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路漫漫伴我闯粤语:谁协助斯诺完成《西行漫记》的采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1:53:39

谁协助斯诺完成《西行漫记》的采访?

吴志菲 2011年08月03日08:4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谁协助斯诺完成《西行漫记》的采访?--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34年后,黄华陪伴埃德加·斯诺重访保安,在毛泽东旧居前留影

  (《福建党史月刊》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使西方人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有人甚至评价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本书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这样一个人——他曾作为向导和随行翻译,协助埃德加·斯诺完成了名噪全球的《西行漫记》的采访工作。

  他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之一,他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半官方外交领导者之一,他曾被指定为同秘密来访的基辛格谈判的三人小组成员,新中国外交史上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与他有关。

  他就是深受周恩来总理赏识的外交才子黄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评论黄华是“我见过的最有能力的人民公仆之一”,并称他为“值得信任的朋友”。黄华的老伴何理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叹:“这个人,整个生命都用在外交上了。”

  谈起黄华的一生,他的老伴何理良说,“黄华”是写文章时用的笔名,本名“王汝梅”,从事革命工作后怕连累家庭,一直用“假名”,结果用了一辈子,真名反倒被人淡忘了,儿孙们也都全部姓了“黄”。

  1913年1月,黄华出生在河北磁县一个教职员兼地主的大家庭。二伯父王欣然是位有声望的学者和教育家,黄华认为自己的性格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多得于二伯父的教导和影响。

  1932年秋,黄华考入燕京大学。燕大当时作为教会大学,是用英文教学的,黄华的英文很好,这为他后来从事外交工作打下了基础。

  当年,燕大教学思想比较自由开明,在图书馆里可以看到马、恩、列、斯的一些著作的英译本。黄华读了一些当时能找到的进步书籍和刊物,初步明白了一些共产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从爱国、反帝和反封建的意识逐渐发展到接受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见证“头戴红五星八角帽”经典照片的诞生

  1928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身挎一架旧式的柯达照相机来华后,目睹了国民党统治区的种种现状,开始同情与支持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他曾任欧美几家报社的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他积极参加燕大新闻学会的活动,黄华等北平学生运动骨干都是他家的常客。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结束长征,到达陕北。但是,由于蒋介石的严密封锁和反动宣传,广大地区的中国民众不可能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在美籍医生乔治·海德姆(马海德)的带领下首次访问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最高指挥部的临时驻地——陕北保安(今志丹县),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黄华在晚年回忆说:“1936年6月中旬,我正在准备毕业考试。一天,埃德加·斯诺秘密地告诉我,中共中央已同意他的请求,去陕北苏维埃地区参观采访。他虽然会说一些中国话,但还不怎么行,问我愿不愿意陪他去陕北采访,帮助他做翻译。真是喜从天降,我不假思索,一口答应了。”

  当时,黄华提了一个皮箱悄悄离开学校,宿舍内的一切原封未动,也未告诉任何同学和亲友。在西安,黄华如约找到斯诺和海德姆下榻的旅馆——西京招待所。“在等待出发去陕北的通知之际,我们利用短暂停留的几天时间一同去开元寺、碑林、大雁塔等地游览。之后,斯诺和海德姆就由一位东北军上校军官和中共驻东北军的联络军官陪同,乘坐东北军军车向延安出发。我留下来等待下一批交通员带领北上。”

  7月20日晚,黄华到达陕甘宁苏区东部的前沿指挥中心——安塞县的白家坪。次日,到达保安县,被安排同斯诺和海德姆住在一起。“我很高兴与他们重逢,我们热切地交谈别后的情况。斯诺告诉我,他已几次采访过毛泽东。毛泽东侧重谈了当前中国形势和共产党关于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准备对日作战等方针政策,还谈了他自己的历史,是吴亮平和陆定一同志帮助翻译的,他收获极大,记录了好几本。只是他觉得一些重大的政策问题和人名、地名还记得不太准确,希望我帮他查询订正。”
【1】 【2】 【3】 【4】 【5】