能活动又是化生营养物质之动力,没有脏腑的活动,饮食就不可能变成体内的营养物质。这种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始终贯彻在生命的全部过程,一旦“阴阳难绝”生命也就终止。

二、阴阳消长:

         消长,说明阴阳双方对立的一面。它们任何一方都对另一方起著制约的作用,以维持事物的相对平衡。若一方的太过,就会引起另一方的 不足;一方的不足,也会导致另一方的太过,产生了此盛彼衰,此消彼长的动的变化。例如,人体在进行机能活动时(阳长),必然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阴消);在化生各种营养物质时(阴长),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消)。

         阴阳既是处于不断消长的过程,因此阴阳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没有绝对的、永久的平衡。

三、阴阳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事物的阴阳两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四、阳生阴长:

          阳气生化正常,阴气才能不断滋长,以此说明事物生发的一面。

五、阳杀阴藏:

         杀即收束或消灭。阳气收束,则阴气也潜藏,以此说明事物敛藏的一面。

六、阴生於阳:

         根据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人体来说,阴气所代表的物质(阴精)的生化,必须赖於阳气所代表的能动力量。因此说,阴精是通过阳气的活动而摄取和产生的。

七、阳生于阴:

         根据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阳”以“阴”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人体来说,阳气所代表的能动力量的产生,必须依附于阴气所代表的物质(阴精)作为基础。因此说,阳气是由阴精化生出来的。

八、阴平阳秘:

         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 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九、阳化气,阴成形:

         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运动形式。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 而凝,故成形。”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 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如《子平真诠》中论阴阳“即以木论,甲乙者,木之阴阳也。甲者,乙之气;乙者,甲之质。在天为生气,而流行于万物者,甲也;在地为万物,而承兹生气者,乙也。又细分之,生气之散布者,甲之甲,而生气之凝成者,甲之乙;万木之所以有枝叶者,乙之甲,而万木之枝枝叶叶者,乙之乙也。方其为甲,而乙之气已备;及其为乙,而甲之质乃坚。有是甲乙,而木之阴阳具矣。”

除以上基本原理外,还有几个重要概念要明确:

1、阳中之阳:

        这是从阴阳的分类角度出法而论,在论命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事物的阴阳属性只是相对的,它们中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阴阳两面。以人体为例:胃在脏腑的相对关系中属阳,但胃本身又分胃阳和胃阴,则胃阳(胃气)在这种意义上称阳中之阳。心在五脏的相对位置因居于上,故属阳;心主火,心气通于夏,也属阳。因此,在分辨五脏间的位置与功能的相互关系时,心为阳中之阳。又如干支阴阳的分类,天干为阳,地支为阴。而天干中甲丙戊庚壬又为阳,所以甲丙戊庚任为阳中之中。若再分下去,在甲丙戊庚壬中,丙火是最有炎热、明亮的性质,有向外扩张、向上运动的性能,所以丙火是阳中之阳。

2、阳中之阴:

        这是从阴阳的分类角度出法而论,在论命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事物的阴阳属性只是相对的,它们中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阴阳两面。以人体为例:胃属阳,胃阴则为阳中之阴。以干支为例,天干为阳,而在天干之中,乙丁辛已癸为阴,所以乙丁辛已癸为阳中之阴。若在分下去,在乙丁辛已癸中,癸水最最有寒冷、黑暗的性质,有向内收缩、向下运动的性能,能够起凝聚作用,所以癸水更为阳中之阴。

3、阴中之阴:

        指阴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阴的一方面。如背面为阳、腹面为阴;腹面中,胸在上属阳,腹在下属阴,故腹部属阴中之阴。肾位置在下,属阴;肾为水脏,主藏精,也属阴。故称阴中之阴。以天干为例,乙丁辛已癸为阴,癸水最最有寒冷、黑暗的性质,有向内收缩、向下运动的性能,能够起凝聚作用,所以癸水更为阴中之阴。

4、阴中之阳:

        指阴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阳的一方面。如背面为阳,腹面为阴;腹面中,胸在上属阳,腹在下属阴,故胸部属阴中之阳。肝位于腹内,属阴;肝气主气,性疏泄,属阳。故称阴中之阳。在干支中,支为阴,而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所以它们叫阴中之阳。

         以上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滴天髓》论天干时“五阳皆阳丙为最,五阴皆阴癸为至”,这句话现在我们来理解就好理解了。理解这后有什么意义? 

         命书中有一句名言叫做“木不南奔”。是讲在“伤官格”之中,身弱佩印最有贵气的就是木火慯官的佩印。其组合条件是伤官要旺且透干,才是真伤官格,而且所佩之印要透且有根,木火伤官得此条件则富贵有期矣;有最好的必也有最坏的一面,那就是木火伤宫不佩印,则是凶之尤凶,不残痪也夭折之命。盖木日主不同其它日主,木质本性就是能燃火,若在遇到阳气最旺之火,无水则木被焚矣!尤以阴日上乙本乃花草之木更是严重。

         而“金沉水底”命理同上。

         再看《滴天髓》中“五阳从气不从势,从阴从势无情义”。阳气主动,本来就是炎热、明亮的性质,有向外扩张、向上运动的性能,它代表光明、光明磊落、扩胀、运动、被看见的、成功等等垂象,这样意义的阳气怎么会从呢?除非是衰弱到阴阳转化的极至,化阳为阴的时候才会从,所以一般来说,论从格,日元为阳,绝大多数情况是不会从的,特别是丙火,哪怕四柱无生扶,坐支为亥,这亥中的甲木也能让丙火不从的。反之,这阴干就容易从了,只要命局气势已定,这阴干一般都会从,因为阴气本来就有顺从、冷淡、在内、退行、减少、消极、失败等特性。

 

第五节 阴阳基本原理的深层次认识

 

一、对“阴阳互根、阴生于阳、阳生于阴”的深层次认识:

        “阴阳互根、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它提示了这样一个规律,即是说阴阳虽然是对立着的,但对立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阴阳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阴阳的关系不但不对立,而且还互相帮助,互相依存,彼此相生相扶,就象一个家庭中的一对夫妻一样。这点对于命理是至关重要的,它涉及到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刑冲合会的有情无情问题,是论命的关键。后面在十神部分再具体结合命理细论,大家要先明确此点。

二、对“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深层次认识:

         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的事,既然是两者,就有一个相互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上述这个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很精辟的论述,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基本上将阴阳的主要方面包含进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

         我们从四时的角度来看:“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主要是讲的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阳生阴长主要讲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协调。联系到具体的自然,春日以后,白日渐长,气温渐高,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阳气的不断增长。那么阴呢?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成形的,属阴的万物也随着这个阳的增长而不断地繁茂,真正的一派欣欣向荣。这个过程真正是阳在生,阴在长,夫唱妇随。与我们以往所说的对立的、消长的关系好像不同,并不是阳产生了,万物反而消灭,完全不是这么一个情况。如果用现代一些的语言来形容这个过程,那么,阳气就好比能量,我们可以设想在天地之间有这样一个能量库,而在春夏这两季,能量是处在一个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的生长,繁茂起来。否则,万物凭什么会生长繁茂呢?就是因为这个阳气的释放,这个能量的释放造成的。这是阳生阴长。那么,阳杀阴藏呢?这是讲秋冬的变化。大家不要把这个“阳杀”看成真正的杀灭,“阳杀”与“阳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然春夏的阳生指的是阳的释放,能量的释放。那这个释放是不是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呢?应该不会。这好比我们拳击,拳头伸展打出去了,如果拳头还老是停留在这个状态,那就没办法进行第二击。所以,必须先把拳头收回来,才能打下面的一击。阳气也是这样,老是生发,老是释放行不行?不行!这样就不能持续。所以,生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这个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而言,就是“阳杀”。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地万物得不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万物的生长就趋于停止,而且渐渐地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秋冬景象。就是讲的这个收藏的状态。上述的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生发、释放。这便是《素问》所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阳指的是生发、释放的这个过程,阴指的是收藏的过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指的也是这个过程。用《素问》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来阐述上面的这个转换,是非常形象的。四时更替的这个“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过程更是提示了“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阴阳基本原理。

         从以上深层次认识中我们可以发现,阴阳相生,是一个互利的过程,并不一定是阳生阴,就是定阳受损而阴得利的过程。在命局中,绝大多数情况下,阴阳相生并不一定是损一方而利一方,更多的是互利的。只有在极少数出现阴阳转化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有损的状况。象人世间母亲生扶儿女一样,在正常情况下,母亲因为生扶自己的子女而感到幸福,感到为母的乐趣,在看着儿女成才的同时,母亲也提高了自己对人世的感悟与理解,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其人生观、价值观都得到非常好的发展。只有在阴阳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转化的时候,母亲才会因儿女而焦心劳累至疾。所以现在命论中某某大师发明的五行相生,生方受损,受生方得利的命理纯属垃圾,是不懂阴阳,不理解阴阳原理而创造出的害人之理。

《八字阴阳学》-- 天地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八字阴阳学》第一章 天人合一 - 天地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阴阳根本律》 - 高榜山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五脏阴阳失调证候 - nyddt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攻坚则韧 - 天地闲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读书破“一”卷 - 文史天地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学佛 - 快乐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古老的八字婚配 - zhangqiang6813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八字绝技 - 山东豹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元静八字金口决 - gigo111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八字看美女 - 醉卧残宵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 任之堂主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养生与阴阳学 李善宝的博客 第十讲、杨公阴阳风水易理日课基础之八卦五行 - 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第十三讲、杨公阴阳风水、易理日课之案例展示 - 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第十三讲、杨公阴阳风水、易理日课学之案例演示 - 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第十四讲、杨公阴阳风水、易理日课学之案例演示 - 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第十五讲、杨公阴阳风水、易理日课案例演示之四 - 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第十六讲、杨公阴阳风水、易理日课案例演示之五 - 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美妙绝伦的图!【天地灵气,精美的巧合】 - 無為居士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美妙绝伦的图!【天地灵气,精美的巧合】 - 無為居士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围城天地】 已婚者,看看吧,真的很精辟!!! - 平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家教天地--用最好的方法教育孩子 - lds11011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钩针天地 图挺清楚的,花型也很全 - 爱上芳菲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